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儒家礼乐文化的构成及其价值

合集下载

早期儒家关于礼乐关系的定位原因及意义

早期儒家关于礼乐关系的定位原因及意义

早期儒家关于礼乐关系的定位\原因及意义作者:于占杰来源:《电影评介》2010年第18期【摘要】早期儒家认为,“乐统同,礼辨异”,功能不同的礼与乐可达到相反相成的效果。

另一方面,儒家用礼乐的各自原则节制对方,即:以乐和礼,以求礼的“和敬”的作用效果;又以礼节乐,形成礼为体而乐为用的“乐”观。

这种独特的礼乐观的形成。

既是早期儒家对先秦诸子对礼乐的批判做出的回应,同时也是儒学自身不断发展的结果。

早期儒家的礼乐关系观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礼乐《乐记》早期儒家【Dol】10.3969/j.issn.1002-6916.2010.18.040先秦儒家在恢复崩坏了的西周礼乐的同时,还注重对礼乐精神的探讨。

特别是到了战国末期,以苟子为代表的儒家对礼乐精神及礼乐关系形成了较为系统、完整的看法。

而经汉儒整理的《礼记·乐记》(以下简称《乐记》)篇,虽然主要内容是探讨乐的精神,但又“每以礼相配而言之”,因此,该篇是研究早期儒家礼乐关系观的重要文献。

关于早期儒家对礼乐关系的定位问题,在已有的关于儒家礼乐精神的研究中,大多都涉及到了这个问题。

在对此问题的专门研究成果中,最重要的当属庞朴先生的《儒家辩证法研究》一文。

庞先生认为,儒家心目中的礼乐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而统一的连接点是“中”。

此外,还有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礼乐同构说”、“内在张力说”,等等。

笔者认为,《乐记》和《荀子·乐论》所反映的礼乐关系观是早期儒家不断探索、逐渐完善的结果,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

已有的研究成果很少注意到这点,多为静态描述。

本文即在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早期儒家关于礼乐关系的定位及意义做进一步的探讨。

一、礼、乐的内涵要把握儒家对礼乐关系的定位,须先弄清楚礼乐的内涵。

关于礼,儒家在不同的层面上对礼有不同的定义,“礼”有三个涵义层面:一是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礼节、仪式,即所谓“仪”;二是典章制度,所谓“礼,所以守其国,行其政令,无失其民者也。

早期儒家关于礼乐关系的定位、原因及意义

早期儒家关于礼乐关系的定位、原因及意义

要把握儒 家对礼 乐关系的定位 ,
须 先弄清楚礼乐的内涵。
关 于 礼 , 儒 家 在 不 同 的 层 面 上 对 礼 有 不 同 的 定 义 , “ ” 有 三 个 礼
单指 “ ”或 “ ”。 ① 音 舞 二 、乐统同 ,礼辨异 就 礼 乐 关 系 而 言 ,早 期 儒 家 认
民之 行 也 。 ” 【】 4 7。 5 ( 1 5 ) p
乐是 用 来统 合人 心 的,而礼 则是 用 来确 定人与人之间 的差异的。 乐记 》 《
中 也 有 类似 的说 法 : “ 统 同 ,礼 辨 乐 异 ”, 言 : “ 又 乐者 为 同 , 者 为 异 ” 礼 。 二者 对 礼 乐功能 的认 识是 一致 的。 儒 家 认 为 ,“ 之 不 齐 , 之情 也 ”8 物 物 f】 (.9 ) 儒 家 一 方 面 承 认 自 然 界 和 p 9。 3
及 干 戚 羽 旄 ,谓 之 乐 。 ”… (.7 ) p9 6 家辩证 法研究 》 文。庞 先生认为 , 一 儒 家 心 目 中 的 礼 乐 关 系 是 既对 立 儒 家认 为 , “ ”仅 为 单 一 音 调 的 声 郑玄 注 : “ 宫商 角徵 羽 单 出 又 统 一 的 关 系 ,而 统 一 的 连 接 点 是 重复 (
用 , 《苟 子 ・ 论 》中指 出: “ 乐 乐
合 同 ,礼别 异 ”【】 .8 ) 言 之 , 7( 3 2。换 p
篇是研 究 早期儒 家 礼 乐关 系观 的重 (.2 6 ;三 是 宇 宙 天地 间 的 一 切 法 P1 6 )
要文献。 关 于 早 期 儒 家 对 礼 乐 关 系 的定 则 ,所谓 “ , 之经 也 , 之 义也 , 礼 天 地
涵 义层 面 :一 是 日常 生活 中 的种 种

儒家礼乐文化

儒家礼乐文化

儒家礼乐文化儒家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和精神追求。

儒家礼乐文化以其独特的价值观、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儒家礼乐文化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主张通过礼仪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

礼乐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旨在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儒家思想认为,只有通过遵循规范的礼仪,人们才能表现出自己的品德和修养,从而达到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境界。

在儒家礼乐文化中,礼仪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环。

儒家重视礼仪的原因在于,礼仪不仅能够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还能够传递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关爱。

儒家的礼仪观念强调的是“以礼治国”,即通过规范的礼仪来达到治国理政的目的。

儒家经典《礼记》中记载了丰富的礼仪内容,包括祭祀、宴会、婚嫁、葬礼等各个方面,这些礼仪规范了人们的行为,强调了社会秩序和人伦关系。

儒家礼乐文化中的乐是指音乐,音乐在儒家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儒家认为音乐能够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修养,是培养人的美感和审美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

