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思想史九讲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中国政治思想史一、名词解释1.天命不常谓天命即是上天受命之意。
天命不常意思是上天所授予的大命不是固定的,并不是永远地保佑某一个人或某一个王朝。
周公在执掌周王室政权期间,详细阐明。
周灭商,并不是决定于周人自己,而是决定于天命,解释了夏商周的更替是天命不常的表现。
天命不常思想是古代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第一次对于朝代更替的社会事实所做的解释。
在理论上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去认识天命,通过天命去解释社会历史的变革,试图把以往发生的社会历史的变革归结于某种规律性的东西。
这一思想放映了商周之际人们认识水平的进步,对于强化周王朝的政治统治起了很大的作用。
2.性善论是孟子对人性问题的看法。
孟子认为人性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种不忍之心,也就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的总和。
不忍之心决定了人善的本性。
这种善的本性又经常支配人的行为。
性善是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前提,是人类社会全部政治、经济制度的基础。
关于人性善的根源,孟子认为不是来自人的后天习得,而是产生于先验的无差别的良知良能。
性善的基本内容就是理和义,表现为敬长和爱亲。
孟子的人性论揭开了人性的一个侧面,有一定的合理成分,但是对于人性的认识从根本上是片面的,它忽视了社会实践对人性的决定作用,忽视了人的社会属性,孟子所说的人性是抽象的人性。
3.性恶说荀子认为人性恶,并认为人的本性是先天造就的,与后天习得没有关系,否定社会环境对人性的影响。
荀子从人的感官欲望、权势欲望,说明了是人的生物本能产生了人的利欲之心。
人性恶、人本性好利。
所以,荀子认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使人的欲望得到满足,在社会政治生活中要时时刻刻抑制人恶的本性,同时,他主张在社会实践中矫正人的本性,化性起伪,最后达到善的境界。
4.明分使群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人荀子的观点。
他对于社会的基本看法是人群聚而组成社区,认为人类要生存,就必须“能群”,即人有组成社会集团的能力。
维系人群的力量有二:一是君主,二是礼。
第九讲中国政治思想史
唐宋之际政治社会的变革造就了一
贰 个相对扁平的社会:
政权开始向更多的人开放。
边患严峻,促使不同民族政权间
叁 的冲突和融合。
贰 · 士大夫政治的思想基础 · 宋代特有的政治形态
· 儒家思想家第一次真正站到政治舞台的中央,在实践中重 构了现实的政治秩序和儒家思想 ·
重构君臣关系
使共治天下成为可能:
激发了政治主体性与 使命感
①士大夫可提出“君臣共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
治”的要求。
天下之乐而乐。”
②宋臣往往敢于面折皇帝。
经世致用成为共识
普遍的政治参与。
叁
· 北宋事功思想与变法运动 · 宋代特有的政治形态
· 全新的政治统一格局:中央集权的空前强化。 ·
①
保障了王朝内部的相对安定。
叁 动力
理学的自我调适和“用夏变夷”思想: 放弃通过种族或者地域作为区分华夷标准的传 统做法,转而强调“文化标准”的重要性。 →把宋元之际的民族主义情绪消弭于无形了。
谢 谢
有缘学习更多+谓 ygd3076考证资料
统 有理。”在一定程度上
分 肯定“霸道”的合理性。
野
· 总结 ·
南宋理学:朱熹
强化了中国传统道德政治的基 础: 试图在政治行为的“义利王霸” 的评判过程中建立符合儒家道 义的道德标准。
事功学派:陈亮、叶适
重要思想价值: 虽然站在与理学家相论辩的立场, 但其并不是要抛弃儒家的道德原则, 而是试图将“天理”与“事功”相 融合。
②
造成了统治效率低下的“三冗”问
题:难以应对周边异族政权的挑战,
即通常所说的“积贫积弱”。
· 事功思想:力主改革的中坚力量 · 范仲淹、李觏、王安石
中国政治思想通史
中国政治思想通史中国政治思想史是中国思想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社会思想的核心,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意义重大——它既是从事政治思想研究和政治学、历史学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也对当代中国政治思想的研究、国家政治秩序的建设提供丰富的借鉴和有益的启示。
《中国政治思想通史》(9卷)以历史时序为研究进路,以从先秦到近代2000多年的政治思想为核心线索,通过对历朝历代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治思想及其代表人物、理论流派的梳理和综合,通过对政治思想与其他社会思想如宗教信仰、民间思想、社会文化等的互动关系的论述,来系统考察、审视和梳理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轨迹。
该丛书主编刘泽华,系我国著名的政治思想史研究学者,多年来一直着力于中国政治思想史和政治文化、知识分子史、政治史的研究。
丛书名:中国政治思想通史主编:刘泽华成品:16开装帧:精装总定价:948.00元出版时间:2014年8月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本书卖点著名政治思想史学者刘泽华主编从先秦至现代、国内首部完整、全面、系统介绍中国政治思想的通史著作◆读者定位学者、政治学、历史学研究者、政治、历史爱好者◆内容简介:《中国政治思想通史》(9卷)以历史时序为研究进路,以从先秦到近代2000多年的政治思想为核心线索,通过对历朝历代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治思想及其代表人物、理论流派的梳理和综合,通过对政治思想与其他社会思想如宗教信仰、民间思想、社会文化等的互动关系的论述,来系统考察、审视和梳理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轨迹。
◆主编简介:刘泽华,1935年生,河北省石家庄人。
