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

合集下载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

4、流行期间不宜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 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者;
5、出现发热、出疹等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 机构就诊;
6、居家治疗隔离,以减少交叉感染;衣物及 时进行晾晒或消毒,对粪便及时进行消毒 处理。
谢谢观赏
播 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患同型菌痢后无巩固免疫力,不
同菌群间以及不同血清型痢疾杆菌之间无交叉免疫 流行特征:全年散发,以夏秋季多见
传染源:患者和带菌者 传播途径:粪-口途径、生活接触、病媒等间接传播 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 流行特征:全年散发,以夏秋季多见 起病急,畏寒、高热,伴头痛、恶心等全身中毒症状及腹
流感(Influenza)
(Cold,即普通感冒)
每年10月至第二年3月中旬,通常每2 至3年流行一次
无季节性
突然
渐进
全身症状重而呼吸道症状轻
全身症状无而局部症状重
常见,且温度高超过38.3℃,维持3至 4天
少见

有时会很严重
干咳
明显
少见
严重(以背部和腿部最为明显)
轻微
表现强烈
维持5至6周 常见 偶尔 偶尔 偶尔 1至2周或更长 强(可维持8至12个月)
甲型流感病毒(H3N2) 一百万
1977年-
俄罗斯流感
甲型流感病毒(H1N1)
1999年11月-2000 年4月
欧、美、亚三洲
流感(最严重为 法国)
H3N2亚型
2009年4月-2010 年8月
A(H1N1)型流 感
甲型流感病毒(H1N1)
易发作期
发作期 全身症状
发烧
咳嗽 头痛 肌肉痛
疲劳感 虚弱 不适感 鼻塞 打喷嚏 喉咙痛 病程(不包括并发症) 感染后的免疫力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控知识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控知识
避免触摸眼睛、鼻子和嘴
这些部位是细菌和病毒进入身体的主要途径,尽 量减少对这些部位的直接接触。
3
咳嗽和打喷嚏时用纸巾捂住口鼻
用纸巾捂住口鼻后应立即将纸巾扔进封闭的垃圾 桶,然后洗手。
保持社交距离
在学校内,尽量保持 至少1米的距离,避 免近距离接触。
在拥挤的地方,如食 堂或图书馆,尽量选 择人少的地方或错峰 出行。
定期组织师生参加传染病防控培训,提高师生对 传染病的认识和防控技能。
强化个人卫生
倡导师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 戴口罩等,减少病毒传播的可能性。
加强环境卫生
保持学校环境整洁卫生,定期开展卫生大扫除, 清理卫生死角,减少病毒滋生和传播的条件。
定期开展健康检查
建立健康档案
01
为每位师生建立健康档案,记录其健康状况和患病情况,以便
及时发现和预防传染病。
定期开展体检
02
定期组织师生进行体检,及早发现传染病症状,采取相应措施
进行隔离和治疗。
加强晨检午检
03
在每天上课前对师生进行体温检测和身体状况检查,发现异常
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处理。
05
个人防护与健康生活习惯
注意个人卫生
1 2
勤洗手
经常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特别是在咳嗽、打喷 嚏、上厕所后,以及在准备食物和进食前。
在无法保持距离的情 况下,尽量减少接触 时间,并避免面对面 的接触。
合理饮食与作息
保证充足的睡眠
每天保持7-8小时的睡眠时间,有助于增强免疫系统功能。
均衡饮食
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
避免过度劳累
合理安排学习和休息时间,避免长时间连续学习导致疲劳过度。

学校传染病防治知识

学校传染病防治知识
案例二
某区疾控中心组织专业人员到学校开展健康讲座,针对季节性流感、手足口病等常见传染病进行详细 讲解。分析:通过专业人员的讲解,师生们更深入地了解了传染病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及发病后的 处理方法,提高了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学校传染病监测与报告机制运行良好案例分析
案例一
某市所有学校均建立了完善的传染病监测和报告机制,定期 对学生进行体检,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上报并采取相应措施。 分析:该机制的有效运行,确保了疫情的早发现、早隔离、 早治疗,避免了传染病的扩散。
04 学校传染病防治政策及法规
国家传染病防治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文件
《学校卫生工作条例》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艾滋病防治条例》
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规范及标准
01
02
03
04
《学校传染病监测与报告工作 规范》
《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规范》
学校传染病防治知识
汇报人:
2023-12-05
• 传染病概述 • 学校传染病现状及影响 • 学校传染病防治措施 • 学校传染病防治政策及法规 • 学校传染病防治典型案例分析
01 传染病概述
什么是传染病
•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 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病原体主要包括微生物和寄生虫 ,如结核病、流行性感冒、乙肝等。
02
03
04
健康危害
传染病会导致师生身体不适, 甚至危及生命。
学习影响
传染病可能导致师生缺课,影 响学习成绩。
心理压力
传染病的爆发会给师生带来恐 慌和心理压力。
社会影响
学校作为人群密集场所,传染 病的传播速度快,可能引发社

