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颜色变变变(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班:

颜色变变变

成莺背景:

在日常生活中,小班幼儿对各种颜色有着比较多的接触和感知,身边接触到最多的就是色彩鲜艳的物品。但对各种颜色的变化,从来没有了解过。为了能让幼儿更加直观的感受颜色变化的过程,且围绕科艺结合课题研究的需要,我结合本班幼儿的情况,设计了这节科艺活动《颜色变变变》。这节活动的目标是1、通过变魔术游戏活动,感知颜色与水的溶解以及两种颜色混合后变出新颜色的现象,探索颜色变化的规律。2、喜欢参与科学活动,体验发现的乐趣。

过程一:

师:今天,成老师来表演一个魔术,你们想看吗?

幼儿1:纷纷鼓掌,变什么魔术啊?

师:现在瓶子里的水是什么颜色的?

幼儿2:没有颜色,是透明的。

师:(摇摇瓶子),看一看瓶子里的水变成什么颜色啦?(引导幼儿发现瓶子里水的变化。)

幼儿3:变成红色的啦!

师:瓶子里的水怎么会变色的呢?

幼儿4:老师变出来的。

幼儿5:大概瓶子里藏着颜色吧?

幼儿6:颜色藏在哪里呢?

幼儿7:我猜大概藏在盖子上。

师:现在你们也来变魔术,摇摇瓶子,看看瓶子里的水会有什么变化?

幼儿8:我的变成蓝色了。

幼儿9:我的变成黄色了。

师:原来颜色溶解到水里,透明的水就会变成有颜色的水啦。

(这一环节,以魔术“变变变”形式吸引幼儿的注意,激发了幼儿参与玩色的兴趣,充分调动幼儿的多方面感官参与活动,大大提高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孩子们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推断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过程二:

师:你们猜一猜:这瓶红色的水,如果我换上黄色的盖子,摇一摇,瓶子里的水会不会变呢?会变成什么颜色呢?

幼儿1:我猜会变颜色的,不知道会变成什么颜色。

幼儿2:会变成橘色的,我知道红色加黄色就会变橘色的。

师:你们去取一个不同的颜色瓶盖,摇一摇瓶子,看看瓶子里的水会变成什么颜色?

幼儿3:我是红的加黄的变橘色了

幼儿4:我是红的加蓝的还是红的

幼儿5:我是蓝色加黄色还是蓝色,好像有点绿色。

师:哇!颜色可真有趣,不同的颜色混在一起还会变成另一种颜色呢! 红加黄变成橘色;黄加蓝变成绿色:红加蓝变成紫色;

(这一环节尝试混色,感知颜色与水的溶解以及两种颜色混合变化的奇妙。

让幼儿初步感知两种颜色调配在一起就会变出另一种颜色,并且尝试归纳出三原色变色的规律,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过程三:

师:夏天的水果好多啊,我们来给这些水果涂色吧~~

幼儿1:橘子的橘黄色没有啊?

幼儿2:葡萄的紫色也没有?

师:你们自己用两种颜色进行调色,然后继续完成任务吧。

(这一环节开心涂鸦——夏天的水果,试图通过运用三原色变色的规律,变出橙色、绿色和紫色,有一定的挑战性,孩子们表现的不如预期的轻松愉快,一个个仍然沉浸在再探索的过程中。)

反思:

一、活动内容与目标的制定很关键

关于本次活动的目标设定,观课的老师提出了不同的想法,有的质疑这一活动究竟是要让孩子了解“溶解的现象”还是“知晓三原色变色的规律”?有的认为作为一节高结构活动,尝试让小班末期的幼儿了解三原色变色规律也是可行的。还有的则认为对于小班孩子而言,探究三原色的变色规律难度太高,对于小班幼儿而言目标定位在只要了解两种颜色混合会变色就可以了……

我的想法:

1、目标是实施科艺结合活动的导向,内容与目标选择制定很关键。在制定活动

的具体实施方案时,应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能力、水平的差异,可以确定不同层次要求的目标(能力弱的了解“溶解的现象”、能力强的尝试“知晓三原色变色的规律”。)

2、低结构活动和高结构活动的不同在于:低结构活动更关注幼儿个体的兴趣和

特点,而高结构活动则更关注教师的预设目标。两者本质区别在于教师预设目标的不同达成度。作为一节高结构活动,把目标定位为“了解两种颜色混合会变色”显然是不够的。可以尝试的是活动后在区角中继续投放各种玩色、变色的材料供幼儿继续探索,发现两种颜色比例不同的混合,可能变化出多

种不同的相似色……这倒有助于高结构活动的延伸并转化为低结构活动。更好地满足幼儿进一步探索的愿望,满足幼儿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适合幼儿不同水平的发展需要。

二、注重在活动前教师对所投放材料的实验

关于实验的操作材料的准备。活动前在准备颜料的时候我考虑到了黄色、红色、蓝色本身颜色有深浅,于是想当然的把比例确定为3:2:1,结果活动中由于红色蓝色比例不对,变出的颜色不是紫色而是暗红色、紫红色,影响了实验的结果,老师为了目标的达成,现场调控启发引导孩子一起再加蓝色,继续实验探索,使得活动出现了停滞不流畅的现象……

我的想法:

1、细节决定成败。假如在组织活动前我对所投放的材料亲自尝试,以此来确定

材料是否适合活动,是否能直指教育目标。而不是想当然的确定分量比例。

那么很可能实验结果轻易就得出来,活动进程就会顺畅,幼儿对红加蓝这一变色规律也能轻易知晓。那么针对目标设定的种种质疑也就不复存在了。2、教学智慧——课上灵活的调控。如果说备课是成功的开始,那么上课时的随

机调控更是成功的关键。实验中,一名幼儿由于拿了相同颜色的瓶盖,以至于混色后仍然是原先的黄色,作为老师,我看到了这一教育的契机,却没有把握好这一环节充分调动每位幼儿的思维展开讨论得出结论,而是简单与个别幼儿对话然后给出了答案。可见即便是一名成熟型的教师,我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也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转化为教学智慧,它仍需要教师自身不断努力追求教学品质的提高和超越自己,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并在教学中加以结合、应用、领悟和反思……正如杜威指出,“智慧并不是一旦得到就可以永久保用的东西。它常常处于形成的进程中,要保持它就要随时戒备着,观察它的结果,而且要存着虚心学习的意志和重新调整的勇气”。

我们老师是幼儿的领路人,是幼儿健康成长的激励者,怎样把一节课上得生动精彩,在漫长的教学过程中,还需我做出更多的努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