《在烈日和暴雨下》优秀教案.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分析小说《在烈日和暴雨下》的主题思想和情节结构;(2)能够运用文学手法,描绘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3)能够解读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社会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剖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2)通过小组合作,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社会意义;(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2)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和责任感;(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和挑战,培养坚持不懈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情节结构;(2)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社会背景;(3)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2. 教学难点:(1)小说深刻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2)学生对劳动人民生活的理解和同情;(3)学生对困难和挑战的正面态度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小说《在烈日和暴雨下》的作者和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2. 阅读与讨论:(1)学生自主阅读小说,理解情节和人物关系;(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对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的理解;(3)教师引导小组代表进行汇报,总结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情节特点。
3. 分析与解读:(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社会背景;(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3)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深化学生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四、作业与评价1. 作业:(2)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尝试运用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描写技巧,创作一篇短篇小说。
2. 评价:(1)教师对学生的读后感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和感悟;(2)教师对学生的文学创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对小说创作技巧的运用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效果。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本课的主题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教学方法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1.3 教学内容介绍本课的主题《在烈日和暴雨下》,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第二章:故事梗概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故事的情节和发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2 教学方法通过讲述和讨论,让学生了解故事的基本情节。
2.3 教学内容讲述故事《在烈日和暴雨下》的情节,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变化。
第三章:角色分析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故事中各个角色的特点和动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2 教学方法通过角色扮演和讨论,让学生深入了解各个角色的性格和行为。
3.3 教学内容分析故事《在烈日和暴雨下》中的主要角色,引导学生思考角色的动机和行为。
第四章:主题探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故事的主题,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4.2 教学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写作,让学生表达对故事主题的理解和感受。
4.3 教学内容探讨故事《在烈日和暴雨下》的主题,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面对自然灾害时的应对方式。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和总结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总结和反思能力。
5.2 教学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口头报告,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5.3 教学内容总结故事《在烈日和暴雨下》的主要情节和角色特点,引导学生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面对自然灾害时的应对方式。
第六章:文学背景分析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故事《在烈日和暴雨下》的文学背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6.2 教学方法通过文献资料展示和讲解,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
6.3 教学内容分析《在烈日和暴雨下》的文学背景,包括作者的生平和创作意图,以及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七章:文本解读7.1 教学目标让学生深入理解故事《在烈日和暴雨下》的文本内容,提升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小说《在烈日和暴雨下》的基本情节,把握主人公祥子的性格特点。
(2)培养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够从细节中概括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理解,认识到社会现实对个体命运的影响。
(2)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勇敢面对困难,积极进取。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小说《在烈日和暴雨下》情节的把握。
(2)主人公祥子性格特点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社会现实对个体命运的影响。
(2)如何从文学作品中发现美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 导入新课(1)简介作家老舍及其作品《骆驼祥子》。
