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庄子的美学思想

合集下载

《庄子》怪诞美学浅析

《庄子》怪诞美学浅析

《庄子》怪诞美学浅析
庄子作为一部中国古代著名哲学著作,想必从一开始就蕴藉着一种“怪诞”的美学,其中正是以独特的视角去阐释及反思人与世界间的关
联关系,有的格调虽见孤芳自赏,但也不乏饱含深意的道理,比如,“趋吉避凶”,“审非行是,思非穷归”等。

在《庄子》中,可以从“怪诞”的视角,看到客观现实及内心深处两个
不可混合不可忽视的层面,他们彼此间极其紧密的联系,充分表现出
因果轮回,人与世界间互相深入和谐相处的状态,而灵魂便是链接其
中两者的纽带,联接着它们,同时使得它们也无论如何不可同日而语,其中的意义正在此所现:人的客观现实、内在情感与世界的宇宙规律
紧密相连,而我们便是无可替代的纽带。

此外,从“怪诞”的视角,还可以深入探讨那种无功而返的“非理性”的认知,让我们面对客观事实时,始终不忘灵魂深处的属性,即“非理性”,最终使得这部作品能够在柔和流动的优雅之中,诠释出深邃且动人的
道理。

总而言之,《庄子》以“怪诞”的美学,深刻诠释出客观与内心间紧密
联结以及那种柔和流动的“非理性”思考,一部足以隐没众家轮回的故事;带给读者一个特别的体验和感受,完美地缔结出一副蕴藉着深远
意义的真知灼见的画面。

庄子的哲学对美学的意义

庄子的哲学对美学的意义

庄子的哲学对美学的意义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美学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

庄子的哲学主张以自然为本,追求自由和无为而治的境界。

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美学被视为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境界,能够帮助人们超越现实的束缚,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

本文将探讨庄子的哲学对美学的意义,并从自然美、审美观念以及审美体验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自然美的追求庄子的哲学强调与自然和谐共生,认为人应当追求与自然的合一。

在他的著作《庄子》中,他提到了很多关于自然美的思考。

他认为,自然万物的变化是无为而治的结果,人们应当放下功利心和执着,顺应自然的变化。

这种对于自然美的追求,对于美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启示。

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探讨美的本质和美的标准。

庄子的哲学认为,自然是最纯粹的美,而人类的审美观念应当以自然为基准。

他认为,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有其独特的美,这种美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人为的干预和修饰。

因此,人们应当以自然为榜样,追求自然美,而不是追求虚无缥缈的理想美。

二、审美观念的转变庄子的哲学对美学领域的意义还体现在对审美观念的转变上。

在传统的审美观念中,美被视为客观存在,存在于作品之中,而观赏者只是被动地接受美的感受。

然而,庄子的哲学提出了一种新的审美观念,即美是主观的体验,是观赏者内心的反应。

庄子认为,人们的感知和认知是有限的,每个人对于美的理解和感受都是不同的。

因此,美不是一成不变的客观存在,而是因人而异的主观体验。

这种观念对于美学研究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

它提醒我们,审美是一个个体化的过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观点和喜好。

因此,我们应当尊重每个人的审美选择,不应将自己的审美标准强加于他人。

三、审美体验的追求庄子的哲学强调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认为审美体验是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境界。

他认为,通过欣赏艺术作品,人们可以超越现实的束缚,进入一种超越时空的境界,与自然合一。

在庄子的哲学中,审美体验被视为一种无为而治的境界。

由“虚室生白”到“至美至乐”庄子美学思想论略

由“虚室生白”到“至美至乐”庄子美学思想论略

由“虚室生白”到“至美至乐”庄子美学思想论略庄子的美学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流派之一。

他的美学思想从“虚室生白”到“至美至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美学理论,被后人传颂不衰。

本文将系统地论述庄子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并且举出五个例子证明。

一、“虚室生白”的美“虚室生白”的美学思想是庄子美学思想的第一阶段,指的是一种极简主义的审美观。

这种审美观认为,美不需要太多的装饰,只需要一个空旷的空间,以及纯净的白色就足够了。

这是因为,空间和白色都代表着空灵、纯洁、无欲的本性,符合“自然无为”的哲学思想。

1.庄子所写的《齐物论》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

这一故事描述了自然界中的捕猎与被捕猎的过程。

它的审美价值在于,表现了生命的自然循环,强调了生命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而这种自然美正是“虚室生白”美学思想的体现。

2.庄子所写的《徐无鬼》中,“人生百年,始而学行,随之而立,成之而师,困之而康,弱之而力”,这一段话正是展现了“虚室生白”的审美观所要表达的美感。

拥有简单美,无论是生活还是哲学、文学等任何方面,都值得追寻。

二、“无用之用”的美“无用之用”的美学思想是庄子美学思想的第二阶段,指的是一种推崇“无用”的审美观。

这种审美观认为,真正的美是不需要任何功利性的。

只有那些看似没有作用、实际有着极高价值的物品,才具有真正的美。

3.庄子所写的《齐物论》中,“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不谛,小言寡却”,这一段话概括了美学思想的核心,即强调无用性。

真正优秀的东西,都不应该网摘自己的已有价值去追求,相反,应该追求那些在表面上看起来毫无价值的东西。

4.庄子所写的《德充符》中,“故物无足,则虚;虚则自得”,这一段话对于“无用之用”的美学思想阐述的很到位。

庄子认为,物品本身并没有真正的价值,只有人对物品的使用才会赋予其价值。

因此,要学会“无用之用”,不要强求物品有实际用处,而要让它们成为我们欣赏美的来源。

三、“至美至乐”的美“至美至乐”的美学思想是庄子美学思想的第三阶段,指的是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美,应该是一种灵性、精神性的美,是超越了世俗的美。

浅析庄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浅析庄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浅析庄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在他的著作中也涉及了音乐美学的思想。

从庄子的角度来看,音乐美学不仅仅是传统的审美理论,还具有一定的哲学意义。

首先,庄子认为音乐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交流和调和的一种方式。

他认为音乐不仅具有一定的节奏、旋律和和声等艺术属性,还具有一种神秘的力量,能够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从而达到心灵的宁静和和谐。

