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清朝皇帝的龙头最难剃
2023年河北老龙头景点导游词
![2023年河北老龙头景点导游词](https://img.taocdn.com/s3/m/19a8e82b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15.png)
2023年河北老龙头景点导游词2023年河北老龙头景点导游词1各位来宾请看,这是历代长城上唯一的一座临海楼阁,也是老龙头景区的标志性建筑——澄海楼。
楼为九脊歇山顶,两滴水层楼,雕梁画栋,重檐翼舒,它耸峙于高昂的龙头之上,犹如点睛之作,衔领长城,面海背山,历来是瞻海观潮看日出的好地方,这里集自然、人文之精粹的雄伟气势,远胜于一般的湖山胜境。
登上澄海楼,在回廊四望,处处美景。
迎面,碧海波澄,海鸥翩翩,云帆点点。
回顾,长城起伏,直走角山,倒挂云端。
东望,海上姜坟,雁阵环绕,依依不去。
西眺,潮涌港阔,鸽群回旋,万国梯航,好似置身人间仙境,顿感心旷神怡。
清康熙九年,山海关管关通判陈天植曾盛赞澄海楼“面临巨壑,背负大山,高枕长城之上,波澄万里,峰叠千重”,就连彭蠡、洞庭、会嵇、山阴等诸胜都不足以与其相媲美!据地方史志记载,澄海楼的前身叫“观海亭”,是明朝初年修筑的。
此亭虽小,名气很大。
每值海风呼啸,亭内游人丝毫不觉,此景被称为“海亭风静”,名列古“榆关八景”之一。
万历三十九年(1620_年),山海关兵部分司主事王致中将观海亭改建为二层的楼阁式建筑——澄海楼。
明清时期,澄海楼是文人墨客、帝王将相登临的佳所,仅清代就有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五位皇帝11次登楼观海。
其中,清高宗乾隆就4次登临,楼内现存的匾额楹联、诗词联句均出自他们之手。
一楼悬挂的“澄海楼”匾、楹联“日耀月华从太始,天容海色本澄清”及横额“元气混茫”,均为清高宗御笔所题。
由此可见乾隆皇帝对澄海楼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匾额中“澄海”是“大海澄清、海不扬波”之意。
“海不扬波”是3000多年前的一个典故,象征圣人治国,天下太平。
楹联为集句联,其中“天容海色本澄清”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六月二十夜渡海>>诗中的一句:“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上联“日曜月华从太始”:是说太阳、月亮的光辉来自原始的大自然界,暗喻清王朝的强大。
老龙头导游词讲解大纲(优质20篇)
![老龙头导游词讲解大纲(优质20篇)](https://img.taocdn.com/s3/m/cfe973e0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2c.png)
老龙头导游词讲解大纲(优质20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工作计划、活动方案、规章制度、心得体会、演讲致辞、观后感、读后感、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work plans, activit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ersonal experiences, speeches, reflections, reading review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老龙头导游词讲解大纲(优质20篇)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
2024年龙抬头为什么要理发
![2024年龙抬头为什么要理发](https://img.taocdn.com/s3/m/aa4e7255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b5.png)
龙抬头其他习俗:
“二月二,家家人家接女儿”。旧时,正月新娘不回门,媳妇不走娘家,正月不空房。同时还有“出嫁的闺女正月不能看娘家的灯,看了娘家的灯死公公”的迷信说法,因而正月出嫁的女儿不准回娘家。一个多月的时间,闺女想娘,娘想闺女,所以到了二月二,不仅已经出了正月,而且又是吉祥如意的日子,所以各家都接女儿回娘家。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食俗:
普通人家在这一天要吃面条、春饼、爆玉米花、猪头肉等,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吃食,但大都与龙有关,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如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
1、吃芥菜饭
农历二月二吃芥菜饭是温州民间广为流传的习俗,并有“吃了芥菜饭不生疥疮”的说法。旧时,老百姓生活贫困,卫生意识淡薄,再加上缺医少药,皮肤病(如疥疮)患者多,且易传染。芥菜含有大量的叶绿素及维生素C,经常食用富含叶绿素及维生素C的蔬菜,能提高自身免疫能力,增强抵抗力,对人的皮肤有好处。故有“吃了芥菜饭不生疥疮”的说法。
“正月剃头死舅舅”是误传
其实正月不能剃头在民间还是有多种说法,最有说服力的是清军入关后汉人以“正月不剃头”来表达对明朝的思念,意为“思旧”。
当时清军入关就有一种说法,叫“留头不留发”,当时的江浙一带对于留发这种制度非常的抵触,就在民间流传了一种“正月里不剃头,正月里剃头死舅舅”的民谣。“正月理发死舅舅”是民俗文化的误传,“死舅”实际上是“思旧”、“思舅”,正月里理发了就会“死舅”没有一点科学依据。
其实,“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一说实为讹传,其中的“死舅”其实是“思旧”的变音,这种说法的起因也与沈阳有关。清朝成立后,当时不少汉人为怀念明朝,就在正月里不剪发以表示“思旧”,但又不敢公开与清朝政府对抗,于是就有了“正月剪头死舅舅”的说法,并一直流传下来。
河北老龙头的导游词范文5篇
![河北老龙头的导游词范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01d38b39b8f67c1cfbd6b80f.png)