学校传染病防控知识宣传

学校传染病防控知识宣传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

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

主要症状:有发热、全身酸痛、咽痛、咳嗽等症状。

易感人群: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但维持的时间不长,病毒不断发生变异,可引起反复感染发病。

预防措施:(一)接种流感疫苗已被国际医学界公认是防范流感的最有效的武器。

(二)勤洗手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

(三)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帕或纸巾掩住口鼻,避免飞沫污染他人。

流感患者在家或外出时佩戴口罩,以免传染他人。

(四)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麻疹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

凡是没有接种过麻疹疫苗,接触后90%以上均会发病,1-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

传播途径: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病人的眼结膜、鼻、口、咽等处的分泌物(如眼泪、鼻涕、痰等)以及尿和血液中都存在着麻疹病毒。

主要症状:麻疹的潜伏期为10-11天,开始时症状像感冒,但同时出现眼红、眼皮发肿、流泪、怕光、打喷嚏、咳嗽等更严重的症状。

第4天起从耳朵后面开始出现玫瑰色的斑丘疹,2-3天内皮疹遍及全身,随后疹退,脱屑。

其他症状也逐渐消退。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多见于婴幼儿,但近年来由于麻疹疫苗的广泛接种,发病年龄有后移趋势。

预防措施:(一)尽量减少和患者及其患者家属接触是预防麻疹的关键。

(二)做好保健工作,按时接种麻疹疫苗,室内空气流通,流行季节少到公共场所,锻炼身体,增强抗病能力。

(三)自动免疫:易感者都应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

我国目前定于8个月时初种,4岁、6岁时各加强一次。

——水痘水痘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水痘患者多为1-14岁的孩子。

在幼儿园和小学最容易发生和流行。

虽然水痘属于急性传染病,但通常比较温和,不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传播途径:水痘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染,接触被病毒污染的尘土、衣服、用具等也可能被传染。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
1.养成勤洗手、不随地吐痰、不随意丢弃吐痰或揩鼻涕使用过的手纸等良好个人卫生习惯。

2.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或擦净。

3.避免与他人共用水杯、餐具、帥、牙刷等物品。

4.注意室内外环境卫生和室内通风,如周围有呼吸道传染病症状病人时,应增加通风换气的次数,开窗时要避免穿堂风,注意保暖。

衣服、被褥要经常在阳光下暴晒。

5.均衡饮食,充足睡眠休息,加强锻炼,注意防寒保暖,增强体质。

6.尽量少去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

7.避免接触猫狗、鸟、鼠类及其粪便及排泄物,一旦接触,一定要洗手。

8.发现死亡或可疑患病的动物,不要触摸,应立即报告。

9.出现传染病疫情时,应及时报告有关部门]做好应急处置。

10.必要时配合当地卫生部门采取疫苗接种(如儿童和体弱多病
者可到当地疾控中心或预防接种门]诊接种流感疫苗),增强兔疫力,实现科学预防。

校园传染病防控知识

校园传染病防控知识

校园传染病防控知识随着新冠疫情的爆发,人们对传染病的防控意识进一步提高。

在校园中,传染病的传播风险较高,因此学生们需要了解一些校园传染病的防控知识,以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一、手卫生良好的手卫生是预防传染病的基本措施之一。

学生们应经常洗手,特别是在接触到公共设施、使用洗手间后,或是在打喷嚏、咳嗽后。

正确的洗手方法包括用流动的水和肥皂洗手,搓手至少20秒,包括手背、手掌、手指、指甲间隙等部位。

若没有洗手条件,可以使用含酒精的洗手液进行消毒。

二、呼吸道卫生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因此学生们需要注意呼吸道卫生。

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纸巾或弯曲的肘部遮住口鼻,避免直接用手遮挡。

使用完纸巾后,应立即将其丢弃,并进行手卫生。

同时,保持良好的通风环境也是重要的防控措施之一。

三、个人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在特殊情况下,如疫情暴发,学校可能会要求学生佩戴个人防护用品。

