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练习题 古代文化常识专练二含解析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文化常识专项练习(二)(附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文化常识专项练习(二)(附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高考文化常识专项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2021全国新高考Ⅰ卷】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子,甲为天干首位,子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

B.宗室,是古代社会中对与君主同一宗族血亲的称谓,历代皇族例称为宗室。

C.海内,即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D.庶务,指国家的各种政务,后来专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

【2021全国新高考Ⅱ卷】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京口,古城名,在今江苏省镇江市,是古代长江下游军事重镇,为兵家所重。

B.遗民,指改朝换代后仍然忠于前朝的人,也泛指沦陷区的人民,文中指后者。

C.部曲,原指古代豪门大族和将领招募的私人军队,文中是指部队的编制单位。

D.传檄,指檄文,是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的文书,传檄即传布檄文。

原文: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

秋八月,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

【2021全国甲卷】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衅鼓,指古代战争时杀人或杀牲取血涂在鼓上以举行祭祀仪式。

B.庙社,庙指宗庙,社指社稷,庙社在古代常用来借指国家朝廷。

C.闰月,农历逢闰年加一个月,闰某月指加在某月之前的那个月。

D.辎重,文中指行军时随军运载的军械、粮草、被服等军用物资。

【2021全国乙卷】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犯颜,指敢于冒犯君王或尊长的威严,常常用于表示直言敢谏的执着态度。

B.抵极刑,抵刑即处刑,抵极刑指犯人受到死刑外加上尸体示众的极端刑罚。

C.减膳,古代帝王遇到天灾等让自己感到内疚的情况时,常食素或减少肴馔。

D.大理丞,大理丞是大理寺的重要官员,大理寺是我国古代掌管刑狱的官署。

【2020年全国Ⅰ】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主司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特指科举的主试官,文中指后者。

高三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测试2Word版含答案.doc

高三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测试2Word版含答案.doc

建瓯二中高三语文古代文化知识测试 21.以下对文中词语的有关内容的讲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迁”在古代称调换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

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处的官。

B.原文“宣德二年”中的“宣德” 是年号。

习惯上,唐代从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代此后,因为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号,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

C.“明年进都督佥事”中,“明年“指“第二年”,而在现代汉语中,“明年”指“今年的后一年”,古今意义不一样。

“进”在文中指“荣膺” “提携任用” 。

D.文中“谥武勇”的“谥”是谥号。

古代贵爵将相、高级官吏、有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依据他们的平生事迹与道德涵养,进行一种表扬的评论,也有表贬抑的评论。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2.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有关内容的讲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日中,表时间,正午 12 点,别名日正、正午,是一天的太阳正中时。

B.表是古代测日影的用具,漏是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

C.节是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据,如苏武“持节送匈奴使”。

D.左骏指古代驾车三马中左侧的马。

后用四马,亦指四马中左侧的马。

3.以下对文中加点内容的讲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丁卯、己巳、戊申,为古时天干地支纪时的术语,能够用来纪日、纪月和纪年,先人常将之与五行联合展望人的运命。

B.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周朝已有此词,详细说法不一,一般以为是指司马、司徒、司空。

C.薨是先人对帝后之死的描绘,后代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

一般人死则称之为“卒”。

D.幸往常指封建帝王抵达某地,也叫巡幸。

召幸特指皇帝对嫔妃的召见。

近幸则多指帝王对臣下而言。

4.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有关内容的讲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带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带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带答案解析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带答案解析一56下列对文中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故事: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

如“奉行故事”“虚应故事”。

《六国论》中“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中的“故事”即此意。

B.中官:中官在古代含义较多。

最初是古官名,后来还可指宫内、朝内之官。

本文的“中官”指宦官,又称奄人,内官,内臣等。

C.“出为湖广左参议”中的“出”指京官外调。

《琵琶行》中的“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中的“出官”也是这个意思。

D.巡抚是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

又称抚台。

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

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

以“巡行天下,抚军按民”而名。

56.A(《六国论》中的“故事”是“旧事,先例”的意思。

)5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郎中令,是皇帝的侍从护卫官,主要掌管宫殿门户等,属于九卿之一。

