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复习资料.docx

合集下载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总复习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总复习

软弱结构面:延伸较远、两壁较平滑、充填有一定厚度软弱物质的结构面,如泥化、软化、破碎薄夹层等的面。

天然应力状态:地壳岩体内的天然应力状态,是指未经人为扰动的,主要是在重力场和构造应力场的综合作用下,有时也在岩体的物理、化学变化及岩浆侵入等的作用下所形成的应力状态,常称为天然应力或初始应力。

隆爆:表现为近地表出现细长的隆褶或类似低角度逆断层的断隆,一般高度较小,而延伸长度较大。

蓆状裂隙:在出露于地表的侵入岩体中,由于区域性卸荷剥蚀,广泛见于一种近地表平行分布的区域性裂隙发育,通常上部较密,向下逐渐变稀疏,即蓆状裂隙。

岩芯饼化现象:钻进过程中岩芯裂成饼状的现象是高地应力区所特有的岩体力学现象。

岩饼的厚度与岩芯的直径有一定的关系,一般约为直径的1/4到1/5;所有岩饼的表面均为新鲜破裂面,而且边缘部分粗糙,多数内部隐约见有顺槽,或沿一个方向的擦痕和与之正交的拉裂坎。

蠕变:固体材料在恒定荷载作用下,变形随时间缓慢增长的现象。

松弛:粘弹性固体材料在恒定应变下,应力随时间衰减的现象。

差异卸荷回弹:在卸荷回弹变形过程中,会因岩体中各组成单元力学性能的差别、应力历史的不同以及岩体结构上的原因,引起差异回弹而在岩体中形成一个被约束的残余应力体系。

活断层:目前还在持续活动的断层,或在历史时期或近期地质时期活动过、极可能在不远的将来重新活动的断层。

蠕滑(稳滑):断层持续不断缓慢蠕动的称为蠕滑或稳滑。

粘滑:断层间断地、周期性突然错断的为粘滑。

地震烈度:是地震时一定地点的地面振动强弱的尺度,是指该地点范围内的平均水平而言。

地震基本烈度:在今后一个时期内(一半取100年)在一定地点的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的最大烈度。

地基土的卓越周期:表层沉积能对基岩传来的地震波起选择放大作用,某些周期的地震波在表土层中多次反射叠加而增强,这样就会使表层振动中这类周期的波多而长,这就是该表层土的卓越周期,也就是它的自振周期。

震源:弹性波的地下发源地。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知识点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知识点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知识点绪论1、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P2)2、工程地质学的研究任务(P2):3、工程地质条件主要包括哪些内容(P2)?4、工程地质分析的基本方法有哪些(P3)?第一章地壳岩体结构的工程地质分析1、岩体(P6):2、结构面(P6)3、结构体(P6)4、为什么要研究岩体结构(P7)。

5、结构面的主要类型(P8)。

6、岩体结构类型划分(P10):第二章地壳岩体天然应力状态1、应力的概念(P38)天然应力:变异应力:残余应力:第三章岩体的变形与破坏1、变形(P68):2、破坏(P68):3、岩体变形破坏的基本过程和阶段划分(P68):4、岩体破坏的基本形式(P70)5、岩体变形破坏形式与受力状态的关系(P70)6、岩体破坏形式与岩体结构的关系(P71)7、岩体的强度(P73)岩体由弹性变形阶段进入塑性变形阶段的临界应力称为岩体的屈服强度(σy);岩体进入不稳定破裂发展阶段的临界应力称为长期强度(σc)。