佩戴口罩是有效的防护措施之一,但学生们需要正确使用口罩。

在佩戴口罩前,应先洗手。

佩戴时,将口罩覆盖住口鼻,并确保口罩与面部贴合紧密,避免触摸口罩。

使用过的口罩应当正确丢弃,不要随意丢弃或重复使用。

四、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预防传染病的基础。

学生们应养成勤洗手、勤晒被褥、勤通风的良好习惯。

饮食方面,要选择新鲜、熟食,避免生食。

此外,学生们还应避免接触病原体,如不随意触摸眼睛、口鼻等部位,尽量减少与他人的近距离接触。

五、定期体检和接种疫苗定期体检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疾病,及早进行治疗。

学生们应按时接种疫苗,以提高免疫力,预防某些传染病的发生。

同时,定期体检和接种疫苗也是学校入学的必备条件之一。

六、遵循学校防控措施学校通常会制定相应的传染病防控措施,学生们应积极遵循。

这些措施可能包括测量体温、佩戴个人防护用品、保持社交距离等。

学生们应配合学校的防控工作,共同保护好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七、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校园传染病防控知识的普及应通过健康教育来进行。

学校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

学校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

学校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学校是学生聚集的场所,传染病的传播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为了保障学生的健康,学校和学生应该了解并采取预防措施。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传染病的预防知识。

流感- 流感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 学生应定期洗手,尤其是回到学校后、接触患病者后以及上厕所前。

- 学生应避免与患有流感的同学近距离接触。

- 如果出现流感症状,如发热、咳嗽、喉咙痛等,应立即向学校报告,并就医治疗。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通常由肠道病毒引起。

- 学生应坚持良好的个人卫生惯,如勤洗手、保持清洁环境。

- 学校应定期清洁和消毒公共区域,特别是厕所、食堂等地方。

- 学生应避免与发病期手足口病患者密切接触,并避免共用餐具等。

传染性腹泻- 传染性腹泻是由细菌、病毒或寄生虫引起的一组疾病。

- 学生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如勤洗手、饭前便后彻底洗手。

- 学校应注意食品安全,加强食品的储存、加工和消毒。

- 学生应避免与腹泻患者共用餐具,避免食用未经煮熟的食物。

预防措施的重要性传染病的预防是关乎学生健康的重要任务。

除了上述具体的预防措施之外,学校还应加强传染病的宣传教育,提高学生对传染病的认知和防护意识。

同时,定期消毒、维持学校环境的清洁和整洁也是非常重要的措施。

通过加强预防措施,我们可以减少传染病的传播,保护学生的健康。

希望学生和学校能够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研究环境。

(字数:236)。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第一篇: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学校常见传染病有肺结核、病毒性肝炎、麻疹、腮腺炎、水痘、流感等。

其中腮腺炎、水痘、流感及麻疹均具有极强的传染性。

所以每人都要充分认识传染病对我们身体健康造成的危害,轻者可影响工作、学习及生活;重者可留后遗症甚至死亡。

一水痘水痘是一种常见、多发的儿童传染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可产生反复持续的、无临床症状的潜伏感染。

临床特点是皮肤粘膜出现瘙痒性水疱疹。

是发展中国家儿童的主要传染病之一,严重威胁儿童的健康,接种水痘疫苗是预防这种传染病的有效措施。

【流行病学】本病多发生在冬未、初春季节。

90%患儿年龄在10岁以下,高峰为6~9岁,但亦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包括新生儿期。

通过直接接触、飞沫、空气传播。

水痘结痴后病毒消失,故传染期自出疹前24小时至病损结痂,约7~8天。

潜伏期11~21天,一般14天左右。

水痘病毒经口、鼻侵入人体,首先在上呼吸道增殖,然后侵入血中,产生病毒血症,引起皮肤及内膜损害而发病。

【并发症】水痘个别病例病变可累及肺、食管、胃、小肠、肝、肾上腺、胰等处,引起局部充血、出血、炎细胞侵润及局灶性坏死。

带状疱疹受累的神经节可出现炎细胞浸润、出血、灶性坏死及纤维性变。

(一)皮肤继发感染:最常见,如脓疱疮、蜂窝组织炎等。

(二)血小板减少:常有皮肤、粘膜出血,严重者有内脏出血,包括肾上腺出血,预后不良。

(三)水痘肺炎:儿童不常见,临床恢复迅速,X线改变常持续6~12周,偶有死亡报道。

(四)心肌炎、心包炎、心内膜炎、肝炎、肾小球肾炎、关节炎及睾丸炎均有少数病例报道;喉部损伤可引起水肿,严重者致呼吸窘迫。

(五)神经系统:脑炎常在出疹后数日出现,呈现小脑症状者如共济失调、眼球震颤、颤抖等较出现惊厥及昏迷等脑症状者预后为好。

存活者中15%有癫痫、智能低下及行为障碍等后遗症。

其他神经系统合并症包括:格-巴综合征、横断性脊髓炎、面神经瘫痪、伴暂时性视力丧失的视神经炎和下丘脑综合征等。

学校传染病防治知识

学校传染病防治知识

学校传染病防治知识在学校里,传染病防治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

学校是一个集体生活的场所,疾病的传播风险相对较高。

为了保障学生和教职工的健康,科学有效地进行传染病防治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一、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传染病最基本、最关键的措施之一。

