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牛顿运动定律解题技巧
高一物理必修一4.6《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一)》
例2.一个滑雪的人,质量m = 75
Kg,以v0 = 2m/s的初速度沿山 坡匀加速滑下,山坡的倾角θ= o,在 t = 5s的时间内滑下的 30 路程x = 60m,求滑雪人受到的 阻力(包括摩擦和空气阻力)。
二、从运动情况确定受力
导出公式:vt 2- vo 2 =2ax
例1.一个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质量是 2Kg,在6.4N的水平拉力作用下沿水平地 面向右运动。物体与地面间的摩擦力是 4.2N。求物体在4s末的速度和4s内发生 的位移。 N
f
O
F
G
一、 从受力确定运动情况
已知物体受力情况确定运动情况,指 的是在受力情况已知的条件下,要求判断 出物体的运动状态或求出物体的速度、位 移等。 处理这类问题的基本思路是:先分 析物体受力情况求合力,据牛顿第二定律 求加速度,再用运动学公式求所求量(运动 学量)。
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
4.6 用牛顿运动定律 解决问题(一)
高一物理 明龙
一、牛顿第二定律
复习:
1、内容: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合力 成正比,跟物体质量成反比; 加速度方向跟合力方向相同。 2、公式:
F=ma
注意:(1)同时性 (2)同向性
二、运动学公式
速度公式 :v = vo+a t 位移公式:x= vot +at2 /2
静止开始经过16m时, 速度为16 m/s, 求
物体受到的阻力是多少?
【答案】80N
F
【练习2】用弹簧秤拉着一个物体在水平面
上做匀速运动, 弹簧秤的示数是0.40N. 然后
用弹簧秤拉着这个物体在水平面上做匀变
牛顿定律和运动解题技巧 (2)
16页
2012
八、力学中的滑块类问题
1.如图所示,有一块木板静止在光滑且足够长的水平面 上,木板质量为M=4kg,长为L=1.4m;木板右端放着一 小滑块,小滑块质量为m=1kg,其尺寸小于L。小滑块与 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1)现用恒力F作用在木板M上,为了使得m能从M上面 滑落下来,问:F大小的范围是什么? (2)其它条件不变,若恒力F=22.8牛顿,且始终作用在 M上,最终使得m能从M上面滑落下来。问:m在M上面滑 动的时间是多大?
一、牛顿第一定律
3、牛顿第一定律导出了惯性的概念 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这就是惯性。惯 性反映了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惯性大的物体运 动状态不容易改变)。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4、牛顿第一定律描述的是理想化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描述的是物体在不受任何外力时的状态。而 不受外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物体不受外力和物体所受合 外力为零的效果都是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但它们在本质上 是有区别的,不能把牛顿第一定律当成牛顿第二定律在 F=0时的特例。17页Fra bibliotek2012
九、连接体问题分析策略· 整体法与隔离法
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相互连接参与运动的系统称为连接体 .以平衡态或非平衡态下连接体问题拟题屡次呈现于高考 卷面中,是考生备考临考的难点之一.
18页
2012
十、临界和极值问题
当物体由一种物理状态变为另一种物理状态时,可能存在 一个过渡的转折点,这时物体所处的状态通常称为临界状 态,与之相关的物理条件则称为临界条件. 解答临界问题的关键是找临界条件许多临界问题,题目中 常用“恰好”、“最大”、“至少”、“不相撞”、“不脱离”……等 词语对临界状态给出了明确的暗示。 解答临界问题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以定理、定律为依 据;二是直接分析、讨论临界状态,找出临界条件,从而 通过临界条件求出临界值. 解决此类问题重在形成清晰的物理图景,分析清楚物理过 程,从而找出临界条件。
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题的方法和步骤
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题的方法和步骤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3.4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题的方法和步骤应用牛顿运动定律的基本方法是隔离法,再配合正交坐标运用分量形式求解。
解题的基本步骤如下:(1)选取隔离体,即确定研究对象一般在求某力时,就以此力的受力体为研究对象,在求某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就以此物体为研究对象。
有几个物体相互作用,要求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则必须将相互作用的物体隔离开来,取其中一物体作研究对象。
有时,某些力不能直接用受力体作研究对象求出,这时可以考虑选取施力物体作为研究对象,如求人在变速运动的升降机内地板的压力,因为地板受力较为复杂,故采用人作为研究对象为好。
在选取隔离体时,采用整体法还是隔离法要灵活运用。
如图3-4-1要求质量分别为M 和m 的两物体组成的系统的加速度a ,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将两物体隔离,得方程为 另—种方法是将整个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得方程为 显然,如果只求系统的加速度,则第二种方法好;如果还要求绳的张力,则需采用前一种方法。
(2)分析物体受力情况:分析物体受力是解动力学问题的一个关键,必须牢牢掌握。
①一般顺序:在一般情况下,分析物体受力的顺序是先场力,如重力、电场力等,再弹力,如压力、张力等,然后是摩擦力。
并配合作物体的受力示意图。
大小和方向不受其它力和物体运动状态影响的力叫主动力,如重力、库仑力;大小和主向与主动力和物体运动状态有密切联系的力叫被动力或约束力,如支持力、摩擦力。
这m图3-4-1就决定了分析受力的顺序。
如物体在地球附近不论是静止还是加速运动,它受的重力总是不变的;放在水平桌面上的物体对桌面的压力就与它们在竖直方向上有无加速度有关,而滑动摩擦力总是与压力成正比。