河北老龙头的导游词范文5篇河北老龙头的导游词范文5篇(一)老龙头坐落于山海关城南的临海高地,依山襟海,长城耸峙海岸,优越的地理形势,加上精心建造的军事防御工程,气势之大,海岳天开,被喻为“人类历史上的千古奇观”。
我国具权威的长城学界泰斗——罗哲文先生,用“天然的长城博物馆”来赞美、评价山海关长城,其中老龙头长城功不可没。
这里的入海长城、滨海长城与天下第一关段的平原长城以及角山一带的山地长城、三道关的山谷长城、九门口的河道长城,一起组成了中国长城建筑史上的神来之笔、明代万里长城的精华地段——山海关长城。
老龙头长城的修筑始于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当时是明太祖朱元璋为了抵御元朝残余势力的侵扰,由大将军徐达在此修建的山海关前卫哨城。
明代中、后期,明代防务的重点由蒙古转向女真,由陆路转向海路。
老龙头作为海上防御的前沿,经抗倭名将戚继光、兵部尚书孙承宗、巡抚杨嗣昌等数位重臣名将的督师经略和增修加固,成为拱卫京师的海防要塞。
老龙头历经明清两朝,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担负着不同的历史责任。
终明一代,它是严密的海陆军事要塞,清代顺治至嘉庆时期则是观海览胜的佳绝处,自1840年以后直至1945年日本投降,老龙头重又担负起抵御帝国主义入侵的海防重任。
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军事建筑,使老龙头具有万里长城任何地段也不能替代的军事功能。
现在对外开放的老龙头占地面积600亩,由宁海城、澄海楼、入海石城、南海口关、龙武营、海神庙等28处景观组成。
这里有万里长城中唯一的一段入海石城、唯一的一座海上敌台、明代长城东部的第一个垛口、第一道关口、第一座观海楼阁以及现存完整的明代海防兵营。
沿着脚下的马道缓步登城,一幅绚丽的长城画卷,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让我们逐一欣赏,慢慢品味。
河北老龙头的导游词范文5篇(二)大家站的这个地方,清代有一座“御诗亭”,亭内镶卧碑,雕刻了清代诸皇帝的诗眩但1920xx年八国联军侵华时,都给毁坏了,连澄海楼也毁于一旦。
乌拉纳喇氏剪发遭废
![乌拉纳喇氏剪发遭废](https://img.taocdn.com/s3/m/1c32fbae844769eae109ed81.png)
自古以 来,皇 帝废 后 都 不是 那 么简 单。更何况,乾隆帝废除皇后的理由是考 虑皇后身患重疾,不宜操劳过度。如此儿 戏的借口在朝堂上顿时掀起了轩然大波, 几乎引起了满朝文武的集体反对。一些大 臣甚至效仿古人,以死相谏,请求乾隆帝 收回旨意。但乾隆帝并没有退让,而是毫 不心慈手软,进谏态度好的大臣该罢免罢 免,态度不好的大臣该发配发配,以死相 谏的则直接关进牢里。谁曾想,在乾隆帝 的高压措施震慑之下,大臣们竟然没有一 个退缩的,反而激起了更多人的上谏。乾 隆帝发觉此事无法硬来,便换了手段,暂时 保留了乌拉纳喇氏的皇后名号,对之前被 惩罚的大臣们也是减免宽宥。一个多月后, 事情渐渐平息下来,乾隆帝下旨,将乌拉纳 喇氏册封娴妃、娴贵妃、皇贵妃、皇后的四 份册宝全部收回。册宝,乃是妃嫔们在后 宫身份、职分与地位的象征,有了册宝,才 是正式的妃嫔,若没有了册宝,所谓的妃 号,不过是一个空头虚名罢了。失去册宝的 乌拉纳喇氏虽然仍旧居住在自己宫中,却 与被打入冷宫没什么两样了。
娴静不争,册为继后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二月,乌拉纳 喇氏出身于佐领那尔布的家中。十三四岁 时,乌拉纳喇氏参加了雍正帝为儿子弘历 举行的选秀,被选为弘历的侧福晋。雍正 帝驾崩后,弘历继位,年号乾隆。乾隆帝册 封妃嫔时,正福晋富察氏自然被封为皇后, 而乌拉纳喇氏则被封为娴妃,过了几年又 晋升为娴贵妃。在封妃的册文中,是这样 形容乌拉纳喇氏的:“娴妃纳喇氏,性生婉 顺,质赋柔嘉,秉德罔愆,协衍璜之矩度, 服勤有素,膺 翟之光荣。”乾隆帝作为乌 拉纳喇氏身边最为亲密之人,对她了解极 深,知其天性淡泊,品德极好,因此特意选 择了寓意着沉静文雅的“娴”字作为她的 妃号。
乾隆皇帝与钱塘堤岸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
![乾隆皇帝与钱塘堤岸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https://img.taocdn.com/s3/m/94610ed5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98.png)
乾隆皇帝与钱塘堤岸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 清朝年间,⼀天,⼀⾏官船旌旗招展,⼀路南下,傍晚时分来到嘉兴府境内的江南古镇⽯门镇。
这是乾隆皇帝第五次下江南。
不过乾隆皇帝这次下江南会遇到什么事情呢?下⾯我们⼀起来看看吧! ⼗⽄钱塘 清朝年间,⼀天,⼀⾏官船旌旗招展,⼀路南下,傍晚时分来到嘉兴府境内的江南古镇⽯门镇。
这是乾隆皇帝第五次下江南。
此次下江南的⽬的有⼆:⼀是近年来钱塘江两岸多处塌⽅,造成⽔灾,淹没良⽥,涂炭⽣灵。
乾隆早有⼼将其修复,却⼀直苦于没有合适⼈选;⼆是顺道再去盐官陈阁⽼府第看看陈⽼夫⼈,以慰思念之苦。
龙船停稳后,乾隆⾛出船舱,见天⾊已晚,下旨在⽯门过夜。
得知乾隆在⽯门过夜的消息,附近的达官贵⼈备⾜了⾦银珠宝,前来进献给皇上。
然⽽,就近的⼤⼩官员都来了,唯独不见⽯门县令冯应柳。
乾隆不免有些⽣⽓,⼼想:朕路过⽯门地界,照理说,当地的⽗母官该第⼀个前来觐见才是,可这个冯应柳连脸都没露⼀下,是不是藐视朕哪? 冯应柳是⽯门县⼩⼩的知县,他哪敢藐视皇上!其实,他是⼿头拮据,拿不出像样的东西作见⾯礼,才迟迟没有动⾝的。
乾隆看过官员们送的厚礼之后,准备⽤膳,这时,只听得随从太监⾼声叫道:“⽯门县令冯应柳前来觐见皇上,礼‘⼗⽄钱塘’。
” 乾隆在后舱,听了⼀愣:什么不好送,却送来“⼗⽄甜糖”!这个冯知县,看来是有点不把朕放在眼⾥了。
冯应柳来到后舱,见到乾隆,便“扑通”⼀声跪下,⼤声道:“⽯门县令冯应柳迎驾来迟,请皇上恕罪!” 乾隆朝底下⼀看,只见⾯前跪着的那个⼈,官服旧且不说,还打了⼏个补丁。
乾隆咳嗽了⼀声,问道:“冯知县,你送朕的‘⼗⽄甜糖’是何希罕之物?味道如何,朕倒要亲⼝尝尝。
” 冯应柳“咚”地朝船板上磕了⼀个响头,回答道:“回皇上,⽅才太监说的是‘⼗⽄钱塘’,⽽不是‘⼗⽄甜糖’。
” 乾隆听了有些不悦:“‘⼗⽄钱塘’?钱塘江⾃古⽓势恢宏,潮⽔奔腾,⼀泻千⾥,岂能说成是‘⼗⽄钱塘’?真是荒唐!” 冯应柳吓得脸⾊发⽩,语⽆伦次。
端方的“西洋镜”
