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合集下载

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

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

美国海外军事基地

美国海外军事基地遍及六大洲(除南极洲外)、 四大洋,辐射全球38个国家。在总数716处的基 地中,德国235处,日本123处,韩国87处。这 三国加在一起,所占基地数量超过美国海外军事 基地总数的一半。此外,除驻阿富汗、伊拉克美 军外,美军20余万海外军队也有大半驻在这三 地。而这三国当中的日本和韩国,都处于美国提 出的“第一岛链”上。
【国名 】 俄罗斯联邦,或俄罗斯 【面积 】 1707.54 万平方公里 , 居世界第一位。 【人口 】 1.431 亿(截至 2012 年 12 月 31 日 ),居世界第 7 位。民族 130 多个,人口在 不断减少 俄语 是俄罗斯联邦全境内的官方语言,各共和国有 权规定自己的国语,并在该共和国境内与俄语一 起使用。 主要宗教 东正教,其次为伊斯兰教。
1950年4月1日中印建交。1959年 西藏叛乱后,中印关系恶化。 1962年10月,中印边境发生大 规模武装冲突。1976年双方恢 复互派大使后,两国关系逐步改 善。 1998年,印度以“中国威胁”为 借口进行核试验,使中印关系严 重受挫。
1999年,印度外长贾斯旺特· 辛格访 华, 双方确认,中印关系发展的前 提是互不视对方为威胁,基础是两 国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中印关系由此步入改善和发展的进 程。两国在政治、经贸、科技、议 会、军事和文化等领域的交流
张以两国海岸基准线的中间线来确定, 中方主张根据东海大陆架自然延伸原 则来划定。中日标准差30万平方公里。 日本外相麻生太郎召开记者招待会, 在北京举行的中日东海油气田开发问 题政府间磋商表示,希望中日两国能 共同开发东海油田。

东海油气田争端的由来

中日东海油气田之争源于中日专属经 济区界线的划分之争。按照《联合国海洋 法公约》的规定,沿岸国可以从海岸基线 开始计算,把200海里以内的海域作为自 己的专属经济区。专属经济区内的所有资 源归沿岸国拥有。中日两国之间的东海海 域很多海面的宽度不到400海里,日本主 张以两国海岸基准线的中间线来确定专属 经济区的界线,即所谓的“日中中间线”。 但日方提出的中间线主张没有依据。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可以说是多样复杂的,涉及政治、经济、安全等各个领域。

以下是中国与周边国家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关系情况:
1. 与俄罗斯:中俄关系可以说是中国周边国家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

两国建立了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有广泛的合作。

两国也在互联网安全、地区热点问题等领域保持密切沟通。

2. 与印度:中印关系较为复杂。

两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经济实力都较强。

但两国之间存在领土争议,导致边境冲突时有发生。

双方经常进行高层互访,以增进互信及解决分歧。

3. 与日本:中日关系一直较为紧张,主要是因为历史、领土以及安全等问题。

两国之间存在着由日本侵华战争留下的历史矛盾。

尽管如此,中日经济互补性较强,两国在经贸方面有一定合作。

4. 与韩国:中韩是地理上的近邻,但两国关系也不断受到历史、政治等问题的干扰。

尽管两国存在一些分歧,但中韩经济联系密切,互为重要贸易伙伴。

5. 与东南亚国家: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中国是东南亚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

尽管在南海问题上存在争议,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仍保持着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在一些问题上存在摩擦和争议,但也有着广泛的合作空间和共同利益。

双边关系的改善和稳定对于地区的和平与发展都至关重要。

我国与周边国家关系

我国与周边国家关系

我国位于欧亚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

我国的陆地边界全长约2.28万公里,大陆海岸线长1.84万公里,另有岛岸1.4 万余公里,海岸线总长超过3.2 万公里。

同时我国有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等14个陆上邻国,还有日本、韩国、菲律宾等6个隔海相望、一衣带水的海上邻国,是世界上邻国数目第二大的国家,仅次于俄罗斯。

这样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我国与周边国家之间有着极其复杂的关系。

经过3O 年改革开放,中国与周边国家或地区的关系在近20年的全面改善和发展之后,正在步人新的历史阶段,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

一、东亚篇在与我国相邻或隔海相望的东亚国家中,最为复杂的当属中日关系,其次为中朝与中韩关系。

中国与日本关系之间,既有每每引起矛盾和冲突的历史遗留问题,又有紧密合作与竞争并存的现实关系。

钓鱼岛、参拜晋国神社、历史教科书、慰安妇、日军遗留毒气弹、南京大屠杀等等的历史遗留问题,就像中日关系航船所在航道之中的暗礁,每当甜蜜航行之时,必然要跳出来搅局,给中日关系蒙上层深深的阴影,引起抗议与反抗议、制裁与反制裁,成为最为中日两国首脑头疼的症结。

