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赎三幕经典理论分析
电影三幕式经典结构教学提纲
一、三段式结构的建置电影剧本结构的定义是:一系列互为关联的事变、情节和事件按线性安排,最后导致戏剧性结局。
这就意味着,故事是从开端向前发展直到结尾,在剧本的前10分钟需要向观众介绍三件事情:谁是主要人物?戏剧性的前提是什么?戏剧性情境是什么?而这些设置就是为了激发观众的好奇心理机制和对人物的移情心理机制。
在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中第一个出现在银幕的人物就是主人公安迪,这是好莱坞电影传统的叙事策略,主人公一定是第一个出现在电影中,而不是过了大半个小时才出现。
《肖申克的救赎》是传统的好莱坞剧情片,选择这样的叙事策略,是为了首先把主人公推出来,从而利用观众对主人公的移情作用和对主人公命运的担忧,把观众引入故事。
当然也有像希区柯克的《精神病人》那样的影片,作为主人公的那个精神病人半个小时后才出现银幕上,这样的电影也同样可以成为经典影片,虽然没有遵循好莱坞传统的三段式叙事规律,但是同样获得了名誉。
由此可见,选择合适的叙事策略在创作电影剧本的过程中至关重要。
有了主要人物,接下来就是建置戏剧性前提,这部影片的戏剧性前提是:安迪被冤枉入狱,他如何才能逃脱这样的命运?戏剧性前提要为剧本引领出一个方向,主人公所有的行为和动作都是为了走向这个方向。
因此,影片中主人公出场遇到的困境就是被冤枉入狱,能够逃离这种命运便成为安迪所有行为动作努力的方向。
他要逃离的是这种没有自由的命运,而不只是逃离监狱而已,逃离监狱是主人公的外在动作,而逃离这种命运才是主人公的内在欲望。
观众之所以看下去,也是为了看看他能不能最终逃离这种命运,或者不能逃离的话,他会经历些什么。
他是最终洗刷冤情被放出来?还是自己逃出来?还是在逐渐适应了监狱的生活?……这有种种的可能性,当然这也是吸引观众看下去的关键。
接下来是对戏剧性情境的建置,戏剧性情境是主人公要完成这个任务的最大障碍,那就是逃离这种命运一定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戏剧性情境一定要跟主人公的冲突相矛盾,是主人公一切欲望动作的阻力。
肖申克的救赎(赏析)主题思想-陈炯
《肖申克的救赎》主题鉴赏《肖申克的救赎》是本学期语文课自己阅读的名著,虽然自己以前看过这部影片,但是这一次通过文字的阅读却给我带来不同震撼的情感冲击。
这部作品中包含的深刻而强烈的哲学思想或许不能完全领会但依然带给我巨大的收获,简单的概括一下该作品讲述的一个大银行副安迪被冤枉的指控他杀死了自己的妻子和妻子的情人。
入狱后他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帮典狱长洗钱逃税,并以此改善了自己在狱中的恶劣状况。
期间用自己的才学帮助狱中许多牢犯,带给他们希望,之后得知有证据证明自己清白,却不能伸冤时,利用十几年挖出的地道成功越狱的故事。
这个故事似乎不是多么的曲折离奇,但却能带给我们如此的情感体验。
我想是在于导演对其主题思想多方位的深刻的表达——自由、希望、与坚持。
《肖申克的救赎》中的自由是一种普通而难得的存在。
一些我们平时完全忽略的状况但是在你入狱后这却显的无比珍贵。
比如影片中瑞德在修葺屋顶时的自述:“我们喝着杜弗伦给我们争取的啤酒,杜弗伦独自坐在阴凉处奇异的笑着,你可以说他想讨好典狱长,博取狱友的友谊。
但我认为他只想重温自由,阳光撒在肩上,突然感觉仿佛是在修葺自家的屋顶,仿佛我们都是自由人。
”另外一个场景就是杜弗伦违规播放音乐时瑞德的自述:“坦白说我现在我都不知道那两个意大利娘们唱的什么,我也不想知道,有些话还是隐藏起来比较美妙,但美妙的让你心痛。
”当你从囚车上缓缓走下来,听见那灰色的囚门关闭时磞的一声,猛然感到这一切都发生了如此的恍惚而又心痛的真实。
从今天起就要被这灰色的高墙围了起来,甚至是一辈子就要被他围着了。
你敢想象吗?当你在家随意的听着音乐时,你难以想到入狱后你要背负着独囚的惩罚才有可能听到。
当你在家修缮自家屋顶时或许有些辛苦,但你更无法想象在狱中这是冒着被推下高楼的危险才惊险换的的片刻自由温暖的感觉。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我们生活的平凡小事,而在我们为了工作、婚姻、社交等种种而烦恼不堪抱怨时,我们从未想过我们已经拥有这么多。
结构主义视角下《肖申克的救赎》分析
结构主义视角下《肖申克的救赎》分析
《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浪漫主义的经典电影。
从结构主义的角度来看,电影描绘了一个充满矛盾冲突的美国笔记账房管理员安迪(Andy)的人生历程。
在安迪服刑之前,他错失了人类无尽的心理需求,包括爱、尊重和安全感。
然而,在肖申克监狱,安迪发现了一个新的世界,它允许他享受自由,尊重个人价值,并可以实现他的梦想。
结构主义观点认为,安迪的梦想是他拯救自己的最终希望,而实现梦想的唯一方法就是逃出监狱。
电影的结构十分巧妙,强调了“从下至上”的概念,表达了“承认现实,改变现实”的理念。
安迪从一名笔记账房管理员变成了一名股市大亨的过程中,表现出自律和精神活力,醒悟了自己的价值,以及追求自由与尊严的决心。
在结构主义观点中,《肖申克的救赎》表明:记住,即使你处于低点,你仍然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改变你的现实,你就可以改变自己的宿命;让你的梦想成真,即使是落后的环境,仍然可以有一个希望的未来。
因此,本片给了我们一个鼓舞人心、充满希望的结局:通过勇敢和机智站起来,不要害怕梦想,不忘初心,我们也可以实现我们美好未来的梦想。
肖申克的救赎三幕经典理论分析
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王明微 2014141051089 三幕式结构理论分析《肖申克的救赎》——用智慧改变人生在西方的戏剧中,普遍使用“幕”(Act)作为大的单位。
好莱坞许多电影会采用经典的三幕式结构,这意味着在电影的某些特定时刻会出现一些有着特定功能的特定事件,而这些事件往往大都为情节递进和人物塑造服务。
创作者往往利用观众对故事进展的好奇心理和人物的移情作用来开展整部电影的叙事结构。
本文就以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为例,来分析这部影片三幕式结构的设置以及主人公安迪如何用智慧改变自己的人生。
电影剧本结构的定义是:一系列互为关联的人物、情节和事件按线性安排,最后导致戏剧性结局。
这就意味着,故事是从开端向前发展直到结尾,在剧本的前几分钟需要向观众介绍三件事情:谁是主人公? 戏剧性的前提是什么? 戏剧性情境又是什么? 而这些设置就是为了激发观众的好奇心理和对人物的移情心理。
经典的三幕式结构具体如下:第一幕:建立起人物关系、介绍中心人物以及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给电影打基础,引起观众注意。