![端方的“西洋镜”](https://img.taocdn.com/s3/m/fe4b518f83d049649b665861.png)
决定 增 派 尚其 亨 、李盛 铎会 同 载泽 、戴鸿 慈 、
端 方 继 续 前 往 西 方 各 国 考 察 政 治 。新 的 五 大 臣
分两 批 次—— 载泽 、 尚其亨 、李 盛铎 为一 路 , 主要考 察 日、英 、法 、 比各 国 ; 戴鸿 慈 、端 方 为 一路 ,主要考 察美 、德 、奥 、俄等 国。 平 心而论 ,五 大 臣出洋考察 活动对 于 晚清
击 。五 大 臣 中 的 载 泽 、 绍 英 受 伤 ,此 事 顷 刻 轰
端方 还 以满臣 的特 殊 身份 向慈 禧和 光绪提
交了 ( 平满汉 畛域密折 》 ( 请 ,建 议 : 请 降 明 诏 , “
举 行 满 汉 一 家 之 实 , 以 定 民 志 而 固 国 本 。 可 ”
【 笑林 广集 】 北宋初年, 田元均任三 司使 ,主 管财赋 ,请他 办事的人很 多,他常装 出一副 笑脸来应酬,
归 国后 ,仅端方 、戴鸿 慈就 向朝 廷提交 了
请 定 国 是 以 安 大 计 折 、 ( 改 定 全 国官 制 以 《 请
零距 离接触 中国之 外的另一 处全新世 界 ,演 成
了他 整 个 官 宦 生 涯 的 一 个 华 彩 乐 段 。 10 9 5年 , 清 政 府 迫 于 内 外 压 力 , 终 于 决
和加速 政体 改革才能 消弭革命 ,延 续清政府 的
国祚 。 10 5年 1 9 0月 2 t 清 政 府 再 发 上 谕 , 6E,
年 ,他 还 只 是 一 个 道 台 , 但 四 年 之 后 ,他 已经 接 替 张 之 洞 为 代 理 湖 广 总 督 。 其 后 ,先 后 任 闽 浙 总 督 、两 江 总 督 兼 南 洋 大 臣 、直 隶 总 督 兼 北 洋 大 臣 ,成 为 一 方 响 当 当 的 封 疆 大 吏 。 端 方 的 思 想 极 其 开 通 , 百 日维 新 运 动 中 , 在
中国的世界遗产五年级单元作文12篇
![中国的世界遗产五年级单元作文12篇](https://img.taocdn.com/s3/m/68accff5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8a.png)
中国的世界遗产五年级单元作文12篇中国的世界遗产五年级单元作文【篇1】寒假期间,爸爸妈妈带着我去北京游玩。
虽说北京是一座古都,有很多历史建筑,但是我却对皇家园林——颐和园情有独钟。
颐和园是乾隆给母亲庆贺寿辰时所建,占地二十九公顷。
虽然在晚清落成,却依然荣登世界遗产的宝座,这是因为它集中了中国古典建筑的精华,容纳了不同地区的园林风格,堪称园林建筑博物馆.它继承了中国历代皇家园林的传统,又汲取了江南私家园林的造园艺术菁华,兼具北方山川雄浑宏阔的气势和江南水乡婉约清丽的风韵。
我们从东宫门进入,东宫门前两侧各有一只铜狮,且分雌雄。
首先看到的便是仁寿殿。
仁寿殿是宫廷区的主要建筑之一,乾隆清漪园时期称“勤政殿”,建于1750年,意为不忘勤理政务。
再往里走,我们便到了长廊。
果然是绿漆的柱子,红漆栏杆,一眼望不到头。
长廊的每根廊枋上都绘有大小不同的苏式彩画,共14000余幅。
内容有山水风景、花鸟鱼虫、人物典故等。
从长廊远远望去,就看到了一座大阁楼,那就是大名鼎鼎的佛香阁,走了长廊的一半,我们改道去了佛香阁。
先到了排云殿,一排排的宫殿闪闪发光,金碧辉煌,让人恋恋不舍。
登上好几百级台阶才到佛香阁。
我站在佛香阁的楼梯上向下望去,全园的美景尽收眼底,秀美的昆明湖占了颐和园四分之三的地方,呈寿桃形,听说是皇上有意设计的,意思是让其母亲长命百岁。
佛香阁里有一尊高大的观音塑像,全铜打造,庄严肃穆,让人心生敬畏。
走出了佛香阁,下了万寿山,继续走未走完的长廊。
我一路上还看到了鼎式香炉,是皇家建筑的特征之一,体现皇权,象征威严。
每遇大朝,炉内点燃檀香藏火,青烟缭绕,香气袭人。
虽然在颐和园只游玩了半天,但却让我印象颇深。
颐和园,不愧是皇家园林!中国的世界遗产五年级单元作文【篇2】颐和园,北京古代皇家园林,是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孝圣皇后动用448万两百银在这里改建的,颐和园前身为清漪园。
咸丰皇帝时,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皇帝重建,改称颐和园,作为皇家消夏游乐地;光绪皇帝时,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珍宝被劫掠一空;清朝灭亡后,颐和园在军阀混战和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破坏。
老龙头导游词
![老龙头导游词](https://img.taocdn.com/s3/m/115b56499b6648d7c1c746bd.png)
老龙头导游词【第1篇】老龙头导游词各位游客:大家好!老龙头是明长城在我国境内的东部起点,是世界上惟一的水上长城。
它位于山海关南5公里的渤海高地上。
明清时期,这里既是屯兵要塞,又是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观海赋诗的场所。
大家请看,眼前高大的长城就是宁海城。
宁海城在老龙头北,全长900米,只有北门和西门,现在我们进入的就是宁海城的北门。
老龙头的主要起点有龙武营、澄海楼、开天海岳碑、靖虏(后改卤)台,入海石城,南海口关,海神庙等,下面我将按照这个顺序陪大家进行游览。
请看您右边的这一片古建筑就是龙武营,是当年守城士兵的住所。
您所看到的是碾房,里面有石碾,石磨,是从前碾米、磨面用的。
老辈人一定觉得亲切,至今许多农村里仍有使用。
对面就是粥房,看起来像一个大食堂。
这口大锅就是当年驻扎在这里的士兵烧饭用的,深1.9米,可一次供1500位士兵食粥。
这里还有马厩,牢房,粮仓等,无比清晰地展现了那个遥远年代的营地格局。
您一定发现了营地牢房的木栏间隔很大,几乎可以随便进出,原因在于这里的牢房用来关押违反军纪的士兵,并不是囚禁犯人的。
中间的这口水井是当时方圆十几里惟一的一口甜水井,常年派士兵把守,以保护盒保证驻地的日常饮用。
最后您看到的叫做云盘,它是云朵的形状,故而得名,通过敲击次数的不同表达不同的命令,以规范士兵的作息生活。
在龙武营的大院里,还有明朝重要的军事家戚继光将军的兵阵馆,内有微缩的兵阵雕塑,形象生动逼真。
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仔细观察一下,看看这些曾经打出了江山,改写了历史的兵器,究竟有什么独特之处。
现在,您看到的是辕门。
