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是伪学科
中西医结合学科的特色研究
中西医结合学科的特色研究
中西医结合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旨在将中医和西医的理论和实践方式相结合,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中西医结合学科的特点是多样性、综合性和协同性。
它不仅涵盖了中医、西医两种传统医学文化,还吸收了现代医学的新的技术和方法,包括生物医学、分子生物学、生理学及生物信息学等学科。
1. 整体观念
中西医结合学科强调治疗和预防疾病不仅要针对病症,更要从整体上考虑人的身体和生理机能变化。
这种整体观念是中西医学研究的重要特点。
2. 病因治疗法
中西医结合学科的一个关键研究领域是病因治疗法。
中医特别关注病因和病机。
西医通常只关注病症和病理学。
中西医结合学科重视病因,将中医与西医病因学结合起来,以治疗人体生态环境中的不平衡问题。
3. 重视辩证施治
中医辩证施治的理念和方法是中西医结合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辩证施治注重个体差异化和疾病整体处理和个性化治疗,对患者进行全面辨证,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4. 小样本临床试验
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另一个特点是小样本临床试验。
这种试验通常采用小样本人群进行临床试验,以加快疾病治疗和预防的进展。
总之,中西医结合学科的特色研究是综合性、小样本临床试验和治疗和预防疾病整体观念等。
这些特点使得中西医结合学科成为一门重要的医学学科,有助于提高人们健康水平,预防和治疗疑难杂症,并对全球医学事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中医是否是伪科学_ppt课件
什么是伪科学
伪科学的特征
某些拥护伪科学的人纯粹是因为他们对科学或
科学方法的本质有所误解;但亦有人会蓄意去杜撰、
散布虚假的知识去欺骗大众,以得到金钱上或其它
的利益。有些人觉得所有伪科学都只是无害的娱乐;
相反也有些人(如理查德 道金斯)则认为所有伪科
学都是有害的。科学哲学家波普尔则有一句名言: “科学经常是错的,而伪科学倒有时是对的”。
所以,既然中医最核心的理论都不能被证实,按照逻辑经验主义 的划界标准,中医不能被称为科学。但是中医的的医学效果是能够 接受检验的。
中医是非科学的
2.证伪主义的划界
按照证伪主义的划界标准,中医学也是非科
学,因为中医学不能被证伪。由上文的讨论可 以知道,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是无法证实的。基
于同样的分析,这些基本理论同样是无法被证
中医是否是伪 科学
主要内容
什么是科学 什么是伪科学 什么是中医 中医不是科学的
中医不是伪科学
中医是不能取消的
什么是科学
科学一词来源于古拉丁语scientia,最初的 含义是“知识”或“学问”,与我国古代“格 物致知”一词的意义相近,即穷究事物的原理 而获得知识。
什么是科学
科学以客观世界为研究对象,反映客观事物 的本质及其规律,其内容必须具有客观真理性、 逻辑性、系统性,其结论和结果必须具有可检 验性和可重复性。科学必须具有探索真理的 实证精神、批判创新的进取精神、互助共进 的协作精神以及宽宏大量的宽容精神。
伪的。
中医是非科学的
3.历史主义的划界 按照历史主义的划界标准中医学同样不能称 为科学。因为按照拉卡托斯的观点,在现阶段, 中医学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其他地方,其统 治地位已经完全被西医学所替代。那么中医 学理论就不能称为科学理论。总的来看,按照 现行的科学划界标准,中医学不能称为科学。 但是,从上文的分析中又可以看到,虽然中医学 理论不符合科学的划界标准,但是在一些其它 方面,比如中药的疗效,养生的方法等理论现在 已经证明是科学理论。
坑人的中西医临床医学
坑人的中西医临床医学引言:中西医临床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医学学科,通过结合中医和西医的理论和疗法,旨在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医疗服务。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我们不得不承认中西医临床医学也存在一些坑人的现象。
本文将从几个重要的方面分析这些问题,并探讨如何避免利用中西医临床医学坑人。
一、医疗方案不合理中西医临床医学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医疗方案不合理。
一些医生往往过分依赖西医的检查手段和药物治疗,而忽视了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这导致了患者的病情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反而可能出现了一系列的副作用和后遗症。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医生的综合诊疗能力和临床经验。
医生应该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医和西医的理论和疗法,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医疗方案。
此外,加强医患沟通也是至关重要的,患者应该积极参与医疗决策,共同制定治疗计划。
二、滥用中药材中药材是中西医临床医学中常用的治疗工具之一,但也有一些人滥用中药材,以此牟取经济利益。
他们会夸大中药的疗效,将无效的草药包装成神奇的灵丹妙药,然后以高价销售给患者。
要杜绝滥用中药材的现象,我们需要加强对中药材市场的监管。
政府应该加强对中药材的生产和销售环节的管理,确保中药材的质量和安全性。
此外,公众也应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不盲目相信广告宣传,多向专业医生咨询意见。
三、医疗机构短期行为一些医疗机构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往往会采取一些短期行为,如过度医疗、频繁推荐检查和手术等,这会给患者带来经济负担和健康风险。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建立健康的医疗机制。
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医疗机构注重长期发展和患者的利益,而不是短期的经济利益。
医疗机构也应该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鼓励医生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四、医保制度不完善医保制度是保障患者权益的重要方面,但在中西医临床医学中却存在一些问题。
一些患者在就医过程中遇到的经济问题,使得他们无法得到及时合理的治疗。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完善医保制度。
政府应该加大对医保制度的改革力度,推动医药卫生体制的全面改革。
中西医结合医学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西医结合医学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问题概述1.1 知识点分离严重在中西医结合医学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中医与西医知识点分离严重的情况。
学生学习中医和西医的知识时,往往是分开学习的,导致学生缺乏整体性的认识和理解。
1.2 教学资源不足由于中西医结合医学是一个相对新兴的学科,教学资源相对不足。
很多学校的教学设备和图书资料都无法满足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教学需求,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1.3 师资力量不足中西医结合医学教学需要兼具中医和西医知识的教师,而这样的师资力量在全国范围内相对不足,导致了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1.4 实践教学不够在中西医结合医学教学中,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但由于各种原因,实践教学的时间和机会都不够充分,影响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对策建议2.1 加强知识整合针对知识点分离严重的问题,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中西医知识的整合,可以采用横向和纵向的整合方式,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知识体系。
2.2 建设教学资源学校可以加大对中西医结合医学教学资源的建设投入,更新和充实实验室设备、图书资料等教学资源,为教学提供更好的保障。
2.3 增加师资培养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师资力量需要更多的培养,学校可以加大对中西医结合医学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2.4 加强实践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实践环节的重视,增加实践教学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有更多的实际操作机会,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中西医结合医学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但只要学校和教师们共同努力,采取有效的对策,相信中西医结合医学教学质量会不断提高,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中西医结合医学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中西医结合医学教学工作中,知识点分离严重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医学教育中,中医和西医的知识体系往往是分开教授的,学生学习中医和西医的知识时,缺乏整体性的认识和理解。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中西医知识的整合。
中医是最大伪科学?
