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隧道塌方处理
隧洞塌方的综合处理方案
隧洞塌方的综合处理方案
隧洞塌方是指隧道内部发生地层塌陷或结构损坏,导致隧道无法继续使用的情况。
隧
洞塌方的综合处理方案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隧洞状况评估:首先需要对塌方隧洞进行详细的勘测和评估,确定塌方原因、范
围和后果,以便制定相应的处理方案。
2. 清理和抢修:如果塌方范围较小且未造成重大损坏,可以通过清理隧道内的堆土
和破碎岩石,然后进行结构抢修和修复来恢复隧道的使用功能。
3. 加固和加固措施采用:对于塌方隧道的大范围结构损坏,需要通过加固和加固措
施来修复和加固隧道。
常用的加固措施包括喷射混凝土、钢筋混凝土补强、钢板加固等。
4. 配套设施移动和重建:如果塌方导致的地面沉降较大,需要进行相关配套设施的
移动和重建,以确保隧道周围的交通和生活秩序正常运行。
5. 隧道监测和预警体系建设:塌方隧道恢复使用后,需要建立隧道监测和预警体系,实时监测隧道的变形和安全状况,及时发出预警,以保障隧道的安全运行。
6. 加强隧道维护管理:塌方隧道恢复使用后,需要加强对隧道的维护管理工作,定
期检查和维修隧道结构,确保隧道的安全和畅通。
7. 技术攻关和经验总结:针对隧洞塌方问题,需要开展相关技术攻关和经验总结工作,加强对隧道地质和结构的研究,提升塌方隧道处理和防范的能力。
隧洞塌方的综合处理方案需要从状况评估、清理和抢修、加固和加固措施采用、配套
设施移动和重建、隧道监测和预警体系建设、加强隧道维护管理以及技术攻关和经验总结
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和处理,以确保隧洞塌方问题能够得到有效解决。
浅谈隧道塌方处理及防治措施
浅谈隧道塌方处理及防治措施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浅谈隧道塌方处理及防治措施摘要:隧道作为高等级公路快速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地下工程,承担着较大的交通运输任务。
本文主要根据以往的隧道塌方处理实例,对隧道塌方的处理措施,进行了介绍和探讨,同时,对于隧道塌方的预防,进行了相应的建议,对于一些应注意的隧道塌方方面问题处理,提出了参考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隧道塌方;处理;防治措施隧道塌方作为隧道建设使用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一旦发生,就会造成交通阻塞,道路阻断,甚至造成人员伤亡事故,导致较大的经济财产损失。
因此,在隧道建设中,应采取合理有效的科学措施,对于隧道塌方进行预防和防治。
同时,在隧道塌方后,要及时的进行处理和善后工作,将塌方问题更快解决,从而使隧道塌方造成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避免出现由于延误处理救援时机而导致的更大事故发生。
本文主要以四方山隧道塌方事故的处理方案为依据,对于隧道的塌方处理及防治措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塌方是隧道施工中比较常见和典型的一种事故。
一旦塌方发生,不仅延误工期、大幅度增加工程费用,而且会危及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
如果处理不当,则会给工程质量遗留隐患,给后期维修养护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
但由于塌方原因众多,形式多样,因此处理时必须全面分析,根据工程具体情况提出综合治理方案。
一.塌方研究现状及产生原因1.隧道的地形地质因素。
隧道工程属地下工程,地质情况千变万化,施工过程中受各种不可预见的地质现象及地质构造的影响巨大。
公路隧道工程受多变的地质条件影响,如遇到地下水、岩溶、断层破碎带、高地应力、岩爆、瓦斯、偏压浅埋、膨胀土等条件,使施工难度大,安全性差;而且公路隧道开挖跨度大,单洞三车道隧道开挖跨度可达16 m,形状扁平,且防水要求高,加之受勘查水平及其他很多相关因素的制约,这些无疑加大了公路隧道的施工难度和塌方事故产生。
隧道施工坍塌方处理措施
隧道施工坍塌方处理措施隧道施工中,坍塌是一种常见的安全事故。
一旦发生坍塌,必须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以确保施工安全和环境保护。
本文将探讨隧道施工坍塌方处理措施。
疏散人员和设备当发生隧道坍塌时,必须第一时间疏散现场所有人员和设备。
所有人员必须采取安全疏散措施,如穿着适当的防护设备、沿着指定的疏散路线迅速撤离现场。
同时,所有设备必须被迅速拆除,以避免进一步造成损失。
安全警示和隔离现场隧道坍塌会造成很大的威胁,包括可能会再次坍塌,和可能会造成邻近房屋的损失。
为了避免这些威胁的发生,必须在现场引入安全警示和隔离措施。
在现场安全警示的过程中,必须使用可见的标志来警示周围的人们,让他们知道现场存在危险,他们不能靠近现场。
同时,必须在周围设立隔离线,以确保现场不会对周围的人员和建筑物产生任何影响。
统一指挥和调度在隧道坍塌的现场中,必须存在有效的指挥和调度系统。
这种系统可以确保现场的统一指挥和调度,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坍塌事件的影响。
在指挥和调度系统的控制下,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来确保现场的安全,如随时掌握现场情况、组织各种救援人员和设备、制定应急处理方案等。
进行坍塌方的清理和修复一旦现场处于安全状态,必须开始清理坍塌方。
这一过程必须由专业的清理公司进行,以确保所有杂物都已清除,并且不会造成任何进一步的损失。
在清理过程中,必须更换损坏的管道、电线等设施,以确保现场的复原。
隧道施工坍塌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必须在一定的情况下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
本文中所介绍的处理措施、疏散人员和设备、安全警示和隔离现场、统一指挥和调度、进行坍塌方的清理和修复等都是必须掌握的常识,但在实际应对过程中,也需要指挥和调度人员的经验和判断力。