虽然级别不算很高,但是多为皇帝的亲信之人担任。

B.禁中,即宫禁。

是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

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称宫禁。

C.关中,指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一带,因为西有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所以取四关之中之意。

D.戍漕,是指陆路运输军需物资。

古代军需物资运输以水路运输为主,水路不通处辅以陆路运输。

57.D(戍漕,是指水路运输军需物资。

)5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贞观”是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称。

B.“陛下”原来指站在宫廷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C.“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升贬的常用词语。

一般情况下,用“左迁”来表示升官。

D.“乞骸骨”指古代官员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类似的词语还有“致仕”。

高考语文常见古文化常识模拟题及答案(二)

高考语文常见古文化常识模拟题及答案(二)

高考语文常见古文化常识模拟题及答案(二)古代文化常识理解与识记检测(二)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贞元,年号。

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

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C.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D.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

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委婉说法。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B.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

C.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武侯是丁丑年的进士。

D.“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日中,表时间,中午12点,又名日正、中午,是一天的太阳正中时。

B.表是古代测日影的器具,漏是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

C.节是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如苏武“持节送匈奴使”。

D.左骏指古代驾车三马中左边的马。

后用四马,亦指四马中左边的马。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

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B.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

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C.缘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

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省试在京城举行,由尚书省礼部主持,每三年一次,通过省试后方可进入殿试。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古代文学文化常识专项练习(共25题,附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古代文学文化常识专项练习(共25题,附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文学文化常识专项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1.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A.“拜”指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迁”指调动官职,一般指贬官。

B.“太学”是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C.“侍郎”是汉代的官名,地位次于尚书。

“进士”指唐代凡参加礼部考试者。

D.“未第”指应科举考试未中榜。

“及第”则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故名。

2.下列文学常识正确的是()A.“迁”是古代官吏调动常用的词语,具体表示升官之意常用“左迁”一词。

B.寒食,节令名,在清明节前的一天或两天。

寒食节这一天禁止生火,只吃冷食。

C.古人的称谓有谦敬之分,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时用“令尊”,称呼对方的父亲时用“家父”。

D.《诗经》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的车轮一般由三十根辐条构成。

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

轼,车厢前边可以手扶的横木,扶轼低头是表示敬意。

B.佾是奏乐舞蹈的行列,也是表示社会地位的乐舞等级、规格。

一佾指一列八人,八佾八列六十四人。

按周礼规定,只有天子才能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士用四佾,大夫用二佾。

C.在古代家和国是有区别的,家指诸侯下面分的大夫建立的地;国指天子分封的诸侯建立的地。

而当时周天子统治的整个“天下”被称为“邦”。

随着汉语的发展,在“兴国安邦”中“邦”和“国”已是同义词,都是“国家”的意思了。

D.古代汉语中有些与走路有关的词语,有其特殊的含义。

如“鲤趋而过庭”的“趋”,是小步快走,表示恭敬;“企者不立”的“企”是踮起脚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跬”是跨出两脚的距离。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到彦之字道豫,彭城武原人。

及文帝入奉大统,以徐羡之等新有篡虐,惧,欲使彦之领兵前驱。

彦之曰:“了彼不贰,便应朝服顺流;若使有虞,此师既不足恃,更开嫌隙之端,非所以副远迩之望也。

高考语文常考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常考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常考古代文化常识练习及答案1.下列各项中,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上班叫“点卯”,点卯的“卯”是古代计时中的“卯时”,按照地支的顺序,相当于现在的上午7点到9点。