说到中医走向世界,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兴起中医,每个中国人都为之自豪欢呼。我要警告那些过于自豪的爱国主义者,中医走向了世界,可在中国却萎缩了,有什么好自豪的?其实很多国家根本不把你中国自认为的“中医”说成是中医,日本人把中医学说成东洋医学,韩国人想把中医说成是他们的创造时,再看英文对中医的翻译:herbalist doctor,中国人爱把这个词翻译成:中医,可如果单个单词直译,herbalist是“草药”的意思,doctor是“医生”,直译就是“草药医生”,跟中国扯不上任何关系,那么,你凭什么把别人的东西说成是“中医”,凭什么说别人的那一套是“从中国走出去的”,可悲的中国人,总是沉浸在自己老祖宗的成果里无法自拔。看到别人打高尔夫,就说公元945就有人玩“捶丸”,看到别人踢足球,就说中国古代的“蹴鞠”与现代的足球一脉相承,这种中国人闹出来的天大笑话,还用我多举吗?我知道中国人想说什么,他们想说:“高尔夫是从中国走向世界的,足球也是。”这些真的能把老外笑死!世界上很多先进之物,在中国的古代确实可以找到一些所谓的“原型”,但跟别人的有天大之别。不错,纸张是从中国走出去的,火药是,指南针等都是,可是纸张走出去,别出造出了更好的纸,别人用火药做炸弹轰你中国,这还值得自豪吗?
我说中医是伪科学,并不是“恨不得把中华传统文化彻底消灭,居心叵测”,我戴不起这种高帽子。中医之所以是伪科学,因为当前中国的中医里掺杂着很多的伪科学,这些伪科学比真科学还要多。但我们不能完全的否定中医,毕竟里面也有许多真玩儿,可以让国民实现健康。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把中医里的伪科学踢出去,把真科学拿进来。对待老祖宗那一套,虽然是用了千年还在用,但如同封建制度用了千年还是要废除一样,对待传统文化,不合理的我们就必须抛弃。
就目前来说,西医几乎是要称霸天下,这是有其原因的。西医有完善的理论体系,而且最重要的,它能把一个复杂的人体四分五裂,分而治之,这是符合现代化的工程思想的。一门科学,只有得到工程化,专业化,才能得到飞速的发展。因为工程化可以将复杂的事物细分,让不同的人处理不同的部分,各施其职,名出其力,相互又协调合作,才能更好更快的解决好客观的问题。而中医完全是大而治之,想抛弃局部来把握整体,这种思想是好的,但人的智慧有限,实现起来很难。虽然如此,中医从整体出发,把握好人体各器官的联系,是对西医的补充。
纠偏“中西医结合
在寻找中医的前途这条道路上,产生了很多口号。
“中西医结合”,“中医现代化、国际化”,以及现在已经不太被强调的“中医科学化”。
总体来说,就是要使这一古老的医疗体系在今天仍然发挥价值,相关的产业具备国际竞争优势。
在各种构想和战略并没有取得共识的情况下,中医与现代科学的拼凑关系发展了几十年,问题也在不断积累。
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反思中西医结合以及中医现代化?本刊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其广,2022年他开始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中医典籍研究及英译工程”秘书长,触及中医药领域。
2022年任中医药国情调研组执行组长,对中医药战略多有研究。
“中西医结合”误区《南风窗》:“中西医结合”提出了半个多世纪,为什么很多人认为它在实践中并不成功,“中西医结合”的本意是什么?陈其广:这个问题是目前中医药发展方向一个关键性、根本性的问题。
关于中西医结合,其实有一个重大误区,很多人包括中医药界人士在内,都认为这是党和政府关于中医药工作的一个大政方针,这个认识其实是不正确的。
如果说党和国家关于中医药或者说整个国家的医药有一个最基本的大政方针的话,那应该是中西医并重。
中西医并重是宪法早就规定了的,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又反复强调。
那么中西医结合究竟是怎么来的呢?新中国成立以前,一些领袖人物主要是出于统一战线的考虑,从团结中西医这个角度来讲的。
当时的“中西医结合”,主要是说中西医互相之间要有一个平等交往的局面,讲的是一个政治上的问题。
这个口号到后来尤其是建国初期有一个转变,从团结中西医人员转移到了中医西医在医术上互相学习。
现在很多人尤其一些对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科技比较重视的人士持批评意见,首先是因为结合是一个模糊概念。
从词义学上来讲,它可以有多种解释,可以是联合、配合、混合,也可以是融合。
含义不清,各方理解不同,造成了今天对于中西医结合有很多不同看法。
现在一些权威人士也主张中西医融合,但思想界是不认可的,专门研究医学哲学的专家认为中医药和西医药的哲学基础完全不同。
对中西医结合专业的认识
对中西医结合专业的认识
中西医结合专业是一门将中医和西医两种医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
它综合了中西医学各自的优点,旨在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医疗服务。
中医和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各有其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注重平衡和调节,提倡防病先治未病的理念。
中医以中药、针灸、推拿等为主要治疗手段,通过调理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而西医则注重病因学、病理学和实证主义,以药物、手术和器械等为主要治疗手段,通过分析病因和病理变化来进行治疗。
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出现,是为了充分发挥中西医学各自的优势,提供更全面、更个体化的医疗服务。
在中西医结合的诊疗中,医生会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的理论和方法,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这种综合治疗的方法在许多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中西医结合需要医生具备两种医学体系的知识和技能,这对医生的学习和培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中西医结合的疗效需要更多的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来支持和验证。