从1958年起,一直在南开大学历史系从教, 2012年被授予南开大学荣誉教授。
主要从事先秦两汉史、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历史认识论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
主要著作有《中国政治思想史集》、《中国的王权主义》、《洗耳斋文稿》、《先秦士人与社会》,合著有《专制权力与中国社会》、《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与社会整合》、《中国古代史》等。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政治思想史一、儒家和儒家思想的来源:儒家思想的源头主要是周文化二、孔子的政治思想:1、以仁礼为中心的政治思想(1)孔子“仁”之内涵:仁者爱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涵,“仁”的意思就是“爱人”;“爱人”是孔子论仁的创见,也是其“忠恕”之道的简明概括。
爱人的原则贯彻到政治上或落实在政策上,表现为富民足君和先德后刑两大政策。
富民足君的办法主要有“使民有时”、“敛从其薄”和“节用”三项。
先德后刑主要表现在要处理好如下三种关系:一是富和教的问题,要先富而后教;二是惠与使的关系,孔子主张先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而后使;三是教与杀的关系,孔子主张先教而后杀,“不教而杀谓之虐”。
(2) 克己复礼为仁。
(3) 仁是最高道德原则和道德品质。
(4) 仁的实质:爱有差等。
2、以礼治国孔子关于礼的主张有:第一,治国治民光靠政、刑不行,要以礼治国。
第二,礼是社会整合的准则。
第三,以礼作为言行规范。
第四,把正名作为礼治的起点。
礼的规范的核心是分贵贱、上下、等级。
三、孟子1、性善论(1)性善说是孟子整个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性善的核心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心又称为“恻隐之心”,即对别人不幸的同情心。
四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2) 人性善的先验性和普遍性(3)、意义:与孔子相比,孟子的新贡献主要在于把伦理范畴与人性善连结在一起,人伦关系出自人的本性,这在儒家伦理观念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
2、孟子的仁政学说第一、主张王道政治,反对霸道。
第二、仁政的具体内容:一是制民之产,二是轻徭薄赋,三是主张轻刑罚,反对株连。
四是主张保护工商业。
五是主张救济穷人,认为实行仁政必须先从救济鳏、寡、独、孤做起。
3、重民思想4、重义轻利四、荀子1、荀子的性恶论荀子发展了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思想,提出了与孟子“性善论”不同的“性恶论”主张,这是他政治思想的理论出发点。
(一)人性的先验性(在这一点上,孟子荀子的认识相同) (二)人之性恶(三)“性伪之分”“不可学、不可事而在天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一、名词解释1,三表法“三表法”是由墨子提出的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子墨子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
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
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与何用之?废以为行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墨子以历史经验、实际效果和百姓利益作为检验认识正确性的标准。
2,道法自然“道”是道家的整个理论的核心范畴,自认为是万物本源,是超乎一切之上的绝对精神,是宇宙的本体。
道法自然,就是效法自然的本来如此。
道,道家学派;法,效法;自然,本来如此;道在哪里,幻化为无为而治的理论基础。
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指天地任凭万物自然发展,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
这里的“刍狗” ,本意是草做的狗。
4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圣人也是没有仁爱的,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
老子建议人要效法天地的“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的精神,养成这样的胸襟。
这是老子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真正意思。
5,“理”的概念,作用,如何成为理论基础二程兄弟所谓的“理”,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它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
二程兄弟创立了“天理”学说,“理”是二程哲学的核心,宋明理学也因此而得名。
二、简答6,慎到的势治理论势的解释是,客观的助力,因高位而具有的权柄。
(1),关于权势的作用:第一,在法、术、势中,势最为重要;第二,君主必须实行独裁统治,国家不能有两个权力中心,“两相争,争则相伤。
”;第三,君臣关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制衡关系。
(2),君主巩固权势的措施,第一,不尊贤;第二,君主应该竭力争取天下人的支持,并以此要挟臣下;第三,君主无为以治臣下:“君无事臣有事,君逸乐而臣任劳”。
7,王安石“三不足”说“三不足”说即指“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意即天象的变化不必畏惧,祖宗的规矩不一定效法,人们的议论也不需要担心。
中国政治思想史
名词解释1、性善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主要观点之一,战国时孟子首先提出。
