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路径探析
内蒙古地区非遗传承与活化路径探索
内蒙古地区非遗传承与活化路径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独特标志,也是人们传承文化记忆、维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方式。
由于各种原因,非遗传承与活化面临许多挑战和困境。
针对内蒙古地区的情况,本文将探讨非遗传承与活化的路径。
要加强非遗传承的保护意识和宣传教育。
政府部门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非遗保护机构,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研和收集工作,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以促进非遗传承项目的保护和传承。
要加强宣传教育,通过举办展览、讲座等活动,向公众普及非遗的知识,增强大众对非遗的认同和支持。
要促进非遗与时代相结合,创新传统工艺和技术。
传统的非遗项目应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注入新的元素和创意。
可以通过组织专家学者和传承人员进行研讨和培训,开展非遗创新设计和传统工艺技术的创新研究,推动非遗文化的创新发展和传承。
要加强非遗的市场开发和推广。
非遗传承与活化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和销售渠道,以保障传统工艺的生产和销售。
政府可以通过购买非遗产品、组织非遗展销会等方式,推动非遗产品的市场开发和销售。
可以鼓励和支持传承人开办非遗工坊、非遗文化主题餐馆等,提供传统工艺体验和非遗文化的展示。
要加强非遗传承人才培养和传统知识的传授。
传承人是非遗传承与活化的核心力量,培养和保护传承人是非遗传承与活化的关键。
政府可以通过设立奖学金、开展培训等方式,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非遗传承,并将传统知识传授给年轻一代。
要加强非遗传承人的交流和合作,建立传统知识的数据库和研究机构,提供必要的资源和平台,促进非遗传承与活化的交流与合作。
非遗传承与活化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任务,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加强保护意识和宣传教育,创新传统工艺和技术,加强市场开发和推广,培养传承人才和传统知识传授,才能真正实现非遗传承与活化的目标,保护和传承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路径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路径研究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世代传承并不断创造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知识技能等。
它们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意义,成为了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作为它的一项重要内容,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旨在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路径,以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参考。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特点1. 多样性和复杂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各种不同类型的文化表现形式,如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知识技能等,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
不同的文化遗产背后蕴含着不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内涵,教育者需要根据具体的传统文化来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案。
2. 口口相传和现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多为口口相传和现地传承,这种传承方式需要依托于特定的社区环境和文化氛围,不易迁移至其他地方进行教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需要充分考虑到文化传承的特殊性和环境需求,寻找适合的教学方式和场所。
3. 社会参与和实践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学生的实际参与和体验。
只有通过亲身实践和感受,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体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需要将社会参与和实践性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1. 社区教育路径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根植于特定的社区环境中,传承者和教育者通常是当地的居民和文化传承人。
社区教育路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重要途径。
教育者可通过组织社区文化活动、开展传统技艺培训、举办文化节庆等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从而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教育目标。
学校作为传播文化知识和价值观念的重要场所,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重要路径之一。
教育者可以通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融入到学校的课程体系中,开设相关课程、组织文化体验活动、举办传统文化讲座等方式,使学生在学校中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和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区教育传承路径探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区教育传承路径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一种非物质性的文化传承,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传统医药等。
这些传统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内容,丰富了人类的文化遗产,对文化多样性和社区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失传,这不仅造成了文化资源的流失,也影响了社区的传统文化传承。
本文将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区教育传承路径,以期能够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区教育传承现状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方面,由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和大众文化的冲击,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逐渐失传,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了解程度也较低。
一些社区教育传承机构和项目的建设不够完善,缺乏系统性和长期性的规划,导致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难以开展。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建立更加有效的社区教育传承路径。
1.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社区教育传承的基础工作,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
要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研究,建立完善的档案和资料信息库,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学术支持和历史依据。
2.建设社区教育传承平台和基地为了更好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需要建设相应的传承平台和基地。
