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特点(2014)
免疫应答类型及其特点
免疫应答类型及其特点
体内有两种免疫应答类型:一是固有性免疫应答,又称为非特异性免疫;二是适应性免疫应答,又称为特异性免疫。
固有性免疫应答的特征是:
(1)无特异性,作用广泛;
(2)先天具备;
(3)初次与抗原接触即能发挥效应,但无记忆性;
(4)可稳定遗传;
(5)同一物种的正常个体间差异不大。
非特异性免疫是机体的第一道免疫防线,也是特异性免疫的基础。
适应性免疫应答包括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其特征是:
(1)特异性,即T、B淋巴细胞仅能针对相应抗原表位发生免疫应答;
(2)获得性,是指个体出生后受特定抗原刺激而获得的免疫;
(3)记忆性,即再次遇到相同抗原刺激时,仍存在于体内的记忆细
胞产生免疫效应,出现迅速而增强的应答;
(4)可传递性,特异性免疫应答产物(抗体、致敏T细胞)可直接输
注使受者获得相应的特异免疫力(该过程称为被动免疫)。
(5)自限性,可通过免疫调节,使免疫应答控制在适度水平或自限
终止。
特异性免疫—免疫应答(动物微生物课件)
体液免疫过程示意图 二次免疫
抗原
直接刺激
B细胞 吞噬细胞 呈递抗原 T细胞 淋巴因子
摄取、处理
特异性结合
记忆细胞
增殖 分化 二次 应答
浆细胞 分泌
抗体
三、体液免疫应答特点 •1.BC对TD-Ag的免疫应答特 点 大多数天然蛋白
质抗原都属于 TD-Ag,TD-Ag刺 激B细胞发生免 疫应答必须有Th 细胞辅助,如动 画所示。
产生效应方式 抗原类型
浆细胞产生抗体与抗 原结合
宿主细胞外的病原体 和毒素
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 触,使靶细胞破裂, 释放淋巴因子
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 细胞、癌细胞和异体 细胞
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联系
•各自有独特的作用,又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免疫效应。
当细菌、病毒等病原体侵入机体后,首先诱发体液免疫,因为T细胞 不能识别入侵的病毒等抗原。在病毒感染中,体液免疫可阻止病毒的 血行播散,要彻底消灭病毒却需依赖细胞免疫。
感应阶段(Ag识别阶段):包括抗原的摄取、处理、递呈和特异性识别。 反应阶段(增生分化阶段):指免疫细胞(T、B细胞)识别抗原后传递活化 信号,自身发生活化、增殖和分化。 效应阶段:引发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效应和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效应。
三、免疫应答结果
抗原进入机体与免疫细胞作用,可能产生3种结果: 1.正常免疫应答: 机体建立特异性免疫,对机体起免疫保护作用。 2.免疫耐受: 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抗原也能诱导机体免疫系统对其产生特异性不应 答状态,称为免疫耐受。 机体对自身组织成分的耐受遭破坏或对致病抗原(如肿瘤抗原或病毒 抗原)产生耐受,均可导致某些病理过程的发生。 3.病理性免疫应答: 机体发生免疫应答并伴有较强的炎症反应或组织损伤(变态反应), 对机体造成免疫损伤。
特异性免疫特点
三、特异性免疫系统分类
1、免疫器官篇P298 2、免疫细胞及其在细胞免疫中的作用 3、免疫分子及其在体液免疫中的作用
1、免疫器官 P298
免疫器官:免疫器官按其功能又分为中枢免疫器官 (central immune organ)和外周免疫器官 (peripheral immune organ)。中枢免疫器官是免 疫细胞发生和分化的场所,包括骨髓、胸腺和鸟类 的法氏囊等。外周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居住和发生 免疫应答的场所,包括淋巴结、脾脏和粘膜相关淋 巴组织。
特异性免疫特点
特异性免疫获得方式
:
二、免疫应答
免疫应答:是指一类发生在活生物体内的特异性 免疫的系列反应过程。这是一个从免疫刺激开始, 经过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对抗原的识别(感应), 使它们发生活化、增殖、分化等一系列变化,最 终表现出相应的体液免疫或(和)细胞免疫效应。 能识别异已、具特异性和记忆性是免疫应答的3个 突出特点 。
2、免疫细胞及其在细胞免疫中的作用
免疫细胞:immunocyte,包括各类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粒细胞等一切与免疫有关 的细胞。
免疫活性细胞:immunologically competentcell,特指能特异地识别抗原,即能 接受抗原的刺激,并随后进行分化、增殖和产生 抗体或淋巴因子,以发挥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一类 细胞群。
– 免疫刺激——抗原识别——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发生 活化、增殖和分化——表现出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效 应过程
免疫应答分类
根据参与的免疫活性细胞的种类和功能的不同, 免疫应答又可分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类。细 胞免疫指机体在抗原刺激下,一类小淋巴细胞 (依赖胸腺的T细胞)发生增殖、分化,进而直接 攻击靶细胞或间接地释放一些淋巴因子的免疫作 用;而体液免疫则指机体受抗原刺激后,来源于 骨髓的一类小淋巴细胞(B细胞)进行增殖并分 化为浆细胞,由它合成抗体并释放到体液中以发 挥其免疫作用。
免疫应答的特异性
第1节免疫应答的特异性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受MHC限制,其抗原特异性表现在:应答的启动来自特异性抗原刺激应答效应的靶目标为特异性抗原:抗体仅与诱导它产生的特异性抗原发生反应;CTL仅杀伤和破坏表达特异性抗原的靶细胞。
应答的结局是清除特异性抗原异物。
免疫应答特异性的本质是:TCR、BCR特异性识别抗原多肽,从而导致特异性T、B细胞克隆激活,即一种TCR或BCR仅能特异性识别一种抗原表位。
因此,TCR、BCR多样性是保证机体对种类繁多的抗原产生特异性应答的分子基础。
第2节免疫应答的记忆性免疫应答的记忆性:机体对抗原产生初次应答后,所接受的活化信息及产生的效应信息可存留于免疫系统,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可迅速、强烈、持久地发生应答。
免疫记忆的物质基础:记忆T/B细胞。
生物学意义:对机体抵抗病原体多次入侵有重要意义,是预防接种的免疫学基础。
一、免疫记忆的特点1、强而迅速的再次应答2、抗原原罪现象:当机体遇到稍微改变的病原体时,仍优先启动免疫记忆细胞参与应答,因此可抑制更为高效的针对新表位的免疫应答。
只有当机体遭遇缺乏初始病原全部表位的新病原时,此抑制效应才被打破。
第3节免疫耐受性Owen于1945年首先报道了在胚胎期接触同种异型抗原所致免疫耐受现象。
见于异卵双生小牛,究其原因,发现该异卵双生小牛的胎盘血管相互融合,血液自由交流,呈自然连体共生,这种耐受具有抗原特异性。
这种生来即已具有的、对某一抗原的特异性无反应性称为天然免疫耐受。
处于发育阶段的免疫细胞若接触抗原可诱导免疫耐受,为人工免疫耐受。