其次,庄子认为音乐能够激发人的情感和思维,帮助人们超越表面的现实和形式,进入更深刻的精神境界。

他强调音乐应该以“无为而治”为宗旨,即不强求,不刻意地表现主题和情感,而是让听众自由地感受音乐的韵律和表现力,以此达到更高层次的审美体验。

最后,庄子的音乐美学也体现了他的哲学思想,例如他提出的“大一统”观念,认为音乐中的各种元素应该相互协调,呈现出一种统一的整体性。

此外,他还主张音乐应该自由无拘束,反对教条主义和刻板印象。

总之,庄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可以说是一种对自然、社会和人类精神世界的综合性思考,表现出对人类文化的深刻洞察和对音乐的热爱和推崇。

从庄周梦蝶浅谈《庄子》美学思想

从庄周梦蝶浅谈《庄子》美学思想

从庄周梦蝶浅谈《庄子》美学思想提到《庄子》总让人不由想起“庄周梦蝶”,在其中,庄子运用浪漫的想象力和美妙的文笔,通过对梦中变化为蝴蝶和梦醒后蝴蝶复化为己的事件的描述与探讨,提出了人不可能确切的区分真实与虚幻和生死物化的观点。

"庄周梦蝶",体现出中国古代文人独有的审美心胸与追求和谐的审美趣向,对于生态美学的建构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强调自然的性命之情,包容了宏大壮丽的生命境界,庄子的散文想象奇异、宏伟开放,给人以审美的愉悦。

审美有化境,物我无两分。

没有审美,没有美学,人类无以实现存在的完整性。

美学应该,而且可以重建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的和谐关系。

在《庄子》一书中,庄子没有提到任何美的概念,而是主张绝圣弃智,处于“浑沌”的状态,从根本上他是反对任何文化的存在,反对任何的内容,要求内心于外达到不隔,无我之境的境界。

“万物与我唯一,而独与精神往来”去体悟大道。

这其实更像是美学的最高审美境界,物我两忘,物我合一的审美状态。

审美主体面对审美对象时,抛开外部纷杂的一切,审美主体由主体变为客体,审美客体变为主体,主客体不断的互相敞开,阐释,最后达到融合。

《庄子》一书虽然讲的内容不是美学的内容,却无处不体现着美,并且所要表达的美是一种纯粹的美学。

《庄子》所阐述的内容是脱离,逃避现实社会的,他不以现实社会为背景,而是无处不谈及自然,并倡导人及万物按其自然生长。

在《大宗师》一篇里,它的主旨是写真人体道的境界,宇宙为一生生不息的大生命;宇宙整体就是道,道亦即是宇宙散发的万物之生命。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死生如一”的人生观,“安化”的人生态度,“相忘”的生活境界,即是讨论任何自然的关系,人及万物顺应自然的状态。

人与自然即是“天人合一”,“天与人不相胜”,人与自然为息息相关,不可分割的整体,人与自然是一种亲和关系。

“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与人为徒。

庄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庄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年),名周,战国蒙人,优秀的哲学家、文学家,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其代表作《庄子》(即《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包含着朴素辨证法因素,并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

《庄子》在哲学、文学、美学上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对于音乐美学或者音乐审美活动更是具有非常深远的现实指导意义。

在《庄子》哲学中,“真”、“善”、“美”是统一的,它们都是统一于精神自由的审美境界上。

并且以“美”为最高。

而“真”必须是“顺性命之情”的。

所以,《庄子》的“求真”也是为了“求美”,无“美”也就无所谓“真”,“求真”是追求一种自由自在的精神境界。

庄子的音乐理论有两个重要基础,其一是对老子辩证法的发展,其二是对儒家,墨家音乐理论的批判。

庄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可分为三点:1、至乐无乐(天乐)所谓“至乐”,也就是真正的快乐,在于得到“至美”。

而得到“至美”的途径,则在于无为、“心斋”“坐忘”(指在意识中丧失了自觉意识),即忘却自身的得失祸福,忘却世俗的仁义礼乐,与道(自然、无为)合而为一,这就是“至乐无乐”。

2、“中纯实而返乎情”与“民之常性”主张人复归其自然本性,而摆脱儒家儒制法规的约束。

“中纯实而返乎情,乐也。

”这是以人内心纯朴自然情性的复归作为“乐”的实现,反映出《庄子》对世俗的有声之乐是有所肯定的——认为音乐应该合乎人的纯朴本性,并表现这种纯朴本性,要求音乐表达人之自然情性,而不应拘于人为的礼法。

以自然纯真为美,是庄子美学思想的重要方面。

“民之常性”是中国音乐美学史上第一次把音乐与人性联系起来,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3、“无言而心悦”在音乐审美中,《庄子》对感性上获得的情感体验和听觉感官上的把握给予了否定,因为这种感性的体验与把握缺乏精神上的体验。

它认为“须精神之韵,心术之动”、“无言而心悦”,才是真正构成对“天乐”的审美,也就是说要在音乐审美中用心去领悟其玄妙幽微,而不是靠耳目感官去承接感性上的体验。

庄子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文艺美学思想

庄子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文艺美学思想

庄子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文艺美学思想一、崇尚自然、反对人为1.庄子的思想里对“人为”的一切均持否定态度,而对“天然”的事物,给予了最大的肯定和赞扬。

(1)庄子对当时黑暗的现实非常痛恨,抱有一种极为激愤的心情。

他悲观失望,隐居出世,主张回到古朴的先民生活时代去。

(2)他强调“天道自然无为”,“道”是不能以人为力量去改变的自然规律。

他否定人可以掌握自然规律,能动地去改造自然,得出了人只能消极地顺应自然,完全无所作为的结论。

2.他还提出了“绝学”、“弃智”的主张(1)认为人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会破坏事物的自然规律,并妨害自己去认识“道”、掌握“道”。

(2)提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结论。

3.庄子认为最高最美的艺术,是完全不依赖于人力的天然的艺术,而人为创作的艺术,不仅不能成为最高最美的艺术,而且还会妨害人们去认识和体会天然艺术之美,对人们任其自然的审美意识起一种破坏作用。

