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沉积学-碎屑岩部分(于兴河教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而也有人提出了《事件沉积学》,并将重力流(尤其是浊流)、风暴 沉积、异地沉积和等深流作为重点进行研究。
Bill Yu
Bill Yu
三、理论升华阶段(80年代)
2、复理石建造
1978年,G.M.Friedman在《沉积学原理》一书中把复理石定义为 海相地层所特有的产物,过去曾认为它局限于深海海槽与陡坡,而浊流是其 形成的必要且充要条件;80年代则出现了截然不同的观点:即其它环境中( 如大陆坡上的盆地、大陆边缘盆地等)也可有复理石沉积。
1973年由美国出版的Glossary of Geology中将沉积学定义 为“对沉积物的来源、沉积岩的描述和分类以及沉积物形成过 程进行研究的学科”。
现实主义——“Today is a key for ancient”
Bill Yu
沉积学的发展经历了近代与现代两大时期,其中近代 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Twenhorel主编了《沉积作用论文集》; 1929年,法国人Lucien Cayeux出版了《法国沉积岩》第一卷,即硅质岩
部分。Wentworth提出以2mm作为砂的粒级上限; 1931年,美国的SEPM学会创刊了《沉积岩石学杂志》。这些专著的问世
表明,沉积岩石学已从地层学中分离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Bill Yu
第一节 沉积学的形成与近代发展史
沉积学的概念最早是由H.A.Wadell于1932年提出的, 当时只是简单地定义为“研究沉积物的科学”。
1978年,G.M.Friedman和J.L.Sanders才对沉积学 的研究领域给予了比较完整的定义,即:“研究沉积物、沉积 过程、沉积岩和沉积环境的科学”。
7、层序地层学的兴起
1977年,Peter.R.Vail在AAPG上发表了地震地层学的论文;
1988年,J.C.Wagoner在SEPM上主编了层序地层学特刊;P.R. Vail及J.B.Sagree主编了“层序地层学工作手册”和“层序地层学基础” ;
这几部著作的问世则宣告一门新的学科——层序地层学诞生。 Bill Yu
一、萌芽阶段(1830~1894)
——经济需求是科学研究的源泉
侧重于古生物地层、煤和生物礁的研究
1830年,S.C.Lyell提出了“将今论古”的现实主义原理与方法; 1850年,H.C.Sorby首次使用偏光显微镜研究岩石; 1881年,美国的J.Murray和A.F.Renard合著《深海沉积物》一书
——成因探讨是科学理论形成的基础
开始用显微镜研究重矿物,并由此分析沉积物的物源方向及性质
1913年,F.H.Hatch和R.H.Rastall合著第一本《沉积岩石学》; 1914年,G.K.Gilbert首次用各种粒径的砂和不同的水流强度进行了水
槽实验,这为沉积学提供了流体力学实验的一个重要步骤; 1922年,H.B.Milner所著的《沉积岩石学引论》;1926年W.H.