性善就是说人的本性具有善的道德价值,每个人生来就有向善的潜能。
性善论是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对后世有重要影响,宋明学者予以改造后,成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正统理论。
2、性恶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战国末荀子倡导这种理论。
性恶论以人性本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以人性本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二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荀子的性恶论:1认为人性本来就是恶的,所有善都来自于后天的人为。
人性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这时就需要由圣及礼法教化。
2局限:否认了道德先验论,肯定了后天环境与教育的产物,具有相互的唯物主义。
3、性三品:以韩愈、董仲舒为代表。
他们提出人性有上、中、下之别的观点,上等的“圣人之性”天生就是善的,不需要教育,下等的“斗笠之性”,是经过教育也难以转化为善的,这两种都是少数,都不可以名性,只有“中民之性”可以名性,中民是大多数,需要教育。
“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
”认为君王承天命,教育人民养成善德。
他从人性论上论证了封建统治的合理性。
是一种唯心主义人性论,为统治阶级的严刑酷罚提供了理论依据。
4、"存天理,灭人欲":宋代程朱理学的重要观点."天理"指封建纲常伦理;"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人欲"指违背天理的意念和超过生存需要的物质欲望.理学家把封建秩序说成是不可侵犯的"天理","天理人欲,不容并立".他们认为,"天理"是纯粹的善,"人欲"是绝对的恶,"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存天理,灭人欲".可见"存天理,灭人欲"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思想工具.存天理,灭人欲: 1, 朱熹认为:"善"的就是天理"恶"的就是人欲,天理和人欲之间不是天理战胜人欲就是人欲战胜天理. 2, 在宇宙论上讲理本气末,在人性论上严格区别"性"与"心".认为世界实际二重化,一重是洁净精微的"理"世界,一重是善恶混杂的"心世界" "气世界"."心世界"其既可能与理性相符合导向善,也可能背离理性导向恶.每个人(人心)都是"理" 与"气"(人欲)结合的产物,都有向善向恶的可能. 3, 理欲之辩不仅限于对道德善恶的论述,同时也是一种维护现实社会合理性的政治哲学, 现实中"天理"就是宗法等级社会的纲常名教, 而"人欲"就是违反纲常名教的私欲.5、格物致知:1, 指的是心与物之间的物质活动,所谓的格物是通过接触形而下的事物去感悟, 体认心中固有的形而上的天理,强调格物须日积月累积累既多,胸中则会自然贯通. 2, 格物就主体作用与对象而言,致知就是认识过程中引起的结果而言,二者实际为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6、致良知: 1, 2, 王阳明提出良知乃心和理的融合,是先天道德本体. 因此主体只能从自身出发扩充自己本有的先天道德本原,良知的至极意:致即拓展良知,将良知扩充推广到日常生活中间去. 3, 4, 还有实行之意:强调将良知落实到日常的道德实践中去,表现在现实之中. 致即行,其逻辑展开就是知行合一.对自身性理的自我认识,自我的道德实践.7、知行合一:和良知联系阐发1,王阳明:" 知"是对自身"性理"的自我认识,不是知识的范畴而是价值论的范畴.行也不是什么改造自然的活动,而是自我的道德实践. 2,知行是本体,是理论的基础和出发点,真"知"在逻辑上蕴涵了必然会"行",知与行是相互蕴涵,相互关联,相互规定,彼此之间不可分割的. 3,"至良知"逻辑展开就是知行合一. 知行在其本体"良知"中是合一的.在符合良知的前提下,"知"就是"行"" 行"也就是"知".即良知把"行"统一与"知".【知行合一】明王守仁的重要哲学思想王守仁吸收前人思想,针对程朱“知先行后”导致的知行脱节的不良风气,大力提倡知行合一。
中国政治思想史9
思想核心:“贵己”和“为我”
一方面 : 不要损害自我
“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 也。” 《孟子·尽心上》
童子牧羊式的政治理想
“治天下如运诸掌然。” “百羊而群,使五尺之童子 荷 杖而随之,欲东而东,欲西而西. 君且使尧率一羊,舜荷杖而随之, 则乱之始也。”《说苑·政理》
另一方面:处理好己与万物的关系
基本原则---“不以物累形”
《庄子》
又称《南华真经》,共三十三篇 , 其中又分内篇、外篇、杂篇。 关于各篇的作者问题,众说纷纭。 总的说来,《庄子》一书是庄子和战 国时期庄子后学的论文汇编。 《庄子》一书政治思想的主旨,可 概括为一句话,即人性自然说和自然 主义的政治思想。 在冷嘲热讽中却包含着出众的独到 见解,从另一个角度开辟了认识社会 的道路。
第四节 庄子的自然主义政治思想
庄子
名周,宋人。公元前369——前 286年之间,战国时期著名隐士。 他曾做过漆园吏,有时又以编织草 鞋为业。 视官禄为粪土“千金,重利;卿相, 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 ? 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 当时之时,虽欲为孤豚,其可得乎? 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 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 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庄子对世态炎凉的观察独具慧眼, 相应地提出了一整套理论,在先秦思 想界开辟了一个新领域。
2.反性归朴
《庄子》认为,只有取消心计,禁绝一切欲望,摆脱一切社会 关系,使人保持纯自然状态,和自然融为一体,才是最完整地保 存了人性。