此外,中西医结合的推广和普及也需要政府、医疗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总的来说,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发展是医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趋势。
它综合了中西医学各自的优点,提供更全面、更个体化的医疗服务。
虽然中西医结合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一些挑战,但它的前景是光明的。
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中西医结合将在未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医中药理论是地地道道的伪科学
中医中药理论是地地道道的伪科学(上)张功耀(中南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我第一次看到把中医称为伪科学是在2001年。
5年过去了,“中医是伪科学”这个论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证明。
我曾经说过,中医中药理论还不够格称为伪科学。
我的这个说法是基于中医中药理论从古到今还没有构造出科学的外表特征来判断的。
在这方面,中医中药理论与国际上流行的一些伪科学,如“超心理学”,“植物心理学”,“人类的神秘起源”,“面相学”,“查当诺斯大预言”,等等,还相差很远。
但是,中医中药理论虽然没有一个科学的外表,却在中国进行了赤裸裸的科学的标榜。
这样连科学的外衣都没有的标榜,是掩盖不了中医中药理论作为一种地地道道的伪科学理论的实质的。
一、中医中药理论的概念是伪概念无论什么概念都要能够与其他人进行思想交流。
如果概念含混,没有明确的指称,这样的“概念”不具有思想交流价值和认识价值。
这种没有思想交流价值和认识价值的概念,我们把它叫做伪概念。
要使概念能够交流,概念所表达的思想内涵必须具有确定性。
亚里士多德在谈到概念的确定性的时候,引入了一些范畴来表征,其中包括实体、数量、性质、关系、空间、时间、位置、归属、主动、受动。
其中最基本的是概念的实体性。
也就是说,概念需要有确定性的实体。
当我们说到“肝”的时候,它不应该同时又是“木”,或“风”,或其它别的什么。
判断概念的实体性是否具有确定性,可以用17世纪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的方法去做,那就是看它能不能在实践层面上还原,即看它是否具有“经验的可理解性”。
比如“飞马”这个概念,经验世界并不存在,但它的经验可理解性是显而易见的,它由“飞行的”和“马”两个概念构成。
同样道理,“直线”这个概念在经验世界也是不存在的,但“在任意两点之间作出一根最短程线”明显也是经验可理解的。
在科学中,不具备经验可理解的概念会被科学驱逐出去,“以太”就是典型的例子。
不用说科学思维要使概念达到确定性的要求,就是日常思维也必须达到这样的要求。
中西医结合弊大于利
中医现在的教学模式,既没有突出特色,也没有抓住重点。
教学内容的设置很不合理:学生在学习中医的同时,还要学习许多西医的内容。
西医科目设置过多、内容取舍不当,无疑大大消耗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
特别是在中医基础还远远没有打牢的情况下就同步学习西医,只会造成观点上的冲突和思维上的混乱!以致许多该掌握的内容没有学深学透。
医者,技艺精纯则能救人,技艺不精则会杀人!"所学不专、华而不实",说起来中西医样样都懂,实际上样样都不精通,此等平庸之辈,何堪大用?所以,这个时代绝不缺乏医生,但却非常缺乏技术精良的好医生!此外,基础理论重复太多,重理论而轻实践、脱离临床的倾向十分严重。
学员高分低能、所学难以致用的现象亦较为突出。
中医教学质量低下直接导致了中医"后继乏人、后继乏术"!如同企业应该生产合格的产品,医学院校亦当培养合格的医生。
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许多中医学员毕业之后,其业务能力十分有限,理论上满腹经纶,实践中束手无策者不胜枚举。
从一名所谓的"医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其间还有相当漫长的距离。
"一将功成万骨枯",医生的业务素质普遍低下,不但大大降降低了中医的声誉,而且还将会使多少患者付出额外的代价!诚然,任何一位名医的成长,都注定要经历许多失误、遭受许多挫折,但是,一些人为的消极因素亦当尽可能避免。
改革中医教学模式,提高中医教学质量,缩短人才培养周期,对于振兴中医及中医的可持持续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照你这样说的话,我们学中西医的头脑岂不混乱了,毕业后中医西医都是半桶水,难有大成就咯。
我看许多大学都有开设中西医结合这一课程,若真象你说的如此不济,我想那些大学教授早就发现了吧!还会再这样下去?再说,我们都知道中医虽有效可是见效慢,而西医见效快但负作用也不少。
现在许多人都提倡中西2013-8-5 09:47回复尹韩刘释: 回复vickers2013 :中医慢吗?在西医院跑了几年没治好,最后一两副中药治好的案例数不胜数。
中医不是伪科学而是未科学
一、关于中医是否科学问题的争论
有专家认为, 西医的科学化, 是向自然 科学学习, 学习它的唯物质主义的认识论的 对象性思维、结构分析性认识论、微实体本 质论、线性因果决定论的科学观念和方法。 中医是否也应该这样去学习, 不学习怎么科 学化? 可是这样一学习, 问题就来了! 近现 代一些文人学者的观点就可为例证。陈独秀 说 : “中 医 不 知 科 学 , 既 不 解 人 身 之 构 造 , 复 不 事 药 性 之 分 析 。 菌 毒 传 染 , 更 无 闻 焉 。” 胡适认为: “西医能说清楚病人得的什么病, 虽然治不好, 但西医是科学的。中医能治好 他的病, 就是说不清楚得的什么病, 所以中 医不科学。”梁启超的问题是: “中医是尽能 愈病, 总无人能以愈病之理由喻人。”梁濑溟 分 析 认 为 : “中 国 说 是 有 医 学 , 其 实 只 是 手 艺 ”, “有 玄 学 而 无 科 学 ”。 说 中 医 不 科 学 或 是伪科学, 并极力主张废止的还有丁文江、 严复、余云岫、傅斯年等一大批早期的西化 知识分子学者, 也有当今的何祚庥、张功耀、 方子舟等学者。
中医是不是伪科学
