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科教版科学教学计划

合集下载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经过一个寒假.新的学习和生活对孩子们来说充满了好奇和有趣.对学校.环境.老师.同学.课堂.学习.学校的要求都充满了新鲜感。

同时他们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尤其是刚入学时.40分钟的课堂学习对于他们来说真的很难!一年级下册科学在小学六年科学学习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课程的含义是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系统的设计.但绝不是说不再“有意思”.不再令人“感兴趣”.不再有孩子们的“个人看法”和“探索空间”。

恰恰相反.好的科学课应该是属于“儿童的科学”。

二.教材解读“科学家这样做”诸如此类的问题.无法也不应该教给孩子们.而是让他们在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与之交融的探究活动逐渐体验和理解。

因此.一年级下册科学的主要功能是为六年的科学学习打基础。

1.内容分析一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内容由“我们周围的物体”和“动物”两个单元组成。

其中“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有7个教学内容.“动物”单元有6个教学内容.总计13个教学内容.原则上每个教学内容需1课时来完成教学。

另外每个单元最后都有“科学阅读”内容。

(1)“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是小学生物质科学领域学习的开篇.指向“组成世界的物质能够依照它们的性质进行测量.分类和描述”这一科学核心概念。

物体在一年级学生的生活中最为常见.一年级学生对其有直观感受.他们对物体性质的理解又将为他们持续建立材料和物质的概念打下基础。

为此.“我们周围的物质”单元.从具有固定形状的物体到一瓶水和洗发液再到一袋空气.循序渐进地带领学生们展开一系列的探索活动.以加深他们对物体具有质量.形状等特征的理解。

(2)“动物”单元同一年级上册的“植物”单元一样.指向“地球上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生物有基本的生活需求”这一科学核心概念。

给一年级学生设计的“动物”单元.主要是为他们提供探索动物的机会.使他们认识到动物是有生命的。

像所有的生物一样.动物具有独特的外部结构.能帮助自己实现生命的功能.感知周围的生活环境。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以实践、探究、理解为基本特色,以“儿童科学探究活动”为主线,围绕“观察、实验、探究、理解”四个方面展开,在内容安排上注重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意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今后的科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生命世界的基本组成元素,理解生命体的基本构造及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

2、初步了解繁殖的基本原理和常见的繁殖现象,理解生物的多样性。

3、掌握人体消化系统的主要器官和功能,了解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4、了解地球的构造和自然现象,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5、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重点:1、探究生命世界的基本元素,理解生命体的基本构造及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

2、了解繁殖的基本原理和常见的繁殖现象,理解生物的多样性。

3、掌握人体消化系统的主要器官和功能,了解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4、了解地球的构造和自然现象,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四、教学难点:1、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和现象,把握科学的本质和规律。

2、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够设计简单的科学实验并进行分析和总结。

3、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教学方法:1、以学生为主体,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思考、探究和理解科学知识。

2、注重实践操作,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加深对科学概念和知识的理解。

3、充分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教具,使抽象的科学概念和现象更加直观、生动、易于理解。

4、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

六、教学进度:按照教学进度表,每周一课时,共计36课时。

其中,重点单元占10课时,一般单元占8课时,复习与测试占8课时。

具体教学进度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七、评估与反馈:1、采用多种评估方式,包括观察、测试、问卷、作品展示等,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第1课《发现物体的特征》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1.让学生知道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物体,这些物体都具有一定的特征。

2.让学生可以用一些科学词汇来描述物体的特征。

3.让学生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

4.让学生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5.让学生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6.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教学重点】让学生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对物体的特征进行描述。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用两两对比的方法进行观察,学会用科学词汇描述物体特征。

【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聚焦1.导言:同学们,我们看看我们的铅笔盒,我们的铅笔盒里有很多文具,有铅笔、橡皮、尺子、转笔刀,谁能来描述一下它们,可以从颜色、形状、用途方面来讲述。

2.教师总结:每个物体都有不同于其他物体的特点,刚才同学们描述的某一个物体的颜色、形状、用途等就是物体不同于其他物体的特征。

咱们看看这些文具有哪些特征。

(播放资源:文具的自我介绍)3.还能从哪些方面来描述物体的特征呢?我们来看看动画片中的科科和美美是怎样来描述物体特征的。

(播放资源:发现物体的特征)4.看了美美和科科对物体特征的描述,我们大概明白了一些,但是我们不能光是纸上谈兵,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呢?而且还能把它们更准确地描述出来呢?这节课我们要在实践中观察和探究。