就像这次的“中日钓鱼岛事件”,就是历史遗留问题和东海石油资源问题同时引爆的一颗水雷,险些将这艘大船掀翻。

日本军国主义的阴魂不散,右翼势力的抬头,一次又一次的跳梁小丑般的举动,成为中日之间友好关系最大的障碍。

近几年,日本经济持续萎靡不振,而我们在今年年内有望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这引起了日本国内右翼分子的不满与敌视,也使日本政府对我国的态度更加捉摸不定。

同时伴随着日本在对外政策上加快谋求政治大国或“正常国家”的步伐,强化日美同盟,防范和牵制我国的行动不断升级,使中日关系在发展中又存在着许多隐患。

日本政府对周边国家,特别是对中国的时而强硬时而温和的态度,严重影响地区的稳定局势。

在历史遗留问题上的错误态度也引起了众多亚洲国家的不满。

钓鱼岛问题再次激化了两国之间在东海问题上的矛盾。

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中日之间关系的友好一面。

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250字

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250字

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250字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是复杂而多样化的,既有历史、文化、经济和地缘政治等多方面因素。

以下是一些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主要特点:共同的历史和文化:中国与周边国家有着共同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如丝绸之路、佛教传播等。

这些共同的历史和文化纽带有助于增进两国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

经济的互相依存:中国与周边国家在经济上有着密切的联系和互相依存的关系。

例如,中国是许多周边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和投资来源国。

这种经济联系为两国之间的合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地缘政治的影响:地缘政治因素对中国的周边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

例如,与中国的领土争端、地区安全问题等都可能对两国关系产生重大影响。

区域合作和多边关系:中国与周边国家在区域合作和多边关系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例如,中国参与了多个与周边国家有关的区域性合作机制,如上海合作组织、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银行银行银行银行银行银行银行银行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是复杂而多样化的,既有历史、文化、经济和地缘政治等多方面因素。

以下是一些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主要特点:共同的历史和文化:中国与周边国家有着共同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国与周边国家有着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联系。

例如,丝绸之路是中国与中亚、西亚等地的重要贸易通道,也是文化交流的纽带。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成为两国间的重要文化桥梁。

这种共同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有助于增进两国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

经济的互相依存:中国与周边国家在经济上有着密切的联系和互相依存的关系。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是许多周边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和投资来源国。

双方在贸易、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推动了双方的共同发展。

此外,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联系也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地缘政治的影响:地缘政治因素对中国的周边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些与中国存在领土争议的国家,如日本、印度等,以及地区安全问题如朝鲜半岛等,都可能对两国关系产生重大影响。

中国与周边国家发展的关系

中国与周边国家发展的关系

中国与周边国家发展的关系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发展关系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来看,一是政治方面的关系,二是经济方面的关系。

在政治方面,中国与周边国家一直以来都保持着比较友好的关系。

中国秉持睦邻友好、互利共赢的原则,致力于与周边国家建立平等、友好、互信、共赢的合作关系。

中国积极参与区域合作机制,如东亚合作、上合组织等,与周边国家共同推进地区安全和稳定。

同时,中国也加强与周边国家的高层交往,通过互访、对话等方式增进相互了解和信任。

在经济方面,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十分紧密。

中国是亚洲及周边地区最大的经济体,与周边国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经济联系。

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进行了大量的贸易往来和投资合作,客观上促进了周边国家的经济发展。

中国还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与周边国家共同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贸易往来,促
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共同繁荣。

当然,中国与周边国家发展关系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些领土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对双边关系产生了一定影响,需要双方通过对话和谈判寻求妥善解决。

同时,中国的崛起也引发了一些对周边国家的担忧,需要通过平等和合作的方式增进互信,以实现共同发展。

总体而言,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发展关系在政治和经济方面都表现出了积极的态势。

通过加强合作、增进互信和解决分歧,双方能够实现共同繁荣和稳定。

中国外交关系分类

中国外交关系分类

中国外交关系分类
中国的外交关系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分类:
1. 邻国关系: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如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朝鲜等。

这些关系受到地缘政治、历史、领土争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2. 大国关系: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大国的关系,如美国、欧盟、日本等。

这些关系涉及到国际经济、贸易、军事安全等多个领域的合作与竞争。

3. 发展中国家关系:中国与非洲、拉美、亚洲等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中国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主要集中在经济援助、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技术等领域。

4. 国际组织关系:中国与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的关系。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这些国际组织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5. 反恐与安全合作:中国与国际社会密切合作,共同打击恐怖主义和跨国犯罪。

中国与其他国家在情报交流、执法合作、边境安全等方面开展合作。

6. 区域合作关系:中国积极参与地区性组织和倡议,如东盟、上合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