岩体遭受最终破坏以后仍然保存有一定的强度,称为残余强度(σR)。

8、岩体变形破坏的地质力学模式(P108)第四章活断层的工程地质研究1、活断层(P112)2、活断层的类型(P114)3、活断层的活动方式(P119)4、活断层的长度和断距(P120)第五章地震的工程地质研究1、地震(P148)2、地震分类(P148)3、按震源深度将地震分为(P148):4、地震波(P149)5、震源机制和震源参数(P151)6、地震的震级和烈度(P154)7、世界范围的地震带主要为(P159):8、地震效应(P177)第六章水库诱发地震活动的工程地质分析1、诱发地震(P195)2、水库诱发地震的共同特点(P208)3、水库诱发地震不是由于水库荷载直接造成的证据(P212)4、水库蓄水对库底岩体的各种效应(P213)5、各种天然应力状态下的诱发机制(P215)第七章地震导致的区域性砂土液化1、砂土液化(P223)2、地震时砂土液化机制(P225)3、区域性砂土液化的形成条件(P229)第八章地面沉降问题的工程地质分析1、地面沉降(P245)2、地面沉降的形成机理(P249)3、地面沉降的成因及证据4、地面沉降的形成条件;第九章斜坡岩(土)体稳定性的工程地质分析1、斜坡的变形与破坏(P278)2、斜坡变形的主要方式(P278)3、斜坡破坏基本类型(P279)4、崩塌(P280)5、滑坡(P280)6、滑坡要素(P280)7、斜坡变形破坏的地质力学模式(P282)8、滑坡稳定性评价方法(P317):9、斜坡变形破坏的防治措施(P326)第十章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的工程地质分析1、地下洞室和围岩的概念(P333)2、脆性围岩的变形破坏的主要模式。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考试复习题陈资料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考试复习题陈资料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考试复习题绪论工程地质学: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与人类工程建筑等活动有关的地质问题的学科。

地质学的一个分支。

工程地质学的研究目的在于查明建设地区或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分析、预测和评价可能存在和发生的工程地质问题及其对建筑物和地质环境的影响和危害,提出防治不良地质现象的措施,为保证工程建设的合理规划以及建筑物的正确设计、顺利施工和正常使用,提供可靠的地质科学依据。

工程地质条件:包括岩石和土的性质、地质构造、地貌、水文地质条件、自然地质现象和天然建筑材料等方面。

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地质问题是指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的地质问题。

它影响建筑物修建的技术可能性、经济合理性和安全可靠性。

如建筑物所处地质环境的区域构造稳定问题、地基岩体稳定问题、地下硐室围岩稳定问题和边坡岩体稳定问题、水库渗漏问题、淤积问题、浸没问题、边岸再造及坝下游冲刷问题,以及与上述问题相联系的建筑场地的规划、设计和施工条件等方面的问题。

工程地质工作的基本任务在于对人类工程活动可能遇到或引起的各种工程地质问题作出预测和确切评价,从地质方面保证工程建设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和安全可靠性。

工程地质学基本任务:研究人类工程活动和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制约,以便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地质环境,防治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

人类工程活动中可能遇到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有:地基问题、边坡问题、洞室问题、渗透问题。

第一章⒈岩体:通常指地质体中与工程建设有关的那部分岩石,它处于一定的应力状态,被各种结构面所分割。

三个要点:工程影响范围内;被各种界面切割;处于一定的应力状态。

⒉结构面:指岩体中具有一定方向、力学强度相对较低、两向延伸(或具有一定的厚度)的地质界面(或带),例如岩层层面、软弱夹层、各种成因的断裂、裂隙等。

⒊岩体结构:岩体内结构面和结构体的排列组合形式。

岩体经受各种地质作用,形成具有不同特性的地质界面,称为结构面;结构面将岩体分割成形态不一、大小不等的岩块,称为结构体。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复习资料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复习资料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复习资料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1、工程地质学(Engineering geology):工程地质学是地质学的分支学科。

它是一门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为工程建设服务的地质科学,属应用地质学范畴。

2、工程地质条件(Engineering geological condition):指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因素的综合。

它是在自然地质历史发展演化过程中形成的,是客观存在。

地质因素包括岩土类型及其工程性质、地质结构、地貌、水文地质、工程动力地质作用和天然建筑材料等方面,它是一个综合概念。

3、工程地质问题(Engineering geological problem):指工程地质条件与建筑物之间所存在的矛盾或问题。

4、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研究地质环境与工程建筑物之间的关系,促使二者之间的矛盾转化、解决。

1、活断层(active fault):指目前正在活动的断层,或近期曾有过活动而不久的将来可能会重新活动的断层。

2、砂土液化:饱和砂土住地震、动力荷载或其他外力作用下,受到强烈振动而丧失抗剪强度,使砂粒处于悬浮状态,致使地基是小的作用3、斜坡(slope):是指地壳表部一切具有侧向临空面的地质体,是地表广泛分布的一种地貌形式。

