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震时刻和震源位置的测定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震时刻和震源位置的测定方法

地震定位意指根据地震台站观测的震相到时数据,确定地震的基本参数(震源位臵、发震时刻、震级)。严格来说,地震定位同时需要还给出对解的评价。地震定位是地震学中最经典、最基本的问题,它在地球内部结构、区域地震活动性、地震构造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快速准确的地震定位还对震后的减灾、救灾工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发震时刻的确定

发震时刻指地震发生的时刻。发震时刻可利用单台或多台资料进行确定。通常利用区域台网的多台资料确定的结果较为准确。

1、用走时表确定发震时刻

利用走时表法确定发震时刻的公式为

发震时刻=初至震相的到时–初至震相的走时

其中初至震相到时可从地震记录图上直接获取,初至震相的走时值则可用T S与T P的到时差值查走时表得到。

为消除误差,通常将各台定出的发震时刻取均值,作为最终定出的发震时刻值。

此种方法适用于任何地震。对于地方震使用直达波到时差T S-T P查走时表得t P;对于近震,用首波走时差T sn-T pn查走时表得t pn;对于远震用地幔折射波的到时差T S-T P查走时表得tp;对于极远震用地表反射波PP•与地核穿透波PKP1间的到时差查走时表得t PKP1。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对于5°~16°影区内的地震,由于无法准确定出S震相,因此,常用短周期面波Lg2与初至P波的到时差查走时表得t P值。

使用走时表法定发震时刻时,应先定出震中距及震源深度值,再确定初至波的走时,这一点对于远震显得更加重要。

2、用和达直线法确定发震时刻

和达直线法是经典的方法。它适用于利用区域台网资料测定地方震及近震的发震时刻。其原理方程为:

T P=(T S-T P)/(k-1)+T0

(2.2.1)

式中,T P、T S分别为纵横波的到时,可以是直达波、反射波或首波;T0为发震时刻,k为波速比(k=v P/v S)。

和达直线的含义是波的到时差T S-T P与初至波到时T P 呈线性关系。由它们构成的直线的斜率为k,直线在T P轴上的截距为发震时刻T0。

由式(2.2.1)不难看出,当已知各台的纵横波到时之后,便可通过解方程组的方法确定发震时刻T0及波速比k。

二、震中位臵的确定

1、利用单台三分向记录确定震中位臵

利用单台三分向记录确定震中位臵的原理就是根据纵波初动确定出震中方位角,根据震相到时(走时表等)确定出震中距,根据震中方位角及震中距确定震中位臵。

当有1个以上台获得了初动清晰、P及S震相准确的地震记录时,便可用该方法确定震中位臵。

(1)利用P波三分向初动确定震中方位角

震中方位角是指过地震台站的子午线与地震台站到震中连线间的夹角,沿顺时针方向量取为正。

P波的质点振动方向与波射线重合,因此P波的初动方向能表明震源的方位。P波在两水平方向的初动决定地震波射线的位臵,•其垂直向的初动决定地震波射线的方向。当垂直向初动向上时,质点初始振动的方向背向震中;当垂直初动向下时,质点初始振动的方向指向震中。

图2.6 P波位移与震中关系

图2.6是一个地震记录的三分向初动方向。设图中水平向振动的合矢量指向东北方向,若垂直向的初动向下,则质点初始振动方向是“向着”震源的,此时震中点在台站的东北方向;若垂直向的初动向上,即质点初始振动方向是“背向”震源的,则震中点在台站的西南方向。

P波三分向的初动方向与震中方位的关系也可见表2.11。

表2.11 P波三分向初动方向与震中方位关系表

由于地震记录图上P•波两水平向初动的合矢量正好是地动位移在地面的投影,因此在利用三分向初动方向定出震源方位之后,则可结合P•波两水平向的初动振幅定出震中方位角。震中方位角由表2.12决定

表2.12震中方位角确定表

这里

A EW

tg α´= ────

(2.2.2)

A NS

Y EW×103

A EW = ──────

(2.2.3)

V EW

Y NS×103

A NS = ──────

(2.2.4)

V NS

Y EW是P波东西向初动振幅,Y NS是P波北南向初动振幅单位mm;v EW,v NS是东西和北南向的放大倍数;A EW,A NS分别是东西向、北南向的地动位移单位μm。

(2)确定震中距

由记录到的P、S波的到时差查相应的走时表(本地区走时表或J-B表),确定出震中距。

(3)震中位臵的确定

在1﹕200万的地图上确定近震的震中位臵,以台站正北方向线为起点,顺时针旋转方位角的度数,得到震中轨迹线,以台站为起点,沿震中轨迹线取震中距长度,得到震中点。

当确定远震震中位臵时,可用吴尔夫网或专用定位地图。

该方法是基于1个台站定震中位臵的方法,方法涉及到P、S波到时,P波的初动,走时表等,因此,震相不准确,初动不清晰,走时表不适宜等,均会给定位带来误差。

2、多台定位的交切法

交切法以3个以上台的P、S波的到时及适宜的走时表为定位前提。其基本原理是:

在直角坐标系中,若设震中点坐标为(x,y),台站点坐标为(x i,y i),则有

△i=[(x -x i)2+(y -y i)2 ] 1/2(2.2.5)

两边平方:

△i2=(x -x i)2+(y -y i)2

(2.2.6)

这是一个圆的方程,震中点满足这个方程,即,震中点就在这个方程描述的圆的圆周上。

显然,若以台站为圆心,以震中距为半径作圆,就可得到1个满足上述方程的圆周线(也即震中轨迹线),如果有3

个以上台站的地震数据,则可得到3个圆周线(3条震中轨迹线),圆周线与圆周线的交汇处则为震中。

该方法的误差主要来自P、S震相的准确性及走时表的适宜性。在查走时表时假定已知震源深度。该方法的优点是可直接在1﹕200万的台网布局图上进行定位,速度高,较准确。因此,许多台网中心都用该方法进行震中位臵的确定。

3、多台定位的双曲线法

该方法用于确定震中点在区域台网内或区域台网边缘的地震。该方法使用前提是有3个以上台的P波到时以及当地的纵波波速v p。

设T1、T2分别为某种地震波到达台1、台2的时刻,v p为该波的波速,△1、△2表示2个台的待定震中距。可建立方程式

△1-△2=(T1-T2)〃v p

(2.2.7)式(2.2.7)的右端为已知数,到台1和台2的距离为常数的动点的几何轨迹是双曲线。双曲线的焦点是台1和台2。取双曲线中靠近到时最早的地震台的一支为实用曲线,也即震中轨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