第二幕:复杂的人物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中心人物为解决他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困难作斗争,进一步通过矛盾与主要斗争开展情节。
第三幕:强化故事中出现的状况,使之达到一个高潮或是形成一种对抗的局面,中心人物用通常是用戏剧化的方式解决问题,最终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在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中第一个出现在银幕的人物就是中心人物安迪。
这是好莱坞电影传统的叙事策略,首先把主人公推出来,从而利用观众对主人公的好奇心和移情作用以及对主人公命运的担忧,把观众逐步带入整个故事。
整部电影有了故事主人公,接下来就是设置戏剧性的前提,这部影片的戏剧性前提是: 安迪被冤枉入狱,他如何才能逃脱这样的命运实现自我救赎呢? 戏剧性前提要为电影引出一个大的方向和目标,主人公所有的言行都是为此而努力奋斗的。
因此,影片中主人公出场遇到的困境就是被冤枉入狱,能够逃离这种命运便成为安迪所有行为动作努力的方向。
电影解析解读肖申克的救赎
电影解析解读肖申克的救赎肖申克的救赎,是由弗兰克·德拉邦特执导的一部经典电影,改编自斯蒂芬·金的小说。
上映于1994年后,这部电影在观众中赢得了巨大的声誉和影响。
它以其深刻的人物刻画、情节发展和哲学思考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对《肖申克的救赎》进行解析和解读。
一、剧情梗概与人物角色《肖申克的救赎》讲述了银行家安迪·杜弗兰在被错误指控谋杀并入狱后的经历。
在肖申克监狱里,他结识了红,一个懂得在狱内搞定各种事情的老犯人,两人逐渐成为了好友。
安迪利用自身金融背景帮助监狱官员洗黑钱,并在狱长诺顿的威胁下逃亡。
最终,他揭露了狱中腐败的实质,证明了自己的清白并最终获得自由。
在电影中,安迪·杜弗兰以其智慧、耐心和坚韧的品质吸引着观众。
他通过学习、帮助他人和保持内心力量,成功地逆袭了逆境。
而红则是一个机智而深情的角色,替代了安迪成为了朋友和支持者。
这两个人的角色塑造使得观众对影片中的故事和人物情感产生共鸣。
二、主题与意义《肖申克的救赎》探讨了人性、希望和自由等一系列深层次的主题。
首先,人性是该电影的核心主题之一。
通过安迪和其他犯人的互动,电影体现了无论生活环境如何恶劣,人的内心仍然有希望和美好的力量。
安迪为犯人们带来了新的追求、互相帮助和相信的信念,改变了他们对生活的看法。
其次,希望是电影中的重要主题。
安迪在监狱中继续着他的希望,在每个人心中点燃了对自由的渴望。
他展示了无论面对怎样的困境,只要心中充满希望,我们就能够战胜困难,追求美好的人生。
此外,自由也是《肖申克的救赎》所探讨的核心主题之一。
随着故事的发展,自由成为了安迪最大的追求。
他经历了长期的痛苦和煎熬,最终通过自己的智慧和计划实现了自由的重获。
电影通过安迪的故事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和追逐。
三、影片哲学思考《肖申克的救赎》通过对人性、希望和自由的思考,传递出了一些深刻的哲学观点。
首先,电影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监狱内的犯人们代表着不同的人性:有些人堕落,有些人追求改变,有些人选择无视。
存在主义视角下《肖申克的救赎》中人物分析
存在主义视角下《肖申克的救赎》中人物分析摘要:本文将以存在主义为理论基础,从三个方面对小说中的人物进行分析,即荒谬的人生处境,存在的不同价值以及为救赎自我做出的选择。
通过对人物分析的研究发现,在荒谬的人生处境中他们淡然处之,在监狱这所禁锢的牢笼中他们展现着自己存在的意义,面对痛苦,他们选择自我救赎。
与此同时,本文展示了史蒂芬·金的存在主义关怀,丰富了肖申克救赎的研究视角,为后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鼓励读者通过自由选择去救赎生命的意义。
关键词:存在主义;《肖申克的救赎》;人物分析《肖申克的救赎》主要以肖申克监狱中不同身份的人的不同生活情景为主线,记叙了安迪和黑人瑞德以及布鲁克斯在肖申克被监禁,最后通过不同的方式顺利离开肖申克的故事。
存在主义是萨特的理论,主要包括以下三点:第一,世界是荒诞的;第二,存在先于本质;第三,自由选择。
本文是从存在主义的视角出发对小说中人物进行分析。
一、荒谬的人生境遇1.1布鲁克斯-荒谬的自由在萨特看来,世界是荒谬的,生活是痛苦的。
他认为这个充满丑陋和罪恶的社会必然存在着冲突、斗争和残酷,一切都是荒谬的。
布鲁克斯是一名监狱图书管理员,他在监狱里度过了半个世纪,在他的生命结束时获得假释。
这是每个犯人的梦想,但老布鲁克斯听到这个消息却感到害怕和无助,以至于他想通过再犯一次罪来取消假释。
监狱是囚禁希望和自由的牢笼,但布鲁克斯却认为肖申克就是他的家。
因为他已经适应了监狱生活,完全体制化了,外面正常社会的自由像毒药一样击中了他的心。
当他离开监狱时,他得到了监狱里大多数人想要的自由,这更像是他失去了自己的自由。
这是多么荒谬啊!1.2瑞德-荒谬的监狱假释瑞德是整部小说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瑞德曾经两次被假释审讯官传唤,他迫不及待地要表现出他是如何真正地忏悔和承认自己的错误的。
然而,在当时经验丰富的假释审讯人员看来,所谓的瑞德这样的人的忏悔,只是一种刻意的自由宣言。
此刻,他深刻地意识到,所谓的假释只不过是一种自欺。
电影解析:《肖申克的救赎》情节剖析
电影解析:《肖申克的救赎》情节剖析简介《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由弗兰克·德拉邦特导演并由蒂姆·罗宾斯和摩根·弗里曼主演的美国电影。
这部电影于1994年上映,改编自斯蒂芬·金的同名小说,以其深刻的人物形象和扣人心弦的剧情而享誉世界。
剧情概要本片讲述了安迪·杜弗雷恩(蒂姆·罗宾斯饰)被错误定罪并入狱,在肖申克监狱度过了二十年的故事。
在监狱中,他与桑德兰(摩根·弗里曼饰)成为了朋友,并展开了一系列打击犯罪体制的行动。
最终,安迪成功逃脱并曝光了前任犯罪局长等人的腐败行为。
角色分析1.安迪·杜弗雷恩(Andy Dufresne):本片男主角,一个冤案受害者。
他机智、聪明,并利用他的专业技能与狱中囚犯建立起了联系,并最终实现了自己的复仇和逃脱。
2.桑德兰(Ellis 'Red' Redding):本片的叙述者兼主要角色,也是监狱中顶尖的搞定人物。
他在影片中成为安迪的朋友,愿意帮助他完成任务并提供各种资源。
3.诺顿局长(Warden Samuel Norton):肖申克监狱的独裁者,他利用犯人进行非法活动来获取个人利益。
主题探讨1.希望与坚持信念:《肖申克的救赎》主题之一是对希望和信念的探索。
安迪永不放弃对自由和正义的追求,尽管面临着极其恶劣的环境和逆境,但他坚守内心所信仰,并最终实现了自由和复仇。
2.自由与奴役:电影通过描绘监狱生活深刻地探讨了自由和奴役之间的关系。
囚徒们被束缚住,在牢笼中度过他们剩余的生命,而追求自由成为他们内心最强烈的欲望。
3.人性与道德观念:《肖申克的救赎》通过塑造不同角色展现了人性中复杂而矛盾的一面。