这些合作有助于地区内各国之间的互信与发展。

总体而言,中国的外交关系是复杂而多样的。

中国积极推动建设性的国际秩序和多边合作,并努力实现世界和平与繁荣。

毛概(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毛概(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两国关系正在好转
6/15/2014
其他
阿富汗:与中国关系不冷不热
2014年美军从阿富汗撤军, 美媒呼吁中方保护阿富汗 大量毒品流入中国 基地组织与东突有来往
6/15/2014
其他
蒙古国:
政治与中国关系不冷不热 经济上依赖中国,蒙古已成为中 国制造业重要的原料供给基地 民间反华严重 ,中国人到蒙古 旅游 ,经商都有很大的被攻击的风险 □ 两国关系不理想

2013年5月5日,朝鲜人民军海军武装扣 留了一艘中国渔船与船上15名渔民,索要120 万人民币赎金。中国政府要求朝鲜释放人质, 朝鲜称逾期不交罚款则将没收渔船遣返渔民。
△关系微妙
6/15/2014
朝鲜半岛
韩国(南朝鲜):关系改善
朴槿惠当选总统后中国为其亚洲访问 的第一个国家(过去是日本) 中国是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韩国民间对中韩领土有争议
6/15/2014
俄罗斯
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中俄亦通过通过双倍外交和上海合作组织 等多变组织有紧密的军事,安全,反恐合 作。 并且,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每年举行 多国联合军事演习。
6/15/2014
俄罗斯 NOW: ◆由于克里米亚问题,俄罗斯受到欧盟与 美国的排斥,与中国关系更紧密 ◆俄罗斯与中国同样与日本有领土争端 ◆俄罗斯与中国联手对抗美国重返亚太
于经济,军事,政治上均关系良好
6/15/2014
日本
政治:
靖国神社:供奉 14名经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审判的甲级战犯 钓鱼岛问题 教科书问题(淡化侵略亚洲各国的事实) ■政治,军事上关系恶劣,取消了领导人 会面,并有爆发局部战争的可能
6/15/2014
日本
经济:
日本是世界第四大出口国和进口国 出口:汽车、半导体、钢铁、塑胶、化工 产品等 进口:化石能源、机械、影音产品和纺织 品等 ◆中国是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 ◆日本是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

中国跟周边国家的关系

中国跟周边国家的关系

中国跟周边国家的关系,特别在东面,已经出现了军事结盟的倾向,而且这种军事结盟将会让本来不会发生战争的和平局面,变得越来越渺茫,印度和东盟各国,加上日韩,这些力量的结合,完全超出中国的综合国力。

因此,我们姑且称为反华联盟,该联盟的成立,将大大促使战争发生的可能性。

首先,联盟使得日印韩越等国,越来越感到其实力不比中国差,而且背后有美国支持,所以他们紧密打造军事联盟,犹如当今北约成立时的背景,就是为了对付苏联一样。

所以,一旦该联盟各种秩序打造完成,也就是他们开始彼此相信跟中国一战,完全有必要,而且有把握战胜中国,另外对于他们来说,背后还有美国的直接支持,所以,信心会大增。

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

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

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中国是陆海兼备的东亚大国,现有陆地疆域960万平方公里,管辖海域约300万平方公里。

中国地缘环境之复杂,举世公认:中国在陆上同14个国家接壤,海上同6个国家隔海相望;全世界10个人口最多的国家中有7个在中国周边.军事力量排在世界前25位的国家中有8个在中国周边;公开宣称拥有核武器的8个国家中有4个在中国周边。

当今世界五大潜在热点冲突地区(中东波斯湾、中亚、南亚次大陆、台湾海峡、朝鲜半岛)中的四个在中国周边;在中国的周边,既有世界上第二大经济强国日本及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韩国等,也有在世界上最贫穷国家榜上有名的老挝缅甸等。

如此大的经济发展差距,给地区经济合作和安全合作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

世界主要战略力量,除了欧盟和美国以外,都在中国周边(日、俄、印、东盟);我国疆域辽阔,东临太平洋,西接亚洲腹地,周围分别与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相邻。

我国周边各地缘标的目的的政治格局表现出横向的差异性及纵向的变动性。

从东、南、西、北各地缘标的目的看,周边环境也呈现出不同态势,大致可归纳为"北稳、南和、东紧、西动"。

从海陆地缘标的目的看,周边环境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大体可归纳综合为"陆稳海动、陆缓海紧"。