在学校里,通过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可以有效地减少疾病的传播。

学生应定期洗手,切忌用手触摸口、鼻、眼等面部部位。

咳嗽和打喷嚏时应用纸巾或手肘遮挡口鼻,避免直接用手遮挡。

此外,学生还应该注意保持个人清洁,定期更换衣物和鞋袜,保持室内环境的通风,避免积聚杂物和垃圾。

二、室内环境的消毒和通风学校的室内环境必须经常消毒和通风,以减少病菌在空气中的传播。

除了日常的清洁工作外,学校应定期开展消毒工作,对教室、食堂以及公共场所进行全面的消毒处理。

同时,学校应确保教室和宿舍的通风良好,保持空气流动,减少病菌滋生的机会。

三、饮食卫生的重视饮食卫生对于预防传染病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校食堂和餐厅应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标准,规范食品加工和贮存过程,防止食物污染。

学校应加强食品流通管理,选用新鲜、健康的食材,并定期抽检,确保学生食品安全。

此外,学校还应加强对学生的饮食健康教育,提倡多吃蔬菜水果、合理搭配饮食,增强身体抵抗力。

四、病情监测和报告学校应建立健全的疫情监测和报告系统,及时掌握学生的身体状况。

一旦出现传染病疫情,学校应立即采取措施隔离患者,通知相关部门进行疫情调查和处理。

同时,学校还应主动向学生和家长宣传和传达重要的防疫信息,确保信息畅通和及时反馈。

五、定期健康检查和预防接种学校应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和隔离患病学生,防止病情扩散。

学校还应建立完善的学生健康档案,记录学生的个人健康状况和接种情况,保证学生能够及时接种预防疫苗。

在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中,预防接种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有效地预防了一系列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总结起来,学校传染病防治知识是学校管理者和师生共同需要掌握和实施的。

学校传染病防治的知识

学校传染病防治的知识


F 避免接触传染病人,尽量不到传染病流行
疫区;


谢谢

3、防止的主要方法有:

一是吃熟食。病菌对高温抵抗力弱,只要加温煮沸就
能全部杀灭;不吃生的、半生和腌制的海、水产品;隔餐、
隔夜食品要重新加热煮透。

二是喝开水不喝生水。不使用不洁的水漱口、刷牙、
洗食具、洗水果、洗蔬菜和其他食品。

三是洗净手。食前便后要用肥皂把手洗干净,防止病
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

2)传播途径: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体外,
经过一定的传播方式,到达与侵入新的易感者的
过程,谓之传播途径,有呼吸道、消化道、接触
、昆虫媒介、性途径和血液途径等。

3)人群易感性:是指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病原
体的易感程度或免疫水平。
• 4、传染病的预防原则针对三环节 •
• l)管理传染源:我国的法定管理的传染病有 甲类、乙类、丙类。
异性被动免疫。

5、传染病三级预防原则

1)一级预防:病因预防或初级预防,防患
于未然。

2)二级预防:即三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
、早治疗),还强调早报告、早隔离。

3)三级预防:积极治疗,预防伤残;做好
康复,随访。
呼吸道传染病

呼吸道传染病是指病原体从人体的鼻腔、咽
喉、气管和支气管等呼吸道感染侵入而引起的有
乱倒垃圾污物,不污染水源;月
教学资料
• 资料仅供参考
• (1)甲类传染病(烈性传染病):霍乱、鼠疫( 强制管理)2种;
• 2)乙类传染病:麻疹、肝炎、肺结核等26种( 严格管理,其中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 感应按甲类传染病处理);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控基本知识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控基本知识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控基本知识流行性感冒一、病原学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由于其变异快、传播力强,一直对人类社会造成广泛的威胁。

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

流感病人及病毒携带者。

(二)传播途径。

流感病毒既可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处粘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疫情的快速蔓延足以说明其具有极强的传播力,患者的病原携带时间与其传播能力密切相关。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青少年为主。

(四)高危人群。

肥胖;小于5岁的儿童;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有可能在感染流感病毒后导致Reye综合症的儿童;存有慢性肺脏、心脏、肝脏、血液系统、神经肌肉系统以及代谢性疾病的儿童;免疫功能抑制者。

