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6课 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 教案 (2)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四单元 第16课《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教案2 岳麓版

第16课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一、【教材依据】岳麓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二、【设计思想】《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这节课是在新课标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指导下设计的,这种教学思想主要体现在我国政府是怎样实现香港、澳门主权回归的。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为学生搭建一个学习平台,引领学生再现历史,探究香港、澳门问题的历史由来,让学生既明白“是什么”,也明白“为什么”;教师在本节课中要起到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作用。
1、教材分析:《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这节课,围绕实现祖国统一这一主题,主要叙述了“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含义,“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三个问题。
这节课在全册书中是个重点内容,掌握这节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对国家强盛的意义。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学习,要求学生了解香港、澳门问题的历史由来;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及历史意义;“一国两制”的深刻含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我国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分析“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香港、澳门回归是在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实现的,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课时】本课学习1课时五、【教学重点】1、“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2、香港、澳门的主权回归六、【教学难点】1、“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2、和平统一台湾的政策;七、【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上网搜集香港、澳门回归的图文、音像资料,自制ppt课件,预设问题,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课本第16课《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做到对基本历史史实有概况了解,整理课外了解的相关历史知识。
八、【教学过程】导入语:同学们,1997年7月1日,那是一个令亿万中国人民永远难忘的日子。
【配套K12】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6课 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学案 岳麓版

第16课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学习目标1.我能记住港澳回归的时间、意义及识别政权交接仪式图。
2.我能掌握“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3.我要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学习难点)学习过程一、快乐自学巧妙记忆(1)快乐自学:学生带着目标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本课大概内容,试着找出本课的重点,并完成好自学检测。
自学检测1.为了_______________,1984年,邓小平正式提出用_____________解决台湾和香港问题。
后来,这一构想正式成为实现祖国_____________的基本国策。
2.“一国两制”的含义:是指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祖国大陆实行____________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实行____________制度。
3._____年,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结束了______对香港的殖民统治。
_____年,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结束了________对澳门的殖民统治。
港澳回归后,分别作为中国的_____________,实行高度自治。
4.识图:看课文插图,识别港澳政权交接仪式图和港澳特别行政区区旗。
5.港澳回归的历史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为台湾问题的解决开辟了新途径。
1992年,海峡两岸达成共识,均坚持_____________的原则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立场和态度。
1995年,________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实现和平统一的八项建议和主张。
(2)巧妙记忆:比比谁记得最快最准,并写下自己有效而独特的记忆方法。
二、小组合作探求真知到现在台湾还没有实现统一是受到很多因素干扰,目前影响台湾回归祖国的因素有那些?你怎样看待台湾回归这一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做?三、学生质疑师生解疑四、知识小结1.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在坚持___________的前提下,邓小平提出__________的构想。
【岳麓版】八年级下册:第16课《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导学案

第16课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
一、学习目标:1、掌握“一国两制”的内容、影响及我国完成统一的基本方针。
2、知道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事实和其意义。
3、通过学习,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1、重点:香港、澳门的回归;台湾与祖国关系的发展。
2、难点:理解“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
三、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全面阅读教材,大字精读,小字略读,圈、划重点,同时完成学案
1、“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者是的,时间是。
2、一国两制的含义是的。
3、香港回归祖国的时间是,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是。
4、海峡两岸统一的根本前提是。
(二)小组讨论: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一国两制的相同地方与不同地方。
2、教材P83的问题,如何看待“台独”现象?
(三)学习方法指导:
歌谣记忆法:1、香港和澳门回归:改革开放设计师,统一祖国探路子,“一国两制”好方式,港澳回归雪国耻2、海峡两岸交往:八项主张,指导实施。
一个中国,必须坚持。
台湾当局,背道而驰,鼓吹台独,必遭惩治。
(四)系统总结:
本节课我学习到了:
(五)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P84“温故知新”题目
2、完成基础训练P37-P39内容。
第16课教案

第16课《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教案西岩镇中学杨爱勇一、教材分析《祖国统一大业》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这是一篇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重大历史意义的课文。
本节教材讲述的是“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和实践,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海峡两岸的交流和阻碍两岸统一的因素。
这些知识,既属于重大的历史事件,又属于关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现实问题,涉及到许多时政热点;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其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行径的绝好素材。
因此,本节教材在整个历史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
是为了使学生明白祖国完全统一的重要性,和如何才能使祖国完全统一、以及我们在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道路上做了哪些探索;从而增强祖国统一的意识,激发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二、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引导学生了解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的史实,理解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了解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现状;引导学生学会总结归纳“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初步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海峡两岸的现状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并能大胆讲出自己的感受;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或独立或小组合作整理材料、分析材料、归纳材料,并在合作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现实中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感受港澳回归的庄严气氛,唤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强化学生的国家统一意识,并让学生认识邓小平的创造精神和非凡智慧,以激发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2、教学难点:认识“一国两制”理论和祖国完全统一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意义。
3、教具的选择与使用目的本课教学采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通过展示香港和澳门回归以及台湾问题的有关图片资料和视频,让学生切身感受“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实施和两岸交流的进展,增强对课文的体会和感悟。
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6课 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 (2)