二、观察物体(一)观察一个物体1.教师:今天老师准备了8种物体,让我们看看它们都是谁?老师把物体一个一个拿出来给同学们认识。

2.教师:那么,同学们我们来观察一下这些物体好吗?现在,我们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物体来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些物体的特征。

3.教师在学生观察的时候不断引导学生用眼睛看、鼻子闻、手摸等学习闻和摸的安全教育。

4.观察完毕,学生描述所观察到的物体,教师总结一些描述物体特征的词语。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1.1《发现物体的特征》教学设计【教材简析】《发现物体的特征》是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起始课。

我们周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物体。

这些物体是物质存在的具体形式。

小学生需要从发现物体的特征开始认识各种材料,再从物质的角度认识物质世界,这个过程是符合他们的认知需要和年龄特点的。

在这一课,学生将通过观察和描述特征来探究常见的物体,利用感官观察8种常见的物体,初步学习用对比的方法来观察、描述并记录物体的基本特征。

教科书共3页,分为3个部分。

l.聚焦这部分内容有两个问题,前一个问题是为了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后一个问题既是为了引发学生的思考,又是为了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研究主题——观察自己周围的物体并描述它们。

这些问题,即可以帮助教师在探究活动开始前调查学生对物体的原有认识,又可以为学生接下来认识物体的特征奠定基础。

2.探索这部分内容主要包含一个观察活动,引导学生对8种常见物体进行观察和描述。

教科书首先出示要观察的物体: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

随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用自己想到的词汇或短语描述自己看到了什么,这样可以了解他们已经知道的描述性词汇。

在后续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儿童的语言使之发展成为科学词汇。

接着,教科书提示了科学观察的步骤和方法——选择一个物体与其他物体进行观察、比较。

教科书中的4幅图分别提示了4种比较和观察的方法:通过看,比较颜色或形状;通过闻,比较气味;通过看和摸,比较是否透明或光滑;通过掂,比较轻重等等。

这些方法将会贯穿整个单元的学习活动。

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能较为全面地从各个方面描述物体,并用文字或图画的形式记录在活动手册的表格中。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描述加以规范和提炼,最后在记录表中呈现科学词汇。

必要时,教师要对一些比较难懂的词汇进行解释。

另外,教师要特别提醒学生在未经教师允许的情况下,不能用嘴接触任何物体。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1章:春天来了春天的变化植物的生长动物的变化2. 第2章:我们周围的材料常见材料的认识材料的分类与用途环保材料的意义3. 第3章:力的世界力的概念与作用力的测量与表示力的运用4. 第4章:空气与水空气的存在与作用水的形态与变化空气与水的利用二、教学目标1. 了解春天动植物的变化,认识自然界的美。

2. 学会区分常见材料,培养环保意识。

3. 掌握力的概念,了解力的测量与表示,学会用力。

4. 理解空气与水的重要性,培养节约用水、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测量与表示,空气与水的利用。

2. 教学重点:春天动植物的变化,常见材料的认识,力的概念,空气与水的重要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展示、模型、图片、实验器材等。

2. 学具:学习卡片、画笔、尺子、气球、水杯等。

五、教学过程1. 春天来了实践情景引入:带领学生观察校园内的植物变化,了解春天的特征。

例题讲解:通过图片展示,讲解春天动植物的变化。

随堂练习:让学生绘制春天景象的画。

2. 我们周围的材料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引导学生认识材料。

例题讲解:讲解材料的分类与用途。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列举生活中不同材料的用途。

3. 力的世界实践情景引入:演示力的作用,如拉弹簧测力计、推物体等。

例题讲解:讲解力的概念、测量与表示。

随堂练习:让学生动手实验,了解力的作用。

4. 空气与水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实验,展示空气的存在与作用。

例题讲解:讲解水的形态与变化,空气与水的利用。

随堂练习:让学生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节约用水、保护环境。

六、板书设计1. 春天的变化2. 常见材料的认识3. 力的概念与测量4. 空气与水的利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描述春天你身边的动植物变化。

列举5种常见材料及其用途。

解释力的作用,并举例说明。

说说如何在生活中节约用水。

2. 答案:春天的动植物变化:如树叶变绿、花儿开放、小鸟筑巢等。

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一年级科学教学计划(通用9篇)

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一年级科学教学计划(通用9篇)

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一年级科学教学计划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一年级科学教学计划(通用9篇)教学计划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课程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小编收集了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一年级科学教学计划,供大家参考!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一年级科学教学计划篇1一、教学目标小学科学总目标: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二、教学资源分析教学重点和难点1、提供足够的材料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完成探究任务。