儒家经典《乐经》中记载了丰富的音乐知识和音乐理论,包括音律、音调、乐器等方面的内容。

儒家追求的是一种内外兼修的境界,即通过学习音乐来提高个人的修养,使人们在音乐的熏陶下产生美好的情感和思考。

儒家礼乐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仁”,即人道和善良。

儒家思想认为,人性本善,而“仁”是人性的最高境界。

儒家追求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强调的是相互尊重、关爱和理解。

在儒家礼乐文化中,人们通过礼仪和音乐来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以及对社会和谐稳定的追求。

儒家礼乐文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古代,儒家礼乐文化成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和统治工具,对社会的稳定和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

而在现代,儒家礼乐文化依然对中国社会产生着影响。

儒家思想中的道德准则、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为中国社会提供了稳定的道德框架,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

孔子推崇的礼乐文化及其时代背景

孔子推崇的礼乐文化及其时代背景

孔子推崇的礼乐文化及其时代背景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这个时期涌现出很多伟大的思想家和学派,而孔子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孔子一生强调“礼乐文化”,认为这是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手段。

今天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孔子和他所推崇的礼乐文化。

一、孔子的生平和思想孔子,字仲尼,公元前551年出生于今天的山东曲阜。

他一生经历了多次失意和流浪,但他始终不改初衷,积极地寻求教学之路。

他的学术成就广泛而深刻,在人类文化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

他创立的“儒家”学派被奉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一大流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强调的礼乐文化是指一套具体的行为方式和社会规范,包括仪式、习俗、道德观念和社会信仰等方面。

这些跟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是一个社会形成的重要基础。

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孔子提出了很多有关礼乐文化的具体思想和理念。

二、礼乐文化的起源孔子推崇礼乐文化的背景要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中国诸国纷争不断,手段残酷,百姓疲惫不堪。

为了维护社会的和谐、尊重生命和公正,当时的思想家提出了很多关于礼仪和法规的思想,并将其渗透到了社会生活之中。

这就是礼乐文化的起源。

在这个时期,中国诸侯国非常重视礼仪和文化,巧妙地应用于多个领域,例如政治、经济和宗教。

通过推崇各类仪式和习俗,诸侯国之间建立了联系,更好地交流和协作。

而且,孔子所生活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变故和挑战的时期。

他一生经历了数次流亡和失路之旅,对于国家的管理以及个人的行为要求富有感悟,更加强调礼乐文化在现实社会中的重要性。

三、礼乐文化的内涵孔子所倡导的礼乐文化可以从多个方面来看,这里我们就先来看看它的内涵。

首先,礼乐文化是一种价值观。

礼仪和习俗是社会价值和道德伦理的体现,这些观念的传承和积累是对人性本质的认识和把握。

孔子认为礼乐文化可以让人更加博学、厚德、友善、公正,有助于培养一个完美的人格,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连通性和尊重。

中国古代礼乐体系及其教育功用

中国古代礼乐体系及其教育功用

中国古代礼乐体系及其教育功用中国古代礼乐体系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涉及社会生活中的礼仪和音乐,而且还包括了思想、道德、教化等多重层面。

作为中国文化独特的一面旗帜,礼乐体系在古代中国的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中国古代礼乐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的礼乐源于古代部落社会中的祭祀、舞蹈等仪式。

从商朝开始,中国的礼制就逐渐成为一个制度化的体系,并且不断丰富发展。

周朝时期,礼乐体系更是达到了极致,成为了一种严谨、精细的礼仪体系,推动了古代社会的发展,在后来的封建社会中也一直起到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的音乐也一直以来都是重要的文化形式之一。

根据《诗经》、《礼记》和《乐记》等古籍资料的记载,古代中国有多种形式的音乐,包括宫廷乐、祭祀乐、劳动乐等。

古代中国的音乐以雅乐、俗乐两种形式为主。

雅乐是指宫廷乐和祭祀乐,俗乐则是指民间音乐,可以说,古代中国的音乐是非常多样且别具特色的。

二、中国古代礼乐体系的教育功用中国古代的教育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其中礼乐体系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在古代,礼乐教育具有重要的功用:1. 教化人心在古代中国,礼乐被视为一种高尚的文化形式,其中包含了强烈的社会意义和教化作用,礼仪的严谨性和音乐的感染力可以培养人的道德情操和修养。

礼乐的力量可以深化人的情感态度,涵养人的精神世界,培养人的道德心肺和思想观念。

2. 塑造人格礼乐也可以培养人的人格,使其在社会中更加自律自强。

在古代,礼乐活动有一定的礼节规范,参加礼乐活动需要以正确的态度和行为准则表现出对道德规范的尊重和支持。

通过礼乐的教化与规范,能够强化人的信仰使之更加坚定,从而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3. 促进交流互动在古代的礼乐教育中,礼仪和音乐的交流是不可避免的。

在参与礼乐活动的过程中,人们可以互相学习、互相扶持,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和人际关系的发展。

4. 提升审美素养中国古代的礼乐体系是一种文化载体,其中不乏让人赞叹的美学荟萃。

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德育价值研究

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德育价值研究

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德育价值研究一、引言德育是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培养人的品格、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的过程。

先秦儒家礼乐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德育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先秦儒家礼乐文化在德育方面的价值。

二、先秦儒家礼乐文化概述先秦儒家礼乐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支柱之一,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将礼乐视为治国安邦的根本之道。

先秦儒家礼乐文化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自我修养的重要性以及追求君子之道的理想,成为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三、先秦儒家礼乐文化对德育的影响1.倡导道德修养先秦儒家礼乐文化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将个人的修养与社会的和谐相统一。