即陆地环境较着趋于和缓,而海洋环境则趋于紧张和严肃。

进入21世纪后,我国周边政治格局依然呈现出"陆缓海紧"的态势。

在这样的环境下,只有处理好周边关系才能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

冷战结束后,面临西方的压力,中国外交从周边着手,本着顾大局、讲友善、有克制,增信释疑、增进友好精神,与周边各国达成或签署了睦邻友好合作关系的协定。

根据睦邻友好、维护和平与稳定,平等协商、互谅互让的精神与一些国家解决了尚未解决边界问题,或者达成了协议实现了边界的和平,或者即使问题还存在,也达成一致将问题搁置起来,中国的周边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1957年,中国提出了解决边界问题的政策:以“安定四邻,争取国际形势的和缓,便于进行建设”为目的,以“双方真正在平等、互利、友好的基础上加以解决”为原则,既要照顾过去的历史背景,又要照顾已经形成的实际情况和双边关系的大局,在解决之前,维持现状。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与发展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与发展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与发展近年来,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备受关注。

作为一个拥有庞大经济体量和强大影响力的国家,中国在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个方面探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与发展。

首先,经济合作是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周边国家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程度日益加深。

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不断增加,投资合作也在不断扩大。

例如,中国与东盟国家建立了自由贸易区,成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贸区。

此外,中国还与韩国、日本等国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促进了区域内贸易的发展。

这种经济合作不仅有助于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共同发展,也为世界经济的稳定与繁荣做出了贡献。

其次,政治合作也是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重要方面。

中国积极推动与周边国家的政治对话与合作,通过高层互访、外交磋商等形式增进了政治互信。

中国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提供了指导。

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政治合作不仅有助于解决地区争端与矛盾,也为地区和平与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例如,中国与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就南海争议进行了对话与磋商,为地区和平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文化交流也是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重要方面。

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相互影响深远。

中华文化的传播与影响力在周边国家得到了广泛认可。

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不仅有助于增进相互了解与友谊,也为地区和平与稳定提供了文化基础。

例如,中国与韩国、日本等国的文化交流活动频繁,增进了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感情,也促进了地区的文化多样性与繁荣。

然而,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也面临一些挑战与困扰。

一方面,历史遗留问题、领土争端等仍然存在,这些问题对于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不平衡、资源争夺等问题也给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因此,中国与周边国家需要共同努力,通过对话与合作解决分歧,促进共同发展与繁荣。

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

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

在此基础上2001年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至今已经在此框架内形成了包括国家元首年度会议、政府首脑(总理)年度会议、外长会议、以及总检察长、国防部长、经贸部长、交通部长、文化部长及执法安全、紧急救灾等部门领导人的会议在内的多层次、固定化的多边安全合作机制,大大改善了中国与西北地区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进入新世纪,中国提出了“安邻、睦邻、富邻”思想,积极落实“以邻为伴,以邻为善”的政策,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化解热点,参与或促成一些多边机制,营造了一个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周边环境,创造了我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历史最好时期。
首先是东南。中国政府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的政策,以及采取克制的态度对待同个别国家的领土主权争议,改变了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的认识和看法。在政治上,中国通过参与东盟地区论坛(ARF),增加了与东盟国家之间的信任,通过ARF框架内的多边对话与合作,达成了一些具有具体内容的协议。如2002年10月中国同东盟签署的《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和《关于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联合宣言》,一年后加入的《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等。
随着中国安全问题得到解决,边界问题的解决日益提到议事日程。中国的边界线总长4万多公里,是世界上边界线最长的国家之一,其中陆上边界线长2.2万公里,海上边界线1.8万公里,与周边15个国家接壤(苏联解体前为12个国家)。新中国成立时中国与大部分国家的边界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分歧。
1957年,中国提出了解决边界问题的政策:以“安定四邻,争取国际形势的和缓,便于进行建设”为目的,以“双方真正在平等、互利、友好的基础上加以解决”为原则,既要照顾过去的历史背景,又要照顾已经形成的实际情况和双边关系的大局,在解决之前,维持现状。
根据这样的原则,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中国与缅甸、尼泊尔、阿富汗、蒙古、朝鲜等国家解决了边界问题。但是,并非由于中国方面的原因,中国与印度、苏联、越南等国家的边界在同一时期内没有得到解决,有些此后还引发了战争。

我国与周边国家关系

我国与周边国家关系

我国位于欧亚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

我国的陆地边界全长约2.28万公里,大陆海岸线长1.84万公里,另有岛岸1.4 万余公里,海岸线总长超过3.2 万公里。

同时我国有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等14个陆上邻国,还有日本、韩国、菲律宾等6个隔海相望、一衣带水的海上邻国,是世界上邻国数目第二大的国家,仅次于俄罗斯。

这样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我国与周边国家之间有着极其复杂的关系。

经过3O年改革开放,中国与周边国家或地区的关系在近20年的全面改善和发展之后,正在步人新的历史阶段,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