2、帮助学生把现象、数据转化为证据,利用证据得出结论。

3、建立科学概念,让学生的认识沿着概念形成的规律发展。

4、一定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制作的过程,才能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从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在教师的引导下基本能主动开展探究活动。

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的能力还是比较薄弱,能主动开展的学习的学生比较少,比较依赖于教师的教;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以及合作研究学习的能力与意识还是比较薄弱。

因此教师的教学要积极地发展学生探究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愿意用自己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认识与观点。

我要求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应记笔记,并能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

四、教学方法设计1、加强理论的学习,特别是小学科学课中关于“科学探究学习”的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的思想与方法;2、深刻领会并认真贯彻执行《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3、加强自身素养、知识水平以及业务能力的提升并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4、认真钻研教材和各类教学参考书,浏览网络、杂志等,学习先进经验、科学设计教学策略;为学生的探究活动创设良好氛围;5、潜心解读学生、了解学生、知道学生认知规律以及学生学习的心理;6、积极收集、准备各类探究活动材料提供有结构材料;发展学生搜集各类活动资源和素材能力并用于探究活动;7、张扬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特长,努力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注重学生自主性探究和个性特长的培养。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分析及教学计划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分析及教学计划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分析及教学计划本教材适用于一年级学生,他们对周围事物有直观感受,但对科学概念的理解还比较薄弱。

因此,本教材的设计应该注重启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通过观察、比较、分类等活动,逐渐建立起对物质和生物的概念。

三、教学计划:本教材的教学计划应该贯穿科学探究的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分类能力,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具体的教学计划如下: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第一课:认识物体的形状和大小通过观察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物体,让学生认识到物体的形状和大小是可以被测量和描述的。

第二课:认识物体的颜色和质地通过观察不同颜色和质地的物体,让学生认识到物体的颜色和质地也是可以被测量和描述的。

第三课:认识物体的质量通过比较不同物体的质量,让学生认识到物体的质量也是可以被测量和描述的。

第四课:认识物体的变化通过观察物体的变化,让学生认识到物体是可以发生变化的,而这些变化也是可以被测量和描述的。

第五课:认识物体的组成通过观察一些复杂的物体,让学生认识到物体是由不同的部分组成的,而这些部分也可以被测量和描述。

第二单元:“动物”第一课:认识校园里的动物通过寻访校园里的动物,让学生认识到动物是有生命的,而且它们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周围的生活环境。

第二课:认识蜗牛的身体结构和运动方式通过对蜗牛的身体结构和运动方式的观察,让学生认识到动物具有独特的外部结构,能帮助自己实现生命的功能。

第三课:认识鱼的身体结构和生存环境通过对鱼的身体结构和生存环境的观察,让学生认识到动物具有独特的生存环境,而且它们也具有独特的身体结构和运动方式。

第四课:认识动物的共同特征通过对蜗牛和鱼的身体结构、运动方式和生存环境的细致观察,让学生丰富对动物某些共同特征的理解。

第五课:认识动物的分类通过对不同种类动物的分类,让学生从研究方法上认识到科学家如何对生物进行分类和识别。

四、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启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让他们通过实践活动来探究科学知识。

(新教材)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新教材)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新教材)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学设计课题发现物体的特征单元第一单元学科科学年级一下学习目标(一)科学知识:观察物体的特征,学习观察和描述物体特征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观察物体的一些特点,会按照一定的顺序描述物体的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发学生关注身边物体的特征的情感。

重点观察物体的特征,并学习描述的方法。

难点描述各种物体的特征。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1.猜谜语—你是如何猜出来的?身穿绿衣裳,肚里水汪汪,生的子儿多,个个黑脸膛。

(西瓜)---根据物体的特征2.这些物体你们见过吗?它们都长什么样子呢?过渡: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研究物体的特征,学习《发现物体的特征》观倾听思考通过学生熟悉的动画人物和动画情景引出本课的课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一、描述周围的物体过渡:为了便于观察我们先来研究我们周围的物体。

1.思考:我们周围有什么物体?我们怎样描述它们?参考词语:qīng zhòng 观察思考通过观察交流为下面的小组学习做铺垫轻重cū cāo粗糙guāng huá光滑2.小组内选择并观察周围的物体。

要求:每组选择两个物体观察物体的样子并描述、3.学生汇报,描述物体。

重、光滑、透明重、光滑轻、光滑、透明轻、粗糙轻、光滑轻、光滑过渡:我们用到的“轻”与“重”,“光滑”与“粗糙”都是把这个物体和其他物体进行比较得来的特点,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通过比较如何来描述物体。