从诺顿局长和其他协助其腐败行为的官员到良善而正直的安迪和桑德兰,影片反映了人性在艰难选择面前可能产生的不同结果。
成功之处《肖申克的救赎》在呈现剧情和塑造角色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
导演弗兰克·德拉邦特巧妙地将斯蒂芬·金小说中沉重而复杂的主题转化为令人动容和引人入胜的视觉叙事。
肖申克的救赎赏析
禁锢飞向欲望的枷锁--肖申克的救赎赏析一、摘要:《肖生克的救赎》算是一部励志的电影吧,故事发生在肖生克这座监狱里,或者说是地狱里。
故事发生在1947年,银行家安迪,在一个失意的深夜之后,被当作杀害妻子与情夫的凶手送上法庭。
妻子的不忠、律师的奸诈、法官的误判、狱警的凶暴、典狱长的贪心与卑鄙,将正处而立之年的安迪一下子从人生的巅峰推向了世间地狱。
他被判无期徒刑,送进了固若金汤的鲨堡监狱。
在目睹了狱中腐败之后,他自知难以讨回清白,只有越狱才是生路。
于是他开始暗中实施自己的计划,他结识了专在狱中从事黑市交易的罪犯雷,并从雷那里弄来《圣经》和一些最不起眼的小东西。
同时,他坚持近十年接连不断的书信上访,为鲨堡监狱建立了全美最好的监狱图书馆。
他还无私地辅导帮助众多犯人获得了同等学历,使得他们可以在狱中继续学习,为日后重获自由,踏上社会打下基础,同时他还通过自己的才能,成为狱警的帮手,得到典狱长的青睐,成为他的私人助理,这些为他以后的计划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帮助,如果没有这些他自己争取来的有力的条件,越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当一个年轻的窃贼告诉安迪他曾在另一所监狱中遇到过杀害安迪妻子和情夫的真正凶手时,安迪再也克制不住自己感情,他希望典狱长能够帮他沉冤昭雪,讨回公道。
谁知,典狱长因为安迪知悉他贪污、受贿的内幕而决意不让安迪重返人间,竟残酷杀害了那个年轻窃贼,并再次将安迪关入黑牢。
忍无可忍的安迪终于在一个雷电交加的夜晚,越狱而出,重获自由。
当翌日典狱长打开安迪的牢门时,发现他已不翼而飞。
预感到末日来临的典狱长在检察人员收到安迪投寄的典狱长的罪证之后,畏罪自杀。
二、关键字:自由希望权利欲望犯罪三、引言:“生命可以归结为一种简单的选择:或忙于真正的生活,或一步一步走向死亡。
”这其实也是每一个人的两个选择,每一个人都一样,从出生到死亡,get busy living or get busy dying ,忙着活,或者等死,所以如何抉择是很重要的。
肖申克的救赎三幕经典理论分析
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王明三幕式结构理论分析《肖申克的救赎》——用智慧改变人生在西方的戏剧中,普遍使用“幕”(Act)作为大的单位。
好莱坞许多电影会采用经典的三幕式结构,这意味着在电影的某些特定时刻会出现一些有着特定功能的特定事件,而这些事件往往大都为情节递进和人物塑造服务。
创作者往往利用观众对故事进展的好奇心理和人物的移情作用来开展整部电影的叙事结构。
本文就以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为例,来分析这部影片三幕式结构的设置以及主人公安迪如何用智慧改变自己的人生。
电影剧本结构的定义是:一系列互为关联的人物、情节和事件按线性安排,最后导致戏剧性结局。
这就意味着,故事是从开端向前发展直到结尾,在剧本的前几分钟需要向观众介绍三件事情:谁是主人公戏剧性的前提是什么戏剧性情境又是什么而这些设置就是为了激发观众的好奇心理和对人物的移情心理。
经典的三幕式结构具体如下:第一幕:建立起人物关系、介绍中心人物以及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给电影打基础,引起观众注意。
第二幕:复杂的人物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中心人物为解决他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困难作斗争,进一步通过矛盾与主要斗争开展情节。
第三幕:强化故事中出现的状况,使之达到一个高潮或是形成一种对抗的局面,中心人物用通常是用戏剧化的方式解决问题,最终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在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中第一个出现在银幕的人物就是中心人物安迪。
这是好莱坞电影传统的叙事策略,首先把主人公推出来,从而利用观众对主人公的好奇心和移情作用以及对主人公命运的担忧,把观众逐步带入整个故事。
整部电影有了故事主人公,接下来就是设置戏剧性的前提,这部影片的戏剧性前提是: 安迪被冤枉入狱,他如何才能逃脱这样的命运实现自我救赎呢戏剧性前提要为电影引出一个大的方向和目标,主人公所有的言行都是为此而努力奋斗的。
因此,影片中主人公出场遇到的困境就是被冤枉入狱,能够逃离这种命运便成为安迪所有行为动作努力的方向。
他要逃离的是这种被禁锢下没有自由和希望的命运,而不仅仅是逃离肖申克监狱而已。
文艺音乐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主题分析
文艺音乐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主题分析《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经典的文艺电影,主要讲述了安迪·杜佛兰在被误判入狱后,通过勇气、智慧和坚毅的努力逐渐获得自由和救赎的故事。
该电影的主题深刻、感人,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电影之一。
一、自由的重要性安迪作为一名冤狱犯,一直追求自由。
他试图通过各种渠道争取申诉自己的无罪,也想方设法地在狱中建立了属于自己的“自由世界”,通过挖掘隧道等方式向自由靠近。
最终,他和同伴逃出了监狱,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案例: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也像安迪一样在追求自由的道路上前行着。
比如,中国的一些艺术家、学者、维权人士因表达个人观点或行使公民权利而被判刑入狱。
他们虽身陷囹圄,但通过努力争取自由的权利,最终也能够走出囚笼,重获自由。
二、人性的复杂性《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人物形象各异,有好人也有坏人,他们的性格也存在着复杂的内心世界。
比如,宿管长诺顿一开始表现得非常严厉,事实上他虽然残忍,但也有自己的烦恼和苦衷。
而另一名监狱看守布金斯表面看起来险恶,但内心却是有正义感和良心的。
这样复杂的人性形象,让观众能够更全面地看待和理解人性。
案例:现实中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有正直善良的人,也有狠毒阴险的人,但同样也存在着矛盾和复杂性。