东亚与中国安全在与我国相邻或隔海相望的东亚国家中,最为复杂的当属中日关系,其次为中朝与中韩关系。

中国与日本关系之间,既有每每引起矛盾和冲突的历史遗留问题,又有紧密合作与竞争并存的现实关系。

2010年9月7日发生的“中日钓鱼岛事件”将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关系推向了今年来最紧张的时期,同时也使世人再次开始关注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俄罗斯与中国安全近年来,中俄关系的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两国高层互动频繁,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等诸多领域。

俄罗斯拥有雄厚的军事技术实力和丰富的石油与天然气资源,是中国实现国防现代化可以借助的力量,尽管俄罗斯处于经济持续恢复阶段,但对华能源战略已透露出俄罗斯未来的战略运筹信息。

中亚与中国安全我国与中亚国家之间有着长期的历史友好往来,苏联解体后,中亚一直是中国所关注的重点地区。

中国之所以如此关注中亚地,首先由地缘政治决定的,因为中亚地区是中国的近邻,无论出于本能的想要了解邻居的动机,还是受到中国整个外交战略的支配,中国都一直将中亚视为必须加以关注的地区。

在中亚地区,中国尤其关注哈萨克斯坦,十分重视发展与哈萨克斯坦的关系。

中国与中亚各国发展关系,谋求实现中国与中亚各国的战略利益,谋求实现中亚地区的稳定和繁荣南亚与中国安全在南亚地区,印巴冲突冲突由来已久,已引起三次印巴战争。

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冲突直接造成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重要隐患,近年来,两国的核军备和常规军备竞赛愈演愈烈,在克什米尔的冲突时紧时缓,印巴冲突对南亚安全局势,和我国西部地区的安全又重大关系。

论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论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论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由于中国地域宽广、幅员辽阔,还有许多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难以解决,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时不时显现出紧张的氛围。

中国一直奉行“尊重历史,与邻为善,着眼未来,和平发展”的准则处理与世界国家的关系。

一.中国的周边形势从大的格局来说,冷战结束,终结了中国与邻国间的政治分割。

各国之间都基于各自长远战略利益与现实实际利益加以考、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

中国的邻国包括了诸多国情差异巨大的国家,在整个世界上是较为少见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复杂性。

在东北亚,历史问题迄今一直是影响中日关系的最大障碍。

日本不能在彻底深刻地反省、总结近代侵华战争的前提下早日面向未来,成为我国与日本建立互信的一条鸿沟。

2007年4月,温家宝总理出访日本。

这是时隔7年中国总理对日本的首次访问,也是中日打破政治僵局之后的“融冰之旅”,使中日关系站在了新的起点上。

然而2010年9月7日,我国渔船在钓鱼岛附近海域遭日本巡逻船两次冲撞,并遭日方登船检查,还抓扣中国渔船船长。

钓鱼岛的归属问题、东海海底资源开发问题更为凸显,引起了两国民众的“口水之战”,两国的经济交往、民间往来倍受影响。

中日关系出现了严重危机。

但中日两国始终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是搬不开的邻居。

作为世界上两大举足轻重的经济体,中日两国的矛盾将对世界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也影响着世界的和谐稳定。

对于俄国,俄罗斯是世界主要力量之一。

我们将按照中俄两国元首达成的“世代友好、永不为敌”共识,努力维护和发展两国政治上相互尊重、经济上相互合作、安全上相互信任的新型睦邻关系。

在西南方,我们与周边中小国家的友好关系历经时势变迁考验,具有强大生命力,他们是我们靠得住的朋友、信得过的伙伴。

2010年12月15日至19日,温家宝总理应邀对印度、巴基斯坦进行正式访问。

此访是我国着眼于加强周边睦邻友好的一次重大外交行动,具有深远战略意义。

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是南亚重要国家,也是我国重要邻邦,中印、中巴关系的发展对南亚、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繁荣有着重要影响。

中国与邻国关系

中国与邻国关系

不好的:1.越南、马来西亚:将南沙群岛、西沙群岛列为外大陆框架,其实就是要将该范围(中国领海)变为公海,为此,中国将上述两国起诉到联合国,经联合国有关部门裁决,责令两国不得作出此举,不得将中国领海公海化,至此,两国关系恶化。

2.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越南:是菲律宾起的头,联合西方公司蚕食我国主权领海的石油,好在及时被中国政府发现,中国驻菲律宾大使刘建超警告菲律宾政府:这将视为侵犯中国主权,将会导致地区关系再度紧张。