4.庄子着重论述了人如何在精神上通过“心斋”与“坐忘”而进入“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与“道”合一的境界。

(1)人的主观精神能达到这样的状态,完全与自然同趣,他就能“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他所创造的艺术,也即是天然的艺术,与天工毫无二致,这时的人工也就是天工了。

(2)这种艺术虽也是人工创造,但因主体精神与自然同化,因而也绝无人工痕迹,而达到天生化成的程度。

这才是庄子论艺术创造的真正的精义所在。

二、天籁、地籁、人籁1.这是三个不同层次的音乐美境界,是按“人力”因素的大小、有无来划分的。

2.人籁是指人们借助于丝竹管弦这些乐器而吹奏出来的声音,它即使再好也属于人为创造,属于最低层次。

3.地籁是指自然界的各种不同孔窍,由于受风的吹动而发出的声音,它们是靠风力的大小而形成不同的声音之美的。

地籁虽没有人的作用,但要依赖于风这个“外力”,所以还不是最自然的。

4.天籁则是众窍的“自鸣”之美,它们各有字迹天生之形,承受自然飘来之风,而发出种种自然之声音。

论庄子的美学思想

论庄子的美学思想

庄子以自然为美、以大为美、以道德为美,追求自由和具有超越精神的理想人格,对于建构现代中国人格、安定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寻求失落的精神家园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其中的现代化价值以及如何给予新的阐释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问题。

一、庄子主要的美学思想(一)以自然为美1.以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为美庄子对美的论述,突出了个体的存在,重视人或物的个性,认为任何事物只要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便是美的。

成就美的是天道,残害美的是人道。

天道所成就的自然美,是朴素、率真之美。

朴素是庄子所极力推崇的一种美,实质是自然无为。

庄子对朴素之美的推崇是与对人道害美的无情批判紧密结合的。

著名的浑沌之死便是典型的一例,这个悲剧告诉我们,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违背自然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自作聪明的有为,往往破坏了原有的美感。

真情的自然流露才能打动人。

2.顺应自然以处世顺应自然而处世、游世,以自然为美,是庄子人生哲学的重要内容。

主要包括:游心于道德,无为而尊:笑对生死,淡然物化,与道为一,养生保真。

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这是道家治国方略的主要观点。

在《马蹄》篇中,庄子以“伯乐相马”的故事来说明了有为的政治家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他认为,马如人,伯乐如当政者,缰绳就是法律条文、仁义道德的束缚。

伯乐相马、爱马实则是害马;儒家宣扬仁、义、礼、智、信,是想人成为文明的人,实则是在损害人性。

正因如此,庄子痛心疾首,毫不保留地批判现实社会,而对往故时代的无为而治推崇备至。

体现在《胠箧》中,庄子以作为其理想追求,旨在恢复人的美好的天性和自由生活,其积极意义不言而喻,却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主张复古倒退、欣赏愚昧落后之缺陷和局限。

(二)以“大”为美在庄子看来,道大,天地大具有不可比拟的“美”,也是圣人和智人所共同效法和学习的。

他希望人能够免遭外物之累,以达到解脱和超脱,真正地享受人生、体验生命。

1.以“大”为美,美在自由庄子寻求自由的方式是远离喧嚣的尘世,让自由的内心畅游于无穷无尽的宇宙之中,以彻底达到精神的解脱。

庄子美学的核心内容

庄子美学的核心内容

庄子美学的核心内容
1. 自由之美!庄子强调的不就是顺应自然,追求无拘无束的自由嘛!就像那只在天空中翱翔的鸟儿,想去哪儿就去哪儿,不用受任何束缚。

想想看,你难道不想像庄子说的那样自由自在地生活吗?
2. 无用之用!嘿,经常有些东西看似没啥实际用处,可庄子说它们有大用呢!就好比那林中的闲花野草,平时也没觉得多重要,可它们却让整个林子充满生机呀!这不是挺神奇的吗?
3. 齐物之观!庄子觉得万物都是平等的呀!这就好像在一场比赛中,不管你是高个子还是矮个子,都有平等竞争的机会呀!为什么我们不能用这样的眼光去看待世界上的一切呢?
4. 朴素之美!庄子喜爱那朴素自然的东西,哎呀,就像一件简单但质地很好的棉布衣服,没有华丽的装饰却让人觉得很舒服,很亲切。

这多好呀,为什么大家不都追求这种朴素呢?
5. 逍遥之乐!逍遥自在多快乐啊,像一阵风想去哪儿就吹去哪儿。

庄子追求的就是这种逍遥的境界,咱不也该向他学习,去追寻属于自己的逍遥快乐吗?
6. 顺应自然!大自然有它的规律,庄子告诉我们要顺应它。

比如说四季更替,我们就顺应着春种秋收,多和谐呀!难道我们非要去违背自然规律吗?
7. 心之宁静!庄子美学里很重要的就是内心的宁静呀。

就像在一个安静的夜晚,你的心也能平静如水。

这不就是我们一直想要寻找的状态吗?
我的观点就是庄子美学真的给了我们很多启示,让我们看到生活中那些被忽视的美好和智慧,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认真体会和学习的呀!。

浅析庄子美学思想及对当代的启示

浅析庄子美学思想及对当代的启示


喜欢和他交往。这些 畸人虽然 外形 丑陋,却有超 出常人 的德性 ,超越 世 俗 ,保 持内心本真的完整性 。 庄子理想中的人格之美是 自然 而然、万物合一之美 。残缺也是美 的 种形式 ,只要顺应 自然 ,“ 自 适其适 ” ,保持 内心本真的完整 ,用 内心 精神的崇高和力量撑起生命 之美 ,就是 “ 大美 ” 的境界 。 三 、庄 子 美 学 思 想 的 启 示 1 、对人格建构 ,人生境界提升的启示 庄子哲学追求人生与 自然 的和谐统 一 ,进而追 求精神 的绝对 自由。 庄子 的哲学还诠释 了审美的人生观 。审美人生观倡导人 的 自由生存 ,也 是一种积极探索人生意义的美学价值形态。他尊重人性 ,努力把 人生 的 现实生存转变为超现实 、超功利的审美生存境界。庄子美学徜 徉于精神