隧道塌方处置方案
隧道塌方处置方案隧道建设在现代交通枢纽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复杂的地质环境和不可预知的因素,会发生塌方等意外情况。
本文将介绍隧道塌方的处理方案,包括现场处置、清理和修复等方面。
一、现场处置1. 紧急处理当发生隧道塌方时,应及时组织救援人员赶赴现场,设置隔离带,并对受困人员进行营救和转移。
在疏散人员时,应根据现场情况确定疏散路线和口径,确保人员安全。
2. 数据收集在紧急处理的同时,应立即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
包括堆积深度、稳定情况、裂缝宽度、锚杆张力等数据的测定和分析。
据此初步判断塌方原因,为后续处置提供依据。
二、清理1. 移除土石当隧道塌方后,需要对堆积的土石进行清理。
但由于塌方带状宽度较大,且可能造成二次塌方,所以需要先行进行稳定措施,如设置支撑和加固设施。
2. 清理渗漏隧道塌方后,可能会导致地下水源渗漏,需要对渗漏处进行封堵。
同时,还需要对排水系统进行维修和检查,确保排水畅通。
3. 避免二次塌方在清理过程中,需要避免造成二次塌方。
可以采用松塌方式,即从上往下,从外往内进行逐层清理。
同时,加强对环境的监测,及时发现并防范二次塌方的发生。
三、修复1. 补充土石隧道塌方后,需要重新加固土石堆积,以恢复道路和隧道的使用状况。
在重新加固时,需要按照地质学原理进行设计,选用合适的土石材料,确保加固的牢固性和稳定性。
2. 修复设施隧道塌方后,还需要重新修复和检测设施,确保设施的安全和完好。
检测项目包括隧道环境检测、隧道照明设施检测、通风系统检测、安全标志等检测。
最后,隧道塌方的处理需要严格按照安全标准和地质学原理进行操作,避免造成二次灾害和人员伤亡。
同时,对于隧道建设和管理者来说,需要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以确保隧道的安全和可靠使用。
隧道塌方的处理措施
隧道塌方的处理措施
哎呀呀,要是遇到隧道塌方了,那可真是让人头疼的事儿啊!不过别慌,咱有办法应对。
当隧道塌方的时候,第一步,当然得是赶紧救人啊!就像地震了要先把埋在废墟里的人救出来一样。
比如说,上次那个隧道塌方事故,救援人员那可是争分夺秒,一点时间都不敢耽误,生怕晚一秒就救不回那些被困人员了这时候大家齐心协力,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绝对不能有一个人掉链子。
然后呢,要马上评估塌方的情况。
这就好像医生看病,得先搞清楚病情有多严重。
是小面积塌方还是大面积的呀?有没有继续扩大的危险呀?这都得摸清楚。
记得有一次,专家们围在一起,对着那些数据和现场情况仔细研究,就为了能准确判断出状况。
接下来,得赶紧采取措施稳固隧道。
可以用钢梁啊、锚杆啊这些东西,把还没塌的地方撑住,避免情况变得更糟糕。
这就好比给房子打个牢固的地基,让它稳稳的。
有个工程不就是用了这些办法,成功地稳住了隧道,避免了更大的损失嘛。
在处理的过程中,可千万别瞎搞啊!一定要按照科学的方法来。
不然就像没头苍蝇一样乱撞,那可不行。
大家都要冷静,要相信专业人员的判断和决策。
总之,隧道塌方不可怕,只要我们有条有理地去应对,就一定能把损失降到最低。
就好像打一场艰难的仗,只要我们战略得当,团结一心,就一定能取得胜利!不是吗?。
浅谈一种隧洞塌方的处理措施
浅谈一种隧洞塌方的处理措施近年来,由于开发建设的需要,越来越多的隧道工程被投入使用,隧道塌方事故也随之不断发生。
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将探讨一种针对隧道塌方的处理措施。
隧道塌方是指隧道中地层或固体物质突然坍塌,导致隧道内部或周边产生严重破坏、威胁运输和生命安全等情况。
隧道塌方的原因众多,包括开挖施工不当、地质环境问题等。
针对隧道塌方,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处理。
首先,应采取物理防范措施,即在施工前对地质进行充分的勘察、调查和分析,尽可能了解隧道所处地质环境的情况,从而预防隧道塌方的发生。
此外,在隧道的设计阶段,应结合地质条件、隧道道路的使用功能等多方面因素来进行参数的设定,从而有效地控制隧道塌方的风险。
其次,应建立安全管理机制,及时发现隧道塌方风险,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具体而言,应当加强对隧道内部的监测,实行定期巡视,同时加强对隧道的维护与保养。
如果发现了隧道塌方的迹象,应该立即采取应对措施,确保员工安全,同时尽量减小隧道塌方造成的损失。
最后,应根据隧道塌方的具体原因及受损情况,采取有效的修复措施。
方法上,主要有以下几种:一种是加固和加厚隧道的围岩,以增加隧道的承载能力和防止塌方的发生。
加固的方式有许多,如填充泥浆、切割并加固岩体、注浆法等方法。
第二种是采取爆炸拆除法,直接清除坍塌的物体,以便于施工人员进入调查、修复。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成本较低,可以快速清除隧道塌方的物体,但是可能会影响周边环境和人员安全。
第三种是通过提高隧道的排水能力,避免水压力过大,从而导致隧道塌方。
一般情况下,可以通过采用凿洞排水、混凝土井排水等方式来提高隧道的排水能力。
综上所述,针对隧道塌方,我们应该积极采取防范措施、建立安全管理机制,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修复措施。
只有全面加强隧道的安全管理和保护工作,才能全面确保隧道工程的顺利安全使用。
隧道工程塌方处理方案
隧道工程塌方处理方案1. 塌方原因分析塌方是指由于地质构造变化、地下水位、坡度角度等因素引起地层松软、地基松动或地层结构松散而形成的地层变形现象。
针对隧道工程塌方的原因,首先要进行严密的地质勘察,了解地质条件,判断地层稳定性,确定山体活动性,来预测可能的塌方区域。
其次,要进行水文地质勘查,了解地下水位、水质情况,判断地下水对地层稳定性的影响。
还应该进行工程地质力学分析,对于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地层变形和破坏进行预测。
通过这些原因分析,促使建设者和管理者从源头上解决塌方问题,做到更好的预测、预防和治理。
2. 塌方风险评估对于可能发生隧道塌方的危险性,要进行科学的评估和分析。
这需要考虑地质、水文、工程结构等多方面因素,建立风险评估模型,对隧道工程塌方的概率和影响进行量化评估。