3.澳大利亚:力拓事件发生后,中澳关系降低,电影节事件更是一个导火索,两国关系降入十年内最差,外交部原定于本月中旬由何亚非副部长率领中国团体出席在澳北部城市凯恩斯举办的中国-太平洋岛国论坛,改为中国驻该论坛特使出席,原定于本月中旬何亚非副部长访问澳大利亚亦被取消,导致两国关系紧张,而这两天澳大利亚驻华大使被紧急调回国内,外媒称澳大利亚召开紧急会议,商讨怎样转暖中澳关系,但被澳大利亚政府否决,澳政府说只是驻外大使的例行会议。

但表示将考虑中澳关系怎样转暖,因为澳大利亚在中国存在很重要的经济利益。

中国有2万多公里长的陆地边界线,与14个国家接壤,还有近 2万公里长的大陆海岸线,与6个国家的领海相接或相重叠,[2] 此外,还有几个非接壤,但有着密切关系的近邻国家,因此,世界上像中国这样的有着如此多邻国的国家实属少见。

[3]新中国成立后的首要任务是保卫国家安全,由于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在相当一个时期里,中国与邻国的关系都是被置于捍卫国家安全的被动应对型架构。

比如,为了国家安全,中国被迫卷入朝鲜战争,全力支持越南抗法抗美,中苏分裂后,又不得不实行国家动员进行备战,甚至不惜以武力惩罚越南。

与邻国的关系的发展都逃不脱这些大事件的阴影。

中国主张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促进领土争端的妥善解决。

对于领土、资源争端,邓小平提出:“有些国际上的领土争端,可以先不谈主权,先进行共同开发。

”对于南沙群岛和中日钓鱼岛等争端,中国主张“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政治互动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政治互动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政治互动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地位的不断提升,周边国家对中国的政治态度越来越成为热门话题。

中日关系、中印关系、中韩关系等都是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

在这些话题中,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都是相互依存的,任何一方的举动都可能对另一方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政治互动。

一、中日关系中日关系是中国与周边国家中备受关注的话题。

由于二战时日本纳粹侵华行为,中日两国之间长期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一直阻碍着两国的政治互动。

然而,尽管海洋争端颇多,两国仍在政治、经济等领域保持着密切的交流和合作。

近年来,中日关系经历了一系列的波折,尤其是在东海和南海海域的海洋争端上,在两国之间引发了一些矛盾和误解。

然而,两国领导人的努力为两国关系的改善带来了助力。

2021年11月,中国的国家主席习近平和日本的首相岸田文郎在“线上峰会”上就进一步改善两国关系达成了共识。

两国领导人同意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多边和区域性合作,包括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

二、中印关系作为两个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印之间的互动备受关注。

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多样化合作是中印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目前中印之间仍存在一些棘手问题。

中印两国之间的领土争端往往是两国关系的聚焦点。

中国与印度之间的边境争端长期存在,目前尚未得到解决。

中印两国之间的海上安全也存在问题。

中印之间的“字符串珠链”建设也备受关注。

中国在巴基斯坦建设港口码头并提供军事设施,印度在越南、日本等国家建设港口码头,并提供安全保障。

这些行动明显是两国之间的军事化行动,因此在政治层面也引起了一些争议。

三、中韩关系中国与韩国的关系在经济和文化领域上较为紧密。

政治上,中国和韩国互为重要的邻国,两国之间有许多合作机会。

近年来,中韩之间的关系受到了美国的影响。

为了减轻与美国的关系压力,韩国开始发力与中国合作。

这些合作包括批准中国垃圾回收流放到韩国等。

中韩两国还签署了自贸协议,有望为两国的经济和贸易带来重大利好。

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

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

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中国与周边的国家的关系是竞争与合作同在,利益与分歧共存,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整体态势呈友好型,但局部也不乏摩擦对抗。

国与国之间的来往通常是以本国的利益为核心,在这个大前提下彼此互通有无,友好往来。

一、中国之所以与周边国家关系整体友好,是因为中国一贯主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而且中国本身的国情决定自身必须与各国处理好关系,尤其是与周边国家处理好关系。

新时期,中国坚持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这也决定中国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来发展自己。

为此中国大力改善与邻国关系:1、其中突出表现是促成“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

其组织宗旨在于维护地区和平安定,促进共同繁荣。

在这政策方针的指引下,中国与周边国家联系日益密切。

大部分邻国经济落后,但资源丰富;日韩科技发达,但国内市场狭小;中国廉价劳动力丰富,商品物美价廉,经济强劲发展,只是资源相对短缺。

各个国家互有优势与短板,因此存在很强的经济互补性,这是中国之所以能与周边国家友好往来,合作共赢的基础。

2、中国在文化,政治,科技、军事、反恐等诸多领域和外国展开合作。

文化上如在外国建成立孔子学院,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等多个国家互设文化年,使彼此相互了解,加强互信。