自由之境 ,体现其对精神生命 的呵护与人性的尊重。
在物欲横流 、利益争夺 的当今 ,人若能做到 “ 无己 、无功 、无名”, 不仅能够 获得超 现实 的虚静之 心 ,还能够 克服人性 的异化 ,收获精神 、 人 生的 自由。在这个浮躁 的时代 ,如果人摆脱 ,就可 以 “ 无待” 的尽享逍 遥人 生。
2、对 生 态美 学 的启 示
2ol 4 9
西晤匝哑 |
浅析庄子 美学思想及对 当代的启示
文/ 高景瑶
摘 要 :庄 子人 生 哲 学 的 精 髓— — 追 寻 自 由精 神 , 他 继承 了老子 的 “ 道 法 自然”,把 自然视 为最 高 的审 美境界 。 “ 美” 不是矫造的人工 美,而是朴素 、率真的 自然而然。 庄 子 自然 的 “ 大 美 ” 境 界 令 人 向往 ,给 当代 人 以极 大 的 启 示 。
关键 词 : 自然 ;大 美 ;启 示

探索庄子的美学观与艺术价值

探索庄子的美学观与艺术价值

探索庄子的美学观与艺术价值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周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文献之一。

作为一名传统文化学者,我在研究《庄子》的过程中深入探索了其中的美学观与艺术价值。

本文将从庄子的美学观、艺术创作和审美体验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庄子的美学观庄子的美学观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独树一帜,他提出了独特的“自然美学”观念。

庄子认为,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有其独特的美,而人类的审美能力就是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感受来获得的。

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认为人应该追求与自然相融合的美。

庄子的美学观不仅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后世的美学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二、庄子与艺术创作庄子的美学观对艺术创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他认为艺术创作应该追求自然和谐、自由自在的美感。

庄子主张“无为而无不为”,他认为艺术家应该放下功利心态,顺应自然的规律,以自由的心境创作。

庄子的这种观点对于当代艺术家依然具有启示意义,引导着他们追求真实、自由、自然的艺术表达。

三、庄子与审美体验庄子对审美体验的思考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他认为审美体验是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体验,是人们通过欣赏艺术作品而获得的一种情感共鸣。

庄子的“忘我”观念在审美体验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他认为人们应该忘却自身的烦恼和杂念,全身心地投入到艺术作品中,以获得纯粹的美感体验。

庄子的这种思想对于当代人们的审美体验仍然具有借鉴意义,引导着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放松。

综上所述,庄子的美学观与艺术价值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他的自然美学观念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后世的美学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庄子的艺术创作理念以及对审美体验的思考也对当代艺术家和观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庄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美学观与艺术价值,同时也能够从中汲取启示,为当代艺术创作和审美体验提供有益的借鉴。

庄子的美学思想

庄子的美学思想

浅析庄子的美学思想学生姓名: 宋桔学院:师范学院专业:小学教育班级: B1005学号: 1321100509浅析庄子的美学思想摘要:庄子的美学思想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以自然之美、虚静之美、自由之美等多重美学思想的内涵,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人格塑造以及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对庄子美学思想内涵及特性的分析,凸现庄子的美学人生,丰富人们的审美观,使人性更纯洁、人格更完美。

关键词:美学体系;自然美;人格美庄子是继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师承老子,以“道”的自然无为的特征作为他人生审美境界的最高理想。

他以冷峻和超越的审美目光透视了人生的历程,其追求的人生是自由的人生,也是审美的人生。

生命的自由与审美的超越在他那里是和谐统一、不可分割的。

其所论所述对中国古典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庄子美学思想的内涵(一)自然之美“道”既是庄子哲学的灵魂,也是其美学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属。

庄子认为“道"的根本特征就是自然无为,《在宥》篇曰:“无为而尊者,天道也。

”《田方子》曰:“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天地日月的自高、自厚、自明是道的自然无为本质的体现。

因此以自然为美,他把天地万物的自然本性视为最高最纯的美。

《知北游》中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

"庄子认为天地本身所具有的美即自然之美才是真正的美.世间一切方圆曲直,皆为自然天成,未经雕凿的自然之美是美的极致,《刻意》曰:“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

"可见庄子论美,力主自然,追求本真。

”庄子以自然为美,因此他从根本上肯定了美与真的一致性。

《渔父》中说:“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泥。

"“真”是一种与世俗之伪相对立的自然而然的天生本性,是人与天、物与我达成和谐关系的关键所在。

庄子美育思想致思模式分析

庄子美育思想致思模式分析

庄子美育思想致思模式分析庄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之一,他的美育思想为后世的美育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庄子的美育思想强调了自然、自由、和谐等概念,并体现出了其独特的审美观和美学思想。

本文将从庄子的美育思想出发,分析其致思模式,探讨其对于现代美育的启示和意义。

一、庄子美育思想的内涵及特点庄子的美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其《庄子》一书中,其中包括了对自然、人生、心性等方面的审美思考和对美的追求。

庄子的美育思想可以总结为“自然美、自由美、和谐美、内在美”等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可以体现出庄子美育思想的核心内涵。

庄子强调了自然美。

在庄子看来,自然是最原始、最本真的美,一切美的源头都可以追溯到自然。

他提出了“大美”、“小美”、“微美”的观点,认为一切事物皆有其独特的美,只要我们用心去感知,即使是微不足道的美,也同样是值得欣赏和珍视的。

这种自然美观在现代美育中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欣赏自然之美,发现生活中的小美好,提升审美修养。