②关于合力与分力:分析物体受力时,只在合力或两个分力中取其一,不能同时取而说它受到三个力的作用。
一般情况下选取合力,如物体在斜面上受到重力,一般不说它受到下滑力和垂直面的两个力。
牛顿第一定律题解题技巧
牛顿第一定律题解题技巧牛顿第一定律是力学中的基本定律之一,也被称为惯性定律。
它指出,一个物体如果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这一定律在解题时经常用到,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些解题技巧。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基本概念。
它指出当物体受到平衡力时,物体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
这意味着没有任何加速度的存在。
所以,当我们遇到与牛顿第一定律相关的题目时,首先要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当物体受到平衡力时,我们可以应用牛顿第一定律来解题。
一个典型的解题思路是,首先绘制自由体图或受力分析图。
自由体图是指将物体从其环境中分离出来,并标明已知和未知力的作用线方向和大小的图形。
这个图形可以帮助我们清晰地看到物体受到的各个力。
受力分析图是针对单个物体的分析,我们可以将物体上的各个力都标出来,然后根据牛顿第一定律进行推理。
在绘制出自由体图或受力分析图之后,下一步是应用牛顿第一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即“物体所受合外力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加速度”。
这个表达式可以帮助我们计算物体受到的合外力或加速度。
在解题时,我们需要将已知的力和未知的力都考虑进去,并根据已知条件进行计算。
在具体的题目分析中,我们还可以利用牛顿第一定律的相关规律。
例如,如果一个物体在水平面上处于平衡状态,我们可以通过牛顿第一定律来推导出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
同样地,如果物体在竖直方向上受到重力和支持力之间的平衡,我们可以利用牛顿第一定律来解题。
除了常见的平衡力应用,我们还可以运用牛顿第一定律来解决一些其他类型的问题。
例如,当物体受到恒定力时,可以利用牛顿第一定律来求解物体的运动轨迹和速度等。
这些问题可能需要我们进行更复杂的数学推导,但是牛顿第一定律仍然是我们解题的基础。
在解题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意一些常见的错误。
首先,我们要正确地选择分析的物体,避免混淆或遗漏。
其次,我们要注意力的平衡条件,并在受力分析中考虑到所有可能的力。
此外,我们需要注意单位的一致性,并进行必要的单位转换。
高中物理牛顿运动定律答题技巧
高中物理牛顿运动定律答题技巧高中物理牛顿运动定律答题技巧6种一、全体法★★:全体法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组成的系统作为一个全体来研讨的剖析方法;当只触及研讨系统而不触及系统外部某些物体的受力和运动时,普通可采用全体法.二、隔离法★★:隔离法是将所确定的研讨对象从周围物体(衔接体)系统中隔离出来停止剖析的方法,其目的是便于进一步对该物体停止受力剖析,得出与之关联的力.为了研讨系统(衔接体)内某个物体的受力和运动状况时,通常可采用隔离法.普通状况下,全体法和隔离法是结合在一同运用的.注:全体与隔离具有共同的减速度,依据牛二定律,区分树立关系式,再结合求解。
三、等效法:在一些物理效果中,一个进程的开展,一个形状确实定,往往是由多个要素决议的,假定某量的作用与另一些量的作用相反,那么它们可以相互交流,经过交流使原来不清楚的规律变得清楚复杂。
这种用一些量替代另一些量的方法叫等效法,如分力与合力可以相互替代。
运用等效法的前提是等效。
四、极限法极限法是把某个物理量推向极端,即极大或极小,极左或极右,并依此做出迷信的推理剖析,从而给出判别或普通结论。
极限法在停止某些物理进程的剖析时,具有共同作用,恰当运用极限法能提高解题效率,使效果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思绪灵敏,判别准确。
五、作图法作图法是依据题意把笼统的复杂的物理进程有针对性的表示成物理图示或表示图,将物理效果化成一个几何效果,经过几何知识求解。
作图法的优点是直观笼统,便于定性剖析,也可定量计算。
六、图象法图象法是依据题意把笼统复杂的物理进程有针对性地表示成物理图象,将物理量间关系变为几何关系求解。
对某些效果有共同的优势。
高一物理牛顿运动定律的解题技巧
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一、临界问题在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动力学问题时,常常讨论相互作用的物体是否会发生相对滑动,相互接触的物体是否会发生分离等等,这类问题就是临界问题。
解决临界问题的基本思路1.分析临界状态一般采用极端分析法,即把问题中的物理量推向极值,就会暴露出物理过程,常见的有A.发生相对滑动;B.绳子绷直;C.与接触面脱离。
所谓临界状态一般是即将要发生质变时的状态,也是未发生质变时的状态。
此时物体所处的运动状态常见的有:A.平衡状态;B.匀变速运动;C.圆周运动等。
2.找出临界条件(1)相对滑动与相对静止的临界条件是静摩擦力达最大值;(2)绳子松弛的临界条件是绳中拉力为零;(3)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将要脱离的临界条件是相互作用的弹力为零。
3.列出状态方程将临界条件代到状态方程中,得出临界条件下的状态方程。
4.联立方程求解有些临界问题单独临界条件下的状态方程不能解决问题,则需结合其他规律联立方程求解。
1、如图所示,质量为m=1kg的物块放在倾角为θ=37的斜面体上,斜面质量为M=1kg,斜面与物块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2,地面光滑,现对斜面体施一水平推力F,要使物体m相对斜面静止,试确定推力F的取值范围。
(g取10m/s2)2、一斜面放在水平地面上,倾角为θ=53°,一个质量为0.2 kg的小球用细绳吊在斜面顶端,如图所示.斜面静止时,球紧靠在斜面上,绳与斜面平行.不计斜面与水平面间的摩擦,当斜面以10 m/s2的加速度向右运动时,求细绳的拉力及斜面对小球的弹力。
(g取10 m/s2)3、如图所示,两个质量都为m的滑块A和B,紧挨着并排放在水平桌面上,A、B间的接触面垂直于图中纸面与水平面成θ角,所有接触面都光滑无摩擦,现用一个水平推力作用于滑块A,使A、B一起向右做加速运动。
求:(1)要使A、B间不发生相对滑动,它们共同向右运动的最大加速度是多大?(2)要使A、B间不发生相对滑动,水平推力的大小应在什么范围内?二、滑块-木板模型的动力学分析1、如图1所示,光滑水平面上放置质量分别为m、2m的物块A和木板B,A、B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为μmg,现用水平拉力F拉B,使A、B以同一加速度运动,求拉力F的最大值。