第16课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1.1984年,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是为了解决__________和__________问题。
2.“一国两制”构想得到__________通过,正式成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国策。
“一国两制”的根本前提是__________的原则。
3.1992年,海峡两岸达成的共识是两岸均坚持__________的原则。
4、13)右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香港政权的交接仪式B.台湾光复C.澳门政权的交接仪式D.汪辜会谈场景5.1997年,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结束了英国殖民者对香港的殖民统治长达()A.155年B.150年C.99年D.137年6.解决台湾问题的根本原则是()A.平等谈判B.和平共处C.一个中国D.两岸两制7、新形势下解决台湾问题的总方针和政策是()A.发展“三通”来实现统一B.和平统一、一国两制C.完全寄希望于台湾人民D.任何条件下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8.关于回归后的香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社会经济制度不变B.法律基本不变C.自由港的地位不变D.原驻军不变9.在“一国两制”条件下,港、澳、台实行和平统一时,不允许香港、澳门保留军队,而允许台湾保留军队的原因是()A.香港、澳门没有军队B.香港、澳门与大陆相连C.台湾军队实力强大D.港澳原驻军是外国殖民军,台湾军队是中国军队10.台湾历史上有两次被外国侵占,分别是哪两个国家在何时侵占了台湾?还有两次回归,请说明两次回归的原因。
11.阅读下列材料:1995年,江泽民说:“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请回答:(1)江泽民说这句话的出发点是什么?(2)为什么“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6课 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学案 岳麓版-岳麓版初中八年级下册历史学案

第16课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学习目标1.我能记住港澳回归的时间、意义及识别政权交接仪式图。
“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3.我要了解祖国大陆与某某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学习难点)学习过程一、快乐自学巧妙记忆(1)快乐自学:学生带着目标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本课大概内容,试着找出本课的重点,并完成好自学检测。
自学检测1.为了_______________,1984年,正式提出用_____________解决某某和某某问题。
后来,这一构想正式成为实现祖国_____________的基本国策。
2.“一国两制”的含义:是指在统一的中华人民某某国境内,祖国大陆实行____________制度,某某、某某、澳门地区实行____________制度。
3._____年,中国恢复对某某行使主权,结束了______对某某的殖民统治。
_____年,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结束了________对澳门的殖民统治。
港澳回归后,分别作为中国的_____________,实行高度自治。
4.识图:看课文插图,识别港澳政权交接仪式图和港澳特别行政区区旗。
5.港澳回归的历史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为某某问题的解决开辟了新途径。
1992年,海峡两岸达成共识,均坚持_____________的原则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立场和态度。
1995年,________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实现和平统一的八项建议和主X。
(2)巧妙记忆:比比谁记得最快最准,并写下自己有效而独特的记忆方法。
二、小组合作探求真知到现在某某还没有实现统一是受到很多因素干扰,目前影响某某回归祖国的因素有那些?你怎样看待某某回归这一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做?三、学生质疑师生解疑四、知识小结1.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在坚持___________的前提下,提出__________的构想。
2021年《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

《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下面是岳麓版八年级下册《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欢迎借鉴!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大家好!我叫吴生付, ___县第一民族中学。
今天,很荣幸有这个机会向大家,现在,我简单介绍八年级下册第16课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的“教与学”的思考,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教学理念“染红历史课堂教学的探究和实践”二、教学原则自我体验→观察分析→合作学习→寻求方法→应用知识三、教材简析,(一)课标内容(1)简述 ___、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 ___”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了解祖国大陆与 ___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教材解析本单元介绍的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均关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是提高民族自信心,振奋民族精神的大事,本课的核心内容——解决港、澳、台问题上实行的“ ___”则是中国 ___的一个重要特色。
港澳回归是“ ___”的成功实践,是“红色”经典之一,是“ ___”伟大构想的唯一可资借鉴的实践,为“ ___的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蓝本,给中华民族实现最后统一提供了实践基础。
本课内容作为 ___在内政外交上的重大成就,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
(三)重点分析重点:简述 ___、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 ___”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依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港澳回归实践证明“ ___”构想的正确性,真理性,并赋予其实践意义,展望 ___的问题的解决,实现祖国统一,对培养学生理论 ___实际,自觉检验接受真理,提高维护祖国统一的民族自信心,自觉 ___ ___祖国的思想侵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教学目标定位基于前面的分析,我把教学目标做如下的定位:(一)知识与能力1、知识:《中英关于 ___问题的联合声明》《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的声明》中国恢复对 ___、澳门行使 ___ 港澳回归的历史意义2、能力: ___、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理论___实际的能力。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6课 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学案2 岳麓版-岳麓版初中八年级下册历史学案