二、和其他物体比一比1.思考:可以从哪些方面比较呢?(利用已有的材料讨论思考)2.汇报整理:观察图片理解词语小组合作选择两个物体并进行观察汇报总结讨论思考通过具体的图片理解词语意思,符合一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思维特点在合作学习前选择观察的物体,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为合作学习创下良好氛围将学生的答案整理展示,有利于学生对观察描述方法的掌握通过第一部分的活动给学生用比较的方法描述物体打下基础运用已有的材料讨论比较的方面,利于培养学(1)预测:预先推测或测量(2)掂一掂(3)称一称请同学们拿出提前制作的简易天平,想一想,怎样称量呢?一边盘里放被测物体,另一边放曲别针,当两边平衡时曲别针的数量就代表了物体的重量,最后比较曲别针的数量。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共36页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共36页

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1、发现物体的特色【授课目的】科学知识看法目标1.我们周围存在着好多不一样的物体,这些物体都拥有必然的特色。

2.能够用一些科学词汇来描述物体的特色。

科学研究目标1.用各样感官观察和描述不一样的物体。

2.用两两比较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科学态度目标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梦想。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觉到生活中有各样各样的物体,它们拥有必然的特色,能够满足不一样的需要。

【授课重难点】要点: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对物体的特色进行描述。

难点:学会用两两比较的方法进行观察,学会用科学词汇描述物体特色。

【器材准备】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学生活着手册、班级记录单、课件等。

【授课过程】一、聚焦1.导言:同学们,你们喜欢玩猜谜语的游戏吗?那我来说你来猜。

(出示谜语:体形有圆又有方,皮肤有白又有黄,发现哪个字写错,马上摇头来帮忙。

谜底:橡皮)2.你为什么猜它是橡皮呢?(学生能够从橡皮的颜色、形状、用途来表述自己的原因。

)3.每个物体都有它不一样于其他物体的特色,我们要学会发现。

在我们身边有好多物体,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它的特色,再让别人猜猜它是什么吗?4.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物体更多的特色,而且还能把它正确地描述出来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

(板书:发现物体的特色)二、观察物体(一)观察一个物体1.我们怎样发现物体更多的特色呢?(要认真观察)2.应该怎样观察呢?回忆一下我们在上学期学习过的观察植物的方法,谁来说说。

利用眼、鼻、手等多种感官进行认真观察(特别提示学生在未经教师赞同的情况下,不能够用嘴接触任何物体)。

(板贴:眼睛看、鼻子闻、手摸,同时进行闻和摸的安全教育)3.教师出示要观察的物体,逐个认识8 种物体: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

4.此刻,我们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物体来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物体的特色。

5.学生报告,教师总结出描述物体特色一些科学词汇记录在班级记录单上。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工作计划教科版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工作计划教科版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工作计划教科版全文共3篇示例,供读者参考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工作计划教科版1一、关于教学计划的说明:本学期继续使用教科版《必修二》,共五章,分别为第一章《抛体运动》、第二章《匀速圆周运动》、第三章《万有引力定律》、第四章《机械能和能源》和第五章《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二、教学目标:本学期完成以下教学目标。

1.知士标:以平抛运动和匀速圆周运动为例,研究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和规律;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及其在天体运动中的应用;功和能的概念,以及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

2.方法目标:学会运动合成和分解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体会万有引力定律发现过程中的思路和方法。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从能量的观点和守恒的观点来处理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第一章《抛体运动》可分为两个单元:第一单元第一节,讲述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和曲线运动的特点.第二单元第二节、第三节,讲述研究曲线运动的基本方法──运动的合成和分解,并用这个方法具体研究平抛运动的特点和规律,这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内容.第二章匀速圆周运动可分为两个单元:第一单元第一节、第二节,讲述匀速圆周运动的描述方法和基本规律.分析匀速圆周运动的实例以及离心现象.第二单元第三节、第四节,讲述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第三章《万有引力定律》章可分为三个单元:第一单元第一节,学习开普勒关于行星运动描述的有关知识.第二单元第二节和第三节,学习万有引力定律的知识.第三单元第四节,学习万有引力定律在天体运动中的有关知识.第四章《机械能》可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第一节和第二节,讲述功和功率。

第二单元第三、四、五节,讲述动能和动能定理、重力势能。

第三单元第六、七节,讲述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第五章《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只有一个单元,即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

