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六看(用)

合集下载

诗歌鉴赏六看ppt课件

诗歌鉴赏六看ppt课件
10
三、看意象
• ⒃乌鸦 •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如秦观《满
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马致远小令《天 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 ⒄猿啼 • 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如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 ⒅羌笛 • 凄切之感,如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 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 然泪下。 • ⒆水 •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李煜词云:“问君能 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踏莎行》:“离愁渐 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 ⒇鸿鹄 • 鸿吴鹄阻飞且得深很”高(,《常感用遇来二比首喻》志柳气宗高元远) 的人,如“鸿鹄去不返,11 勾
深情,灞陵伤
别。” • ⑵月亮 • 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⑶菊花 • 坚贞、高洁品格的象征。陶渊明“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 • ⑷梅花 • 冰清玉洁、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
9
三、看意象
• ⑿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李清照《点绛唇》);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 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鸳鸯,指恩爱的夫 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 安古意》);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 结”(唐人牛峤《感恩多》),等等。
在灯火阑珊处。
最深的情——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最高的楼——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最大的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架子最大的人——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2

[定稿]广东省高职高考语文复习资料(一)——诗歌赏析

[定稿]广东省高职高考语文复习资料(一)——诗歌赏析

广东省高职高考语文复习资料(一)诗歌赏析作者:beanfield一、“古代诗文阅读”考试要求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古代诗文阅读材料选自课外。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臵、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3)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4)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5)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6)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7)默写常见的名句、名段和名篇(见“古诗文背诵篇目”)二、真题感悟●(200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

完成21—22题。

北山① (王安石)北山输绿涨横陂②,直堑回③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注:①北山:即钟山。

在今江苏南京市东郊。

此诗是作者退休后闲居北山所作。

②陂(bēi):池塘。

③堑(qjàn):这里指水渠。

回:弯曲。

21.对这首诗中词语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C )A.首句的“涨”,是指塘水上涨。

B.次句的“滟滟”,是指水光闪动的样子。

C.第三句的“坐”字,与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意义相同。

D.末句的“归迟”,写出作者为美好的自然景物所陶醉。

2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B )A.这首诗描写作者退休后的闲适生活。

B.首句的“输绿”,写绿色的草木布满北山,很有动感。

C.第三句的“细数落花”,反映作者闲适生活的一个侧面。

D.第四句的“缓寻芳草”,衬托出作者“心旷神怡”的心境。

●(2005)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2l~22题。

鲁山山行(梅尧臣)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21.对这首诗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D )A.“适与野情惬”的意思是恰恰跟我爱好山野风光的情趣相合。

B.“好峰随处改”的意思是说,山峰随着诗人脚步的移动不断呈现各种优美的姿容。

C.“幽径独行迷”的“迷”是迷失的意思,表现出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沉醉。

鉴赏诗歌六看

鉴赏诗歌六看

四:看典型意象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这幅图画由两部分构成: 一、由精心选取的九个能代表萧瑟秋天的典型意象组成一幅
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 二、抒写天涯游子独行寒秋的内心深处无尽的伤痛。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 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 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在失意中仍不忘抗金,报效祖国恢复中原故土的情怀。
三:看序注
金陵晚望 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世间无限 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金陵图 韦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君看六幅 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答⑴:这⑴两首诗诗人都为写唐到朝了“的伤衰心败”而,伤诗人心为。什么伤心? ⑵⑵两这位两诗人首一诗位从说不“同一片的伤角心度画,不表成”达,了一相位同说的“谁思谓想伤感心情画。不成高”诗请通结过合晚 望诗金歌陵对此,作从简“要落分日析。”“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 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画不出来的。韦诗作者通过观 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 势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画得成的。
“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 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 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三步作答:
1.字句的内涵(理解、翻译) 2.指出诗中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结合诗句说说
这个手法的内容; 3.说出这种手法的妙处及感情。
作为表达题,答题语言要准确、简洁、明 晰、流畅作为表达题,语言的好坏肯定会影响 到考生的得分的。

诗歌鉴赏题“六看三注意”[论文]

诗歌鉴赏题“六看三注意”[论文]

诗歌鉴赏题的“六看三注意”诗歌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和难点,教学时要紧密结合历年高考题,切实搞清、搞透命题规律和特点,对高考题的研究要落实到家。