中医是不是伪科学中医(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指中国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在研究方法上,以整体观相似观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依据,具有朴素的系统论、控制论,分形论和信息论内容。
中医中药在中国古老的大地上已经运用了几千年的历史,经过几千年的临床实践,证实了中国的中医中药无论是在治病上、在防病上,还是在养生上,都是确凿有效可行的。
在西医未传入中国之前,我们的祖祖辈辈都用中医中药来治疗疾病,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中医对疾病的治疗是宏观的、全面的。
但是到了现代,随着西方自然科学和哲学的进入,西方医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构成了对中医学的挑战。
一些学者认为,中医已经跟不上了时代先进科技的发展,“老药罐子"煎药还在使用,中医四诊法的诊断还拿不出确凿的科学实验依据,随着科学进步和人们思维观念的不断更新,中医是否科学,中医究竟是否有效受到了严重的质疑,甚至有的学者提出废除中医。
在取消中医、大“批"中医的队伍里不乏一些以反伪科学自居的科学家。
中科院院士,粒子物理、理论物理学家何祚庥就是其中一员,前些年他说过这样一句引起争议的话:“中国传统文化有90%是糟粕,看看中医就知道了。
”而今,又有学者在网上发表“取消中医”的言论,这再次引起了他对中医的关注。
他把中医理论说成是伪科学,把中医说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
中医到底是科学还是伪科学?当中医面临这样的挑衅时,且让我们回到现代科学的定义,必须说,中医不是科学,它是非科学,而不是“不科学的”,更不是什么“伪科学”.中医是独立于现代科学的一种认知体系,在它的面前,科学应该止步。
可惜的是,慑于科学理念的霸权地位,一些中医支持者在面对“科学麦卡锡主义者"的大棒时,在所谓科学与进步的“政治正确”面前。
现今中西医结合医学已经是是一门新兴学科
现今中西医结合医学已经是是一门新兴学科。
更出现了有的把“中西医结合”设置为一级学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高等学校与科研机构授予博士与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目录》”【1】(高等学校与科研机构授予博士与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目录》)有的把“中西医结合医学”设置为二级学科”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2】(《学科分类与代码》)现今,人们对中西医结合定义等问题愈加关注。
作为一名药学专业学生,只有多多领会本专业一些基本概念与历史,才能正确进行思想交流。
一、中西医结合的概念1、中西医结合概念的由来2、中西医结合的内涵既然“中西医结合”的概念出自于毛泽东的讲话,那么中西医结合的内涵就是,“把中医中药的知识与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我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3】(1956年毛泽东).它是中、西医药两种知识的结合,也是中、西医药知识结合发展的规律.3、中西医结合的外延(适用范围)中西医结合有明确的适用范围如下。
【1】中西医结合学科它是经过近50年的研究,逐步形成的不断发展的一门由中医药学、西医药学互相交叉融合而形成的交叉学科。
【2】中西医结合医学它在我国已被确立与设置为一门独立学科。
其定义为“中西医结合医学是综合运用中、西医药学理论与方法,以及在中、西医药学互相交叉综合运用中产生的新理论、新方法,研究人体系统结构与功能、人体系统与环境系统(自然与社会)关系等,探索并解决人类健康、疾病及生命问题的科学”【5】(中西结合的有关理念- 中西医结合交流中医中药论坛2010年6月21日)【3】其他如中西医结合方针、事业、人才、机构、方法、医学模式等,这标志着中西医结合是一个内涵明确,外延清晰,能客观化地被肯定的医学新概念。
4、中西医结合的定义实践证明,通过中西医结合研究,不仅产生了医学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而且在我国已由”中西医结合医学”、”中西医结合药理学”等新学科。
标志着已形成了“综合统一中、西医药学知识”在现阶段的、有着确定性内容的、相对独立的中西医结合知识体系。
当下的中西医结合均为伪结合,应该废除!
当下的中西医结合均为伪结合,应该废除!中西医能结合吗?当然能!毕竟人体只有一个,关于人体的科学也只有一个。
可是,中西医认识人体的立足点不同,西医注重实体,中医注重关系,如果想要结合,就必须统一立足点,建立全新的的科学体系,这个科学体系不是其它,而是系统科学。
当下的中医可以包容西医,而西医却无法容纳中医。
原因是显而易见的,西方科学迷信精密仪器,不承认观察不到的关系,如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而中医恰恰是建立在对这些关系的把握之上的。
如果要统一中西医,就必须正确认识这些关系,而研究这些关系的科学就是系统科学。
只要能够正确认识这些关系,中西医就能够汇通如一,成为统一的医学体系。
当下的中西医结合,均是从西医来认识中医,甚至是用西医来改造中医,结果,中医的科学性不仅没有得到正确认识,相反还造成了中医理论的碎片化,使人们越来越不认识中医,甚至怀疑中医的科学性,进而对中医失去信心。
最典型的就是用西医和科学的手段来阐释中医理论,比如用西医的神经学理论去阐释中医针灸的作用机理,尤其是在对中药的研究上,体现在研究中药的化学成分,并以此来说明中药的性质。
我国从20世纪50年开始兴建中医高等院校、中医研究院以及中医院,这些中医实体在国家大力支持下装备了众多的“中医实验室”,每年都会上报大量“以西释中”和“以西化中”的科研项目,虽然表面上也获取了大量“科研成果”,有的“科研成果”甚至获得国家级重大科技奖项,但是这些所谓的科研成果至今没有在中医临床上发挥任何有实际价值和意义的作用。
国家每年投入中医的发展资金被白白地浪费掉,以至于被期望能够发展的中医越来越衰败。
就拿对中药的研究来说,都是学西药治病的原理来研究中药的化学成分。
却不知道中医和西医治病的原理有着根本的不同,西医治病用的是外力,用外力杀死病变细胞就是西医的全部,中医则是用整体的力量,根据整体决定局部的系统学原理,通过恢复人体管理的办法来治病的。
西药是化学小分子,它可以进入细胞膜,对病变细胞进行杀伤,而中药是生物大分子,它难以进入细胞膜,它作用的对象是细胞的营养通道,即经络。
你看的中西医结合,可能是个坑!