高一物理牛顿运动定律解题技巧
牛顿运动定律的解题技巧常用的方法:一、整体法★★:整体法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组成的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分析方法;当只涉及研究系统而不涉及系统内部某些物体的受力和运动时,一般可采用整体法.二、隔离法★★:隔离法是将所确定的研究对象从周围物体(连接体)系统中隔离出来进行分析的方法,其目的是便于进一步对该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得出与之关联的力.为了研究系统(连接体)内某个物体的受力和运动情况时,通常可采用隔离法.一般情况下,整体法和隔离法是结合在一起使用的.注:整体与隔离具有共同的加速度,根据牛二定律,分别建立关系式,再联合求解。
三、等效法:在一些物理问题中,一个过程的发展,一个状态的确定,往往是由多个因素决定的,若某量的作用与另一些量的作用相同,则它们可以互相替换,经过替换使原来不明显的规律变得明显简单。
这种用一些量代替另一些量的方法叫等效法,如分力与合力可以互相代替。
运用等效法的前提是等效。
四、极限法极限法是把某个物理量推向极端,即极大或极小,极左或极右,并依此做出科学的推理分析,从而给出判断或一般结论。
极限法在进行某些物理过程的分析时,具有独特作用,恰当运用极限法能提高解题效率,使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思路灵活,判断准确。
五、作图法作图法是根据题意把抽象的复杂的物理过程有针对性的表示成物理图示或示意图,将物理问题化成一个几何问题,通过几何知识求解。
作图法的优点是直观形象,便于定性分析,也可定量计算。
六、图象法图象法是根据题意把抽象复杂的物理过程有针对性地表示成物理图象,将物理量间关系变为几何关系求解。
对某些问题有独特的优势。
动力学的常见问题:TB TA B A 2解之得g m M m M a A 42sin +-=α,g m M m M a B 42sin 2+-=α 讨论:(1)当m M 2sin >α时,0>A a ,其方向与假设的正方向相同;(2)当m M 2sin =α时,0==B A a a ,两物体处于平衡状态;(3)当m M 2sin <α时,0<A a ,0<B a ,其方向与假设的正方向相反,即A 物体的加速度方向沿斜面向上,B 物体的加速度方向竖直向下。
高中物理力学定律题解题技巧
高中物理力学定律题解题技巧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力学定律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
掌握了力学定律的应用方法和解题技巧,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定律,提高解题效率。
本文将针对高中物理力学定律题的解题技巧进行详细介绍,并通过具体题目的分析和说明,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技巧。
一、牛顿第一定律题解题技巧牛顿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它指出: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在解题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理解惯性的概念: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状态的性质。
当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时,它会继续保持静止;当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它会继续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2. 注意分析物体受力情况: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当物体受到外力时,它才会发生运动或改变运动状态。
因此,在解题过程中,我们需要分析物体受力情况,确定是否存在外力作用。
举例来说,假设有一个小车在水平路面上行驶,并且没有受到任何外力作用。
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小车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如果在题目中给出了小车的质量、速度和路程,我们可以利用牛顿第一定律来计算小车所受的外力大小。
二、牛顿第二定律题解题技巧牛顿第二定律描述了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之间的关系,它可以用公式F=ma表示。
在解题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以下技巧:1. 确定物体所受的合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因此,在解题过程中,我们需要确定物体所受的合力,并计算出作用力的大小。
2. 注意单位的转换:在计算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单位的转换。
通常情况下,物体的质量以千克为单位,加速度以米每秒平方为单位,作用力以牛顿为单位。
例如,假设有一个质量为2千克的物体受到一个10牛顿的力作用,我们可以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来计算物体的加速度。
根据公式F=ma,我们可以得到a=F/m=10/2=5米每秒平方。
三、牛顿第三定律题解题技巧牛顿第三定律描述了物体间相互作用力的性质,它指出:作用在物体A上的力等于物体B对物体A的反作用力,且两个力的方向相反。
高考物理牛顿运动定律(一)解题方法和技巧及练习题及解析
高考物理牛顿运动定律(一)解题方法和技巧及练习题及解析一、高中物理精讲专题测试牛顿运动定律1.利用弹簧弹射和传送带可以将工件运送至高处。
如图所示,传送带与水平方向成37度角,顺时针匀速运动的速度v =4m/s 。
B 、C 分别是传送带与两轮的切点,相距L =6.4m 。
倾角也是37︒的斜面固定于地面且与传送带上的B 点良好对接。
一原长小于斜面长的轻弹簧平行斜面放置,下端固定在斜面底端,上端放一质量m =1kg 的工件(可视为质点)。
用力将弹簧压缩至A 点后由静止释放,工件离开斜面顶端滑到B 点时速度v 0=8m/s ,A 、B 间的距离x =1m ,工件与斜面、传送带问的动摩擦因数相同,均为μ=0.5,工件到达C 点即为运送过程结束。
g 取10m/s 2,sin37°=0.6,cos37°=0.8,求:(1)弹簧压缩至A 点时的弹性势能;(2)工件沿传送带由B 点上滑到C 点所用的时间;(3)工件沿传送带由B 点上滑到C 点的过程中,工件和传送带间由于摩擦而产生的热量。