四、教学进度表:教学进度周计划安排表周次日期12.21—2.27曲线运动及习题课22.28—3.06运动的合成及分解、平抛运动33.07—3.13平抛运动及习题课43.14—3.20第一章测试及讲解53.21—3.27圆周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63.28—4.03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及习题课74.04—4.10圆周运动部分练习及单元测试84.11—4.17天体运动及万有引力定律94.18—4.24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及习题课期中复习104.25—5.01期中考试115.02—5.08功、功率及习题课125.09—5.15势能、动能、动能定理135.16—5.22动能定理习题课145.23—5.29机械能守恒定律、能源的开发与利用155.30—6.05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166.06—6.12电荷、电荷守恒定律、库仑定律176.13—6.19电场、电场强度和电场线、电势差及习题课186.20—6.26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电容器和电容196.27—7.03静电的利用及危害及静电场单元检测207.04—7.09期末复习及期末考试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工作计划教科版21、认真学习新课标,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积极组织本备课组教师学习有关新课程改革的理论,树立新的教育理念,组织本备课组教师研究新课标、新教材,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及时了解新课程改革的动态和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

一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教科版

一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教科版

一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教科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一年级下册科学的全部内容。

2. 掌握教材中的重点知识和技能。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动物的特征和习性- 了解不同动物的特征和习性。

- 学习如何观察动物。

2. 第二单元:植物的生长和繁殖- 了解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方式。

- 学习如何种植和照料植物。

3. 第三单元:物体的性质- 认识物体的不同性质。

- 学习如何进行简单的实验。

4. 第四单元:天气和季节- 了解不同季节的特点和天气变化。

- 学习如何观察天气和预测天气变化。

5. 第五单元:身体健康和卫生- 学习如何保持身体健康和个人卫生。

- 了解一些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三、教学重点1. 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加深对科学的理解。

3.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提问,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通过观察不同的现象和物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 实验法:通过开展简单的实验,帮助学生探索科学知识。

3.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力。

4. 游戏法:通过科学游戏和活动,增加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参与度。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实验和观察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观察力。

2. 通过小测验和口头提问,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3.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或个人项目,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资源1.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科书。

2. 实验器材和材料。

3. 图片和视频资料。

4. 网络资源和多媒体设备。

七、教学安排1. 每周安排2节科学课,每节课45分钟。

2. 每单元安排5-6节课,包括知识讲解、实验和活动。

八、教学反思1.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调整。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意见,及时进行解答和反馈。

3. 定期与其他科学教师交流,分享经验和教学资源。

以上是一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的简要内容。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及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及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及教案一、教学计划1.《春天来了》掌握春天的特点、自然现象和适应春天的方法。

2.《水是生命之源》掌握水的重要性和水的用途。

3.《空气与风》了解空气的特点和用处,掌握风的体验和观察方法。

4.《地球卫士——花草树木》了解花草树木的特点、作用和保护方法。

5.《我的家乡——江苏》了解江苏的地理位置、气候、动植物资源和地标建筑。

二、教学重点1.向学生介绍春天的基本特征和自然现象,如阳光、雨水、鲜花、小草等。

2.让学生了解水对生物的作用和生活中的应用,如洗衣、浇花等,并掌握节约用水的方法。

3.帮助学生认识空气的重要性和风的特点,如轻盈、清爽、有力等,并体验和观察风的过程和现象。

4.通过了解花草树木的特点和作用,让学生了解保护环境和生态的重要性。

5.通过介绍江苏的地理位置、气候、动植物资源和地标建筑,让学生了解本地区的特点和风土人情。

三、教学建议1.通过互动游戏、歌曲、绘本等方式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让学生通过体验和观察自然现象,养成爱护环境和生态的意识。

3.通过实地参观和亲身体验,让学生感受江苏的地理环境,了解本地的文化和特色。

4.在教学中穿插红色、绿色、黄色等不同颜色单词和词语,引导学生形成多元化的学习方式。

5.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合理设计情景模拟,引导学生模拟与生活相关的情境,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案范例课程名称:春天来了教学目标:1.认识春天的特点和自然现象;2.提高学生对春天的热爱和心理感受;3.学习适应春天的方法。