你看的中西医结合,可能是个坑!中西医结合,是个敏感话题,宏观上看中西医结合,确实是可以做到互相补充、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为了全人类的健康、共同精进,应该是件大好事!但在医学这个严谨和要命的领域,实际操作中,还是会出现一些尴尬的场景,希望读者可以引起注意,避免踩坑,避免被割韭菜!先说说中医去结合西医的,传统中医搜集病人信息,一般是靠望闻问切四个渠道,就是你来了,先看看你的气色、舌诊、面诊,听听你的声音气力,甚至鼻子闻闻,是不是有什么味道?比如慢性肾病,都会有一种莫名的腐臭味。
再坐下来,安安静静的摸摸脉,感受一下,内在脏腑的能量状态,再问问你,具体的病症和感受,最后再根据理论和临床经验,综合判断你的病机所在,再有针对性的去选用针药治疗,这是传统中医四诊,比较靠谱的搜集信息的方式。
至于那些不会摸脉,假装摸两下的,还有装大神,纯粹靠揣摩病人心理话疗的假中医,咱就不讨论了!以前的老东西,不见得就比现在的新东西差,中医是祖宗留给华夏民族的无形宝贵财富,护佑中华文明千年万年!但是西医在声光电技术,来探测、检查、验证信息的准确性上,是比较直观的,做个B超、查个CT 核磁,不行就验个血,猛一点的还有探进动脉骨髓里检查的,都给人非常直观和明确的信息。
其实,很多厉害的中医治疗肿瘤囊肿,也是通过这些西医检查来辅助判断预后的,直径是否变化、病理指标是否改善等等,这样也会给病人以信心,病人毕竟不懂脉象转归,一看指标有改善,心情必然愉悦,对中医信心暴增,也很有助于疾病恢复!有现代科技的加持,可以更高的提高诊疗精度,辅助四诊判断,毕竟医生是人不是神,难免有出错或者判断不准的时候,这种是以中医思维为基石的,去结合西医,是比较妥当的。
所以如果有中医让你去做个检查,也别过于排斥。
传统中医,是可以与时俱进的,只要有利于恢复健康的,都可以为之所用,大家不要太排斥西医科技,一听到西医就觉得不好。
举例来说,没有现代科技的发展,各位读者是凭什么看微信的呢?当然,还有一些情况就要彻底批判了!就是这个所谓的中医,却满口西医语言、西医思维,四诊真的是走过场,甚至连走过场、都懒得表演,满脑子西医内容,只会靠各种西医检查来开方治病,什么炎症指标高了,就去开清热解毒的,一听检查结果是什么病,就开什么对应的方,连自己感冒发烧了都赶紧去打点滴,吃抗生素、激素,可能根本连桂枝汤、麻黄汤、大小青龙汤等,都不敢用。
学医的致命误区——中西医结合(转载)
学医的致命误区——中西医结合(转载)转载自圣手居士内容提要:中西医结合严重干扰中医学的发展,使中医学发展面临后继乏术、后继乏人的严峻局面。
本文记叙了中医学发展的现状不容乐观,分析了中医现代化与中西医结合有着本质的区别,论述了中医应该自身发展现代化,认为中西医结合是科学的误区。
呼吁中医同道努力学习中医学知识,扎扎实实炼好中医基本功,沿着中医几千年发展的轨迹发展中医现代化。
关键词:科学的误区,中医现代化,中西医结合。
石压笋斜出,崖悬花倒生。
中西医结合严重干扰中医学的发展。
但是,堪称为世界医林中的东方瑰宝——中医,仍然光彩夺目。
近来众多有识之士对中医学的发展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议,作者对中医学的发展也谈几点我见。
一、中医学发展的现状不容乐观1—1、现在的病人到中医院或中医科看病,医生给病人都是中药和西药两张处方,医生说“这是中西医结合治病”。
病人千方易得,确一效难求。
由于中药与西药治病的原理完全不同,病人把中西药物同用会有潜在相互拮抗作用的危险,使本来不重的病,经治疗后病反不轻了。
许多容易治好的常见病,经治疗后确成为久治不愈的疑难证候了。
1—2、现在许多中医师(包括高级中医人才)不会中医辨证论治,甚至把中医的风水病名当作迷信风水。
有一位省名中医竟说:“中医辨证论治是怪招,他按西医诊断用中药+西药是正宗纯正的中医。
”只要西医诊断的各种急、慢性炎症,就用中药清热解毒药去消炎,结果属于中医辨证的寒性炎症、虚性炎症越治越重。
如果是心脑血管疾病都用活血化瘀药丹参挂水治疗,结果中医辨证的气虚证候,血虚证候,阴虚证候,阳虚证候,气滞证候、痰饮证候、食积证候、寒凝证候、肝气冲心、肝火冲心、心肾不交等证候的心脑血管病人均无治疗效果,就说中医中药治不好病。
1—3、中医院校的学生进入临床实习时,对中医基础理论很生疏,有的对阴阳学说的内容完全不理解,中药药性不熟悉,方剂组成不知道,问他们如何通过考试?按照考试大纲突击强记。
他们根本不相信中医中药能治好病,只图拿个毕业证书,以后做什么工作确心中无数。
中西医结合,名为发展中医,实则消灭中医!
中西医结合,名为发展中医,实则消灭中医!“中西医结合”的政策缘于毛泽东。
早在1913年,毛泽东就曾在《讲堂录》笔记中写道:“医道中西,各有所长。
中言气脉,西言实验。
然言气脉者,理太微妙,常人难识,故常失之虚。
言实验者,求专质而气则离矣,故常失其本,则二者又各有所偏矣。
”解放后,毛泽东产生了中西医结合的思想,他提出:“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
”毛泽东的思想出发点是好的,本意是“西学中”,即用西方现代医学的方法整理、挖掘中医药学这个宝库。
而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西医却反客为主,不仅中西医结合在西医界遭到忽视、忽略,而且长期的西医管理中医,使中医走上了西医化的道路,中西医结合变成了“结合一点,消灭一点,完全结合,完全消灭”。
现在很多人都在反思,作为世界上少有的提倡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相结合的国家,中国的这条路选对了吗?答案是肯定的,中医注重的是精密仪器观察不到的关系,而西医注重的是精密仪器观察到的实体,如果两者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中国一定能够创造出一个更好的医学体系,并领导世界医学。
然而,中西医应该怎样结合呢?其实,我们从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就能够清楚地知道,一定是哲学指导科学,而不是科学指导哲学。
中医根源于哲学,能够认识那些精密仪器观察不到的关系,当然应该指导西医。
西医的缺陷在哪?其实它就在于不承认人与和自然的关系,以及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中西医结合应该把对这些关系的认识加入到西医当中,指导西医的发展。
当然,中医也有缺陷,那就是它模糊,我们应该利用现代科学手段,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使它走向精确化。
可现实中的中西医结合呢?完全是颠倒黑白,它竟然是西医改造中医,换言之,就是让中医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的理论,如解剖、生理、细菌、病理等,改造中医理论。
所谓的中医科学化,其实说的是中医医生的科学化,即对经考核合格准予执业的中医,通过“进修”进行现代医学的改造,使其变成“科学医”。
中西医结合是伪学科
中西医结合是伪学科+中医规范性的思考+亚健康≠中医之“未病”+合格的病人要知医与任医作者:壶中人中西医结合是伪学科文以载道。
“证”既然称之为概念,肯定是在一定学科观念基础上,按照一定学科逻辑,经过长期实践检验形成的规范性认识,这就是中医学观念、逻辑和辨证论治实践。
任何概念都从属于一定学科,不能游离于学科体系之外。
“证”概念同样如此,一旦形成,就和自己的学科密切联系起来,就具有了自己学科所赋予的内在本质。
可人们忽视了这样的基本事实,把“证‟作为中医界进行中西医结合的突破口,长期以来,不遗余力地在中医之外找寻“证”本质,出现了中西医结合取代中医的局面。
一,学科理论的逻辑独立性“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毛泽东的这个被中医引为骄傲的指示,兴起了相当长时期的中医热,不少西医加入到学习中医的行列,造就了中西医结合研究的人才。
西学中,原本是通过西医学习中医,发扬民族文化,明确中医学的客观真理性,更好地发挥中医防治疾病的作用,但事与愿违,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西学的介入,走到了否定中医的理路上,使本来就是中国独特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领先于世界的中医学岌岌可危。
不可否认,中西医结合作为中华民族在与疾病斗争中的一种尝试,对于生命健康多一种保障,有所裨益。
但这样的尝试,首先要确保中医、西医的学科地位,在中医、西医平等的条件下,实践才不会走偏。
其次,要在实践中积累发展,一切以事实为根据,疗效为准绳,在没有新的理性认识出现之前,不能把中西医概念进行拉郎配式的理论组合。
第三,运用病理生理对应药理的临床逻辑和运用理法方药护病机对应的临床逻辑,可以运用于同一疾病,但要保持各自的逻辑对应关系,在具体的思维活动过程是相对独立的,不能混乱。
不同学科具有不同的逻辑手段,这是人们在认知客观世界和具体实践中,不断形成发展起来的。
学科是否形成和存在的标志,取决两个方面,一是理论体系,一是学科实践。
一般地讲,理论体系是学科形成的标志和学科存在的根本,但对于实用极强的学科,存在的标志就不仅仅在于理论体系,还在于理论的实践意义-关键在有无现实的实践,没有现实的实践,就没有学科存在。
几十年的中西医结合,把中医弄的名存实亡!