庄子追求自由美。

他认为,美应该是自由自在的,不受拘束和约束,不受世俗的制约和规定。

在庄子看来,真正的美是源自内心的自在和畅快,而不是外在的物质表象或社会功利。

这种自由美观提醒人们要超脱功利、超越物质束缚,以自由、开放的心态去追求美,这对于当代社会中功利化、唯物化的审美观念具有启示意义。

庄子强调了和谐美。

他认为,美的价值在于其与整体的和谐统一,而非个体的独立展示。

在庄子看来,一切事物都是在变化和演化之中,但这种变化并不是随意无章可循的,而是在整体的和谐规律中发生的。

这种和谐美观提醒人们要注重内外之美、形式与内容之美的统一,追求个体与整体的和谐共生。

庄子追求内在美。

他认为,真正的美是来自于内心的洞察和领悟,而不是外在的表象和形式。

在庄子看来,内在美才是真正的美,它是一种无形、本质的美,而外在的美只是一种表象和符号。

这种内在美观提醒人们要注重内心修养、提高内在修养,使心灵更加纯净、深邃,从而感知到真正的美的价值和意义。

结合《庄子》一书,谈谈庄子的美学思想

结合《庄子》一书,谈谈庄子的美学思想

结合《庄子》一书,谈谈庄子的美学思想庄子的美学品质最近在看一本中西哲学对比时,看到了西方的尼采和庄子有很多的共性,于是翻阅了一些庄子的书,喜欢上庄子那种出世的心境.逍遥游是庄子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庄子学说的最高理想。

对于人生哲学的问题,庄子主张采取一种逍遥自然的生活态度,主张心斋、坐忘,强调神的概念,提出厉与西施,道通为一的观点。

这些内蕴深厚的哲学命题,同时也都是美学命题。

闻一多说,庄子是最真实的诗人,他的思想的本身就是一首绝妙的诗。

①《逍遥游》作为《庄子》的总纲,自然也较突出地表现出内蕴深厚的美学观,展现出极其丰富的美学品质。

一、审美心胸——心斋、坐忘庄子把道作为人存在于自然的最高形式并加以推崇,他认为对于道的观照,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田子方》中以孔子和老子对话的形式,阐明了这个道理,提出只要能够实现对道的观照,就能达到一种至美至乐的境界。

而这种境界只有那些抛弃了生死、功名、得失、贫富、毁誉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体会,因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无己、无功、无名这三个层次的精神状态,是达到至乐至美的先决条件,然后才是隳肢体、黜聪明的状态。

从对物质世界的排除到对思想意识的排除与否定,庄子把这种最高层次称为心斋,又称为坐忘。

在《逍遥游》中,从鲲鹏到燕雀,从大德至小德,都是有所待。

也就是说主体无法取消对客观事物的依赖性,也就无法进入绝对自由的逍遥游的精神境界。

只有那些能够从内心深处彻底排除利害观念,从人的各种是非得失的计较和思虑中解脱出来,进入三无精神层面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进入逍遥游的境界。

《逍遥游》中的圣人许由,藐姑射之山上的神人,以及《达生》篇中的至人,《田子方》篇中的真人,都是无所待的人物。

他们为了达到无所待,就必然先要进入三无的境界,或如《大宗师》篇所说的外天下、外物、外生,亦即将个人的宠辱得失、世事人情以至生死都排除于心,创造出一种空虚的心境,只有这种空虚的心境,才能实现对道的观照。

庄子美学思想浅析

庄子美学思想浅析

庄子美学思想浅析摘要:庄子美学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但自身有丰富的美学思想资源,而且对整个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没有庄子的美学思想,整个中国美学思想及其发展是不完整的、残缺的和片面的。

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由于《庄子》主要被世人以哲学著作称谓,因此,对于庄子的研究主要以其哲学思想研究为主。

而其中的美学意蕴未得到有效的挖掘。

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庄子美学思想的研究才真正进入自觉时期,并很快发展起来,向深度和广度拓展。

关键词:庄子美学思想道庄子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把自然视为审美的最高境界。

这是一种无为而无不为、回归天真本性的境界。

庄子的美学思想基于“自然”,指向自由。

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把“道”的自然无为的本性视为天地万物最高形态的大美,认为人应超越物质的我、欲望的我,回归自然,才能逍遥地游心于道的境界。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游”、“真”、“心斋”、“坐忘”、“物化”等系列范畴,阐述了对有用与无用、道与技、言与意等关系的重要看法。

庄子的哲学具有浓郁的美学色彩,徐复观先生认为庄子的思想“本无心于艺术,却不期然而然地会归于今日之所谓艺术精神之上”,在中国艺术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一、“游”的概念及所处环境分析游戏之“游”,这主要表现在庄子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态度上,表明他对所游对象所抱的漫不经心,无所谓,甚至戏弄的态度。

庄子之“游”是重在“游心”。

所谓“游心”,表明庄子之“游”是精神,内心之“游”。

这也充分说明庄子之游的主体是心灵,是在自己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中遨游,因之“游心”指心灵的自由,精神的自由,也说明庄子之游是虚游,正所谓“虚而遨游”。

二、道——庄子美学思想的核心与老庄学派的祖师爷老子一样,庄子也以“道”作为其哲学的中心范畴和最高范畴,反复加以描述和赞颂。

但庄子所说的“道”既不是宗教中的神祗,也不尽同于柏拉图式的绝对理念,而是带有某种泛神论色彩的无限性实体。

庄子自然朴素文艺美学思想

庄子自然朴素文艺美学思想

庄子自然朴素文艺美学思想真:法贵天真,不失性命之情。

朴:天然淳朴,去掉人工雕凿。

庄子崇尚自然朴素,反对一切人为的束缚,刻意的雕饰,虚伪的花饰。

《天道》云:“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其表现在文学上则为否定五彩文章、五音六律,认为它们破坏了自然真美。

他继承了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并不是主张一切听天由命,而是反对那些违反自然规律,桎梏人性的做法,对于适应自然规律与人性发展的行为还是较为推崇的,其中就包括合乎规律的笔法技艺。

庖丁解牛庖丁解牛中庖丁给梁惠王解牛“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哗哗作响。

进刀时豁豁的,没有不和音律的。

”梁惠王问及为何技艺如此高超,庖丁说:“我追求的是道,已超过一般的技艺了。

”为何庖丁说自己的技艺是一种道,这就要先了解庖丁解牛这个故事的寓意。

“砉然响然”,奏刀騞然”就是说庖丁解牛符合音乐和舞蹈节奏,已经达到审美的境界。

庖丁从解牛中得到的快乐,是因为自己获得了创造的自由,他的精神由此而得到由技巧的解放而来的自由感与充实感。

庖丁“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技术对心的制约性解除了,于是解牛成了无所系缚的精神游戏。