通过对可能的塌方危险性进行科学评估,可以帮助工程管理者制定合理的应对策略,提前准备必要的物资和人员,以及有效的应急预案,降低可能的损失。
3. 处理方案一旦发生隧道塌方,需要立即启动应急处置方案,以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处理方案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紧急疏散和安全封闭一旦发生隧道塌方,应立即启动紧急疏散程序,确保施工人员和过往车辆的安全。
同时,要对附近道路、铁路等交通设施进行安全封闭,避免因塌方产生的次生灾害影响周边区域。
(2) 紧急修复隧道塌方后,需要进行紧急修复工作,将塌方部分的土石进行清理、抢修,以恢复隧道的通行能力。
修复工作需要具备抢修队伍、必要的工程设备和材料,以及科学的抢修方案。
(3) 危险源控制在紧急修复的同时,要对可能引发二次塌方、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的危险源进行有效控制,避免灾害扩大。
(4) 安全检测隧道塌方后,需要进行隧道结构和地质条件的全面检测,评估隧道的安全状况,确保在修复后能够恢复正常运行。
4. 防范措施为了避免隧道塌方的发生,除了采取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外,还需要从源头上减少塌方的风险。
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 地质勘察隧道工程施工前,应进行全面的地质勘察,了解地质结构、地下水位等情况,为后续施工提供重要参考。
浅谈一种隧洞塌方的处理措施
浅谈一种隧洞塌方的处理措施隧道塌方是指隧道墙体或顶部由于受到外力或地质因素等的影响而发生破坏或坍塌的现象。
隧道塌方严重影响了隧道的通行安全和工程建设进度,因此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非常重要。
下面将浅谈一种隧道塌方的处理措施。
针对隧洞塌方的处理,一种常见的措施是采用锚杆支护技术。
锚杆支护技术是一种有效的防治隧洞塌方和固化地层的方法,它通过锚索的张拉与地层相结合,将地层与锚杆通过摩擦作用牢固连接起来,从而提高了地层的稳定性,防止塌方的发生。
具体实施步骤如下:第一步,确定支护设计方案。
根据隧道的具体情况和地质条件,结合现场勘探和工程需要,制定出合理的锚杆支护设计方案。
在确定方案时,需要综合考虑锚杆的长度、直径、间距、锚索的材质以及锚固深度等因素。
第二步,进行洞内准备工作。
在施工前需要清理隧洞内的渣土、杂物等,并检查和处理隧道内的裂缝、滑落带等病害,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
第三步,施工锚杆支护。
在墙体或顶部预先钻孔,并嵌入锚杆,在钻孔内注入混凝土灌浆材料以增加锚杆与地层的摩擦力和抗拉强度,同时也可以在锚杆上设置支架等辅助支护结构,提供更好的支撑效果。
第四步,张拉锚索。
在锚杆已经固定好后,通过专门的设备将锚索张拉到设计要求的张力,使之与地层形成一定的摩擦力,从而增加地层的稳定性,防止隧洞塌方。
第五步,检测和监控。
在施工后,需要对锚杆及锚索的质量进行检测和监控。
一般通过对锚杆张拉力的监测、锚索的变形监测、隧道内应变的监测等手段,来判断锚杆支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隧洞塌方的处理主要采用锚杆支护技术,通过设置锚杆和张拉锚索,增加地层的稳定性,从而达到防止塌方的目的。
但在实际施工中,还需要根据不同隧道的特点和地质条件,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支护措施和材料,以确保隧道的安全和稳定。
还需要加强工程监理和维护,及时发现和处理隧道的病害,以保障隧道的正常通行和使用。
浅谈隧道塌方处理
浅谈隧道塌方处理摘要隧道塌方已经成为隧道施工中常见的问题。
本文从分析隧道塌方的原因出发,在此基础上论述隧道塌方处理的方法。
关键词隧道塌方;原因;处理方法在隧道的开挖施工中,塌方做为一种比较常发的事故,会给隧道施工造成极大的危害,比如延误工期、出现比较严重的机械损失,甚至威胁着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
目前,国内很多在建的或者已建的隧道都有过塌方现象。
防止塌方的发生、塌方出现后的治理工作已经成为隧道施工的关键所在。
隧道施工中造成塌方的原因是多样的,有地质自然条件的原因也有人为施工方法、施工质量的原因。
因此,要加强对隧道施工的管理,从地质因素与人为因素出发,防止塌方事故发生,采用正确方法处理塌方事故。
本文从分析隧道塌方的原因出发,在此基础上论述隧道塌方处理的方法。
1 隧道施工中塌方出现的原因隧道施工中发生的塌方原因是复杂的,下面主要从不良地质条件、隧道设计不周全、施工方法与措施不当等3个方面来做具体的分析。
1)不良地质条件。
隧道施工时穿过断层或者地层覆盖比较薄弱的地段,比如穿过水源比较丰富的土层如水塘、冲沟、水库等,穿过风化比较严重的岩层,或者在隧道施工中遇到溶洞、裂隙、软硬差异比较大的岩层分界处,这些都是会引起隧道塌方的比较常见的不良地质现象。
这里需要重点指出:水是造成塌方的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
地下水通过浸泡、溶解、软化等作用使岩体塌落或者促使岩体的稳定性变差,从而加快塌方发生。
一些岩层之间软硬强度不规则,由于地下水的作用,使得软弱面的强度越来越低,达到一定的极限就会发生滑塌。
2)隧道设计时考虑不周全。
隧道施工前的设计对施工的安全性起着重要作用,如果在勘测设计阶段对隧道要经过的地段的地质情况掌握的不全,就不能正确地分析该地段是否存在着比较特殊的或者不良地质现象。
如果不能正确分析,就有可能把隧道设在地质条件不好的位置,导致塌方发生。
隧道设计还要考虑地质条件可能会发生的变化,并根据变化及时地对支护参数进行调整,否则,就有可能在施工时发生塌方事故。
隧道塌方处理措施
隧道塌方处理措施隧道塌方是一种常见的灾害事故,发生后需要及时采取处理措施以保障人员的生命安全和恢复交通秩序。
本文将探讨隧道塌方处理的相关措施。
一、紧急救援措施隧道塌方发生后,首要任务是进行紧急救援。
救援人员应迅速到达现场,评估事故情况,并确保自身安全。
随后,应立即采取措施,救出被困人员。
这包括使用救生器材、破拆工具等进行施救,同时保持与被困人员的沟通,安抚其情绪,减少恐慌。
二、事故现场隔离与管控隧道塌方后,应立即设置警示标志,限制人员进入事故现场。