一方面,可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心或博物馆,展示和宣传传统文化,吸引更多的人参与传承工作。
可以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培训班和工作坊,为有志于传承传统文化的人提供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除了建设传承平台和基地,还可以通过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区教育活动,如文化节庆、展览展示、表演演出等形式,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和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
可以邀请古老手艺人或传统文化传承人来到社区进行讲座和示范,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可以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课程,让学生从小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的意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区教育传承路径探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区教育传承路径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个社区的瑰宝,它代表了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独特的精神文化传统,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知识与实践、手工艺技艺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社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传承和教育,可以使这些文化传统得以延续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区教育传承路径,以期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个社区的宝贵财富,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化形式,更是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生活方式的表达。
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社区的历史、传统、价值观念以及人们的生活状态。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具有历史的独特性,更有着时代的包容性,它们蕴含了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文化的智慧和理解,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和思考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对于保持社区的文化多样性和民族的特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每一个文化传统都是一个社区的身份标识,它代表着人们对自己历史和传统的认同,同时也是对外交流、互惠和共享的桥梁。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可以使每个社区的文化得到延续和发展,更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精神文化自信。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有力的社区教育支持。
社区教育是指在社区范围内为各个年龄段、不同人群提供教育服务的一种方式,它具有覆盖范围广、接触面广、贴近生活、灵活性强等特点。
通过社区教育,可以更加有效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给后代,促进文化传统的活跃与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为社区教育注入了丰富的内容和灵魂,使社区教育更加具有生活性与人文性,提升了社区教育的内涵和品质。
1.培养社区居民的文化自信与认同通过社区教育,可以培养社区居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与自信。
社区教育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日常教育活动中,通过举办文化节庆活动、非遗技艺展示、文化传统讲座等形式,增强了社区居民对自己文化传统的自觉认同,提升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路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路径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路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是当今社会文化保护与创新的重要课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新阶段的路径探索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新阶段”的路径探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工作经过多年的开展,已经取得丰硕的成果,且“非遗”保护观念已逐渐深入人心,各地四级非遗名录的申请与评选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非遗”保护环境已然形成,但成绩与问题并行,保护工作中的问题也十分凸显,这使得今后的非遗保护工作在经过快速发展阶段之后即将进入一段反思与沉淀时期,并将长期处于一种“发展速度放缓、保护质量提高”的“新阶段”。
一非遗保护即将进入“新阶段”2001年,中国的昆曲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通常被认为是中国真正当代意义上非遗保护工作的开端,而2004年中国加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约》则使中国非遗保护正式走上国家引导的道路。
但实际上,早自20世纪中叶开始,中国部分地区已经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关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相关的工作,只是这类工作大多只限于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上,或是对当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部分传统工艺种类之上。
如20世纪50年代,经过多年战乱后的中国进入恢复调整期,为了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以传统工艺为主的传统手工业生产较早得到恢复,多地建立起各类传统工艺相关的生产厂坊、研究机构等,指导行业发展。
[1]与此同时,政府部门也认识到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性,并在部分地区展开相关研究工作。
当时云南各地的文化部门、民委及文联等机构即开展了多种民族民间文化的调查与资料收集,并出版了相关成果。
又如20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浪潮的推动下,传统工艺行业曾被作为发展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而得到长足的发展,传统工艺美术作品的出口一度被作为中国创汇的主要途径,其行业发展曾得到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保护。
[2]由此可见,一直被社会各界认为只有十多年保护历程的中国非遗保护道路,事实上已经具有一定的前期积累,只因历史条件及当时国民文化自觉程度等因素所限,并未掀起全国性及多领域的保护浪潮。
传统村落非遗活化路径探究
传统村落非遗活化路径探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许多传统的村落渐渐失去了生机,面临着文化、生态等多方面的危机。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村落文化遗产,政府和社会各界纷纷开始探索村落非遗的活化路径。
本文旨在探究传统村落非遗活化的途径和策略。
1.创新传统非遗产业在传统村落中,非遗产业是重要的当地文化和生产力,因此创新非遗产业是保护和传承传统村落文化的关键路径。
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推进非遗产业的创新,比如将非遗技艺与现代技术融合,打造非遗创意产品,促进非遗产品的市场化,增加非遗产业的附加值,达到文化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重目的。
