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污水处理技术方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道黑臭污水处理

—二^零 **** ,年 ****

月**************

*** 有限公司

第一章项目概况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城镇工业和人口的迅速发展,污废水和污染物排放量有了显著的增长,而城市河流一直被人们视为城市废水和生活污水的主要排污通道和场所,过度的污染直接引起了水体的富营养化,甚至导致水体发黑发臭,形成城市黑臭水体,完全丧失使用功能、影响景观以及人类生活和健康,河道污染普遍存在且日益突出,成为我国目前城市河道污染问题中亟待解决的水环境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及相关部门对此高度重视,先后组织指导各地进行黑臭水体摸底排查工作,并发布《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5〕17号)和《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

河道水体污染主要是受到污染源的入侵,如天然降雨、大气扬尘、生活垃圾、沿途各工厂排放等,以及长期积累的河底淤泥及淤泥释放的有害物质。且水体缺少必要的循环,溶解氧过低,缺少水生动、植物生存的环境,使水体逐渐失去自净能力,加上河道底泥长期未清,使底泥不断释放分解为N、P等营养盐,导致

水体富营养化,水体逐渐变绿,产生异味,容易发黑发臭。

根据基础资料,本次项目需治理河道污水主要来源于沿途各工厂的污水排放,其主要成分为N、P等营养盐及CoD。在系统分析该河道黑臭水体水质水量特征及污染物来源的基础上,结合环境条件与控制目标,筛选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效果明显的技术方案,初步确定黑臭水体整治的技术路线,预估所需的工程措施、工程量、项目总投资、实施周期及水体整治效果。

本技术方案主要针对上述河道污水进行处置,因地制宜地选择污水处置药剂、处置方式,最终确定向水体中加入配制药剂,降低水体中COD含量,达到

脱氮除磷效果,并使之絮凝沉淀,河道淤泥经挖掘、适当处置后运往污泥处置中心或进行综合利用。

第二章编制基础资料

2.1编制依据

2.1.1国家法律、法规及文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年1月1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6月1日);

3)《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16年1月1日);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5年4月1日;

5)《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试行)》。

2.1.2技术导则、标准及规范

1)《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

2)《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2005 ;

3)《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1996);

4)《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554-93);

5)《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

6)《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

7)《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4-2004);

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2008);

9)《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分类》(GB/T23484-2009);

10)《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

2.1.3其他相关文件

1)《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5〕17号);

2)《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

3)国家、省内有关环境保护治理规划、政策及文件;

2.2编制目的

针对河道内受大气扬尘污染、生活垃圾入侵、各沿途工厂排放等污染源产生的污废水,根据实验检测数据、结合来源及性质,为河道污水处置选择高效、经济、可行的处理技术,制定安全防护计划,并作出科学合理的成本测算,指导处

置工程技术的实施。

2.3编制原则

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2015年印发的《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中关于黑臭水体整治方案编制的原则性要求,城市黑臭水体的整治应按照“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活水循环、清水补给、生态修复、管理建设”的基本技术路线具体实施,其中控源截污和内源治理是选择其他技术类型的基础与前提。本技术方案的

编制,遵循如下原则:

1)遵循法律法规的原则

严格按照国家各类相关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内容、顺序及安全等要求编制,使建设单位各项要求得到有效保证。

2)服从生态、环保要求的原则

处置现场做到布局合理,节约用地,减少干扰,避免污染环境;处置过程中充分考虑当地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积极利用既有条件,合理安排临时工程设施,减少固体废弃物产生,满足环保要求。

3)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

严格施工安全操作规程,加强安保防护工作、从管理制度、施工方案、资源配备等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确保施工安全。

第三章河道黑臭概况

3.1河道污水概况

据测量,本项目河道全长约 4.51km ,西段污水呈黄绿色,东段污水呈墨绿色,各段局部深浅不一,因此需对深度进行分段测量,统计河道总污水量及总淤泥量见附表。

3.2黑臭水体成因

3.2.1黑臭形成条件

经调查河道周边环境及区域水文地质,分析水体黑臭形成条件如下:

(1)生活污水

附近居民生活污水没有完全接纳污管、肆意排放等原因,一部分生活污水流入河道。生活污水中耗氧性有机物和氮磷进入水体后,无论其是否有充分的溶解氧,在适合的水温下都将受到好氧放线菌或厌氧微生物的降解,排放出不同种类发臭物质,加剧水体黑臭程度。

(2)工业废水

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或处理后不达标的废水直接排入河道水体后,废水中自有的恶臭物质及有机污染物质同样受到好氧放线菌或厌氧微生物的降解,排放出不同种类发臭物质,长期以往导致了河流有机污染严重、水体黑臭现象。

(3)雨水径流

在降水过程中,雨水携带大气中污染物进入水体,且地表径流形成后携带着多种污染物质,最终进入河道水体。

(4)底泥污染

当水体被污染后,部分污染物日积月累,通过沉降作用或随颗粒物吸附作用进入到水体底泥中。底泥被看做是污染物质的最终储存场所,在不断的积累富集下,底泥中的污染物质浓度往往比上覆水中污染物质高出几个数量级。底泥污染

在很长时间内对河道水质产生影响,底泥中的污染物质与上覆水保持着一种吸附和释放的动态平衡,一旦上覆水环境发生变化,底泥中污染物质就会通过降解、吸附、溶解、微生物分解等作用,重新释放到水中,产生“二次污染”。同时在酸性、还原条件下,厌氧发酵产生的甲烷及氮气导致底泥上浮也是水体黑臭的重要原因之一。

(5)水体热污染

河道两岸工厂向水体排放的高温废水,不仅能威胁到河流中水生生物的繁殖和生存,同时使局部甚至整个河流的水温上升。而水温是促进水体发臭的一个重要因素。当水体温度低于8C度和高于35C时,河流一般不产生黑臭,因为在这个温度段内放线菌分解有机污染物,产生乔司脒(河道黑臭的标志评定性物质)的活动受到抑制。而在25C时放线菌的繁殖达到最高,河流的黑臭也达到最大。因此当河流受到有机物污染且水温适宜的情况下,微生物强烈的活动会使水体中的有机物质大量分解,生成各种发臭物质,从而引起河流出现不同程度的黑臭。3.2.2黑臭形成原因

“黑臭”被认为是一种水体中有机污染物分解的生物化学现象,是水体有机物污染的极端表现。黑臭成因主要由水体的污染源、水体的热污染和水动力学条件不足三个方面导致。水体污染源主要分为有机污染、氨氮和总磷、底质污染与底泥再悬浮、重金属污染和其他污染等。有机污染物入河是造成水体黑臭现象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