【答案】(1)42J,(2)2.4s,(3)19.2J【解析】【详解】(1)由能量守恒定律得,弹簧的最大弹性势能为:2P 01sin 37cos372E mgx mgx mv μ︒︒=++ 解得:E p =42J(2)工件在减速到与传送带速度相等的过程中,加速度为a 1,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1sin 37cos37mg mg ma μ︒︒+=解得:a 1=10m/s 2 工件与传送带共速需要时间为:011v v t a -=解得:t 1=0.4s 工件滑行位移大小为:220112v v x a -= 解得:1 2.4x m L =<因为tan 37μ︒<,所以工件将沿传送带继续减速上滑,在继续上滑过程中加速度为a 2,则有:2sin 37cos37mg mg ma μ︒︒-=解得:a 2=2m/s 2假设工件速度减为0时,工件未从传送带上滑落,则运动时间为:22vt a = 解得:t 2=2s工件滑行位移大小为:2 3? 1n n n n n 解得:x 2=4m工件运动到C 点时速度恰好为零,故假设成立。
高中物理重难点及高考题解 牛顿运动定律
高中物理重难点及高考题解牛顿运动定律一.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这种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1.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宇宙中一切物体(或物质)的存在形式,即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处于静止状态,并且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
同时牛顿第一定律也说明了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
2.惯性(1)惯性是物体本身的固有属性,不论物体处于怎样的运动状态,物体均具有惯性。
(2)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质量越大,惯性也就越大。
【难点突破】惯性是物体最基本的属性。
表现为:当物体不受外力或所受合外力为零时,惯性表现为物体运动状态不改变;当物体所受合外力不为零时,惯性表现为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难易程度。
【例题】如图所示,水平放置的小瓶内有水,其中有一气泡。
当瓶从静止状态突然向右运动时,小气泡在瓶内将向何方运动?(1)甲同学认为:在瓶内的小气泡由于惯性将向左运动,你认为这个结论正确吗?并说明理由。
(2)乙同学认为:瓶中的水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相对于瓶子来说向左运动,而瓶中的气泡就向右移动,你认为这个结论正确吗,请说明理由。
【分析】【题解】【答案】二.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1.牛顿第二定律(1)牛顿第二定律揭示了物体的加速度跟它受到的合外力及物体本身质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其数学表达式为a ∝mF 式中各物理量取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后可以写为F 合=ma(2)牛顿第二定律反映了合外力的方向决定加速度的方向,而加速度的方向和速度改变量的方向一致,所以速度改变量的方向也就决定于合外力的方向。
(3)作用在物体上的每一个力都会使物体产生一个加速度,物体最终表现出来的加速度是这些加速度的矢量和,由此可以提供计算物体加速度的两条途径,即可以先求合外力,再求合外力产生的加速度;可以先求所有外力产生的加速度,再求这些加速度的矢量和。
牛顿运动定律常见题型
牛顿运动定律复习1、 连接体问题解题思路:整体法与隔离法的灵活运用a) 各部分间没有相对运动,或者虽有相对运动但为匀速运动:整体及各部分有相同的加速度,整体法求加速度,隔离法求各物体受力情况。
b) 各部分间有相对运动且不是匀速运动:整体及部分间没有共同的加速度,且整体的加速度不等于各部分的加速度平均。
必须灵活运用整体法及隔离法求解问题。
整体的加速度用整体法求解,部分的加速度用隔离法求解;受力情况运用整体、隔离及牛三定律等求解。
例1、 如图所示,小车向右做匀加速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a ,bc 为固定在小车上的水平横杆,物块M 串在杆上,M 通过细线悬吊着一小铁球m , M 、m 均相对小车静止,细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若小车的加速度逐渐增大到2a 时,M 仍与小车保持相对静止,则A .横杆对M 的作用力增加到原来的2倍B .细线的拉力增加到原来的2倍C .细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增加到原来的2倍D .细线与竖直方向夹角的正切值增加到原来的2倍例2、 如图所示,水平地面上有两块完全相同的木块AB ,水平推力F 作用在A 上,用F AB 代表A 、B 间的相互作用力,下列说法可能正确的是A .若地面是完全光滑的,则F AB =FB .若地面是完全光滑的,则F AB =F /2C .若地面是有摩擦的,且AB 未被推动,可能F AB =F /3D .若地面是有摩擦的,且AB 被推动,则F AB =F /2例3、 如图所示,一质量为M 的直角劈B 放在水平面上,在劈的斜面上放一质量为m 的物体A ,用一沿斜面向上的力F 作用于A 上,使其沿斜面匀速上滑,在A 上滑的过程中直角劈B 相对地面始终静止,则关于地面对劈的摩擦力f 及支持力N 正确的是A .f = 0 ,N = Mg +mgB .f 向左,N <Mg +mgC .f 向右,N <Mg +mgD .f 向左,N =Mg +mg例4、 某人拍得一张照片,上面有一个倾角为α的斜面,斜面上有一辆无动力的小车,小车上悬挂一个小球,如图所示,悬挂小球的悬线与垂直斜面的方向夹角为β,下面判断正确的是A 、如果βα=,小车一定处于静止状态B 、如果0β=,斜面一定是光滑的C 、如果βα>,小车一定是沿斜面加速向下运动D 、无论小车做何运动,悬线都不可能停留图中虚线的右侧例5、 如图所示,一轻绳通过一光滑定滑轮,两端各系一质量为m 1和m 2的物体,m 1放在地面上,当m 2的质量发生变化时,m 1的加速度a 的大小与m 2的关系大致如下图中的图( ).αβF V α B A2、 弹簧类问题可视为特殊的连接体问题,注意关键点:弹簧的弹力不能突变。
牛顿三大定律口诀
1.惯性
运动何须力维持,改变状态才需力,惯性大小看质量,物体天生就具备.2.牛顿第一定律
静则静,动则动,
第一定律来决定。
3.牛顿定律解题
牛顿定律来解题,力变a 变要牢记,正交分解最常用,基本方法是隔离;整体隔离好求a ,单独隔离求内力,弄清过程是关键,临界状态须注意.4.力学单位制
力学单位有制度,三基本量要记住,质量时间和长度,其它单位可导出;米千克秒力牛顿,厘米克秒是达因,统一单位代数据,最后单位要紧跟.5.超重·失重(一)