B.农历清明前的四个节气依次为立春、雨水、惊蛰、谷雨;一季又常用孟、仲、季来称呼,如仲春时节,山花烂漫。

C.2020年是农历庚子年,按传统说法是属鼠人的本命年;据此推算,2008年是农历戊子年,也是属鼠人的本命年。

D.古人把从黄昏到第二天拂晓分为五更。

其中“三更”大致相当于地支纪时法的丑时,也就是晚上11点到第二天凌晨1点。

2.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

下列关于传统节日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在阴历七月十五日,以祭鬼为主。

B.七夕节,来自牛郎与织女的传说,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习俗以女子乞巧为主。

C.上元节,农历正月十五,以吃元宵、赏灯、舞狮和未婚男女交往为习俗。

D.重阳节,亦称“重九节”,主要习俗为登高、赏菊,也有喝雄黄酒、插茱萸等。

3.下列诗句中包含的传统习俗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②缠彩遥分地,繁光远缀犬③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④魄依钩样小,扇逐汉机团A.①赛龙舟②赏月③祭土神④观花灯B.①祭土神②观花灯③赛龙舟④赏月C.①祭土神②赏月③赛龙舟④观花灯D.①赛龙舟②观花灯③祭土神④赏月4.下列诗句所描述的风俗,不属于古代年俗的一项是( )A.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B.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C.当年恶梦惊唐王,秦琼敬德守门旁。

D.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5.在“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一回中,贾政看到贾元春出的灯谜是“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

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这个谜语的谜底是( )A.年兽B.爆竹C.宫廷净鞭D.算盘6.下列诗句与中国传统节日无关的是( )A.北国三月沐春风,香车纷然乐踏青。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专项练习题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京兆:地名,古代的二级行政单位,所管辖范围大致相当于陕西西安及其附近所属地区。

B.奉诏:接受皇帝的命令。

奉,这里意为恭敬地献上。

诏,帝王所发的文书命令,亦即诏书。

C.御史中丞:官名,汉朝为御史大夫的次官,唐复置御史大夫,亦往往缺位,仍以中丞代行其职。

D.仪同三司:非三司而仪制同于三公。

三司即三公。

唐代称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为三司。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祖,是皇帝的谥号。

我国封建时代,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

B.仆射,官名,秦始置,汉以后因之,宋以后废,太平天国曾设仆射一职。

位仅次尚书令,职权渐重。

C.丁父忧,是指遭逢父亲丧事。

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D.禳厌,禳除邪恶灾祸。

禳原为古代祭祀名,在我国古代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不仅形式多样,且影响深远。

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即位”指开始做帝王或诸侯,可以指自己打下的江山,也可以是继承位子。

B.“刺史”是古代官职名,其职权在不同的时期不完全相同,有时是个虚衔。

C.“端拱”是宋太宗的一个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比如雍熙。

D.“金陵”是南京的别称,南京是我国著名的六朝古都,其别称还有建康、江宁、天京、汴梁、石头城等。

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御史是中国古代的官职名称,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御史的设置一直延续到清朝。

B.封狼居胥指西汉大将霍去病登狼居胥山筑坛祭天以告成功之事,后用以指建立显赫武功,成为中华民族武将的最高荣誉之一。

C.甲子是天干地支纪时循环中的第一个。

古人创设十二天干、十地支,彼此两相组合用于纪时,六十为一轮回,并用以记年、月、日、时。

D.墓志铭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

高三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测试2 Word版含答案

高三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测试2 Word版含答案

建瓯二中高三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测试21.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

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B.原文“宣德二年”中的“宣德”是年号。

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

C.“明年进都督佥事”中,“明年“指“第二年”,而在现代汉语中,“明年”指“今年的后一年”,古今意义不同。

“进”在文中指“晋升”“提拔任用”。

D.文中“谥武勇”的“谥”是谥号。

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也有表贬抑的评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日中,表时间,中午12点,又名日正、中午,是一天的太阳正中时。

B.表是古代测日影的器具,漏是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

C.节是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如苏武“持节送匈奴使”。

D.左骏指古代驾车三马中左边的马。

后用四马,亦指四马中左边的马。

3.下列对文中加点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卯、己巳、戊申,为古时天干地支纪时的术语,可以用来纪日、纪月和纪年,古人常将之与五行结合预测人的运命。

B.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周代已有此词,具体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指司马、司徒、司空。