同时,应设置警戒线,并配备专人进行现场管控,确保事故现场的秩序和安全,防止二次事故的发生。
此外,应及时通知相关部门,协调人员和物资的调配,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三、安全评估与风险控制处理隧道塌方事故时,必须进行安全评估与风险控制。
通过专业人员对事故现场进行勘察和分析,评估事故带来的危险性。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确保救援和抢修工作的安全进行。
同时,应对隧道进行全面检测,排查可能存在的隐患,及时采取必要的修复措施。
四、抢修与恢复交通隧道塌方后,需要进行抢修工作,尽快恢复交通。
首先,需要清理事故现场,清除堆积的泥土、石块等。
然后,对隧道进行结构修复,修复受损的支撑结构,确保隧道的结构安全。
最后,进行道路铺设和设备调试等工作,确保隧道恢复正常通行。
五、事故调查与责任追究隧道塌方事故处理完毕后,必须进行事故调查,查明事故原因,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调查结果应公开透明,并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对于违反相关规定的责任人,应依法追究其刑事、行政或民事责任,确保事故责任的追究和公正。
六、加强安全管理与预防隧道塌方事故的发生提醒我们,必须加强对隧道的安全管理和预防工作。
各相关部门应加强对隧道的巡查和检测,及时发现和排除隐患。
同时,应加强对隧道使用人员的培训和安全意识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此外,还应加强对隧道的监控和报警系统的建设,提高事故发生时的预警和应急反应能力。
隧道塌方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隧道塌方的原因及处理方法隧道塌方是指隧道内部结构或土石体发生变形或崩塌的现象。
这种事故可能导致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隧道塌方的原因可以是多方面的,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原因及相应的处理方法。
1. 地质问题:地质构造异常、地震、岩层松散等因素都可能导致隧道塌方。
在设计和建设隧道时,需要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和工程地质评价,采取相应的支护措施,如加固岩体、安装钢支撑等。
2. 水问题:地下水渗漏和涌水是导致隧道塌方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有效的排水措施,如设置排水管道、加固涵洞等。
此外,定期检查和维修隧道内的排水设施也是必要的。
3. 施工质量问题:不合理的施工方法、材料质量问题、施工操作不当等都可能导致隧道结构失稳。
因此,建设者需要按照相关规范和标准进行施工,并进行质量监控和验收。
4. 自然灾害:如洪水、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也可能引发隧道塌方。
建设者应该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充分考虑这些灾害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如设置防洪闸门、加固洞口等。
处理隧道塌方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应急处置:一旦发生隧道塌方,需要立即采取应急措施,确保人员的安全撤离,并通知相关部门进行抢险救援工作。
2. 修复和加固:在处理隧道塌方后,需要对受损的结构进行修复和加固工作。
这包括清理堆积物、修复支撑结构、加固岩体等。
3. 安全检测:隧道塌方后,需要进行全面的安全检测,确保其余部分的结构安全稳定。
这包括使用仪器设备进行地质勘察、结构测试等。
4. 预防措施:为了避免隧道塌方事故的发生,建设者应在设计和施工阶段采取预防措施。
这包括进行充分的地质勘察、合理的设计、严格的施工管理等。
综上所述,隧道塌方是一种严重的事故,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因此,在设计、建设和运行阶段都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和处理隧道塌方的可能性,以确保隧道的安全稳定运行。
隧道塌方处理措施
隧道塌方处理措施
隧道塌方是一种严重的交通事故,可能导致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因此,为了有效应对和处理隧道塌方事件,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确保事故处理的及时和有效性。
当发生隧道塌方时,应立即通知相关部门和救援人员前往现场。
同时,要确保现场周边的交通秩序,避免造成更大的交通拥堵和混乱。
救援人员必须迅速行动,展开救援工作,确保被困人员的安全。
需要对隧道塌方的现场进行评估和分析,确定塌方的原因和范围。
这样可以为后续的清理和修复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同时,要确保现场的安全,避免二次塌方和其他意外事件的发生。
随后,需要对塌方隧道进行清理和修复工作。
清理工作需要迅速进行,以尽快恢复交通通行能力。
修复工作则需要根据塌方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修复,确保隧道的结构安全和稳定。
在处理隧道塌方事件时,还需要做好相关的信息发布和应急通知工作。
及时向公众和媒体发布事件信息,提醒人们避免前往现场围观,确保救援和清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除此之外,隧道塌方处理措施还包括加强隧道的监测和检测工作,及时发现隧道存在的安全隐患,采取预防措施,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同时,要加强隧道的维护和管理工作,确保隧道设施的安全和可靠性。
总的来说,处理隧道塌方事件需要各方的紧密合作和配合,确保救援和清理工作的及时和有效进行。