(2)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骆驼祥子》,请大家简要回顾一下祥子的经历。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在烈日和暴雨下》,了解情节发展。
(2)完成课后练习,概括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的遭遇。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的心理变化。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分析人物形象(1)引导学生从细节中概括祥子的性格特点。
(2)讨论:祥子的命运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关注劳动人民的艰辛,培养同情心。
(2)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祥子的性格特点及命运。
四、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课堂笔记。
3. 推荐一本类似的社会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并简要介绍其内容。
本节课通过分析小说《在烈日和暴雨下》,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祥子的艰辛命运,以及社会现实对个体命运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引导学生从细节中发现人物性格特点。
注重情感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苏教版(含5篇)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苏教版(含5篇)第一篇:九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苏教版在烈日和暴雨下教学目标1、认识旧社会城市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激发以新社会的热爱。
2、了解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认识自然环境的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与表达中心的关系。
教学难点写祥子在烈日、暴雨下拉车所受的煎熬及其心理活动,以及自然环境描写对深化主题的作用。
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过夏天吗?你们在夏天都干些什么呢?你们知道在旧社会里穷苦劳动人民是怎样生活的吗?二、老舍和作品简介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著名作家。
1951年获“人民艺术家”光荣称号。
代表作: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
节选情节:祥子已经成了家,有了家庭负担,而且妻子怀了孕,他不得不更加卖力地拉车挣钱,维持两口人的生活,并且准备小生命的出世。
祥子的心理和生活的急剧变化,痛苦生活的无望、无聊,就是从此开始的。
三、读课文,思考:1、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干什么?文中描写了祥子哪几种环境下拉车的经历?明确:一(1—6):烈日下拉车。
二(7—16):暴雨下拉车。
2、文章以偏正短语为题有何作用?明确:突出恶劣的自然环境,衬托祥子拉车生活的痛苦和遭遇的悲惨,表现了作者对旧社会黑暗、残酷的憎恨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四、分析讲解课文1、读1—2节:作者是怎样描写烈日的?从哪些角度运用了哪些方法?明确:①先总写:“发了狂”、“下了火”“憋气”——赤日炎炎、热到极限、无法忍受;②再细写:A、街上的柳树B、马路上C、便道 D、狗E、骡子F、小贩们G、柏油路H、拉车的——侧面烘托。
——运用白描、拟人、排比、比喻、夸张写烈日下拉车艰苦危险。
2、读3—5节:作者是怎样着意刻画祥子的矛盾心情的?文中抓住哪一细节刻画祥子在烈日下为生活煎熬?明确:A、痛苦与矛盾,饱含着多少辛酸与无奈,承受着多少痛苦;文中以夸张的语言,贴切传神的写出人们在炎热天气的感受。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中景物描写与人物形象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景物描写与人物形象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景物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2.通过景物描写,体会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请学生谈谈自己对烈日和暴雨的印象,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经历过的类似场景。
2.提问:你们觉得在烈日和暴雨下工作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二、课文朗读1.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文中描绘的烈日和暴雨场景。
2.教师挑选几名学生进行朗读,注意语气、情感的表达。
三、分析课文内容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中景物描写与人物形象的关系。
四、课堂小结a.文中的景物描写有哪些特点?b.你觉得文中的人物形象具有哪些特点?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和人物形象。
2.提问:你们觉得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有什么作用?二、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中景物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三、角色扮演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角色进行扮演,表现课文中的场景。
2.教师点评各组表现,强调景物描写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烈日或暴雨的作文,要求运用景物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和人物形象。
2.提问:你们觉得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对表现人物生活状态有什么作用?二、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中景物描写对表现人物生活状态的作用。
三、作文展示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文,分享自己在作文中如何运用景物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和生活状态。
2.教师点评学生的作文,给予鼓励和指导。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
《在烈日和暴雨下》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契诃夫的创作风格。
(2)学会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主题思想等。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欣赏文学作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小说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
(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底层人民生活的关注和同情。