一般可分为天然斜坡和人工边坡。

4、天然斜坡:指自然形成、未经人工破坏改造的斜坡,如沟谷岸坡、山坡、海岸等。

5、人工边坡:指经人工开挖或改造形成的斜坡,如渠道边坡、基坑6、斜坡变形破坏是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及人类活动作用下,斜坡岩土体处于不稳定状态或失稳的一种现象。

7、斜坡破坏系指斜坡岩(土)体中已形成贯通性破坏面时的变动。

8斜坡变形:在贯通性破坏面形成之前,斜坡岩体的变形与局部破裂斜坡中已有明显变形破裂迹象的岩土体,或已查明处于进展性变形的岩土体,称为变形体。

9卸荷回弹(unloading rebound)是斜坡岩体内积存的弹性应变能释放而产生的。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总复习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总复习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一、术语解释0.1工程地质学: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以便科学评价、合理利用、有效改造和妥善保护地质环境的科学;是地质学与工程学的边缘学科,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

0.2工程地质条件:与人类工程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质条件,包括岩土类型与工程特性、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物理地质现象、天然建筑材料等六个方面。

0.3工程地质问题: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当出现不协调时,将产生相应的工程地质问题。

0.4机制过程分析法:研究工程地质问题必须首先以地质学的观点、自然历史的观点分析地质体与周围因素相互作用的特定方式,随时间发展演化的历史及其发展的阶段性,从全过程上和内部作用机制上把握其形成、演化、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即地质过程的机制分析。

0.5工程地质勘察:采用各种勘察手段和方法,对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调查研究与分析评价。

1.1岩石:组成地壳的矿物集合体。

具有不连续性、各向异性、非均质性、有条件转化性等特点。

1.2岩体:赋存于一定地质环境,由各类结构面和被其所切割的结构体所构成的地质体。

1.3结构面:岩体内分割固相组分的地质界面的统称。

包括原生结构面、构造结构面和浅表生结构面三大类。

1.4结构体:未经位移的岩体被结构面切割成的块体或岩块。

1.5岩体结构:根据结构面的发育程度和特性、结构体的组合排列和接触状态,将岩体结构划分为整体块状结构、层状结构、碎裂结构和散体结构等类别。

1.6软弱结构面:延伸较远、两壁较平滑、充填有一定厚度软弱物质的结构面,如泥化、软化、破碎薄夹层等的面。

1.7软弱夹层:岩体中夹有的强度较低或被泥化、软化、破碎的薄层。

1.6结构面的连通率:结构面的平均长度与总长度的比值。

1.7浅表生作用:在地质体浅表部形成的卸荷断裂、重力扩展变形破裂面、卸荷裂隙、风化裂隙、风化夹层、泥化夹层、次生夹泥等。

浅表生作用:在岩体浅表部产生复杂而紊乱的结构面的作用。

工程地质复习资料(完整版)

工程地质复习资料(完整版)

工程地质复习资料(完整版)一、工程地质学基本概念及方法1.工程地质学工程地质学是地质学的分支学科,它是一门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为工程建设服务的地质科学,属应用地质学的范畴。

2.工程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指的是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因素的综合。

地质因素包括:岩土类型及其工程性质、地质结构、地貌、水文地质、工程动力地质作用和天然建筑材料等方面。

3.工程地质问题指工程建筑物与地质条件之间的矛盾或问题。

如:地基沉降、水库渗漏等。

4.不良地质现象对工程建设不利或有不良影响的动力地质现象。

它泛指地球外动力作用为主引起的各种地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土洞、河流冲刷以及渗透变形等, 它们既影响场地稳定性,也对地基基础、边坡工程、地下洞室等具体工程的安全、经济和正常使用不利。

5.工程地质学的任务1、阐明建筑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并指出对建筑物有利的和不利的因素;2、论证建筑物所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价,作出确切的结论;3、选择地质条件优良的建筑场址,并根据场址的地质条件合理配置各个建筑物;4、研究工程建筑物兴建后对地质环境的影响,预测其发展演化趋势,并提出对地质环境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建议;5、根据建筑场址的具体地质条件,提出有关建筑物类型、规模、结构和施工方法的合理建议,以及保证建筑物正常使用所应注意的地质要求;6、为拟定改善和防治不良地质作用的措施方案提供地质依据。

6.工程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工程地质学的研究方与它的研究内容相适应的,主要有自然历史分析法、数学力学分析法、模型模拟试验法和工程地质类比法。