学生在复习时首先要排除一些不规范习题的干扰,树立解答古诗鉴赏题的信心,按高考题所要求的规范思路去答题,在掌握一定量的鉴赏术语的基础上,找准切入点,掌握这类题的解题技巧:一、看题目很多学生看到一首诗后,马上就对其诗句进行分析,而不去关注诗歌的题目,结果往往答非所问。

其实,题目能告诉我们最直接的信息,是写作内容最直接的反应。

像杨炯的《从军行》暗示我们这是一首边塞诗,李白的《越中览古》告诉我们这是一首怀古诗,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提醒我们这是一首送别诗,杜甫的《春夜喜雨》则在诗题中把这首诗的感情倾向表露无疑,让我们了解到作者是在春天的夜里,由于下了一场雨而高兴。

这样一分析,怎么还能把情感分析错呢?二、看作者一般考试出题时选取的诗文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诗作,例如唐代边塞诗人的雄浑,李白的浪漫豪放,柳永、秦观的婉约,陈子昂、辛弃疾的悲慨,杜牧的俊爽,王维的冲淡,杜甫的沉郁,苏轼的豪放旷达,等等。

注意到这一点,对整体鉴赏很有好处。

另外,诗人所处的朝代信息也很重要,朝代的不同,国立的差别,往往会影响诗人的艺术风格,这对于把握整首诗的内涵和手法都有很大的帮助。

三、看注释诗歌后面的注释很关键,千万不能小看。

有些注释虽然只有短短几个字,但却能为我们解答问题提供帮助。

通过它可以窥探诗歌的写作背景,或者本诗的思想内容、主旨,或者本诗的意境,或者作者的情感及本诗的写作风格。

所以,一定要仔细研读注释,不能马虎大意。

四、看诗眼有时诗歌题目中的关键字眼往往是理解诗歌的切入点,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中的“幽”字就点出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其隐者的身份。

诗眼、词眼是诗词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如王维的《送别》:“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诗歌鉴赏六看

诗歌鉴赏六看

拓展:积累一点常见的意向和典故
1、梅花——最先开放,傲霜斗雪——敢为人先,不畏权贵——君子 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 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2、兰——清雅幽香,姿态优美——追求淡泊——君子隐士 3、竹——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绿竹葱茏——正直谦虚,坚贞高洁——隐士 君子 4、菊花(黄花、东篱)——临秋而开,颜色淡雅——凌冰傲霜,不畏权贵; 淡泊名利,不求闻达——志士、君子 5、草——随思绪而流转碧草连天——触动忧思、思念绵绵——表现离别羁旅 之情 6、落花——花落春归——伤春悲秋,青春易逝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写在风雨飘摇 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 7、扬花(柳絮)——飘忽不定——离愁别绪——游子思妇、好友相别 苏轼《水龙吟》“细看不四杨柳花,点点是离人泪。”
2、了解作者的气质、风格。
陶渊明——归园之乐 李白——愤世嫉俗、清新飘逸 杜甫——沉郁顿挫 王维——含蓄生动,雄浑奇拔(边塞诗) 白居易——雅俗共赏 李贺——奇诡变幻 李商隐——含蓄绰约 杜牧——清丽俊逸 李清照——闲适与愁苦。
3、了解作者的际遇。
不同经历和遭遇,呈现的内容和风格会有极 大差异。
清平乐 .独宿博山王氏庵 抗金杀敌, 收复失地 辛弃疾 绕床饥鼠, 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 交代晚年 处境 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 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 答:作者一生为了国事奔波南北,回来后已是白发苍 觉,眼前万里江山。 苍的老人,并且晚年处境艰辛,居住在萧瑟破败的庙宇中, 尽管如此,但作者半夜醒来,关心的仍不是自己的处境, 结合全词思考,这首词下阙的最后一句,表现 突现在眼前的却是祖国的“万里江山”。全文表现了作者 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在失意中仍不忘抗金,报效祖国恢复中原故土的情怀。