该实验证实了Burnet的推测——在胚胎发育期,不成熟的自身免疫应答细胞接触自身抗原后,会被克隆清除,形成对自身抗原的天然免疫耐受。
免疫耐受可视为免疫应答的一种特殊形式,又叫负应答。
一、免疫耐受的概念和特性免疫耐受:指机体免疫系统在接触某种抗原后形成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状态(负免疫应答)。
表现为再次接触同一种抗原时,不发生可查见的反应,但对其他抗原仍保持正常应答。
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机制
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机制1.特异性:特异性免疫应答是对特定抗原的特异性反应。
不同的抗原会诱导机体产生相应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即产生特异性抗体或细胞免疫反应。
特异性免疫应答使机体对不同抗原有不同的免疫防御能力,形成了免疫记忆。
2.多样性:特异性免疫应答能够应对各种不同的抗原,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及肿瘤细胞等。
这种多样性是由于机体内存在数以百万计的特异性淋巴细胞,每个淋巴细胞均能产生针对其中一种特定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3.认识和记忆:特异性免疫应答具有记忆性,即一旦机体接触过其中一种抗原,就能在再次接触同种抗原时迅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使机体能够更快、更有效地对抗原进行防御,形成免疫记忆。
这种记忆是由长寿命的记忆淋巴细胞实现的。
4.柔顺性:特异性免疫应答能够灵活应对抗原的变化。
机体免疫系统可以通过基因重组和突变产生不同的抗体或表位特异性的T细胞受体,从而应对不同抗原的变异。
1.抗原呈递和抗原递呈:特异性免疫应答需要抗原通过抗原递呈细胞呈递给淋巴细胞。
抗原递呈细胞主要包括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B淋巴细胞。
这些细胞会内化抗原,并将其分解成小的抗原肽片段,然后通过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分子呈递给T淋巴细胞。
2.T细胞的活化:抗原递呈细胞将抗原肽片段呈递给T细胞上的T细胞受体(TCR)。
一旦抗原肽片段与TCR结合,会激活T细胞并产生细胞信号传导,包括钙离子流入、激活细胞信号通路和转录因子的激活。
这些信号会促使T细胞增殖和分化,分化成不同类型的效应T细胞,如辅助性T细胞(Th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Tc细胞)。
3.B细胞的活化和抗体产生:一旦Th细胞被激活,它可以与B细胞相互作用,促进B细胞活化和增殖。
受到Th细胞的刺激,B细胞会分化成浆细胞,开始合成和分泌大量的抗体。
抗体能够与抗原特异性结合,从而中和毒素、阻止病原体侵入细胞和其他效应,起到抗体介导的免疫效应。
4.细胞免疫效应:特异性免疫应答还包括细胞免疫效应。
医学免疫学填空+简答+知识点
1.免疫:机体的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排除抗原异物,以维护机体自身平衡和稳定的一种生理性防御功能.2.免疫的分类: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3.免疫的三大功能: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4.免疫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免疫预防、免疫诊断、免疫治疗5.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6.免疫器官按功能分类:中枢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7.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和胸腺,是免疫细胞产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8. B淋巴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 T淋巴细胞在胸腺发育成熟:9.外周免疫器官包括脾、淋巴结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是免疫细胞定居、增殖和发生免疫应登的场所;10.淋巴细胞在中枢免疫器官〔初级淋巴器官〕成熟后,经血液循环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次级淋巴器官〕,经抗原刺激后产生免疫应答.11.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组成.12胸腺是_T 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骨髓是B 细胞分化发育的场所.13免疫应答可分为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和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两种类型.14可通过ADCC作用介导细胞毒彳^用的细胞是NK细胞.15成熟的B淋巴细胞表达的膜外表免疫球蛋白是__IgM 和__IgD.16抗原的两个根本特性是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响性 ,同时具有两种特性的抗原属于完全抗原.17根据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是否需要Th细胞协助,可将抗原分为一TD-Ag _________________ 和 ___ TI-Ag ____________ o18在五类免疫球蛋白中,含量最高的是_IgG,分子量最大的是IgM,参与粘膜免疫的主要是sIgA. 19用木瓜蛋白酶水解IgG得到的两个相同的__Fab 片段和一个乒. 片段. 20.抗原识别是指初始T细胞外表的TCR与抗原提呈细胞外表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的特异结合过程.21. CD4+T细胞活化第二信号,主要是通过抗原呈递细胞外表的_B乙与T细胞外表的CD28结合产生的.22. CTL活化后可通过脱颗粒,释放穿孔素和颗粒酶.导致靶细胞坏死.23.参与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的效应细胞主要包括CD4+ Th1 2用胞/口CD8+ CTLiffl胞.24.补体系统的激活途径有经典途径、旁路___途径和MBL途径.25.补体经典激活途径的激活物是Ag-Ab复合物其C3转化酶的组成是C4b2b .26补体的激活过程可以分为识别阶段、活化阶段和膜攻击阶段.1.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哪些?【ppt练习】抗原的免疫原性,首先决定于其自身的化学特性,一种抗原的免疫原性是由其理化性质和宿主因素决定的.理化性质包括,化学性质、相对分子质量、化学结构、分子构象、易接近性、物理状态.宿主因素包括,异物性、遗传因素.此外,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即抗原进入机体的数量、途径、次数、两次免疫的时间间隔,以及免疫佐剂的类型和应用方式都可以明显影响机体对抗原的应答.2.