四种研究方法各有特点,应互为补充,综合应用。

其中自然历史分析法是最重要和最根本的研究方法,是其它研究方法的基础。

7.岩石力学、土力学与工程地质学有何关系岩石力学和土力学与工程地质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工程地质学中的大量计算问题,实际上就是岩石力学和土力学中所研究课题,因此在广义的工程地质学概念中,甚至将岩石力学、土力学也包含进去,土力学和岩石力学是从力学的观点研究土体和岩体。

工程地质学复习资料整理打印版

工程地质学复习资料整理打印版

1.工程地质条件: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要素统称为工程地质条件,包括建筑场地及其邻近地区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结构、水文地质、自然地质作用与现象等。

2.工程地质学:是介于地质学和工程学之间的一门边缘交叉学科,它研究在工程设计、施工和营运的实施过程中,合理的处理和正确的使用自然地质条件和改造地质条件等地质问题。

第2章岩石的成因类型及其工程地质特征地球的构造地壳(crust):由固体岩石构成,分硅铝层(花岗岩层)和硅镁层(玄武岩层)。

地幔(mantle):上地幔主要是硅氧,呈熔融状态,是岩浆的发源地;下地幔主要是铁镁氧化物和硫化物。

地核(core):由铁镍组成,密度大。

外核是液态的,内核是固态。

地壳运动主要起因于地幔物质的对流组成地壳的化学成分,含量由多到少依次为O(49.13%)、Si、Al、Fe、Ca、Na、Mg …§2.1 主要造岩矿物§2.1.1 矿物的基本概念地壳由岩石组成,岩石由矿物组成。

矿物(mineral):地壳中的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行程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

其中构成岩石的矿物称为造岩矿物。

§2.1.2 矿物的物理性质矿物的物理性质决定于矿物的化学成分和内部构造矿物的颜色和条痕颜色:由矿物对可见光波的吸收作用产生。

自色:(矿物的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所组成的)矿物的本身的颜色他色:某些杂质引起的颜色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

矿物的透明度和光泽矿物表面对可见光的反射能力。

分为: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非金属光泽。

造岩矿物大部分属于非金属光泽。

具体又分为:①玻璃光泽②珍珠光泽③丝绢光泽④油脂光泽和树脂光泽⑤金刚光泽⑥土状光泽透明度是指矿物允许可见光透过的程度。

矿物的硬度矿物抵抗外力机械作用的强度。

硬度是矿物的一个重要鉴定特征,鉴别矿物硬度时,是用两种矿物对划的方法来确定矿物的相对硬度。

由软到硬分十度,称为摩氏硬度计:1-滑石2-石膏3-方解石 4-萤石5-磷灰石6-正长石7-石英8-黄玉9-刚玉10-金刚石解理和断口解理—受外力作用,矿物能沿一定方向破裂成平面的性质。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期末复习资料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期末复习资料