2.发展文化旅游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和景观是宝贵的资源,可以通过文化旅游的方式进行挖掘和开发,打造具有文化特色的旅游品牌。
研究和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资源,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和体验,吸引更多的游客到访,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
此外,通过文化旅游也可以加强村民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从而激发他们对于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意识。
3.打造文化生态城市传统村落非遗保护和传承不仅仅是单纯的文化保护工作,还需要结合生态保护和城市规划等相关领域。
因此,可以通过建设文化生态城市的方式,以非遗文化为基础,结合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需求,探索不同的发展模式,创造适合当地的、有益于经济和发展的生态场所,提高生态环境和文化品质。
1.加强非遗保护传统村落非遗的活化必须建立在保护基础之上,因此需要重视非遗的传承和保护。
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法律和政策,加强非遗传承实践,设立非遗传承基地和传承人培训机构,加强非遗技艺的研究、整理和普及,以确保传统村落非遗的可持续性。
2.加强地方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地方政府可以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支持和引导传统村落非遗活化。
比如,提供非遗传承和创新培训、资金支持和税收减免等政策,引导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非遗保护和创新,构建非遗产业生态系统。
地方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可以有效促进传统村落非遗的活化。
3.加强社群力量的参与和支持保护和传承传统村落非遗需要大量的社会参与和支持。
新时代非遗舞蹈传承与发展的路径思考
新时代非遗舞蹈传承与发展的路径思考非遗舞蹈传承与发展需要注重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非遗舞蹈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前提。
在新时代下,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自觉地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推动非遗舞蹈的传承和发展。
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积极吸收国际上先进的舞蹈艺术成果,使之融入到非遗舞蹈的传承与发展之中,形成独具特色的非遗舞蹈艺术。
非遗舞蹈传承与发展需要注重科技与现代化的运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现代社会的发展,我们有必要善于利用科技手段和现代化设施,为非遗舞蹈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
可以通过数字化、虚拟化、网络化等手段进行非遗舞蹈的传承和宣传,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非遗舞蹈。
可以利用先进的舞蹈教学设施和装备,提高非遗舞蹈的表演水平和艺术质量,在现代舞台上展现非遗舞蹈的魅力。
非遗舞蹈传承与发展需要注重教育培训。
教育培训是非遗舞蹈传承与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在新时代下,我们要加大对非遗舞蹈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培养力度,发掘和培养更多的非遗舞蹈传承人才。
可以通过在学校设置非遗舞蹈的专业课程,建立非遗舞蹈的专业学校和培训中心,组织非遗舞蹈的培训班和讲习班等方式,加强对非遗舞蹈的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培养。
可以加强对非遗舞蹈传承人的保护和激励,鼓励更多的人投身到非遗舞蹈的传承和发展之中。
非遗舞蹈传承与发展需要注重市场开发和创新发展。
在新时代下,非遗舞蹈需要与市场接轨,注重对非遗舞蹈的市场开发和推广。
可以通过举办非遗舞蹈的展览、表演、比赛等活动,进行非遗舞蹈的宣传和推广;可以通过制作非遗舞蹈的音像制品、文化衍生品等产品,进行非遗舞蹈的市场开发;可以通过开发非遗舞蹈的旅游项目、文化体验项目等,进行非遗舞蹈的创新发展。
也要注重对非遗舞蹈的创新发展,不断推陈出新,使非遗舞蹈在新时代下焕发出勃勃生机。
新时代非遗舞蹈传承与发展的路径思考,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
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注重科技与现代化的运用,加强教育培训,注重市场开发和创新发展等多方面的努力,为非遗舞蹈的传承与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为非遗舞蹈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更好的动力,为非遗舞蹈的传承与发展开辟更加美好的前景。
传统村落非遗活化路径探究
传统村落非遗活化路径探究传统村落非遗的活化,是指将传统村落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保护、传承和利用,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传统村落更具活力的重要资源,为村落的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和环境保护做出积极贡献。
本文将探究传统村落非遗活化的路径。
一、保护传统村落非遗文化(1)加强非遗文化资源的采集和整理,建立全面的数据库。
(2)加强村落内部的非遗传承,将传统技艺、手工艺等传统技能在村落内部普及传承,确保非遗文化得到有效保护。
(3)加强非遗文化在社会化传承过程中的保护,建立非遗文化保护机制,保证其资源不被外部掠夺,从而建立起非遗文化和社会的相互联系。
二、建设传统手工业和文化旅游建立传统手工业和文化旅游是非遗活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传统村落中的非遗文化,往往与手工艺和文化旅游密不可分,因此,在传统手工业和文化旅游方面进行投资和开发,可以充分利用非遗文化资源,为传统村落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创造新的动力。
(1)建设传统手工业园区,在园区内组织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销售等相关活动,促进手工艺品的流通和传承。
(2)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建立文化旅游景点,进行非遗表演、手工艺品展示等活动,为村落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
三、引进文化创意产业传统村落的文化内涵和资源,往往可以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经济支持和技术支持。
因此,引进文化创意产业是传统村落非遗活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1)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吸引文化创意产业企业进驻,从而带动传统村落的发展。
(2)推进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和生产,为村落经济创造价值。
四、整合和升级传统村落资源整合和升级传统村落资源是非遗活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传统村落在资源整合和升级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非遗文化资源,打造特色品牌,从而在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1)整合传统村落资源,打造特色品牌,启动对外推广。
(2)采用现代技术手段,对传统村落的环境进行改造和升级,提升村落整体形象和环境品质,提高社会认同度。
新时代非遗舞蹈传承与发展的路径思考
新时代非遗舞蹈传承与发展的路径思考【摘要】现代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本文围绕着新时代非遗舞蹈传承与发展的路径进行思考,探讨了传承非遗舞蹈的重要性、推动非遗舞蹈创新发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传播非遗舞蹈、加强非遗舞蹈人才培养以及加强政策和资金支持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分析这些关键点,可以为非遗舞蹈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更为系统和全面的思路和建议。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只有加强对非遗舞蹈的传承与发展,才能在全球文化多样性交流中更好地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非遗舞蹈、传承、发展、创新、现代科技、人才培养、政策支持、资金支持、路径思考。