孔子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个人的行为和品德修养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礼乐的实施要求人们遵循一定的规范,注重自我克制,培养品德美好的公民。

通过礼乐,人们可以学习到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尊重他人、体谅他人的方法,进而提高自我修养。

2.培养仁爱之心仁爱是儒家学说的核心理念之一。

先秦儒家礼乐文化强调尊重他人、关爱他人,通过礼乐的实施,人们可以学习到如何践行仁爱之心,培养友善、宽容、互助的品德。

例如,通过参与礼乐活动,人们可以学习到尊重他人的权益,理解他人的立场,培养包容之心。

3.培养公德意识先秦儒家礼乐文化注重公德意识的培养。

礼乐要求人们在人际交往中遵守一定的规范,尊重他人权益,注重公共利益。

通过礼乐活动,人们可以学习到如何尊重社会规范、尊重集体利益,以及如何在公共场合中保持良好的行为举止,培养公德心和公德行为。

4.培养孝道精神儒家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尊重父母、孝敬长辈被视为儒家伦理的核心。

先秦儒家礼乐文化通过强调孝道精神,教育人们要以敬老尊贤的态度对待长辈,并通过实施各种孝道礼仪来培养人们的孝道品德。

通过礼乐活动,人们可以学习到如何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培养爱心和家庭责任感。

四、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现实意义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德育价值不仅体现在传统社会中,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礼乐文化的内涵以及其现代意义

礼乐文化的内涵以及其现代意义

礼乐文化的内涵以及其现代意义礼乐文化是古人将“礼教”与“乐教”并提而形成的教化体系,它们的本义,不过是以礼为教、以乐为教. 西周开国之初,周公制礼作乐,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

这套制度之所以为后世所称道,因为它是以道德为核心而建立起来的,由此确立了道德在治国理念中的主导地位,这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清代学者淩廷堪说过:“上古圣王所以治民者,后世圣贤之所以教民者,一“礼”字而已”。

意思是说,上古圣王治理民众的方针,以及后世圣贤教育民众的方法,都可以最终归纳为“礼”这一个字。

在《论语》里,孔子谈礼的地方在在多有,由于礼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所以在不同的场合,孔子对礼的所指,有不同的侧重,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主题。

第一是指周礼,就是周公所制定的西周礼制。

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八佾》)意思是说,周礼是在借鉴了夏、商两代为政得失的基础上制定的,孔子特别推崇周公,他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述而》)-------他感叹自己的年衰,居然许久没有梦见周公了!第二,礼体现德治、的思想,这在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德和仁都是非常抽象的概念,对于知识程度较低的人来说,甚至会觉得虚无缥缈。

而礼就是把德和仁具体化的制度或者行为方式。

先秦历史上有儒、法之争,争论的焦点是实行礼治还是法治。

法家认为,政令的推行要依靠法,凡是不从令者,就用刑罚加以惩处,这样,老百姓就不敢作乱了。

而儒家则主张以道德教育为主,通过礼来规范和整齐民众的行为。

孔子评价这两种治国之道时,说过一段非常有名的话:“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为政》)他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的结果是“民免而无耻”,因为老百姓不去触犯犯法,是因为畏惧刑罚,他并没有羞耻之心。

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用礼来保证道德目标的实现,结果就不同了,老百姓因为有了羞耻之心,不仅不会去做坏事,而且还会“格”,就是有上进心。

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德育价值

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德育价值

自我修养的实践
内心修养
先秦儒家强调内心的修养和反省 ,通过学习和实践礼乐文化,提 高自身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行为规范
先秦儒家制定了一系列的礼仪规 范和行为准则,如《礼记》中的 “五常”、“八德”等,指导人 们自觉遵守,从而形成良好的社
会风尚。
个人品质的塑造
通过学习和实践礼乐文化,人们 可以塑造自己的品质特征,如诚 信、恭敬、勤俭等,成为具有高
以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和审美趣味。
道德伦理的熏陶
要点一
总结词
道德伦理的熏陶是先秦儒家礼乐文化中的核心内容之一, 旨在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以达到个人和 社会和谐的目的。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先秦儒家认为,道德伦理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和前提, 也是人们行为准则的核心。因此,他们主张通过礼乐文化 来熏陶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培养人们“仁、义、 礼、智、信”等良好的道德品质。同时,道德伦理的熏陶 还强调了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的联系,认为人们应该通过 自身的修养来实现对社会的贡献。
一,使人们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从而推动社会的繁荣和进
步。
04
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德 育价值体现
人格塑造的价值
仁爱之心
先秦儒家强调“仁者爱人”,礼乐文化中的仁爱之心是人格塑造的核心,通过尊敬长辈、 关爱他人、宽容礼让等道德规范,培养人们的仁爱品质。
礼仪之规
先秦儒家礼乐文化规定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举止、交往礼仪等,有助于塑造文雅得 体、知书达理的人格形象。
强调诚信与忠诚
先秦儒家注重诚信与忠诚,认为这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在当今社会,诚信缺失、信任危机等问题仍然存 在,强调诚信与忠诚对于构建信任体系、促进社会公正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儒学文化的历史发展及其价值

中华儒学文化的历史发展及其价值

中华儒学文化的历史发展及其价值中华儒学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伦理道德、哲学思想、教育体系等方面。

其历史发展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经过了数千年的演变和传承,形成了独特的价值体系。