三、一般表现大多数病例有典型流感样症状,如发热、咳嗽、头痛、鼻塞、咽痛、流涕、肌痛、乏力等。

其他重要症状包括严重的、长期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或哮喘发作,一些病例可见到神经系统表现(神志不清,抽搐,意识障碍,急性或感染后脑病,四肢瘫痪和脑炎)和心肌炎等。

四、治疗如有相应的症状,建议家长及时送患儿到医院就诊,听从医生的建议进行相应的检查和治疗。

五、预防公共卫生专家们一致认为,为减轻流感大流行导致的负面影响,接种疫苗是最有效的方法。

建议儿童、家庭接触者和婴幼儿的照顾者、慢性疾病患者,包括慢性肺(包括哮喘)、心血管疾病(高血压除外),肾病,肝功能、认知功能异常的患者,有神经系统/神经肌肉、血液或代谢性疾病的患者进行疫苗接种。

家长要保护好易感婴幼儿,尽量避免到人员密集的场所,家中适时的开窗通风,做好手卫生,加强锻炼,提高自身的免疫力才是抵抗疾病的最好的武器。

水痘一、什么是水痘?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以发热及皮肤和黏膜成批出现周身性红色斑丘疹、疱疹、痂疹为特征,皮疹呈向心性分布,主要发生在胸、腹、背,四肢很少。

在水痘疫苗出现以前,超过90%的人在15岁前感染过水痘。

二、传播途径水痘传染性强,传播途径主要是呼吸道飞沫或直接接触传染。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一)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一)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一)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学校是人们工作和学习的主要场所,因此,学校传染病的防治显得越来越重要。

下面,本文将从预防措施、传染病的常见症状和基本治疗措施三个方面来谈谈学校常见传染病的防治知识。

一、预防措施学校是一个人员密集的场所,预防学校传染病的发生首先要做好预防措施。

如下:1、定期播放预防传染病知识宣传片,让学生和职工都能接触到预防传染病的知识,提高防范意识。

2、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控制室内温度、湿度及二氧化碳浓度在适宜范围内,减少空气传播细菌或病毒的机会。

3、定时清洁学校的公共区域,如走廊、楼道、厕所、食堂等,以减少传染病病菌和病毒的生存环境。

4、注意个人卫生,洗手、口腔、指甲的卫生等卫生习惯也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举措。

二、常见疾病的症状和预防措施1、流感: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症状包括头痛、咳嗽、发热、喉咙痛等。

预防措施:每年接种一次流感疫苗,定期宣传流感预防知识,佩戴口罩,勤洗手,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2、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的传染病,症状包括发热、喉咙痛、手心、脚底出现水泡等。

预防措施: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减少与病人接触,空气通风、干燥、日晒。

3、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又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SARS-Cov-2引起的传染病,症状包括喉头痛、流涕、咳嗽、发热、乏力等。

预防措施:保持适度的身体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勤洗手、戴口罩、避免室内拥挤,加强开窗通风。

4、麻疹:麻疹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症状包括高热、咳嗽、出疹红斑等。

预防措施:接种麻疹疫苗,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入学健康检查等。

三、基本治疗措施1、及早隔离病人,避免病毒继续扩散,保持个人卫生,定期通风换气。

2、病人应尽量休息,补充营养,多喝水,少油脂,预防交叉感染,尽量不去人员密集的地方。

3、按时服用药物,遵医嘱治疗,以提高治愈率。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控培训讲义全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控培训讲义全

学校常见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青少年儿童是传染病的好发人群.学校是传染病的集散场所。

每天学生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学校.由于他们的免疫功能尚不完善.抵御各种传染病的能力较弱.一旦传染病发生.易于传播和流行.并可能扩散到家庭和社会。

因此.学校、卫生部门应密切配合.及早采取有力的防控措施.对学生中的传染病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有效防控学校传染病.保护学生的身体健康.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一、学校常见传染病种类及症状:1、出疹性疾病:★麻疹: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因全省多次组织麻疹疫苗的强化免疫.目前多为散发。

好发于冬春两季。

临床特征为发热、流涕、咳嗽、眼结膜炎、口腔粘膜斑及全身皮肤斑丘疹。

常可并发肺炎.而危及婴幼儿生命。

其发疹特点为先热后疹.皮疹颜色深.疹间参差不齐.手摸粗糙.疹后皮肤呈皮糠样改变。

传染期一般为出疹前5日至出疹后5日.以潜伏期末到出疹后1、2日传染性最强。

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第二次发病者较少见。

隔离期限:出疹后5天,合并肺炎隔离至出后10天。

★风疹: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因疫苗接种率普遍不高.儿童普遍易感.易呈暴发流行。