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课程标准: 简述某某、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了解祖国大陆与某某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学习目标:识记与理解理解“一国两制”的具体内涵、意义及运用。
记住某某、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
了解中国共产党为结束海峡两岸的人为隔绝局面而采取的一系列政策。
了解祖国大陆与某某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学习重点“一国两制”的基本内涵及意义。
某某、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
学习难点“一国两制”与某某、澳门回归祖国的关系。
某某问题涉及诸多因素,既有历史遗留问题,又有现实难题,祖国统一具有复杂性及艰巨性。
学生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等自学提纲阅读课本独立完成下列题目B、打破了海峡两岸人为隔绝的局面C、洗刷了中华民族的耻辱D、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2、实施“一国两制”的前提是()A、坚持一个中国B、坚持社会主义制度C、坚持和平统一D、实行两种社会制度3.在“一国两制”基础上回归的某某和澳门,发生的主要变化是()A、社会制度B、主权归属C、经济制度D、社会生活4.我国的经济特区与某某、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主要区别是()A、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B、与中央的关系不同C、社会制度不同D、各自权限不同5.“紫荆开后白莲开,喜事翩跹接踵来。
神州大地齐欢庆,一国两制谱新篇。
”诗歌中的“喜事”指()A、新中国的成立B、民族区域自治C、某某、澳门回归D、某某和平解放6、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对中国领土占领的标志性事件是()A、某某回归祖国B、中华人民某某国成立C、澳门回归祖国D、某某和平解放7、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成功实践这一构想的地区有①某某特别行政区②澳门特别行政区③某某④某某维吾尔自治区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D、①③(二)拓展延伸:下列材料:材料一于右任是参加过辛亥革命的国民党元老。
1962年1月24日病重时在某某写下了《望大陆诗》:“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4.16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 教案2(岳麓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难点
理解“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以1997年7月1日,中英香港正式权交接仪式之图片导入,设问:香港是如何回归祖国的?“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怎样提出来的呢?
(二)、出示“学习目标”:
1、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完成优化设计智能演练1-8;10。
教
学
反
思
2、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自学指导:请同学们认真自读课本P81—85,大字部分细读,小字部分快读,6分钟后,完成下列题目,比谁能快速正确完成)
(三)、自学自测: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与实践
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邓小平提出用____________解决台湾和香港问题。
请回答:
①“三项条约”是指哪些条约?
②根据材料,说明邓小平在香港问题上的原则立场是什么。
2、算一算,香港和澳门分别离开祖国多少年?谈谈你对港澳回归的感受。
3、改革开放以来,海峡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但少数“台独”分子却顽固坚持“台独”立场。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五)课堂小结:
(六)当堂达标:
第16课 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 导学案 八年级历史下册岳麓

第16课《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导学案学习目标:1.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重点和难点]重点:香港、澳门的回归,台湾与祖国大陆关系的发展。
难点:怎样理解“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一、自主学习名师点津理解“一国两制”中台湾与香港澳门的异同台湾和平统一后,港、澳、台三个特别行政区除外交和国际事务属于中央政府管理外、享有高度自治权、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司法权和终审权,这是他们的共同点,不同的是台湾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二、合作讨论1、算一算,香港和澳门分别离开祖国多少年?谈谈你对港澳回归的感受。
P822、改革开放以来,海峡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但少数“台独”分子却顽固坚持“台独”立场。
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P83三、课堂检测()1.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把党中央多年酝酿的和平统一祖国的构想概括为“一国两制”的领导人是A.毛泽东B.周恩来C.邓小平D.叶剑英()2.下列关于“一国两制”含义的叙述正确的是①范围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统一主权的国家里②前提是祖国统一③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④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是一个暂时的过渡A.①③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3.1997年7月1日,中国各地一片欢腾,喜庆气氛洋溢在神州大地,这时全国人民是在庆祝A.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B.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C.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D.“神州六号”发射成功()4.右图横幅信息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A.1984年12月B.1987年4月C.1997年7月D.1999年12月()5.港澳回归,洗雪了被下列哪两个国家长期侵占的历史耻辱A.日本和法国B.英国和法国C.日本和葡萄牙D英国和葡萄牙()6.海基会和海协会达成九二共识是指A.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B.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C.两岸直接实现通邮.通航.通商D.双方领导人以适当身份互访()7.新时期发展两岸关系的基本方针是A.争取和平方式解放台湾B.一国两制,和平统一C.武力收复台湾D.江泽民的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8.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可以采取独特的模式……台湾的社会制度不变,台湾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降低,台湾可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祖国统一后,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第16课 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教学参考课件(岳麓版八年级下)

