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赎三幕经典理论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王明微 2014141051089 三幕式结构理论分析《肖申克的救赎》——用智慧改变人生
在西方的戏剧中,普遍使用“幕”(Act)作为大的单位。好莱坞许多电影会采用经典的三幕式结构,这意味着在电影的某些特定时刻会出现一些有着特定功能的特定事件,而这些事件往往大都为情节递进和人物塑造服务。创作者往往利用观众对故事进展的好奇心理和人物的移情作用来开展整部电影的叙事结构。本文就以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为例,来分析这部影片三幕式结构的设置以及主人公安迪如何用智慧改变自己的人生。
电影剧本结构的定义是:一系列互为关联的人物、情节和事件按线性安排,最后导致戏剧性结局。这就意味着,故事是从开端向前发展直到结尾,在剧本的前几分钟需要向观众介绍三件事情:谁是主人公? 戏剧性的前提是什么? 戏剧性情境又是什么? 而这些设置就是为了激发观众的好奇心理和对人物的移情心理。经典的三幕式结构具体如下:
第一幕:建立起人物关系、介绍中心人物以及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给电影打基础,引起观众注意。
第二幕:复杂的人物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中心人物为解决他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困难作斗争,进一步通过矛盾与主要斗争开展情节。
第三幕:强化故事中出现的状况,使之达到一个高潮或是形成一种对抗的局面,中心人物用通常是用戏剧化的方式解决问题,最终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在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中第一个出现在银幕的人物就是中心人物安迪。这是好莱坞电影传统的叙事策略,首先把主人公推出来,从而利用观众对主人公的好奇心和移情作用以及对主人公命运的担忧,把观众逐步带入整个故事。
整部电影有了故事主人公,接下来就是设置戏剧性的前提,这部影片的戏剧性前提是: 安迪被冤枉入狱,他如何才能逃脱这样的命运实现自我救赎呢? 戏剧性前提要为电影引出一个大的方向和目标,主人公所有的言行都是为此而努力奋斗的。因此,影片中主人公出场遇到的困境就是被冤枉入狱,能够逃离这种命运便成为安迪所有行为动作努力的方向。他要逃离的是这种被禁锢下没有自由和希望的命运,而不仅仅是逃离肖申克监狱而已。逃离监狱只是主人公的外在动作,而逃离这种命运才是主人公最真实的内在渴望。观众被安迪的渴望深深吸引,想看看他能不能最终逃离这种命运,又或者不能逃离的话,他会经历些什么。他是最终洗刷冤情被放出来? 还是自己想方设法逃出来? 还是逐渐适应了监狱里的生活?……这种种的可能性,是吸引观众看下去的关键。
接下来就是对戏剧性情境的设置,戏剧性情境是主人公要完成这个任务的最大障碍。戏剧性情境一定要跟主人公的大方向相冲突矛盾,是主人公一切欲望的最大阻力。如果戏剧性情境很优越并且能够帮助主人公迅速达成梦想的话,那么这个故事就会平淡无奇;相反越是与主人公欲望相悖的戏剧性情境越是能够引人入胜。
这部影片的戏剧性情境就是: 安迪想要逃离肖申克监狱几乎不可能。因为,没有人可以证明安迪是无辜的,而且监狱的看守很严,他随时有可能被粗暴的狱警打死,还要忍受某些变态囚犯的性骚扰,在这种身心都受折磨的环境下,活着都成了一种挑战……种种这些告诉我们,安迪逃离这种命运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而越是把这些矛盾障碍设置得很大,安迪想逃离这种囚禁命运的欲望和困难也就越大,观众就会越发关注主人公的命运和整部电影的情节走向。《肖申克的救赎》采用严密的人物设置和紧凑的叙事情节,将观众的目光牢牢锁定在电影上。这可以说使影片成功了一大半。