教学重点:1.大自然在春天的变化。

2.春天的气息,春天的声音,春天的颜色。

3.适应春天的方法,如:穿衣搭配、注意饮食等。

教学准备:1.图片、绘本等教学辅助材料;2.春天的节拍歌曲等配乐;3.合适的场景和气氛设计。

教学过程一、引入(15分钟)(1)播放春季的配乐,让学生感受春天的气息。

(2)出示四季的图片,问学生哪个季节最受欢迎,为什么?二、呈现(30分钟)(1)出示春天的图片,引导学生对春天有更多的了解。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精选(3)篇2024年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精选(3)篇2024年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精选(3)篇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第【1】篇〗一、指导思想: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科学教材是以学生生活经验圈的不断扩大逐步展开教学内容的。

按照“家庭—学校—家乡与祖国—地球和宇宙”的脉络,随着学生成长过程中生活经验圈及视野的不断扩大,逐步扩展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体现多学科知识的整合。

突出了以科学探究为核心,注重探究学习活动安排,尽可能让学生投入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从而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获取一定的科学知识。

注意了体现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利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和科学素养的逐步形成。

教材实用性、可操作性强。

每个阶段设计了相对独立的研究内容,如种凤仙花单元,分别设计了播种(认识植物的种子)、观察茎叶的生长(认识植物茎叶的特点)、研究凤仙花的花(认识植物花的构造)、对“结果”的观察研究(认识植物果实的特点及存放种子的方法)、对凤仙花一生的生长情况进行整理(了解生物的生命周期),而且,每一课有较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研究活动,便于教师操作。

同时,这些内容又是相关联的,它们是根据植物自然生长过程有机编排的,在教学实践中,有利于教师针对植物生长阶段的最佳时机,调整实施教学过程。

三、学生学情分析:本班有学生76人,通过半年来的科学课的自主学习和科学探究,学生已掌握许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学习科学的兴趣,喜欢动植物,能参与课堂学习,动手实践操作,但观察的注意力不集中,没有目的的观察,不会从动手操作中总结经验,学生的合作交流也不强,喜欢单独行动。

本学期在学生在以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并通过主动探索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发展他们对科学的理解、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及进度表一、教材内容分析一年级下册由我们周围的物体和动物两个单元构成,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有7个教学内容,分别是《发现物体的特征》、《谁轻谁重》、《认识物体的形状》、《给物体分类》、《观察一瓶水》、《它们去哪里了》《认识一袋空气》。

动物单元有6个教学内容,分别是《我们知道的动物》、《校园里的动物》、《观察一种动物》、《给动物建个家》、《观察鱼》、《给动物分类》。

两个单元总计13个教学内容,原则上每个教学内容需1课时来完成教学。

另外每个单元最后都有科学阅读内容。

这两个单元从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都强调了在比较中观察,以及对观察对象的描述和记录。

另外,分类和识别在两个单元中也都处在重要的位置。

尽管这些活动主要是从运用感官及简单工具的层面上展开的,但对小学生理解什么是科学、科学家如何做科学都十分重要。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一年级学生大多为六、七岁,他们对物体的认识主要围绕质量、体积、状态等表观特征展开。

在面对一个物体时,一年级学生大多可以说出其最明显的特征,如黄色的橡皮、透明的玻璃。

但是学生大多不会描述那些不显著的特征,如与质量和体积相关的特征。

通常,只有当描述物体特征的任务明确指向与质量或体积相关的特征时,学生才能说出哪个更大、哪个更重。

尽管一年级学生掌握的词汇有限,不知道如何描述物体的特征,但是他们认识物体的主要困难并不在于不能描述,而是缺乏认识物体的角度,不能从更多角度、更全面地描述物体,无法稳定地从物体的外部特征、质量和体积三方面认识物体。

虽然经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的观察与描述能力有了明显的发展,但是一年级学生依然处于形象思维阶段,他们的抽象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仍然比较弱,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仍然非常重要。

三、教学目标1.物体的颜色、形状、轻重、厚薄、表面粗糙度等特征可以被我们观察和描述。

2.能运用多种感官和简单的方法观察和描述事物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3.知道动物是有生命的,是生物。

完整版)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完整版)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完整版)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形状等方面展开。

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比较有限,需要教师使用具体的实物或图片等教具来辅助教学。

同时,一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强烈,喜欢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世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研究“动物”单元时,教师应该注意学生对动物的情感认知,尽量避免伤害动物的行为,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尊重和保护动物。

此外,一年级学生的研究时间和注意力比较有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控制教学进度和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愉悦地研究和探究。

三、教学目标1.了解物体的基本特征,如质量、形状、颜色等,并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物体。

2.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和方法,如天平、尺子、手等,来测量物体的质量、长度等。

