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的关系(从马原角度分析)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人的社会实践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但同时也引发了诸多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视角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解决现实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人的社会实践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人通过实践活动与自然界相互作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创造新的社会生活。
马克思指出:“人只有对自然界内部的若干过程的实践认识,这种实践认识是科学认识的起源。
”这就意味着人的认识活动是通过实践来进行的,而对自然界的认识是通过人类与自然界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要求我们以实践为基础,通过实践来认识和改造自然。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关系。
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改变着自然,同时也受到自然的制约和影响。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无论怎样的生产过程,人总是用自然物质和自然力来进行生产。
”人类的生产活动离不开自然界的物质基础和能量支撑,因此人与自然是密切相关的。
人类要改变自然,就必须遵循自然laws,不能逾越自然的界限。
只有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可持续的生产和生活。
这就要求我们在改造自然的时候,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遵循自然的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应当以促进人类自身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要使客观世界成为人类生活的物质世界,只有一个方法,就是使主观世界成为人类的自然力和社会力。
”这说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要改变自然,更重要的是要促进人的自身全面发展。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需要尊重自然的发展规律,不能损害自然的生态环境,因为这将会影响到人类自身的发展和生存。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历史地制约着的。
政治考研马原理重难点分析之:人与自然的关系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第 1 页 共 1 页 政治考研马原理重难点分析之:人与自然的关系自从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以新的形式,延续自己的存在和发展。
通过劳动,人类具有了自己的实践存在方式。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又是一个有着自身特殊发展规律的部分。
在实践中,人把自然界既作为自己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又作为自己生命活动的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
实践使人从统一的自然界中分化出来之后,就从总体上、根本上更深刻、更全面地依赖于自然和社会的物质运动规律。
因此,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便成为人类必须面对的永恒主题。
如果人类不保持自身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那就会危及自身的生存发展。
当今世界出现的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等全球危机问题,并不单纯是自然系统内平衡关系的严重破缺,实际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
恩格斯早就提出了自然界“对人进行报复”以及“人类同自然的和解”问题。
马克思也认为,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实践的规律与人类不断自觉遵循物质世界的规律是一致的。
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
【知识点讲解】1.基本概念或原理分析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统一:一方面,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界;另一方面,人类为了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又必须不断的改变自然界,通过认识自然界的规律,从自然界中获取更多的物质生活资料。
人不能够违背自然规律,因为一旦违背了自然规律,自然界就会反过来报复人类。
所以说人与自然的关系一定要以实现和谐统一为目标。
2.案例或记忆方法2013年12月5日,中央气象台官方微博如此描述一张全国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图。
该图中江苏、浙江、河北一带为红色,其中,江苏南部为红褐色,这在气象条件中为最高级别六级“极差”,即气象条件严重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最新文档)人与自然的关系(从马原角度分析)

人与自然的关系2020年是个不平凡的一年,让作为一名学生的我亲眼见证了曾经梦想的实现。
我得到了梦中最长的假期,实现了在家里上课的梦想,见证了高考延期的历史一刻。
而这一切都源自于今年流行的肺炎--新型冠状病毒。
它从何来?现在众说纷纭,但有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是一些人捕食野生动物,让原先寄生于某种野生动物身上的新型冠状病毒,传染人类。
不管怎么说,可以肯定的是,这场疫情是人的“自作孽”,即人没有敬畏自然而且破坏自然规律所造成的。
因此,针对这场疫情我们需要反思的东西实在太多了,但最需要反思的是我们该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说过:“人直接地是自然的存在物,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我们连同我们的血、肉和头脑都属于自然界。
”人属于自然界,而自然界中的任何事物都不是独立发生的,是相互联系的。
当人类捕食野生动物时,野生动物将新型冠状病毒传染给人类。
所以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类生活离不开自然界。
事物的本质联系是规律,所以自然界有自然界的规律。
恩格斯曾说:“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事实上,新型冠状病毒是因为人类破坏自然规律而爆发的。
可见遵循自然规律的重要性。
从此次捕食野生动物所迎起的后果看来,人类应当明确自然规律的重要性。
实践是人与动物的相区别的因素。
那么在今年的情况下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应是怎么样的?马克思认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结合马克思的论述可以认为人类在在生产中不违背其他物种和在生态系中的生存规律,结合疫情的源头可以认为人类不应该使野生动物形成市场化销售,破坏野生动物的生存规律。
矛盾是无所不在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矛盾。
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个矛盾?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中包含着在实践基础上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原理。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作为地球上最具智慧的生物物种之一,经过悠久的文明积淀,最终归结于我辈寻求自身利益的个体行为,这类似于物质世界中单个粒子的行为,它们的集成形成各种现象和我们所观察到的状态。
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不是孤立的,在如今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大自然和人类之间的关系,已经从以往的统治和剥削,逐渐转变为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的平等关系,这是一种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新解释。
在天然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方面,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利用能力越来越高,然而这也同样带来了大量的负面影响。
例如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的燃烧会导致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进而加剧全球气候变化;过度的土地利用和林地砍伐也会导致森林覆盖率的降低、土地流失和水土流失。
同时,各国政府和科学家们也在不断地进行科技创新和技术改良,设立环保基金和政策以减少环境污染和生境破坏,与此同时也鼓励人们适应自然环境的变迁,发挥大自然的优势,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体现在我们的社会发展中。