1. 引言1.1 新时代非遗舞蹈传承与发展的路径思考在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而非遗舞蹈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也备受关注。
如何在当今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保护和传承优秀的非遗舞蹈,同时又能促进其创新发展,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非遗舞蹈传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一种文化传统,更是一种精神追求。
通过对非遗舞蹈的传承,可以让后人了解和感受到历史的文化底蕴,传承祖先的智慧和艺术成就。
传承非遗舞蹈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弘扬,是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传统舞蹈艺术的传承。
为了推动非遗舞蹈的创新发展,我们需要不断创新舞蹈形式和内容,拓展表现手段,使之更符合现代观众的需求。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传播非遗舞蹈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网络、电视等新媒体平台,将非遗舞蹈推广开来,让更多人了解和热爱非遗舞蹈。
加强非遗舞蹈人才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只有有了优秀的舞蹈人才,才能保证非遗舞蹈的传承和发展。
政府应该加强对非遗舞蹈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为非遗舞蹈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在新时代,我们需要思考如何更好的传承非遗舞蹈,促进其创新发展,让非遗舞蹈在当今社会中绽放出新的光彩。
2. 正文2.1 传承非遗舞蹈的重要性非遗舞蹈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路径选择研究
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路径选择研究一、引言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非物质文化生活的载体和符号,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多元化的趋势,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路径选择。
二、非遗文化的传承1. 价值认知传承传承非遗文化需要对其价值进行认知,将非遗文化的历史、精神和意义传达给后代,以实现价值传承。
2. 技艺传承非遗文化包含了丰富多样的技艺,包括传统手工艺、音乐、舞蹈等,传承需要确保技艺得到传承、发展和创新。
3. 组织传承非遗文化的传承还需要建立具有组织性和系统性的传承机构,为传承工作提供支持和保障。
三、非遗文化的创新1. 创新理念传承非遗文化并不意味着完全保持原样,创新理念需要贯穿在传承过程中,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2. 创新手法通过采取创新手法,如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可以保持非遗文化的原汁原味,同时使之与现代社会相融合。
3. 创新传媒借助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非遗文化可以更加广泛地传播,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和传承。
四、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路径选择1. 教育培训将非遗文化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中,进行非遗文化的教育和培训,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参与非遗文化传承和创新。
2. 跨界合作通过与其他行业的合作,如设计师、企业家等,可以促进非遗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同时为非遗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3. 文化旅游开展非遗文化旅游,将非遗文化与旅游景点相结合,既能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也能吸引游客参观学习,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五、结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
需要以正确的价值认知为基础,通过技艺传承、组织传承等方式推动传承工作的开展。
同时,创新理念、创新手法和创新传媒的运用,可以将非遗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实现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通过教育培训、跨界合作以及文化旅游的发展,为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路径选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区教育传承路径探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区教育传承路径探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传统智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多样性的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日益受到关注。
而社区教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一种重要手段,发挥着促进文化传统传承和社会融合的重要作用。
在当代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科技发展的影响,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继承逐渐减少,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失传的危险。
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区教育传承路径,对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与特征出发,探讨社区教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作用,深入研究传承路径并分析社区教育在其中的角色和挑战。
通过案例分析,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区教育传承的重要性,并提出未来发展的方向。
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区教育传承路径的探究,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也为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
1.2 研究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创造的无形财富,承载着民族文化的精髓和传统智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多样性的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社区教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传承,可以加深人们对自身文化根源的认识,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化多元发展。
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区教育传承路径,不仅有利于加强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也有助于增强社区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