好的故事的开端和结尾是相互联结的,这一原则也同样适用于电影剧本。故事的结尾一定是另一个故事的开端,它往往是把原本不可逆转的把主人公的生活和命运带入了一个全新的开始。如果一部影片的主人公为了某个目标努力奋斗后却仍停留在原有的生活,那么观众一定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即便是主人公最后没有实现目标,真回到了原点,那么经过努力奋斗之后,他的生活一定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即便回归了原有的生活,心境上也是物是人非。《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主人公安迪在经历了整部影片之后,他由寄希望于法律能为自己洗脱罪名,变成了最后靠自己的智慧获得救赎从而改变自己的人生。表面看来安迪确实实现了他最初的目标———自由,但是此时的“自由”已非彼时的“自由”。好的影片结尾一定是让主人公以意料之外的方法实现自己在影片最初时的欲望和目标,而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基本上做到了这一点。
一个传统的三幕式结构的剧本基本上会有两个情节点的设置从而把整个故事分成三段结构。那么什么叫情节点呢? 情节点是一个事件,它往往把故事向另一个方向推进。因此,情节点就是剧本中的两个转变。仔细分析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开端的几个情节的设置,安迪蒙冤入狱,第一个情节是第一个监狱之夜同去的一个新犯人被狱警打死了;第二个情节是他认识了在监狱里什么都能弄到的瑞德并向瑞德买了一把小锤子;第三个情节是他被监狱里号称“三姐妹”的三个男人性侵犯。这些之所以被称为三个情节而不是三个事件,是因为它们只是主人公安迪监狱生活的体现,他们的出现并没有改变主人公的任何命运,主人公唯一做的就是承受和挣扎。然而接下来的影片的第一个事件出现了,在为监狱修补屋顶时,安迪急中生
智发挥了自己的金融特长为警备队长海利节省了很多纳税的钱。从此安迪得到了警备队长的信任,在安迪被“三姐妹”打伤后,警备队长为安迪报了仇,让“三姐妹”从安迪的生活中消失。这个事件就是影片的第一个情节点,它使主人公由第一段落默默无闻地承受着监狱的种种转变为逐渐融入了监狱生活。接下来,安迪在监狱里有了地位,他组织建设了监狱图书馆,帮助许多狱友获得高等文聘,继续为监狱长服务金融问题等等,直到汤米出现,让安迪看到了自己出狱的一线希望。因为汤米能够证明安迪是被冤枉的,但是不幸的是监狱长怕安迪出狱后泄露自己洗钱的罪名,从而杀害了汤米,这一事件使安迪认识到了他在监狱里即使做得再好,也不可能重获自由,最后安迪决定越狱。汤米被监狱长杀害事件是影片的第二个情节点,这个事件使安迪不再甘心融入监狱的生活等待法律的救赎,而是决定通过越狱实现自我救赎。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之所以被称为经典之作,是因为它的结构不但隐藏在故事之下传达了主题,而且其结构本身就是一个十分深刻的主题。整个故事的结构是传统的三幕式结构,讲述了主人公安迪被冤入狱最终逃离监狱的故事。但是这只是这部影片的浅在意义,其深层涵义则来源于三幕式结构。在悉德·菲尔德的《电影剧本写作基础》中曾把两个情节点划分的三段分别称为:设置、对抗和结局。设置意在指开端部分前三十分钟对人物和规定情境的设置,中间的对抗部分写人物如何与阻力作斗争,结局讲述矛盾的化解。我们仔细研究《肖申克的救赎》的深层涵义其实是一种人生的写照,主人公进监狱的过程就像是一个婴儿从小到大的过程,先后经历了孩提时:反抗来到这个世界;中年:融入这个世界;老年:离开这个世界。于是,返回头来看整部影片的某些情节安排,“三姐妹”对安迪进行性侵犯意味着社会对孩子的性教育,孩子进入整个人生,首先是带着内心的恐惧去观察和生活的,他们往往带有一丝反抗。这就像主人公安迪刚进监狱的样子,内心恐惧想逃离,但是又没有能力,他不得不接受了这个监狱的教育,包括性教育,最终开始成熟,并且逐步融入监狱生活。第二阶段则是人逐渐融入了社会,为社会所用。主人公安迪在影片的第二阶段近乎一个监狱里的高级金融白领,他在监狱里用自己的智慧如鱼得水的工作着,生活着,就仿佛我们成年阶段开始慢慢融入整个社会。第三个阶段安迪就像看透世事的老人,而且有足够的能力和智慧去摆脱这种人生。安迪也最终逃离了监狱生活,在海洋的彼岸获得了自由与希望。
整部影片其实阐释了一个道理,人永远也不能放弃目标与希望,要善于用自己的智慧去改变人生。我想这也是《肖申克救赎》所阐述的更深一层对人生的思考。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就是一个真实人生的写照,它实现了影片的双层次的含义,成为了一个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