(2)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道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的基本内容。
(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主题思想等。
(3)欣赏契诃夫的写作风格。
2. 教学难点:(1)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2)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契诃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主题思想等。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
4. 教师讲解:(1)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讲解。
(2)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3)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
5. 实践环节:(2)选取优秀评论进行展示和评价。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巩固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2. 深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他们的看法。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水平的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关爱,使他们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提高自信心。
六、教学评价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关注彼此在课堂上的表现和进步。
《在烈日和暴雨下》精品教案
《在烈日和暴雨下》精品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在烈日和暴雨下》是一篇现实主义文学作品,通过讲述主人公在恶劣天气条件下的工作和生活,反映了底层人民的艰辛命运。
本课程旨在通过分析课文内容,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作品所传递的人文关怀。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品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会分析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写作手法和特点。
1.2.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培养批判性思维。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底层人民的关爱,理解作品所传递的社会责任感。
(2)激发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人文素养。
第二章:作者简介2.1 作者生平简要介绍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使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和时代背景。
2.2 作者作品特点分析作者的作品特点,包括写作风格、主题思想、人物塑造等方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第三章:课文解析3.1 课文梗概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介绍主人公在烈日和暴雨下的工作和生活状况。
3.2 课文分析3.2.1 人物形象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包括主人公和其他重要角色,探讨其性格特点和命运。
3.2.2 写作手法分析课文的写作手法,如现实主义描绘、象征手法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3.2.3 主题思想探讨课文所反映的主题思想,如社会底层人民的艰辛生活、人性光辉等。
第四章:课堂讨论与实践活动4.1 课堂讨论针对课文内容,提出若干讨论话题,如:“作品中的主人公为何要在恶劣天气下工作?”,“作者通过描写烈日和暴雨想传达什么情感?”等。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
4.2 实践活动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在恶劣天气下工作的感受和体验的文章。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课程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设计及原文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骆驼祥子》的故事梗概2、体会在烈日下祥子的悲惨生活。
3、说出本文在自然景物描写上的特点及作用。
4、学习用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的写法。
重点:1、了解《骆驼祥子》的故事梗概2、体会在烈日下祥子的悲惨生活。
难点:1、说出本文在自然景物描写上的特点及作用。
2、学习用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的写法。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喜欢夏天吗?在烈日炎炎或者暴雨中,你们上体育课是什么感受?你们知道在旧社会里车夫是怎样生活的吗?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老舍">习老舍先生的《在烈日和暴雨下》。
二、作者简介老舍 (1899~1966) 现、当代作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龙须沟》、《茶馆》等。
三、课文说明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写于1935年,1936年在《宇宙》杂志上连载。
本文是从长篇小说《骆驼祥子》里节选的,可以当作独立的篇章来读。
祥子是小说中的主人公,生活在旧中国,以拉人力车为生。
四、介绍《骆驼祥子》五、生字词憋(biē)闷吆(yāo)喝腥臊(sāo) 哆嗦(duō suō)六、整体感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阅读课文。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2、文章按照什么顺序,可以分成几部分?七、走进烈日1、文中抓住哪些景物来表现天气的酷热?找出描写这些景物特点的词语或句子。
2、哪些语句是写人的感受?拉车人的表现又是怎样的?3、作者对天气、拉车人和物的景物描写是为了突出了4、在烈日炙烤下的祥子的心情又怎样呢?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5、作者竭力渲染天气的极度炎热,目的是什么?6、作者描写景物的用意是什么?八、讨论1、祥子的痛苦感受及苦难生活仅仅是恶劣天气所造成的吗?2、好天气,祥子会不会有好的命运?3、祥子的遭遇给你什么启示?九、揣摩运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自己在烈日下的所见所闻所感,要求叙述中要提及景物。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
《在烈日和暴雨下》精品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在烈日和暴雨下》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点。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体会作者的表达手法。
