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结语部分,思考最后一部分的作用 是什么?
文章最后一段再次照应首段,突出了文章的主 题(本文的主题是什么?),使整篇文章浑然 一体。
对法西斯残暴行为的愤怒控诉,对受害者的哀 悼,对历史的反思,“前事不忘,后世之师”。 同时,也表达出对眼前和平景象的欣慰之情, 要珍惜眼前的美好事物。
回归标题
讨论:
年奥 纪斯 念维 活辛 动集
中 营 解 放 周
60
今天的“死亡墙”
德国总理向遇难者致哀
那段历史已成往事,但它留给人类的绝不只是 断壁残垣和受伤的心灵,还有许多许多值得全人类 去反思的东西。人类是高级动物,为什么还会出现 奥斯维辛这样有计划地大批屠杀自己同类的行为? 为什么从古至今几千年的时间里,全世界没有战火 的日子寥寥可数?为什么还有人去跪拜凶手的灵位? 这样的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认真思考… …
作者无一句正面控诉,可是由此所体现出的强烈 愤懑的感情,让读者感到无比压抑。
2、课文中有好几处写到了与奥斯维辛集中营不相 称的事物,如第八段写到:“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 的布热津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 放”。请思考一下,这样的一种反差和对比有什么 作用?
一个是残害生命的毒气室;一 个是生机勃勃的生命, 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对比之后, 突出讽刺了不论纳粹多么的残暴, 终究阻止不了生命的绽放,自由 与生命之花的开放。作者也是在 控诉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 行。
(5)结尾:新闻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 得响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美)罗森塔尔
奥斯维辛(Auschwitz)集中营: 奥斯维辛位于波兰南部 小波兰省境内,1940年4月27日,德国法西斯头子希姆莱下 令在此修建最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 营,并于同年6月14日将首批犯人运抵奥斯维辛。1941年 对集中营进行了扩建,二战结束时,整个集中营占地面积 达40平方公里。除斯塔姆拉格、布热金卡、莫诺维采三个 主要集中营外,还有45个分营。营内采用毒气室等各种方 法屠杀、虐待囚犯,5个焚尸炉平均每天焚尸1万具。包括 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 人最多,达250万。1947年被开辟为国家博物馆。1979年 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写参观者的感受,一、细节描写; 二是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
集 中 营 堆
积 如 山 的
尸 骨
Leabharlann Baidu
纳粹警察射杀犹太妇女
合作学习:
写参观者的表现有什么样的作用呢?
侧面描写
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是 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 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 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
1.新闻及新闻的要素 (1)什么是新闻?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2)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 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何果?
2.新闻的特点: 及时性、真实性、准确性;
3.新闻的结构: (1)标题:正标题、副标题。 (2)导语:新闻的第一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 (3)主体: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新闻内容的主要部分。 (4)背景: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新闻的从属部分。它无 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新闻 的主要部分。
奥斯维辛集中营大门
集中营大门上文字 (ARBEIT MACHT FREI) 的含义—劳动使人自由
读全文
1. 字词 2.划分 文章中的结构
整体感知:
标题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导语
1~2段
主体 3~15段
背景
4~5段
结语
16段
自主学习:
1. 大家在文章里找一找,哪些段落集中描 写了参观者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感受?
这篇新闻报道的题目是《奥斯 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那么为什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但这位 记者还要去报道?
1.“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早就因它的 那段沉重、血腥的历史而出名。人们已经了解 了它很多东西。
对于追求新闻时效性的记者来说,的确是没有 什么新的东西可供报道了。
2.为什么又要写――但作者还是要写,因为他 此时已经不只是一个记者,更是一个被深深震 撼的参观者,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 种感情驱使作者必须为它写一点东西,以祭奠 亡灵,揭露罪恶。
看到狭小的女牢房时——“惊惧万分,张大

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看见试验室时——庆幸“没有打开门进去”,否

则会“羞红了脸的”

参观纪念长廊时—

—沉思

参观执行绞刑的地下室时——“感到自己也
在被窒息”
参观结束时——“参观者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 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2.作者是如何去写参观者的感受的?
侧面描写,对写奥斯维辛集中营 的惨状有衬托的作用。
析全文
阅读导语部分,思考:
1、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 一幅多么美好的和平的景象。可是为什么作者却说 这是“最可怕的景象”“像一场噩梦”?
使用反语.景色固然美好,却与这里的历史不相 配。这个曾经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应该“永远没有 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 是与它相配的景象。
(1) 第7段到第15段集中描写了参观者 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感受。
开始时——“默默地迈着步子”、想象成了现 实——“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
看见毒气室时——“特别恐怖,使

他终生难忘”

看到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茫然”

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不

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思考: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报道与我们在 报纸上看到的一般报道有什么不同之处?
比较的项目 一般报道
比较的方面
《奥斯维辛没有什 么新闻》
时效性 最新发生的事件 时效性不强
报道内容 客观事件
个人感受
情感倾向 客观
个人情感浓厚
“普利策”新闻奖颁奖词
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 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 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 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 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 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 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