一、历史发展儒学起源于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逐渐演变为一种哲学思想体系。

孔子是中国儒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的思想,强调个人品德与社会和谐。

随着社会的变迁,儒家思想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如程朱理学、荀学、阳明心学等,它们都对儒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价值体系中华儒学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包括:人本思想、道德规范、教育理念、政治伦理等方面。

首先是人本思想,即以人为本的社会观和人性观。

儒家认为,人性本善,可以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实现个人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其次是道德规范,儒家提出了“仁爱”、“忠诚”、“孝道”等道德准则,强调情感和道德的统一。

教育体系也是儒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认为教育是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注重教育者的品质和教育目标的完善。

而政治伦理是儒家文化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儒学提倡富国强民、仁政治国的思想,强调政治的公正和权力的合理运用。

三、价值意义中华儒学文化的价值意义在于:为现代社会提供了道德基础和价值参照。

随着现代社会的加速发展,道德和价值观念也愈加多元和分化,人们对于个人的价值和社会的发展方向感到迷茫。

而儒学文化则提供了传统的道德准则和价值基础,为人们思考和行动提供了重要的参照系。

此外,儒学文化的教育意义也不容忽视。

儒家注重个人修养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强调道德、文化、知识的全面发展,为现代教育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价值。

四、发展现状尽管中华儒学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但其发展现状却并不乐观。

随着时代的变迁,儒学文化缺乏对现实社会的认知和创新,显得有些僵化和陈旧。

另外,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儒学文化的传统价值和观念已无法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

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内涵及现代价值

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内涵及现代价值

123收稿日期:2018-12-06作者简介:吴怡垚(1989- ),女,江苏南通人,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徐元勇(1964- ),男,四川阆中人,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先秦儒家礼乐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之本源与根基。

先秦礼乐文化的发展经历了四个不同时期,从原始社会礼乐风俗的孕育,到西周礼乐文化的发展,到春秋战国礼乐文化的成熟,再到汉以降礼乐文化的光大,礼乐的发展在各个历史时期均带有不同的文化特点。

远古时期形成的礼乐风俗源于先民对自然的敬畏。

《吕氏春秋·古乐篇》载朱襄氏时期“多风而阳气蓄积,万物散解,果实不成。

故士达作为五弦瑟,以采阴气,以定群生”[1]43。

人类由于对自然现象的恐惧以及渴望生存的本能而自发形成神鬼祭祀仪式,形成远古时期充满神秘色彩的巫术文化,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早期的巫术仪式逐渐被整合成有序的歌舞艺术形式,并随着礼仪仪式的不断发展成为具有强烈神秘色彩的早期乐舞形式,如黄帝时期的《云门大卷》、唐尧时期的《大咸》、虞舜时期的《萧韶》。

到夏、商时期,人们从图腾崇拜转为祖先崇拜与英雄崇拜,发展成具有浓郁宗教色彩的乐舞文化,如夏禹时期的《大夏》、商汤时期的《大濩》以及周武王时期的《大武》等著名乐舞。

《礼记·表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

”[2]913-914自周公制礼作乐,中华民族从神话时代走向人本主义时代,礼乐文化作为规范人类外在行为的范式最终得以定型和成熟。

东周时期诸子百家学说纷呈,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礼乐内涵进行理性思考。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3]62,儒家着力阐发礼乐教化之精粹,将礼乐政治功能扩大到社会功能,力求政治秩序与精神文明的和谐统一。

汉代以降,汉武帝“独尊儒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内涵及现代价值吴怡垚,徐元勇(南京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摘 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以礼乐教化为主干的儒家文化贯穿其中,成为中华文明的精神脊梁。

礼乐思想体系对于早期儒家思想体系的影响

礼乐思想体系对于早期儒家思想体系的影响

目录西周礼乐思想‎体系对早期儒家思想体‎系的影响 (2)一.礼‎乐思想 (2)1.礼乐‎思想的形成 (2)2.‎礼乐的发展 (3)3.‎礼乐思想体系的作用......................................................................... ‎3二.儒家思想 ............................................................................................ 4‎1. 儒家思想简介‎ (4)2.儒家思想产‎生的背景 (4)三.西‎周礼乐思想对早期儒家‎思想的影响 (4)四.‎总结 (7)五.参考文‎献 (7)西周礼乐‎思想体系对早期儒家思‎想体系的影响一.礼‎乐思想1.礼乐思想‎的形成礼乐,顾名思‎义是指礼节和音乐。

礼‎是规范体系,是典章制‎度;乐则是礼之内在精‎神的体现,它突显了礼‎与人之内在心灵秩序的‎关联。

西周时期,周天‎子分封天下,所分封的‎诸侯国林立,为维护其‎以周天子为中心的有秩‎序的统治开始制礼作乐‎,即周礼。

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

礼乐‎制度在这一时期得到发‎展,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

儒家创始人‎——孔子一生所致力要‎追求的就是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

以周代礼乐‎为工具来维护周天子的‎宗法统治形成了周代特‎色的礼乐制度、礼乐文‎化和礼乐文明,对后来‎历代中国社会发展都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礼乐的发展正‎因为西周礼乐文化是在‎夏、商文明的基础上发‎展和成熟起来的,是长‎久孕育其间的生命力的‎勃发,所以尽管它如同‎宗教诫律一样,要求人‎们尊奉和恪守,却并没‎有给人们的生活带来“‎陌生化”的感觉,它恰‎恰是对人们生活的赋型‎,给人们带来的恰是生‎命所不可或缺的秩序感‎、稳定感和安全感,乃‎至于人们日用而不知,‎对礼乐本身的理智反省‎和意义理解反倒没有发‎生的可能了。