比如,某名政治家,表面上似乎是贤达正直的形象,但实际上他却为了个人利益不惜草菅人命,这样复杂的人物形象,让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探索人性的本质。
三、希望的力量在电影中,安迪一直怀有逃出监狱、重获自由的希望。
他和同伴一起耐心地挖掘隧道,在整个逃脱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关于自由的信念和勇气,最终得到了自由。
这种希望不仅在电影中体现,而且对生活也具有启示。
只有不断地坚持自己的信念和希望,才能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案例: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像安迪一样的人在面对失败和挫折时也有自己坚持的信念与希望。
比如,国内的一些初创企业家,创业压力巨大,但他们始终保持着信念,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最终也有很多人通过努力实现了自我的价值和成就。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的剧情赏析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的剧情赏析《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由弗兰克·达拉邦特执导,蒂姆·罗宾斯和摩根·弗里曼主演的美国电影。
电影根据斯蒂芬·金的中篇小说改编而成,讲述了一位曾经被冤枉入狱的银行家安迪·杜佛兰(蒂姆·罗宾斯饰)在肖申克监狱的磨难和挣扎中,最终通过自学和智慧,成功逃脱并揭露了监狱腐败的故事。
电影以现代社会中的权力、自由和人性为主题,展现了人在极端环境下的顽强生存和不屈精神。
下面,我们将对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的剧情进行赏析。
一、自由与囚禁电影开篇,主人公安迪·杜佛兰因涉嫌犯罪被判刑两个连续无期徒刑。
他被投入了肖申克监狱,这是一个荒凉、恐怖的地方。
在这里,囚犯们失去了自由,被束缚在高大的围墙之内,像奴隶一样服从着狱警的摆布。
每个人都在梦想着逃脱,却又被监狱的高墙和铁窗所限制。
安迪不同于其他囚犯,他在困苦和绝望中并没有放弃,而是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求知欲寻找自由。
他在监狱里沉浸在书籍和知识中,不断学习和锻炼自己的思维,这种对知识的追求给他带来了内心的自由。
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毅力,不仅获得了囚犯们的尊重,还得到了监狱长的赏识。
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他在囚禁的身体中获得了心灵上的解放。
二、友情与背叛在监狱里,安迪结识了很多囚犯,其中最重要的是他和瑞德(摩根·弗里曼饰)之间的友情。
瑞德是监狱里的大哥,也是一个聪明机智的人,他和安迪成为了莫逆之交。
瑞德给安迪提供了许多帮助,在监狱生活中成为了他的知心朋友和知己。
就在安迪计划逃脱的时候,瑞德却对他失去了信任,认为他的计划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这一次,安迪也失望了,他原以为瑞德和自己有着深厚的友谊,没想到,他在关键时刻还是被朋友背叛了。
这一幕也表现了人性的复杂和深刻,即使是最真挚的友情,在面对生死存亡的时刻,也可能会变得脆弱不堪。
三、智慧与胜利随着时间的推移,安迪在监狱里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信任和自由,甚至还成为了监狱长的私人助手。
对电影_肖申克的救赎_的叙事解读
的囚服和铁镐的画面定格变成黑白照片后,镜头向前推给了铁镐一个特写,特写切换成Andy在墙上刻字母的镜头,其实这是前面Andy刚到肖申克监狱时在墙上刻字的延续。
这个特写也是两层叙事层的分界点,后一叙述层是对前一叙述层的解释;Andy从监狱长办公室回到单独囚室的路上也是一个叙述层的分界点,也可以说在这里前一叙述层是对后一叙述层的延续。
这时观众会发现Red的叙述让观众对Andy的逃脱准备进行全面了解,例如对Andy的散步目的进行了解释性的倒叙等,这些倒叙带领观众重新回忆Andy在这近二十年的精心准备,也使观众对Andy的各种各样的嗜好有了重新的了解,揭开了大家的很多疑问。
3.《肖申克的救赎》的叙述者及视点。
在《肖申克的救赎》中到底是谁在讲述故事?在黑幕后,Red在操场上的画外音的介入,开始他作为明叙述者的使命, Red的口气为早已学习到一些电影叙事的观众提供了暗示,那就是这是一段回忆,他们是认识的,Red这种讲述对于观众来讲是一种直接的、即时的。
他的语言直接作用于观众的听觉,在现场有一种明显的优势 ,正是凭借这个公设,Red的叙述在以引导观众对Andy的视点,从而使观众对这个Red 心中不凡的人物充满了好奇。
在Red叙述整个故事的时候,每一个角色都有属于自己的非叙述者的声音,影片中的一切情节元素(场景、动作,蒙太奇)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因为Red的空间、时间所限,这些额外的信息对明叙述者的叙述提供了很好的认同和补充,也给观众带来了一些作为明叙述者Red所不知道的情节和信息,这些额外的信息,即日奈特所说的“加叙”。
那么,这些额外的信息是由谁所提供的呢?答案是隐含叙述者,也叫大叙述者。
在电影里,除少数电影外,他是极力掩饰自己的,但是作为带有叙述的电影来说,蒙太奇的使用是他最大化的暴露了自己,在《肖申克的救赎》的开端部分——法庭的一场戏中,导演闪回的运用、快速的剪切以及Andy逃出监狱后监狱长撕下海报镜头的重复使用等都使隐含叙述者的在场被观众所感知。
影视欣赏教案二:《肖申克的救赎》的主题分析
影视欣赏教案二:《肖申克的救赎》的主题分析《肖申克的救赎》作为一部经典的影片,在不同的时间段里仍然备受人们的喜爱和赞誉。
该影片讲述了主角安迪逐渐摆脱囚犯身份,在囚禁之地也发现了自我的故事。
在影片中,有很多不同的主题,例如希望、友谊、自由、人性等等。
本文将就影片中主要的几个主题进行分析,以便于学生更好的了解和理解这部影片。
第一部分:希望在这部电影中,希望是一个大量出现的主题。
由于电影是以安迪为主角的,因此从最开始到安迪一直在努力追求着自己的希望,也就是逃脱肖申克监狱。
在电影的起始部分,观众可以看到安迪受到了不平等待遇,以及长时间不合理的审判过程,然而,安迪并没有沦在这些负面的情绪中,相反,他一直保持着自己的理智和清醒,而这正是“希望”的力量。
此外,在电影的中间部分,安迪开始与瑞德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并逐渐影响了瑞德。
在这个过程中,安迪告诉瑞德,“希望是一个好东西,也许是最好的东西,而没有什么好东西会轻易地死去。
” 在安迪的影响下,瑞德开始拥有了自己的希望,也逐渐摆脱了对监狱的失望和绝望情态。