诗歌鉴赏六大看点

诗歌鉴赏六大看点

诗歌鉴赏六大看点诗歌鉴赏是语文高考中一道分值较大的题,同时也是难度较大的一道题,考生成绩两极分化,有满分,也有零蛋。

平时做题就有学生直言感到无从下手。

那么面对一首诗,我们该如何入手呢?看题目古语有云:“唐人作诗,于题目不轻下一字”。

诗歌标题往往有两个作用:明事件,示情感;显题材,定主旨。

所以拿到一首诗,先读题目,有时就能把诗歌内容和情感知个大概。

而我们的学生习惯跳过标题看诗歌内容,导致理解失误甚至完全错误。

(1)明事件,示情感有些标题直接交代了事件、内容,暗示诗歌情感。

例:移家别湖上亭(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问题: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学生答案:表达了作者对湖上亭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热爱等。

失误原因:没读或没读懂题目,题目中明示了“移家别湖上亭”,即搬家与湖上亭分别,读懂题目情感自悟。

答案: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柳条藤蔓牵衣拉裾不忍主人离去黄莺鸣叫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通过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2)显题材,定主旨许多诗题目就明确显示其题材,揭示其主旨。

诗歌浩如烟海,但总结其内容不外乎十几类:忧国伤时诗、身世感怀诗、闺怨诗、羁旅行役诗、山水田园诗、边塞诗、谈禅说理诗、送别诗、闲适隐逸诗、悼亡游仙诗、咏史怀古诗。

就题材来说,送别诗多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或诉说依依惜别之情,或叙述别后的思念。

咏史诗、怀古诗多是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或缅怀先贤,追慕古人,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或倾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借古讽今,感叹昔盛今衰。

边塞诗描写边塞军旅生活,或表现边塞健儿风貌,或表现自己建功立业的胸怀抱负,或表现边地苦寒的生活环境,或表现壮丽的边塞风光,或表现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不满。

羁旅行役诗则多表现游子异地生活的凄楚辛酸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闺(宫)怨诗多谢闺(宫)中妇女的怨情。

……例: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古诗鉴赏题答题模式及答题技巧

古诗鉴赏题答题模式及答题技巧

古诗鉴赏题答题模式及答题技巧怎样把握一首诗的主旨?六看:1、看题目 2、看作者 3、看注释 4、看意象 5、看体现情感的词(直接的、间接的)6、看体现主旨的关键句。

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衬托、夸张、用典。

2、描写手法: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视觉听觉嗅觉触觉、虚实结合、点面结合。

3、抒情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以乐景写哀情、以景结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

第一种模式:分析形象型规范答题技巧:(1)什么形象;(2)形象的基本特征;(3)形象的意义。

示例试简要分析诗中“蓑笠翁”的形象。

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中描写了一个孤独清高的老渔翁形象。

(什么形象)在寒冷、寂静的环境中,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寒地冻,专心钓鱼,形体孤独,性格显得清高孤傲。

(形象的特征)这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形象的意义) 赋得自君之出矣(张九龄)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塑造了一位因为丈夫远出久而未归,因为思念日益憔悴的思妇形象,(步骤一)。

诗歌的前两句写出妻子因为丈夫外出,内心空虚,无心劳作。

后两句采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思妇因为日夜的思念,容颜憔悴,宛如那圆圆的明月,在逐渐的减弱其清辉,渐变为缺月(步骤二)。

表达了思妇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分析意境型一般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变式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环境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清新明丽、雄浑壮阔、悲壮慷慨、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古代诗歌鉴赏:“六看”法 析情感(公开课课件)

古代诗歌鉴赏:“六看”法 析情感(公开课课件)

方法归纳:
1.看标题 2.看作者 3.看注释 4.看意象 5.看技巧 6.看关键词
【方法口诀】
• 意象词句要关注,注重技巧莫疏忽。 • 题目作者别遗漏,诗歌情感更清楚。
【综合运用】
阅读张籍的《节妇吟》分析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情绪? 节妇吟
——寄东平李司空师道① 唐·张籍
君知妾有夫, 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 系在红罗襦②。妾 家高楼连苑起, 良人③执戟明光④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 事夫誓 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 恨不相逢未嫁时。 注:①李师道是当时藩镇割据中的平卢淄青节度使,曾邀张籍 以扩充自己的势力。 ②红罗襦[rú] :红罗短袄。③良人:妻子对丈夫的称呼。④明 光:本是汉代宫殿名,这里泛指宫殿。
岑参《发临洮将赴北 唐诗 亭留别》
韦庄《含山店梦觉作》 唐诗
郭震《宿渔家》
宋诗
无名氏《阮郎归》 宋词
【学习目标】
(1)学会快速,准确地搜集诗歌 中的相关信息。
(2)学会多角度入手鉴赏诗歌的 思想情感。
【诗歌常见情感概括】