台湾问题是怎样产生的? 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性 质是否相同?
1949年,国民党 政府败逃台湾,从 此台湾与大陆长期 分离。
港澳:列强侵华产生的民族问题 台湾:内战引起的民族内部问题
乡愁 (余光中)
• 小时候 • 后来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这头 我在外头 母亲在那头 母亲在里头 • 长大后 • 而现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大陆在那头
“一国两制”的构想是谁提出来的? “一国 两制”构想的提出,有何重要意义?
1984年邓小
平正式提出 “一国两制” 的伟大构想, 用来解决香港 和台湾问题。
意义:成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国策。
“一
内 涵
国
两
制”
1、一个中国。一个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2、两种制度。在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 主义制度,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3、高度自治。保证香港、澳门、台湾的高度 自治和繁荣稳定的局面。
• • • • 答:三国时孙权派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 隋炀帝三次派人到达流求(今台湾); 元朝时,中央设澎湖巡检司,负责管理澎湖和琉球; 清朝,郑成功成功抗击荷兰收复台湾,清朝康熙帝时, 统一台湾,在台湾设置台湾府; • 甲午战后,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二 战胜利后,1945年,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改革开放以来,海峡两岸的交流日益密切,但少数 “台独”分子却顽固坚持“台独”立场。你如何看待 这种现象? “台独″分子的分裂图谋是注定不能得逞的,台湾 和祖国大陆最终必将统一。
1“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者是: A.叶剑英 B.邓小平 C.毛泽东 D.周恩来 2.中国恢复对香港和澳门行使主权的时间是 A.1984年和1987年 B.1992年和1997年 C.1996年和1999年 D.1997年和1999年 3.1995年江泽民提出八项建议和主张的讲话是 A.告台湾同胞 B.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 C.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D.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 政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课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预习前认真阅读如下内容)
1、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学习措施
一、激趣导入
二、知识储备(利用网络查找下列内容,并对感兴趣的内容制成幻灯片向同学们展示)
1、余光中的诗歌《乡愁》,谈谈你的理解
2、港澳回归的视频材料
3、汪辜会谈资料
4、香港回归后的有关资料
三、自主探究(可以通过阅读课文后独立思考作答,也可利用网络搜索引擎进行搜索,然后将答案要点工整记录下来)
1、“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者是谁?有何重要意义?怎样理解“一国两制”的含义?
2、中国恢复对香港和澳门行使主权的时间?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有什么历史意义?
3、 1995年江泽民提出八项建议和主张的讲话的内容
4、目前,阻挠统一的势力来自哪些方面?
四、轻松阅读
台湾的历史大事记
1、约3万年前,台湾原住民的祖先“左镇人”从大陆东南沿海到达台湾。
2、230年,吴王孙权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1万余名官兵"浮海求夷洲"。
3、1292年,元政府在澎湖设立了巡检司,隶属于晋江县。
4、1662年2月9日,荷兰人退出热兰遮城投降,郑成功收复台湾。
5、1684年,清政府决定在台湾设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管辖。
6、1885年10月,慈禧太后下懿旨,诏准左宗棠提出的台湾建省方案。
7、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
8、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签署《开罗宣言》严正宣言:"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
"
9、1945年10月25日,国民党政府在台北举行台湾省日军受降仪式。
10、1949年12月7日,国民党宣布退守台湾,国民党"政府"迁至台北,海峡两岸从此再度隔绝。
11.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杜鲁门下令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阻止对台湾的任何进攻
五、自我测评
1、“一国两制”的“两制”指的是
A两种社会制度 B两种法律制度 C两种经济制度 D两种军事制度
2、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是
A、1984年12月
B、1987年4月
C、1997年7月1日
D、1999年12月20日
3、20世纪80年代海峡两岸交流日益频繁,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A、增进了两岸人民的相互了解和沟通
B、增进了民族感情和民族凝聚力
C、说明祖国统一是人心所向
D、说明祖国统一问题已基本解决。
4、中国政府解决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是什么?简要述说香港、澳门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和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