庖丁从解牛的过程中所达到的自由境界,实质上就是审美的境界。

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说,艺术最根本的社会功能在于使人类的个性、才能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

美与艺术所在的领域里,如我们已经指出的是“自由王国”的领域。

在这个领域中,人类已经超出了生存需要的满足,生存需要的满足不是目的,人类个性才能的自由发展成为目的。

自由带来的是一种超越实用功利的精神享受。

实质上就是审美的愉悦和享受。

古琴之美庄子对中国古代君子古琴之美有突出的贡献,他主张“法天贵真”,对束缚人性、违反自然的儒家礼乐思想进行了毫不留情地批判。

但庄子并没有完全否定有声之乐,而是提出“中纯实而反乎情,乐也”,要求音乐表达人之自然情性,而不应拘于人为的礼法。

“琴者,心也”是道家古琴美学思想的重要命题,它的提出使道家古琴美学思想进入更加合理的阶段。

庄子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庄子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庄子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一、庄子美学思想的内涵(一)自然之美“自然”是道家不断重提的话题,老子就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的名句,这句话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然”规律,道的本质是“自然”,是没有任何人为痕迹的存在和运行状态。

而到了庄子这里更是将这种思想完美的继承和发扬,他更加重视生命的自然之美和物的自然而本真的天性。

不论是论人生还是论艺术,都倡导生命自然的本真存在状态。

所追求的是一种物我俱忘的本真而逍遥的人生境界,提倡自然无为、逍遥天放,从而使人的天然本性得以自由实现。

庄子的自然美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依于天性、率性纯朴的自然美崇尚天性、平淡、朴素、简约是庄子所极力推崇的一种美,它们的实质仍在于自然无为,这是人们的思想复归精神家园的一种表现,是纯任天性的本然状态,同时也是合乎天道的表现,庄子认为万物皆有自然本性,他说“日月固有明矣,星晨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

”[[2]]万物都离不开自己的天性这个常规,所以要“循道而趋”[[3]],顺着自然发展,而不是人为的去改变它,因此,庄子提倡归真,在《秋水》篇他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

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徇名。

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4]]明确论述了何为反真,牛马生而有四足,可以自由自在地活动行走,这是天然如此的,是牛马的自然本性。

对于马庄子则还有更加充满悲情色彩的详细的描述:“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龁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

”[[5]]而人却要羁勒马首,贯穿马鼻,拘束控制马的行走,“烧之,剔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馽,编之以皂栈,马之死者十二三矣。

”[[6]]再通过各种手段去调训它“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筴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

”[[7]]这样就彻底破坏了马的自然本性,同时也破坏了“真”。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浅析庄子美学思想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浅析庄子美学思想

文化长廊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浅析庄子美学思想于海蓉 云南师范大学摘 要:“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出自《庄子•知北游》,意为天地具有伟大的美但却不能用言语表达,这句话包含了庄子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同时也是庄子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

本文从大、丑非不美、大美不言三个方面探讨“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所包含的美学思想,从而进一步理解庄子的美学思想。

关键词:大;丑;大美不言;美学思想作者简介:于海蓉(1991.10-),女,江苏盐城人,云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4级艺术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艺术文化学。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3-192-01“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是庄子美学思想的重要部分之一,是庄子美学思想内涵的集中体现,是理解庄子美学思想学内涵的核心范畴。

其中“大美”以及“大美不言”是庄子美学主张的两个重要观点。

在庄子思想中,对于“大”的理解与人们传统的对“大”的解释有很大的差异。

因此,何谓庄子所说的“大”,何谓“大美不言”,其中体现的庄子美学思想是什么,这是我们一直探讨的问题。

一、何谓“大”要理解庄子的美学思想,首先必须清楚庄子所说的“大”究竟所指何物。

按照我们正常的理解,“大”被视为数量上的形容词。

但是庄子所言之“大”并不如此,是精神境界上的大,指向精神上所处的一种自由、超越的状态,齐同万物、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这才是“大”的世界。

[1]其实,在对“大”的理解上,庄子与其好友惠子就有着截然不同的认识。

惠子对“大”的理解是处于科学意义角度上的,他从量上看待大与小。

惠子觉得庄子所说的精神境界上的大的主张是没有意义的。

但是庄子则认为,对“大”的理解倘若太过执着于理,则会失去事物的本真。

在庄子看来,正因为无用才能显示出其大用,而“大”则是一种与宇宙万物融为一体、与无限自然同一的超脱情怀。

同时庄子主张“大”应“以物为量”,探求宇宙自然地本真。

所谓“以物为量”就是不以大为大,不以小为小。

论庄子的美学思想

论庄子的美学思想

2018-10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文学品析论庄子的美学思想宋璐琪(青岛科技大学,山东青岛266000)摘要:庄子的美学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但自身有丰富的美学思想资源,而且对整个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认为庄子的美学思想大致包括了:“天人合一,众生平等”“顺应自然,自然之至美”“美丑没有界限”三个部分。

关键词:庄子;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美丑没有界限中图分类号:J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30-0002-01一、天人合一,众生平等“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重要命题,最早是由庄子提出来的,他认为个体应该努力效法道的自然无为,无所不在的永恒状态,使自己也成为永恒的无限自由的存在,只有这样,个体才能摆脱现实的束缚,复归于人之性情的本真。

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人为天地所生,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既然人为天地所生,与自然一体,那么人的行为也应该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规律,人与自然是彼此融合的关系。

中国艺术意境的“情景交融”反映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宇宙精神。

从艺术意境的角度看,它是对人与整个宇宙的最为本然的和亲切的关系的哲理领悟。

它将自然心灵化,又将心灵自然化,因其充满了情感,因而是审美的。

“师造化”也是一种审美活动,创作过程是一种审美活动,包括审美理论、审美体验、感受、感情、理性、心态,最终完成审美目的,创作出审美理想的作品,作品的意境是通过一系列的审美活动的最后体现。

例如,马远的《寒江独钓》,画面中只有一叶孤舟和一位老翁在舟上独钓,除了舟旁的一点水波外,四周都是空白,更加突出了孤舟和独钓者的情绪凄冷的感觉,从而创造出一种深远、空灵而孤独的意境。