3. 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1. 小说背景介绍:作者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小说情节梳理: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和人物形象。
3. 小说主题探讨:反映的社会现实和批判的封建礼教。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小说背景、主题和人物分析。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小说情节和人物的理解。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情节,深入剖析作者的表达手法。
2.2 教学手段1. 投影仪:展示小说原文和相关图片,增强直观感受。
2.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查找相关资料,拓宽视野。
3. 纸质教材:提供小说文本和注释,方便学生阅读。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安排3.1 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鲁迅及其作品《在烈日和暴雨下》。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小说,理解情节和人物。
3. 分析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对小说主题和人物的理解。
4. 案例分析:深入剖析小说的表达手法和艺术特点。
5. 总结评价: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收获。
3.2 教学时间安排1. 课堂导入和阅读理解:2课时。
2. 分析讨论和案例分析:3课时。
3. 总结评价:1课时。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讨论和案例分析的表现。
2. 阅读理解:对小说情节和人物的掌握程度。
4.2 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反馈。
2. 教学改进: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拓展5.1 教学资源1. 鲁迅作品集:《呐喊》《彷徨》等。
2. 相关论文和评论:关于《在烈日和暴雨下》的研究成果。
3. 网络资源:鲁迅纪念馆、相关论坛和博客等。
5.2 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鲁迅纪念馆,了解鲁迅的生平和创作。
2. 推荐学生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拓宽阅读视野。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分析小说《在烈日和暴雨下》的主题思想和情节结构。
(2)能够把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3)能够运用文学术语,对小说进行鉴赏和评价。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2)通过对比分析,探讨小说中的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关爱和同情。
(2)理解劳动人民的艰辛和无奈。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小说《在烈日和暴雨下》的主题思想和情节结构。
2.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3. 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三、教学难点:1. 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2. 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在烈日和暴雨下》。
2. 相关资料:关于小说作者、背景介绍等。
3. 投影仪、音响等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小说作者及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小说世界。
2. 阅读与讨论:(1)让学生独立阅读小说,感受小说情节和人物。
(2)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3)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3. 分析与鉴赏:(1)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2)探讨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3)鉴赏小说的文学价值。
4. 写作练习:(1)让学生根据小说情节,创作一个片段。
(2)互相评改,选出优秀作品进行分享。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小说《在烈日和暴雨下》的主题思想和情节结构。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现状。
(3)推荐相关作品,拓展学生阅读视野。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分析和写作环节的积极参与程度,评估他们的兴趣和热情。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能力和交流技巧,以及他们对小说主题和象征手法的理解深度。
语文教案-在烈日和暴雨下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
语文教案-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感受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的艰辛生活。
2.分析祥子的性格特点,培养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和理解。
3.领悟文章的写作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2.分析祥子的性格特点。
三、教学难点1.文章的写作手法。
2.深入理解祥子的内心世界。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祥子吗?他有什么样的故事?二、整体感知1.学生自主阅读文章,了解文章大意。
2.教师提问: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经历了什么?三、分析祥子的性格特点1.学生分组讨论,找出文章中祥子的性格特点。
四、探讨主题思想1.学生思考:文章想要传达给我们什么主题思想?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在烈日和暴雨下》,祥子的性格特点是什么?二、分析写作手法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如对比、细节描写等。
2.学生举例说明,教师点评。
三、深入理解祥子的内心世界1.学生思考: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内心世界有哪些变化?四、课堂小结2.教师点评,强调重点。
第三课时一、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分析了祥子的性格特点和文章的写作手法,那么这篇文章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二、写作练习1.教师给出一个场景,如烈日下的工地,要求学生运用对比和细节描写的手法,描绘出一个人物的内心世界。
2.学生写作,教师点评。