忧国忧民之悲愤 国破家亡之痛楚

游子迁客之凄凉 征夫思妇之幽怨

怀才不遇之寂寞 报国无门之愤慨
解析:
• 1.作者——唐·张籍(唐代著名诗人,韩愈 门生,历任国子监助教、国子博士、水部员 外郎等职)
• 2.副标题《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 3.李师道:是当时藩镇割据中的平卢淄青
节度使,且有一大堆高官头衔,其势炙手可 热。当时藩镇割据者用各种手段拉拢、勾结 有名文人和中央官吏,以此扩张自己的势力 。
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
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
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柬,斧

古典诗歌鉴赏之六看

古典诗歌鉴赏之六看

古典诗歌鉴赏之六看作者:李峰生来源:《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2014年第14期古典诗歌是文学艺术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祖国语言的精华。

阅读古诗不但可以让学生认识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可以陶冶情操。

诗词鉴赏是阅读能力中层次最高的一个层级,也是高考中考生失分较多的一项。

怎样才能迅速而准确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解读诗词的意境、探寻诗词的主题呢?鉴赏一首古诗(词),第一步就是要能够读懂它。

读不懂,鉴赏也就无从谈起,所谓“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在“读懂”这一步上,至少要达到前人所说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境界。

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突破:一、看标题读一首诗,首先看的是诗歌的题目。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诗歌的有机组成部分。

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标题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标题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调。

这些信息,有时又是理解诗歌内容、思想感情必不可少的提示。

例如,李益的《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标题中的“闻风”二字是全诗的线索,也是理解全诗内涵的关键。

首、颔两联写临风而思友、闻风而疑友来;颈联写风吹叶动,露滴沾苔,用意还是写风;尾联入幌拂埃,也是说风,是遐想,期望风至寄思友之意。

可见,全篇紧紧围绕“闻风”进行艺术构思,通过微风形象,表现诗人孤寂落寞的心情,抒发思念故人的情怀。

二、看作者“知人论世”,语出《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清代沈德潜《说诗晬语》云:“又如题画山水,有地名可按者,必写出登临凭吊之意;题画人物,有事实可拈者,必发出知人论世之意。

”知人论世,用于古典诗词鉴赏,指要了解诗词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会知人论世,才有可能读透具体作品。

如,王维的诗歌,在语言方面,清新自然,诗中有画;在内容方面,主要写山水田园生活,特别是清静优美的自然景物。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3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3

巩固练习
山居即事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题思路与步骤】 ①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描绘诗歌展现的图景画面。 写出了绿竹青翠、红莲花谢,夕阳西下,炊烟四 起,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营造了清新恬淡的 意境。 答:诗的后四句描绘的是绿竹青翠、红莲花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 谢,夕阳西下,炊烟四起,人们采菱而归的 喜爱以及陶醉于自然美景的闲适悠然之情。 清新恬淡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 喜爱以及陶醉于自然美景的闲适悠然之情。
• 宣城①见杜鹃花 李白 • 蜀国曾闻子规②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③。 • 注: ① 【宣城】今安徽宣城县。 ② 【子规】一 名杜鹃,相传为古蜀帝杜宇所化,暮春而鸣,相传 子规鸟的叫声如蜀地方言 :不如归去。此时杜鹃花亦 盛开。 ③ 【三巴】东汉末年置巴郡、巴东、巴西, 合称三巴。泛指蜀地。 • 问:“子规鸟”在诗中起什么作用?表达了怎样的 思想情感? • 答:子规鸟是作者家乡“蜀国”的景物,由于作者 在宣城看到杜鹃花,自然就联想到家乡的子规鸟, 因此,子规鸟所起的作用是引发作者的思乡之情。
• 尾联: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 [思路点拔] 尾联的抒情,直截了当,毫无 拖泥带水之感,充分展现了将士们为国杀 敌、建功立业的慷慨豪迈的情怀,展现了 盛唐时期的积极向上、昂扬奋发的时代风 貌。当然,是完全建立在前三联的对军队 艰苦生活的刻画基础上的。没有前三联的 烘托,就没有尾联这种昂扬、乐观、豪迈 情感的直接抒发。
• [正宫]叨叨令 无名氏 •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 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 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 边住。 • [注]①侬:我。②鹦鹉洲:此处为“渔 父居处”的代称。 • 问: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 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 答:①点明渔父(隐士)居住的环境是与世隔 绝、远离红尘的“世外桃源”,表现其对所处 环境的喜爱、自豪之情;②写出渔父(隐士)超 然尘世的情怀和隐逸的情趣。