流行季节为冬春季.临床特征为为发热.皮疹.耳后及枕部淋巴结肿大。

皮疹颜色淡.出疹均匀.整齐.疹后皮肤光滑.干净如常。

隔离期限:出疹后5天,合并肺炎隔离至出后10天。

2、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冬春为主。

在学校及幼托机构易造成暴发流行。

临床特征为发热及腮腺肿、痛。

腮腺炎其病虽不可怕.然而其并发症却十分可怕。

可能导致:1、男生睾丸炎:较大儿童及体弱患儿易并发睾丸炎.常有一侧或双侧睾丸肿大、疼痛。

若治疗不及时出现睾丸萎缩而引起无精症.故而不生育;2、卵巢炎:10岁以上女患儿易并发卵巢炎。

症状是小腹部及腰骶部疼痛、全身乏力.发烧较重可达39℃以上。

治疗不及时.婚后不孕;3、脑膜脑炎:在腮腺肿大一周后出现嗜睡、呕吐、头痛、颈项强直、发烧39℃以上.一般无抽搐。

学校常见传染病及预防课件

学校常见传染病及预防课件

学校常见传染病及预防课件学校是学生们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也是传染病容易传播的地方。

为了保障学生的健康和安全,本文将介绍学校常见的传染病及预防措施。

一、学校常见的传染病1、感冒感冒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症状包括咳嗽、打喷嚏、喉咙痛等。

这种疾病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尤其是在密闭的空间,如教室和宿舍。

2、流感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喉咙痛、肌肉疼痛等。

流感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污染的物体表面传播。

3、肺结核肺结核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症状包括咳嗽、咳痰、发热、盗汗等。

肺结核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污染的物体表面传播。

二、预防措施1、注意个人卫生保持个人卫生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措施。

勤洗手,不要用手触摸口鼻眼等部位,不与他人共用餐具、毛巾等私人用品。

2、正确佩戴口罩在公共场所,如教室、图书馆等,应正确佩戴口罩,以防止病毒通过飞沫传播。

3、多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开窗通风,可以减少病毒在空气中的浓度,降低感染的风险。

4、避免密集场所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场所,如商场、电影院等,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5、接种疫苗定期接种流感疫苗,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预防流感的发生。

三、案例分析比如有一所学校曾经爆发了肺结核疫情,经过调查发现,主要是由于学生之间的密切接触和室内空气不流通所致。

针对这个问题,学校采取了加强室内通风、定期消毒等措施,并鼓励学生接种疫苗,以预防疾病的传播。

四、总结预防传染病的发生需要学生、教师和家长共同努力。

通过加强个人卫生、正确佩戴口罩、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感染的风险。

学校也应该定期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学生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共同维护学校的健康和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学校人员比较密集、相对比较集中的地方,一旦出现更是比较容易传播,会对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带来较大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措施有所了解。

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包括:流脑、水痘、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麻疹、风疹、单纯疱疹、流行性腮腺炎、猩红热,手足口。

这些传染病大多都是呼吸道传染病,可通过空气、短距离飞沫或接触呼吸道分泌物等途径传播。

一、常见的传染病(一)肺结核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疾病.排菌患者为其重要的传染源。

人体感染结核菌后不一定发病,当抵抗力降低或细胞介导的变态反应增高时,才可能引起临床发病。

除少数起病急骤外,临床上多呈慢性过程。

长期表现为低热、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与咳嗽、咯血等呼吸系统表现。

若能及时诊断,并予合理治疗,大多可获临床痊愈。

1.传染源开放性肺结核患者是主要传染源2.传播途径以空气传播为主,即飞沫感染为最常见的方式。

肺结核患者排菌量越多,其对其他人群造成的危害性也越大。

传染源主要是排菌的肺结核患者的痰液。

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

健康人吸入患者咳嗽、打喷嚏时喷出的带菌飞沫而被感染。

飞沫直径1~5μm最易沉积于肺泡。

痰干燥后结核杆菌随尘埃吸入也可引起感染。

临床表现:(1)全身症状起病多为缓慢,表现为长期午后或傍晚低热、乏力、食欲减退、消瘦、盗汗等。

(2)呼吸系统症状通常为干咳或带少量粘液痰,继发感染时,痰呈粘液脓性。

约1/3患者有不同程度咯血。

(二)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简称流感,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表现以起病急,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如发热、剧烈头痛、全身酸痛、周身无力,而上呼吸道症状较轻为特征。

1.传染源流感患者及隐性感染病毒携带者为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经空气和飞沫传播。

3.人群易感性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病后虽有一定的免疫力,但不同流感病毒亚型间无交叉免疫力。