三、课堂讨论1.学生讨论:如何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困难和挫折,保持乐观的心态,勇往直前?四、课堂小结2.教师点评,强调重点。
四、作业布置1.根据课堂讨论,写一篇关于面对困难的作文。
2.阅读老舍的其他作品,了解其写作风格。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分析祥子的性格特点,领悟文章的写作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同时,培养学生面对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质。
重难点补充: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在炎热的夏日或者倾盆大雨中坚持做过某件事的经历?那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学生:我曾在烈日下帮忙晒谷,感觉皮肤都要被烤焦了。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
《在烈日和暴雨下》精品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教学内容】1. 简介《在烈日和暴雨下》这篇文章的背景及作者。
2. 概括文章主题,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教学过程】1.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文章封面,引导学生关注文章。
2. 简介作者及文章背景,引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3. 概括文章主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第二章:作者及文章背景介绍【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长经历及创作背景。
2. 分析作者的创作动机,理解文章的历史背景。
【教学内容】1. 作者的生长经历及创作背景。
2. 分析作者的创作动机,理解文章的历史背景。
【教学过程】1.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生长经历。
2. 分析作者的创作动机,让学生理解文章的历史背景。
第三章:文章内容解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 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手法及寓意。
【教学内容】1. 文章主要内容解析,把握人物形象。
2. 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手法及寓意。
【教学过程】1. 教师引导学生逐段阅读文章,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2. 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手法及寓意,深入理解人物形象。
第四章:人物形象分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五章: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教学目标】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 布置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教学内容】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 布置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教学过程】1.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1教学目的1.学习详细细致地描绘人物形象的写法。
2.学习以自然环境的描写烘托人物的写法。
3.熟悉旧社会劳动人民苦痛不幸的生活遭受。
教学重点熟悉自然环境的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与表达中心的关系。
教学难点祥子在烈日、暴雨下拉车所受的煎熬及其心理活动,以及自然环境描写对深化主题的作用。
教学设想这段小说写祥子在六月十五那天的生活遭受,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谋生的苦痛与不幸。
通过教学,引导同学懂得本文写了祥子在这一天中三段时间里的故事,文章对烈日下、暴雨下的祥子是如何详细细致地描绘的,是如何详细地描写自然环境的。
实行以思索题引导同学各自阅读、理解文章,让同学回答,老师讲解,引导同学深化理解文章的方式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1.祥子在这一天中的三段时间里的故事2.正音、正字、解词。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老师:《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是从老舍先生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中选的。
祥子的故事,拍成过电影,改编成戏剧,传播甚广,同学们多半是知道一些的。
今日我们来学习老舍的原著,看看原著中的这一段对祥子是如何描写的。
为了使同学们学习有个重点,如今出几个思索题,大家自己阅读、理解文章,想一想这几个题该怎么回答。
①本文写了祥子在六月十五那天中的几段时间里的故事?〔回答好此问,也就解决了本文可分为几个部分这个问题。
〕②文中哪些地方描写祥子?对祥子作了哪些方面的描写?这些描写说明什么?③文中是如何描写景物环境的?为什么要作这些描写?二、依据老师的提示,阅读课文,重点考虑思索题①。
提问:本文写了样子在六月十五那天中的几段时间里的故事?〔可提问三、四人〕讲解:这篇文章写了样子在这天中的三段时间里的故事。
①祥子在这天的上午上街拉车谋生,吃尽了烈日当头毒射的苦头。
②祥子在这天的午后一点,这一夏里最热的一天里的最热的时候,拉车前行,突然天降暴雨,狂暴的大雨点直砸他的头和背,冷酷而强横的坐车人不准他片刻停车避雨。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关爱和同情,培养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课文主题,感受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关爱和同情。
(2)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的作者及相关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主题。
(2)邀请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总结课文主题。
4. 深入分析:(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2)举例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关爱和同情。
(2)联系现实生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巩固所学知识。
2. 写一篇课后心得,分享学习体会和感悟。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总结,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情感变化,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当时的烈日和暴雨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
《在烈日和暴雨下》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的背景。