几十年的中西医结合,把中医弄的名存实亡!胡碧玲对中西医结合疗法在中国中医界成为主流感到很遗憾:“我觉得现代中西医结合的思路和效果暗躲了中医的灭亡。
“这尽不是一个嘲讽。
”胡碧玲很认真地说,“由于西医是不会容纳中医的,容纳的是一些技巧,但不会接受中医的理论。
”“西医理论根本不承认中医理论中的气、经络、阴阳五行说等等。
所以中医为了‘科学化’,其治疗配方中的思维就越来越接近西医的思维模式,现在选药越来越不按传统的性味模式相配,而是按西方科学的药理作用相配。
”胡碧玲说,“现在中国在临床上已经很少使用中医和中医的病名来诊断一种疾病。
”固然很多人都以为,西医的化验诊断要比中医的主观诊断法更为精确,但胡碧玲还是有不同的看法。
“西医的确在肉体的层次上可以做得很精确,但题目是中医的治疗对象并不仅仅是肉体。
”胡碧玲打了个比方,“假如用计算机作为比喻的话,西医的诊治对象是计算机的硬件;而中医的诊治对象则不仅是计算机的硬件,还包括它的软件。
当用诊治硬件的标准来要求中医诊治一个软件时,不仅会出现不少误诊,同时还无法按照中医本身的理论往治疗。
”她尽不客气地指出,“中西医结合”是中医误区,是完全的西化。
同时,她以为即使要中西医结合,应该是中医容纳西医。
“从我自己个人的角度来看,惟一能沟通的方法是把西医融进到中医里面,而不像现在,把中医融进到西医里面,由于中医看病是在生命的层次看病,西医看病是在肉体的层次看病。
”胡碧玲又从另一个角度进行了说明,西医大多以为疾病一定与各种细菌侵进、局部病变等有关;中医看病,是把人看成一个整体,而不只是集中在患病的部位。
中医的重要特点是“辨证论治”,通过“看、闻、问、切”四诊,搜集到患者的证据,透过证候(现象)捉住疾病的本质,分清邪正,扶正祛邪。
因此,中医更加具有整体观,而中医宏大的内涵足以够容纳西医。
她坚持地以为,中医药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与西医有本质上的区别,不能迫使中医往迎合西医的科学观。
而中医药在“中西医结合”和“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思维变异中,逐渐丢失了本有的“中国特色”而被边沿化,假如再不及时以正确的方式拯救,或许过不了多少年,不排除像大熊猫一样成为“濒危国宝”,从现在的“危症”恶化成“尽症”。
科学公园:作为伪医学的中医
科学公园:作为伪医学的中医张功耀教授在大韩民国医师协会2014年学术年会上的演讲女士们,先生们:非常有幸能有这个机会与各位交流医学问题。
我看过贵国古代医学著作家许俊先生(1539~1615)编纂的《东医宝鉴》,世宗御编和世祖御校的《医方类聚》,和郑敬先编写的《医林撮要》。
我发现,它们都是以中医经典著作为基础,有些甚至是直接摘取我国某些中医经典著作,编写出来的。
我发现,是许俊,最早把古代朝鲜半岛的医学叫东医。
他这样命名的背景是,在中国有南医和北医,而朝鲜处在中国的东边,所以朝鲜半岛的医就是东医。
这个命名暗示了中医和东医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我看来,东医就是中医的仿制品,而且仿真度很高。
因为仿制,有些方面仿制得逼真一些,有些方面仿制得则不那么逼真。
从这个意义上说,东医也不是完全没有自己的东西。
有关东医问题,我没有做太多的准备。
今天,我想与各位交流一下作为东医的母本的中医问题。
希望它对各位有所启发。
一、不受信任的中医中医一直自我标榜为仁术。
在向国际社会拓展市场的过程中,中医还经常标榜自己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还不被国际社会了解的传统医学,正是这种传统医学使中国成为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但是,他们彻底地错了。
野山羊一年一胎,一胎生一只。
老虎一年一胎,一胎生两到五只。
野山羊的平均期望寿命只有10岁,而老虎的平均期望寿命有25岁。
在生存竞争关系中,从来都是老虎吃野山羊,而不是野山羊吃老虎。
可是,现在明显是野山羊比老虎多。
难道说这是野山羊的医学比老虎的医学先进吗?野山羊没有医学可以繁衍,难道中国人没有中医就繁衍不起来了吗?如果我们稍微回顾一下历史,就连皇亲国戚罹患疾病也经常得不到有效的看护和治疗。
据此,我们怎么可以说中医为中华民族提供了有效的健康保证呢?作为伪医学的中医我不知道贵国古代是怎样判断东医的社会作用的。
在我国,中医是一直不受有觉悟的知识分子的信任的。
遗憾的是,这样的事实至今还被色彩斑斓的头巾掩盖着。
中西医结合20年,为什么变成四不像,是哪里的问题?