本研究旨在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区教育传承路径,以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2. 正文2.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与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一种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庆活动、知识与实践技艺等。
它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反映了特定社会群体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传承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代代相传的,通过口述、示范等方式传承给后人,保持其生命力和活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区教育传承路径探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区教育传承路径探究【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区教育传承路径。
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进行解析,明确其内涵和特点。
随后,探讨社区教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角色与作用。
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的分析,揭示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接着,深入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区教育传承路径,提出具体策略与建议。
分析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因素,强调社区教育在传承中的重要性。
结合实践经验,探讨如何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社区教育、传承、路径、现状分析、影响因素、重要性、促进、发展、研究方向、展望未来1. 引言1.1 背景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以人为载体的传承在社会群体中的各种非物质文化现象和实践,如口头传统、表演艺术、习俗、信仰、知识与实践技艺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差距的不断拉大,许多传统文化元素正面临着被淘汰和遗忘的危险。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社区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是社区认同感和凝聚力的重要来源。
如何有效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当今社会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2 研究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传统知识、表现形式和实践,是人类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区教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通过深入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区教育传承路径,可以更好地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促进社区文化的传统传承。
这对于维护社区文化的多样性,促进文化交流与交融,提升社区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区教育传承路径还可以为相关部门和组织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有助于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和传承项目。
通过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区教育中的作用及现状,可以为相关从业者提供借鉴和启发,促进社区教育工作的优化和提升。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路径探索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路径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活的记忆,是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是传承民族文化根脉的宝贵资源财富。
河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资源丰富,独具特色,河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不少问题需要解决。
标签:河池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问题对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活的记忆,是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是传承民族文化根脉的宝贵资源财富。
河池市地处云贵高原南缘,位于广西西北部,是西南出海通道的咽喉要塞,2002年6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地设市。
现辖金城江、宜州、罗城、环江、南丹、天峨、东兰、巴马、凤山、都安、大化等11个县(区),总面积3.3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总人口409万人(2010年普查)。
境内有壮、汉、瑶、仫佬、毛难、苗、侗、水等8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4%,是广西少数民族聚居最多的地区之一,是民族文化资源富集区。
河池市初步建立了的国家、自治区、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和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名录保护体系。
截止2017年12月,河池市有刘三姐歌谣等9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壮族蚂拐节等45个项目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已建立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13项,县级项目592项。
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9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72人。
2013年,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实验区升格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为全国2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施区之一,是广西第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河池市连续举办十八届河池铜鼓山歌艺术节,一直以来与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桂林山水旅游节列为广西三大艺术节,成为广西三大艺术节之一。
一、河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发展现状1.国有文艺院团改制扩充非遗保护传承力量在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中,河池市将8个国有文艺院团通过“划转”方式整体改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使其成为市本级和县级专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工作的单位,划转后各单位大致均分为“展演部”、“挖掘部”两个部门,从制度上增强和保障了对非遗工作人力、物力的支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传承、整理、宣传展示、普及推广以及学术研究等方面工作力度得以加大,非遗工作更为深入和规范。
非遗音乐文化的传承路径探究