病毒变异后,人群重新易感而反复发病。

4.流行特征流感病毒具较强传染性,加之以呼吸道飞沫传播为主要方式,极易引起流行和大流行。

一般多发生于冬季。

主要发生于学校、单位、工厂及公共娱乐场所人群聚集的地方。

后期呼吸道并发症增多,尤其儿童及老年患者常并发肺炎,有较高的病死率。

临床表现:通常较普通感冒重,主要为急性发病,出现高热、寒颤、头痛、肌痛、全身不适等症状。

同时亦可有咽痛、鼻塞、流涕、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一般全身症状重而呼吸道症状相对较轻,少数病例可有腹泻呈水样便。

体检可见眼结膜充血、咽部充血、肺部可有干啰音。

发热一般持续3~5天后消退,但患者仍感明显乏力,乏力常持续1~2周才逐渐消失。

(三)风疹风疹: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传染源:风疹病人、无症状带病毒者。

以冬春两季发病较高。

传播途径:经呼吸道飞沫传播易感人群:1-5岁儿童较多,成人多数有抗体,偶可发病,育龄妇女对风疹较易感。

(近几年有发病年龄增高趋势)临床表现:主要为低热、轻度上呼吸道炎症、全身不适、乏力、喷嚏、流涕、轻咳等。

一般发热1-2天后皮疹出现淡红色皮疹,开始于面部,一日内波及躯干与四肢,手掌于足底无皮疹,躯干背部皮疹较密,经过3天左右自然消失,不留色素沉着,其他症状随之消失。

(四)水痘水痘:是水痘-带状疱疹所引起的儿童常见的急性传染病。

水痘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较多。

临床上全身症状轻微,有发热及全身性分批出现的皮疹,以斑疹、丘疹及迅速发展的疱疹和结痂为其特征。

流行病学:传染源:患者是唯一传染源,传染性强,发病1-2日至疱疹结痂时,均具有传染性。

皮疹全部结痂脱落后无传染性。

传播途径:以呼吸道飞沫和直接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人群对水痘普遍易感,一次发病可终身有较高免疫力。

临床表现:以发热、头痛、无力及上呼吸道炎症表现,持续1天左右。

起病后数小时或1-2日出现皮疹。

皮疹首见于躯干和头部,红斑疹迅速发展为丘疹,数小时后又变为疱疹,呈椭圆形,周围有红晕,形如露水珠滴,后浑浊,疱疹常伴有瘙痒。

皮疹呈向心分布以躯干为多,四肢较少,手掌及足底更少。

水痘为自限性疾病,10日左右自愈。

极少数人可以并发水痘脑炎、水痘肺炎等并发症。

(五)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是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上以腮腺非化脓性肿胀疼痛,发热伴咀嚼受阻为特征,同时可侵犯其他器官引起脑膜炎、睾丸炎、卵巢炎、和胰腺炎,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

传染源: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为传染源。

病人自腮腺肿大前7日至重大后9日有高度传染性。

传播途径:主要经飞沫传播,密切接触者亦可传染。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病例多发生在5-15人群。

患病后可获得持久性免疫力。

临床表现:多数以耳下部肿胀为首发症状,少数病例有发热、头痛、畏寒、肌肉酸痛、食欲不振、全身不适等症状。

1-2日后腮腺逐渐肿大,肿大先从一侧开始,局部皮肤紧张发亮,表面发红,发热38度-40度不等。

整个病程10-14日。

(六)猩红热猩红热:是化脓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表现为发热、咽痛、莓样舌、全身弥漫性猩红色皮疹和疹褪后皮肤明显脱屑。

传染源:主要是猩红热病人和带菌者。

病人自发病前24小时至疾病高峰期传染性最强。

传播途径:主要由飞沫经呼吸道传播。

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

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发热、咽痛,吞咽时加重,全身弥漫性充血并散布着针头大小的充血性皮疹。

皮疹从耳后、颈部及上胸部开始,疹间无正常皮肤,压之褪色。

面部潮红而无皮疹,口鼻周围相对苍白,称“口周苍白圈”,皮疹出现后48小时达高峰,然后依出疹顺序消退,2-4日褪尽。

疹褪后一周左右开始脱皮,脱皮持续2-4周,呈糠屑状、片状、大片状。

(七)麻疹麻疹: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表现以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腔粘膜有麻疹粘膜斑(柯氏斑在口腔两侧颊粘膜靠第一磨牙处的灰白色小点,绕以红晕)及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为主要表现。

任何年龄均可感染麻疹,过去一般以8个月到5岁发病率最高,且每隔2~3年有一次大流行。

麻疹任何季节均可发病,以冬春季发病最多。

1.传染源: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自发病前2天(潜伏期末)至出疹后5天内,口咽、鼻、眼结膜分泌物、气管的分泌物中都含有大量病毒,具传染性。