只有通过科学规范的处理措施,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保障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希望相关部门和单位能够加强隧道安全管理,确保隧道的安全运行,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隧道塌方处理措施
隧道塌方处理措施
摘要:隧道塌方是一种严重的灾害,对交通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影响和损失。
在隧道塌方处理中,要考虑到结构安全性、结构稳定性和可控性等因素,合理采取措施,避免隧道发生可能的后果。
关键词:隧道塌方处理措施结构安全性结构稳定性可控性隧道塌方是一种严重的灾害,通常是由于地表沉降或地震等因素导致的,对交通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影响和损失。
为此,合理采取处理措施,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避免隧道塌方发生可能的后果。
一、隧道塌方的主要处理措施
1、支护结构处理措施:
(1)保证结构安全性。
采用一定的支护技术,例如墙体西波布钉、复合钢筋板墙、支持护板和带拉力的墙体等,以及金属布等支护技术,确保隧道结构安全可靠。
(2)提高结构稳定性。
采用柔性支护结构,如石棉布支护、复合土体支护等,以及采用墙体护板、拉绳复合支护等,增加结构稳定性,确保隧道稳定和安全可控。
2、安全防护处理措施:
(1)安装安全报警器,能够及时发现可疑情况,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
(2)提高监测技术,运用测绘仪器实施监测,对特殊情况监测。
(3)建立维护管理系统,不断改进技术,对已发生的塌方情况,采取快速有效的处理措施。
二、总结
隧道塌方是一种严重的灾害,要想有效防治,必须十分重视,合理采取处理措施,包括结构安全性、结构稳定性和可控性等多种因素,以保证隧道安全稳定运行。
浅析隧道塌方机理及处理措施
浅析隧道塌方机理及处理措施隧道塌方发生在隧道施工中屡见不鲜,有效及时地做好预防工作不仅能保障工程施工安全还能保证工期,节省工程投入。
文章简要阐述塌方的成因以及如何对其进行处理。
标签:隧道塌方;机理;原因;处理原则;处理措施1引言隧道属于地下工程,是典型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存在不确定性。
在施工过程中岩石既是成洞开挖的对象,开挖后又是支护对象,岩石在开挖后,原有的岩体结构和受力平衡被破坏,岩体在自重的作用下,应力重新分布,构成新的受力平衡体系,因此准确掌握地质情况,充分了解围岩的性质和围岩的自稳能力,以采取合理有效的开挖方法和支护措施,不仅能有效预防隧道塌方的发生,还能保障工程施工安全、工期和节省工程投入。
2塌方机理隧道或地下洞室在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塌方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为简单、直观,可将所有塌方形式划分为三大类:1)洞口塌方。
由于洞口一般为堆积层或风化严重、破碎的岩体,其自稳能力以及整体稳定性均较差,同时又处在浅埋地段,如果进洞前采取的技术措施未能达到要求,进洞后,必然引起上端围岩应力重分布,在重力作用下出现下沉或开裂变形,当这些变形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平衡被打破,导致大面积的整体失稳,进而发生整体坍塌,这就是洞口塌方。
2)洞内石质类塌方。
隧道或洞室开挖后,使其周边的岩石处于悬空状态,同时发生下沉或收敛变形,以释放其内部应力,由于岩石体中存在层理和节理(有时还有软弱夹层),使周边的部分岩块在重力作用下,具有下落和挤出的趋势,如果此时未采取相应的支护措施或所采取的支护措施达不到控制其变形发展的要求时,必然会出现掉块现象,当这种掉块的数量达到一定数值时,就是塌方。
这类塌方一般沿结构面形成塌腔的形状极不规则。
3)洞内土质类塌方。
土质类隧道或洞室开挖后,由于围岩的C值较低,周边一定范圍内很快发生松弛变形,随着这些变形的逐渐扩展,围岩的整体强度降低,同时土压增加,进而引发局部的塑性破坏,在围岩(土质体)内部出现空洞导致局部发生坍塌,局部(浅埋时在地表)出现下沉,塑性区进一步扩大,土压力剧增最终导致整体失稳,大面积坍塌,这就是塌方。
浅谈隧道塌方处理方法
( )在挤压 破碎 带 ,岩 脉穿插 带 、节理 密集 带等 碎裂结 构地 层 3
23 顶支撑法 . 对
在 针对 顶拱 塌 方严 重段 ,采用 对 顶框 架支 撑法 ,即在 两块 1余 O
吨重 的大 石下 ,首 先在 原 隧洞 断 面上 开挖 03 氏 . m宽 的垂直 小边槽 , 深度 开挖 到设 计 的边 墙衬砌 位置 ,高度沿 垂直方 向至顶 ,边槽开挖好 Βιβλιοθήκη 1塌 方产 生的原 因 .
工程 管理 l
c N T U TO:I O sR C .N I
浅 谈 隧 道 塌 方处 理 方 法
来 文 中 铁 十 一 局 集 团第 二 工 程 有 限公 司 5 8 0 51 O
摘要 :随 着我 国铁路建设 事业的蓬勃发展 ,隧道建设 的规模 也越 来越大 ,隧i 工过程 中安全性 问题也 更加 突出。本 文针 对隧道塌方的产生 妻施
11 .地质 因素
后 ,把型材做 底脚用 混凝土 固定好 ,作为 边立柱 ,独立顶在 大孤石下 ( ) 1 隧道 穿过断 层及其 破碎 带 ,一 经开 挖 ,潜在 应力 释放 ,承 口 ,因为施 工难度大 ,只能沿 流 向一个槽 一个槽 的用人工 凿挖 ,一边 挖槽 一边 出渣 ,每清 除渣 I m左右 时就开 挖一个对 称边槽 ,建一品立 . O 压 快 、围岩失稳而塌方 。 ( 2)当通 过各种 堆积体 时 ,由于结 构松 散 ,颗粒 问无胶 结 或胶 柱 ,到两 品后 ,可 以在 隧洞顶 拱 以上采用 纵横拉杆 连接 ,中问 ( 顶拱
隧洞塌方的综合处理方案
隧洞塌方的综合处理方案隧洞塌方是指隧道内部或隧道口附近因地质条件变化、施工质量不过关或其他原因导致隧洞内部结构发生破坏,进而造成隧洞塌方的现象。
隧洞塌方的发生不仅给交通运输带来了严重的影响,还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必须采取综合处理方案来避免和处理隧洞塌方事件。