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功能有哪些?【ppt练习】①特异性结合抗原〔V区介导的中和作用〕;②激活补体;③结合Fc受体.包括调理作用、ADCC介导I型超敏反响;④通过胎盘和黏膜介导人类自然被动免疫和黏膜免疫3.简述抗体产生的规律及意义.【作业】规律:初次应答时,潜伏期长、抗体含量低,在体内维持时间短,产生的抗体以Ig-M为主,抗体和抗原亲和性低;再次应答时,潜伏期短、抗体含量高,在体内维持时间长,产生的抗体以Ig-G为主,抗体和抗原的亲和性高.意义:可应用于疫苗预防接种,早期感染诊断,以及疾病诊断.4.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特点.4-5第一章1.特异性.免疫活性细胞和抗体仅与相应抗原其反响2.记忆性.免疫活性细胞具有保存抗原信息的功能3.耐受性.抗原可诱导产生特异的无应答性,对原先接触的抗原不产生免疫应答5.阐述免疫的三个功能的有利与有害之处.6.淋巴细胞再循环的意义.6-11第四章T、B细胞不断再循环,巡游全身各处,增加了抗原与抗原提呈细胞接触的时机,这些细------------- 胞一旦接触相应的抗原, 立即进入淋巴组织发生活化、增殖、分化,产生初次或再次免疫应答,能更有效完成免疫功能.7.T细胞在胸腺中发育的核心事件.①获得多样性TCR〔抗原识别受体〕白表达;②自身MHC限制性〔阳性选择〕;③自身免疫耐受的形成〔阴性选择〕8.B细胞的生物学功能.1.产生抗体:发挥特异性体液免疫效应.2.提呈抗原:B细胞作为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能够摄取、加工并提呈抗原,对可溶性抗原的提呈尤为重要.3.分泌细胞因子:参与调节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NK细胞以及T细胞的功能.9 .NK 细胞杀伤靶细胞机制.①释放穿孔素,引起细胞裂解;②颗粒酶和 TNF-a 等,引起细胞凋亡;③释放可溶性 NK细胞毒因子〔NKCF 〕,毒性作用;④参与 ADCC10 .细胞因子的生物学作用特点.高效性:与受体间亲和力很高; 多效性:作用于多种靶细胞;重叠性:多种因子作用于同一靶细胞; 协同性:一种因子能增强另一种因子的功能;拮抗性:一种因子能抑制另一种因子的功能;双向性:适量生理,过量病理.11 .细胞因子的生物学作用.①介导非特异性免疫; ②参与和调节适应性免疫应答;③刺激造血细胞增殖和分化;④抗肿瘤和细胞毒作用13 .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功能. ①IgG,人体中含量最多,细胞外液占50%,血清中占50%,主要由脾脏和淋巴结中浆细胞合成,唯一能通过胎盘的免疫球蛋白,作用:1.全身抗感染的主要抗体;2.协同凝集试验;14 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甲亢; 4.参与n 、出超敏反响 ②IgM,占血清Ig 总量的5-10%,主要分布于血液中主要分布于血液中,个体发育中最早合 成的抗体,作用:1.血管中抗感染的主要抗体;2.位于不成熟B 细胞外表;3.天然血型抗体;4. n 、出超敏反响 ③IgA,占血清Ig 总量的15%,出生后半年合成,分布在血清中、外分泌液中,作用:血清型作用弱;分泌型〔SIgA 〕起主要作用,粘膜外表抗感染的主要抗体④IgD,占血清Ig 含量的0.03%, mIgD 是B 细胞分化成熟的标志,未成熟B 细胞仅表达mIgM , 血清型IgD生物学功能尚不清楚⑤IgE,血清中含量最低〔占0.002%〕,呼吸道和胃肠道浆细胞产生,作用:对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具有高度的亲和性,又称亲细胞抗体,介导I 型超敏反响14.固有免疫应答的组成.14-28第八章 〔1〕组织屏障:物理屏障、化学屏障、微生物屏障〔2〕固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 NK 细胞、粒细胞等 〔3〕固有免疫分子:细胞因子、补体、抗菌肽、溶菌酶等 15 .免疫应答的根本过程.〔1〕感应阶段一一抗原提呈与识别阶段12第二章13第五章12. TD 抗原与TI 抗原的区别〔2〕反响阶段一一免疫细胞〔T、B细胞〕活化、增殖、分化阶段〔3〕效应阶段一一免疫活性细胞和免疫分子发挥特异性免疫作用16.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特点.1.特异性:抗原刺激T/B细胞有针对性,产物结合抗原有特异性.2.记忆性:初次接触某种抗原后,免疫系统可长期保存对该抗原的“记忆性〞,发生再次免疫应答.3.MHC限制:APC与T细胞识另1J, T细胞与B细胞在提呈与识别过程中均需MHC分子参与4.耐受性:正常生理状态下:对自身组织成分无反响性,但完好地保存了针对“非己〞抗原的识别和反响水平5.多样性和自限性:针对多种抗原起作用,自我调控.17. TD-Ag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的三个阶段.①抗原提呈与识别阶段;② T、B细胞活化、增殖与分化阶段;③抗体发挥效应阶段18. B细胞对TI抗原应答的意义.在感染的早期发挥作用;能有效地消灭具有荚膜多糖的细菌19.体液免疫的生物学效应.1.抗感染作用:①中和毒素②中和病毒③抑制病原体粘附④通过调理、ADCC激活补体等发挥作用2.介导免疫病理损伤:①IgE:参与I型超敏反响;②IgG、IgM:参与n型、出型超敏反响及某些自身免疫病20. Th1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效应.活化巨噬细胞,产生以单核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响;介导迟发型超敏反响〔即IV型超敏反响〕;诱导活化B细胞产生调理性抗体21. Th2细胞的生物学活性.1.辅助体液免疫应答;2.参与超敏反响性炎症22. CD8+细胞毒性T细胞的作用.〔1 〕释放穿孔素, 诱发细胞溶解〔2 〕丝氨酸蛋白酶介导的细胞凋亡〔3 〕 Fas/ FasL途径:?t活的CTL外表迅速表达FasL其与靶细胞外表Fas结合,激活内源性DNA内切酶, 导致细胞DNA断裂发生细胞凋亡23.细胞免疫的生物学效应.〔一〕抗感染作用〔胞内感染〕〔二〕抗肿瘤作用:①CTL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肿瘤抗原〕.②NK细胞、巨噬细胞的ADCC作用.③淋巴因子〔如TNF 〕的直接杀伤作用. 〔三〕免疫损伤作用:①IV型超敏反响如接触性皮炎.②同种异体移植的急性排斥反响.③某些自身免疫病.24.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比拟.〔一〕生物学效应:体液免疫应答:1、抗胞外感染〔抗体的中和、调理、激活补体、ADCC作用〕2、引起超敏反响〔I、II、III型〕、反复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细胞免疫应答:1、抗胞内感染2、抗肿瘤3、引起超敏反响〔IV型〕、移植排斥反响、自身免疫性疾病〔二〕特点:体液免疫:1、抗胞外感染2-应答产物一一抗体3、免疫效应快4、免疫物质可转移性〔抗体〕细胞免疫:1、抗胞内感染2-应答产物一一细胞因子3、免疫效应缓慢4、免疫物质可转移性〔T 细胞或细胞因子〕25.