在人类社会的演化过程中,人们不断地追求着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人口扩张,城市化进程不断地发展,甚至有些国家进行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建设,被视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但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例如资源的分配不均、社会利益的冲突、生态失衡等,这些问题也促使我们更加重视文明与自然的关系。
在解决这些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它的存在与发展同样是历史与社会进步的基础。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应当摒弃简单的物质追求,建立起动态平衡的人与自然关系。
这种动态平衡意味着,人们需要依据环境的变化,灵活地调整与自然的相处方式,既要能够获得自然提供的资源,又要保护环境、拥抱人文。
事实上,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不仅仅只是社会进步的体现,还暗示着人类广泛而长远的使命。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人的行动应追本溯源、立足当下、开拓未来、以生态文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体系。
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在当代社会,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变得日益紧张和复杂。
自然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过度开采给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带来了许多严重的问题。
而在这个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理论资源和思想指引。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观点的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它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将人类社会看作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活动与自然相互作用、相互依存。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通过劳动改造自然来满足人类的需求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统一人与自然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敌对的关系,而是统一、互动的关系。
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是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为前提的,人类的发展需要依赖于自然的提供。
马克思主义强调,在对待自然时,不断探索和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二、生态环境保护。
马克思主义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态环境的破坏将对人类社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保护生态环境是人类的共同责任。
马克思主义主张通过制定有效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三、实现绿色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应该是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主张通过推动绿色技术的应用和创新,优化资源配置和利用,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同时,马克思主义也提倡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减少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的消耗,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四、社会主义社会下的人与自然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人与自然关系才能得以真正的解放和协调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以保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为基础的,而不是剥削和破坏自然。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们能够实现对自然的全面认识,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念,建立起富有生机和谐的人与自然新秩序。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人类的实践活动是改造自然、实现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在实践的过程中得以建立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
自然界提供了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物质基础和条件,而人类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满足自身的物质生活需求。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矛盾和问题。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下的生产方式导致了对自然界的过度开采和环境污染,破坏了生态平衡,给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资本主义的盲目追求利润最大化,使得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失去了平衡,加剧了人类与自然的矛盾。
为了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在实践过程中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原则,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只有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社会利益。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还强调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把握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人类通过实践活动不断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实现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认识和理解自然界的规律。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还倡导了对自然界的尊重和保护。
人类不能只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自然界的价值和尊严。
人类应当站在保护和改造自然的角度,积极开展实践,使自然界得到合理利用,同时确保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通过实践活动,人类能够改造自然、实现社会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对自然的过度开采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只有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导下,人类才能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实践方法论为我们构建创新型、协调发展的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摘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类与自然应当和谐相处。
社会实践对人与自然关系有着深远影响,人类对自然认识的不断提升也推动了自然资源的改造与利用。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引导下的绿色发展理念,强调生态文明建设与人类发展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指明了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方向。
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人类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促进社会持续稳定的发展。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并关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才能推动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人与自然关系,社会实践,人类认识与改造,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和谐发展,探索。
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下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视角下,人与自然的关系被赋予了重要性。