物质组成模拟实验作用机制量化方法形成理Bi论ll Yu
三、专业研究阶段(1931~1950)
——技术与方法的创新是科学进步的关键
随着差热分析、X-衍射等新技术在沉积学领域的应用
1932年,前苏联的纳利金出版了《相论》;
1940年,M.T.Halbouty研究了墨西哥湾物源、海水进退、古岸线变化 、地层尖灭和油气远景;提出了沉积体展布与这些特征的关系。
其是碎屑岩,形成了一些权威性作品,为沉积学随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B。ill Yu
二、总结提高阶段(70年代)
这个时期的总体特点是:
①广泛开展沉积相识别标志的研究,并建立了各种沉积环 境的相模式;
②沉积相的研究具有了明显的演化观,从演化的角度来分 析沉积相的变迁;
③开始了全球沉积盆地范围的相分析;
,对深海沉积物进行了分类与描述; 1894年,J.Walther撰写了《作为地质历史的地质学导论》,并提出
了“相序”的概念。 即Walther相律“相的垂向相序也是它的横向相带——在没有沉积间断的条
件下,只有在横向上相邻及相依的相,才能在垂向上互相叠覆”。 Bill Yu
二、初步形成阶段(1894~1931)
正是由于以上特色,这个时期,不少国际著名学者对自已 前期所著出的专著和教科书进行修订,出第二或三版;如:
H.G.Reading主编的“相和沉积环境”(1986年第二 版);
R.G.Walker的“相模式”(1986年第二版);
H.E.Reineek等编“陆源碎屑沉积环境”(80年第二版);
R.C.Selley著“沉积学导论”(1982年第二版)和“古 代沉积环境”(1978年第二版,1985年第三版);
应用沉积学
(碎屑岩部分)
于兴河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系石油教研室
Tel: 82320109或82321857 (O) Email: billyu@cugb.edu.cn
Bill Yu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沉积学的形成与近代发展史 第二节 现代沉积学的发展与特色 第三节 相关概念、内涵及其发展前景
G.D.Klein“砂岩沉积模式”(1978年第二版,1985年第 三版);
F.J.Pettijohn的“砂和砂岩”(1987年第二版);
H.Blatt“沉积岩成因”(1980年第二版)等。
再版所增加部分大多是加入了盆地分析与沉积体系研究的内Bi容ll Y,u
四、学科渗透阶段(90年代)
由于不同学科的相互渗透,沉积学的发展走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尤 其是90年代初期大量层序地层学专著的出现与经典专著的修订再版;最具代 表的著作有:
4、垂向相模式序列的建立
Visher: 建立了13种相模式,其中包括四个河流模式,四个海退模式,
两个海进模式,一个三角洲模式,一个深海模式和一个湖相模式
Bill Yu
二、总结提高阶段(70年代)
进入70年代以后,沉积学方面的总结性专著大量涌现:
1970年,J.P.Morgan主编了《现代和古代三角洲的沉积作用》;同年,R. C.Selley著出了《古代沉积环境》一书;J.R.Allen写出《沉积作用的物理过程》 ;R.M.Garrels与F.T.Mackenzie合出了《沉积岩的演化》等。
1、浊流与牵引流的认识:
碳酸盐岩生物化学成因论与浊流的“鲍马序列”
2、水槽实验对沉积构造解释的作用
了解了床沙形体变化的顺序:无运动平坦床沙→ 沙纹→沙浪→沙垅→过 渡区→平坦床沙→逆行沙丘→冲坑和冲槽
3、粒度分析应用于水动力条件的解释 Passega和Visher提出了 C—M图和牵引流解释的累积概率图
1993年,英国的H.G.Reading将《沉积环境与相》重新修订与再版的 《沉积环境:作用、相及地层》(第三版)。
可以说这几本巨著是90年代以后所出各类应用沉积学专著的基石,也是目
前沉积学研究与发展wenku.baidu.com理论基础。
Bill Yu
四、学科渗透阶段(90年代)
此阶段的特点如下:
1、概念的转变、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理论的逐步完 善、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渗透等等。
1991年由美国C.K.威尔格斯编写的《海平面变化——一种综合分析 方法》;
1992年加拿大的Roger G.Walker和Noel P.James再版的《相模式— —海平面变化的响应》;