一、预防措施1. 精细勘察:在隧道工程施工之前,必须进行精细的地质勘察和隧道设计,充分了解工程所在地的地质条件、水文条件和地下构造,并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隧道工程方案。
2. 严格施工质量控制:在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工程施工质量,确保施工过程中不出现质量瑕疵,防止隧洞内部结构发生破坏。
3. 定期检查维护:隧洞建成后,必须进行定期的隧洞检查和维护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修复,确保隧道的安全运行。
二、应急处理方案1. 紧急疏散和警示:一旦发生隧洞塌方事件,必须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进行隧洞内部的紧急疏散工作,同时设置警示标志,防止其他车辆和人员继续进入隧道,减少次生伤害。
2. 抢险救援工作:立即组织抢险救援队伍和装备,对隧洞塌方事件进行救援和清障工作,确保被困人员的生命安全,同时恢复隧道的通行能力。
3. 事故调查和责任追究:隧洞塌方事件发生后,必须进行详细的事故调查,找出事故原因和责任人员,依法依规进行责任追究,确保类似事件不再发生。
三、修复重建方案1. 风险评估和方案制定:在隧洞塌方事件发生后,必须进行隧道结构的风险评估,制定合理的修复重建方案,包括对隧道结构的修复和重建工作。
2. 结构修复: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对隧道结构进行必要的修复和加固工作,保证隧道结构的稳定和安全。
3. 重建策划:如果隧洞塌方严重影响了隧道的通行能力,需要进行隧道的重建工作,制定详细的重建策划,确保新隧道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四、通行安全管理1. 严格检查通行车辆:在隧道重建和恢复通行能力后,必须严格检查和控制通行车辆的安全性,禁止超载和危险品车辆通行,确保隧道的安全运行。
浅谈隧道的塌方处理及预防措施
浅谈隧道的塌方处理及预防措施摘要:在地质不良的地段修筑隧道,常会遇到洞顶围岩下塌、侧壁滑动,甚至冒顶等严重事故,这些现象在施工中称为塌方。
塌方威胁人身安全、使施工延误工期、大幅度增加工程费用,如果处理不当,则会给工程质量遗留隐患,给后期维修养护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
故在施工中应预防其发生,发生塌方后需及时准确处理,减少塌方带来的危害。
关键词:隧道塌方;因素及预防措施1塌方产生原因1.1地质因素隧道工程属地下工程,地质情况千变万化,施工过程中受各种不可预见的地质现象及地质构造的影响巨大。
1.2水文因素(最难控制)在隧道施工中,由于岩土中水的变化,水沿岩体软弱面流动,破坏岩体组织,造成岩体失稳;雨水渗入断裂带及裂隙后形成滑动面,岩石相互滑动,内力挤压变形造成塌方。
1.3地勘不准因素由于当前的地勘手段无法准确探明实质地质情况,造成设计参数不能满足现场围岩稳定要求。
1.4隧道的设计不当因素在设计过程中若对围岩判断不准或情况不明,从而设计的支护类型与实际要求不相适应,设计中的地质勘查周密详尽与否也是造成施工塌方事故产生的诱发甚至主导因素。
1.5施工的不规范因素公路隧道施工队伍的技术、管理及施工水平参差不齐,加之一些建设环节的操作不规范,有的施工企业及人员对新奥法原理缺乏深入学习、认识、研究和应用。
1.6人为因素隧道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人员对地下工程地质情况不了解,忽视围岩细微变化,对围岩自稳能力过高估计,造成思想上的麻痹大意,对不良地质地段盲目的采取单一的施工方案或施工方法,没有采取合理的开挖方法,支护不及时,在开挖时,爆破对围岩的扰动过大,开挖后围岩暴露时间过长、风化程度加剧,造成应力重分布,使得原来不应塌方段,因岩体失稳而产生塌方。
另外施工中往往因监控量测不到位,布点、量测等不准确或不符合要求,对施工起不到指导性作用而造成塌方。
2隧道施工预防塌方措施2.1隧道塌方前征兆地质发生变化,如断层及其破碎带、滑动层、溶洞、陷穴、古河槽、堆积体、流沙、淤泥、地下水、松散地层等稳定性差的围岩。
浅谈隧道塌方处理
浅谈隧道塌方处理摘要:随着中国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隧道建设的规模也愈来愈大,隧道施工经过中也更加突出安全性问题。
在围岩不好的状况下隧道塌方是常常遇到的项目事故,准确适时的处理是重点。
文章简要进行分析塌方的成因和如何对其进行的处理。
关键词:隧道;塌方;处理方法1工程概况某隧道地处省内,起点桩号,用于连接已建成通车的某标段终点,并和境内已建成的某高速公路相接,全长128.5km的路线。
本文所分析的隧道,于2012年开工建设,全长314m的右线。
2产生塌方的原因2.1设计的失误调查地质不仔细,没有做具体的分析,或不能够查明也许会坍方的原因。
隧道施工一旦开始,也不能够补钻补勘。
因为设计所供应的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不具体,或和现实出入相对大,引发施工指导或施工方案的失误。
设计支护方法对围岩不合适,支护设计不够强度和刚度。
设计时思考初期支护或临时支护实现成环闭合后是安全可靠的。
但是,不论什么支护型式都不可能一次完成,而是渐渐完成。
在没有成环闭合前总是处在不稳定和不安全状态。
然而设计刚刚疏忽了这一过程。
2.2地质因素因为地质条件的繁杂多变,地下项目不免会经过褶皱结构、断层、节理裂隙发育地带,或因为围岩自身不稳定与已切割成碎块而强度低,构造松散,节理面有泥质物和岩屑充填,而且不及时的支护而暴露太长时间,造成围岩严重风化,或由于经过断层,突然遇到相对高水压富水洞段,向洞室内漏出地下水,把断层结构带中破碎岩体与充填物淘空了时,还有因为岩层产状不利或由于岩爆等很多地质因素而形成不一样程度的塌方。
2.3不当的施工技术和施工操作不准确造成施工人员选取了错误的施工技术的最关键因素就是对施工现场的地质条件掌握的不全面。
当没有对现场实施正确的地质勘测时,参加施工的人员又没有充足的施工经验,施工人员的不仔细的态度等原因都会造成塌方事故的产生。
没有对施工工序实施科学的安排,相邻工序中间太长的间隔时间,衬砌和支护操作实施的不及时,围岩暴露在外面的时间过长就会造成风化情况的产生,也会造成塌方事故的产生。
隧道洞口塌方处置方案