这种情景交融,物我两忘的意象世界一直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不懈追求,中国山水画是以庄学为根据的,中国山水画的精神就是庄学精神的延续与发展。

二、顺应自然,自然之至美庄子之自然不是指自然界,而是自然而然的体道之精神境界。

浅析庄子的美学思想

浅析庄子的美学思想

浅析庄子的美学思想摘要庄子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把自然视为审美的最高境界。

庄子认为,美的本源在于大美不言、自然本性,自然之美在于事物朴素、率真的情态。

但基于其万物齐一的哲学思想,庄子所建立的是一种相对主义美丑观。

关键词庄子自然美相对主义大美不言一、自然之美庄子对美的论述,突出了个体的存在,重视人或物的个性,认为任何事物只要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便是美的。

而要保持天性、本性,主要在于自然无为。

为此,庄子提出了“天道”与“人道”的区别:“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

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

”(《庄子•在宥》)具体来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

”(《庄子•秋水》)很明显,庄子是崇天道而弃人道的。

天人之别,在于因任自然还是违反、破坏自然。

成就美的是天道,残害美的是人道。

天道所成就的自然美,在庄子看来是朴素、率真之美。

所谓朴素,就是纯任本性,不加雕饰,也就是顺乎“道”的规律。

所谓率真,也就是率性自然,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使自己的本性与自然之“道”的本性相合。

朴素是庄子所极力推崇的一种美,朴素的实质仍在于自然无为。

它是人们的思想复归精神家园的一种表现,是纯任天性的本然状态。

“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庄子•山木》),当人们在喧嚣的世界游走奔波,劳心劳力,蓦然而返,会发现生命本初的纯真与安然才是最美的境界。

所以庄子说:“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庄子•天道》)庄子对朴素之美的推崇是与对人道害美的无情批判紧密结合的。

著名的浑沌之死便是典型的一例:浑沌本是浑然天成的初始状态,是朴素之美的象征,但倏和忽却以为“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庄子•应帝王》)这个悲剧告诉我们,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违背自然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自作聪明的有为,往往破坏了原有的美感。

“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庄子的美学思想摘要:庄子的美学思想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以自然之美、虚静之美、自由之美等多重美学思想的内涵,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人格塑造以及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对庄子美学思想内涵及特性的分析,凸现庄子的美学人生,丰富人们的审美观,使人性更纯洁、人格更完美。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师承老子,以“道”的自然无为的特征作为他人生审美境界的最高理想。

他以冷峻和超越的审美目光透视了人生的历程,其追求的人生是自由的人生,也是审美的人生。

生命的自由与审美的超越在他那里是和谐统一、不可分割的。

其所论所述对中国古典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庄子美学思想的内涵庄子美学思想的内涵及其丰富,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自然之美“道”既是庄子哲学的灵魂,也是其美学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属。

庄子认为“道”的根本特征就是自然无为,《在宥》篇曰:“无为而尊者,天道也。

”《田方子》曰:“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

”天地日月的自高、自厚、自明是道的自然无为本质的体现。

因此以自然为美,他把天地万物的自然本性视为最高最纯的美。

《知北游》中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

”庄子认为天地本身所具有的美即自然之美才是真正的美。

世间一切方圆曲直,皆为自然天成,未经雕凿的自然之美是美的极致,《刻意》曰:“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

”可见庄子论美,力主自然,追求本真。

”庄子以自然为美,因此他从根本上肯定了美与真的一致性。

《渔父》中说:“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泥。

”“真”是一种与世俗之伪相对立的自然而然的天生本性,是人与天、物与我达成和谐关系的关键所在。

在《应帝王》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寓言:“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

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此寓言的真实含义在于“真”是浑沌的精神实质和本源,而儵与忽为浑沌凿七窍的行为破坏了浑沌的本来面目,失去了真也就失去了生命,最终导致了浑沌的死亡。

所以庄子在《秋水》篇中说:“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民”,以人灭天的做法会使自然丧失其本性,而毫无美可言。

正如庄子在《天应篇》中的所讲述的“丑女效颦”的故事,西施病心蹙眉被视为美,而丑女仿效西施病心蹙眉却被邻里视为丑。

以庄子的审美尺度,西施之美本自然,病心蹙眉也出于自然,故美得有理;丑女之丑本为天生,也可以成为审美的对象,如《德充符》篇中的哀骀它一样,但丑女因为“彼知宾美而不知宾之所以美”而忸怩作态、弄巧争美,不但不美,由于掩盖了自然面貌,反增其丑。

可见庄子美学思想内涵的核心就是自然之美和本真之美。

(二)虚静之美“虚静”是庄子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庄子看来,这是作为生命底蕴的气的一种本原状态。

每当庄子谈到“至人”、“圣人”、“神人”这些理想人格时,总在突出他们的特征:不待于物,不害于物。

“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

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

”这是庄子在《齐物论》里讲至人神妙之处时的描述。

在这种状态中,一个神全形具的至人,虽涉及到世界万物的变化,对于利害、生死却能超然物外,虚怀若谷。

在自然中,虚意味着无,在精神上,便是一种“心斋”。

在《人间世》中,叙述了颜回向孔子请教心斋的故事,孔子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

听止于耳,心止于符。

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

唯道集虚。

虚者,心斋也。

”这里,庄子乃是借孔子之口,将人对世界的反映的最高境界视为以气合气,这种境界便是虚,便是心斋,而它的特征乃在于静。

庄子的虚静论是人格美达到极至的前提,是精神最高理想境界的描述。

作为主体的人,一但虚静,可为天地之鉴,万物之镜,这正是一种人格完美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中,无心而为,无为而治,众美从之,人格在高度的完善中,具有了无穷的力量。

庄子的以气为底蕴的虚静观,构成了这样一种虚实相互转化的美学思想,这对中国古代美学和艺术理论有着不小的影响。

(三)自由之美庄子美学中的自由之美,就是对审美主体理想人格的发掘与张扬。

在《逍遥游》中,庄子就明确表达了对理想人格的推崇。

他所追求的艺术创造的精神和理想人格就是要求审美主体不仅能像姑射山的神人那样“不食五谷,吸风饮露”,更像神人,“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即能够透破功、名、利、禄、权、势、尊、为的束缚,从而使真我达到一种无挂无碍、“以游无穷”的境界。