第二部分:友谊在《肖申克的救赎》中,友谊是很重要的主题,不仅仅是安迪和瑞德之间的友谊,还有很多其他囚犯之间的友谊,这些友谊有时候表现为支持和互相帮助,有时候则表现为共同分享荣誉和忧伤。
在电影的中间部分,安迪从瑞德那里得到了一支地下音乐收音机,他通过这支收音机首次听到自己喜欢的音乐,同时也分享着自己的喜悦和快乐。
在电影的结束部分,安迪离开监狱并送给瑞德他自己的银色梳子,让他铭记于心。
这些行为反映了不同囚犯之间的真诚友谊和互相帮助。
第三部分:自由自由也是影片中的一个主要主题。
在《肖申克的救赎》的开头,我们看到主角安迪是一个完全的囚犯,他不能自由地去任何地方,做任何他想做的事情,这是他最大的痛苦。
然而,在整个电影的过程中,安迪开始明白自由的真正含义,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获得了自由。
在电影的结尾部分,安迪通过自己的计划,成功地逃脱了肖申克监狱。
电影三幕式结构
一、三段式结构的建置电影剧本结构的定义是:一系列互为关联的事变、情节和事件按线性安排,最后导致戏剧性结局。
这就意味着,故事是从开端向前发展直到结尾,在剧本的前10分钟需要向观众介绍三件事情:谁是主要人物?戏剧性的前提是什么?戏剧性情境是什么?而这些设置就是为了激发观众的好奇心理机制和对人物的移情心理机制。
在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中第一个出现在银幕的人物就是主人公安迪,这是好莱坞电影传统的叙事策略,主人公一定是第一个出现在电影中,而不是过了大半个小时才出现。
《肖申克的救赎》是传统的好莱坞剧情片,选择这样的叙事策略,是为了首先把主人公推出来,从而利用观众对主人公的移情作用和对主人公命运的担忧,把观众引入故事。
当然也有像希区柯克的《精神病人》那样的影片,作为主人公的那个精神病人半个小时后才出现银幕上,这样的电影也同样可以成为经典影片,虽然没有遵循好莱坞传统的三段式叙事规律,但是同样获得了名誉。
由此可见,选择合适的叙事策略在创作电影剧本的过程中至关重要。
有了主要人物,接下来就是建置戏剧性前提,这部影片的戏剧性前提是:安迪被冤枉入狱,他如何才能逃脱这样的命运?戏剧性前提要为剧本引领出一个方向,主人公所有的行为和动作都是为了走向这个方向。
因此,影片中主人公出场遇到的困境就是被冤枉入狱,能够逃离这种命运便成为安迪所有行为动作努力的方向。
他要逃离的是这种没有自由的命运,而不只是逃离监狱而已,逃离监狱是主人公的外在动作,而逃离这种命运才是主人公的内在欲望。
观众之所以看下去,也是为了看看他能不能最终逃离这种命运,或者不能逃离的话,他会经历些什么。
他是最终洗刷冤情被放出来?还是自己逃出来?还是在逐渐适应了监狱的生活?……这有种种的可能性,当然这也是吸引观众看下去的关键。
接下来是对戏剧性情境的建置,戏剧性情境是主人公要完成这个任务的最大障碍,那就是逃离这种命运一定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戏剧性情境一定要跟主人公的冲突相矛盾,是主人公一切欲望动作的阻力。
电影欣赏课解读经典电影肖申克的救赎
电影欣赏课解读经典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电影是一种强大的艺术形式,它能够通过影像、音乐和剧情来传递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在众多经典电影中,《肖申克的救赎》一直被观众和影评人视为最伟大的电影之一。
本文将以电影欣赏课的角度解读这部经典电影,深入剖析其中的主题、角色和表达手法,以期提供对电影的更深入理解。
一、生命的希望与追求自由《肖申克的救赎》以安迪·杜弗雷斯(Andy Dufresne)和瑞德(Red)为主要角色,展现了生命的希望与追求自由的主题。
安迪是一个冤案罪犯,被判无期徒刑,他在瑞德的帮助下逐渐获得希望,并通过长期抱持的自由梦想赢得了内心的解脱。
电影中的监狱生活被描绘得残酷而无望,然而安迪通过培养友谊、展示他的知识和才能,不仅帮助其他囚犯,也逐渐在囚禁的环境中获得一种内在的自由。
他们与监狱中的卑劣犯人展开斗争,努力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希望。
二、人性的善与恶《肖申克的救赎》中也反映了人性中的善与恶的复杂性。
角色们不仅展现了人性的黑暗面,还呈现出希望、友谊和复仇的各种情感。
监狱中的犯人们多面性的塑造着重点突出了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斗争。
安迪的乐观和善良影响了其他人,尤其是瑞德,在他的帮助下找到了改变自己的机会。
而监狱长则代表了邪恶和腐败的一面,他利用权力来操纵和欺骗囚犯。
三、拍摄手法与表达技巧《肖申克的救赎》的拍摄手法与表达技巧也是影响其成功与影响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首先,导演采用了精心策划的视觉元素来传达电影的主题和情感。
影片中的色调多为冷色调,呈现出监狱中冷漠、孤独的氛围。
然而在这种冷漠中,导演通过色彩的变化,如在自由场景中使用温暖的色调,来强调自由和希望。
其次,电影运用了细腻而富有张力的剧情来吸引观众。
情节的紧张与悬疑将观众带入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和震撼的故事中。
亦正亦邪的角色关系以及转折的场景展示了希望和失望的不断交替。
最后,影片通过配乐的运用来加强情感表达。
原声音乐以其悲伤动人的旋律和节奏,增强了电影中角色们的情感和观众的共鸣。
基于列斐伏尔空间理论的《肖申克的救赎》解析
World Literature Studies 世界文学研究, 2023, 11(2), 103-108 Published Online April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wls https:///10.12677/wls.2023.112019基于列斐伏尔空间理论的《肖申克的救赎》解析刘虹缨,王艳文燕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 秦皇岛收稿日期:2023年2月13日;录用日期:2023年4月8日;发布日期:2023年4月17日摘要 《肖申克的救赎》创作于1982年,是美国作家斯蒂芬·埃德温·金著名的中篇小说。
小说以叙事的形式,讲述了在人性泯灭的肖申克监狱中,主人公安迪虽饱受磨难仍怀揣希望,坚守自我,凭借着不懈的努力最终获得自由,实现自我救赎的过程。
作者通过安迪的自我救赎之路向大众揭露了人性的善与恶,展示了制度化下的大众个体如何从肉体到灵魂的自我救赎。
文章以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为视角,从物理空间、社会空间、精神空间三个方面对斯蒂芬·金的中篇小说《肖申克的救赎》进行全面分析,发掘其空间的深层内涵。