1.野外鉴别走滑型活断层最好的地貌标志是河流沟谷的同步错移。

2.同一烈度震害区,对于同一建筑来说,以土层为地基的建筑一定比以基岩为地基的建筑损害程度大。

3.砂土相对密度愈低,愈易产生地震液化。

4.斜坡成坡后,在坡顶处形成剪应力集中带。

5.砂土的渗透系数越大产生管涌的临界水力梯度越小。

6.深层岩溶是原来在地表附近形成的岩溶由于地壳下降运动而埋藏到地下深部的。

7.水库蓄水前,只要河间地块存在分水岭,蓄水后就不会产生库水向邻谷渗漏。

8.潜在正断型应力场产生水库诱发地震的可能性最小。

TTTFTFFF1.把一类以突然错动并产生地震的活动断层称为蠕滑断层。

2.地震震动破坏静力分析法是考虑由地面振动的最大加速度引起的惯性力。

3.地震震动时间越长、饱和砂层越厚埋深越浅,越易产生震动液化。

4.边坡破高越大、坡度越小,越容易在坡顶面及坡脚处产生应力集中区。

5.滑坡后部陡倾,前部缓倾滑坡,容易产生牵引式滑动。

6.深层岩溶是原来在地表附近形成的岩溶由于地壳下降运动而埋藏到地下深部的。

7.有可能产生渗透变形的土体,其细粒含量越高、土的粒度越均一,越容易产生流土。

8.两种不同溶液的水相混合后,溶蚀作用有所减小。

9.按以往震例来看,应变积累速率较高地区,透水性好的坚硬岩体库盆、库水深的条件下,容易产生水库地震。

10.斜坡变形一般可以分为卸荷回弹,局部破裂、崩塌弯曲倾倒等形式。

FTTFFTTFT1•水库蓄水前,河间地块存在地下分水岭,蓄水后将不会产生库水向邻谷的渗漏。

2.斜坡变形的结果将导致斜坡的破坏。

3.在岩土体稳定性评价中,由于边界条件、荷载条件、岩土体强度等难以精确确定,通常在设计上考虑上述因素及建筑物重要性而综合确定一经验值,此即稳定性系数。

4.地震烈度是衡量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由地震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大小来确定。

5.用标准贯入试验判定砂土液化时,若某一土层的实际贯入击数大于临界贯入击数,则该土层液化。

FFFFF1.野外鉴别走滑型活断层最好的地貌标志是河流沟谷的同步错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工程地质学(Engineering geology):工程地质学是地质学的分支学科。

它是一门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为工程建设服务的地质科学,属应用地质学范畴。

2、工程地质条件(Engineering geological condition):指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因素的综合。

它是在口然地质历史发展演化过程中形成的,是客观存在。

地质因素包括岩土类型及其丄程性质、地质结构、地貌、水文地质、工程动力地质作用和天然建筑材料等方面,它是一个综合概念。

3、工程地质问题(Engineering geological problem):指工程地质条件与建筑物Zl'可所存在的矛盾或问题。

4、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研究地质环境与工程建筑物之间的关系,促使二者之间的矛盾转化、解决。

1、活断层(active fault):指H前止在活动的断层,或近期曾冇过活动而不久的将来可能会重新活动的断层。

2、砂土液化:饱和砂土住地震、动力荷载或其他外力作川下,受到强烈振动而丧火抗剪强度,使砂粒处于悬浮状态,致使地基是小的作用3、斜坡(slope):是指地壳表部一切具有侧向临空而的地质体,是地表广泛分布的一种地貌形式。

一般可分为天然斜坡和人工边坡。

4、天然斜坡:指白然形成、未经人工破坏改造的斜坡,如沟谷岸坡、山坡、海岸等。

5、人工边坡:指经人工开挖或改造形成的斜坡,如渠道边坡、基坑6、斜坡变形破坏是内、夕卜动力地质作用及人类活动作用下,斜坡岩土体处于不稳定状态或失稳的一种现象。

7、斜坡破坏系指斜坡岩(上)体中已形成贯通性破坏面时的变动。

8斜坡变形:在贯通性破坏面形成Z前,斜坡岩体的变形与局部破裂斜坡中已有明显变形破裂迹象的岩土体,或已查明处于进展性变形的岩土体,称为变形体。

9卸荷回弹(unloading rebound)是斜坡岩体内积存的弹性M变能释放而产生的。

10斜坡蠕变是在坡体压力(以白重应力为主)长期作用下发生的一种缓慢而持续的变形,这种变形包含某些局部破裂,并产生一些新的表生破裂面。

11、崩塌:是指陡坡上的岩土被多组结构面分割,在重力和其他外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 以垂直运动为主快速向卜-崩落的表牛地质现象。

12、滑坡:斜坡上的部分岩体,沿着一定的贯通性剪切破坏而,产生以水平运动未知的向下滑移的表生地质现象。

13、扩离是由于斜坡岩(土)体中下伏平缓产状的软弱层塑性破坏或流动引起的破坏,软层上覆岩(土)体或做整体,或被解体为系列块体向坡前方向“漂移“o14、渗透力(seepage force)或动水压力(hydrodynamic force):地卜水在渗流过程中作用于岩土体上的力。

15、渗透变形(seepage deformation)或渗透破坏(seepage failure):当渗透力达到一定值时,岩土中一些颗粒、英至整体就发生移动,从而引起岩土体的变形和破坏。