四种超敏反响的比拟第一章免疫学概念第一节免疫概念的建立与演进1、[免诲]:指生物在生存、开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识别“自我〞与“非己“,以及通过排斥“非己"而保护•自我"的现象.2、免疫力的构成:(1)固有免疫[特点:①先天具备②无特异性③初次接触④无免疫记忆组成:①屏障系统:皮肤粘膜屏障、血•脑屏障、血•胎屏障②固有免疫细胞③分泌性蛋白(2)适应性免疫特点:①后天形成②特异性③再次接触④免疫记忆类型:①效应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②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过程:抗原识别T淋巴细胞活化T抗原去除3、免疫系统的功能积极:[①免疫防御②免疫自稳,③免疫监视消极:在免疫应答活动中,造成的组织细胞损伤或器官功能障碍等,称为免疫损伤.第二节免疫系统的组成1、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宫、免疫细胞、免疫分子.0 金痛器官和绢?口年疮学尊叱' i中枢免疫器看:T、巴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成熟的T、B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1)中枢免疫器官[(1骨髓是B细胞分化、发育的最主要场所是免疫细胞的发源地浆细胞在骨髓中也存在特定的发育过程②胸腺: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裸鼠:无胸膘)③腔上囊(鸟类):禽类B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2)外周免疫器官与组织①淋巴结滤过作用T、B细胞定居繁殖的场所产生免疫的基地(2脾脏特征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人体撼大血液滤过器官B淋巴细胞居多,是产生抗体的里要器官功能免疫应答的更要部位滤过去除病原微生物等有害物质(血液中的)I储存血液,去除哀老细胞脾脏功能==淋巴结功能+储存血液③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扁桃体、阑尾、肠道的Peyer集合淋巴结分布于上皮及结缔组织内的弥散淋巴组织(3)淋巴细胞再循环3、免疫细胞4、免疫分子第二章免疫细胞激活物第二节特异性免疫细胞激活物-抗原K抗原(Ag):(1)概念:指能与T/B细胞受体(TCR. BCR)结合,启动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效应细胞)产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2)生物学属性[[免疫原性]:指抗原能够剌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水平, 1【免疫反响性1:指抗原与其诱导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水平.[完全抗原]:具备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响性的物质目[半抗厚]:仅有免疫反响性的物质.(半抗原假设与蛋白载体交联可成为完全抗原)2、免痕反响性的结构基砒:(1)[表位/抗原决定簇1:指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结沟根底或化学基团.(2)抗原表位3、影响免疫原性的主要因素:(1)抗原的结构与生物学特性:[①•异物〞性:抗原的主要生物学特性.4分子量:一个有效免疫原的分子量大多在10kDa以上,分子量越大那么免疫原性越强口③复杂性:有机物抗原性:蛋白质>多糖〉核酸⑥易接近性:指抗原表位是否易被淋巴细胞的抗原受体所接近◎晨筝可提呈性:T细胞不识别完整的抗原分子,而是识别被抗原提呈细胞加工过的由MHC分子提呈的抗原肽,因而抗原能否被有效地加工和提呈,决定了这一分子的免疫原性口(2)免范系统的识别水平:遗传因素、年静、性别与健康状态等均可影响免疫系统的识别水平. (3)抗原与免疫系统的接触方式:包括抗原进入的途径、剂量、次数、间隔时间及免疫佐剂等1 4、抗原的分类:(1)根据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是否需要T细胞的辅助分类:1 T细胞依赖性抗原(TD-Ag):指在APC及Th细胞参与下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抗原口’细胞非依赖性抗原(Tl-Ag):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不需要Th细胞辅助的抗原,(2)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域关系分类:“异种抗原:如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植物蛋白和动物血清等;②同种类型抗原:如ABO血型③自身抗原:隐蔽的自身抗原、修饰的自身抗原.④异嗜性抗原:外斐反响(3)其他分类第三章免疫分子第一节免疫球蛋白1、[抗体](Ab):指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曳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产生的. 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必2、【免疫球蛋白]Ug):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上与抗体相似但无抗体活性的球蛋白.注:抗体一定是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不一定是抗体.3、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1)免疫球蛋白V区的生物学活性:免疫球蛋白V区可特异性识别和结合相应抗原,MHVR (CDR)与抗原表位互补结合,:免疫球蛋白通过其V区与病原体及其产物结合后,可产生中和毒素、阻止病原体入侵等作用△(2)免疫球蛋白C区的生物学活性:免疫球蛋白V区与抗原特异结合后,其FC段变构,发探一系列的生物学活性.【调理作用]:促迸吞噬细胞对抗原的吞噬及杀伤作用 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 : NK 细胞 介导I 型超敏反响: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 骂细胞输送作用免疫调节作用4、各类免疫球荒白的特点及生物功能 1血清中含量酷多;2抗感染的主要抗体;3再次应答的主要抗体;④具有多种功能;5与SPA (抗吞噬作用)结合; 6能通过胎盘IgM 血清型1g 咋1分子量很大;2最早出现:近期感染的指标;初次应答的主要抗体;। 3:激活不提的水平最强,模型IgM :是B 细胞抗原受体(BCR)IgAj 血清型IgA :为单体,主要由肠系腹淋巴组织中的浆细胞产生,具有一定抗感染免疫作用 1分泌型IgA :由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黏膜下的浆细胞产生的IgA 二聚体,由局 部免疫作用IgD :分为血清型和膜里,均为单体,在B 细胞增值分化中IgD 是抗原受体,是B 细地发育分 化的重要标志◎IgE :血清中含量最低।介导I 型超敏反响口第二节补体系统K {补体/补体系统](C):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一组具有隋活性的蛋白质,包括30 多种可溶性蛋白和腹结合蛋白卑2、补体系统的组成[补体固有成分补体调节蛋白 朴体受体丸 补体系毓的命名原那么:[参与经典途径的固有成分一技发现先后顺序命名:Cl (q* r. s). C2.