据考证,辕门就是用车辕子搭起的门。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君巡视、狩猎,在外面搭营住宿,出入口仰起两车,使车辕子相对,像门的样子,所以又叫辕门。
以后历代均应的门都叫辕门。
这里的辕门样式是明代的。
大家请看上面刻着“龙武营”三个大字。
请大家看,左首的就是将台,明代的时候,这里的将台帐篷是纯牛皮的,但因为多年的战火毁坏,现在看到的已经是仿制品了。
北京城的一些传说和典故
![北京城的一些传说和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8ad044de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26.png)
1、瓮娘娘坟与佛⾹阁 元世祖忽必烈的正宫皇后,是个很有学问的⼈。
她辅佐忽必烈治理天下,满朝⽂武和三宫六院没有⼀个不佩服的。
后来,她忽然得了重病,临死前,对忽必烈说:“⾂妾死后,只有⼀个要求,望陛下把我埋在丹棱北边的那个⼩⼭包上。
”忽必烈流着眼泪问:“为什么偏葬在那么荒凉的地⽅?”瓮娘娘说:“⽇后有天⼦给我看坟。
”说完没多⼤功夫,就闭眼了。
忽必烈按照她的意思,把她葬在了那个⼩⼭包上。
从此,那⼩⼭也就叫瓮⼭了。
但到底是葬在瓮⼭的哪⼀块⼉,地⾯上没留下任何蛛丝马迹,为的是防备有⼈决坟盗墓。
五百年以后,清朝皇帝乾隆看这⼉⼭清⽔秀,风景幽静,⼼⾥很喜欢,就想在这⼉建座皇家园林。
他征调民⼯,把瓮⼭泊开凿成昆明湖,并在瓮⼭上⼤兴⼟⽊,修建⾏宫。
在半⼭腰挖地基时,忽然发现下边有⼀个⼤地⽳,都是⽤三尺见⽅的⼤⽯块砌成的,还有⼀个⼤⽯门,关得很紧实。
监⼯的太监把这事⽴马禀告了乾隆。
乾隆⼼想:“这准是瓮娘娘的坟,要能把这坟挖开,说不定⾥头尽是奇珍异宝!”于是,他亲⾃跑去看了,命令⼯匠们悄悄把门撬开,可那门太严实了,⼯匠们费了九⽜⼆虎之⼒,才撬开了门前的⼀块挡门⽯。
翻过来⼀看,上⾯写着⼏个⼤字:“你不动我我不动你”。
乾隆⼀看,脸⾊⽴时掺⽩,吓得差点背过⽓去,慌忙命令⼯匠把⽯头重新砌好。
就在瓮娘娘坟的上边,修建了佛⾹阁,把坟给压住了。
这⼀来,瓮娘娘的坟没⼈敢动了,乾隆认为⾃⼰的江⼭也就牢靠了。
果真应了瓮娘娘:“⽇后有天⼦给我看坟”那句话。
这事听起来好象很神,其实并不神。
瓮娘娘是个有学问的⼈,他见丹棱北边那地⽅风景好,知道⽇后准被皇家看上,在这⼉修⾏宫,所以她才说“⽇后有天⼦给我看坟”。
⾄于⽯板上的字,那是防⼈掘坟盗墓为吓唬⼈⽽刻的。
正好碰上了乾隆,乾隆这⼈讲风⽔,好迷信,就给唬住了。
2、北新桥的传说 北新桥,名字叫桥,可实际上没有桥,更没有桥翅。
这⾥⾯有个民间传说。
据说,⾼亮⼀枪扎破龙⼥变的⽔篓之后,龙婆就带着受伤的⼥⼉逃到了⼭北的⿊龙潭,在那⾥安了家业。
SIM800C_硬件设计手册_V1.01
![SIM800C_硬件设计手册_V1.01](https://img.taocdn.com/s3/m/2fa4945269eae009581becb8.png)
或尤感尤感尤
引
................................................................................................................... 21
或尤感尤或尤
性 漏舞天焊脚焊程磁次性 ........................................................................................................... 22
2. 性尤引尤 性尤性尤 性尤感尤 性尤或尤
......................................................................................................................................................... 8 .............................................................................................................................................. 8 .......................................................................................................................................... 8
或尤按尤或
......................................................................................................................................... 26
《雍正剑侠图》原文全文及白话文翻译译文
![《雍正剑侠图》原文全文及白话文翻译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0a0c035a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77.png)
《雍正剑侠图》原文及翻译《雍正剑侠图》简介《雍正剑侠图》又名《童林传》,是清末民初评书名家常杰淼创作的长篇短打侠义评书,主要讲述了童林别开天地,最终创立无极门的故事。
于20世纪初在北京、天津等地表演,收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可谓轰动一时。
书中有大量真实的武术、江湖绿林道描写;作者常引经据典,夹叙夹评,又熟悉老北京民俗与风土人情,能够“武书文说”,把剑侠图说成学问书。
《第一回》原文避严亲畏罪走他乡入深山穷途遇剑客何人引我染风尘?荏苒韶光年旬五!衣冠颠倒辱为荣,放浪形骸玷曾祖。
都门赤子不堪言,风流乞丐甜中苦。
破衣如绣胜锦团,淡饭饔飧充肠肚。
口似悬河若水流,心同宝鉴如案牍。
文惊四座吾说评,点缀八方皆仰俯。
鼓舌摇唇论盛衰,贬佞褒忠谈今古。
舌笔之业乐如何?脱去褴衫更黼黻!鄙人流寓津埠二十馀载,栖身评书界内,言讲《雍正剑侠图》一书,多蒙各界欢迎,甚为抱歉!菲劣之材,何敢现丑报端?今蒙本报相聘,不揣冒昧,特奉原书以供阅者。
然将来首尾不接之处,所在不免,尚祈诸君原谅见教是幸。
是书以武侠之技,提倡武术之精神。
内中医卜星相、三教九流、各色言情、孝悌忠信、礼义廉耻、风花雪月、怪力乱神,由浅入深,无奇不有,是为长篇小说之目的。
此书始于满清康熙五十四年,终于雍正。
由紫气东来,临九朝八帝(按满清乃十帝,何言九朝八帝?由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惟光绪承继同治。