儒家传统“礼”的演变及其当代价值

儒家传统“礼”的演变及其当代价值

04
儒家传统“礼”在现代社会的 应用与挑战
“礼”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家庭礼仪
儒家传统“礼”在家庭教育中有着广泛应用,如尊老爱幼、夫妻相敬、兄弟和睦等,这些传统礼仪对于维护家庭和谐 、培养子女品德具有积极作用。
社交礼仪
儒家传统“礼”在社交场合中也有着重要应用,如谦逊有礼、尊重他人、诚实守信等,这些传统礼仪有助于建立良好 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02
儒家传统“礼”的演变过程
春秋战国时期的“礼”
礼乐制度
礼乐制度是周朝时期的基本社会 制度之一,规定了一系列的礼仪 规范,如祭祀、宴请、婚丧嫁娶 等场合的仪式和规矩。
礼治思想
儒家强调以礼治天下,主张通过 教化、礼仪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达到社会和谐稳定的目的。
礼乐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强调礼乐文 化,认为礼乐是社会等级秩序的 体现,也是人们修身养性的重要 手段。
近年来,随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和重视,传统礼仪文化也在逐渐复兴。
03
儒家传统“礼”的当代价值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维护社会秩序
儒家传统“礼”强调尊重 长辈、尊卑有序,有助于 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促进社会和谐
通过礼仪规范和道德准则 ,儒家传统“礼”有助于 协调人际关系,增进社会 和谐。
强化社会公德
儒家传统“礼”注重公共 利益和社会责任,有助于 强化社会公德意识。
提升个人道德修养
培养道德品质
儒家传统“礼”强调道德修养和 人格完善,有助于培养个人的道
德品质。
塑造良好行为习惯
通过遵循礼仪规范,儒家传统“礼 ”有助于塑造个人的良好行为习惯 。
提高个人素质
儒家传统“礼”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有助于提高个人的素质和修养。

论儒家的礼乐思想

论儒家的礼乐思想
“此乐只应天上有,何故撒落在人间”,继承了 中国传统雅乐神韵的 “新雅乐”,正在成为汉文化 复兴阵容中重要的一员。
㈤ 结语
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产生于西周音乐文化高度发 展的背景下,是在吸收和继承前代音乐美学思想的 基础上形成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较完整的音乐思想 体系。
其形成于孔子,发展于孟子,成熟于荀子,至汉代 《乐记》而集大成,并定型。儒家要求音乐受礼制 约,成为“礼乐”,提倡礼乐和谐观,提倡中和, 尊崇雅乐而轻视俗乐。
㈡ 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
首先从孔子说起,因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核心是“仁和礼”,以此为出发点,他得 出了一系列关于音乐的独特见解。首先,他不但提 出了“尽善尽美’’的音乐评价观,而且将音乐视 为修身治国之道,主张“兴于诗,立于礼,成于 乐”。其次,他推崇“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 雅乐,不喜欢“郑卫之声”。
先秦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其丰富的美学思想对两 千多年古代音乐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并在世界 音乐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形式—新雅乐,实现了古代音乐美学与现代音乐美
学视野的巧妙转换与结合。
2. 新雅乐非传统之古代宫廷的祭祀音乐和宫廷雅乐, 而是创始人哈辉所追求的“静雅,古雅,典雅,清 雅”之乐。新雅乐的新主要表现在“思想性”和 “形式美”两个层面。它继承了孔子的“礼与乐” 之美学思想,把礼作为理性形式,乐作为感性形式 相互融合,将礼的内容赋予乐的形式,以乐求礼, 以乐载道,在音乐美学的角度基础上,加以传承, 组建和创新。
㈠概述:
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第 一个较完整的音乐思想体系,作为我国 古代音乐思想的主体,对我国古代音乐 文化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构建产生了巨 大的影响,迄今还在我们的音乐生活中 潜移默化地发挥着作用。

系统总结儒家音乐思想

系统总结儒家音乐思想

系统总结儒家音乐思想儒家音乐思想是儒家学派中的一部分,它的核心理念是通过音乐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儒家音乐思想起源于中国古代,对于后世的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从儒家音乐的起源与发展、音乐在儒家文化中的地位以及儒家音乐思想的核心理念进行阐述,最后对儒家音乐思想的当代价值进行探讨。

儒家音乐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乐府文化。

乐府是古代宫廷音乐的一种形式,它以歌谣、乐曲的形式表达人们的思想和情感。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重视乐府,将其作为教育人民的一种手段。

孔子认为音乐能够达到“和鸣有礼,和乐有道”的境界,通过音乐的教化来塑造人的品格。

他主张要用乐府的内容和形式来传播道德伦理的观念,使人们产生正面的情感和行为。

随着儒家学说的发展,儒家音乐思想逐渐形成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儒家经典《论语》中就有关于音乐的记载,如孔子对于音乐的原则、音乐和礼仪的关系等内容。

同时,儒家学派还注重音乐的实践,例如孔子和他的学生们经常举行音乐饮宴,以此来弘扬儒家音乐思想。

此外,儒家音乐在历史上也成为皇帝和贵族的重要兴趣和修养内容,推动了音乐的繁荣与发展。

在儒家文化中,音乐被赋予了重要的地位。

儒家强调礼仪的规范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能够表达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内心世界。

儒家音乐追求“和”的境界,通过音乐的和谐与协调来塑造和修养人的道德品格。

在儒家文化中,音乐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可用于培养人们的情感态度,提高人的品质和道德修养。