关键词《肖申克的救赎》,物理空间,社会空间,精神空间An Analysis of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Based on Lefebvre’s Spatial TheoryHongying Liu, Yanwen Wang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Yanshan University, Qinhuangdao Hebei Received: Feb. 13th , 2023; accepted: Apr. 8th , 2023; published: Apr. 17th , 2023Abstract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is a famous novel written by American writer Stephen Edwin King in 1982. The novel is a narrative that tells the story of Andy’s suffering in the dark Shawshank prison. Andy lives in such a bad situation, but he is still full of hope, and eventually achieves self-redemption with unremitting efforts. The author reveals the good and evil of human nature to the public through Andy’s self-redemption path, which shows how the institutionalized individual redeems刘虹缨,王艳文himself from the body to the soul.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from three aspects: physical space, social space, and spiritual space, taking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pace theory of Lefebvre, which uncovers the deeper connotation of space in this novel.Keywords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Physical Space, Social Space, Spiritual Space Array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肖申克的救赎》的时间背景设立在20世纪40年代,当时的美国正处于世界经济危机的旋涡中心,执政的胡佛政府实行的自由放任政策加剧了经济危机的危害,美国资本主义社会各阶层矛盾进一步激化,那时“美国的政治腐败已经到了商人面前”[1]。
《肖申克救赎》心理学分析
《肖申克救赎》心理学分析关键信息项:1、电影名称:《肖申克的救赎》2、主要角色心理分析对象安迪瑞德诺顿监狱长3、分析的心理学理论和概念希望与绝望适应与习惯自由意志心理韧性4、研究目的和意义11 引言《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和广泛影响力的电影,通过对其进行心理学分析,能够深入挖掘影片中所展现的人类心理现象和行为背后的原因。
111 研究背景这部电影以监狱为背景,描绘了囚犯们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状态和心理变化,引发了观众对于自由、希望、救赎等主题的深入思考。
112 研究目的通过对电影中主要角色的心理分析,揭示人性在困境中的挣扎与成长,为理解人类心理提供有益的参考。
12 主要角色心理分析121 安迪的心理分析安迪是影片的核心人物,他在入狱后始终保持着对自由的渴望和希望。
这种希望并非盲目,而是基于他的智慧、勇气和坚定的信念。
他在面对监狱中的黑暗和不公时,没有陷入绝望,而是通过自己的行动逐步实现救赎。
安迪的心理韧性使他能够承受巨大的压力和挫折,他巧妙地利用自己的财务知识在监狱中建立了一定的地位,为自己的越狱计划创造条件。
122 瑞德的心理分析瑞德在监狱中已经被体制化,习惯了监狱的生活方式。
他最初对安迪的希望表示怀疑,但在安迪的影响下,逐渐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
瑞德的心理转变反映了环境对个体心理的塑造以及个体突破束缚、重新找回自我的可能性。
123 诺顿监狱长的心理分析诺顿监狱长代表了权力的腐败和虚伪,他利用监狱谋取私利,对囚犯进行残酷的压迫。
他的心理充满了贪婪、自私和控制欲,最终导致了自己的灭亡。
13 运用的心理学理论和概念131 希望与绝望电影中,希望是安迪坚持下去的动力,而绝望则是许多囚犯沉沦的原因。
希望能够激发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而绝望则会使人失去斗志。
132 适应与习惯囚犯们在监狱中的生活体现了适应和习惯的过程。
长期的监禁使他们适应了监狱的规则和生活方式,甚至在出狱后难以适应外界的自由世界,这反映了习惯的强大力量以及对个体的束缚。
电影剧本分析:肖申克的救赎的情节解读
电影剧本分析:肖申克的救赎的情节解读肖申克的救赎的情节解读导演弗兰克·德拉邦特执导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耐人寻味的经典之作。
这部电影改编自斯蒂芬·金的同名小说,于1994年上映。
在电影中,主人公安迪扮演者是蒂姆·罗宾斯,摩根·弗里曼则饰演了他的好友瑞德。
此外,还有其他诸多精彩的表演,配合着异彩纷呈的剧情,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部电影故事情节发生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美国。
安迪因涉嫌谋杀自己的妻子和她的情人而被判刑。
他被判处终身监禁,被送到肖申克监狱中服刑。
在这里,他遇到了好友瑞德。
在瑞德的帮助下,安迪逐渐适应了监狱生活,并与瑞德以及其他囚犯建立了信任的关系。
虽然安迪一开始经历了许多令人不快的经历,如暴力待遇和强行洗劫,但他从未放弃自己的信念和尊严。
在影片开头的时候,观众可以看到,安迪一直在寻找机会寻求自己的自由,但一直没有成功。
然而,最终安迪和瑞德的努力不懈和智慧的运用相互呼应,他们终于斗胆实现了一次可行性非常低的计划——挖地道。
整个基地的建设由安迪展开,他超乎寻常的智慧和冷静精明,使得整个计划得以按部就班地完成。
在这个过程中,他发展出了深厚的友谊、学到了许多新技能,并帮助其他囚犯找回了自己内心的尊严和勇气。
此外,片中安迪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往加勒比海一个没有警察的地方去——通过在狱中教育自己的朋友读写,之后又帮助管理部门协助董事长和其他人士处理法学文件,最终证实了他对法律知识和他对冤狱人的好意和关爱。