C.薨是古人对帝后之死的描述,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

一般人死则称之为“卒”。

D.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

召幸特指皇帝对嫔妃的召见。

近幸则多指帝王对臣下而言。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

高考语文全程训练小题天天练30古代文化常识专练二含解析

高考语文全程训练小题天天练30古代文化常识专练二含解析

天天练30 古代文化常识专练(二)基础过关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侍中,汉时指在其本官职外的加衔。

加此官者可出入宫廷,担任皇帝侍从。

“武与李陵俱为侍中”中的“侍中”即指皇帝的侍从。

B.仗节,手执符节的意思。

古代只有在大臣出使的时候,皇帝才会授予符节,以此作为凭证和权力的象征。

C.“斧钺”“汤镬”指古代军法用以杀人的斧子等兵器,也泛指古代各种刑戮。

D.经学是训解或阐述儒家经典的学问。

它形成于汉代,汉武帝后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

答案:B解析:B项,“只有在大臣出使的时候,皇帝才会授予符节”错。

在大将出师时,皇帝也会授予符节。

2.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官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又称六卿。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的称号。

C.足下,敬辞。

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用。

如《战国策·秦二》:“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

”D.明朝的首辅是指首席内阁大学士,有别于翰林院学士,亦称“首揆”。

主持内阁大政,虽有宰相之名而无宰相之权。

答案:D解析:D项,首辅虽无宰相之名而有宰相之权,权力极大。

3.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初开始出现参知政事职衔,宋代曾成为常设官职,职权、礼遇相当于宰相。

B.北面,面向北,指臣服于人。

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朝见君主时是面向北的。

如《史记·项羽本纪》:“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

”C.望夕,望指月光满盈时,夕指日落时分,泛指夜晚。

所以“望夕”通常指旧历十六日的晚上。

D.《公羊传》是我国古代阐释《春秋》的著作,相传为战国时齐人公羊高所著。

答案:C解析:C项,“望夕”通常指旧历十五日的晚上。

4.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章事之职始于唐初,受此衔者,是唐代非中书令、门下侍中而又实际担任宰相者,任此职者必另兼职事官衔。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项(文化常识)好题练习(附答案)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项(文化常识)好题练习(附答案)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项(文化常识)好题练习一、请判断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并指出错误之处。

1.①给事中,为加官名,加此号得以出入宫禁,常侍皇帝左右,备顾问应对,每日上朝谒见。

②国,战国时公卿及汉以后王侯的封地,家,古代卿大夫的统治区域,国家,“国”和“家”的合称。

③刺史,古代官名,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始置,后来成为一州的军事长官。

④首辅,明代首席大学士的习称,明代典制中虽未明文规定其名,但习惯上称内阁主要柄政者为首辅。

⑤明经,汉代察举制中选举官员的科目之一,由于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得名。

⑥搢绅,指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

绅,古代仕宦者和儒者围于腰际的大带。

⑦河朔,泛指黄河以西的广大地区。

相传汉武帝曾在此建立城池,名为朔方。

⑧章句,章节句子;也指研究分析古书章节句读。

⑨举子业,即举业,指科举时代为应试而准备的学业,明清以后也专指八股文。

⑩城郭,城指内城的墙,郭指外城的墙。

古义是指内城和外城,现在泛指城或城市。

⑪疏,封建社会大臣向帝王或上司进言使用的一种文书。

⑫食邑,古代君主赐予臣下作为世禄的封地,即采邑。

⑬篆字,篆书字体,是汉字字体之一,分为大篆和小篆,汉时多用于庄重场合。

⑭博士,指通晓古今、能言善辩之人;也指学官名,始于战国,秦汉相承,后世沿置。

⑮羽林:指汉代禁卫军,取“为国羽翼,如林之盛”之意,为皇帝护卫。

⑯考课,是对在职官吏的政绩和功过的考核,并依据考核结果进行奖惩。

⑰谥号,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以名号,如某祖、某宗。

⑱幕客,幕府中的僚属,因古代以西东分宾主,故又称“西宾”“西席”,主人称为“东家”。

⑲仪同,仪同三司的省称,享有与“三公”同等的待遇,南北朝时授予的人数甚多。

⑳言官,封建官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负责考核评定各级官吏的得失。

○21邸报,汉唐时的地方长官,皆在京师设邸,邸中传抄诏令奏章之属,以通报诸侯、藩镇。

后世又称朝廷的官报为“邸报”。

○22黔首,战国时期和秦代对读书人的称呼,如贾谊《过秦论》中的“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考文化常识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考文化常识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考文化常识练习题含答案一、高考文化常识1.下列有关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将黄道带分为十二次,各有定名,每次以二三个星宿为星官,分别配属于各诸侯国,称为分野。