儒家音乐思想的核心理念是“和”。

即通过音乐的和谐与协调表达出人与人之间的和睦与团结,传递出和平与祥和的力量。

儒家强调音乐的道教功能,通过音乐的教化来达到修身齐家治社的目的。

儒家音乐强调的是内外相合,音律和声音要与人的内心情感相契合,外在表现与内在境界相一致。

此外,儒家音乐还倡导雅俗共赏的理念,即音乐应该既能教育人,又能受众广泛。

儒家音乐思想在当代仍然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2024年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德育价值研究》范文

《2024年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德育价值研究》范文

《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德育价值研究》篇一一、引言先秦时期,儒家礼乐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古代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对现代德育教育仍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德育价值,分析其内涵、特点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价值。

二、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内涵与特点1. 礼乐文化的内涵先秦儒家礼乐文化以“礼”和“乐”为核心,其中“礼”指的是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行为准则,而“乐”则是指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

这种文化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注重通过礼仪和音乐来培养人的品德。

2. 礼乐文化的特点先秦儒家礼乐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人文性和实践性。

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注重通过礼仪和音乐来调节人的情感和行为,以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

同时,这种文化还具有强烈的道德教育功能,通过礼仪和音乐来培养人的道德品质。

三、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德育价值1. 培养道德情操先秦儒家礼乐文化通过礼仪和音乐等艺术形式,培养人的道德情操。

它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通过规范人的行为和调节人的情感,使人在日常生活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2. 促进社会和谐先秦儒家礼乐文化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通过礼仪和音乐等手段来调节社会关系,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这种文化有助于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使人们更加关注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3. 传承中华文化先秦儒家礼乐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传承中华文化的价值。

通过学习和传承这种文化,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

四、先秦儒家礼乐文化在德育教育中的应用1. 学校教育学校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场所,可以将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德育价值融入到学校教育中。

例如,通过开设相关课程、组织文化活动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和体验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

2. 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环节,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来体验和应用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德育价值。

礼乐与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

礼乐与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

礼乐与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礼乐与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作者:张涛礼乐文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夏商周时期,我国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

中国的礼乐文明在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有其强大的生命力。

一、礼乐的产生中国古代的“礼”和“乐”起源于远古的原始崇拜。

《礼记·礼运》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汙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

”其贡献的礼品、击土鼓而作乐,便是最早的礼乐仪式。

到了传说中的五帝时期,虽然帝王的领袖地位和递相禅让产生了“礼”的意识,但是礼的制度还未产生。

只有到了夏朝,由于“天下为家,各亲其亲”,于是“大人世及以为礼”,“礼义以为纪”,礼仪制度才逐渐建立起来。

夏礼因文字记载和考古材料的缺乏,已难知其详。

商礼由于殷墟考古的大量发现,以及《史记·殷本纪》有较多的记载,则已彰彰可考。

到了周代,礼制集前代之大成,逐渐完备和成熟起来。

“乐”在周之前也已有不少歌舞产生,《庄子·天下》说:“黄帝有《咸池》,尧有《大章》,舜有《大韶》,禹有《大夏》,汤有《大濩》。

”到了周代,“乐”的内容不断丰富,形成了相应的制度,当时除了代表性的《大武》之外,按《左传》襄公二十九年的记载,周乐有数十种之多。

周代还设有专门的机构“春官”规范和管理乐舞,并在春官下设大司乐授“乐”,教国子“乐德”、“乐语”和“乐舞”(《周礼·春官》)。

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是在周代形成和完备起来的,因为这时不仅形成了系统的礼乐制度,而且赋予礼乐以丰富的人文内涵。

周代形成的冠、婚、丧、祭、朝、聘、乡、射以及职官制度等礼仪、礼制和礼义,主要保存于流传至今的儒家经典《仪礼》《周礼》《礼记》等三礼之中。

周代盛行的“六代之乐”及乐德、乐语、乐舞等内容本记于《乐经》,然《乐经》“失于秦火”;好在“礼乐相须以为用”,不少乐制的内容可以在“三礼”中的礼仪制度中看到,而专述乐义的《乐记》也保存在《礼记》之中。

儒家礼乐制度

儒家礼乐制度

儒家礼乐制度儒家礼乐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礼仪、音乐、政治、教育、伦理道德、文化、社交和宗教等方面。

下面将对儒家礼乐制度的各个方面进行简要介绍。

1.礼的方面礼在儒家礼乐制度中具有核心的地位,是社会生活中必须遵循的规范。

儒家礼乐制度中的礼仪制度规定,包括祭祀、朝贡、婚丧嫁娶等场合的仪式和规矩,以及不同阶层、不同性别的人在各种场合下的行为规范。

这些礼仪制度不仅有严格的要求,还有配套的礼仪动作和语言规范,是人们必须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

2.乐的方面乐在儒家礼乐制度中同样占据重要地位,它既是一种艺术形式,又是一种社会规范。

儒家礼乐制度中的乐舞表演,不仅要求优美的旋律和精湛的技艺,还要求传达出道德伦理和政治教化的信息。

乐舞的内容和形式要符合礼的规范,要能够起到引导人们向善、敬神和愉悦身心的作用。

3.政治方面儒家礼乐制度在政治方面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国家治理和宫廷政事礼仪方面。

儒家强调君主的德行和仁政,认为君主应该注重德治,通过礼乐教化来治理国家。

同时,在宫廷政事礼仪方面,儒家也规定了各级官员的礼仪规范和职责权限,强调君臣之间的等级秩序和礼节。

4.教育方面儒家礼乐制度在教育方面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方面。

儒家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通过教育可以培养人们的德行和礼仪修养。

在学校教育中,儒家注重经典的学习和阐释,以及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等实际技能的培养。