…C9 2:补体系统其他成分--以英文大写字瑁表示 3:调节蛋白-一以功能命名&补体成分的裂解片段--在其后加写英文字母表示 5:有酶活性的一一在其上加一横线§灭活的补体片段----在其前面加字母 ’i 表示4、补体余统P?;寂沽: (1)经典途径(2) MDL (甘露糖结合凝集素)途径।激活补体2⑴⑵⑶ ⑷ ⑸igG :(3)替代途径(旁路途径)4、补体作用的生物学作用(1)抗感染与介导炎症反响①补体介导的溶细胞作用,&补体的调理作用③补体的炎症介质作用(2)参与免疫自治及免疫调节①补体的免疫粘附作用<2补体的免疫调节作用C3可参与APC捕捉、固定抗原的过程补体成分可与多种免疫细胞相互作用补体参与调节多种免疫细胞效应功能第五章免疫应答第一节免疫应答概述1、免疫应答(1)概念:机体对外源性及内源性危险信号所产生的一种刺激•反响活动(2)分类:固有免疫应答、适应性免疫应答2、免疫应答特点:(1)固有免疫应答:I①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针对病原体最初刺激的防御性反响通常在感染发生后的数分钟至96小时发挥作用(2)适应性免疫应答:①针对精定抗原的高度特异性反响②启动时间延迟③维持时间较长4具有记忆性,是机体有效去除致病因子和维持生理环境稳定的防御机制第四节免疫应答的类型与结果第六章超敏反响K[超敢反响]: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功能紊乱和/或组织损伤的病理性免捂应答,又称变态反响Q2.超敏反响分类:I型超轴反响〔速发型超敏反响〕II型超敏反响〔细胞毒型超敏反响〕III型超敏反响〔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响〕IV型超敏反响〔迟发型超敏反响〕第一节I型超敏反响1、I型超敏反响〔过敏反响〕特征:①反响快,消退亦快2以功能性素甚为主,通常情况下不发生严重的组织细胞损伤③抗体以IgE为主④具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⑤无补体卷与。
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机制
②重组酶—特异性识别并切除RSS
等位排斥和同种型排斥 等位排斥
指B细胞中位于一对染色体上的轻链
或重链基因,其中只有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得到表 达。保证一个B细胞只表达一种轻链和一种重链。
同种型排斥 指κ轻链和λ轻链之间的排斥,
一个B细胞只能表达其中一种κ链或链。
免疫球蛋白类别转换
(class switching,isotype switching)
Vk
Germline
Jk
Ck
Rearranged 1° transcript
Spliced mRNA
Ig重链V区基因重排
Cm
VH 1-123
DH1-27
JH 1-9
Ig重链C区基因重排
Cm Primary transcript RNA AAAAA
Each domain of the H chain is encoded by a separate exon
类别转换
抗原激活B细胞后,膜上表达
和分泌的Ig类别会从IgM转换成IgG、IgA、
IgE等其它类别或亚类的Ig,即Ig的V区不 变C区发生转换,这种现象称类别转换。
膜型Ig和分泌型Ig重链基因重排
发生时间:在转录加工中造成 由两个外显子决定(SC分泌型、MC膜型)
在转录时,若是转录到SC,则为分泌型Ig。
C基因组成
BCR、TCR基因的重排
重排发生在TB细胞在中枢免疫器官发育过程中 BCR和TCR胚系基因中隔开的V、(D)、J基因片 段通过基因片段的重排,形成V(D)J连接重排后 的DNA。
转录初级RNA,剪接形成mRNA(含C基因)
翻译为重链( β、δ链)或轻链( α、γ链)
免疫应答的特点及调节
免疫疗法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自身免疫性疾病
针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其发病机制和免 疫应答特点是开发新型免疫治疗的关键。已 有一些针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免疫疗法获批 用于临床治疗,如类风湿关节炎和多发性硬 化症等。未来可以期待更多的免疫疗法用于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
感染性疾病
特异性免疫应答能够产生针对特定抗原的抗体,这些抗体 能够与相应的抗原结合,从而启动免疫反应。
T细胞与B细胞的相互作用
T细胞和B细胞是免疫系统中两种重要的白细胞,它们通过 识别抗原与自身细胞的结合,进一步激活免疫反应。
记忆性
免疫记忆
免疫应答具有记忆性,当身体再 次遭遇相同的病原体时,免疫系 统能够更快、更有效地发动攻击 ,这有助于身体更快地清除病原
免疫缺陷与疾病
免疫缺陷
是指免疫系统存在缺陷,导致机体无法有效地抵御感染和疾病。这种缺陷可能是由于遗传因素、营养不良、感染 等原因引起的。
免疫缺陷疾病
是指由于免疫缺陷而引发的疾病。这些疾病通常包括先天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艾滋病等。
过敏反应与超敏反应
过敏反应
是指机体对某些过敏原(如花粉、尘螨等)产生的一种异常免疫应答,导致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这 种反应通常在第二次接触过敏原时发生。
共同调节机体的生理活动和应激反应。
04 免疫应答的异常及疾病发 生
免疫过强与自身免疫病
免疫过强
是指免疫系统对外部抗原的应答过于强 烈,导致机体产生过多的免疫细胞和抗 体,从而引发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这 种情况通常与自身免疫病的发生有关。
VS
自身免疫病
是一种由于免疫过强而引发的疾病,其中 免疫系统错误地将自身组织视为外来抗原 并进行攻击,导致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 常见的自身免疫病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 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机制
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机制免疫应答是机体对抗外来病原体入侵的一种防御机制。
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特异性:免疫应答是特异的,针对特定的病原体。
当人体感染病原体后,通过适当的免疫细胞和分子,会产生特定抗体来识别、结合和消灭该病原体。
2.记忆性:免疫应答具有记忆性,即在第一次遭遇病原体后,免疫系统会生成抗体和记忆性T细胞。
这些记忆细胞可以在再次感染时更快、更有效地应对病原体,从而提供持久的免疫防御。
3.免疫选择性:在免疫应答过程中,人体能够选择生成特定类型的抗体来对抗特定的病原体。
这是通过适应性免疫系统中存在大量不同的抗体基因重组来实现的。
1.病原体侵入: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它会被抗原呈递细胞(例如树突状细胞)摄取并分解成抗原片段。
2.抗原呈递:抗原片段会被抗原呈递细胞通过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分子呈递到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