除“神人”外,在《庄子》中还多次出现“至人”、“圣人”、“真人”、“大宗师”等,在精神实质上他们都是和“神人”是一致的。

庄子所追求的其实就是一种精神的自由解放,是“道”的境界。

庄子以“道”为本,以回归自然为人生的追求,以达到精神自由的境界为人格美理想,表现了追求自然美、自由美和反传统的审美倾向。

《秋水》篇中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

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民,谨守勿失,是谓反其真。

’”这种“以人灭天”的做法,使生命本性失去了自由,当然也就没有任何美可言。

在这里,庄子已经意识到了美是自然生命之情本身的合规律的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由,正如王向峰先生所说:“庄子美学是主体自由的美学。

”[1]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庄子美学可以说是一种生命美学,它执著于对人类个体生命自由境界的探寻。

在庄子看来,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任情适性,求得自我生命的自由发展,摆脱、超越外在的客体存在和内在的各种对人的束缚和羁绊,发挥自我,认识自我,以达到精神上的最大自由。

可见庄子的理想人格是大解放、大自由的人。

按照庄子的设计,这些“至人”、“真人”、“圣人”、“神人”摆脱了生命的各种困境,解除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各种矛盾,解除了内在的与外在的、物质的与精神的各种羁绊与束缚,人类个体的物质生命和精神生命都得到了大解脱、大解放。

庄子的这种生命美学的思想是先秦中国古典美学发展所达到的最高点。

二、庄子美学的特征(一)超越性庄子美学的超越性是内在的精神的超越。

它要求“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慎于内,闭于外”,并不主张在现实生活中努力奋斗以实现自我。

其超越包含了对感性形色、知性观念的两重超越。

庄子对感性形式的美基本持摒斥态度,要求超越。

他认为人若沉溺于感性形式美中,人就为物所役,不得自由。

因此他在《德充符》篇中突出“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的主题,描绘了兀者王骀、叔山无趾、哀骀它等群像,他们虽然以相貌奇丑而惊骇天下,却赢得了世人的广泛尊敬。

由此可见,在庄子看来,与内在的德相比较,外在的貌其实无足轻重。

庄子所说的德是超越知性层次的,不同于儒家之说。

庄子一般否定儒家提倡的道德之美,认为现实伦理规范是建立在人的本真生存的基础上的。

在《知北游》中他指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也。

”可见庄子认为儒家的伦理规范不仅是个体生存的枷锁,同时还成为社会丑恶势力的工具,因此他在《胠箧》篇中说:“彼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在这种意义上,他们主张退仁义、摒礼乐,实属顺理成章。

经过对感性形色、知性观念的两重超越,个体便达到“吾丧我”或“无己”、“无功”、“无名”的状态,即摆脱了一切精神羁绊,达到无所待而逍遥游的境地。

感性的事物无限多样,知性观念的错杂矛盾,通过对它们的超越,主体的心灵已空明澄澈,面前的世界便是齐一的了。

因此庄子的理想人格便具有超越精神,他们超越了生死的困惑、世俗的困扰,摆脱了世俗之我、名利之我,扬弃了假我、小我,成就了真我、大我。

庄子以审美的“逍遥游”的超越开拓着人生的自由之境,使人的生命得到全面的解放和高度的自由,使人的价值得到最高的肯定。

在这逍遥游的审美活动中,人仿佛融入了那种与自然万物浑然一体的和谐至乐境界,感受到物我两忘、超凡脱俗、无所负累的真正自由,进入无限和永恒的审美境界之中。

陈鼓应说:“至人所通向的大我,非生理我、非家庭我,亦非社会我,乃是宇宙我。

这个我,即是大于天地境界的我,即与万物相感通、相融合的我。

这个我,即是宇宙的大我。

”(二)内指性《逍遥游》曰:“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仿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在庄子看来,处于极为无道的时代里,士人所能祈求的仅仅是免遭刑罚而已,只有不为世用、世无可用才能保全自己。

其内指性显而易见。

既要无用,就该无为。

无为而尊者是天道,有为而累者是人道。

庄子学派视名利如粪土,《列御寇》中描述了庄子宁可靠编织草鞋为生,而以王侯给予的利禄为“舔痔”所得,并视入仕为送于太庙作牺牲品。

《秋水》讲述了一个故事:惠子疑庄子欲代之为相,庄子说“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鶵,子知之乎?夫鵷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

于是鸱得腐鼠,鵷鶵过之,仰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他贬斥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自我实现而要求无为复朴。

同时他在《庚桑》篇中指出:“彻志之勃,解心之谬,去德之累,达道之塞。

贵富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动色理气意六者,谬心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去就取与知能六者,塞道也。

此四六者不荡,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

”通过坚持在现实社会实践中无为,放弃这二十四种欲望、情绪等,以达到内在精神活动的无不为。

三、庄子美学对古代中国社会的深刻影响庄子的学说成为中国古代哲学的基石之一,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一代代士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同时这种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又通过古代士人的文学艺术作品体现出来,对古代中国社会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在对中国知识分子人生观、价值观等人格塑造方面,主要涵盖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庄子思想中一以贯之的社会批判精神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

庄子不仅对社会和人生有着深刻和细微的洞察,而且对现实进行了无情而尖锐的批判。

英国学者李约瑟认为:“道家不但反对儒家,也同样反对封建制度。

”[4]庄子对现实的揭露和批判在先秦诸子中尤为突出,他的批判锋芒直指封建专制的本质及其对人性的压抑,体现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难能可贵的是,庄子的社会批判总是同人类的生存和人民的苦难密切相连,是站在整个人类的立场,而不是从个人或某个集团、阶层、派别的利益出发进行思考和批判,因而具有深厚的道德基础和普遍的价值意义。

受庄子批判精神的影响,阮籍的《大人先生传》、《达庄论》,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释私论》、《管蔡论》等都是充满着反抗意义和批判精神的重要的散文名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