中西医结合20年,为什么变成四不像,是哪里的问题?展开全文本文只讨论学术体系方面的问题,且只是个人的认识,不代表任何医学、医生和医院的观点,各位看看即可,有启发最好,没有启发,也不必较真!中国工程院院士,汤钊猷教授写了本书,叫做《西学中,创中国新医学》。
汤教授认为,西医在微观、局部方面远胜于西医,中医在整体系统领域优于西医,中西医无法相互取代,在攻克癌症的难题前,双方应取长补短、相辅相成,西医技术加中医理念,将可破癌症难关。
顺便提一句,汤院士是国际著名的肝癌研究者。
应该说,汤院士的这个话,非常的浅显易懂。
哪怕是没什么知识的人,只要心胸开放无私,且有一定的思考能力,都能理解这个道理。
这些年一直在搞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搞了20多年,但没什么成果。
一些中西医结合医院,倒成了不伦不类。
比如,先给病人艾灸,灸完半个小时不到,开始输液。
这样一种简单粗暴的、只从技术实践上结合的方法,恐怕没有触碰到中医的精髓。
汤院士强调说,西医技术加中医理念,这一点非常重要。
西医的优势在于技术,带有科技的加成,非常的先进,是执行的层面,极具实操性;中医的优势在于理念,经过时空的沉淀,非常的系统,是指导的层面,带有方向性。
下面说说,中西医的学术理论,大约有哪些不同。
从看问题的视角出发,中医是宏观的,以五脏为基本模型;西医是微观的,以细胞为基本单元。
从身体的变化看,中医注重物理变化,比如温度、湿度和气流的变化;西医注重化学变化,比如各种化学系分泌物。
从变化的当量来看,中医看重能量变化,西医看重物质变化。
物理变化在前,能量变化在前,化学变化在后,物质变化在后。
有这样一个区别,中医更喜欢从气的层面入手,西医更习惯从血的层面入手。
气的变化在前,血的变化在后。
气的变化,可引发血的变化,血的变化,一定伴有气的变化。
气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感觉上,跟心理活动直接相关,变化的速度快,身体对气的调整能力强。
故并不一定导致生病,但如果时间较长,就可引发情绪致病、性格致病、心理致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医结合是伪学科+中医规范性的思考+亚健康尹中医之未病”洽格的病人要知医与任医作者:壶中人中西医结合是伪学科文以载道。
证”既然称之为概念,肯定是在一定学科观念基础上,按照一定学科逻辑,经过长期实践检验形成的规范性认识,这就是中医学观念、逻辑和辨证论治实践。
任何概念都从属于一定学科,不能游离于学科体系之外。
证”概念同样如此,一旦形成,就和自己的学科密切联系起来,就具有了自己学科所赋予的内在本质。
可人们忽视了这样的基本事实,把证'作为中医界进行中西医结合的突破口,长期以来,不遗余力地在中医之外找寻证”本质,出现了中西医结合取代中医的局面。
一,学科理论的逻辑独立性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毛泽东的这个被中医引为骄傲的指示,兴起了相当长时期的中医热,不少西医加入到学习中医的行列,造就了中西医结合研究的人才。
西学中,原本是通过西医学习中医,发扬民族文化,明确中医学的客观真理性,更好地发挥中医防治疾病的作用,但事与愿违,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西学的介入,走到了否定中医的理路上,使本来就是中国独特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领先于世界的中医学岌岌可危。
不可否认,中西医结合作为中华民族在与疾病斗争中的一种尝试,对于生命健康多一种保障,有所裨益。
但这样的尝试,首先要确保中医、西医的学科地位,在中医、西医平等的条件下,实践才不会走偏。
其次,要在实践中积累发展,一切以事实为根据,疗效为准绳,在没有新的理性认识岀现之前,不能把中西医概念进行拉郎配式的理论组合。
第三,运用病理生理对应药理的临床逻辑和运用理法方药护病机对应的临床逻辑,可以运用于同一疾病,但要保持各自的逻辑对应关系,在具体的思维活动过程是相对独立的,不能混乱。
不同学科具有不同的逻辑手段,这是人们在认知客观世界和具体实践中,不断形成发展起来的。
学科是否形成和存在的标志,取决两个方面,一是理论体系,一是学科实践。
一般地讲,理论体系是学科形成的标志和学科存在的根本,但对于实用极强的学科,存在的标志就不仅仅在于理论体系,还在于理论的实践意义-关键在有无现实的实践,没有现实的实践,就没有学科存在。
医学是实用性极强的学科,形成于实践,存在于实践,没有自己的理论体系不能称之为学科,没有自己的实践就意味着学科消亡。
检验学科实践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实践的思维是否遵循了学科逻辑、运用了学科理论。
运用西医理论、遵循西医病理生理对应药理的逻辑,就是西医的实践,运用中医理论、遵循中医理法方药护的病机逻辑,就是中医的实践。
中西医结合是一种医学实践的探索,以中医和西医的理论体系为根据,其方法,大多是西医的病,用中药治疗,或在西医的病基础上辨中医证”,按照实验方法分析所谓证型的病理生理异常,或分析中药的有效成分、研究药理效应。
这样的方法,体现岀以西医学科理论为主导,中医学科理论为附属的实践特征,为西医的病”研究岀了许多新药,如冠心病的丹参类制剂,高血压的葛根类制剂,感染类的板蓝根、鱼腥草制剂等等,形成了符合西医理论原则的中药药理与病理生理相对应的逻辑联结。
这样的实践, 识证候不是寒热虚实,用中药不讲温清补泻,而是根据其抗病菌消炎、扩张血管、降血脂等等药理作用,对应感染、高血压、高脂血症的病理生理,思维不需要中医药理论的制约,临床不需要中医逻辑的规范,中医药理论名存实亡。
,学科理论体系的确立条件[苏]n.B柯普宁《作为认识论和逻辑的辩证法》p5:正确性所评价的不是思维的内容,而是人的行动(是否遵循一定的规则);真实性则评价思维的内容,并判明思维与客体相符。
正确性与真实性的区别在于:正确性所谈的依然不是与客体本身而是与既定规则相比较的主体的行动;真实性所谈的则是人的思维内容不问他的行动,真实性仅仅取决于客体。
正确性以真实性为基础,但两者并不是一回事。
”1]实践(行动)只有符合学科的逻辑规则才具有正确性,受思维的主宰,思维的客观性-与客观实际的吻合程度,决定实践的真实性。
学科逻辑规则是理论体系决定的,没有学科的逻辑规则对思维的制约,其活动不能称之为学科实践。
中西医结合要实现自己的学科实践,只有在形成既不同于西医,又不同于中医,具有了自己的观念逻辑和概念体系,有了可资条理化思维的理论后,即规范思维的逻辑规则,才有可能。
中西医结合学科形成的标志,并不是用西医实验手段明确某些证候的病理生理特点,也不是发现了某些中药治疗某些器质性改变的有效成分,而在于具有了自己的观念逻辑和理论体系。
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是认知客观世界的发展史,学科理论体系的确立,需要具备基本观念、逻辑规则和概念体系三大要素,这往往需要漫长的实践积累和检验证实的过程。