在家庭教育中,儒家注重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家庭伦理的教育,以及待人接物、处世之道等生活技能的培养。

5.伦理道德方面儒家礼乐制度在伦理道德方面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社会道德规范的制定和推广。

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互动,认为礼乐教化可以培养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同时,儒家也强调个人的自我完善和修行,主张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6.文化方面儒家礼乐制度在文化方面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文学艺术和哲学思想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期儒家礼乐文化的构成及其价值礼乐文化源于先民与自然相沟通的方式,是古代中国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规范与模式,经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倡导、探索、重建与实践,成为古代中国公共生活秩序与教养生活的根基,塑造了中华民族性格和精神的文化原型。

早期儒家对礼乐的理解,对礼乐本源的探索与思考,在儒家重建礼乐文化的过程中,以及对礼乐文化理想形态的追求中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儒家礼乐文化早期的理想形态是在理解礼乐来源于人性、情感的同时,以天道、秩序节度、规律这些性与情的发展,用仁与乐的方式构建礼乐文化。

这种文化构建让礼与乐不再仅仅是一种社会制度和行为规范,而是拥有其自身巨大的文化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焕发了新的生命力,直到今天,对中国社会仍然有积极影响。

一、早期儒家礼乐文化构建上古时代,先民们通过原始歌舞,巫术礼仪与神、自然沟通。

王启发先生在其《礼学思想体系探源》中曾指出:“中国古代最原初的‘礼’具有原始宗教的性质,它起源于史前时期的各种鬼神崇拜和各种巫术、禁忌、祭祀、占卜等巫祝文化。

”[1]在巫祝文化中产生的歌舞、器乐演奏则是最早的与“礼”相生相成的“乐”.经过夏、商、周三代,礼乐逐渐发展为系统的典章、制度、规则与社会风俗文化,孔子在《礼记·表记》里对这时期的文化有这样的点评:“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

”[1]在孔子看来,夏代治国尊崇君主之命,对鬼神之事很敬奉,但是并没有当成是国策,对人与人之间的人情很讲究,很忠厚,先给利益俸禄然后才是威严法度。

这个时代的文化处于一个“尊命”的阶段,实际上也就是巫觋文化阶段,这个阶段的礼乐文化尚处于萌发阶段。

接下来“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

”[2]殷代的人尊奉神明,并且也将尊奉神明当做是国策,但是殷代的人敬奉鬼神却轻视了礼仪,重视刑罚却轻视了奖赏,显得尊严却不亲和。

这个时代的文化属于“尊神”的阶段,重视祭祀,但还没有内化成礼乐。

这个时期已经开始将对鬼神天道的祭祀有意识的转化为礼的表达形式,但依旧不够重视。

“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

其赏罚用爵列,亲而不尊。

”[3]这个时候,人们开始尊崇礼制,乐善好施。

虽然也敬奉鬼神但是并不作为国策政教,人情宽厚,赏罚用的是等级的差序,令人觉得亲近但是少了威严。

这个时代的文化已经进入到“尊礼”的阶段,周礼是在夏商两代的基础上制定的与当时周代宗法社会相适应的社会制度,也是礼乐文化的发展、完备阶段。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论语·八佾》)[4]表达了孔子对西周礼治的向往。

然而春秋中后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周代奴隶制社会走向解体,森严等级的分邦建国制度日渐崩坏,社会秩序变得混乱,周王朝政令不行,刑罚形同虚设,用于维系等级制度和社会统一秩序的礼乐制度也不可避免遭到破坏。

春秋后期至战国时代,礼乐制度进一步瓦解,此时列国纷争,战争频仍,社会动荡不安,善恶不辨,无规矩法度。

“礼崩乐坏”已成定局。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5],说的就是这一时期的礼乐乱象。

面对这样的局面,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以匡扶天下,重治礼乐为己任,儒家礼乐文化就是对西周末期至春秋初期所萌生的,在乐的形式里寻找对世界的认识与表达,用礼的方式来沟通天人关系、规范君臣等级,人际关系的礼乐思想的继承、发展和系统化。

如果说原始礼乐是为了沟通天人,服务鬼神,周公制礼制的为国家制度服务的礼乐,那么孔子所建立的儒家礼乐文化则不仅仅是为了维持社会等级秩序,而是以礼乐教化来建立理想君子人格,淳化社会风俗的根本方法,所以他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对于以孔子为首的早期儒家学派而言,礼乐是一种理想。

在儒家的礼乐文化理想中,礼是人伦关系层面,道德规范的美感形式,乐则是通过人类审美活动达到文化境界、精神境界、人生境界。

礼乐本身也因儒家的继承、构建、贯彻于教育实践中,发扬广大,有拥有了巨大的文化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让礼乐文明真正成为了中华民族公共生活秩序与教养生活的根基,奠定了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历史走向。