“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bu)而熙,鼓腹而游,民能 以(当为‘止’)此矣。” 《马蹄》 “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 《让王》
2 顺民情
《则阳》 :治民如同种庄稼,要顺其性而深耕细耘 《徐无鬼》:治民如同牧马, “去其害马者而已”。 《在宥》 : “无擢(zhuo)其聪明”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中国政治思想史1.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族制度,其具体内容是,天子诸侯的诸子中由嫡长子集成王位或君位,其余的庶子另立宗族为该宗族的始祖。
宗法制度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这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度,规定了统治阶级内部各个等级的权利和义务,通过共同的祖先、共同的宗庙、共同的形式的纽带,使从氏族社会遗留下来的宗法家族组织成为相对稳定的社会集团和专制国家的重要支柱。
2.礼:礼是孔子全部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指人们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广义上的礼包括社会生活种的道德原则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等各方面的文化规范。
礼是约束人的社会行为的基本准则,也是约束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
儒:是官府学校中教授六门课程的教师,到春秋时期,人们习惯上称懂得古代礼仪以相礼为职业的人为儒3.天谴说:维护君权是董仲舒的基本政治主张之一,认为君主是社会政治中唯一的最高权威,可是同样存在君主个人权力过于强大也会走向反面,君主随心所欲运用权力有时候会造成政治混乱甚至政权颠覆,也是有违于统治阶级整体利益。
鉴于此,董仲舒又试图利用天的权威给君主一定的约束,假如君主滥用权力有悖天道,天就会给予责罚,以此即“天谴说”,所利用的天的权威没有任何法律效力,只有权力才能约束权力,天谴说是统治阶级进行自我政治调节的理论之一。
4.道统说:为了同佛教和道教思想对抗以实现彻底的反佛倡儒,韩愈在借鉴佛道二教思维方式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了以排佛倡儒为主旨的道统学说。
认为“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所谓儒家也有一套传授谱系,以仁义道德为中心思想,并且韩愈以儒家“道统”的传承人自居,他的主要目的在于阐扬儒家的纲常名教,以期替代佛道教义。
表明了儒家开始自觉的以“道”来概括统辖自己的学说体系,这是儒家思想面向实际的新发展。
中国政治思想史_教学课件
2009年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中国政治思想史
• (二)学术队伍 • 1、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以 刘泽华为代表(代表学术 界的良心)。 • 2、吉林大学行政学院。以 朱日耀、孙晓春为代表。 • 3、天津师范大学。以徐大 同为代表。(中西兼通, 主要精通西方政治思想史) • 4、清华大学。以曹德本为 代表。
2009年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中国政治思想史
2009年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中国政治思想史
• 2、礼制传统 • 源于父系家长制的宗法制、传统血缘认同意识、现 实政治统治的需要,三者共同造就的宗法封建制度, 成为西周政治文化认同的主要传统。传统巫术信仰则 构成了支撑这一文化的内在资源。所有的这些资源经 过周公“制礼作乐”,最终协调统一于西周的礼制文 化中”。 • 周礼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亲亲、尊尊。因此,对君 权的尊崇必须通过强化父权的路径来达成,以维护君 权的礼制,也就会通过强化父权的路径来实现。 • (礼经三百、威仪三千)
2009年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中国政治思想史
• • • • • • • •
2、仪式的象征功能的失落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僭礼。 孔子谓季氏:“八(八、六、四)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 可忍”。 (2)由尊君、尊父转向尊权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 “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3)君权沦落。 “事君尽礼,人以为诌也”
2009年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中国政治思想史
• • • •
3、维系机制 朝聘:定期朝见周天子,并要预备相当的礼品。 征伐:王朝判逆诸侯进行讨伐。 会盟:天子召集诸侯。
2009年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中国政治思想史
(三)礼崩乐坏
• 1、维系机制的崩溃。 • 随着分封的进行,王直辖的土地越来越 少;诸侯们经过几代的经营,诸侯国的 国力越来越强大,大有超过王室的趋势。 因而,维系机制的作用逐渐降低,并最 终完全失效。
田锡全读书笔记
第一讲中国政治思想史之分期政治制度和政治事实的变迁,自然影响到政治思想,大致分四个时期:一、自上古至战国政治上言,由部落到封建,由封建至统一。
二、自秦至唐封建之世不适宜的制度逐渐凋谢,统一之世所需制度逐渐发生,其中自然又有不适宜的,不免酿成病态。
三、自宋至清中叶对外问题的严重,自然引起了内部改革。
四、自清中叶至现代中国人和欧洲人接触而大变化时期。
第二讲中国政治思想史上之两派进取派和保守派第三讲上古到战国的社会变迁第四讲先秦的政治思想农家。
代表人是许行。
从《孟子》中看其两个主张,一是政府毫无权威;二是物价论量不论质。
道家。
以老子为代表。
主张柔弱、无为,无为就是无化,无为而无不为,就是无化而无不化。