自古有承继,未有继中之继。
因童谣云“八辈五,没根基”。
其言已验,因逊位焉。
)皆称明君。
惟康熙年间,普通小说最多。
雍正结交剑侠,岂无知者?按原书,当雍正继位,康熙敕封十四太子允禔.雍正乃四太子,圣讳胤祯,当时为熙圣主所不齿,因结交侠客,后文方有二老盗宝匣于乾清殿,删改圣旨,雍正方有九五之尊。
此乃是书之大旨。
开书若由雍正讲演起来,岂不唐突。
那末应由何处而起呢?单言一农人,此人家住哪里,姓字名谁?众公少安勿躁,且听我慢慢的道来。
在北京京南霸州城南童家村,姓童名林,表字海川,年方一十八岁,相貌魁梧,秉性刚直,纯厚敦笃。
高二政治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1(教学课件201911)
![高二政治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1(教学课件201911)](https://img.taocdn.com/s3/m/3bfdde45453610661fd9f44e.png)
如何理解“总趋势”是前进 第一、我们所说的的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 前进的,是指它的“总方向”(即事物 发展的全过程的方向,事物发展的总体 方向和总的趋势),而不是指事物发展 的各个具体阶段的方向,更不是指每一 步的方向。
第二、至于事物发展的各个具体阶段和 每一步的方向,则既可能是前进的,也 可能是停滞的,甚至是倒退的。
;鲍师傅唯一官网 鲍师傅唯一官网
;正宗鲍师傅可以加盟吗 正宗鲍师傅可以加盟吗
;鲍师傅鲍才胜怎么加盟 http:// 鲍师傅鲍才胜怎么加盟
阅读课本P131页有关材料,回答问题:
2、为什么毛泽东在革命处于低潮时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预言会被证 实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新 民主主义革命,是符合社会发展 规律和顺应历史潮流的新事物, 必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最终 取得胜利。
复习提问
1、事物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它们 的关系如何?
2、事物发展的状态是什么?它们 的关系如何? 3、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途径是怎样 的呢?
事物的发展 是前进性和曲折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统一
阅读课本P131页有关材料,回答问题:
1、从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到第一面五 星红旗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升起,这一 伟大的革命历程说明了什么?
;鲍师傅糕点加盟 鲍师傅糕点加盟
;鲍师傅糕点怎么加盟 鲍师傅糕点怎么加盟
;糕点加盟费用 / 糕点加盟费用
;加盟糕点店什么品牌好 / 加盟糕点店什么品牌好
;大猫糕点官网 / 大猫糕点官网
;大猫 / 大猫
;
令房累自随 报齐云 丁母忧 修第拟于帝宫 颇不堪命 而今本无此卷也 军赏之外
清朝历史小故事
![清朝历史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79952f9a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6b.png)
清朝历史小故事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鸦片战争到它的灭亡这段时期,中国对外关系发生了剧烈变化,对后世影响深远。
那你知道清朝历史小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清朝历史小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清朝历史小故事:开科取士,加强统治清入关后,凭借其强大的武力确立起对整个中国的统治,同时实行剃发、圈地、逃人、迁海等民族高压政策,导致清初民族矛盾空前尖锐。
康熙继位之后,南明最后一个政权永历政权也被清军消灭了,清王朝开始出现一统天下的政治局面。
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康熙四年到六年(1665到1667年),废除窝主刺字的规定,并减轻对窝主及左右邻居的处罚。
康熙十一年(1672年),撤销督捕衙门,地方各省有关逃人案件,除宁古塔仍听该审理之外,其它各省均由各省督抚审理,而不再让王公、等满族人来处理。
圈地是清入关之初,为重建农奴制庄园而采取的野蛮手段,农民的土地大量被圈占,许多人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成为无业游民,社会生产力亦遭到严重破坏,引起广大汉族人民的强烈不满。
康熙八年(1669年),清政府下令,永行禁止圈占土地民房。
修订“逃人法”,停止圈地,使顺治年间一度非常尖锐的民族矛盾缓和了下来。
顺治年间,对汉官极为歧视。
朝官中,同一官职,满官品级却高于汉官。
如满洲大学士、尚书、左都御史等官居一品,而汉大学士只有五品,尚书、左都御史为二品。
在其他职务中也都是这样。
这种明显的歧视,打击了汉官在国家治理方面的积极性,使他们备感耻辱。
他们不愿意为清王朝出力办事,不少汉族官员仅是应付差事,混日子而已。
康熙帝亲政后,即下令将满汉官员品级划一。
尽管实际上在每个衙门中仍是满官作主,但形式上满汉官员则平等了。
在康熙帝亲政前夕,他又下令“各省督抚,不论满洲、汉军、汉族人,应简选贤能推用。
至于提督总兵官,系防守地方,亦应不论满洲、汉军、汉族人,简选贤能推用”。
此旨一下,清初地方总督、巡抚多由满族人充任的局面才有所改变。
当然,这不完全是民族歧视的结果。
北京十三陵悬崖龙头详解
![北京十三陵悬崖龙头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ef339efb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0a.png)
北京十三陵悬崖龙头详解北京十三陵是明朝的皇家陵寝,位于北京市昌平区,是明朝十六位皇帝和23位皇后、皇妃的陵墓。