二、有生命的礼乐--情与性儒家礼乐文化早期的理想形态充满了生命力与对情感的尊重、认可。

他们认为礼乐是有生命的,这生命源自于人类本身的情感与性情,是人类生命情感的一种外化表现形式。

礼记中说:“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

乐者通伦理者也。

德者,情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

乐由中出。

礼自外作,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做故文。

大乐必易,必简。

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

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是也。

”[1]“乐由中出”就是所谓“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

”,音、乐都是由人的内心里生发出来的,“乐者通伦理者也”,变成乐的形式之后,是通达伦理的。

“德者,情之端也,”德是情感的发端,人类的德行起源于内在情感的需要,乐就为这样的德行提供了一个外在表现的美好形式。

从孔子开始,儒家最关注的就是礼乐与情感、与性情的关系。

儒家所提倡的雅乐,由情深之情向外发出,“乐自中出”,而道德之心也由情的支持而有了始发力量,成为生命里的自身要求。

人如果能安于其所乐,久之则安,所以说“乐则安,安则久”.由乐得到生命中的圆融。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成”就是圆融,在道德与生理欲望的圆融中,把道德当做一个情绪中的享受而不是规范,这就是快乐,所以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论语。

雍也》)不仅乐是生于心,生于情的,礼的本质同样来源于情,是人性的外在表达。

在论语中,这一段对话是比较直接的表达了孔子对礼的看法。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4]《论语·八佾》孔子以日常生活中礼的表现形式,铺陈规仪为例,告诉林放,相比较奢侈虚浮的礼节还不如俭朴真诚的样子,丧葬的礼仪,相比较铺排、缛节,还不如参加丧礼的人自己的哀戚来得珍贵。

此后的孟子、荀子等儒家学派继承人对以内在性情为礼乐本原的思路做了延续和拓展。

孟子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在孟子看来“四心”即仁、义、礼、智四种德行,是人生来就具有的,不是外在强加的,是人本性的自然表现,不是经过思考之后的产物,“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孟子认为这些德行虽然发乎于心,是每个人都有的,但都是潜在的,必须通过认识、发展,修养,学习,才能成为现实的、稳固的善性。

孟子由此发展了一条以纯内在、纯情感立场理解礼乐的思路。

荀子虽和孟子对人性看法不同,提出性恶主张,但无论性善说还是性恶说都是为了人文教化而构建的理论,都认为天赋的人性必须要通过文化教育才能得到提高和完善。

只是由于二者认识起点不同,教育方法也不同。

孟子认为人性善,因而强调内在修为、涵养,养浩然之气。

荀子认为人性恶,所以提出“化性起伪”,强调外在教化、改造。

荀子认为天地虽生了人,但却不能使人真正成为人,使天下治,因此圣人作,担起教化之任。

荀子认为天与人是不同的,各司其职,不能互相代替。

但天与人又是互相关联的,如能制天命用之,把天赋与与人很好的结合起来,就能达到“天人合一”的美善之境。

荀子说“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以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不必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荀子。

礼论》)由此可见,在荀子看来制礼作乐,实行礼乐教化的目的是为了养人之欲,给人以求。

可见礼乐是用来对直接情感的修饰、损益、养正的结果。

但如果没有人的情感发端,自然也无从说礼。

虽然礼乐源自于人类的情感,但正如荀子所说“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需要用礼来治这个乱,让生命处于平和安宁的境界。

礼乐恰恰就是对性情进行疏导与调节的制度形式,并通过这种疏导与调节使人之生命形态由一任自然变成合于一定的秩序与节度。

三、有秩序的礼乐--天与象礼乐可以用以节度情感,那么这个节度的标准从何而来?这个标准的合理让礼乐文化有规律可循,也可成为万世遵依的规范。

陆贾说“:周公制礼作乐,郊天地,望山川,师旅不设,刑格法悬,而四海之内,奉供来臻,重译来朝,故无也。

”在陆贾看来,西周的礼乐制度是从天地、自然万物运行规律中相应而来。

(《新语。

无为》)《礼运》上也这么说:是故夫礼,必本于大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其降曰命,其官于天也。

夫礼,必本于天,动而之地,列而之事,变而从时,协于分艺,其居人也曰养,其行之以货、力、辞让、饮食、冠、昏、丧、祭、射、御、朝、聘,人之大端也。

《礼运》是经过孔子整理流传,在孔子看来,从最根源上来说,大一、天生养万物,具有仁德,大一、天为最根本,而人类历史上种种文物制度的起源都由于天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的这些“象”,这里说的“象”指两种,一种是自然界的种种现象,一种是物象所引起的“意象”.《系辞传》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周易·系辞下》[3]古时候,包牺氏作为天下的君王,仰头观察天象,低头观察地理,观看鸟兽的斑纹和土地所宜,近处取自于自身,远处取自于万物,于是开始创作八卦,用来领会神明的道德,用来表达万物的情状,可见后世种种器物制度、道德礼俗都是从领会天地万物的意象而来。

“是故夫礼,必本于大一”,所以礼乐之制当然也是本于天道,首先是对天道自然秩序的遵从或模仿。

《礼运》所举秩序原则包括天地、阴阳、四时、鬼神等,这些构成礼乐的基本创制法则。

《周礼》以吉、凶、军、嘉、宾“五礼”统摄周代礼制的全部内容,设官分职,三百六十官,分属天、地、春、夏、秋、冬六部,各司其守,国家制定的官职规度以天地四时的时序为标准,可见对人事与天道自然相应和的理想,也可以看出礼乐的本原是情感,而标度和秩序则来源于天道法象。

在《乐记》中,则有较多的段落记述了乐与天道的关系。

“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

和,故百物不失;节,故祀天祭地。

”大乐和天地一样协和,大礼与天地一样调节,因为那样协和,所以能概括一切事物的本质,因为那样调节,所以能够用来祭祀天地。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

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

乐由天作,礼以地制。

过制则乱,过作则暴。

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

”乐,表现天地间的和谐;礼,表现天地间的秩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