《老子》的宗教思想,是游牧民族的宗教思想。
墨家。
墨家之道原于禹,兼爱是根本,对内则为贵俭,对外则为非攻。
儒家。
最高境界是大顺,主张根据最高的原理,而推之于人事,故《易》本隐之以显。
《春秋》推见至隐。
《易》是儒家认为宇宙的最高原理,称之为元。
《春秋》有三世之义,乱世、升平世、太平师。
《礼运》有大同、小康之说,其中包含了君权与民权之争。
阴阳家。
以邹衍为大师,其五德终始,意同于儒家的道三统。
法家。
法家之学,当分为法术两端,法家实行的结果是,官僚的任用,国民军的编成。
法家政策如此,至其所以行之于道,则尽于“法自然”。
其一自然是冷酷的,故戒释法而任情;其二自然是必然的,没有差忒,所以要信赏必罚。
宗核名实有两种意义,一是察其实,命之以名;二是循名责实。
故“名法”二家,在古代总是连称的。
第五讲秦汉时代的社会乡职本来是人民自治机关,其利益该与人民一致的,如汉世很有权威的三老啬夫等职,后来却有名无实,甚至并其名而无之,隋世禁乡老听讼,为其间之一人转关。
第六讲汉代的政治思想汉儒家思想,可分为两端,一为均贫富,一为兴教化。
均贫富,即注意平均地权,激烈的要经行井田,缓和的主张限民名田。
主张重农抑商,返于自给自足时代经济孤立的状况。
《中国政治思想史》PPT课件
2021/6/20
10
“研究法有三种:第一,问题的研究法。先将所欲研究之事项划出范围,拟
定若干题目,每个题目,皆上下古今以观其变迁。其总问题,例如‘国家起
源’‘政府组织’……等等。其分问题例如‘土地宜公有抑私有’‘封建为
利为弊’‘刑罚宜取惩报主义抑取感化主义’……等等。研究某时代对于本
问题之趋势何如,某学者对于本问题之态度何如,以类相次,一题毕乃及他
2021/6/20
9
二、研究方法
(一)梁启超的三种研究方法研究方法详述(下一页)
第一,问题的研究法 第二,时代的研究法 第三,宗派的研究法
(二)刘泽华先生主张的研究方法
“从多方面、多角度开展研究”或“从多方面着眼,用多头并进 的方
式开展研究”的方法 首先,按思想家或代表作进行列传式的研究 其次,进行流派研究 再次,要开展社会思潮和一个时代重大课题的研究 其他,政治思想中的重要概念、范畴的研究,对各种政治思想进行 比较研究,把政治思想与政治实践的关系作为一个专门问题 进行研究等
中国政治思想史
2021学专业必修课
开课院部 研究所/教研室
主讲教师 课程号
政管学院 政治学研究所
林存光 305010024
课程学时
72
课程学分
4
2021/6/20
2
导论
2021/6/20
3
导论部分教学目的
使学生能够对中国政治思想史 这门课的学科性质与研究对象, 学科状况,历史分期,学科特点 及学习的目的、意义和方法有一 个清楚地了解。
据着正统的地位。(马基雅弗利)
6 政治实施理论与政治权术理论:
➢政治实施理论-有关进行政治决策以及如何把政策、政治规定和各
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复习讲义
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复习讲义中国政治思想史第一部分一、萧公权对思想史的时段划分1、创造时期(先秦时期)2、因袭时期(先秦至宋元)3、转变时期(明初至清末) 3、成熟时期(三民主义成立)二、传统的政治思想的特点1、政治中的人是一种伦理人没有独立的人,只有在各种伦理关系网中的人。
政治思想、政治理论主要讨论如何“正己正人”的问题,讨论如何影响改造人的问题。
政治学实际上是“人学”。
2、政治的过程是一个德治的过程政治的本质就是君主和圣贤用自己的佳言懿德、人格魅力去感化人民,对人民实行道德教化或感化的过程。
就是修、齐、治、平的过程。
3、人治而不是法治从性善论和可知论出发,假定存在全知全能的和英明慈爱的统治者。
因此,必然把希望寄托于少数圣贤身上。
既然统治者是全能的,一切都可以管。
因此,无需法治和民主,传统政治是人治和专制而非法治。
4、义务本位与差序格局强调等级尊卑,在上者对在下者自然享有特权。
特殊主义而非平等的普遍主义。
差序格局:中国乡土社会以宗法群体为本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亲属关系为主轴的网络关系,是一种差序格局。
团体格局:西方社会以个人为本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好像是一捆柴,几根成一把,几把成一扎,几扎成一捆,条理清楚。
3、政治至善论和政治浪漫主义认为一种至善的境界是可以通过人的道德修为在人间实践,达到最美好的境界。
三、仁的含义1、高扬人的本质、价值和尊严,承认人的人格,把人当“人”来对待,是人的最基本2、爱人。
3、重民。
这是仁在“爱人”的基础上推演出的又一层含义。
4、修身。
即对道德准则的遵从。
5、“仁”就是人之为人的最高标准和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最高原则。
既是一种社会理想,又是一种人的内在道德品质。
四、礼的含义礼是一种用以维持社会稳定和和谐、秩序的典章制度、仪式条文和行为规范。
五、礼和仁的关系1、礼和仁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概念。
仁是优良的道德品质,而遵守礼的规范则是优良的道德品质在人的社会行动方面的表现,所以仁的品质是遵守礼的前提。
《中国政治思想史》PPT课件
派中所含支派应时分化之迹,易于说明,各派对于具体问题所主张,亦易于
比较。其短处,在时代隔断……对于思想进化次第,难以说明,又各派末流
相互影响甚多,归类难以正确,又数大派之外,其有独立思想而势力较微者,
容易漏略。”
——梁启超:《先秦政P治TP课思件 想史》(第11——12页)
11
三 学科状况(两个阶段)
——刘泽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反思》之《中国
政治思想史研究对象和方法问题》
PTP课件
9
二、研究方法
(一)梁启超的三种研究方法研究方法详述(下一页)
第一,问题的研究法 第二,时代的研究法 第三,宗派的研究法Leabharlann (二)刘泽华先生主张的研究方法
“从多方面、多角度开展研究”或“从多方面着眼,用多头并进 的方
式开展研究”的方法 首先,按思想家或代表作进行列传式的研究 其次,进行流派研究 再次,要开展社会思潮和一个时代重大课题的研究 其他,政治思想中的重要概念、范畴的研究,对各种政治思想进行 比较研究,把政治思想与政治实践的关系作为一个专门问题 进行研究等
——徐大同等编著《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第2—3页
2 政治哲学:
胡适:政治哲学:社会国家应该如何组织,如何管理。