这种作用或现象,称为~。

抗渗强度:土体抵抗渗透变形的能力。

16、管涌(piping)或潜蚀(suffosion):在渗流作用下,单个土颗粒发生独立移动的现象。

可分为垂直管涌和水平管涌。

17、流土(quick soil, quicksand):在渗流作用下,一定体积的土体同时发生移动的现象。

-般发生在均质砂土层和亚砂土层中,流沙就是,危害大于管涌。

18、岩溶作用:地卜•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丿IJ。

• 岩溶:岩溶作用及其所产生的地质现象和水文现象的总称。

国际上称为喀斯特(karst)19、混合溶蚀作用:不同成分或不同温度的水混合后,其溶蚀性有所增加。

20、悬托河:处于上升运动的灰岩山区,有时发现河谷中的地下水位低于河水位,甚至有的地方地下水位在河床以F数十米至百米。

21、紊动漩涡:随着水团不断地分裂聚合,水团的人小也不断地发生变化,这样的水团一般称为。

22、壅水淤积:洪水期浑水进入壅水段,泥沙扩散到金断面,随着挟沙能力沿流程降低,泥沙沉积于库底,且粗粒沉积于上游,细粒沉积在下游,形成淤积三角洲。

23、异重流淤积:当入库水流含沙量高,并有足够的流速时,浑水进入壅水段后可不与清水混淆扩散而潜入清水之下,沿库底向下游继续运动,并可一肓运行到坝前,并在冋流作用下使水库变浑,细颗粒缓缓落于库底。

24、泥石流是指发生在山区小型流域屮、短何的、饱含泥沙的特殊洪流,是水土流失发展到严重阶段的表现。

25、地面沉降:是指地面高程的降低。

地面塌陷: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塌陷,并在地而形成塌陷坑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

基本烈度:指在今麻一定时间(一•般按100年考虑)和一淀地区范I韦[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受的最大烈度。

场地烈度:一般理解为根据建设场地具体的丄程地质条件而对基本烈度的调整或修疋。

一般调整范围0.5-1.0%设防烈度:亦称设计烈度,是抗震设计所采用的烈度。

它是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经济性等的需耍,对棊本烈度的调整。

一般建筑物nJ釆用基本烈度为设防烈度,重大建筑物适当提高。

地震效应:在地震作用影响所及的范围内,于地血出现的各种震害或破坏,称之为〜。

振动破坏效应:地震发生时,地震波在岩土体中传播而引起强烈的地而运动,使建筑物的地基基础以及上部结构部发生振动,给它施加了一个附加荷载,即地震力。

当地震力达到某一限度时,建筑物即发生破坏。

这种由地震力作用直接引起建筑物的破坏,称为震源机制:地震发生的物理工程破裂效应指的是强居导致地面岩土体直接出现破裂和位移,从而引起附近的或跨越破裂带的建筑物变形或破坏;地基效应指的是地震使松软土体压密下沉、砂土液化、淤泥塑流变形等,而导致地基失效, 使上部建筑物破坏。

斜坡破坏效应包括地震导致的滑坡、朋塌或泥石流等,主要发生在山区或丘陵地带。

1、活断层的鉴别标志1.地质标志:a.断层两侧地层岩性和产状截然不同,被错断,是最木质最重要最可靠的标志。

注意与滑动面区別;b.第四纪沉积层变形,砾石层中的砾石受剪断或压碎,视断层性质而定;c.断层带(面)的岩石因挤压磨碎,表现为松散、未胶结的破碎带。

d.在强震过程屮沿活动性断裂带常常出现地裂缝。

2.地貌标志:乳“风口”、夷平而解体c・阶地变化d.河流弯曲e.山脊山谷错动f・两种地貌单元直线相接的部位g・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物理地质现彖发育部位。

3.水文地质标志:a.泉水呈线状分布b.温泉呈带状分布c.地下水压力与化学成分界常4.其它标志:а.地形变化明显;b・地球物理场异常;c.地应力较高、地眉活动频繁。

2、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的区别联系?二者都是表征一次地震活动的术语、都是衡量一次地震所引起的地血震动强烈程度的尺度。

地震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是由地震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大小所决定的。

释放出的能蜃愈人则震级念人,因为一次地震釋放的能量是固定的,所以无论在任何地方测定只有一个震级。

地震烈度是衡量地震所引起的地面震动强烈程度的尺度。

它不仅取决丁地震能量,同时也受震源深度、震中距、地震传播介质等因素的制约。

-•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不同地点,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