超重失重要分清,a向上时是超重,a向下时是失重,抛出物体视重零,轨道卫星太空行,舱内人物全失重6.超重·失重(二)
弹力数值是视重,mg乘积是实重;
超重失重是视重,其中不变是实重;加速上升是超重,减速下降也超重,加速下降是失重,减速上升也失重,失重状态有特例,完全失重视重零。
7.牛顿第二定律
F等于ma,叫做牛顿二定律,
产生加速度,原因就是受的力。
合力与a同方向,速度变量定a向,a变小则v可大,因为a与v同向;a变大则v可小,因为a与v反向。
8.牛顿定律的适用步骤
画简图、定对象、明过程、分析力;选坐标、作投影、取分量、列方程;求结果、验单位、代数据、作答案。
通用版高中物理牛顿运动定律解题技巧总结
(每日一练)通用版高中物理牛顿运动定律解题技巧总结单选题1、如图所示,有A、B两物体,m A=2m B,用细绳连接后放在光滑的斜面上,在它们下滑的过程中()A.它们的加速度a=g sinθB.它们的加速度a<g sinθC.细绳的张力F T≠0m B gsinθD.细绳的张力F T=13答案:A解析:AB.A、B整体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m A+m B)g sinθ=(m A+m B)a解得a=g sinθA正确,B错误;B.对B受力分析,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m B gsinθ+T=m B a解得T=0故细绳的张力为零,CD错误。
故选A。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伽利略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并测得了引力常量B.根据表达式F=G m1m2可知,当r趋近于零时,万有引力趋近于无穷大r2=k中,k是一个与中心天体有关的常量C.在由开普勒第三定律得出的表达式r3T2D.两物体间的万有引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是一对平衡力答案:C解析:A.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卡文迪许测出了引力常量G,A错误;,只适用于质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当r趋近于零时,万有引力定律不再适用,B B.万有引力表达式F=G m1m2r2错误;=k中,k是一个与中心天体有关的常量,C正确;C.在由开普勒第三定律得出的表达式r3T2D.两物体间的万有引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D错误。
故选C。
3、如图所示,我校女篮球队员正在进行原地纵跳摸高训练,以提高自已的弹跳力。
运动员先由静止下蹲一段位移,经过充分调整后,发力跳起摸到了一定的高度。
某运动员原地静止站立(不起跳)摸高为1.90m,纵跳摸高中,该运动员先下蹲,重心下降0.4m,经过充分调整后,发力跳起摸到了2.45m的高度。
若运动员起跳过程视为匀加速运动,忽略空气阻力影响,已知该运动员的质量m=60kg,g取10m/s2。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运动员起跳后到上升到最高点一直处于超重状态B.起跳过程中运动员对地面的压力为1425NC.运动员起跳时地面弹力做功不为零D.运动员起跳时地面弹力的冲量为零答案:B解析:A.运动员起跳后到上升到最高点,先加速后减速,所以是先超重后失重,故A错误;B.运动员离开地面后做竖直上抛运动,根据v=√2gℎ1=√2×10×(2.45−1.90)m/s=√11m/s在起跳过程中,根据速度位移公式可知v2=2aℎ解得a=v22ℎ=112×0.4m/s2=13.75m/s2对运动员,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F−mg=ma解得F=1425N故B正确;CD.运动员起跳时地面弹力没有位移,所以做功为零,有作用时间,冲量不为零,故CD错误。
高中物理牛顿运动定律解题技巧总结
(每日一练)高中物理牛顿运动定律解题技巧总结单选题1、塔吊吊着某建筑材料竖直向上运动时的速度-时间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该建筑材料()A.前15s内先上升后下降B.前15s内速度先增加后减小C.前5s内处于失重状态D.整个上升过程中的平均速度小于0.5m/s答案:B解析:A.v−t图像的纵坐标表示速度,其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故前15s内速度一直为正,即一直上升,故A错误;B.v−t图像的纵坐标的数值表示速度的大小,则前15s内速度先增加后减小,故B正确;C.前5s内建筑材料正在向上加速,加速度向上,则建筑材料处于超重状态,故C错误;D.若构造上升过程为匀加速直线运动和匀减速直线运动,则v=0+v m2=0.5m/s而实际图像描述的在相同的时间内做变加速直线运动的面积大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面积,由v=xt可知整个上升过程中的平均速度大于0.5m/s,故D错误。
故选B。
2、如图,一倾角为θ= 37°的足够长的斜面固定在水平地面上。
当t= 0时,滑块以初速度v0= 10m/s沿斜面向上运动,已知滑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 0.5,重力加速度g取10m/s2,sin37°= 0.6,cos37°= 0.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滑块上滑的距离小于5mB.t= 1s时,滑块速度减为零,然后静止在斜面上C.t= 2s时,滑块恰好又回到出发点D.t= 3s时,滑块的速度大小为4m/s答案:D解析:A.以沿斜面向下为正方向,上滑过程,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g sinθ + μmg cosθ=ma1代入数据解得a1=10m/s2滑块向上的最大位移x=v022a1=1002×10= 5mA错误;B.由于mg sinθ > μmg cosθ可知,滑块不可能静止在斜面上,B错误;C.下滑过程,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g sinθ﹣μmg cosθ=ma2代入数据解得a2=2m/s2滑块向上运动到最高点的时间t1=0−(−v0)a1=1010=1s向下的运动x=12a2t22所以t2=√5s滑块恰好又回到出发点的总时间t=t1+t2=(1+√5)s C错误;D.选取向下为正方向,t= 3s时,滑块的速度为v3=﹣v0 + a1t1 + a2t2′ =﹣10 + 10 × 1 + 2 × 2 m/s = 4m/s故选D。
牛顿运动定律高一物理运动学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牛顿运动定律高一物理运动学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物理学中的运动学是研究物体运动的一门学科,而牛顿运动定律则是运动学中最为基础和重要的内容之一。