1991由德国Gerhard Einsele编写的《沉积盆地——演化、相与沉积物供 给》,
1992年,美国的R.A.Davis再版的《沉积体系》(第二版);
1976年加拿大的R.G.Walker编写了《相模式》一书;1976年,R.C. Selley又著出了《沉积学导论》。它们均为这上时期的代表性著作。最值得一提的是 70年代后期,
1978年,英国的H.G.Reading主编的《沉积环境和相》与同年美国的G.M. Friedman和J.L.Sanders出版的《沉积学原理》2本巨著,反映了当时沉积学研究 的最高水平。以上著作的特点是对沉积学的理论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上升与总结,尤
化的角度对沉积的控制来探讨沉积体系在盆地中的展布规律,进而对沉积矿产
的分布进行预测。
Bill Yu
三、理论升华阶段(80年代)
6、粗粒与细粒三角洲的成因分类
在1988年由W.Nemec和R.J.Steel主编的《扇三角洲》一书中,G. J.Orton和John.G.Mcpherson(1988)将粗碎屑三角洲进一步划分为扇 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两种类型,并用结构—成因分类方法对三角洲沉积体 系进行科学的划分。
④重力流的认识进入了颗粒支撑机理的解释与分类;
⑤将沉积学的理论应于各类沉积矿产的勘探与开发。
油气、煤、铜、金刚石、水晶、铂、铝铀矿、黄金、稀土矿、
膏盐、钾盐、气水合物等。
Bill Yu
三、理论升华阶段(80年代)
1、风暴沉积
1975年,J.C.Harms发现了丘状交错层理——风暴事件的标志性层 理类型,尽管丘状交错层理广泛形成于近滨——陆架之间(Duke,1985) ,但在河口湾、潮坪以及三角洲边缘环境(Burgeols,1980)乃至深水浊积 岩中也发现了丘状交错层理;因此,必须将丘状交错层理和其它代表风暴事 件的各种标志进行综合来判别。同时,R.H.Dott(1983,1988)在提出 幕式沉积(Episodic Sedimentation)的概念时指出,在某一环境中可以有一 种平均状况或均衡状态,同时存在离开平均状况的偏异。以近岸风浪带沉积 为例,正偏离可以产生风暴沉积,负偏离则产生无沉积或硬底。
;直到21世纪的今天仍具有着明显的指导作用与借鉴价值。
5、大地构造沉积学的兴起
随着板块构造对沉积盆地分类的系统化(W.R.Dickinson,1985;G.
Klein,1987),各国学者以大陆动力学、板块构造及沉积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
,探讨各种大地构造背景中沉积盆地的形成、发展与演化,着重从构造及其演
1972年,H.Blatt和G.Middleten等合著的《沉积岩成因》一书,综述了形成 沉积的各种机制,引用了流体力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同年,F.J.Pettijohn,P.E .Potter及R.Siever合著的《砂和砂岩》一书正式出版,
1973年,德国的H.E.Reineck与印度的I.B.Singh从沉积构造研究出发探讨 了《陆源碎屑沉积环境》;
的重要课题。盆地沉积模式的建立就是对不同类型盆地的沉积体系分析、沉
积充填型式以及盆地演化过程的综合研究。
Bill Yu
Bill Yu
三、理论升华阶段(80年代)
4、层次分析与构形概念的形成
1985年A.D.Miall在第二届国际河流会议上提出了“Architectural Elements”与河流层次划分的“Bounding surface hierarchy”的概念,并将河流 沉积物划分了8种基本构形要素,提出了12种河流沉积模式,使沉积体系的研 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一是突出了层次概念;二是体现了沉积物的三 维形体与内部岩相;三是河流的研究走出了简单的形态分类。这三大特征或理 念不仅对应用沉积学的形成与发展,而且对沉积学的完善均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盆地分析与沉积体系研究
1984年,A.D.Miall指出盆地分析是地层学、构造地质学和沉积学等 研究内容的综合,主要回答盆地的古地理演化问题,并出版了《沉积盆地分 析原理》一书。
1983年,W.E.Galloway出版了《陆源碎屑沉积体系》,同年R.A. Davis著出了《沉积体系》。
研究不同类型盆地沉积作用及演化规律,是解决构造与沉积作用间关系