片中的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就是安迪给瑞德一盒古巴雪茄的情节。
这一情节象征着安迪能够改变瑞德对生活的态度。
尽管曾经沉寂的生命再次焕发出了光彩,他们的友谊并不会受到时间或空间的限制。
在电影的最后一幕,安迪被发现潜逃,但是在逃跑途中他逐渐逐渐被雨水浸透,最终被逮捕并送回监狱。
这样的结局是有些悲伤的,它表现了生活中那些所谓的“救赎”并不存在。
无论是在监狱,还是离开监狱,安迪都不会找回他曾经过的那个自由的生活。
全面分析《肖申克的救赎》
全面分析《肖申克的救赎》安迪的是:要么忙着生存,要么忙着死去。
跟着小编去下文感受这句话的力量吧。
真正不灭的希望在哪里。
也许,仅仅只是在我们自己心里的那一念之善罢了。
当我们心存着仁慈,以平常之心去对待所有对我们公平或者不公平的事情。
不管我们遇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
我们总能泰然处之并且找到通往救赎的天堂之路。
———题记。
史蒂芬·金编剧、蒂姆·罗宾斯和摩根·弗里曼主演、弗兰克·达拉邦特执导的第一部银幕作品。
在现在看来似乎都是鼎鼎大名的这些人们,在这部电影公映的1994年的时候,最著名的也许只有史蒂芬·金和摩根·弗里曼。
在当年来说,这部电影不敌同年问鼎奥斯卡的《阿甘正传》也许也就不那么奇怪了。
这是一部极其轻缓的电影。
我喜欢这部电影那种娓娓道来的语调以及这种大气的节奏。
这种感觉似乎只能在某种伟大的作品上才能看到;比如之前说到的《阿甘正传》。
最好的电影在节奏上来说似乎只有两种,类似这种轻缓的或者那种快节奏以营造紧张气氛见长的。
说这是一部不朽的电影也许一点也不过份,就算它在奥斯卡的角逐上失利了,可是同样改变不了这种现实。
至少这是一部在你看完了之后永远也不会忘记的电影。
电影用第三人称的旁白描绘了肖申克监狱二三十年间所发生的所有事情,以瑞德的视角描绘了安迪的作为和因为他而得到救赎的肖申克监狱。
大量的旁白和第三人称的视角赋予了这部电影既主观而又客观的叙述角度;而不管任何一种叙述角度都好,只要运用得当其实并没有优劣之分的,可是在我的个人喜好来说,我相对比较喜欢这种叙述方式。
因为很安静,一直很安静,不带半点狂躁的味道。
讲述者在安静地诉说,而我在安静地倾听。
这就是我所说的那种轻缓味道里最安静的味道。
而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味道和这部电影的救赎主题是如此相得益彰的。
所以,是不是也可以因此说,这部电影的这种叙述方式和主题是如此统一而给了这部电影有了那种足以让人迷醉的光茫呢。
《肖申克的救赎》三次救赎总结
彡彡九致力于打造高品质《肖申克的救赎》三次救赎总结当我看完《肖申克的救赎》后我在想,在肖申克监狱中的各种不同罪名的罪犯中,或许还有很多男主角一样被错判的。
因为那些所谓的执法者根本没有把别人的生命当作一回事,他们想到的只有自己。
贯穿整部影片的是三次救赎。
第一次是男主角安迪帮监狱长逃税,为狱友赢得每人三瓶的奖励;第二次是安迪在狱警办公室播放费加罗的婚礼;第三次是安迪为监狱建立了一个图书馆。
安迪所做的这些事情不仅使自己在监狱中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而且还交到了朋友,并让狱友们得到了快乐。
在肖申克监狱这个暗无天日的地方,安迪的所作所为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堆可以取暖的火,让他们的内心得到了一丝温暖。
安迪,因为检察官的轻率结案而入狱的倒霉蛋。
安迪在刚入狱的一段时间一言不发,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在被狱友一次次的欺负后他找到了在监狱中生存的法则,并为监狱的生活带来了一片生机。
在得知真正的杀人凶手后,毅然从关押了自己的监狱逃跑。
虽然安迪越狱了,但我依然要为他喝彩。
因为他我懂得了人的生命可以如此的丰富多彩,就像瑞德说的:有些人你把他关在笼子里也遮不住他的光芒,他注定是属于外面的世界的。
布鲁克斯,一个在监狱里度过了半个世纪的老人。
在获得假释后,因为体制化的影响选择了自杀。
看到这里我在想:为什么他会这样的死去,我们能为那些刚走出监狱大门的人做些什么?我想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让他们感受到人世间的温暖,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平等的,在你为别人付出后,你的生命价值也得到了实现。
我想如果有一个人真心的去关心布鲁克斯,那么他也就不会选择自杀。
瑞德,是安迪在狱中的最好的朋友。
他在监狱中的前三十年每次的假释机会都被拒绝了,在安迪走后他思想有了一个很大的转变,并因此获得了假释。
在假释后有着和布鲁克斯一样的感受,却因对安迪的承诺而活了下来,可以说是安迪改变了他的生活。
汤姆是一个有正义感的人。
他在刚到肖申克监狱时玩世不恭,后来在安迪的帮助下获得了高中文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王明微 2014141051089 三幕式结构理论分析《肖申克的救赎》——用智慧改变人生
在西方的戏剧中,普遍使用“幕”(Act)作为大的单位。
好莱坞许多电影会采用经典的三幕式结构,这意味着在电影的某些特定时刻会出现一些有着特定功能的特定事件,而这些事件往往大都为情节递进和人物塑造服务。
创作者往往利用观众对故事进展的好奇心理和人物的移情作用来开展整部电影的叙事结构。
本文就以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为例,来分析这部影片三幕式结构的设置以及主人公安迪如何用智慧改变自己的人生。
电影剧本结构的定义是:一系列互为关联的人物、情节和事件按线性安排,最后导致戏剧性结局。
这就意味着,故事是从开端向前发展直到结尾,在剧本的前几分钟需要向观众介绍三件事情:谁是主人公? 戏剧性的前提是什么? 戏剧性情境又是什么? 而这些设置就是为了激发观众的好奇心理和对人物的移情心理。
经典的三幕式结构具体如下:
第一幕:建立起人物关系、介绍中心人物以及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给电影打基础,引起观众注意。
第二幕:复杂的人物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中心人物为解决他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困难作斗争,进一步通过矛盾与主要斗争开展情节。
第三幕:强化故事中出现的状况,使之达到一个高潮或是形成一种对抗的局面,中心人物用通常是用戏剧化的方式解决问题,最终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在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中第一个出现在银幕的人物就是中心人物安迪。
这是好莱坞电影传统的叙事策略,首先把主人公推出来,从而利用观众对主人公的好奇心和移情作用以及对主人公命运的担忧,把观众逐步带入整个故事。