秦是井宿的分野,蜀是参宿的分野;由秦入蜀,故称“扪参历井”。

B. 白帝城,位于重庆市奉节县城城东十里的白帝山上,东汉初年公孙述据蜀,自号白帝,曾在白帝山筑城,名白帝城。

C. 敕造:奉皇帝之命建造。

敕,本来是通用于长官对下属、长辈对晚辈的用语,南北朝以后作为皇帝发布诏令的专称。

D. 青衫,黑色单衣,多为低阶的官服或卑贱者的衣服,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也为青黑色,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官职低。

2.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足下,对对方的尊称,译为“您”。

B. 金,先秦甚至秦汉时期,白银还没有成为货币,“金”就是铜。

C. 祖,临行时祭祖先,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D. 变徵,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太尉,中国秦汉时期中央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员,执掌天下军政事务,宋徽宗时是武官的高级官阶,如高俅,他是殿帅府太尉。

B. 古人常将地上的州郡邦国与星空的区域对应起来,称作“分野”。

如《滕王阁序》中“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即指洪州是二十八宿中翼、轸的分野。

C. 古人无论男女的,名一般是出生几个月后由父亲命名,字是20岁举行加冠仪式以后才起的。

古代以20岁为弱年,行冠礼,取字,表示“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

D. 古代每个季节的三个月分别叫做“孟”“仲”“季”;每个月的月初月中月末称为朔”(农历每月初一)“望”(农历每月十五)“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为注解鲁国编年史《春秋》所做。

原名《左氏春秋》,西汉后期改称《春秋左氏传》。

B. 《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分别选自编年史著作《左传》,国别体《战国策》,纪传体《史记》。

高中语文2023高考必考文化常识练习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中语文2023高考必考文化常识练习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1.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面,古代君主面向南方而坐,臣子朝见君主则面向北方,因此“北面”一词有向别人臣服的意思。

B.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 “秦伯”皆是用爵称。

C. 四书为儒家经典,朱熹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春秋》合为四书。

D. “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

会,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诸侯一起朝见天子。

2.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A.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以语录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盲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B. 《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著作。

相传为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为注解鲁国编年史《春秋》所作。

C.按剑而跽,握着剑,挺直身子。

这是一种警备的姿势。

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要起身先得挺直上身。

D.冠者,成年人。

古代女子和男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童子。

少年,未成年的男子。

3.下列语句分为四组,其中全部采用了委婉讳饰说法的一组是( )①慈父见背②舅夺母志③猥以微贱④愿乞终养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4.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的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

B.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晋侯、秦伯围郑”中的“侯”“伯”均是爵位。

C. “是寡人之过也”中的“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君主的谦称;“敢以烦执事”中的“执事”是指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中的“舍人”是指宦官。

D. “乃请荆卿曰”中的“卿”是古代对人的敬称,而“我自不驱卿”中的“卿”是妻子对丈夫的爱称。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及参考答案1.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周礼》《礼书》合称“三礼”。

B.儒家所称道的礼,可谓包罗万象,其内容涵盖政治制度、宗教仪式和社会风俗习惯等。

C.中国古代礼乐并称,乐其实是礼的一部分,附属于礼,用来补充仪文(礼仪形式)的不足,以助教化。

D.孔子教导学生“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周朝时,礼、乐皆为贵族社会专有。

2.对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书乞骸骨: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B.遂通五经,贯六艺: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六艺,就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C.举孝廉不行: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称为“孝廉”。