3.能够对物体进行分类,了解分类的基本原则。

4.了解水的性质和用途,明白水的重要性。

5.了解空气的存在和作用,明白空气的重要性。

6.了解常见的动物种类和特征,如哺乳动物、鸟类、昆虫等。

7.能够观察和描述动物的外部结构和运动方式,了解动物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性。

8.能够对动物进行分类,了解分类的基本原则。

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1.发现物体的特征教学内容:介绍物体的基本特征,如质量、形状、颜色等,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述来认识物体。

教学方法:使用实物或图片等教具,让学生观察和描述物体,引导学生发现物体的特征。

2.谁轻谁重教学内容:教授测量物体质量的方法和工具,如天平、手等,让学生能够用简单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的质量。

教学方法:使用天平等教具,让学生进行实验,体验测量物体质量的过程,引导学生发现物体质量的规律。

3.认识物体的形状教学内容:介绍物体的形状,如长方形、正方形等,让学生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物体的形状。

教学方法:使用实物或图片等教具,让学生观察和描述物体的形状,引导学生发现物体的形状规律。

4.给物体分类教学内容:教授对物体进行分类的基本原则,如形状、用途等,让学生能够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分类。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及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及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及教案一、教学计划1. 教学目标:一年级下册的科学课程旨在通过生动的实验和活动,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同时为他们打下坚实的科学知识基础。

具体目标包括:加深学生对常见自然现象的理解,如天气、动植物的生长等。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鼓励他们动手实践,主动探索。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他们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习惯。

2. 教学内容:本课程将涵盖以下主题:天气与气候:通过观察和实践,让学生了解不同的天气现象及其形成原因。

动植物的生长: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动植物的生长过程及其所需条件。

简单的物理实验:如浮力、重力等,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探究精神。

3.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结合实验教学,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感受科学的魅力。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视频、图片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表现、实验操作和课后作业等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培养他们的反思能力和合作精神。

二、教案示例主题:天气与气候教学目标:了解常见的天气现象及其形成原因。

学会观察天气变化,记录天气数据。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了解天气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教学准备:天气现象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天气记录表、温度计、湿度计等观察工具。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向学生展示不同的天气现象图片或视频,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提问学生:“你们喜欢什么样的天气?为什么?”引导学生讨论天气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2. 讲授新课:向学生介绍常见的天气现象(如晴天、雨天、雪天等)及其形成原因。

讲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引导学生理解气候对动植物生长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天气观察活动,教授他们如何使用温度计、湿度计等工具记录天气数据。

让学生每天观察并记录天气变化,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数据记录能力。

4. 课堂小结: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天气观察记录,讨论天气变化的原因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1.认识到水和空气是重要的资源,需要珍惜和保护。

2.了解不同物体在生活中的作用和用途。

3.了解物体的特征对其性能和用途的影响。

学情分析学生对周围的物体已经有了基本的感性认识,但在科学词汇和全面描述方面仍存在困难。

因此,需要通过科学课堂提供一些研究方法来帮助学生克服和解决这些问题。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概念目标1.认识到周围存在许多不同的物体,这些物体具有不同的特征。

2.掌握用科学词汇描述物体特征的方法。

科学探究目标1.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

2.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和比较。

3.尝试以图表的形式组织信息。

4.能够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

5.能回顾和反思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科学态度目标1.认识到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2.保持对问题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3.乐于小组合作探究,能主动参与合作研究活动。

4.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

5.具有分析、反思探究过程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认识到水和空气是重要的资源,需要珍惜和保护。

2.了解不同物体在生活中的作用和用途。

3.了解物体的特征对其性能和用途的影响。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意识到观察物体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不断比较的过程,需要不断提高观察力。

2.现在,我们来进行两两对比观察法活动,选择两个物体进行对比观察,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一些描述性词汇,如大小、形状、颜色、材质等。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观察法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提高观察力和描述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分类思维。

4.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记录在班级记录单上。

三、总结1.今天我们研究了如何观察物体,发现物体的特征,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2.我们还研究了两两对比观察法,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物体的特征。

3.下一节课,我们将研究如何利用观察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敬请期待。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巩固研究成果,同时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铺垫。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

1.能掌握“物体沉浮、改变物体形状”相关概念;
2.探究为什么包裹着气泡的物体会浮上来;
3.理解物体改变形状会对沉浮有影响;
4.建立物体改变形状会影响沉浮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