林:人类为何需要政治?政治如何可能?政治何为?如何处理社 会
政治关系?如何获取和运用权力和权威?
PTP课件
6
➢ 以寻根求源、广泛而系统的方式探讨人类政治生活的问题;它 是有关政治宏观体系和一般规律的认识或哲学思考(哲学抽象), 其目的既在于认识政治事物的本性,也在于认识公正的或好的社会 制度。
况——详细(委细)说明,以观思想发生之动机。其短处,则同一时代中或
资料太多,对于各问题难于详细叙述,若勉强叙述之,则易时所述,与前犯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中国政治思想史》导言一、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内容及对象“政治学说史作为一门学科要阐述政治思想的发生和发展所固有的规律性,证明政治思想的历史是国家和法的学说有规律地积累过程,而这个过程是在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思想派别的斗争中进行的。
”——苏联学者“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是:历史上各个阶级和政治集团对社会政治制度、国家政权组织以及各阶级相互关系所形成的观点和理论体系;各种不同政治思想流派之间的斗争、演变和更替的具体历史过程;各种不同政治思想对现实社会政治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政治思想最主要的就是各个阶级对待国家政权的态度和主张,即关于国家的产生、行政和作用,以及如何维持国家政权的理论观点和政治主张。
”——中国学者1、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内容国家和法的理论政治哲学问题社会模式理论(理想国理论)治国的方略和政策1、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内容国家和法的理论政治哲学问题社会模式理论(理想国理论)治国的方略和政策伦理道德问题政治实施理论及政治权术理论2、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研究历史上不同阶级、阶层,不同学派和不同人物关于国家和社会制度、社会改造等的理论、方针政策;研究这些理论方针政策提出的社会背景及其对实际政治的影响;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演变的过程。
二、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文化模式追求和谐是中国政治思想史发展的基本轨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基本体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三、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方法1、研究方法:归纳、演绎注意学科自身的认识规律循序而进;注意借鉴思想史和哲学史研究的经验和教训阶级分析方法的科学运用2、研究层次:列传式研究流派研究社会思潮和时代重大课题研究重要概念的研究各种政治思想的对比研究参考书目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华书局1924年版谢无量:《古代政治思想研究》,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叶祖灏《中国政治思想精义》,(台湾)中央文物供应社1984年版吕振羽:《中国政治思想史》,人民出版社1949年版刘泽华:《先秦政治思想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刘泽华:《中国的王权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一章:先秦时期的政治思想第一节:先秦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先秦的时间断代:公元前21世纪-前221年朝代更迭: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一、夏商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社会特征:以一个主要方国为核心的联盟帝国,方国的核心为朝。
《中国政治思想史九讲》第三讲:法家学派的政治思想
二、法家学派的历史观
(一)人类社会的历史是发展变化(进化)的
❖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 “ 国准者,视时而立仪……黄帝之王,谨逃其爪牙。有虞之王, 枯泽童山。夏后之王,烧增薮,焚沛泽,不益民之利。殷人之王, 诸侯无牛马之牢,不利其器。周人之王,官能以备物。五家之数 殊而用一也”
❖ “立君者,使贤无用也,亲亲者,以私为道也,而中正者,使私 无行也。此三者,非事相反也,民道弊而所重易也,世事变而行 道异也”
❖ 子夏提出过“持势”、“恃势”
❖ “《春秋》记臣杀君、子杀父数十矣,皆非一日之积也,有 渐而以至矣”。 “善持势者绝奸于萌” “善持势者绝奸 于萌”
❖ “夫尊君卑臣,非计亲也,以势胜也”
精选课件
❖ “势者,胜众之资也”;“势者,人主之爪牙 也”;“威势者,人主之筋力也”
❖ “自然之势也,非人这所得设也。若吾所言, 谓人之所得势也而已矣”
❖ 《申子》今仅存《大体》一篇,保存在《群书治要》中 ❖ 商鞅,又名公孙鞅、卫鞅 ❖ 韩非,韩国贵族,“诸公子”
精选课件
(二)法家学派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 司马谈的《变六家之要指》说:“法家不别新疏,不殊贵贱, 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若尊主卑臣,明职 分不得逾越,虽百家弗能改也”。
❖ 班固《汉书·艺文志》则说,法家“信赏必罚,以辅礼 制……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 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