因而,近代沉积学的发展可以说是以沉积岩石学单学科的研究为主题,探
讨各种常规沉积岩的形成机理。
Bill Yu
第二节 现代沉积学的发展与特色
——学科交叉是科学发展的动力
从20世纪中叶到现在(21世纪初叶),即经历四个明显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 的沉积学的发展具有了划时代的意义
一、基本成熟阶段(20世纪50~60年代)
1945年,W.C.Krumbein对沉积环境所作的定量研究,使用了碎屑的 圆度和形状,并率先将统计学应用到了沉积学中;
1949年,F.J.Pettijohn编写了《沉积岩》一书,该书的出版标志沉积 岩石学已进入成熟的成长期。
1950年,P .D .Trask出版了《应用沉积作用》一书,使该学科从理论 开始走向应用领域。
Bill Yu
Bill Yu
三、理论升华阶段(80年代)
2、复理石建造
1978年,G.M.Friedman在《沉积学原理》一书中把复理石定义为 海相地层所特有的产物,过去曾认为它局限于深海海槽与陡坡,而浊流是其 形成的必要且充要条件;80年代则出现了截然不同的观点:即其它环境中( 如大陆坡上的盆地、大陆边缘盆地等)也可有复理石沉积。
1973年由美国出版的Glossary of Geology中将沉积学定义 为“对沉积物的来源、沉积岩的描述和分类以及沉积物形成过 程进行研究的学科”。
现实主义——“Today is a key for ancient”
Bill Yu
沉积学的发展经历了近代与现代两大时期,其中近代 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Twenhorel主编了《沉积作用论文集》; 1929年,法国人Lucien Cayeux出版了《法国沉积岩》第一卷,即硅质岩
部分。Wentworth提出以2mm作为砂的粒级上限; 1931年,美国的SEPM学会创刊了《沉积岩石学杂志》。这些专著的问世
表明,沉积岩石学已从地层学中分离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Bill Yu
第一节 沉积学的形成与近代发展史
沉积学的概念最早是由H.A.Wadell于1932年提出的, 当时只是简单地定义为“研究沉积物的科学”。
1978年,G.M.Friedman和J.L.Sanders才对沉积学 的研究领域给予了比较完整的定义,即:“研究沉积物、沉积 过程、沉积岩和沉积环境的科学”。
7、层序地层学的兴起
1977年,Peter.R.Vail在AAPG上发表了地震地层学的论文;
1988年,J.C.Wagoner在SEPM上主编了层序地层学特刊;P.R. Vail及J.B.Sagree主编了“层序地层学工作手册”和“层序地层学基础” ;
这几部著作的问世则宣告一门新的学科——层序地层学诞生。 Bill Yu
一、萌芽阶段(1830~1894)
——经济需求是科学研究的源泉
侧重于古生物地层、煤和生物礁的研究
1830年,S.C.Lyell提出了“将今论古”的现实主义原理与方法; 1850年,H.C.Sorby首次使用偏光显微镜研究岩石; 1881年,美国的J.Murray和A.F.Renard合著《深海沉积物》一书
——成因探讨是科学理论形成的基础
开始用显微镜研究重矿物,并由此分析沉积物的物源方向及性质
1913年,F.H.Hatch和R.H.Rastall合著第一本《沉积岩石学》; 1914年,G.K.Gilbert首次用各种粒径的砂和不同的水流强度进行了水
槽实验,这为沉积学提供了流体力学实验的一个重要步骤; 1922年,H.B.Milner所著的《沉积岩石学引论》;1926年W.H.
物质组成模拟实验作用机制量化方法形成理Bi论ll Yu
三、专业研究阶段(1931~1950)
——技术与方法的创新是科学进步的关键
随着差热分析、X-衍射等新技术在沉积学领域的应用
1932年,前苏联的纳利金出版了《相论》;
1940年,M.T.Halbouty研究了墨西哥湾物源、海水进退、古岸线变化 、地层尖灭和油气远景;提出了沉积体展布与这些特征的关系。
其是碎屑岩,形成了一些权威性作品,为沉积学随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B。ill Yu
二、总结提高阶段(70年代)
这个时期的总体特点是:
①广泛开展沉积相识别标志的研究,并建立了各种沉积环 境的相模式;
②沉积相的研究具有了明显的演化观,从演化的角度来分 析沉积相的变迁;
③开始了全球沉积盆地范围的相分析;
,对深海沉积物进行了分类与描述; 1894年,J.Walther撰写了《作为地质历史的地质学导论》,并提出