3.T细胞激活:抗原特异性T细胞与抗原片段结合后,会被激活并开始扩增。
激活的T细胞可以分化为效应T细胞,通过产生细胞毒蛋白杀伤感染细胞,并分泌细胞因子来调节免疫反应。
4.抗体产生:B淋巴细胞通过细胞表面的抗体受体识别和结合特定的抗原,从而激活并开始分化为浆细胞,大量产生特异性抗体。
5.抗原中和和清除:产生的抗体可以与病原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从而中和病原体的毒性或抑制其入侵机体细胞。
免疫细胞也可以通过吞噬病原体或释放细胞毒素进行直接清除。
6.免疫调节:为了保持免疫应答的平衡,机体需要免疫调节。
这是通过T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和调节性T细胞来实现的,它们能够抑制过度免疫反应和自身免疫反应。
综上所述,免疫应答是一种复杂而精确的机体防御机制,具有特异性、记忆性和免疫选择性等特点。
它涉及到多个细胞和分子的协同作用,通过激活T细胞和产生抗体来对抗侵入的病原体。
免疫应答的理解对于研究和治疗与免疫相关的疾病以及疫苗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和特点
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和特点免疫应答是机体对抗感染和疾病的一种防御机制,它是一种复杂的、多组分的反应过程。
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包括免疫识别、免疫应答和免疫记忆。
它的特点包括高度特异性、多样性、记忆性和调节性。
免疫识别是免疫应答的第一步,它是机体辨认并识别出外源抗原或内源抗原的过程。
外源抗原可以是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产生的分子或结构,内源抗原可以是异常细胞产生的抗原。
免疫系统通过识别抗原的特定结构,如表面抗原、肽段及糖蛋白等,在机体中调动起免疫应答。
免疫应答是针对被识别出的抗原的一系列复杂反应。
它分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类型。
细胞免疫主要通过T细胞参与,其中细胞毒性T细胞(CD8+T细胞)能直接杀伤感染的细胞;辅助性T细胞(CD4+T细胞)则能分化为Th1细胞、Th2细胞、Th17细胞等,分别产生不同的细胞因子,从而激活不同的免疫反应。
体液免疫主要由B细胞参与,通过产生抗体来中和抗原或参与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
免疫应答主要包括免疫活化、免疫效应和免疫调节三个阶段。
免疫活化是机体对抗原刺激作出反应的过程。
当机体识别到抗原后,抗原呈现细胞(如树突状细胞)会将抗原的片段结合到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分子上,在其表面呈现给T细胞。
特异性的T细胞受体与MHC-抗原复合物相互作用,激活T细胞。
激活的T细胞会进一步扩增并分化为效应T细胞,促进机体产生免疫应答。
免疫效应是机体对抗原进行攻击和清除的过程。
在细胞免疫中,细胞毒性T细胞通过释放细胞毒素、诱导细胞凋亡等方式直接杀伤感染的细胞。
在体液免疫中,抗体能与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从而直接中和抗原或参与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
此外,效应T细胞还能激活巨噬细胞和NK细胞等吞噬细胞,促进这些细胞的杀伤活性。
在免疫应答的过程中,机体还会形成免疫记忆。
这是指机体对其中一种抗原的再次暴露会迅速产生更加快速和强大的免疫应答。
免疫记忆主要由记忆B细胞和记忆T细胞组成,它们能长期存留于体内。
特异性反应免疫应答
四、体液免疫
1、抗体
由成熟的B淋巴细胞合成的,能与特定抗原结合 的蛋白质分子。
2、抗体的特点
①抗体分子的结构呈Y形,两臂上有同样的结合位点;
②每一种抗体分子的结合位点,只能与一种抗原匹配;
③所有的抗体分子都是蛋白质;
④抗体由B淋巴细胞合成后,能分泌到组织液中,也能 移到细胞膜上成为受体分子。
3
、
A.流感病毒发生了变异
ABC
B.抗体在体内存留时间短
C.流行的流感病毒与注射的流感疫苗不是同种
类型
D.流感病毒使人的免疫系统受损
五、免疫接种可以战胜许多传染性疾病
3、现有疫苗的三种类型
灭活的微生物; 减毒的微生物; 分离的微生物成分或其产物。
4、免疫接种的两种方式
主动免疫;
被动免疫。
例1、人接种卡介苗后,经过一段时间,血液 中就会出现抗结核杆菌的抗体。产生抗体的细
胞和抗体的化学性质分别是: B
A.效应B细胞、多糖 B.效应B细胞、蛋白质 C.效应T细胞、多糖 D.效应T细胞、蛋白质
激活、增大
分裂
分化
效应细胞群
分化
记忆细胞群
4、特异性免疫的分类
细胞免疫应答(细胞免疫)
特异性免疫
抗体免疫应答(体液免疫)
肽
三
与MHC结合
、
细
胞
分泌多种蛋白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免
(白细胞介素-2)
活化
疫
细胞毒T细胞
的
活化
过
分裂分化
程
记忆细胞毒T细胞
2、细胞免疫的作用对象
1、入侵的病原体; 2、被病体感染的细胞; 3、癌细胞; 4、移植器官的异体细胞。
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机制
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机制免疫应答是机体对于外来入侵物质的一种保护反应。
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特异性:免疫应答对不同的抗原有选择性地作出反应。
每种抗原都有特异的抗体来识别和结合。
这种特异性的机制是由于免疫系统中存在多样性的抗体。
当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时,免疫应答才会被激发。
2.记忆性:一旦机体被其中一种抗原刺激,免疫系统会产生记忆细胞。
这些细胞具有长期存活的能力,并且能够在再次遇到相同抗原时快速作出反应。
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在感染其中一种疾病后,会相对较少再次感染同一疾病的原因。
3.多样性:免疫系统具有非常高的多样性。
我们的免疫系统可以识别数百万种不同的抗原,并产生相应的抗体去对抗它们。
这种多样性是由于基因重组和突变的机制,使得我们的免疫系统能够应对各种不同的病原体。
4.敏感性:免疫系统对于极小量的抗原也能够作出反应。
即使只有几个分子的抗原也足以激发免疫应答。
这种敏感性是由于免疫系统中存在的抗原受体对抗原的高度特异性和亲和力。
在细胞免疫应答中,T细胞会通过识别抗原递呈细胞(APC)上的抗原,在抗原递呈过程中,T细胞受体(TCR)会与MHC分子上的抗原结合,从而激活T细胞。
激活的T细胞会分化为不同的亚群,如辅助T细胞和细胞毒T细胞,来协助其他免疫细胞对抗原的清除和消灭。
细胞免疫应答主要针对体内的感染和异常细胞。
在体液免疫应答中,B细胞会通过其表面的抗体来识别和结合抗原。
一旦抗原与抗体结合,B细胞就会被激活,并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来中和病原体或标记细胞供其他免疫细胞清除。
此外,部分B细胞还能够分化为记忆B细胞,以便在再次遇到相同抗原时快速产生抗体。
体液免疫应答主要针对体外的病原体。
总结起来,免疫应答的特点主要包括特异性、记忆性、多样性和敏感性。
通过细胞免疫应答和体液免疫应答两个分支,免疫系统能够对抗各种病原体和异常细胞。