D.天子射上林中:上林,即上林苑,皇帝游猎的场所,在长安西,周围三百里。

西汉司马相如曾作《上林赋》。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

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当浔阳城。

”B.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

《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张衡传》:“公车特征拜为郎中。

”C.除,一般指免去旧职且不授予新职。

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级授职之意。

D.擢,既由选拔而提升。

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

4.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孟德,即曹操,“孟德”是他的字。

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B.号,又称别号、表号。

一般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尊敬。

如陶渊明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苏轼号东坡居士。

C.在古代,人们常用晦、望、既望、朔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

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晦,月中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朔。

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传统文化常识专项训练

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传统文化常识专项训练

一轮复习之传统文化常识专项训练1、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等终军之弱冠弱冠:通指二十岁刚刚成人加冠之时B.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束发:古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到头顶上C.朝菌不知晦朔晦朔:晦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朔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D.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洗马:太子的属官,掌管图书2、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周礼》《礼书》合称“三礼”。

B.儒家所称道的礼,可谓包罗万象,其内容涵盖政治制度、宗教仪式和社会风俗习惯等。

C.中国古代礼乐并称,乐其实是礼的一部分,附属于礼。

D.孔子教导学生“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周朝时,礼、乐皆为贵族社会专有。

3、下列选项中关于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稽首,是古代的一种拜礼,稽首与顿首不同,稽首头至地需停留一段时间,常为臣子拜君主时所用;顿首头触地时间短暂,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之间敬礼。

B.古人幼时称字,成年(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取名,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名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C.庙号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

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

D.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少牢”只有羊、猪,没有牛。

天子祭祀社稷时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4、下列对典故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班马:班马为离群之马,送别诗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

如,李白《送友人》“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B.洛阳纸贵:晋代左思写就了《三都赋》,洛阳人竞相传抄,因用纸太多,以致“洛阳为之纸贵”。

后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

C.椿萱:“椿”字是母亲的代称,因大椿树长寿;“萱”字是父亲的代称,因古时远行者总要在北堂阶下种萱草以免父亲惦念。

D.柳(杨柳):“柳”、“留”谐音,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折柳相赠还有对远行者的祝愿之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天练30 古代文化常识专练(二)基础过关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侍中,汉时指在其本官职外的加衔。

加此官者可出入宫廷,担任皇帝侍从。

“武与李陵俱为侍中”中的“侍中”即指皇帝的侍从。

B.仗节,手执符节的意思。

古代只有在大臣出使的时候,皇帝才会授予符节,以此作为凭证和权力的象征。

C.“斧钺”“汤镬”指古代军法用以杀人的斧子等兵器,也泛指古代各种刑戮。

D.经学是训解或阐述儒家经典的学问。

它形成于汉代,汉武帝后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

答案:B解析:B项,“只有在大臣出使的时候,皇帝才会授予符节”错。

在大将出师时,皇帝也会授予符节。

2.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官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又称六卿。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的称号。

C.足下,敬辞。

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用。

如《战国策·秦二》:“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

”D.明朝的首辅是指首席内阁大学士,有别于翰林院学士,亦称“首揆”。

主持内阁大政,虽有宰相之名而无宰相之权。

答案:D解析:D项,首辅虽无宰相之名而有宰相之权,权力极大。

3.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初开始出现参知政事职衔,宋代曾成为常设官职,职权、礼遇相当于宰相。

B.北面,面向北,指臣服于人。

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朝见君主时是面向北的。

如《史记·项羽本纪》:“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

”C.望夕,望指月光满盈时,夕指日落时分,泛指夜晚。

所以“望夕”通常指旧历十六日的晚上。

D.《公羊传》是我国古代阐释《春秋》的著作,相传为战国时齐人公羊高所著。

答案:C解析:C项,“望夕”通常指旧历十五日的晚上。

4.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章事之职始于唐初,受此衔者,是唐代非中书令、门下侍中而又实际担任宰相者,任此职者必另兼职事官衔。