作为高一物理教学中的一大重点和难点,深入理解和掌握牛顿运动定律对于学生的物理学习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以牛顿运动定律在高一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为主题,分别讨论其内容和学习方法。
一、牛顿运动定律的重点牛顿运动定律是以牛顿为名的三个基本定律,分别称为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
下面将重点介绍这三个定律的内容和要点。
1.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表明,当一个物体处于力的平衡状态时,物体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也就是说,物体不会主动改变其运动状态,除非外力作用于其上。
这一定律对学生来说相对简单,可以通过举例进行讲解和理解。
2. 牛顿第二定律(力的作用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是牛顿运动定律中最为重要的定律之一。
它表明,物体所受合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即F=ma。
这个公式是运用最广泛的物理公式之一,可以通过实验、计算和举例等方式进行教学,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力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3.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牛顿第三定律指出,任何作用力都存在着一个与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这一定律常常被形象地描述为“行动力与反作用力相等,方向相反”。
教学中可以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摔球、游泳等,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这一定律。
二、牛顿运动定律的难点虽然牛顿运动定律的内容相对简单明了,但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难点,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特点和困惑点进行合理的授课和指导。
1. 力的概念理解困难力是牛顿运动定律的核心概念之一,但学生对力的理解常常存在困难。
教师可以通过剖析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引导学生从观察力的表现形式入手,逐步理解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2. 合力的计算方法掌握不熟练牛顿第二定律中,合力的计算涉及到向量的加法,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有一定的难度。
高中物理牛顿定律题解析与答题技巧
高中物理牛顿定律题解析与答题技巧牛顿定律是物理学中最基础的定律之一,它描述了物体在受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
在高中物理考试中,牛顿定律题目常常出现,考察学生对于力的概念和运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通过具体的题目举例,分析解题思路和考点,并给出一些答题技巧,帮助高中学生提高解题能力。
题目一: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受到一个水平方向的恒力F=10N,物体的初始速度为0m/s。
求物体在10s内的位移。
解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可得物体的加速度a=F/m=10N/2kg=5m/s²。
根据运动学公式s=ut+1/2at²,代入已知条件,即可求得位移s=0+1/2×5×10²=250m。
考点:此题考察了学生对于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对于运动学公式的熟练运用。
学生需要将已知条件代入公式,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答题技巧:在解题过程中,学生需要注意将已知条件与公式进行对应,将问题转化为数学表达式,并进行计算。
同时,需要注意单位的转换和使用,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题目二:一个质量为5kg的物体受到一个斜向上的力F=20N,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30°,物体的初始速度为4m/s。
求物体在5s内的位移。
解析:首先将斜向上的力分解成水平方向的分力和竖直方向的分力。
水平方向的分力F₁=Fcosθ=20N×cos30°=17.32N。
竖直方向的分力F₂=Fsinθ=20N×sin30°=10N。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可得物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加速度a₁=F₁/m=17.32N/5kg=3.464m/s²。
根据运动学公式s=ut+1/2at²,代入已知条件,即可求得位移s₁=4m/s×5s+1/2×3.464m/s²×(5s)²=20m+43.3m=63.3m。
高中物理牛顿运动定律的基本解题步骤讲解
高中物理牛顿运动定律的基本解题步骤讲解(明确研究对象。
可以以某一个物体为对象,也可以以几个物体组成的质点组为对象。
设每个质点的质量为mi,对应的加速度为ai,则有:F合=m1a1+m2a2+m3a3+……+mnan对此结论的证明:分别以质点组中的每个物体为研究对象用牛顿第二定律:∑F1=m1a1,∑F2=m2a2,……∑Fn=mnan,将以上各式等号左、右分别相加,左边所有力中,凡属于系统内力的,总是成对出现并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其矢量和必为零,所以最后得到的是该质点组所受的所有外力之和,即合外力F合。
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
同时还应该分析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包括速度、加速度),并把速度、加速度的方向在受力图旁边画出来。
若研究对象在不共线的两个力作用下做加速运动,一般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解题;若研究对象在不共线的三个以上的力作用下做加速运动,一般用正交分解法解题(注意灵活选取坐标轴的方向,既可以分解力,也可以分解加速度)。
