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科学哲学的发展与现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科学哲学的发展与现状
——访汉斯•波塞尔教授和李文潮教授
郭贵春成素梅
2013-4-6 13:25:00 来源:《哲学动态》(京)2006年11期当代科学哲学的发展正处于转型期,传统科学哲学的内在矛盾越来越尖锐,新的科学哲学传统的建立正处于探索之中。在这种背景下,为了全面了解德国科学哲学的研究与发展状况,我们对德国柏林理工大学哲学系的汉斯•波塞尔(Hans Poser)(简称波)教授和德国自由大学哲学系教授、大连理工大学特聘教授李文潮(简称李)先生进行了专访。
问:英美科学哲学界普遍认为,科学哲学产生于孔德的实证主义,形成于逻辑经验主义,您是否同意这种说法?
波:一般认为科学哲学起源于孔德的实证主义,这是分析哲学的看法,分析哲学的典型特征是坚持经验主义传统,从经验主义中寻找起源,这样,很容易追溯到孔德。
李:德语中科学哲学这个概念叫做“Wissenschaftstheorie”,大约形成于上世纪中期。按照通常的看法,这个概念是对英美语言中“Philosophy of science”的翻译。假如这样的话,那么就是科学哲学一词首先在英美世界流行的。不过人们在德语中为什么没有直接使用“Wissenschaftsphilosophie”或者“Philosophie der Wissenschaften”?我猜测在把英语中的“Philosophy of science”引到德语中时,人们也许想到了德国哲学中的古典传统,譬如费希特的“知识学”(《全部知识学基础》,1794;《知识学第一导论》,1797)。只是这样一来,德语概念提供的信息便与英语中的“Philosophy of science”有
所不同:强调传统、强调对科学活动中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的探讨、把科学哲学看作是哲学中的一个分支即认识论。波塞尔先生那本《科学,什么是科学》(上海三联学术文库,2002,5月第1版,同年12月第2版)一书的德文题目就叫做“Wissenschaftstheorie”,而不是“科学哲学”。为了体现与英美意义上的“Philosophy of science”的不同,我便干脆译做这个书名。
今年(2005)第3期《哲学信息》(Information Philosophie)刊登了一篇德国比勒费尔德大学哲学教授卡里尔(Martin Carrier)从哲学的角度反思应用研究的文章,我注意到了作者通篇没有使用Wissenschaftstheorie这个词,而是直接与英美概念对应的Wissenschaftsphilosophie即Philosophy of Science。我觉得这不仅是一个概念上的变化,说明了德语科学哲学研究界有向英美靠拢的趋向。科学在现代的发展与变化也确实要求我们走出比较狭隘的带有德国传统的科学认识论;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英美哲学对仍很传统的德国哲学的影响与压力。
问:尽管如此,是否可以说从欧洲大陆的科学哲学的发展状况来看,人们并不认为科学哲学起源于实证主义,而是另有开端?
李:不能说另有开端。我们完全可以说作为一门学科,科学哲学形成于逻辑经验主义,但这种形成有其前史,或者说是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所导致的结果。很早以前,科学的概念、科学的分类、科学中的认识原理、方法以及科学中使用的语言就是哲学家们和自然科学家们关注与反思的对象。这是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的不同之处。技术受到哲学反思是19世纪才发生的,而科学本来就是哲学的一部分。牛顿还把自然科学理解为自然哲学,把自己的那本代表作叫做《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技术哲学奠基人恩斯特•卡普(Ernst Kapp)的一部早期著作
叫做《哲学或比较地理学》(Philosophie oder vergleichende Erdkunde, 1845)。哲学与科学的分离是后来的事情,是近现代实验科学的兴起所导致的结果之一。
波:英美学派的看法是把实证主义和逻辑经验主义放在一条主线上进行考察。欧洲大陆可能更注重于历史发展。譬如对近现代科学的反思在牛顿和莱布尼茨时已经开始了,他们所讨论的空间、时间及万有引力等问题,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物理学问题,而是物理学中哲学问题或者方法论问题。
李:为了方便起见,可以把维也纳学派当作现代科学哲学的开始。此前的可以叫做古典科学哲学,二者差异非常明显。
问:意思是说,随着科学的诞生,就已经开始了对科学的哲学反思?
波:可以这么说。至少在近现代科学开始时,就有了对科学的哲学反思,譬如欧洲哲学史与科学史上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之间的争论就是一个明显的案例。牛顿所代表的经验主义是英国皇家学会的理想;莱布尼茨代表的则是欧洲大陆自笛卡儿以来的理性主义。这种理性主义直接影响了狄德罗等人。到了19世纪,实证主义和经验主义也在欧洲大陆占有重要的地位。不过就在当时,人们已经发现无法把有生命的存在单纯地还原于无生命的物质范畴,已经揭示出经验主义的困难。譬如法国哲学中就展开过关于生命活力问题的讨论;迪昂(Pierre Duhem, 1861~1916)、彭加勒等人都对经验主义提出过质疑与批判。
18世纪末精神科学的兴起(主要指把文化和历史作为科学来对待或理解)导致了语言学的兴起,语言学又提出了如何对待精神科学的问题,这可追溯到宗教改革。宗教改革提出的一个问题是,如何理解宗教中的文本。这是一个新的认
识论方面的问题。这条线索经过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导致了伽达默尔的诠释学传统的形成。这样,到了19世纪末,实际上已经出现了三个方向:对经典物理学的哲学反思;对生命力的科学反思;对精神科学的讨论。
在以上三条线索中,以经验为基础的物理学范式当然在科学中处于主导地位。但这种范式在19世纪就遭到了批判,例如康德指出,用物理学中的解释模式无法说明动物的行为,法国浪漫派也对从无机物到有机物转化的物理学说提出了质疑。特别是达尔文的进化论,给自然科学中的因果解释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即如何对待变异问题。所以我们可以说最晚从达尔文开始,人们被迫需要在物理学的解释模式之外,寻找其他的解释模式。
诠释学传统比经验主义传统更早,当时诠释学作为一种方法论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路德的新教改革。问题是,欧洲大陆从一开始对科学的理解就与英美传统对科学的理解有所不同,英美传统理解的科学是开始于伽利略的自然科学,而欧洲大陆传统所理解的科学不仅指实验科学,而且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精神科学。所以,科学哲学不仅指关于自然科学的哲学,而且还包括了历史哲学和文化哲学,正因为如此,才先后出现了对近代科学的上述三种并行的反思方式。如果只单纯地把科学理解为自然科学的话,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大学就该关闭了。不过,这只是一个理解问题。
李:我做几点补充。对近代自然科学进行系统反思与解释,应该是培根在1620年写成的《新工具论》。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新”当然是针对亚里士多德的“旧”《工具论》而言的,如同培根的面向未来的《新大西岛》是对柏拉图的神话中的大西岛的批判一样;与培根的设想相对立的,是笛卡尔的理性主义观点,意思是恰恰经验是不可靠的,所以科学的基础位于清晰的理性认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