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胶-凝胶法在材料领域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溶胶-凝胶法在材料领域的应用
摘要溶胶-凝胶法是一种条件温和的材料制备方法,本文简述了溶胶-凝胶法的基本原理,总结了溶胶-凝胶技术发展现状,着重介绍了溶胶技术在制备块状、纤维、涂层和薄膜、超细粉末及复合材料方面的应用现状。
关键词溶胶-凝胶法,应用,材料制备
ABSTRACT Sol-gel method is a method for material preparation under mild condition. This paper describes briefly basic principles of Sol-Gel method, and reviews its recent development, especially its current application in the preparation of monolith, fiber, coating and film, powder and composite.
KEYWORDS Sol-Gel method, application, material preparation
1 引言
溶胶-凝胶法是制备材料的湿化学方法中新兴起的一种方法,其初始研究可追溯到1846年,J.J.Ebelmen[1]SiCl4与乙醇混合后,发现在湿空气中发生水解并形成了凝胶,制备了单一氧化物(SiO2),但未引起注意。20世纪30年代W.Geffcken[2]利用金属醇盐水解和胶凝化制备出了氧化物薄膜,从而证实了这种方法的可行性,但直到1971年德国联邦学者H.Dislich[3]利用溶胶-凝胶法成功制备出SiO2-B2O-Al2O3-Na2O-K2O多组分玻璃之后,溶胶-凝胶法才引起科学界的广泛关注,并得到迅速发展,这被认为是溶胶-凝胶技术的真正开端。1975年B.E.Yoldas[4]和M.Yamane[5]等仔细地将凝胶干燥,制得了整块陶瓷材料以及多孔透明氧化铝薄膜。80年代以来,溶胶-凝胶法开始被广泛应用于铁电材料、超导材料、冶金粉末、陶瓷材料、薄膜的制备及其它材料的制备等,尤其是传统方法难以制备的复合氧化物材料,高T c氧化物超导材料的合成中均得到成功的应用。在一类新的无机材料-磷酸盐体系-化学结合键材料中也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可以认为,溶胶-凝胶法已经成为无机材料合成中的一个独特的方法,必
将日益得到有效的利用[6]。
2溶胶-凝胶法的基本原理
2.1 几个相关概念
胶体(colloid)是一种分散相粒径很小的分散体系,分散相粒子的重力可以忽略,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是短程作用力。溶胶(Sol)是具有液体特征的胶体体系,分散的粒子是固体或者大分子,分散的粒子大小在1~1000nm之间。凝胶(Gel)是具有固体特征的胶体体系,被分散的物质形成连续的网状骨架,骨架空隙中充有液体或气体,凝胶中分散相的含量很低,一般在1%~3%之间[7]。
2.2 溶胶-凝胶法的基本原理
溶胶-凝胶法就是用含高化学活性组分的化合物作前驱体,在液相下将这些原料均匀混合,并进行水解、缩合化学反应,在溶液中形成稳定的透明溶胶体系,溶胶经陈化胶粒间缓慢聚合,形成三维空间网络结构的凝胶,凝胶网络间充满了失去流动性的溶剂,形成凝胶。这种特殊的网架结构赋予凝胶很高的比表面。凝胶经过干燥、烧结固化制备出分子乃至纳米亚结构的材料[8]。
表1 溶胶与凝胶的结构比较
Tab 1 The structure comparison between sol and gel
溶胶无固定形状固相粒子自由运动
凝胶固定形状固相粒子按一定网架结构固定不
能自由移动
其基本反应如下:
(1)、溶剂化:能电离的前驱物——金属盐的金属阳离子Mz+吸引水分子形
为保持它的配位数而具有强烈的释放H+的趋势。
成溶剂单元M(H2O)+z
n
→M(H2O)n-1(OH)z-1+H+
M(H2O)+z
n
(2)、水解反应:非电离式分子前驱物,如金属醇盐M(OR)n(n为金属M的原子价,R代表烷基),与水反应。
M(OR)n+xH2O=M(OH)x(OR)n-x+xROH
反应可延续进行,直至生成M(OH)n。
(3)、缩聚反应:按其所脱去分子种类,可分为两类。
A)失水缩聚:-M-OH+HO-M-=-M-O-M-+H2O
B)失醇缩聚:-M-OR+HO-M-=-M-O-M-+ROH
2.3 溶胶-凝胶法的特点:
溶胶-凝胶法是湿化学反应方法之一,其特点是用液体化学试剂(或将粉状试剂溶于溶剂)或溶胶为原料,而不是用传统的粉状物体,反应物在液相下均匀混合并进行反应。反应生成物是稳定的溶胶体系,不应有沉淀发生,经放置一定时间转变为凝胶。其中含有大量液相。需借助蒸发除去液体介质,而不是用机械脱水。在溶胶或凝胶状态下即可成型为所需的制品,再在较低于传统烧成的温度下烧结。
与传统烧结法相比溶胶-凝胶法的优点[9]:
1)制品均匀度高,尤其是多组份制品,均匀度可达分子或原子尺度。
2)制品纯度高,因为所用原料纯度高,且溶剂在处理过程中易被除去。
3)烧成温度比传统方法约低400~500℃,因为所需生成物在烧成前已
部分形成,且凝胶的比表面积很大。
4)反应过程易于控制,大幅度减少支反应、分相,并可避免结晶等(对
制玻璃而言)。
5)从同一种原料出发,改变工艺过程即可获得不同的制品,如纤维、
粉料或薄膜等。
溶胶-凝胶法的缺点:
1)所用原料大多数是有机化台物,成本较高,有些对健康有害,若加
以防护可消除。
2)处理过程的时间长达l~2个月。
3)制品易开裂,这是由于凝胶中液体量大,干燥时产生收缩引起的。
4)若烧成不完善,制品中会残留细孔、OH-或C,后者使制品带黑色。
上述缺点正在或已经解决,例如有时可用无机原料代替有机物,金属醇盐已形成行业,价格在降低。凝胶收缩问题可用热压成型解决,或用过量细溶胶粒作填料亦很有效。至于多余细孔或OH-对形成玻璃虽不利,但对陶瓷并无多大危害,OH-可作玻璃陶瓷的触媒剂,而且对制造电子器件膜还有利。过程太长的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