其中,悬崖龙头是十三陵中的一个重要景点,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一下悬崖龙头。
悬崖龙头位于十三陵的神道上,位于长陵和定陵之间。
它是一块石头雕塑,具有巨大的规模和精美的技艺。
悬崖龙头高约2米,宽约2.5米,厚约0.7米,总重量约10吨。
这尊悬崖龙头是明朝第十三代皇帝崇祯皇帝的陵墓之一。
崇祯皇帝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他在位期间发生了许多重大的政治、军事事件,包括抵抗清朝入侵的战争。
他的陵墓位于长陵,是十三陵中最后一个修建的陵墓。
悬崖龙头雕刻的主题是龙的头部,非常逼真。
整个龙头由一块青色的花岗岩雕刻而成,色泽鲜艳。
龙头上有两只龙睛,透过眼睛可以看到远处的风景。
龙头上的龙鳞和龙角都雕刻得非常细腻,栩栩如生。
龙头的上方还有一个华丽的绣球,象征着富贵和吉祥。
悬崖龙头的雕刻工艺非常精湛,凝聚了明代艺术的精华。
雕塑师们运用了各种雕刻技法,如浮雕、点状雕刻和刻线等,使龙头的轮廓和纹饰更加立体和生动。
在雕刻过程中,他们还采用了不同的器械,如凿子、刀和锤子等,以便打磨和雕刻出各种细节。
悬崖龙头的出现具有很大的历史意义。
明代皇帝崇尚龙,认为龙是帝王的象征,具有神圣的地位。
悬崖龙头作为陵墓的一部分,不仅显示了皇帝的尊贵地位,还宣示了皇帝的统治权力。
此外,龙头上的绣球也是皇帝权力和幸福的象征。
悬崖龙头不仅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还具有艺术价值。
它是中国古代雕塑的代表作之一,展示了明代雕刻艺术的高度成就。
悬崖龙头雕刻工艺精湛,形象逼真,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观赏价值和审美享受。
如今,悬崖龙头已成为北京旅游的热门景点之一。
每年都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观赏。
游客们可以在悬崖龙头前拍照留念,欣赏其独特的风姿。
同时,游客还可以在悬崖龙头的周围欣赏美丽的自然风景,感受到明代皇帝的陵墓文化。
总之,悬崖龙头是北京十三陵中一块具有重要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的石刻,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2023年河北老龙头导游词_2
![2023年河北老龙头导游词_2](https://img.taocdn.com/s3/m/1a60f623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b4.png)
2023年河北老龙头导游词2023年河北老龙头导游词1大家站的这个地方,清代有一座“御诗亭”,亭内镶卧碑,雕刻了清代诸皇帝的诗眩但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都给毁坏了,连澄海楼也毁于一旦。
天开海岳碑明清时,澄海楼附近城台上是有不少碑的,经过八国联军的洗劫,只剩下这块碑了。
天开海岳四个字把老龙头美景作了高度概括。
“开”字用的最好,可以做“开创”讲。
这四个字的意思是老成头海山美景天造地设,是大自然的赐予。
“开”也可作“开拓”讲,这四个字的意思是:老龙头美景在天地间展开。
怎么讲怎么有理,怎么讲怎么有味。
这块古碑很古老,专家鉴定是唐碑,当地群众口口相传叫“薛礼碑”,虽然跟“薛礼(仁贵)”不一定有关系,但也反映了大致的年代。
即使是唐朝末年建的吧,到现在至少也有一千年了。
这块碑是赞美景色的,足可以证明老龙头成为游览名胜已有一千多年。
关于这块碑还有一段神奇的传说哩!相传英国侵略军占了老龙头后,看见石碑傲然矗立,很不舒服,于是用几匹马把它拉倒了。
可是从这以后每天晚上,夜空里伸出一只大手把英国哨兵一把抓走。
如此几夜,英国官兵害怕了,不得不恭恭敬敬地把这块碑重新树立起来。
传说总是传说,事实是1927年张学良将军来到这里,发现倒地的石碑,马上派人把它树立起来。
“天开海岳”碑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尊严。
靖卤台这是明万里长城的唯一的海上的敌台。
嘉庆44年(1565),山海关兵部分司主事孙庆元始建这个台。
万历初年,蓟镇总兵戚继光整修长城,筑敌台1017座,这是第一座,命名为“靖卤台”。
“卤”指海水,又取谐音为敌虏的虏。
所以,这个台有两层意思:一是使海水平静,一是平定敌虏。
一名双关,各有意义。
敌台的主要功用是防御工事,可以驻兵、屯武器,观察敌情,还有箭窗,可以向外射击。
如果您想了解敌台的构造或眺望远方。
不过楼梯狭窄请注意安全。
[入海石城]明万历七年。
蓟镇总兵戚继光将军派参将吴惟忠修筑了七丈入海石城,这是伟大的创造。
戚继光早年在山东蓬莱修水城,北门修在海边,大船从城门进入。
剃头匠在皇帝龙头上动刀居然有这么多讲究!
![剃头匠在皇帝龙头上动刀居然有这么多讲究!](https://img.taocdn.com/s3/m/8cdc821e90c69ec3d5bb7579.png)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剃头匠在皇帝龙头上动刀居然有这么多讲究!
导语:民间的说法:因为正月里不准剃头,所以大家都期待着「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那么身为九五之尊谁敢在皇帝的脑袋上动刀?今天,咱们来说说...
民间的说法:因为正月里不准剃头,所以大家都期待着「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那么身为九五之尊谁敢在皇帝的脑袋上动刀?今天,咱们来说说给皇帝剃头的人,应该遵守什么规矩?
一般皇帝剃头都是由礼部挑特定的日子来的,比如初一,初十一,初二十一,这三天,首先呢要到太阳东升之时,因为这有一个寓意,寓意着如日之升,而且皇帝要换特制的衣服,请皇帝专用的小刀,而剃匠师只能顺刮,而且还不能在皇帝头上呼气,因为平民百姓不可以在皇帝头上喷晦气,在剃发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分量,不可按皇帝的脑袋,这不是一般的脑袋,这叫龙首。
还有给大家讲下光绪皇帝剃头的情况,剃头师每次剃头前,都要被扒光衣服检查,换上皇家衣服,然后在光绪面前磕头,才可以进行工作。
为光绪皇帝刮脸的时候,所有的侍卫都是眼睛不眨的看着剃头匠的手,防止他出什么乱子可以第一时间阻止,剃头匠只管操刀,其他都是有边上的太监做的,整个过程大概半个小时,大殿上一点声音都没有,光绪始终保持闭目养神,这样才算结束了。