(2)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人物形象、情节结构等文学特点。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分析文学作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学作品进行客观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理解作品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同情心、责任感。
(3)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关注他人,关注社会。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的基本内容。
(2)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的背景。
(3)课文中的象征手法、人物形象、情节结构等文学特点。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象征手法的深入理解。
(2)对作品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鲁迅及其作品《呐喊》。
(2)介绍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的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结合课下注释,了解生僻词语、句子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人物形象、情节结构等文学特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如“烈日”、“暴雨”等自然现象的象征意义。
(2)分析人物形象,如祥林嫂的形象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3)讲解情节结构,阐述作者如何通过情节的安排来揭示主题。
5. 课堂练习:(1)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6.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巩固所学内容。
2. 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风格,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结合自己的生活,写一篇关于“在烈日和暴雨下”的作文,体现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理解小说基本内容,感受祥子悲苦的生存环境,体会其悲惨命运。
2、体会景物描写的魅力,把握其特色和作用。
3、品味文章精妙传神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景物描写方法人物悲惨命运教、学具小黑板预习要求1、朗读课文,了解小说节选部分基本内容。
2、找出文中景物描写的语句,分析其特色。
3、初步体会人物的.命运。
一、导入本课,揭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的叔叔于勒》,感受了于勒这样一个小人物的悲惨命运。
今天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中国旧社会一个小人物人力车夫祥子的命运是怎样的。
二、简介作家、作品1、作家: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剧本《龙须沟》《茶馆》等。
他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
作品大都取材于小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
2、作品:《骆驼祥子》以20世纪初期北京动荡社会为背景,展现人力车夫祥子不幸的生活遭遇。
祥子原是乡下农民,进城后当了人力车夫。
他最大的愿望是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人力车。
为了这个愿望,他风里来,雨里去,拼命拉车,省吃俭用。
三、整体感知1、出示问题节选的这部分主要写什么内容,文章主要通过怎样的写法来表现的?文章语言上有些什么特点?2、指导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憋气()砖窑()打盹()胆怯()汲水()腻烦()黏汗()馊臭()恶心()冷飕飕()跺脚()蹚水()3、交流上述问题从标题入手,补全题目,感受祥子的悲惨命运,同时弄清文章结构。
在烈日和暴雨下四、进一步讨论课文,把握文章景物描写方法及作用1、理解对烈日的描写(1)、先总写,后分写(先写各种景物,接着写动物、小贩的表现,还写了拉车人的不同情态,一步步写出了烈日之“烈”)。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在烈日和暴雨下》的诗句;(2)能够分析并描述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诗人的情感;(3)能够欣赏并评价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诗人的情感;(3)通过写作练习,尝试创作类似的诗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在烈日和暴雨下》的诗句;(2)分析并描述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诗人的情感;(3)欣赏并评价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象的分析;(2)诗人的情感的把握;(3)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的题目《在烈日和暴雨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中的意象和诗人的情感。
3. 合作探究:(1)小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诗人的情感;(2)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 诗歌品鉴:(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艺术特色;(2)学生分享对诗歌艺术特色的看法。
5. 写作练习:(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歌;(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6. 总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学生展示写作成果,全班交流。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在烈日和暴雨下》;2. 写一篇关于《在烈日和暴雨下》的鉴赏文章;3. 尝试创作一首类似的诗歌。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背诵情况;2. 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的表现;3. 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诗歌鉴赏能力。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在烈日和暴雨下》的诗歌文本、相关背景资料、诗歌鉴赏的相关文章、写作纸张和文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烈日和暴雨下》优秀教案
2019-02-20
目的要求
1.体会旧社会生活在底层的人力车夫生存环境的恶劣,遭遇的悲惨。
2.认识造成祥子为代表的人力车夫悲惨遭遇的社会根源,即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制度。
3.了解本文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衬托人物心理的方法。
4.分析文中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写景状物的篇段,理解其表达作用。