非遗音乐文化的传承路径探究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们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新时期,其保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主要探索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传承与保护的有效途径,以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保护和传承提供参考。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其具有独特的民族特征和丰富的精神内涵,能够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为提高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发挥重要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作为一种传统音乐形式,是我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在社会发展不断进步的今天,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世界各国之间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导致世界不同国家之间音乐艺术形式逐渐趋同。
在这样一种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面临着新时代背景下的生存危机,其传承与保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必须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在新时期下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以满足社会发展对音乐艺术形式多样化的需求。
一、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保护意识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音乐作品的传播方式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逐渐失去了原有的韵味,这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作品宣传力度不够有很大关系。
因此,要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作品宣传力度,使其在市场上占据一定份额。
一方面,要通过电视、广播等媒体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作品的宣传力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作品和民族文化宣传结合起来,使大众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作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区教育传承路径探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区教育传承路径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具有一定历史、地域、文化特色,表现某一特定社群或群体生产、生活、信仰、艺术、节庆等方面的传统文化和文化表现形式。
它不仅是人类文明的宝库和历史的见证,也是人类身心健康和生存发展的重要资源。
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社区教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一种途径,是社区居民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平台,它的发展与不断深化,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提供有效的保障。
社区教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途径,其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传承宣传。
社区教育的传统互动平台更能够让人们更加直观地了解和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代表的文化底蕴,从而更好地推进其传承和宣传。
二是传统技艺的传承。
在社区教育中,学习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通过机构、社区组织等渠道提供非常适宜的场所和机会,让居民们自由参与和学习,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速度和效果可以得到很大提升。
三是促进社区文化建设。
社区教育不仅有利于社区内部的文化传承和扩散,更是能够通过与周边社区的交流参与推进地域文化的发展。
从而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
四是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在乡村振兴、休闲旅游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进一步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也是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
社区教育如何更好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呢?以下几点是值得思考和尝试的:一是落实政策。
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社区教育体系,加强宣传和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居民的文化认同感,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同时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政策制定与执行。
二是构建平台。
在社区内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化馆等场所,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学习和交流平台。
在平台的基础上,通过邀请专家讲解和民间集体学习等方式,提高居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意识和文化素质。
三是提升教师素质。
社区教育教师是社区教育最重要的力量,他们的文化素质和教育方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质量和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何规划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的创新传承路径
如何规划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的创新传承路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根基和精髓。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规划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的创新传承路径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如何规划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的创新传承路径。
首先,要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和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们创造并传承下来的各种非物质文化现象,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日等。
它不仅是一种文化形式,更是一种文化认同和身份的象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表现形式,具有独特的时空属性和社会意义。
因此,在规划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的创新传承路径时,需要充分认识到其特点和价值,注重挖掘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层次内涵。
其次,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
在规划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的创新传承路径时,需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研究和保护工作。