隧道洞口塌方处置方案隧道洞口塌方是工程建设中常见的问题之一,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处置可以避免事故的发生,保证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本文将探讨隧道洞口塌方的处置方案。
一、现场应急处理一旦发现隧道洞口出现塌方现象,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对现场进行调查,及时采取紧急措施以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
具体措施包括:1.第一时间组织抢险队伍,对现场进行分析、判断、确定塌方范围。
2.尽快撤离施工人员,并封锁危险区域,设置警示标志进行安全警示。
3.采取人工或机械清除垮塌物,确保道路通畅。
4.对垮塌原因进行分析,及时采取对策,防止在同一处发生类似的塌方事故。
二、安全监测工作隧道洞口塌方后,必须进行安全监测工作,在不停工的情况下确保施工人员的安全,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
安全监测工作包括:1.对垮塌现场进行现场监测,确保监测指标正常。
2.加强对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落实安全监管措施,防止发生类似塌方事故。
3.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找出塌方的原因,制定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以确保工程建设的质量和安全。
三、治理方案制定为防止类似的塌方事故再次发生,必须对隧道洞口进行治理。
治理方案制定包括:1.对隧道洞口进行状况评估,确保洞口的稳定。
2.进行加固工作,针对隧道洞口塌方的原因进行适当的加固处理,提高隧道洞口的承载力。
3.对垮塌物进行有效处理,使其不会影响到施工的顺利进行。
4.对洞口进行黑色喷涂,防止毁容。
四、结语本文介绍了针对隧道洞口塌方的应急处理、安全监测和治理方案制定等具体措施,可以帮助工程建设中的相关人员和意外局势应对。
但是,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还需要灵活调整和更多的实践经验,才能保证工程建设安全和质量的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隧道施工局部塌方原因分析与处理方案周先仓(安徽省高等级公路工程监理有限公司,安徽合肥 230022)摘要:本文着重介绍了绩黄高速佛岭隧道施工洞口仰坡塌方、洞口浅埋段冒顶塌方、洞内拱顶局部塌方的原因分析和处理方案,目的能在以后的隧道施工中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隧道塌方;原因分析;处理方案1.佛岭隧道主要地质特点佛岭隧道为左右分离式曲线特长隧道,位于黄山市歙县境内的佛岭山脚下,是安徽省在建高速公路绩(溪)黄(山)高速公路的重、难点工程,是安徽省境内目前最长的公路隧道,隧道全长3904m,隧道起点里程为:ZK24+459,YK24+516,终点里程为:ZK28+163,YK28+420。
根据地质勘测,佛岭隧道的地质状况较差,隧区有五条大断层穿越,断层使围岩级别降低,破碎带处为Ⅴ级,影响段为Ⅳ级,易产生洞顶坍落、冒顶,成洞条件差;隧道进口段和出口段,节理裂隙及风化裂隙极为发育,岩体呈碎裂状,局部呈散体状结构,隧道施工开挖切削原有山坡和山体,破坏其原有平衡,易造成落石、掉块及坍塌;隧道进出口于山体一侧通过,特别是左线出口处发育一小冲沟,地形较陡,隧道右线出口段在此穿越,易由隧道拱肩覆盖层厚度差异过大而形成偏压,加上该段本身位于出口浅埋段,隧道施工过程中极易发生冒顶、塌方等事故。
2.佛岭隧道洞口仰坡塌方处理2.1设计仰坡防护情况佛岭隧道右洞出口仰坡设计为4米锚杆(锚杆型号Φ22,间距2×2米),外加挂网喷射10cm厚C20砼(φ8圆钢,网格间距20×20cm)形式,仰坡刷坡坡率为1:0.5。
2.2塌方情况及原因分析佛岭隧道出口端右洞于2008年11月24日开始进洞施工,进洞开挖方式采用环形开挖预留核心土,2008年11月26日凌晨五点半,进洞左侧仰坡开始出现裂纹,仰坡外截水沟底部同时开裂,裂缝将近约1厘米,环长约3m,为防止仰坡继续开裂,及时对仰坡进行喷射砼封闭处理,并派专人对仰坡进行观察,密切观察围岩动态,上午九点半仰坡面继续失稳,截水沟处裂缝也开始扩张,并延伸至全断面仰坡范围,十点十分,进洞左侧仰坡面开始塌方,塌方持续至十一点四十分,塌方面积约六十平方米,塌方深度最深处超过四米,同时右侧套拱向洞外位移约8cm(见图一、图二)。
分析认为,出现塌方主要是因为仰坡围岩较差,岩层风化严重,有夹泥层,充填物为粉质粘土;仰坡上部松散土层覆盖较厚,自稳性较差,同时由于施工期间雨水较多,夹泥层进水,加上进洞前后施工(包括中管棚钻孔)对仰坡土体产生了扰动,而设计边坡坡率较小,造成洞口仰坡失稳塌方。
2.3处理方案(1)对整个仰坡面进行刷坡卸载,坡率按现场实际情况定,尽量保持仰坡面的平顺,实际施工坡率成型后为1:1。
(2)在原设计中管棚环外0.5m~1m范围内施工二排φ50注浆小导管对仰坡进行成洞面加固,小导管环向间距40cm,长度5m(后附示意图),小导管注浆压力不大于2Mpa,对坡面进行加固固结作用;(3)变更仰坡面全范围重新挂网喷护,钢筋网采用型号φ8圆钢,间距10cm×10cm,喷射砼厚度10cm,在坡面注浆小导管范围外仰坡面采取砂浆锚杆支护,锚杆型号Φ22,长度4m,间距1m×1m,梅花型布置。
(4)在注浆小导管施工完毕待注浆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0%后进行洞内施工,实际施工时注浆三天后恢复洞内施工;(5) 及时重新在仰坡开挖轮廓线外大于5米处施作临时截水沟,避免雨水对仰坡面的冲刷;(6)加强监控量测频率,对洞口段仰坡施工产生的位移及洞内拱顶沉降和周边不均衡收敛及时监测,如有异常将积极调整施工方案,起到参数指导作用。
实际施工过程中,洞口段开挖过程中,地表沉降量六天累积沉降值为35mm后趋于趋定,洞内拱顶沉降量七天累积沉降值为24mm后,拱顶沉趋于稳定,周边收敛变形量六天后累积值达到7.8mm后,变形趋于稳定,累积变形量均在设计规定值内。
3.佛岭隧道冒顶塌方处理3.1设计初期支护情况设计为Ⅴ级浅埋偏压衬砌,φ50注浆超前小导管,环向间距40cm,L=4.5m,搭接长度1.46m;初期支护为Φ25mm中空注浆锚杆,L=4.0m,@75×100cm,φ8mm 钢筋网,@20×20cm,I20a工字钢钢拱架,间距75cm,喷早强混凝土25cm。