3、砂土液化引起的破坏主要有??(1)涌砂:涌出的砂掩盖农出,压死作物,使沃土盐碱化、砂质化,同时造成河床、渠道、径井筒等淤塞,使农业灌溉设施受到严重损害。

(2)地棊失效:砂土液化造成地基的承栽能力完全丧失,则其上的建筑物就会产生强烈沉陷、倾倒,冥至倒塌。

(3)滑塌:山于下伏砂层或敏感粘土层震动液化和流动,可引起大规模滑坡。

(4)地而沉降及地面塌陷:饱水疏松砂因扰动而变密,地面也随Z而下沉,低平的滨海湖平原可因下沉而受到海湖及洪水的浸淹,使之不适于作为建筑物地基。

4、影响砂土液化的因素主要??土的类型及性质、饱和砂土的埋藏分布条件以及地震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一、土的类型及性质土的类型及性质是砂土液化的内因。

研究表明:粉、细砂土故易液化;但随着地震烈度的增高,亚砂土、轻亚粘土、中砂土等也会液化二、饱水砂土层的埋藏分布条件饱水砂土层的埋藏条件主要包括:饱和砂层的厚度、砂层上非液化粘土层厚度以及地卜•水埋深等三个方面。

它们决定了超孔隙水压力和有效覆盖压力的人小。

地下水埋深愈浅,非液化盖层愈薄,则愈易液化。

三、地震强度及持续吋间(历时)引起砂土液化的动力是地震加速度,显然,地震愈强、加速度愈大,则愈容易引起砂土液化。

5、影响斜坡岩体应力分布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原始应力状态、坡形、岩土特征和结构。

一、原(初)始应力状态的影响,岩体的原始应力状态中,水平剩余应力的大小对坡体应力状态的影响尤为显著。

二、坡形的影响,坡形包括斜坡的坡高、坡角、坡底宽度和平面形态等儿个方血,他们対斜坡应力分布均有-•定影响。

三、岩土特征和结构的影响,岩土体的变形模量(弹性模量)(E0)对均质坡体的应力分布并无明显影响;波松比(U)可以改变主应力(ox)和剪应力(Txy)的分布,引起张力带变化:卩增大,坡面和坡顶张应力带扩展;而在坡底则相反,卩增人,张应力带收缩。

б、影响斜坡稳定性的因素??十分复杂,其中最主要的有岩土类型及性质、地质结构、水文地质条件等。

除此Z外,述有岩石风化、地表水、人气降水作用、地震及人类活动等。

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可分为两人方血: 内在因索和外在因素。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是最根本的因素,决定着斜坡变形破坏的形式和规模,对斜坡稳定性起控制作用;内因(内在因素)1.地形地貌2.地层岩性(岩土类型和性质)3.地质结构构造4.地卜•水分布5.植被作川外因是变化的条件,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促使斜坡变形破坏的发生和发展,外因常常成为斜坡灾变破坏的触发因素1.水的作用:⑴地表水(地面径流、河流、水库、湖泊等)作用;(2)地下水作用;(3)降水(融雪)作用。

2.地震作用3.人为作用:(1)爆破和机械振动;⑵ 切坡或加载;(3)破坏植被;(4)矿藏开采。

7、渗透变形产生的必要条件??渗透变形产生的必要条件是:渗透水流有足够大的动水压力和土体具有一定的结构特性。

必要条件是根据理论公式推导和实验室研究获得的。

在具备必要条件前提下,是否确实出现此问题,还必须有宏观地质因素和工程因素來决定, 这是充分条件8、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1)具可溶性岩石;(2)具溶蚀能力的水;(3)具良好的水的循环交替条件,即具冇良好的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

9、渗漏的形式??按渗漏通道分为:(1)裂隙分散渗漏;(2)管道集中渗漏。

按库水漏失特点分为:(1)暂时性渗漏(库水饱和库底包气带的岩溶洞穴和裂隙所消耗的水最,待洞穴和裂隙饱水后渗漏即停止。

库水贮于岩体空隙屮,不会造成水最的损失。

);(2)永久性渗漏(库水通过岩溶化岩体流向本河下游、邻谷、低地及干流等处,造成库水的损失。

)。

岩溶渗漏的防治措施??采用灌(灌浆)、铺(铺盖)、堵(堵洞)、截(截渗)、导(疏导)等方法处理岩溶渗漏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