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人类的社会实践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依赖自然赖以生存,而自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指出人类只有正确处理好自然与社会、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成为实践活动的核心内容。
在当今社会,随着自然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益严重,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尤为迫切。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下,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而是一种有机的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
只有正确把握和谐发展的路径,才能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在当代社会,弘扬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2. 正文2.1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是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历程和生产实践的深刻分析和思考。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与自然是密切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关系,人类是生活在自然界中的一部分,人类的社会活动和生产活动都是在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进行的。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长久以来备受关注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提出的实践观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来探讨这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验证,是理论和实践相互作用的过程。
在这样一个观点下,我们可以从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实践入手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首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方面。
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同时也是能够改变自然界的特殊存在。
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人类通过改变自然界的物质形态来满足自身的需求,但是这种改变必须遵循自然界的规律,不能超越自然界的承载能力。
因此,人类和自然界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要保持生产活动的持续性和发展,必须尊重和保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其次,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人类社会的文化活动也与自然界密切相关。
人类社会的文化活动是基于生产和生活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们不仅影响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也对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人类社会的文化活动可以促进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等理念的传播和实践,使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最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人类社会的政治活动也与自然界密切相关。
政治活动的本质是为了制定和实施公共规则,来协调和调整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
这些规则包括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等,它们有助于优化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推进环境治理和保护。
马原难点解析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原难点解析——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实践为基础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包含着在实践基础上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原理。
⑴实践是人与自然分化与统一的现实基础人类通过实践活动超越了自然,形成了社会存在。
实践又不断实现着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统一。
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实践的永恒主题①自然界“对人进行报复”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②必须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类同自然的和解”⑶以正确的实践方式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①如何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是人的实践活动方式和水平的反映。
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注定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在我国现代化的社会发展进程中,一味限制生产活动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是不现实的。
但传统的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的实践方式和水平已经不适应客观实际,必须根据新的情况改变我们的实践方式。
②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矛盾是由于人类实践方式不当而造成的。
在生产和生活中对于自然界形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
人类发展生产和提高生活水平的活动并不必然违背客观规律。
关键是在人的活动中采取正确的活动方式,尽量地避免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污染。
③必须转变实践活动方式,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自然界的运动属于物质运动,人类的实践属于物质活动,自然界的物质运动与社会性的物质活动都是物质的运动形式,都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实践活动的规律与物质运动的规律是一致的。
违背自然规律的实践活动必然导致自然的报复,而遵循自然规律的实践则导致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
因此,正确的实践方式是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
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

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
在马克思的思想中,人与自然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
第一,自然界是先于人类而存在的,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没有自然界,人类便不可能产生。
第二,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人的生存和发展要依赖于自然界。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第三,自然是人化了的自然,人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
这样的自然界不再是孤立的,而是深深地打上了人的烙印,并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变化。
第四,人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受到自然的约束。
人应该按照自然规律科学合理地改造自然,否则自然界将会对人施加报复。
自然与社会的有机协调。
社会要素是马克思生态观的重要内容,它被看作是人与自然关系的联结点而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一,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有人对自然界的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
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更深刻地表现为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人们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形成的社会关系总和直接影响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其二,自然与社会的相互协调,有机统一。