了“相序”的概念。 即Walther相律“相的垂向相序也是它的横向相带——在没有沉积间断的条
件下,只有在横向上相邻及相依的相,才能在垂向上互相叠覆”。 Bill Yu
二、初步形成阶段(1894~1931)
正是由于以上特色,这个时期,不少国际著名学者对自已 前期所著出的专著和教科书进行修订,出第二或三版;如:
H.G.Reading主编的“相和沉积环境”(1986年第二 版);
R.G.Walker的“相模式”(1986年第二版);
H.E.Reineek等编“陆源碎屑沉积环境”(80年第二版);
R.C.Selley著“沉积学导论”(1982年第二版)和“古 代沉积环境”(1978年第二版,1985年第三版);
应用沉积学
(碎屑岩部分)
于兴河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系石油教研室
Tel: 82320109或82321857 (O) Email: billyu@cugb.edu.cn
Bill Yu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沉积学的形成与近代发展史 第二节 现代沉积学的发展与特色 第三节 相关概念、内涵及其发展前景
G.D.Klein“砂岩沉积模式”(1978年第二版,1985年第 三版);
F.J.Pettijohn的“砂和砂岩”(1987年第二版);
H.Blatt“沉积岩成因”(1980年第二版)等。
再版所增加部分大多是加入了盆地分析与沉积体系研究的内Bi容ll Y,u
四、学科渗透阶段(90年代)
由于不同学科的相互渗透,沉积学的发展走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尤 其是90年代初期大量层序地层学专著的出现与经典专著的修订再版;最具代 表的著作有:
4、垂向相模式序列的建立
Visher: 建立了13种相模式,其中包括四个河流模式,四个海退模式,
两个海进模式,一个三角洲模式,一个深海模式和一个湖相模式
Bill Yu
二、总结提高阶段(70年代)
进入70年代以后,沉积学方面的总结性专著大量涌现:
1970年,J.P.Morgan主编了《现代和古代三角洲的沉积作用》;同年,R. C.Selley著出了《古代沉积环境》一书;J.R.Allen写出《沉积作用的物理过程》 ;R.M.Garrels与F.T.Mackenzie合出了《沉积岩的演化》等。
1、浊流与牵引流的认识:
碳酸盐岩生物化学成因论与浊流的“鲍马序列”
2、水槽实验对沉积构造解释的作用
了解了床沙形体变化的顺序:无运动平坦床沙→ 沙纹→沙浪→沙垅→过 渡区→平坦床沙→逆行沙丘→冲坑和冲槽
3、粒度分析应用于水动力条件的解释 Passega和Visher提出了 C—M图和牵引流解释的累积概率图
1993年,英国的H.G.Reading将《沉积环境与相》重新修订与再版的 《沉积环境:作用、相及地层》(第三版)。
可以说这几本巨著是90年代以后所出各类应用沉积学专著的基石,也是目
前沉积学研究与发展wenku.baidu.com理论基础。
Bill Yu
四、学科渗透阶段(90年代)
此阶段的特点如下:
1、概念的转变、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理论的逐步完 善、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渗透等等。
1991年由美国C.K.威尔格斯编写的《海平面变化——一种综合分析 方法》;
1992年加拿大的Roger G.Walker和Noel P.James再版的《相模式— —海平面变化的响应》;
1991由德国Gerhard Einsele编写的《沉积盆地——演化、相与沉积物供 给》,
1992年,美国的R.A.Davis再版的《沉积体系》(第二版);
1976年加拿大的R.G.Walker编写了《相模式》一书;1976年,R.C. Selley又著出了《沉积学导论》。它们均为这上时期的代表性著作。最值得一提的是 70年代后期,
1978年,英国的H.G.Reading主编的《沉积环境和相》与同年美国的G.M. Friedman和J.L.Sanders出版的《沉积学原理》2本巨著,反映了当时沉积学研究 的最高水平。以上著作的特点是对沉积学的理论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上升与总结,尤
化的角度对沉积的控制来探讨沉积体系在盆地中的展布规律,进而对沉积矿产
的分布进行预测。
Bill Yu
三、理论升华阶段(80年代)
6、粗粒与细粒三角洲的成因分类