恢复期不带病毒。

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直接传播,经衣物、玩具等间接传播甚少见。

3.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

接触病人后90%以上易感者发病。

病后有持久免疫力。

成人多因儿童时患过麻疹或接种麻疹疫苗而获免疫力。

6个月内婴儿可受到母体抗体的保护,很少患病。

4.流行特征: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为多。

临床表现:从发热到出疹一般3~4天,伴体温增高,症状加重。

在发热同时出现咳嗽、喷嚏、流涕、咽部充血等卡他症状;眼结合膜充血、畏光、流泪、眼睑浮肿。

皮疹先见于耳后、发际,渐及额、面、颈,自上而下蔓延到胸、背、腹及四肢,最后达手掌与足底,3~5天出齐。

皮疹初为淡红色斑丘疹,大小不等,高出皮肤,呈充血性皮疹,压之退色,初发时稀疏,色较淡,以后部分融合成暗红色,少数病例可呈现出血性皮疹,压之不退,疹间皮肤正常。

出疹3~5天皮疹出齐后,发热开始减退,全身症状明显减轻,皮疹按出疹的先后顺序消退,消退初期留浅褐色色素斑,伴糠麸样脱屑,历时约1~2周。

无并发症者病程为10~14天。

(八)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又称脑膜炎球菌)引起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

主要临床表现是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黏膜瘀点瘀斑及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可有败血症休克和脑实质损害,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

部分病人暴发起病,可迅速致死。

流行病学1.传染源带菌者和流脑病人是本病的传染源。

本病隐性感染率高。

2.传播途径病原菌主要经咳嗽、打喷嚏借飞沫由呼吸道直接传播。

因本菌在外界生活力极弱,故间接传播的机会较少。

3.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与其免疫水平密切相关。

4.流行特征本病全年均可发病,但有明显季节性,多发生于11月至次年5月,而3、4月为高峰。

儿童多见。

临床诊断:突起高热、头痛、呕吐,伴神志改变,体检发现皮肤、黏膜有瘀点、瘀斑,脑膜刺激征阳性者,即可作出初步临床诊断。

临床表现:突然寒战高热,伴头痛、肌肉酸痛、食欲减退及精神萎靡等毒血症症状。

70%~90%病人有皮肤或黏膜瘀点或瘀斑,直径lmm~2cm,开始为鲜红色,后为紫红色,严重者瘀斑迅速扩大,其中央因血栓形成而坏死。

经治疗后体温逐渐降至正常,皮肤瘀点、瘀斑消失。

大瘀斑中央坏死部位可形成溃疡,后结痂而愈,症状逐渐好转。

约10%病人出现口唇疱疹。

病人一般在l~3周内痊愈。

(九)手足口病此病多发生在夏、秋季可散发亦可引起局部流行。

以发热、口腔溃疡和手足疱疹为特征。

手足口病通常在7-10天内痊愈,并发症不常见,极少病人可并发无菌性或病毒性脑膜炎,其症状是发热、头痛、颈直或背痛。

传染源:手足口病是由柯萨奇病毒(A组16型)和肠道病毒(EV71)等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传播途径:通过接触经粪-口途径传播,少数也可能通过呼吸道传播。

人群易感性:人群对手足口病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但防病实践中发现,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及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临床症状:初始症状为低热、食欲减退、不适并常伴咽痛。

发热1-2天后出现口腔溃疡,开始为红色小疱疹,然后常变为溃疡。

口腔疱疹常见于舌、牙龈和口腔颊粘膜。

1-2天后可见皮肤斑丘疹,有些为疱疹,皮疹不痒,常见于手掌和足底,也可见于臀部。

二、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

传染源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病原体在传染源的呼吸道、消化道、血液或其他组织中生存、繁殖,并且能够通过传染源的排泄物、分泌物或生物媒介(如蚊、蝇、虱等),直接或间接地传播给健康人。

传播途径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

病原体传播的主要途径有:空气传播,水传播,饮食传播,接触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

易感人群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例如,未出过麻疹的一些儿童,就是麻疹的易感人群。

怎样预防传染病呢?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传染病流行的时候,切断三个基本环节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的流行即可终止。

我们预防传染病的各种措施,都是分别针对三个基本环节中的某个环节的。

因此,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也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控制传染源不少传染病在开始发病以前就已经具有了传染性,当发病初期表现出传染病症状的时候,传染性最强。

因此,对传染病人要尽可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防止传染病蔓延。

患传染病的动物也是传染源,也要及时地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