3.2坍塌情况及原因分析佛岭隧道出口段右洞于2009年2月20~22日进行YK28+292~YK28+289施工,岩体形态为土夹石,并存在很大的一块土质夹层。
2009年2月22日晚九点左右,进洞钻爆里程掌子面达到YK28+290.25时,发现右侧拱顶(浅埋段)存在局部塌方,渣体为红褐色粘土,在随后安排的出渣施工中,发现洞身土层形态存在异常,掉块严重, 2月21日施工的超前小导管出现变形,隧道拱顶出现断断续续的小范围冒顶塌方,并将大部分的超前小导管打弯;待塌穴稳定后,及时对掌子面进行排险初喷封闭;现场量测,塌方穴体呈环向倒置漏斗型结构,坍塌范围为起拱线上3米至距离隧道中线2米的夹角范围内(拱架上环向坍塌长度约5米),坍塌物全部为粘土,塌穴周边为岩层,能形成自稳,坍塌深度较平均,冒顶距离拱顶深度最深处达8米左右,纵向坍塌距离3米,里程到达YK28+289,估计塌方体积达到90个立方(见图三);分析认为,出现塌方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洞顶地质条件较差,为一大土质夹层(漏斗状),因施工期间持续降雨,地质土含水量饱和,土压力较大,岩土自稳较差;同时,钻爆施工时对围岩产生了一定的扰动,围岩整体性受到一定破坏。
3.3处理施工方案(1)对坍塌处进行二次人工排险,将可能存在的塌方体隐患排除后,初喷3~5cm厚砼进行封闭;洞顶外沿坍塌面外4米施做临时截水沟,坍塌面覆盖彩条布,避免雨水对洞内的反渗,导致坍塌面继续扩大。
(2)洞内重新沿塌穴面挂网锚喷支护建立工作面,确保后续施工安全:首先在初喷后的岩面上按1m×1m的间距打设Φ22药卷锚杆,锚杆长度4米,锚杆尾部视岩面情况留出0.5~1米;最后沿塌穴面挂网(φ8圆钢,间距10cm×10cm)锚喷,抑制围岩进一步变形;(见图五)(3)形成安全作业面后工人站到拱架上沿纵向方向打入1排6米长Φ50×5mm嵌岩注浆小导管(环向间距30cm),嵌入深度3米左右,尾部与工字钢焊接。
(见图五)(4)在嵌岩注浆小导管施工完毕后,塌穴空间根据实际情况焊入Φ18的螺纹钢,端头与锚杆尾部焊接,同时尽量保证螺纹钢与小导管焊接成整体,使之与模筑混凝土形成空间钢混结构。
(见图五)(5)在YK 292~YK28+289段将拱架纵向间距由75cm调整为50cm,增强纵向支撑总体刚度,由于塌方体不是很大,拱顶采用回填混凝土方式形成洞顶护拱的方式,为减少自重,厚度为60cm,分2次浇筑;隧道内初支喷射砼采取原设计厚度25cm,同时埋设φ150泵送管,等砼强度上来后,作为模筑砼底模。
(6)逐步立架抵至YK28+289掌子面后,采用上述方式处理拱架,根据实际情况再向前进行洞身开挖,继续开挖前重新按设计要求施工超前支护并焊接在钢拱架上。
(7)待回填砼施工完毕后并达到设计强度70%后,采用碎石土将塌穴填平夯实(8)加强监控量测频率,对拱顶沉降和周边不均衡收敛及时监测,如有异常将积极调整施工方案,起到参数指导作用。
实际监测数据显,拱顶沉降量六天累积沉降值为22mm后,拱顶沉趋于稳定,周边收敛变形量五天后累积值达到9.6mm后,变形趋于稳定,累积变形量均在设计规定值内。
4.佛岭隧道洞内拱部局部塌方处理4.1设计初期支护情况设计为Ⅴ级浅埋偏压衬砌,φ50注浆超前小导管,环向间距40cm,L=4.5m,搭接长度1.46m;初期支护为Φ25mm中空注浆锚杆,L=4.0m,@75×100cm,φ8mm 钢筋网,@75×100cm,I20a工字钢钢拱架,间距75cm,喷早强混凝土25cm。
4.2坍塌情况及原因分析佛岭隧道出口段右洞YK28+284~YK28+283段上台阶施工于2009年3月3日晚十一点钟开始施工,循环进尺50厘米,开挖采用环形开挖预留核心土法施工,3月4日下午三点钟,本循环初期支护施工结束。
本循环施工过程中隧道左侧拱项及掌子面时有掉块现象发生,3月4日下午掉块频率增加,掉块体积加大,3月4日下午五点二十分,隧道左侧拱顶部份出现较大坍塌,塌方穴体呈环向倒置漏斗型结构,坍塌纵向深度约6米,环向长度约8米,坍塌平均高度约6米,坍塌物渣体为强风化泥岩,红褐色,坍塌物中有两块孤石,每块孤石体积有50立方米左右(见图四)。
本循环开挖结束时对掌子面和拱顶围岩进行了初喷砼封闭,施工过程中两次对掉块部份围岩进行补喷砼封闭。
根据塌穴的地质情况,分析认为,出现塌方的主要原因是洞顶覆盖层薄,围岩为强风化泥岩,遇水易软化,自稳较差,施工期间持续降雨,地质土含水量饱和,土压力较大,岩土失稳,从而发生洞坍塌。
4.3处理施工方案(1)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对可施工塌方洞穴部份进行初喷,初喷完成待洞顶稳定无掉块现象发生后,清除已经被破坏的初期支护及坍塌渣体和孤石,为确保安全,在进行初喷结束后从洞外运碴至掌子面堆砌平台,平台高度与下层孤石底高度水平即可,从而保证在拆除初期支护期间坍塌孤石不再下滑,在处理坍塌孤石时,采取弱爆破的方法分解,孤石分解后拆除被破坏的初期支护。
(2)对塌方洞穴面围岩进行加固处理。
①对塌方洞穴面进行喷射砼初喷封闭,初喷厚度5cm,②初喷结束后沿岩面安装钢筋网,钢筋网环向Φ20@20,纵向φ10@20,③钢筋网安装完成后喷射砼10cm,④沿塌方洞穴面安装Φ22砂浆锚杆,间距1m×1m,长度3m,⑤沿喷射砼表面安装φ8@20cm×20cm钢筋网,⑥钢筋网安装完成喷射砼10 cm,⑦在设计初期支护外1m范围内塌方洞穴四周安装两排Φ50×5mm 注浆小导管,小导管长度6m(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间距40cm ×40cm。
(见图六)(3)塌方段设计初期支护加强处理。
①变更设计初期支护I20a 工字钢钢拱架纵向间距75cm为40cm,变更设计4.5m超前注浆小导管为6m超前注浆小导管②隧道左侧每榀工字钢拱架安装4根Φ22砂浆锁脚锚杆,右侧每榀工字钢安装2根Φ22砂浆锁脚锚杆,长度均为4m,按设计挂网锚喷,塌方段初期支护延伸至塌方洞穴掌子面前方5m,③塌方洞穴段初期支护先施工左侧临空面部份,左侧初期支护到洞穴掌子面后再开挖右侧上台阶,将右侧初期支护落底,右侧初期支护至洞穴掌子面后,按三台阶法进行洞身开挖与初期支护,围岩转好可按环形开挖预留核心土法进行洞身开挖与初期支护。
(4)对塌方洞穴处理。
①在设计初期支护外安装三层Φ22@20cm ×20cm钢筋网,层间距20cm,层间拉接筋φ8@20cm×20cm,先模柱C20砼,厚度80cm,待模柱砼达到设计强度后再增加一层C20砼,厚度8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