整部电影有了故事主人公,接下来就是设置戏剧性的前提,这部影片的戏剧性前提是: 安迪被冤枉入狱,他如何才能逃脱这样的命运实现自我救赎呢? 戏剧性前提要为电影引出一个大的方向和目标,主人公所有的言行都是为此而努力奋斗的。
因此,影片中主人公出场遇到的困境就是被冤枉入狱,能够逃离这种命运便成为安迪所有行为动作努力的方向。
他要逃离的是这种被禁锢下没有自由和希望的命运,而不仅仅是逃离肖申克监狱而已。
逃离监狱只是主人公的外在动作,而逃离这种命运才是主人公最真实的内在渴望。
观众被安迪的渴望深深吸引,想看看他能不能最终逃离这种命运,又或者不能逃离的话,他会经历些什么。
他是最终洗刷冤情被放出来? 还是自己想方设法逃出来? 还是逐渐适应了监狱里的生活?……这种种的可能性,是吸引观众看下去的关键。
接下来就是对戏剧性情境的设置,戏剧性情境是主人公要完成这个任务的最大障碍。
戏剧性情境一定要跟主人公的大方向相冲突矛盾,是主人公一切欲望的最大阻力。
如果戏剧性情境很优越并且能够帮助主人公迅速达成梦想的话,那么这个故事就会平淡无奇;相反越是与主人公欲望相悖的戏剧性情境越是能够引人入胜。
这部影片的戏剧性情境就是: 安迪想要逃离肖申克监狱几乎不可能。
因为,没有人可以证明安迪是无辜的,而且监狱的看守很严,他随时有可能被粗暴的狱警打死,还要忍受某些变态囚犯的性骚扰,在这种身心都受折磨的环境下,活着都成了一种挑战……种种这些告诉我们,安迪逃离这种命运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而越是把这些矛盾障碍设置得很大,安迪想逃离这种囚禁命运的欲望和困难也就越大,观众就会越发关注主人公的命运和整部电影的情节走向。
《肖申克的救赎》采用严密的人物设置和紧凑的叙事情节,将观众的目光牢牢锁定在电影上。
这可以说使影片成功了一大半。
好的故事的开端和结尾是相互联结的,这一原则也同样适用于电影剧本。
故事的结尾一定是另一个故事的开端,它往往是把原本不可逆转的把主人公的生活和命运带入了一个全新的开始。
如果一部影片的主人公为了某个目标努力奋斗后却仍停留在原有的生活,那么观众一定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即便是主人公最后没有实现目标,真回到了原点,那么经过努力奋斗之后,他的生活一定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即便回归了原有的生活,心境上也是物是人非。
《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主人公安迪在经历了整部影片之后,他由寄希望于法律能为自己洗脱罪名,变成了最后靠自己的智慧获得救赎从而改变自己的人生。
表面看来安迪确实实现了他最初的目标———自由,但是此时的“自由”已非彼时的“自由”。
好的影片结尾一定是让主人公以意料之外的方法实现自己在影片最初时的欲望和目标,而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基本上做到了这一点。
一个传统的三幕式结构的剧本基本上会有两个情节点的设置从而把整个故事分成三段结构。
那么什么叫情节点呢? 情节点是一个事件,它往往把故事向另一个方向推进。
因此,情节点就是剧本中的两个转变。
仔细分析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开端的几个情节的设置,安迪蒙冤入狱,第一个情节是第一个监狱之夜同去的一个新犯人被狱警打死了;第二个情节是他认识了在监狱里什么都能弄到的瑞德并向瑞德买了一把小锤子;第三个情节是他被监狱里号称“三姐妹”的三个男人性侵犯。
这些之所以被称为三个情节而不是三个事件,是因为它们只是主人公安迪监狱生活的体现,他们的出现并没有改变主人公的任何命运,主人公唯一做的就是承受和挣扎。
然而接下来的影片的第一个事件出现了,在为监狱修补屋顶时,安迪急中生
智发挥了自己的金融特长为警备队长海利节省了很多纳税的钱。
从此安迪得到了警备队长的信任,在安迪被“三姐妹”打伤后,警备队长为安迪报了仇,让“三姐妹”从安迪的生活中消失。
这个事件就是影片的第一个情节点,它使主人公由第一段落默默无闻地承受着监狱的种种转变为逐渐融入了监狱生活。
接下来,安迪在监狱里有了地位,他组织建设了监狱图书馆,帮助许多狱友获得高等文聘,继续为监狱长服务金融问题等等,直到汤米出现,让安迪看到了自己出狱的一线希望。
因为汤米能够证明安迪是被冤枉的,但是不幸的是监狱长怕安迪出狱后泄露自己洗钱的罪名,从而杀害了汤米,这一事件使安迪认识到了他在监狱里即使做得再好,也不可能重获自由,最后安迪决定越狱。
汤米被监狱长杀害事件是影片的第二个情节点,这个事件使安迪不再甘心融入监狱的生活等待法律的救赎,而是决定通过越狱实现自我救赎。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之所以被称为经典之作,是因为它的结构不但隐藏在故事之下传达了主题,而且其结构本身就是一个十分深刻的主题。
整个故事的结构是传统的三幕式结构,讲述了主人公安迪被冤入狱最终逃离监狱的故事。
但是这只是这部影片的浅在意义,其深层涵义则来源于三幕式结构。
在悉德·菲尔德的《电影剧本写作基础》中曾把两个情节点划分的三段分别称为:设置、对抗和结局。
设置意在指开端部分前三十分钟对人物和规定情境的设置,中间的对抗部分写人物如何与阻力作斗争,结局讲述矛盾的化解。
我们仔细研究《肖申克的救赎》的深层涵义其实是一种人生的写照,主人公进监狱的过程就像是一个婴儿从小到大的过程,先后经历了孩提时:反抗来到这个世界;中年:融入这个世界;老年:离开这个世界。
于是,返回头来看整部影片的某些情节安排,“三姐妹”对安迪进行性侵犯意味着社会对孩子的性教育,孩子进入整个人生,首先是带着内心的恐惧去观察和生活的,他们往往带有一丝反抗。
这就像主人公安迪刚进监狱的样子,内心恐惧想逃离,但是又没有能力,他不得不接受了这个监狱的教育,包括性教育,最终开始成熟,并且逐步融入监狱生活。
第二阶段则是人逐渐融入了社会,为社会所用。
主人公安迪在影片的第二阶段近乎一个监狱里的高级金融白领,他在监狱里用自己的智慧如鱼得水的工作着,生活着,就仿佛我们成年阶段开始慢慢融入整个社会。
第三个阶段安迪就像看透世事的老人,而且有足够的能力和智慧去摆脱这种人生。
安迪也最终逃离了监狱生活,在海洋的彼岸获得了自由与希望。
整部影片其实阐释了一个道理,人永远也不能放弃目标与希望,要善于用自己的智慧去改变人生。
我想这也是《肖申克救赎》所阐述的更深一层对人生的思考。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就是一个真实人生的写照,它实现了影片的双层次的含义,成为了一个经典。
参考文献:
【1】安晓红.《美国丽人》——经典三幕式结构的理想典范【J】.电影评介.2008
【2】白乐醒,董从斌.希望的力量——重读电影《肖申克的救赎》.【J】.电影评介.2007 【2】陈邵恋.禁锢·希望·自由——解析《肖申克的救赎》意象.【J】.衡水学院学报.2009 【3】周建新.论《肖申克的救赎》的现实意义.【J】.电影文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