给皇帝剃头是一个高难度的职业,如果做得好的话,给的钱是很多,如果皇帝高兴,以后就是飞黄腾达,如果有一点差错,就是掉脑袋的事情,而清朝人那留发应为"金钱鼠尾"样式,头顶只留铜钱大小的头发,其余全部剃光,那这样每月至少要剃一次了。
生活常识分享。
风俗演义 卷二
![风俗演义 卷二](https://img.taocdn.com/s3/m/eb14b64d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dc.png)
“正月里,不剃头;正月里剃头死舅舅。
”这首民谣,传唱了三百六十多年,岁月早已朦胧了原来的意思,倒给九州大地上的剃头师傅们,每年一个月的“年休假”。
时至今日,大多数人依然恪守着正月不进理发馆的习俗。
其实,这首民谣根本不是对人们正月剃头就一定会死舅舅的预言,而是在用“正月不剃头——思旧”这一无奈,去咒骂满清政府用钢刀硬弩强行推广的“剃发令”。
满洲人早在入关以前,就使用了大量的汉人。
且不说原先就生活在辽东大地上的汉人宁完我、范文程、鲍承先等人都是清代基本国策的草创者,就是明朝的兵部尚书洪承畴,明代的守边悍将、后被清王朝裂地封王的吴三桂、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人,哪一个不都是替满洲人攻城略地、开疆拓土的元勋,连清朝皇帝顺治的皇父摄政王多尔衮都自称:“吾曹栉风沐雨数十年。
”“譬诸行道,吾等皆瞽。
今犹得一导者,吾安得不乐?”这时的清王朝,虽然已经统治了大半个中国,但西北的李自成,西南的张献忠,江南的朱明皇裔福王、鲁王、唐王、桂王,台湾的郑成功等都在称王称帝志在问鼎,清朝还须依靠这些归降的汉人去争夺天下。
所以,顺治元年,小皇帝坐在紫禁城里称孤道寡时,颁发的一系列诏书中就有一道明确宣布“文臣衣冠暂从明制”但仅一年之后,随着清兵势如破竹般击溃李自成、横扫江南消灭了明王朝的主要抵抗力量之后,由皇父摄政王多尔衮代七岁的小皇帝顺治颁发了《剃发诏书》。
诏曰:向来剃发之制,不即令划一,姑听自便者,欲俟天下大定,始行此制耳。
今中外一家,君犹父也,民犹子也,父子一体,岂可违乎,若不统一,终属二心。
自发布告之后,京城内外限旬日,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为惜发争留,决不轻贷。
这是经朝廷文人粉墨整理后的诏书,实际上的“剃发令”比这血淋淋得多,“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几乎一夜之间,全国的剃头挑子上都挂上了这样的警句。
甚至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剃头师傅走街串巷的剃头挑子上,有一头还高高竖着根木棒,谁都知道这是老辈子传下来的家什,剃头时挂上面镜子供顾客使用,游走时就是悬挂满洲人那张“剃头诏书”的旗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上,清朝皇帝的“龙头”最难剃?英国人1843年创作的铜版画,描绘了当时中国人的理发场景?清代街边理发摊“二月二,龙抬头,家家男子剃龙头”……今年是龙年,更让“二月二”这个特别的日子多了许多美好的含意:龙年龙抬头,大家都欢喜。
2月20日,著名民俗学家刘振超告诉记者:“二月二,剃龙头”始于清朝。
民间有着“正月不剃头”的俗信,二月初二刚出正月,又是“龙抬头”的吉祥日,所以人们赶在这天理发,是讨吉利的一种方式。
那么,为什么不是“二月一”呢?专家的解释是,这和中国人喜欢双数有关。
一唠起“二月二”的趣闻轶事,刘振超有讲不完的传说故事。
他说,自古以来中华民族把龙视为吉祥物,不少习俗也多与龙有关。
大约从唐朝开始,中国人开始讲究过“二月二”了,当时称为春龙节、青龙节、祭龙节、龙兴节等。
明代沈榜《宛署杂记》载:“二月引龙,熏百虫。
……乡民用灰自门外委蜿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
用面摊煎饼。
熏床炕令百虫不生。
”《明宫史》载:“初二日,……各家用黍面枣糕,以油煎之,或以面和稀,摊为煎饼,名曰熏虫。
”清人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也说:“二月二日,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饼,食面者谓之龙须面。
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
”《中华全国风俗志》载:“二月初二日,焚香水畔以祭龙神。
”同时,民间约定这一天太阳出来之前不得到江河挑水,以免损伤“龙神”。
于是,又有炒吃爆米花或黄豆之类食品的习俗。
正如民谣所唱:“二月二,吃豆豆,人不害病地丰收。
”除了这些民间的活动,那么,皇帝是不是也过“二月二”,也要“龙抬头”呢?刘振超肯定地说:“当然,皇帝也不能脱俗。
”皇上的头剃不好就要命民间的说法:因为正月里不准剃头,所以大家都期待着“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
刘振超说,在所有理发的人中,清朝皇帝的头是最难剃的。
你完全可以想象,谁敢在皇帝的脑袋上动刀?清朝皇帝剃头的讲究特别多,剃头的时间要选在太阳升到东南角时,意为:如日之升。
清宫还特别给为皇帝剃头的人定了几条硬性戒律:剃头师每次当差,进宫时必须要经过检查,脱掉自己的衣服,换上皇家特制的服装,然后被太监领到皇帝面前叩头,请刀子。
皇帝专用的剃头刀用一个檀木盒盛着,外套黄云龙套,由皇帝的侍卫捧到剃头师手上。
在给皇帝剃头过程中,侍卫站在旁边要死死地盯着剃头师拿刀的手。
宫里还规定,剃头师只许用右手持刀挨着皇上的头皮,绝不允许用左手按皇上的任何部位。
也就是说,右手要悬空干活,左臂下垂不能动。
若用手捏了龙头,那就是犯下了大罪。
如果给皇帝剃头时不小心割个刀口,流一点血,立刻交给内务府慎刑司拷打。
无论给皇帝剃头还是刮脸,只许顺刮,不许逆刮。
剃头师要屏住呼吸,绝不许向皇上头上喷秽气……可以说,凡是给皇帝剃头的人,每次当差都要吓得战战兢兢,一不留神就会大祸临头。
每剃一次头下来之后,两条腿都会发软吓个半死,几天也缓不过劲来。
当然,如果皇帝满意,给剃头师的赏钱也相当多。
民间有一个故事说,有一年刚出正月,清乾隆皇帝去江南游山玩水,农历二月初一路过天津卫,住在北马路五彩号胡同的龙亭里。
第二天清早起来,乾隆问随从太监:“今天是什么日子?”太监说:“启禀皇上,今儿个是二月二。
”乾隆听了很高兴:“今天是龙抬头啊!我要剃头、整容,取个吉利儿,一路平安。
”于是,太监急忙请来当地一位手艺最好的剃头师,先教他一套参拜皇上的礼法和剃头的规定,然后才领他面见乾隆皇帝。