2023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静悟

2023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静悟

古诗鉴赏【整体指导】一.六看:1.看题目把握题材;2.看作者了解背景;3.看意象把握情感;4.看尾句参透主旨;5.看注释破解难点;6.看题干得到启示。

二.两抓:一抓意象,明意境;二抓关键词(带感情色彩的词),明感情。

三.注意点:★要牢记艺术技巧: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技巧、语言特点、句式特点。

概念要明确,如比拟与比喻的区分,借代与借喻的区分。

★要结合具体诗句解读各类技巧及其效果、好处,不要抛开诗句,空谈手法。

★要落脚到情感。

所有的写作技法都是为情感服务的,所以无论是对字、词、句的解读,还是对技巧、形象、语言的分析,都要尽量挖掘出这些写法所体现的情感。

情感要具体,要答出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

★要术语前置。

答案中有术语,术语要放在最前面。

★要分点答题,体现得分意识。

四.答题建模:1.问什么,答什么。

2.在诗句中解析答案(可翻译诗句,也可提取关键词进行解析)。

3.如所在诗句运用了何种手法,指出该种手法的作用,并点出诗句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分类指导】作答诗歌鉴赏题要根据题目类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答题方法。

一、分析意象意境类(一)提问方式【常式问】这首诗歌包含了哪些意象?【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或: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什么感情?(二)必备知识1.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学案“诗歌常见意象大全”2.意境常用术语:《步步高》P1303.意象作用:①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营造……意境②为人物的活动提供环境或背景③衬托人物……节操或性格④表达/寄托了……情感⑤结构上线索作用(三)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两字或四字形容词)。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咏物诗答题要点:①物象特征②手法分析③主旨情感※知人论世(四)典型例题推荐《步步高》P129 《寄东鲁二稚子》(2020·北京)、P131《纪村事》(2020·天津)、P132《金陵望汉江》(2016·全国乙)、P126《苦笋》(2020·全国III)、《送子由使契丹》(2017·全国II)二、分析主旨型(包括情感及寄寓义)(一)必备知识1.学案“七类常见题材”“六大感情类型”2.把握情感的方法:《步步高》P1553.思想感情术语: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高考诗歌鉴赏之“六看”(学生版).资料

高考诗歌鉴赏之“六看”(学生版).资料

高考诗歌鉴赏之“六看”(一)看题目——题目定内容 11、表达作者写作缘故《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处?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回去。

若到江南追上春,千万和春住。

说明[1 鲍浩然 ]:诗人的朋友。

[2]眼波横:这里的水像佳人流动的眼波。

[3]眉峰聚:这里的山如佳人蹙起的眉毛。

[4]眉眼盈盈处:这里指山与水交汇处。

[5]欲:想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归纳。

《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 ]魏初去风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

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

几时整理田园了,子女团聚夜煮茶。

注:室人降日:老婆诞辰。

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如何的思想感情?看题目——题目定内容 22、表达作者写作目的。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看题目——题目定内容 33、表达作者的感情。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思虑:全诗表达了作者如何的感情?(二)看作者——作者定诗风 11、知人论世——认识作者的生活背景。

看作者——作者定诗风 1例 1金陵晚望高蟾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夕阳泛秋声。

人间无穷丹青手,一片悲伤画不可。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金陵图韦庄谁谓悲伤画不可 ? 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这两首诗都写到了“悲伤” ,诗人为何悲伤 ?例 2送人归京师①陈与义②门外子规啼未休,山乡村日梦悠悠。

故园即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国都汴梁。

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诗中“故园即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能否矛盾? 为何 ?(4 分)看作者——作者定诗风 22、认识作者的气质、风格。