当研究对象在研究过程的不同阶段受力情况有变化时,必须分阶段进行受力分析,分阶段列方程求解。
另外解题中要注意临界条件的分析。
凡是题目中出现“刚好”、“恰好”等字样的,往往要利用临界条件。
所谓“临界”,就是物体处于两种不同的状态之间,可以认为它同时具有两种状态下的所有性质。
在列方程时,要充分利用这种两重性。
环球物理功能介绍我们每天与您分享:物理教学的艺术,物理学习的方法,物理兴趣的培养,物理达人的塑造,物理学霸的成功之路!激励人生,哲理故事,分享智慧,名人格言,传播正能量!!方法简介图像法是根据题意把抽像复杂的物理过程有针对性地表示成物理图像,将物理量间的代数关系转变为几何关系,运用图像直观、形像、简明的特点,来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由此达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目的.高中物理学习中涉及大量的图像问题,运用图像解题是一种重要的解题方法.在运用图像解题的过程中,如果能分析有关图像所表达的物理意义,抓住图像的斜率、截距、交点、面积、临界点等几个要点,常常就可以方便、简明、快捷地解题.把握图像斜率的物理意义在v-t图像中斜率表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在s-t图像中斜率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在U-I图像中斜率表示电学元件的电阻,不同的物理图像斜率的物理意义不同.抓住截距的隐含条件图像中图线与纵、横轴的截距是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地方,常常是题目中的隐含条件.例1、在测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的实验中,根据得出的一组数据作出U-I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得出电池的电动势E=______ V,内电阻r=_______Ω.【解析】电源的U-I图像是经常碰到的,由图线与纵轴的截距容易得出电动势E=1.5 V,图线与横轴的截距0.6 A是路端电压为0.80伏特时的电流,(学生在这里常犯的错误是把图线与横轴的截距0.6 A 当作短路电流,而得出r=E/I短=2.5Ω的错误结论.)故电源的内阻为:r=△U/△I=1.2Ω挖掘交点的潜在含意一般物理图像的交点都有潜在的物理含意,解题中往往又是一个重要的条件,需要我们多加关注.如:两个物体的位移图像的交点表示两个物体“相遇”.例2、A、B两汽车站相距60 km,从A站每隔10 min向B站开出一辆汽车,行驶速度为60 km/h.(1)如果在A站第一辆汽车开出时,B站也有一辆汽车以同样大小的速度开往A站,问B站汽车在行驶途中能遇到几辆从A站开出的汽车?(2)如果B站汽车与A站另一辆汽车同时开出,要使B站汽车在途中遇到从A站开出的车数最多,那么B站汽车至少应在A站第一辆车开出多长时间后出发(即应与A站第几辆车同时开出)?最多在途中能遇到几辆车?(3)如果B站汽车与A站汽车不同时开出,那么B站汽车在行驶途中又最多能遇到几辆车?【解析】依题意在同一坐标系中作出分别从A、B站由不同时刻开出的汽车做匀速运动的s一t图像,如图所示.从图中可一目了然地看出:(1)当B站汽车与A站第一辆汽车同时相向开出时,B站汽车的s一t图线CD与A站汽车的s-t图线有6个交点(不包括在t轴上的交点),这表明B站汽车在途中(不包括在站上)能遇到6辆从A站开出的汽车.(2)要使B站汽车在途中遇到的车最多,它至少应在A站第一辆车开出50 min后出发,即应与A站第6辆车同时开出此时对应B站汽车的s—t图线MN与A站汽车的s一t图线共有11个交点(不包括t轴上的交点),所以B站汽车在途中(不包括在站上)最多能遇到1l辆从A站开出的车.(3)如果B站汽车与A 站汽车不同时开出,则B站汽车的s-t图线(如图中的直线PQ)与A站汽车的s-t图线最多可有12个交点,所以B站汽车在途中最多能遇到12辆车.明确面积的物理意义利用图像的面积所代表的物理意义解题,往往带有一定的综合性,常和斜率的物理意义结合起来,其中v一t图像中图线下的面积代表质点运动的位移是最基本也是运用得最多的.例4、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有一静止的物体,现以水平恒力甲推这一物体,作用一段时间后,换成相反方向的水平恒力乙推这一物体.当恒力乙作用时间与恒力甲作用时间相同时,物体恰好回到原处,此时物体的动能为32 J.则在整个过程中,恒力甲做功等于多少?恒力乙做功等于多少?【解析】这是一道较好的力学综合题,涉及运动、力、功能关系的问题.粗看物理情景并不复杂,但题意直接给的条件不多,只能深挖题中隐含的条件.下图表达出了整个物理过程,可以从牛顿运动定律、运动学、图像等多个角度解出,应用图像方法,简单、直观.作出速度一时间图像(如图a所示),位移为速度图线与时间轴所夹的面积,依题意,总位移为零,即△0AE的面积与△EBC面积相等,由几何知识可知△ADC的面积与△ADB面积相等,故△0AB的面积与△DCB面积相等(如图b所示).寻找图中的临界条件物理问题常涉及到许多临界状态,其临界条件常反映在图中,寻找图中的临界条件,可以使物理情景变得清晰.例5、从地面上以初速度2v0竖直上抛一物体A,相隔△t时间后又以初速度v0从地面上竖直上抛另一物体B,要使A、B能在空中相遇,则△t应满足什么条件?【解析】在同一坐标系中作两物体做竖直上抛运动的s-t图像,如图.要A、B在空中相遇,必须使两者相对于抛出点的位移相等,即要求A、B图线必须相交,据此可从△t应满足的条件为:2v0/g<△t<4v0/g通过以上讨论可以看到,图像的内涵丰富,综合性比较强,而表达却非常简明,是物理学习中数、形、意的完美统一,体现着对物理问题的深刻理解.运用图像解题不仅仅是一种解题方法,也是一个感悟物理的简洁美的过程.把握图像的物理意义例6、如图所示,一宽40 cm的匀强磁场区域,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里.一边长为20 cm的正方形导线框位于纸面内,以垂直于磁场边界的恒定速度v=20 cm/s通过磁场区域,在运动过程中,线框有一边始终与磁场区域的边界平行.取它刚进入磁场的时刻t=0,在下列图线中,正确反映感应电流随时问变化规律的是()【解析】可将切割磁感应线的导体等效为电源按闭合电路来考虑,也可以直接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按闭合电路来考虑.方法介绍等效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之一,它是从事物的等同效果这一基本点出发的,它可以把复杂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转化为较为简单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来进行研究和处理,其目的是通过转换思维活动的作用对象来降低思维活动的难度,它也是物理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用等效法研究问题时,并非指事物的各个方面效果都相同,而是强调某一方面的效果.因此一定要明确不同事物在什么条件、什么范围、什么方面等效.在中学物理中,我们通常可以把所遇到的等效分为:物理量等效、物理过程等效、物理模型等效等.物理量等效在高中物理中,小到等效劲度系数、合力与分力、合速度与分速度、总电阻与分电阻等;大到等效势能、等效场、矢量的合成与分解等,都涉及到物理量的等效.如果能将物理量等效观点应用到具体问题中去,可以使我们对物理问题的分析和解答变得更为简捷.例l.如图所示,ABCD为表示竖立放在场强为E=104V/m的水平匀强电场中的绝缘光滑轨道,其中轨道的BCD部分是半径为R的半圆环,轨道的水平部分与半圆环相切A为水平轨道的一点,而且把一质量m=100g、带电q=10-4C的小球,放在水平轨道的A点上面由静止开始被释放后,在轨道的内侧运动。