物体沉浮、改变物体形状等相关概念。

三、教学难点。

理解物体改变形状会对沉浮有影响;建立物体改变形状会影响沉浮的认识。

四、教学过程。

1.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探究什么物体会浮上来,什么物体会沉下去;
2.引导学生观察气泡对物体沉浮的作用;
3.师生共同讨论物体改变形状会如何影响沉浮;
4.引导学生建立物体改变形状会影响沉浮的认识。

五、总结。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物体沉浮、改变物体形状。

通过实验、活动、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达到了学生能正确理解物体改变形状会怎么影响沉浮,建立物体改变形状会影响沉浮的认识的课堂教学目标。

一年级第二学期科教版科学教案

一年级第二学期科教版科学教案

一年级第二学期科教版科学教案教案标题:一年级第二学期科教版科学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和理解有关植物的基本知识,包括植物的生长过程、构造和生活习性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植物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互助精神。

教学重点:1. 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构造。

2. 学会观察和描述植物的特征。

3. 培养学生对植物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设备。

2. 植物标本、种子和土壤等实物材料。

3. 学生小组合作活动的分组名单。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发学生对植物的兴趣,提问:“你们见过哪些植物?你们知道植物是如何生长的吗?”2. 让学生进行简短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观察和经验。

二、新知呈现(10分钟)1. 利用教学课件或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植物的生长过程和构造,包括种子发芽、根茎叶的生长和植物的生殖方式等。

2. 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植物的特征,比如根、茎、叶的形状、颜色和大小等。

三、合作探究(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给予一些植物标本、种子和土壤等实物材料。

2. 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究植物的生长过程和构造,让他们用自己的话描述植物的特征,并记录下来。

3.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四、讨论总结(10分钟)1. 让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观察和描述的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讨论。

2. 整理学生的观察和描述,总结植物的基本特征和生长过程。

五、拓展延伸(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植物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并讨论植物的用途和价值。

2. 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的植物,记录下来并进行分享。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观察和记录身边的植物,写下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岭小学2018年上学期学科教学计划
班级1703/1704学科科学
指导思想
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把科学探究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科学知识目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重视科学与技术的联系。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技术设计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材的重点与难点及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
1、提供足够的材料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完成探究任务。
2、帮助学生把现象、数据转化为证据,利用证据得出结论。
教学难点:
1、建立科学概念,让学生的认识沿着概念形成的规律发展。
2、一定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制作的过程,才能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周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1、发现物体的特征
学期教
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价值观)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待科学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睦相处,真爱生命。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观察与探究是五年级集中训练的过程与方法,要结合具体学习内容,在探究过程中有意识地强化训练。增强学生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勇气,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所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
(二)知识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地球内部的秘密,初步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特征。2、探究声音产生的秘密,知道声音传播的途径和方式,认识噪音的来源和危害。3、知道秋冬星空的主要星座,初步发现星空变化的规律,让学生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4、能判断物体是由不同的材料组成的,能按材料对物体分类,认识某些材料的性质(如导电、溶解、传热、沉浮等)能将材料的特征和用途想联系起来,区分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5、知道温度的改变可以使物体的形态发生改变,知道水的冰点和沸点,探究雨和雪的成因。
(三)能力培养:1.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尊重证据,愿意合作和交流。2.培养学生分析、采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比如: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利用简单的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相关资料。3.培养学生能利用简单的工具,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并做记录。4.培养学生能制定计划,对自己的探究活动设计大致的思路或计划。
第二周2、谁重谁轻
第三周3、认识物体的形状
第四周4、给物体分类
第五周5、观察一瓶水
第六周6、它们去哪里了
第七周7、认识一袋空气
第八周第一单元复习
第九周第二单元 动物 1、我们知道的动物
第十周2、校园里的动物
第十一周3、观察一种动物
第十二周4、给动物建一个家
第十三周5、观察鱼
第十四周6、给动物分类
第十五周第二单元复习
第十六周期末复习
第十七周期末复习
第十八周期末复习
计划制订老师
潘思思
计划制订时间
2018/3/2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与关注)
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经过学前教育的科学学习,基本具备了初步的科学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了初步的探索能力,思维方式也初步的由具体转变为抽象。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扩大学生知识范围,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学习科学的兴趣,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自我研究的能力,联系他们的实际生活,用所学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最终达到将科学知识创造性应用到生活中去。
教材分析
从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在教师的引导下基本能主动开展探究活动。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的能力还是比较薄弱,能主动开展的学习的学生比较少,比较依赖于教师的教;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以及合作研究学习的能力与意识还是比较薄弱。。因此教师的教学要积极地发展学生探究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愿意用自己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认识与观点。我要求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应记笔记,并能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