2012古 诗 词 鉴 赏综合授课专用

2012古 诗 词 鉴 赏综合授课专用

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 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 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 怎样表现的 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表现手法来写鹰的 苏轼《海棠》诗的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 苏轼《海棠》诗的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 手法
命题与读题
这三篇作品均通过
1.提问简洁明确, 1.提问简洁明确,指向景情 提问简洁明确
之感。 07浙江 浙江) 之感。 (07浙江)
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07全国2 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07全国2) 图景 全国 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 意象,
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 07四川 四川) 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 (07四川) 画面拟一个小标题 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 自然生其气象” 你读这首诗, 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 样的景象 请概括描述。 07北京 景象? 北京) 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07北京) “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07天津 “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07天津) 天津) 一时放春入 情景 请从“ 全国1) 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07全国 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全国 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07海南 海南) 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07海南) 情怀 两诗中均有“独坐” 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 07辽宁 辽宁) 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 (07辽宁) 心境不同 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07湖北 湖北) 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07湖北) 感情 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07安徽 安徽) 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07安徽) 感情

诗歌鉴赏六看公开课

诗歌鉴赏六看公开课
二 诗歌阅读存在的问题
读不懂 ——说不清——答不全
读懂是知识的综合运用。 读懂是鉴赏和表述的基础。
三 明确学习目标
(一)知识能力:讲解四种阅读方法; (二)过程方法:结合2017高考真题运用所学 方法读懂诗歌内容; (三)情感态度:逐步建立诗歌阅读的自信。
四:诗歌整体阅读指导
除了认真研读诗歌主体,以及课本已经讲 到的五种方法外——还需补充四看
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 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 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 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 ,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1、思想性格
知 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生活经历

4、时代背景

3、风格流派
注释:可能会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以 及对用典的句子进行解释,以降低我 们阅读的难度。
看末句 看题干
(三)看末句 诗歌篇幅短小,诗人往往选择在
最后一句揭示出诗歌的主旨情感。卒章显志,是诗 文常见的写法。
(四)看题干 关注诗歌考察的问题以及涉及的 选项,也可以获取有效信息,帮助我们读懂诗歌。
—陶渊明 诗中有画:描摹景物的顿悟
—王 维 笑傲公卿:傲岸人格的张扬
—李 白 漂泊天涯:大唐衰微的见证
—杜 甫 明白晓畅:现实主义的革新
—白居易 委婉隐晦:迷惘无助的宣泄
—李商隐
课堂小结
“九看”:为了更好的理解诗歌的主体内容, 需要充分利用诗歌中提供的有效信息。
课本五看:标题、意象、句法、典故、题材 补充四看:作者、注释、末句、题干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答题模式【附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答题模式【附答题技巧】
(1)宋代罗大经指出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这联含有“八悲”,你能读出几层来?试作具体分析。 答案 一悲地之远,距故乡千里万里;二悲秋之凄惨;三悲“作客”他 乡;四悲“作客”之“常”,多年在外;五悲人已晚年;六悲衰体多病; 七悲“台”之高迥;八悲孤独无亲朋。
(3)矛盾统一型 这类诗歌,诗人所抒发的情感由两种或多种差别较大的感情交织在 一起。因为诗人的某种特殊境遇,或诗人所面对的事物较为复杂,对此, 诗人产生了既悲又喜或既失落又充满希望等矛盾的心态,但这种矛盾情 感又有机地统一于诗人的情绪中。如2016年全国卷Ⅰ《金陵望汉江》一 诗较为典型。李白在诗中抒发的情感,就是典型的矛盾统一:一方面欣 喜天下一统、国运昌盛、政治清明;另一方面为无法、无处实现自己的 理想,立下不世之功而落寞。 赏析时应指明有着怎样的矛盾情感,如指出“一方面……(情感);另 一方面……(情感)”,或者“表面上看……(情感);实际上……(情感)”。
教材助解1
请看下列诗句所抒发的情感属于哪种类型。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_忧__国__忧__民__类___ (2)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_感__时__伤__逝__类__(_或__人__生__梦__幻__类__)_ (3)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__建__功_立__业__类___ (4)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__思__乡__怀__人__类__ (5)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_热__情__赞__美__类__(_或__吟__唱__自__然__类__)_ (6)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_寄__情__山__水__类___
_的__遗__憾__。___________
答案
(2016·全国Ⅲ) 内宴奉诏
曹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尝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模式及表达技巧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模式及表达技巧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模式及表达技巧怎样把握一首诗的主旨六看:1、看题目2、看作者3、看注释4、看意象5、看体现情感的词(直接的、间接的)6、看体现主旨的关键句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衬托、夸张、用典。