同时,还需要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培养传承人才,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技艺传承,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第三,要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能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具有创造性和创新性的文化形式,具有丰富的创新潜力。
在规划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的创新传承路径时,需要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能力,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社会的融合发展。
可以通过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传播方式和利用途径,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第四,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各国之间应该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规划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的创新传承路径时,可以通过举办国际研讨会、交流展览等形式,促进各国之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与合作,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球传承。
从非遗产业的发展探究文化传承之道
从非遗产业的发展探究文化传承之道第一章:非遗产业的概述
非遗产业即指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是国家文化产业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非遗产业不仅为文化传承提供了资金支持和市场渠道,同时也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和传播,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二章:现状与问题
目前,非遗产业虽然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非遗传承人的文化输出问题,许多非遗传承人缺乏专业的文化产业知识,导致其文化产品质量不高,难以在市场上获得更好的销量。
其次是投资者的投资理念问题,一些投资者将非遗产业作为一种“红色资源”或“地方保护主义”的代表,过于关注非遗产业的政治意义,而忽略了自身经济效益和文化传承的目标。
第三章:文化传承之道
在现有问题的基础上,非遗产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以推动文化传承和产业发展。
首先,要建立良好的传承机制,使非遗传承成为一种活态传承,即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创新和发展。
其次,要大力发展非遗产业与文化旅游的结合,将非遗传承和社
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同时,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市场化
运作模式,不仅保障文化传承,也要实现非遗产业的经济效益。
最后,还需要进行推广和普及,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非遗产业的
价值和意义,从而形成强大的舆论支持和市场需求。
第四章:结语
文化传承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非遗产业作为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不仅有广
阔的发展前景,也承载着重要的历史责任。
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非遗产业更需要注重文化传承,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小学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路径思考
中小学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路径思考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在新时期其传承问题也成为了我们需要进行深思的内容,文章主要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小学的传承路径展开分析,希望可以提高相关人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视程度,然后从中小学作为起点,通过这些策略不断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进度。
关键词:中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路径一、前言文化的传承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我国拥有十分悠久的文化和历史,在现代社会,人们需要对文化进行继承和发扬,而文化又可以分成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相较于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具有更高的难度。
文章就是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困难以及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希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传承状况。
二、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述(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含义和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们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世代相传的各种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逐渐被人们重视和认同,也更加理解了其传承的真正意义。
一些口头语言文学、书法绘画、传统技艺、传统民俗文化以及传统体艺等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内容,其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1]。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特点就是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紧密相连,具体表现在很多方面,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都是各民族生活的人们,这些人们在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形成了特定的语言、技艺、文化、习俗等,这些都是对各民族人们生活特性的极力彰显,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活”的特点和表征[2]。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存在可以彰显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气派,它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支撑,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成为联系各民族人民的情感纽带,也是中华民族团结一心的重要基础,由此可见,其继承和发扬对于整个国家和民族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路径探析
非遗称号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以前它被称为“无形文化”和“人类口传及无形遗产”等等。
后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后,才正式定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存在较大的困境,重庆市黔江区积极探索出非遗传承的“123”路径,总结提炼并完善这种路径对于民族地区非遗传承有重要的意义。
标签:非遗;传承;路径;探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民族记忆的背影”和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本文理清了非遗的含义和特点,梳理了黔江非遗传承的现状,并提出了完善黔江非遗传承路径的措施。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含义和特点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含义