5.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
要点难点
1.运用景物描写衬托人物。
2.人物的心理描写。
3.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对写景状物的表达作用。
4.写景时所运用的形象、生动、富有个性化的语言。
.写作背景
老舍出身于平民家庭,家境贫苦,一岁时,父亲牺牲于八国联军的炮火之下,他就靠母亲和姐姐为人洗衣服维持生活,他是家中唯一识字的孩子,但常常饿着肚子去听课。
这样,他从小就和穷人打交道,了解下层人民的生活。
这样的身世和经历无疑对老舍后来创作《骆驼祥子》,提供了丰富而结实的生活基础。
但是,老舍并不满足,在创作《骆驼祥子》时还用了很长的时间去搜集了大量资料,他曾经请过许多友人为他定期或不定期地记叙北京的各种风俗习惯,不管有没有用通通留意收藏。
在老舍的笔下,祥子是个悲剧人物。
他号召千万个祥子团结起来,拧成一股劲。
段落大意
如文题所言,本文由“在烈日下”与“在暴雨下”两部分组成。
第1至6段细致地描摹了6月15日这一天天气的酷热,祥子在烈日下拉车所受的煎熬及其心理活动。
文中以天“发了狂”为引线,从多方面描写天气的
酷热,以及在这样天气里人们的种种表现,展示了一幅夏季北京街头的风情画。
而笔墨的重点则是人力车夫,尤其是主人公祥子变化、矛盾的心态,使人具体地感受到他肉体上的痛苦与心头上的辛酸。
第二部分为第7至16段,作者十分有层次地描写了天气由烈日当空到暴雨骤降的变化过程,并详细描述了祥子在暴雨中苦苦挣扎的情景,进一步表现了人力车夫在大自然的捉弄下所遭受的痛苦,以及在人与自然关系中所处的被动无力的地位,从另一角度反映了祥子悲苦命运。
第一部分(第一至第六段)写六月十五日天气的酷热和祥子在烈日下拉车所受的煎熬及其心理活动。
第二部分(第七至第十六段),写烈日到暴雨的天气变化过程和祥子在暴雨拉车的挣命情况和痛苦感受。
主题思想
小说通过一个旧北京的人力车夫祥子的生活,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在帝国主义和军阀统治下,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作者对挣扎在旧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吃人的制度的强烈抗议。
.写作特点
写景以突出主题
写景是为了写人,写景是为了表达主题,这是本文.写作上显著的特点。
文中以大量的篇幅描写太阳之“烈”、风之“狂”、雨之“暴”,而这一系列对自然景观、天气现象的描摹,都是为了表现人、人的感受与命运。
因为自然愈恶劣,那么在其中挣扎度日时所受的苦、遭的难就愈多愈厉害,就愈能表现劳动人民在这社会中低下的地位与悲苦的命运,从而愈能突出全文的主题。
因此,文中对自然现象的大量描写都始终与人物、与主题关连着,否则对景物(自然现象)的描写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综合运用修辞手法
本文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
如比喻、排比、拟人、夸张等,增强了文章的形象生动性,使烈日和暴雨下人们的感受跃然纸上,引起读者共鸣,有如身临其境。
例如在写烈日下景物时,第2小节中,把“整个老城”比喻成“像烧透了的砖窑”,极其形象,可见热的程度。
接着用夸张手法,“柏油路晒化了,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化”,写出了太阳的毒热。
写在暴雨下的景物时,在第10小节,用拟人句“风带着雨星,像在地上寻找什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撞”,很生动地把风借雨势,雨借风威的形象描述出来。
捕捉细节
作者描写自然环境,不仅能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而且能善于捕捉细节,进行细腻生动的写景。
课文依照天气的变化过程,先后7次写到柳树,在烈日下4次,在暴雨到来前后3次。
尤其是第1次,说“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
“病了似的”,说明柳树缺少生机、缺少水分,可见天气的干燥程度。
“叶子挂着层灰土”,说明天气长时间没有下雨。
“枝条一动也懒得动”,说明没有风。
在这种酷热的环境下,祥子还出车,可见他勤劳,不怕吃苦以及迫于生计而不得不拼命苦干的悲惨遭遇。
以后诸如此类的细致的描写,都是意在渲染祥子所处的环境是恶劣的。
图片教具:
作业练习
一、找出各项中加黑字错误的注音,在它的下边画横线,并将正确的写在括号内。
A.打盹(dǔn)胆怯(què)()
B.汲水(jí)瀑布(pǔ)()
C.吆喝(yāo)发痧(sā)()
D.粘汗(nián)往上漾(iàng)()
二、没有错别字的是()
A.低垂挣命腻烦爽性
B.漂洒好歹蒲扇鞋袜
C.空矿照例脊背水瓢
D.蹩闷享受中暑刺目
三、选字组词。
1.腔�膛
口()空()()水
2.臊澡躁燥
干()洗()腥()焦()
3.馊飕
利()冷()()()臭
4.憋弊毙
()命()病()气
5.喘湍踹
()流()气()一脚
四、按拼音写出汉字。
huǎng子往前zhuàiduō嗦
zuàn着打gé砖yáo
乱zhuànghún身duò脚
五、依据句意,依次填空最恰当的是()
1.每一口井都成了他们的救星,不管刚拉了几步,见井就()过去,赶不上新汲的水,就跟驴马在水槽里()一大气。
2.还有的,因为中了暑,或是发痧,走着走着,一头()到地上,永不起来。
3.一阵风过去,天暗起来,灰尘全()到半空。
4.风过去,街上的幌子,小摊,行人,仿佛都被风()走了,全不见了,只剩下柳枝随着风狂舞。
A.跑喝倒浮刮
B.走饮跌飘吹
C.奔灌栽飞卷
D.冲喝摔停赶
六、标黑的词不含贬义的是()
A.坐了好久,他心里腻烦了。
B.在这个白光里,每一个颜色都刺目,每一个声响都难听,每一种气味都搀合着地上蒸发出来的腥臭。
C.风带着雨星,像在地上寻找什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撞。
D.一阵这样的风过去,一切都不知怎么好似的,连柳树都惊疑不定地等着点什么。
七、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方法的是()
A.街上仿佛没了人,道路好像忽然加宽了许多,空旷而没有一点凉气,白花花的令人害怕。
B.想出去,可是腿真懒得动,身上非常软,好像洗澡没洗痛快那样,汗虽然出了不少,心里还是不舒畅。
C.没人敢抬头看太阳在哪里,只觉得到处都闪眼,空中,屋顶上,墙壁上,地上,都白亮亮的,白里透着点红,从上至下整个地像一面极大的火镜,每一条光都像火镜的焦点,晒得东西要发火。
D.走了会儿,脚心跟鞋袜粘在一块,好像踩着块湿泥,非常难过。
八、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方法,简析其表达作用。
1.那毒花花的太阳把手和脊背都要晒裂。
()
作用:
2.车夫急着上雨布,铺户忙着收幌子,小贩们慌手忙脚地收拾摊子,行路的加紧往前奔。
()
作用:
3.祥子一口气跑回了家。
抱着火,烤了一阵,他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
()
作用:
4.胃里差不多装满了各样的水,有时候里面会轻轻地响,像骡马喝完水那样,肚子里光光光地响动。
()
作用:
九、对修辞方法依次判断,正确的是()
1.风带着雨星,像在地上寻找什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撞。
2.茶从嘴里进去,汗马上从身上出来,好像身了已经是空膛的,不会再储藏一点水分。
3.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
4.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地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A.比喻排比夸张排比
B.拟人夸张排比比喻
C.拟人比喻排比夸张
D.比喻排比夸张拟人
十、属于被动句式的是()
A.云还没铺满天,地上已经很黑,极亮极热的晴午忽然变成了黑夜似的。
B.湿裤子裹住他的腿,上面的雨直砸着他的头和背,横扫着他的脸。
C.祥子真想硬把车放下,去找个地方避一避。
D.柏油路晒化了,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十一、主动句式变换成被动句式有误的是()
A.海水吞没了远近大小的岛屿。
远近大小的岛屿被海水吞没了。
B.狄杜把奴隶们投入死海,波浪却将奴隶们送回岸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