❖ “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不 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 “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 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 供养薄”
精选课件
❖ “茅茨不翦,采橼不斫;粝粢之食,藜藿之羹” ❖ “身执耒臿,以为民先” ❖ “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驾”。 “轻辞古之天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荣海《中国政治思想史九讲》读书笔记
一、出处:
江荣海:《中国政治思想史九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二、《中国政治思想史九讲》的研究综述
江荣海是北京大学的教授,长期从事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等教学或科研工作。
其《中国政治思想史九讲》是把中国古代和近代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结合为神权、儒家、法家、道家、佛学、实学、改良、革命九个专题,围绕着这些思想的源流、实际内容、演变脉络、历史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讲述。
由于中国政治思想时间跨度比较大,范围广,加上了解这些思想有助于掌握中国政治的发展脉络,所以关于中国政治思想的著作层出不穷,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萧公权的《中国政治思想史》、刘泽华的《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等。
——关于《中国政治思想史九讲》的主要内容
《中国政治思想史九讲》一改过去人物传记编年体例为专题式编写结构,主要通过对在中国历史上占有地位的几大家思想的分析来理清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变化。
神权政治思想即是用神意来论说政治统治正当与否的思想,将人间的统治秩序和政治制度一概说成超自然的‘天意’或‘天命’的结果。
儒家的政治思想以王道仁政为核心,在认识民众和处理与民众的关系上主张民本,以中庸方法处理社会问题,以及为了获得一个稳定的社会提出天下一统思想并且将人类理想社会描述为大同社会。
法家学派以人性恶为出发点,主张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为君主专制和独裁服务,通过奖励耕战解决社会矛盾。
将道家政治思想的发展大致划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是创造期,综合期,因袭期,以老庄为主要代表,提出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等思想。
佛学的根本原理是‘缘起论’,通过卫佛反佛争论中的华夷、神形之辩深化了佛教在中国社会中的影响。
宋代儒学分为理学、心学、功利学,主要讨论以‘性与天道’为中心的哲学问题,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认为理想的政治模式为宗法、分封、井田以及推行仁政。
明清之际社会批判思想主要坚守儒学立场反对宋明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制度,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空疏学分。
近代中国的改良思想面临的背景是西方的入侵,改良思想家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从学习经济、科技到学习整体乃至文化教育以达到富国抵御外侮的目的。
中国革命思想自古有之,包括汤武革命论、宗教革命论、素王革命论等,到了近代,通过改良派和革命派之间的争论加强了对中国应建立
什么样的政体的思考。
三、分析与评价
(一)、以儒家思想为主的各家思想兼收并蓄的结果及其演变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其影响始终贯穿于中国古代社会,即使到了现代,其中的某些观点还在影响着许多人。
所以要了解中国文化,就不得不了解儒家思想,尤其是其政治思想。
诚如史家司马谈所言:“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
”中国政治思想总体上看可以以儒家的思想与道家、法家等主要思想间的相互竞争、互相吸收、融合发展为主线,间或有一些在某个时代占据主导地位的思想。
中国古代思想中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关于天人关系的探究。
唐君毅曾说:“中国先哲言命之论,初盛于先秦。
孔子言知命,墨子言非命,孟子言立命,庄子言安命顺命,老子言复命,荀子言制命,《易传》、《中庸》、《礼运》、《乐记》言至命、俊命、本命、降命。
诸家之说,各不相同,而同远源于《诗》、《书》中的宗教性之天命思想”。
在封建专制统治这个大背景下的中国,统治者阶层总是想通过意识形态的控制来达到维护统治、论证政权合法性的目的,通过对神的崇拜神化了当时的政治法律和社会秩序。
中国古代的神权政治思想便是一个代表。
从罢黜百家开始,儒家以王道仁政为主要内容的伦理政治思想一直延续到近代。
‘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的汉代儒家形成了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两大类,但由于经学的烦琐和僵化,出现了以解放和简要为主要特制的玄学思潮。
玄学实际上也是在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创立使儒学受到了严重挑战的背景下援道入儒、儒道融合的产物。
到了近代,由于西学的传入,出现了较为复杂的情况。
我们认为,道家政治思想是一种“自然主义政治观”,道家学说的共通思路是体验宇宙变与不变的“道”,然后把这个“道”推衍到社会与人类,这种“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方式是以“自然”为根柢的。
其中,道家最主要的无为的思想也为儒家所接受,孔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已正南面而已矣”(《论语.卫灵公》)。