如果我们把学科体系看成是高楼大厦,那么,概念犹如建筑材料,观念犹如建筑基础,逻辑犹如建筑结构。
建筑材料是基本构成,观念和逻辑通过概念反应岀来,都是认识自然客观的能动性思维的结果,只是抽象程度的不同。
但任何学科理论都是在观念基础上,经过学科的逻辑联系,将概念有机联结形成的。
观念存在于理论本身之中,又为理论所揭示。
没有理论就没有观念,但没有观念也就没有理论。
”(同上,P308 )观念和理论互为存在,观念都没有,怎么叫理论?从理论体系看,没有基本观念,便没有支撑理论大厦的基石;没有逻辑方法,便没有理论的统一性和思维的有序性;没有逻辑一致性的概念内涵,思维活动空泛而无实践意义。
中医是十分成熟的理论体系,中西医结合只是一种实践方式,如果要称之为理论或学科,差距还很遥远。
我们把尚在探索的东西,提高到不必要的程度,凌驾于本来就十分成熟的学科之上,结果是有害无益的。
中西医结合现在就凌驾于中医学之上,它取代了中医学的学科独立性:中西医结合成了中医现代化的代名词,中西医结合科在不少医院取代了中医科,中西医结合教育主导了中医自身的教育,中西医结合研究取代了中医自身的学术研究,等等。
证”概念是中西医结合一中医现代化”最具代表性的研究内容,而且基本上是和西医内容对号入座,以西医新的发现为证”概念研究的方向。
理论认识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西医学的发展不断有新的内容出现,因此,不同时期证”概念具有不同内涵,先是内分泌,接着是循证医学,再下来又变成了基因组学等等,不确定而且多样化,始终没有一个确定性的西化了的本质内涵。
证”概念成为了捉摸不定的东西。
三,学科层面的中医学危机邓铁涛先生明确指出:中西医对号入座,不是现代化;以西医解释中医学,也不是现代化;阉割中医更不是现代化,现代化不是目的,不能为现代化而现代化。
……从理论高度看,正是西医逐步向中医靠拢,而不是中医西医化。
”2]学科具有相对独立性,具有自己的基本观念、逻辑特征,只有遵循自己的逻辑理路,通过实践,才能不断发展。
我们不能按中医逻辑,去研究西医的病的本质;也不能用西医逻辑,去研究中医的证”概念;更不能用正在探索、开创的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取代中医学的学科方法。
学科独立性的丧失,就意味着学科的消失。
随着中西医结合的开展,中医学已经被彻底的边缘化了,不仅学术研究、学校教育如此,就是管理中医药的政策法规也如此一临床实践必须经过包含了西医内容的考试才合法,病历的书写没有西医的诊断就不合格。
辨证论治举步惟艰,中医思维孤掌难鸣,学术研究几近消失。
有人把这样的现状归结到中医本身,说什么理论太陈旧了,思维太僵化了,缺乏自我更新的活力。
有人就认为,中医是收敛性、维护传统、封闭性”的求同思维”,是在经典理论中天马行空”地画圆圈”回_真的这样吗?中医学是关于生命和疾病自然客观的动态时空关联性的医学体系,它从宇宙自然、社会人文的环境联系中,去认识生命疾病的规律,没有规范过具体生命存在和疾病存在,没有形成过以现象-症状为内容的诊断标准,从不用过去的证候去和就诊病人对号入座,治疗疾病也是在保证其自然自在的客观真实性的前提下,去思考实际存在”的为什么”,作岀就诊病人的证候病机性质判断,从而确立个体化的法方药护。
生命个体的差异存在,决定理论思维必须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灵活性,因此,临床辨证论治在审察病机,无失气宜”、谨守病机,各司其属”、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等等逻辑规范下,给临床辨症求机”的能动性思维以充分自由,使中医对证候病机具体性质的把握,能够最大限度走近时空真实。
《内经》、《伤寒论》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各种各样标准构成的知识”而是关于认识自然生命的方法论,是把握疾病本质的逻辑学。
几千年来,中医在《内经》、《伤寒论》的方法论和逻辑规则指导下,与时皆行,不断创新发展。
无论张仲景对各承家技,始终顺旧”的批判,还是吴又可时邪在夹脊之前,胃肠之后,虽有头身疼痛,此邪热浮越于经,不可认为伤寒表证,辙用麻黄桂枝之类强发其汗”寸按症状机械套用伤寒方药的否定,都说明中医具有保持时空客观一致性的内在活力,对疾病本质的认识,根据自然生命的时空特点,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各家学说枝繁叶茂。
明代李中梓明确指岀,中医临床思维必须随客体疾病的变化而不断进步,必须根据当时当地生命疾病的实际存在”,恰如其分地辨证论治,不能照搬前人经验,不能机械地照搬书本,他在《医宗必读》专门论述古今元气不同”,说:古人有言,用古方疗今病,譬之拆旧料改新房,不再经匠氏之手,其可用乎?是有察于古今元气之不同也。
……天地初开,气化密浓,则受气常强;及其久也,气化渐薄,则受气常弱。
故东汉之世,仲景处方,辙以两计;宋元而后,东垣、丹溪不过钱计而已。
岂非深明造化,与时皆行[/B]者欤?今去朱李之世,又五百年,元气转薄,乃必然之理,所以抵挡承气,日就减削,补中归脾,日就增多。
临证施治,多事调养,专防攻伐;多事温补,痛戒寒凉,此今时治法之变通也。
”与时皆行[/B]四字,道岀了中医学的先进性和现实性特征,道岀了中医现代化的时间特征。
经典理论确立的方法论和辨证论治逻辑方法,决定中医在临床的实践中,从不把过去的东西当成现在的标准,而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把理法方药护的病机逻辑对应原则,落实在就诊病人的具体证候。
病机具有生命时空环境关联性特点,作为中医证”概念的本质,存在三因制宜的随机性,即不同时空的不同个体存在不同的证候病机,没有固定模型,根本无法用西医的细胞分子、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等等有形实证的内容规范标准,也根本无法用西药实验室获得的药理效应来对应。
如果因为中西医结合,按照西医诊断标准和药理对应的逻辑理路来规范辨证论治,来确定证”本质,那就否定了疾病客观存在的因人、因时、因地和因治而异的真实性。
中西医理论不具备兼容的逻辑基础,如果证候概念,以西医为是”,则中医为非,中医为是”,则西医非,同一个证候概念,不可能同时具备两种不同的学科内涵。
概念是学科确定性的,即学科决定概念,不是概念决定学科。
对学术研究包括证”概念研究,我们应该宽宏大度,正确对待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不能执西医之是”判中医为非,也不能执中医之是”,判西医为非,让百花真正齐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