B.我国封建王朝奉行嫡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嫡长子继承。

C.迁秩,旧指官员晋级。

秩的主要含义有三:一是指官吏的俸禄,二是指官吏的职位或品级,三是十年为一秩。

D.勤王,为君王尽力做事,指当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时,臣子起兵来救援。

也常作为臣子反叛的借口。

答案:B解析:B项,我国封建王朝奉行嫡长子继承制,但继承君位的不一定是嫡长子。

5.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第一名叫状元。

B.盐引,官府在商人缴纳盐价和税款后发放的用以支领和运销盐的凭证。

C.崇进,官阶名。

金文散官共四十二阶,正一品有四阶,崇进为第四阶。

D.太师,官名。

西周始设,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多为大官的加衔,无实际的职权。

答案:A解析:A项,会试中的第一名叫会元,状元是殿试中的第一名。

6.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把长方形的刻石称为碑,把圆形或形在方圆之间的刻石称为碣。

秦始皇刻石记功,大开树立碑碣的风气。

碑碣的形制有一定的格式。

B.坐,是定罪、获罪的意思。

在中国古代,连坐是指因一人犯罪而使其整个家族遭受牵连受刑的制度。

C.夷狄,古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

也泛称华夏族以外的各族。

D.民部,官署名,后在唐代因避讳而改为户部,是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为“六部”之一。

答案:B解析:B项,在中国古代,连坐是指因一人犯罪而使有一定关系的人(如亲属、邻里或主管者)连带受刑的制度。

7.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笄,古代特指女子十六岁可以盘发插笄的年龄,即成年。

恰如古时形容男子弱冠之年一般,而且古代的女子也如男子一样,待成年之后便可取字,供他人称呼。

B.家天下,谓帝王把国家作为自己一家的私产,世代相传。

语出《礼记·礼运》“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C.给事中,古代官名。

明代给事中分吏、户、礼、兵、刑、工六科,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并监察“六部”,纠弹官吏。

D.赐姓名,一般可分为赐姓、赐名,或两者兼有,是君主对臣下的奖励行为。

答案:A解析:A项,应为“古代特指女子十五岁可以盘发插笄的年龄”。

8.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夺嫡,以支子取代嫡子的地位。

封建时代,通常由嫡长子继承皇位,支子因受宠或贤明,得以嗣位,而废嫡子,称夺嫡。

B.侍读,官职名,其主要职责是陪帝王或太子读书,为他们讲学,提供学问方面的咨询。

C.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他们管辖的地区。

D.军机处,官署名,清代辅佐皇帝的重要政务机构,始设于乾隆时期,因参决军国大事,又称“枢廷”。

和珅曾任军机大臣。

答案:D解析:D项,军机处始设于雍正时期。

能力提升9.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翰林,唐初设翰林院,作为文艺、医卜、技术待诏的处所,并非中央机关。

后来另建学士院,入院的称为翰林学士,专掌皇帝的机密诏令。

B.南面,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故帝王召见群臣时,都面向南而坐,因此南面指帝王之位。

后泛指居尊位或官位。

C.祠部,东晋时设的以祠部尚书为主官、掌祭祀之事的官署。

朝代不同,其主官有不同的称呼,管辖的部门也有所不同。

D.我国古代常用的纪年法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

“永明三年”是用王公即位年次来纪年的。

答案:D解析:D项,“永明三年”用的是年号纪年法。

10.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舍,古时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如退避三舍;军队住一宿也叫舍。

B.出,常常指官员离开家居地出任某个官职或京官外调为地方官员。

C.甲子是天干地支纪时循环中的第一个。

古人创设十二天干、十地支,彼此两相组合用于纪时,六十为一轮回,用以记年、月、日、时。

D.墓志铭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

志多用散文,记叙死者世系、名字、爵位及生平事迹等;铭多用韵文,表示对死者的悼念和赞颂。

答案:C解析:C项,“十二天干、十地支”错,应该是“十天干、十二地支”。

1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庶孽,指品行邪恶的平民。

庶,平民,与“士”相对;孽,邪恶,也指不孝。

B.掖庭是嫔妃居住的地方,在皇宫中帝后寝宫的东西两侧,也泛指皇宫。

C.法书又称法帖,是指人们学习书法可以作为楷模的范本,有时也以此表示对古代名家墨迹的敬称,或以此誉称表达对书法作者的尊重。

D.行省,即行中书省,中国元代开始实施的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一级行政区,民间简称“行省”或“省”,也有“巡视”之意。