免疫应答机制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机体免疫防御的基本原理,也为抗感染疾病和免疫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指导。
兽医免疫学06.特异性免疫应答
二、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1. 初次应答
动物机体初次接触抗原,也就是某种抗原首次进入体内引 起的抗体产生过程称为初次应答。
初次应答有以下几个特点: A. 具有潜伏期:机体初次接触抗原后,在一定时期内体内 查不到抗体或抗体产生很少,这一时期称为潜伏期。 B. 先IgM后IgG:初次应答最早产生的抗体为IgM,可在几 天内达到高峰,然后开始下降;接着才产生IgG,即IgG抗体产 生的潜伏期比IgM长。 C. 总量低维持短:初次应答产生的抗体总量较低,维持时 间也较短。其中IgM的维持时间最短,IgG可在较长时间内维持
二、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 Ir)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 有多种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的参与,并在遗传基因的调控下进 行,它包括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和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 疫应答。便于理解,一般将免疫应答的发生过程认为地分为三 个阶段:
致敏阶段 反应阶段 效应阶段 这三阶段紧密相联不可分割,且目前还有很多环节尚未 清楚。
兽医免疫学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绪论 抗原 免疫系统 抗体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变态反应 免疫学实验技术 免疫学防治技术
第六章 特异性免疫应答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概述 免疫应答的一般规律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 免疫耐受 免疫调节
3. 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对抗原的识别 T淋巴细胞借助其表面TCR识别抗原多肽-MHC II分子; B淋巴细胞借助其表面SmIg识别TI抗原和TD抗原。
(二)反应阶段 又称增殖与分化阶段,此阶段是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识别抗
(完整版)医学免疫学填空+简答+知识点
1. 免疫:机体的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排除抗原异物,以维护机体自身平衡和稳定的一种生理性防御功能。
2. 免疫的分类: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3. 免疫的三大功能: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4. 免疫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免疫预防、免疫诊断、免疫治疗5.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6.免疫器官按功能分类:中枢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7.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和胸腺,是免疫细胞产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8. B淋巴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T淋巴细胞在胸腺发育成熟;9.外周免疫器官包括脾、淋巴结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是免疫细胞定居、增殖和发生免疫应答的场所;10.淋巴细胞在中枢免疫器官(初级淋巴器官)成熟后,经血液循环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次级淋巴器官),经抗原刺激后产生免疫应答。
1.免疫系统是由__免疫器官__、__免疫细胞____、_免疫分子___组成。
2. 胸腺是_T___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骨髓是__B___细胞分化发育的场所。
3.免疫应答可分为B 细胞介导的__体液_____免疫应答和T 细胞介导的___细胞____免疫应答两种类型。
4.可通过ADCC作用介导细胞毒作用的细胞是__NK细胞_____。
5.成熟的B淋巴细胞表达的膜表面免疫球蛋白是__IgM_____和__IgD______。
6.抗原的两个基本特性是___免疫原性_________和__免疫反应性____,同时具有两种特性的抗原属于__完全抗原__________。
7.根据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是否需要Th 细胞协助,可将抗原分为__TD-Ag__________和___TI-Ag_________。
8. 在五类免疫球蛋白中,含量最高的是_IgG___________,分子量最大的是___IgM_________,参与粘膜免疫的主要是___sIgA_________。
9. 用木瓜蛋白酶水解IgG得到的两个相同的__Fab_______片段和一个___Fc______片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13
1015
主 要 内 容
* 免疫应答的特异性
* 免疫应答的记忆性
* 免疫耐受性
免疫应答的记忆性
• 概念:机体对抗原产生初次应答后,所接受的活
化信息及产生的效应信息可存留于免疫系统,当再 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可迅速、强烈、持久地发生 应答。
•免疫记忆的物质基础:记忆T/B细胞,亲和力增强
的特异性TCR与BCR,增强的抗原提呈能力等。再 次免疫应答仅由记忆淋巴பைடு நூலகம்胞介导。
(一) BCR多样性产生的机制:
1. 组合多样性:V/D/J/ 的组合及轻重链的组合 肽链 组合多样性 连接多样性 VH VH65 x DH30 x JH6=11700 Vk Vk50 x Jk5 =250 Vl Vl30 x Jl4 = 120 L 250+120 = 370 H+L 2.5 x 108 3 x 107 总计 1014
* 封闭TCR和BCR独特型决定簇;
* 激活Ts细胞,抑制体液免疫应答。
免疫耐受的生物学意义
免疫耐受是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与 非己的基础,即免疫系统在建立对自身抗 原耐受的基础上,才能识别并排斥异己抗 原,从而维持自身环境的稳定。
免疫耐受的临床意义
超敏反应 自身免疫病
肿 瘤
+
移植排斥 反应
免疫耐受
免疫应答的特异性
* BCR、TCR 基因结构 * BCR、TCR基因重排 * BCR、TCR多样性的机制
免疫应答的特异性
* BCR、TCR 基因结构 * BCR、TCR基因重排 * BCR、TCR多样性的机制