非遗称号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以前它被称为“无形文化”和“人类口传及无形遗产”等等。
后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后,才正式定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没有统一的概念,目前最权威且使用最多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的定义。
《非遗法》认为非遗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同时,《非遗法》指出非遗的六大类型: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游艺和其他非遗。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
非遗从本质上来讲属于文化,具有文化的特性。
首先,非遗具有实践性的特点,它来源于人类长期的生产等实践活动,是实践的产物,并随着实践不断演化。
其次,非遗具有无形性的特点,它是看不见和摸不着的,只能通过具体的形式表现出来。
再次,非遗具有传承的特点,它在特定的环境中通过特定群种的具体活动传承下来,绵延不止。
最后,非遗具有活态性的特点,通过人的活动传承下来,活态性体现出非遗的生命力。
二、黔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路径
黔江探索出非遗传承的“123”模式,即为每一个传承项目出台一套政策,并建立“动态保护”和“静态保护”两个保护模式,打造传承基地、传承舞台、传承人三个传承体系,实现了“在保护中传承”和“在传承中保护”双目标。
其非遗传承的路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建立传承基地
近年来,黔江先后在新华中学、民族中学等建立14个传承基地,将7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别落实基地进行传承。
(二)舞台传承
黔江组织专业人员和文艺团体,对非遗项目进行提炼、升华和包装打造,以舞台表演方式进行推广和传承。
经包装打造《八宝铜铃舞》和《白虎神鞭赶太阳》在第八届、第九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分别获金奖、银奖;大型土家族民族歌舞诗《云上太阳》代表文化部参加了“中国巴西文化月”活动,并在巴西9大城市演出17场,赢得广泛赞誉。
(三)博物馆和文化馆开展静态传承
黔江修建了重慶市民俗生态博物馆,博物馆集展示交易、旅游休闲、情景购物和互动体验为一体,完整保存了土家民族的风土人情、民俗民物。
黔江又规划15层、用地13亩、总建筑面积约为18 000平方米的民族文化宫,是该区民族文化建设标志性建筑。
(四)群众活动传承
黔江区委、区政府设立了专项基金扶持民族民间文化;实施了“一乡一品”文化工程,鼓励群众重拾唱山歌、喊号子、织西兰卡谱等民族技艺;定期举行乡村文化艺术节、武陵文化广场群众文艺展演等活动,每两年评选命名一批特色文化乡镇、民间艺术大师。
(五)旅游传承
黔江是重庆市旅游发展的重点地区。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渝东南地区旅游业发展意见的通知》指出:把渝东南地区建设成为重庆旅游“第三极”、大武陵山区旅游经济高地、国内重要的民俗生态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扶贫开发示范区。
重庆市文化委员会《关于支持特色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中强调:重点发展渝东南“三民”特色文化旅游带。
非遗逐渐成为黔江旅游的活力要素,目前,黔江的帅氏莽号、小南海后坝山歌、濯水后河戏等非遗项目成为景区主演项目。
三、完善黔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路径的措施
(一)加强传承人队伍建设
积极调动普通民众和学者积极参与,并从群体的角度扩大传承人的范围,完善传承人认定制度。
将经费细化为用于改善传承人生活、自我提升、培养接班人、
非遗普及教育等用途,通过专利权、商标权和著作权保障方式,探索完善传承人的知识产权保护的办法。
通过专项资金和项目等形式,鼓励和吸引有志于非遗事业的年轻人通过学徒等形式,加入到非遗保护和传承中来;探索传承人在年龄、知识和社会认可度等方面的层级队伍,明确和拓宽传承人“晋升”的渠道,加强梯队建设。
积极组织传承人参加创新专题班,邀请非遗创新方面的专家授课,提高本区非遗传承人的创新和创作能力。
加强对传承人的平时考核,至少半年对传承人考核一次,考核内容涵盖实际成果、专家论证、群众评价等方面,探索传承人退出机制。
(二)大力拓宽传承路径
1.教育传承。
黔江要重点开展低龄段儿童非遗传承和保护宣传的教育工作,加大非遗教材的编写和课程的设置,进一步提升教育传承的系统性、科学性和效果性;提炼总结非遗传承教育的经验和启示,在全区范围内大力的推广。
2.产业化传承。
黔江开展非遗生产性保护传承可遵循分类、重构、培育几个步骤。
首选是分类,有直接使用价值和一定文化价值的要求,把非遗分为可生产性保护和不可生产性保护。
具体地,黔江可生产性保护的非遗有:濯水绿豆粉制作技艺,黔江珍珠兰茶罐窑手工制作技艺,黔江斑鸠蛋树叶绿豆腐制作技艺,西兰卡普,濯水石鸡砣土陶制作技艺,(渣)海椒传统制作技艺,黔江鸡杂传统制作技艺,黔江牛肉脯传统制作技艺和曾氏“正骨术”。
其次是重构,对选定的非遗项目进行建构,使其具有一定的时代因子,与大众的需求有一定的契合度。
再次是培育,一方面培育该非遗的市场,扩大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利用该非遗引导民众审美,夯实该非遗的生存土壤。
3.非遗旅游传承。
黔江首先要对非遗旅游的可行性进行评估。
从审美性、独特性、传承人的影响力、地区象征力、休闲娱乐中和基础设施等20个方面分四个等级进行量化,从而得出整体等级及建议(见表1)。
对于总值大于100的非遗,可以开发;分值在90-100之间的,要慎重开发;90分以下的,不建议开发;对于整体分数高、但是有些方面分数偏低的非遗,不建议开发。
黔江开展非遗旅游,要注意以下两点:首先,关注发展非遗旅游对非遗和环境的破坏。
相关研究表明:旅游对非遗的产生和影响过程,可以划分为:原发区、影响区、消散区三个区域。
可以探索在原发区边缘设置防火墙,对非遗进行近似“原真性”保护。
其次,要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避免出现贵州为发展旅游业,当地居民曾一度被迫一年内过了四个萨玛节的现象。
4.档案和数字化传承。
目前,黔江的非遗数字化传承与保护处于初级阶段,但应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
首先,要组织文化等部门的人员到数字化传承做得比较好的地方参观考察,提高对数字化保传承重要性的可行性及效果的认识。
其次,聘请相关专家对文化等部门的人员开展数字化传承专题培训,提高相关知识和技能。
最后,最重要的是对较成熟的非遗项目可以先期进行探索式数字化开发,为后面大规模开展打下基础。
5.整体性保护传承。
目前,黔江通过生态博物馆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等形
式来开展整体性保护非遗。
在发展生态博物馆的过程中,黔江要重点挖掘和保存民族文化,彰显少数民族文化内涵,避免成为形式上的博物馆。
在建设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过程中,黔江要加大与周边区县的合作,尤其是与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区域合作,可探索建设跨区域的文化生态区保护试验区。
(三)加强非遗挖掘和申报力度
目前,重庆市有国家级非遗项目44个,市级388项。
而在渝东南的6个区县中(见表2),酉阳的非遗数量最多,其次为彭水,黔江非遗的总数量位列第三,但国家级项目仅为一项。
今后,黔江要加大非遗整理和挖掘的力度,让更多非遗首先进入区级的保护,同时,加大国家级申报的力度,让这些项目得到更好地保护和传承。
总之,路径问题涉及黔江非遗传承的成效,关系到黔江文化发展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黔江要及时推广非遗传承中好的做法,继续完善传承路径,更好地助推生态保护发展。
参考文献:
[1]谭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开发的选择与控制[J].生态经济,2011(2).
[2]吕科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道路新探[J].人民论坛,2013(1).
[3]譚宏.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体系的探讨[J].重庆高教研究,2015(1).
[4]宋方昊,等.文化产业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策略[J].山东社会科学,2015(3).
[5]陈平.非物质文化遗产蓝皮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2015)[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