答案:A解析:A项,庶孽,指庶子,妃妾所生之子。

12.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忧,也称“丁艰”。

在我国古代,官员的父亲或母亲去世,官员则必须停职守制,处于丁忧期间的人皆不得为官,概无例外。

“丁父忧”指遭遇父亲去世。

B.“左拾遗”属于古代的谏诤机构。

唐代始置左、右拾遗,同掌供奉讽谏、荐举人才等事务。

北宋曾改为左、右正言,以后历朝均随设随罢。

杜甫就曾担任过“左拾遗”。

C.棺是古代盛放尸体的盒或柜,椁是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

入葬时分“殓”和“窆”两个步骤,“殓”是尸体入棺椁,“窆”是下棺入土。

D.“徭役”是指中国古代统治者强制征调平民从事的无偿劳动,包括力役、杂役、军役等。

答案:A解析:A项,“概无例外”表述过于绝对。

古代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停职守制,丁忧期间,丁忧的人不准为官,如无特殊原因,国家也不可以强招丁忧的人为官。

如果因特殊原因,国家强招丁忧的人为官,叫作“夺情”。

13.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庶吉士,其名称源自《书经·立政》篇中“庶常吉士”之意。

它是中国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

从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的人当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责,是明朝内阁辅臣的重要来源之一。

B.言官又称谏官,职在讽议左右,以匡人君。

监察方式主要是谏诤封驳、审核诏令奏章。

统治者既然把特权赋予言官,也就会对言官的政治素质提出特别的要求。

C.字,古人幼时取字,成人命名,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

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D.“肉袒”是去衣露体,表示愿受责罚,一般是去请罪或者向人道歉的时候做出的行为。

答案:C解析:C项,“幼时取字,成人命名”错。

古人幼时命名,成人后取字。

14.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封禅”是中国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大典。

“封”一般指在泰山祭天,“禅”一般指在泰山下的梁父山祭地。

B.“假”“领”“行”“权”“摄”“典”等在古代都表示代理官职的意思。

C.“茂材”,又作“茂才”,西汉时原作“秀才”,到东汉时因避光武帝刘秀的讳而改为“茂才”。

D.冠,即弱冠,古代男子到了20岁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

答案:B解析:B项,“典”是“掌管”的意思,没有“代理官职”的意思。

15.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癸巳、戊戌都指年份。

中国自古便有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形成天干地支纪年法。

B.冠族,指的是当地最有势力、人口最多的豪门世族。

如“国子生皆冠族华胄”。

C.“宾礼”用于朝聘会同,是天子款待来朝会的四方诸侯和诸侯派遣使臣向周王问安的礼节仪式。

D.“少牢”指我国古代祭祀时用羊和猪当祭品,“太牢”则指祭祀帝王时用牛、羊和猪当祭品。

答案:B解析:B项,“最有势力、人口最多”错。

冠族指的是当地显贵的豪门世族,有一定的名望和影响。

16.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辈,即排行和辈分。

儒家文化强调论资排辈,汉族重宗族的观念一直延续至今。

B.“累迁”又称“迁累”,指多次升迁官职。

“迁”的含义与“授”“拜”“除”相同。

C.“从事”,官名。

汉制,州刺史的辅佐官吏,如别驾、主簿、功曹等均称从事。

汉以后三公及州郡长官都自辟僚属,多称“从事”。

D.“从子”,宗法意义上,从父兄弟之子称为“从子”,也即父之兄弟(伯父/叔父)之孙。

唐宋时,人们开始将亲兄弟之子称作“从子”,意同叔侄的“侄”。

答案:B解析:B项,“迁”指调动官职,有升迁、调迁、贬谪等义,与“授”“拜”“除”含义不同。

“授”“拜”“除”都指任命官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