2、描写手法: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视觉听觉嗅觉触觉、虚实结合、点面结合。

3、抒情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以乐景写哀情、以景结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

第一种模式:分析形象型规范答题技巧:(1)什么形象;(2)形象的基本特征;(3)形象的意义。

【示例】试简要分析诗中“蓑笠翁”的形象。

江 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中描写了一个孤独清高的老渔翁形象。

(什么形象)在寒冷、寂静的环境中,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寒地冻,专心钓鱼,形体孤独,性格显得清高孤傲。

(形象的特征)这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形象的意义)赋得自君之出矣张九龄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问: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答:塑造了一位因为丈夫远出久而未归,因为思念日益憔悴的思妇形象,。

(步骤一)诗歌的前两句写出妻子因为丈夫外出,内心空虚,无心劳作。

后两句采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思妇因为日夜的思念,容颜憔悴,宛如那圆圆的明月,在逐渐的减弱其清辉,渐变为缺月。

(步骤二)表达了思妇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

(步骤三)第二种模式:分析意境型一般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变式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环境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清新明丽、雄浑壮阔、悲壮慷慨、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高考语文古诗歌鉴赏

高考语文古诗歌鉴赏

(三)分析表现手法型
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 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 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 辞手法三大类。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参考答案】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 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 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 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 骤三)。
答题套路:这首诗用了( )的表现手法 (艺术手法,修辞手法),如( ),从而 突出了(强调了,更有效地表达了……)作 者( )的情感(心情,心境)。
(四)分析语言特色型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 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 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 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 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 练生动……
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八)分析评价型
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 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 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 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这种题 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 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 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 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 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1、诗歌形象型鉴赏方法及答题步骤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 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 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 这首词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通过这一 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鉴赏六看(用)

诗歌鉴赏六看(用)