在1988年由W.Nemec和R.J.Steel主编的《扇三角洲》一书中,G. J.Orton和John.G.Mcpherson(1988)将粗碎屑三角洲进一步划分为扇 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两种类型,并用结构—成因分类方法对三角洲沉积体 系进行科学的划分。
④重力流的认识进入了颗粒支撑机理的解释与分类;
⑤将沉积学的理论应于各类沉积矿产的勘探与开发。
油气、煤、铜、金刚石、水晶、铂、铝铀矿、黄金、稀土矿、
膏盐、钾盐、气水合物等。
Bill Yu
三、理论升华阶段(80年代)
1、风暴沉积
1975年,J.C.Harms发现了丘状交错层理——风暴事件的标志性层 理类型,尽管丘状交错层理广泛形成于近滨——陆架之间(Duke,1985) ,但在河口湾、潮坪以及三角洲边缘环境(Burgeols,1980)乃至深水浊积 岩中也发现了丘状交错层理;因此,必须将丘状交错层理和其它代表风暴事 件的各种标志进行综合来判别。同时,R.H.Dott(1983,1988)在提出 幕式沉积(Episodic Sedimentation)的概念时指出,在某一环境中可以有一 种平均状况或均衡状态,同时存在离开平均状况的偏异。以近岸风浪带沉积 为例,正偏离可以产生风暴沉积,负偏离则产生无沉积或硬底。
;直到21世纪的今天仍具有着明显的指导作用与借鉴价值。
5、大地构造沉积学的兴起
随着板块构造对沉积盆地分类的系统化(W.R.Dickinson,1985;G.
Klein,1987),各国学者以大陆动力学、板块构造及沉积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
,探讨各种大地构造背景中沉积盆地的形成、发展与演化,着重从构造及其演
1972年,H.Blatt和G.Middleten等合著的《沉积岩成因》一书,综述了形成 沉积的各种机制,引用了流体力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同年,F.J.Pettijohn,P.E .Potter及R.Siever合著的《砂和砂岩》一书正式出版,
1973年,德国的H.E.Reineck与印度的I.B.Singh从沉积构造研究出发探讨 了《陆源碎屑沉积环境》;
的重要课题。盆地沉积模式的建立就是对不同类型盆地的沉积体系分析、沉
积充填型式以及盆地演化过程的综合研究。
Bill Yu
Bill Yu
三、理论升华阶段(80年代)
4、层次分析与构形概念的形成
1985年A.D.Miall在第二届国际河流会议上提出了“Architectural Elements”与河流层次划分的“Bounding surface hierarchy”的概念,并将河流 沉积物划分了8种基本构形要素,提出了12种河流沉积模式,使沉积体系的研 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一是突出了层次概念;二是体现了沉积物的三 维形体与内部岩相;三是河流的研究走出了简单的形态分类。这三大特征或理 念不仅对应用沉积学的形成与发展,而且对沉积学的完善均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盆地分析与沉积体系研究
1984年,A.D.Miall指出盆地分析是地层学、构造地质学和沉积学等 研究内容的综合,主要回答盆地的古地理演化问题,并出版了《沉积盆地分 析原理》一书。
1983年,W.E.Galloway出版了《陆源碎屑沉积体系》,同年R.A. Davis著出了《沉积体系》。
研究不同类型盆地沉积作用及演化规律,是解决构造与沉积作用间关系
因而,近代沉积学的发展可以说是以沉积岩石学单学科的研究为主题,探
讨各种常规沉积岩的形成机理。
Bill Yu
第二节 现代沉积学的发展与特色
——学科交叉是科学发展的动力
从20世纪中叶到现在(21世纪初叶),即经历四个明显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 的沉积学的发展具有了划时代的意义
一、基本成熟阶段(20世纪50~60年代)
1945年,W.C.Krumbein对沉积环境所作的定量研究,使用了碎屑的 圆度和形状,并率先将统计学应用到了沉积学中;
1949年,F.J.Pettijohn编写了《沉积岩》一书,该书的出版标志沉积 岩石学已进入成熟的成长期。
1950年,P .D .Trask出版了《应用沉积作用》一书,使该学科从理论 开始走向应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