高考物理中解答牛顿运动定律的技巧
高考物理中解答牛顿运动定律的技巧高考物理中牛顿运动定律的答题技巧常用方法:一、整体方法整体方法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组成的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的分析方法;当只涉及研究系统,而不涉及系统中某些物体的受力和运动时,一般可以采用整体方法。
二.隔离法隔离法是将已识别的研究对象与周围对象(连接器)系统隔离进行分析的方法。
其目的是便于对物体进行进一步的力分析,并获得与之相关的力。
为了研究系统中物体(连接器)的受力和运动,通常采用隔离法。
一般整体法和隔离法一起使用。
注:整体和隔离有共同的加速度。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这些关系分别建立,然后联合求解。
三、等效方法在一些物理问题中,一个过程的发展和一个状态的确定往往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
如果某个量的函数与其他量的函数相同,则可以互相替换,使以前不明显的规律变得明显而简单。
这种用一个量代替另一个量的方法叫做等价法,例如分力和合力可以互相代替。
应用等价的前提是等价。
四.极限方法极限法是将某一物理量推向极端,即最大或最小、极左或极右,并据此进行科学的推理分析,从而给出判断或一般结论。
极限方法在一些物理过程的分析中起着独特的作用。
恰当地运用极限方法,可以提高解题效率,使问题变得容易,用灵活的思维和准确的判断简化问题。
动词(verb的缩写)映射方法作图法是根据题意将抽象复杂的物理过程表现为物理图或示意图,将物理问题转化为几何问题,用几何知识即可解决。
作图法的优点是形象直观,便于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
不及物动词镜像法图像法是根据题意将抽象复杂的物理过程表示为物理图像,通过将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转化为几何关系来解决问题。
对一些问题有独特的优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牛顿运动定律的解题技巧
常用的方法:
一、整体法★★:整体法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组成的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分析方法;当只涉及研究系统而不涉及系统内部某些物体的受力和运动时,一般可采用整体法.
二、隔离法★★:隔离法是将所确定的研究对象从周围物体(连接体)系统中隔离出来进行分析的方法,其目的是便于进一步对该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得出与之关联的力.为了研究系统(连接体)内某个物体的受力和运动情况时,通常可采用隔离法.一般情况下,整体法和隔离法是结合在一起使用的.
注:整体与隔离具有共同的加速度,根据牛二定律,分别建立关系式,再联合求解。
三、等效法:
在一些物理问题中,一个过程的发展,一个状态的确定,往往是由多个因素决定的,若某量的作用与另一些量的作用相同,则它们可以互相替换,经过替换使原来不明显的规律变得明显简单。
这种用一些量代替另一些量的方法叫等效法,如分力与合力可以互相代替。
运用等效法的前提是等效。
四、极限法
极限法是把某个物理量推向极端,即极大或极小,极左或极右,并依此做出科学的推理分析,从而给出判断或一般结论。
极限法在进行某些物理过程的分析时,具有独特作用,恰当运用极限法能提高解题效率,使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思路灵活,判断准确。
五、作图法
作图法是根据题意把抽象的复杂的物理过程有针对性的表示成物理图示或示意图,将物理问题化成一个几何问题,通过几何知识求解。
作图法的优点是直观形象,便于定性分析,也可定量计算。
六、图象法
图象法是根据题意把抽象复杂的物理过程有针对性地表示成物理图象,将物理量间关系变为几何关系求解。
对某些问题有独特的优势。
动力学的常见问题:
TB TA B A 2
解之得g m
M m M a A 42sin +-=α,g m
M m M a B 42sin 2
+-=α
讨论:
(1)当m M 2sin >α时,0>A a ,其方向与假设的正方向相同; (2)当m M 2sin =α时,0==B A a a ,两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3)当m M 2sin <α时,0<A a ,0<B a ,其方向与假设的正方向相反,即A 物体的加速度方向沿斜面向上,B 物体的加速度方向竖直向下。
2.
程。
例2:如图1μ出?
分析:M 和g m
mg m
F a fm m 11μμ==
=
m a 就是系统在此临界状态的加速度,设此时作用于M 的力为n F ,再取M 、m 整体为研究对象,
则有m n a m M g m M F )()(2+=+-μ
即g m M F n ))((21μμ++=
当n F F >时,必能将M 抽出,故g m M F ))((21μμ++> 3. 程序法分析动力学问题
按顺序对题目给出的物体运动过程进行分析的方法简称“程序法”。
“程序法”要求我们从读题求:
(1)设小木球自由下落到水面时的速度为v ,根据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应有
gh v 2=
①
小木球落入水中时,木球受到重力和浮力两个力的作用,设水密度为3
30/100.1m kg ⨯=ρ,
对木球,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有Va gV gV ρρρ=-0 ②
式中V 为木球体积,a 为进入水中木球的加速度。
由②式得2
0/15s m g g a -=-
=ρ
ρ
设木球在水中下沉的深度为H ,有aH v 202
=- ③ 由①②③式可得m H 7.2=
(2)木球从水面下沉到最大深度处的时间1t 与由最大深度处上浮到水面所需的时间2t 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