3.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怎样?
此诗语言生动质朴、明白如话。“桑芽才努青鸦嘴”, 诗人用工笔细致地描绘出桑枝上那斑斑点点的嫩芽形状, “青鸦嘴”比喻“桑芽”,酷肖而生动;“去岁”“今岁” 对比鲜明,有力地表现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对下 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积累一点常见的意向和典故
1、梅花——最先开放,傲霜斗雪——敢为人先,不畏权贵—— 君子 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 操。 2、兰——清雅幽香,姿态优美——追求淡泊——君子隐士 3、竹——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绿竹葱茏——正直谦虚,坚贞 高洁——隐士君子 4、菊花(黄花、东篱)——临秋而开,颜色淡雅——凌冰傲霜, 不畏权贵;淡泊名利,不求闻达——志士、君子 5、草——随思绪而流转碧草连天——触动忧思、思念绵绵—— 表现离别羁旅之情 6、落花——花落春归——伤春悲秋,青春易逝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写在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 7、扬花(柳絮)——飘忽不定——离愁别绪——游子思妇、好 友相别 苏轼《水龙吟》“细看不四杨柳花,点点是离人泪。”
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
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寒秋
流水
春草
登高
杨柳
赠别诗常见意象 一乐曲二植物三地点
边塞诗三乐曲 折杨柳 落梅花 关山月
五:看末句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抚宁县第二中学张英东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迁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昔盛今衰之感伤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送别友情之真挚离别思念之情长归耕隐居之乐趣黑暗官场之苦闷贬官谪居之苦恨蔑视权贵之高洁愤世嫉俗之激绪时光易逝之感慨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对空地说表现了什么;而答不出
之所以是“思乡”、“离别”或者
“忧国忧民”的理由与根据,结果
使赏析流于笼统空泛。这是一个大
忌。一定要注意从诗歌中寻找答题
根据,要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作分
析。这对防止把题答偏是大有帮助
2021/3/9
的。
14
练习
定风波 三山送卢国华提刑,约上元重来 南宋 辛弃疾
少日犹堪话别离,老来怕作送行诗。极目 南云无过雁,君看,梅花也解寄相思。 无限江山行未了,父老,不须和泪看旌旗。 后会丁宁何日是,须记,春风十里放灯时。
答:⑴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
⑵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高诗通过
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
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画不出来的。韦诗作者
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
现出20对21/3国/9 势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画得成的。
2004年广东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 “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 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注:上元,旧历正月十五日
2021/3/9
15
1、词的上阕开始两句写了什么内容?简析这 两句运用的表现手法?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 分析。
2021/3/9
16
练习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采桑女
唐彦谦
春风吹蚕细如蚁, 桑芽才努青鸦嘴。
侵晨采桑谁家女, 手挽长条泪如雨。
去岁初眠当此时, 今岁春寒叶放迟。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池塘要不断注入活 水,才能清澈。 学习要不断吸取新 知,才能进步
6
《近试上张水部》 《观书有感》
从题目入手 一能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二能感知作者的喜怒哀乐
李白《哭晁卿衡》 王昌龄《闺怨》
杜甫的《春夜喜雨》 陆游《书愤》
2021/3/9
画眉深浅入时无?
酬朱庆馀 张籍
表现自己忐忑不安 的心理
越女新妆出镜心,
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
一典菱歌敌万金。
2021/3/9
5
观书有感 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 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读书的积累与贯通 的关系。长期的读 书积累,对问题一 朝领悟。
2021/3/9
寒秋 流水 春草 登高 杨柳
边塞诗三乐曲
2021/3/9
赠别诗常见意象 一乐曲二植物三地点
折杨柳 落梅花 关山月 11
五:看末句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 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2021/3/9
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 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 得最为强烈和集中。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 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心裁,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 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 归的极度悲愤之情。
12
六:看题干
2021/3/9
2
先“懂”后“答”
——古诗词鉴赏规律
2021/3/9
3
如何把握诗歌思想情感
除了认真研读诗歌主体外——还需6看
1、看标题
2、看作者
3、看注解
4、看意象
5、看末句
6、看题干
2021/3/9
4
一、看标题
洞房昨夜停红烛,
干谒诗 科举考试
待晓堂前拜舅姑。 近试上张水部 之前,朱庆余
妆罢低眉问夫婿, 朱庆余 向张籍征求意见,
愁听门外催里胥, 官家二月收新丝。
注:唐彦谦 唐末诗人。朝廷财政入不敷出,统治者就加紧掠夺, 把征收夏税的时间提前到阴历二月。里胥:里中小吏。初眠:蚕 皮期间不食不动称“眠”,七日为效祖国恢复中原故土的情怀8。
三:看序金注陵晚望 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 心画不成。
金陵图 韦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 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⑴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⑵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 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7
二:看作者
抗清金平杀乐敌,.独宿博山王氏庵 收复失辛地弃疾
绕床饥鼠, 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
破纸窗间自语。
交代晚年 处境
平生塞北江南, 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
觉,眼前万里江山。
结合全词思考,这首词下阙的最后一句,表现了 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作者一生为了国事奔波南北,回来后已是白发苍 苍的老人,并且晚年处境艰辛,居住在萧瑟破败的庙宇中, 尽管如此,但作者半夜醒来,关心的仍不是自己的处境, 突现在眼前的却是祖国的“万里江山”。全文表现了作者
高考诗歌鉴赏
2021/3/9
抚宁县第二中学 张英东
1
诗歌的情感
忧国忧民之感慨 国破家亡之痛楚 游子迁客之凄凉 征夫思妇之幽怨 怀才不遇之寂寞 报国无门之激愤 建功立业之豪迈 昔盛今衰之感伤
自由悠闲之恬淡 秀美山河之热爱 送别友情之真挚 离别思念之情长 归耕隐居之乐趣 黑暗官场之苦闷 贬官谪居之苦恨 蔑视权贵之高洁 愤世嫉俗之激绪 时光易逝之感慨
“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 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 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2021/3/9
13
鉴赏诗歌要有文本意识。文本
指的是诗歌作品本身。在分析作者
的思想感情时,同学们最容易出的
问题是只会孤零零地答出一个“思
乡”、“离别”或者“忧国忧民”,
9
四:看典型意象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这幅图画由两部分构成: 一、由精心选取的十个能代表萧瑟秋天的典型意象组成一幅
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 二、抒写天涯游子独行寒秋的内心深处无尽的伤痛。
2021/3/9
10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 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 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