这个剃头师,听说要给皇上剃头,早就慌了神;再听了几条规定后,更吓得六神无主。
想不剃,可又怕犯了杀头的“抗旨”罪。
剃头师心里发慌,手就越哆嗦,结果,没剃两下,手一抖在乾隆皇帝的后脑勺上划了一个口子,立刻被拉出去砍了头。
乾隆把太监骂了一顿,命令再请一个手艺高的剃头师来。
第二个剃头师心里也怕个不行,剃了没三下,又在乾隆的脑门子上拉了一个口子。
乾隆更恼了,护卫们又把这个师傅砍了。
太监慌里慌张地跑进剃头棚,再想找剃头师时,几乎所有的人都逃走了,只剩下一个十五六岁的小徒弟,太监只好带着他去交差。
由于小徒弟的基本功扎实,手头灵巧,动作轻快,干净利索,不大会儿工夫就给皇帝剃完头,刮完脸,梳好了辫子。
乾隆皇帝拿起镜子一照挺高兴,不由地称赞:“真不愧是剃头的小神童!”这时,小徒弟才敢接话:“启禀皇上,其实那两位师傅都比我手艺高,他们害怕给您剃坏了,手就哆嗦,才伤了您的龙头。
”乾隆听了这话,后悔把剃头师错杀了,只好命地方官办理了善后。
为此,乾隆还封小徒弟为五品随驾官,专给自己剃头整容。
传说,清代皇帝雍正的头上长有癞疤,很难剃,为此不少剃头师被杀。
有一个人主动为他剃头,剃得很好,只是脖子上出现一道红圈,而那道红圈是为皇帝治癞疮的。
从此,雍正答应不再杀剃头师,并敕封剃头师为“半副銮驾,小执事”,还赐一副对联:“做天下头等事业,用世间顶上功夫”。
“二月二”皇帝亲自耕作“自留地”“二月二”也是与农业生产有密切关系的一个日子,“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这首民谣寄托了古代人祈祷获得好收成的希望。
今天,北京故宫博物院里收藏着一幅年画《皇帝耕田图》,画面上阳光灿烂,春风拂煦,头戴皇冠、身穿龙袍的皇帝正手扶犁把耕田,身后跟着一个大臣,手提着竹篮在撒种,牵牛的是身穿长袍的七品县官,远处是挑篮送饭的皇后和宫女。
画上还配有一首打油诗:“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来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
”刘振超说,在龙抬头的时候,皇帝亲自犁田,确有其事。
明清时,皇帝每年都要亲自到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躬耕一番,以给天下百姓做一个重视农业生产的榜样。
当时,明清皇帝都有自己的“自留地”——“一亩三分地”。
那么,这“一亩三分地”到底是怎么来的呢?原来,在明清时的祭农之礼已十分完备。
每年皇帝都要到京城的先农坛祭祀先农,然后再到观耕台前的亲耕田进行示范性耕耘,以完成对先农崇祭的全过程。
皇帝亲耕的田地,据说在周代时是“千亩”,也许是怕皇帝累着了,后来才变成了“一亩三分地”。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一直十分重视农业生产。
从大舜时就有用象耕田的记载,战国时管子说:“先王者,为民兴利除害,故天下之民归之。
所谓兴利者,利农事也;所谓除害者,禁害农者也。
”《礼记》记载,周时已开始这种祭祀先农的“耕礼”,叫“耒礼”,是封建社会十分神圣和重大的国典。
清代从顺治皇帝时延续了明代的“耕礼”的仪式,“顺治十一年(1654年)二月,朝日于东郊。
始行耕藉礼。
定每年仲春亥日行耕藉礼。
”也称之为皇帝“亲耕”。
康熙皇帝把“演耕”(即亲耕)作为法律固定下来,于每年春季都举行“演耕”之礼,亲自率领三公九卿和诸大臣扶犁耕地。
有一幅《皇帝祭先农图》描绘的就是雍正皇帝亲自扶犁,另有六大臣身着蓑衣也扶犁而行,还有24个60岁以上的老年农夫,也着蓑衣扶犁而行。
这幅画真实纪录了当时的皇帝亲耕的场面,以及四周围观的王公大臣。
也可以说,皇帝耕田基本上就是作秀,并且还有一套严格程序。
明代时,皇帝右手扶犁、左手执鞭,往返犁地4趟;清代时改为往返犁地3趟,名曰“三推三返”。
皇帝亲耕完毕,就登上观耕台观看王公大臣们耕作了。
据《宛署杂记》记载,每次“圣驾躬耕”,地方政府都要筹备至少一个月时间,搭建一座巨大的耕棚,供皇帝和大臣们休息,要为他们精心准备膳食,还要找数十名经验丰富的老农进行礼仪培训。
皇帝的耕田必须是筛过的细土,以便让皇帝犁起来能省些劲儿。
有意思的是,嘉庆二十年(1815年),嘉庆皇帝亲耕时,碰巧所备耕牛不驯服,让嘉庆皇帝无法驾驭,御前侍卫十余人上前帮忙,才勉强耕了三个来回。
为此,嘉庆皇帝大怒并发了上谕:“耕藉为劭农大典,顺天府供备牛只,平时不勤加演习,玩忽从事。
著将专司供办之大兴县知县沈守恒、宛平县知县张洽俱先行革去顶戴,交部严加议处;顺天府府尹费锡章系专辖之员,著交部严加议处……所有此次一切例赏,概行停给。
”本来是皇帝亲耕自己没秀好,却让手下的人都倒了霉。
二月初二“迎富贵”据记载,历史上的不少朝代,在“二月二”这天都有相应的活动。
唐朝时,二月初二被视为一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要“迎富贵”,吃“迎富贵果子”,就是吃些点心类食品。
据《资治通鉴》卷209记载,唐景龙三年(709年)二月二日,唐中宗登上宫城北面的玄武门楼,“与近侍观宫女拔河”。
次年,中宗又在禁苑西面的梨园球场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拔河比赛,把老臣拉扯得东倒西歪。
宋代宫廷在这一天也进行专门活动,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述南宋时说,二月初二这一天,宫中有“挑菜”御宴。
宴会上,在一些小斛(口小底大的量器)中种植一些新鲜菜蔬,把它们的名称写在丝帛上,压放在斛下,让大家猜。
根据猜的结果,有赏有罚。
到了元朝,“二月二”被明确称为“龙抬头”。
《析津志》在描述元大都的风俗时提到,“二月二,谓之龙抬头”。
这一天人们盛行吃面条,称为“龙须面”;还有烙饼,叫做“龙鳞”;若包饺子,则称为“龙牙”。
总之,凡是食物,都要以龙体部位命名。
无论是正月不剃头,还是“二月二,龙抬头”,都与沈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过春节,清宫里张灯的时间要比明宫张灯时间长很多,一直到二月二“龙抬头”,二月初三才撤灯。
另外,在清代人的眼中,“二月二”是个吉日。
据史书记载,崇德八年(1643年),清世祖福临继承皇位,尊母后博尔济吉特氏哲哲为皇太后。
顺治元年,大清迁都北京,皇太后定居紫禁城。
顺治六年(1699年)四月十七日,皇太后驾崩,遗体被运回盛京(今沈阳),并于顺治七年二月二日与皇太极“合葬”于沈阳的昭陵,顺治帝撰写了祭文。
沈阳日报记者陈凤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