政治上,求同存异,撇开政体谈实际问题。

军事上中国实行军事透明,与多国展开联合军事演习,加强军事互信等。

二、中国与一些周边国家产生摩擦对抗的根源主要是利益的冲突,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两国优势雷同,彼此商品对本国市场造成冲击及对本国就业造成危害,所以国与国互设贸易壁垒,摩擦不断。

不过彼此通过国际法解决纠纷和协商谈判来磋商矛盾。

2、领土主权的争端,如钓鱼岛问题和南沙群岛争端。

在处理这个问题上,中国始终坚决维护领土主权,依靠政治经济军事等多种手段来维权。

但是为了灵活处理国际争端,走和平发展之路,中国在一定程度上作出牺牲,像在南沙问题上就抛出了“主权属我,但可以考虑共同开发”的政策。

论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

论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

论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中国的周边按区域划分,主要由东亚、中亚和南亚三个区域组成。

经过30年改革开放,中国与周边国家或地区的关系在近20年的全面改善和发展之后,正在步入新的历史阶段,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

越过这些问题和挑战,中国的和平发展和建设和谐世界的设想将获得更加坚实有力的战略依托,整个亚洲板块在全球力量分布中的上升态势将变得更加突出。

一、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已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全面改善开始于1989年中苏(俄)关系正常化。

在以后的几年里,中国大力开展睦邻外交,把与周边国家建立长期稳定的友好关系作为首要目标,使传统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得以恢复和发展。

中国通过和平谈判与平等协商,先后与巴基斯坦、俄罗斯、老挝、阿富汗、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越南等邻国本着友好协商、互谅互让的原则,妥善地处理边界问题,缔结了相关协定。

这些重大举措为中国与周边国家发展“跨世纪的睦邻友好关系”扫除了历史性障碍。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趁着与周边国家“跨世纪的睦邻友好关系”的良好发展势头,在大力发展双边关系的同时,更加积极地参与和推进周边的区域和次区域合作。

2005年,由东盟十国、中、日、韩、澳、新、印(即10+3+3)参加的首次“东亚峰会”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把整个东亚地区的合作带入新阶段。

2007年4月,中国首次作为观察员国出席南盟(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第十四届首脑会议,宣布中方愿与南盟探讨建立扶贫合作机制,建立中国—南盟减灾救灾合作定期会晤制度,交流减灾经验和信息,加强和南盟国家的人力资源培训合作、人员往来和学术交流,在平等互利基础上,与南盟国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经贸、能源等领域合作。

总体看,经过20世纪最后10年和21世纪头几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周边国家的好邻居、好伙伴,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已经从全方位构建战略关系框架、开创区域次区域合作机制阶段,进入扎实推进务实合作、深化区域次区域整合、加强利益共同体建设的新阶段。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陆】1.0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陆】1.0

1、陆地接壤的国家(1)俄罗斯:地跨亚欧的世界性大国,与中国的新疆和黑龙江接壤,国境线漫长。

中国与俄罗斯的关系是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战略伙伴关系,主要有一下5个方面:①油气资源的主要供应国之一,战略意义至关重要;②世界政治舞台上对抗美国霸权必须与俄罗斯联手合作才有出路;③两国互为大国,经济合作与国际贸易领域互为需要,都有广阔的市场;④中国需要俄罗斯对中国的军事技术与装备的输出;⑤两个相邻的强国,只有睦邻友好才有出路,对抗的结果必然是两败俱伤。

但是,必须注意的是,俄罗斯是一个极具侵略性的民族,历史上与中国存在大量的战争先例,所以在两国关系亲密交往的同时,必须警惕对方,防止陷入被动。

同时,在政治领域上的合作要进一步配合默契,相互帮助,互利共赢。

(2)哈萨克斯坦:哈撒克斯坦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家,也是中国的第二大邻国,位于中国的西面,与新疆接壤,它对中国有一下4方面的作用:①地处欧亚大陆结合部,是贯通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中的枢纽。

交通、商贸等作用不言而喻。

②油气资源十分丰富。

中亚天然气管道,有三条要过境哈萨克斯坦。

对中国的能源安全至关重要。

③处于中国经济的辐射范围内,市场的开拓空间很大;④是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桥头堡;同时也是“上合组织”成员国;但是,作为中亚国家,两国存在极端宗教民族问题上的冲突,同时,哈萨克斯坦作为俄罗斯的盟友,一旦中俄关系发生动荡,很有可能对中国造成极大危害。

(3)巴基斯坦:位于中国西面,与西藏接壤。

是中国的“准盟友”,其重要意义在于:①是制衡印度的砝码;②中国进入中东的陆上通道,是保障中国石油资源的生命线;③军事上,中国海军进入印度洋(尤其是波斯湾)的前进基地;④作为中国陆上进入中东的中转站,也有其特殊意义;⑤两国存在长期的经济合作与边境贸易;对待巴基斯坦,两国应珍惜肝胆相照的中巴友谊,全面深化各个领域的合作,为两国的长久和平和共同发展创造更好的机遇和未来。