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中,老子和孔子代表两种路向,儒道互补是中国政治文化的基本趋向和格局。
冯友兰就认为:中国的两个主要趋势是道家和儒家,“它们是彼此不同的两极,但有时同一轴杆的两极”(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页)而佛教一方面自身走上了中国化的道路,另一方面也与儒、道等思想流派在对抗中开始渐趋融合。
在中国传统社
会里,佛教也好,道教也罢,都不得不依附于政治权力而存在。
出于实际政治统治的需要,皇权意志决定着佛教命运的花开花落,枯荣盛衰。
‘能鸿道(佛教之道)者人主也’(《魏书.释老志》)
法家由于不相信道德的功能和人治的合理性,加上不懂文张武弛,在乱世获得成功后,继续在天下统一之后将法治推到极致,所以它的失败在所难免。
班固《汉书.艺文志》则说,法家“信赏必罚,以辅礼制......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
但同时法家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发展变化的,并且认为变法要因时而易的观点具有历史的进步性。
即使在秦灭亡之后,法家思想通过内化为儒家思想而继续在中国政治舞台上闪闪发光,汉代的君主专制制度是继秦制而来。
宋明理学是儒学发展的一种历史形态,是对儒学的佛老化改造以力图解决汉末以来的信仰危机和道德危机,也是对隋唐以来走向衰弱的儒学的强有力的复兴。
理学家们所强调的义理实际上就是伦理道德。
理学家们‘理气一元论’,王夫之‘理,即是气之理。
气当是如此,便是理。
理不先而气不后...若论气,本然之体...惟本此一实之体,自然成体’(《读四书大全说.告子上》)。
理学在肯定道德价值的同时也注重物质价值,是当时商品经济和市民阶层在人生价值取向上的具体反映。
在清朝外国入侵,民族危机严重的情况,涌现出了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力图通过改良或革命的办法挽救中国。
这些爱国者从中国古代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中寻找行动合法性的最常用的资源和理论。
其中,《易经》中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以及董仲舒认为的“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汉书.董仲舒传》),但是“天之道,有伦,有经,有权”(《春秋繁露.阴阳始终》)都广为早期的改良派所借鉴。
而革命派则认为古代儒家思想是一种入世思想,具有超越现世的理想社会模式与现世生活存在着紧张关系,所以儒生以追求实现儒家思想为己任,形成了一种革命思想。
最早在《易经》中有汤武革命的思想,《易经·革·彖辞》有曰“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义大矣”,西汉又有“宗教革命论”,东汉谶纬神学时有所谓的“素王革命论”,把儒家的革命思想逐渐向前推进,革命精神也越来越强。
(二)、政治思想与政治生活的辩证关系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意识也会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其对政治思想与政治生活也同样适用。
出于现实生活的需要,中国历史上各派思想层出不穷,而其中得到统治者认可的政治思想便会经采纳从而地位更加巩固,影响更为深远。
然而政治思想本身也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已经获得政权的统治阶级利用其所中意的政治思想来论说统治的正
当性,从而强化自己的政治统治;另一方面,被统治阶级也利用政治思想来论说当局统治的非正当性,从而反对当局的统治,争取自身的利益。
儒家思想便是如此,所以到了现代对儒家的评价始终存在截然不同的观点。
但我始终认为以“王道仁政”为核心的儒家政治思想以及以民为本的治国方略中蕴含着永恒和普世的价值,应该成为人类政治生活的指导思想。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越发需要发扬中华文化中的精华,从自身的政治思想中寻找闪光点为现世政治服务。
正如王永利先生所说的“我们所提倡的学习型社会、社会主义荣辱观、和谐社会都能从儒家经典中找到根源,虽然社会从封建社会发展到了社会主义社会,但符合人性、人情需要的伦理是世代相传的,承载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是源远流长的。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发展,都是在既有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的文化传承、变革和创新,如果离开传统,割断血脉,就会迷失方向,丧失根本。
因此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必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要吸收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精髓,传承儒家文化并发扬光大”(王永利:《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及其现代意义》载《科技创新导报》2008 NO.33)
四、难点:以中国古代和近代社会主流思想为背景,理解其政治思想的渊源、演变脉络及其
对同时代中国政治的影响
五、链接:
《论语.卫灵公》
《魏书.释老志》
《汉书.艺文志》
《读四书大全说.告子上》
《汉书.董仲舒传》
《春秋繁露.阴阳始终》
《易经·革·彖辞》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页
王永利:《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及其现代意义》载《科技创新导报》2008 NO.33 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导论篇》,台湾学生书局1993年校订版,第5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