三、BCR、TCR 多样性的机制
* 组合多样性
* 连接多样性
* 体细胞高频突变(B细胞)
某些感染
免疫应答的耐受性
* 免疫耐受的概念及特性
* 免疫耐受的诱导条件和形成机制
* 免疫耐受的建立、维持和终止 * 研究免疫耐受的意义
2. 连接多样性:发生于胚系基因 CDR3区位于V/J或V/D/J片段连接处,两 个片段之间的连接点不同或丢失或插入数个 核苷酸及倒转。
3. 体细胞高突变造成的多样性:
成熟B细胞在受到抗原刺激后,在生发中 心发生体细胞高突变,多发生在Ig的CDR区 ,若干核苷酸替换突变,利于提高抗体与抗 原的亲和力。
主要内容
* 免疫应答的特异性 * 免疫应答的记忆性 * 免疫耐受性
免疫应答的耐受性
* 免疫耐受的概念及特性 * 免疫耐受的诱导条件 * 免疫耐受形成机制
* 研究免疫耐受的意义
Medawar胚胎诱导耐受实验(1953年)
免 疫 耐 受
(Immune tolerance)
指在一定条件下,机体免疫系统 接触某种抗原后所产生的对该抗原的 特异性弱应答或无应答状态。
B记忆细胞特征
Bm再次受到抗原刺激,其数量增长为Bn的 10100倍; 产生抗体的量及其亲和力增高; 抗体类型转换,Bm表达膜IgG、IgA、IgE; 抗原递呈能力增强: Bm表达MHCII类分子较Bn 高,BCR亲和力; FDC表面捕获的IC是维持B细胞记忆的重要分子 基础。
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机制
主 要 内 容
* 免疫应答的特异性
* 免疫应答的记忆性
* 免疫耐受性
免疫应答的特异性
* BCR、TCR 基因结构 * BCR、TCR基因重排 * BCR、TCR多样性的机制
BCR、TCR 基因结构
组成TCR和BCR的每条肽链均由可变 区(V区)和恒定区(C区)组成,分别由 分布于不同染色体的多个不连续基因片段 所编码。
动 画 演 示 T 细胞的选择过程
胸腺微环境
阳性选择
阴性选择
Central B cell tolerance in a transgenic mouse model
外周免疫耐受
自身反应性T及B细胞逃避中枢耐受的原因
胸腺及骨髓基质细胞不表达某些外周器 官的组织特异性抗原或机体成熟后表达 的抗原;
* 研究免疫耐受的意义
自身免疫耐受的机制
* 中枢性免疫耐受 胚胎期免疫系统未成熟的T、B 细胞在中枢性免疫器官接触抗原所 形成的免疫耐受。
* 外周性免疫耐受
成熟的T、B细胞在外周淋巴器 官接触抗原所形成的免疫耐受。
Central and peripheral tolerance
中枢免疫耐受:克隆清除学说 (clonal deletion theory)
TCR多样性产生机制
多样性机制 V D a 70 0 b 52 2 g 10 0 d 7 2
J
组合多样性
61
13
2
20
2
28
4.3x103 1.4x103
N序列插入
V区基因数
5.5x103 3.0x107 5.5x103 1.6x1011
5.8x106 6x102
连接多样性
总 计
2x1011
1018
自身抗原表达水平太低或与TCR/BCR的 亲和力低。
外周免疫耐受机制
*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克隆清除
*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克隆失能
*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克隆忽视 *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克隆抑制
Clonal deletion: Activation-induced cell death
T cell anergy
* 免疫抑制:无抗原特异性,对所有抗 原均呈无应答或低应答。
免疫反应
免 疫 正 应 答 免 疫 负 应 答
免疫原 免疫原
4-6周
7-14天
+++
耐受原
免疫原
4-6周
7-14天
免疫正应答和免疫耐受的异同
免疫正应答 抗原刺激 需要 潜伏期 有 抗原特异性 + 免疫记忆 + 免疫反应 强 效 应 排斥异己 免疫耐受 需要 有 + + 无或弱 保护自身
上述基因的随机排列组合,使Ig的数目达1011以上。
100
100
2
2
TCR基因结构及其多样性
肽链 a b g
d
染色体定位 14号长臂 7号长臂 7号短臂
14号长臂
基因片段及排列 V100-J100-C V57-(D-J7-C)2 V3-(V-J-C)3-(CJ-V)2 V5-D2-J6-C
上述基因的随机排列组合,使TCR的数目达1015 1018
胚胎期免疫系统接触特定抗原后 ,针对该抗原的特异性细胞克隆 即被清除或被“禁闭”,机体将 该抗原视为自身成份,出生后将 不对此抗原产生应答。
中枢免疫耐受
克隆清除机制(阴性选择)
自身反应性 T、 B细胞在胸腺与骨髓发育过 程中,其 TCR 及 BCR 分别与微环境基质细胞 表面表达的自身抗原肽 -MHC 分子 / 自身抗原 肽呈高亲合力结合,从而启动细胞程序性死 亡,致克隆清除。
T细胞耐受与B细胞耐受的主要区别
T细胞耐受
耐受原 抗原剂量 诱导时间 持续时间 耐受的形成 耐受的完全性 TD抗原 高或低 较短(24h) 较长(数月) 较易 多为完全耐受
B细胞耐受
TD、TI抗原 高 较长(1-2周) 较短(数周) 较难 多为部分耐受
(一)抗原方面
3. 抗原免疫途径 静脉注射/口服>腹腔注射>皮下/肌肉注射 4. 其他因素 是否用佐剂等
免疫应答的耐受性
* 免疫耐受的概念及特性 * 免疫耐受的诱导条件 * 免疫耐受形成机制
* 研究免疫耐受的意义
(一)抗原方面
1. 抗原的性质
耐受原:小分子、可溶性、单体、 免疫原:大分子、颗粒性、聚合体
2. 抗原剂量
T I 抗原:高剂量 B细胞耐受 TD抗原:高剂量 T、B细胞耐受(高带耐受) 低剂量 T细胞耐受(低带耐受)
(二)机体方面
* 免疫系统的成熟程度(年龄)
胚胎期> 新生期> 成年期
* 动物的种属和品系(遗传)
大鼠、小鼠 > 兔、有蹄类、灵长类
* 机体生理状态
用免疫抑制剂破坏成熟淋巴细胞,造成类似新生期
免疫不成熟状态,有利于诱导免疫耐受。
免疫应答的耐受性
* 免疫耐受的概念及特性 * 免疫耐受的诱导条件 * 免疫耐受形成机制
缺 乏 Th 细 胞 的 辅 助
独特型和抗独特型网络
1.特异性抗体(或TCR、BCR)可变区具有不 同于其他抗体(或TCR、BCR)的独特型表 位,可刺激机体产生抗独特型抗体。 2.独特型及抗独特型抗体在体内形成复杂的 网络系统,其在免疫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3.独特型/抗独特型网络启动耐受的机制:
* BCR胚系基因结构及其多样性
* TCR基因结构及其多样性
(30)
(50)
BCR基因结构及其多样性
肽链 l 染色体定位 22号长臂 基因片段及排列 V30-(J-C)7
k
H
2号短臂
14号长臂
V50-J5-C
V65-D30-J6-C9
(5’-m、d、g3、g1、a1、g2、g4、e、a2-3)
•生物学意义:对机体抵抗病原体多次入侵有重要
意义,是预防接种的免疫学基础。
T记忆细胞特征
Tm比Tn更易激活,所需抗原浓度较低; Tm对协同刺激信号的依赖性较Tn低;
Tm分泌的CK更多,且对CK更敏感;
Tn寿命短,Tm寿命长,表达更多的bcl-2, CK(IL-15)维持其生存; 记忆CD8+T细胞的维持无需CD4+T细胞辅助。
(二)TCR多样性产生的机制
组合造成的多样性:TCR V与J基因片段多于 BCR,如发生V/D/J无效重排后,还可再行重排, 从而增加了有效重排的机会; 连接造成的多样性:N区插入多于BCR,a链V-J 片段、b链V-D、D-J之间都有N插入;而BCR则只 有重链才有N插入; 没有体细胞高频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