(4)蒙古:位于中国北方,与内蒙古接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着世界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深人发展,中国的前途命运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面对国际各种力量的此消彼长,中国既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复杂激烈的国际竞争。

因此,全面理性认识和把握当前国际形势特点和趋势,对于制定正确的对外战略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当前国际安全形势发展趋势及特点分析
一、国际安全形势总体趋向缓和,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
1.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促使各国人民下定决心维持和平,以使后代免除战争的浩劫。

2.核武器的大规模杀伤力和威慑力足以将地球毁灭很多次,因此谁也不愿意因打核战争与地球同归于尽。

3.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使世界各国依存度提高,共同利益的领域扩大,进一步减小了爆发世界性大战的可能性。

二、传统安全领域中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并有新的表现
1.局部冲突与热点问题此起彼伏。

尤其是这些热点问题都发生在国际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敏感地带,直接或间接牵动世界主要国家在这些地区的战略利益,导致大国利益关系的复杂化,更增添了大国关系中的隐患和变数。

2.各国的国防开支逐年增长。

这种状况意味着各国仍然把军事发展作为保障自身安全的重要因素,国家之间发生战争的威胁依然存在。

3.主要核大国进一步加强战略力量,全球核武扩散问题依然严重,这对世界安全构成了极大隐患。

三、非传统安全构成的威胁甚至超过战争
1.国际恐怖主义问题。

2012年以来,恐怖主义活动出现新的反弹,打击恐怖主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更加突出。

恐怖主义袭击频率增加,活动范围及袭击规模扩大;恐怖袭击方式令人防不胜防;国际反恐斗争中双重标准问题使得国际反恐阵线有破裂的倾向。

2.环境安全问题。

3.金融安全问题。

还有愈演愈烈的贩毒走私、严重传染性疾病扩散、肆无忌惮的海盗活动,以及日益严重的非法移民等问题,这些都对国际安全产生了很大负面影响。

当前国际形势对中国的影响
一、中国的传统安全环境面临的挑战
1.表现在亚太及中国周边各国军费开支不断增长。

目前,不少亚太国家普遍加大军费投人,加速军事战略调整,提高武器和人员的作战水平。

这种状况如果持续下去,对中国的安全影响将是不言而喻的。

在各国军费开支不断攀升的背后是世界各国进行新一轮深刻的军事调整与变革。

2.中国的周边环境带来的安全隐患也不可小视。

中国与周边多国存在领土与领海争端,但由于这些问题涉及面广,历史与现实问题错综复杂,又有国际势力介人,解决起来难度相当大。

3.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也给中国带来安全威胁。

核武器的垄断已被打破,世界进入到一个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时期,这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威胁。

4.中国在和平崛起的过程中还须承担来自美国的压力,奥巴马上台后,美国政府明显加大了对亚太地区的关注和投人,力图推动美国战略中心向亚太转移。

美国在这一地区频频进行军事演习,在强化日韩同盟与美印关系的基础上拓展与泰国、菲律宾等国的同盟关系,努力使双边同盟向三边和多边同盟
进行有力延伸。

为了推进“重返亚洲战略”.
日本:1.日本,一个小小的弹丸之地,一个资源极度匮乏的岛国,一手造就了一场世界大战,另一手造就了二战后世界最大的经济奇迹。

战中的日本为什么要扮演令人发指的侵略者?日本的野心到底有多大,真的想吞掉美国吗?成为唯一一个被原子弹轰炸的国家后,又是怎样迅速复兴崛起的?
2.恬淡静美的“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凶狠决绝的“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菊”与“刀”来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
3.名族仇恨:历史是不能消除的,但社会在进步。

4.靖国神社:靖国神社,已有134年的历史,它是日本天皇唯一需要鞠躬的地方,也是日本首相最爱弯腰捡肥皂的地方,从黑船事件到反法西斯战争,有二百四十六万六千五百三十二个战死者,那里不仅有日本人,而且还有两万多台湾人,他们大多被迫加入日军战死,至今仍未魂归台湾,那里有14位经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的甲级战犯供奉在靖国神社,东条英机。

土肥原贤二等,他们都是二战定罪最重的人,成为日本军国主义的象征,这是亚洲人民憎恨哪里的最根本的原因。

14位日本首相共计参拜66次,几乎一年一次,相当与中国的拜年,曾获诺贝尔和平奖的日本首相佐藤荣作参拜过11次,是该记录的保持者
靖国神社供奉着为“曾经日本奋斗并且捐躯的英灵”,那是日本人的“英雄”,日本人民就是要参拜,他国也无权干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