自然界不仅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社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社会的发展不仅要依赖自然界提供的一切资料和条件,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改造并创造着新的资料和条件。
生态危机的根源探究及解决途径。
马克思深刻揭示了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了一切以资本为中心、金钱至上的理念,他们把自然界仅仅看成是获取利润的工具,人与自然的关系只剩下索取与被索取、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
在这样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控制下,生态被破坏是必然结果。
既然如此,那么根除生态危机的最有效途径便是彻底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共产主义取而代之。
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是一个生态平衡、公正和谐、持续发展的社会,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才能达到一种和谐共生的状态,人与自然最终实现和解。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之一,强调实践是认识的起点和终点,实践是唯一的标准和基础,人类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认识和改造世界。
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指导下,我们可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从唯物主义的角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是生活在自然界中的一部分,人类的实践活动是在自然界中进行的。
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人类的社会活动和生产活动都离不开自然界的资源和条件。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
人类是能动的主体,通过实践活动,可以改变和利用自然界的资源和条件,满足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人类通过实践活动不断改造自然,使自然逐渐适应人类的需要,同时也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虽然人类可以改造和利用自然,但改造和利用的过程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指导我们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相互尊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不能片面追求人类的利益而忽视了自然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倡导人类追求全面发展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
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是经历了与自然对抗、征服和改造的过程,也是不断认识和尊重自然的过程。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从唯物主义的角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类是生活在自然界中的一部分,通过实践活动改造和利用自然,但必须保持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种思考方式对我们认识和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也是指导我们实践活动的重要原则。
(修订版)人与自然的关系(从马原角度分析)

人与自然的关系2020年是个不通俗的一年,让作为一名学生的我亲眼见证了曾经梦想的实现。
我得到了梦中最长的假期,实现了在家里上课的梦想,见证了高考延期的历史一刻。
而这一切都源自于今年流行的肺炎--新型冠状病毒。
它从何来?现在众说纷纭,但有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是一些人捕食野生动物,让原先寄生于某种野生动物身上的新型冠状病毒,传染人类。
不管怎么说,可以肯定的是,这场疫情是人的“自作孽”,即人没有敬畏自然而且破坏自然规律所造成的。
因此,针对这场疫情我们需要反思的东西实在太多了,但最需要反思的是我们该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说过:“人直接地是自然的存在物,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我们连同我们的血、肉和头脑都属于自然界。
”人属于自然界,而自然界中的任何事物都不是独立发生的,是相互联系的。
当人类捕食野生动物时,野生动物将新型冠状病毒传染给人类。
所以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类生活离不开自然界。
事物的本质联系是规律,所以自然界有自然界的规律。
恩格斯曾说:“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事实上,新型冠状病毒是因为人类破坏自然规律而爆发的。
可见遵循自然规律的重要性。
从此次捕食野生动物所迎起的后果看来,人类应当明确自然规律的重要性。
实践是人与动物的相区别的因素。
那么在今年的情况下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应是怎么样的?马克思认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结合马克思的论述可以认为人类在在生产中不违背其他物种和在生态系中的生存规律,结合疫情的源头可以认为人类不应该使野生动物形成市场化销售,破坏野生动物的生存规律。
矛盾是无所不在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矛盾。
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个矛盾?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中包含着在实践基础上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原理。
马原_从马克思主义角度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角度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2014.11.17 本文从普遍联系、本质联系是规律、实践是人特有的活动、矛盾的对立统一四个角度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
从人受自然规律的盲目支配和受外部社会关系的盲目支配两个角度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环境破坏根源的思想和当代世界范围内生态危机的根源。
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变革的理论论证了生态危机对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促进作用。
通过经典作家的论述得出:解决环境破坏的最根本方法是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进入自由王国,使人成为自然界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环境保护;必然王国;社会变革近年来,环境保护成为社会科学界的热点问题,各种观点的论争很激烈。
仅对马克思主义而言,国外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国内很多研究者也在发掘马克思主义中的环保思想。
但也有些海外学者将马克思主义与环境保护对立起来。
如“现代新儒家”杜维明认为:“马克思所谓的‘自然的人化’,就是说按照人的意愿塑造自然,…这种观念也为人类带来了灾害,造成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冲突。
”著名环境伦理学家罗尔斯顿将马克思视为与达尔文、弗洛伊德一样将自身作为与自然作斗争的对立物,并认为:“但马克思反对社会不公的激情,其基础是这样一种信念,人类必须通过辛勤的劳作取得对自然的胜利。
”本人认为,这些观点是不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有很多环境问题的论述,这些论述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集中体现。
而且,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才能正确认清当今世界环境危机的根源,认清各种环保思想的得失,认清环境保护运动的趋势。
同时,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倾向于把马克思主义与环境保护外在结合,并在一定程度上对马克思主义作了“修正”。
而近年来国内一些研究马克思主义环保观的文章也很少从马克思主义原理与马克思主义环保思想之间的密切联系这一角度探讨,本文侧重从这个角度研究。
一、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人与自然的关系(一)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联系是普遍的、无所不包的。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人和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支撑的关系,
人类不仅处于自然界之中,而且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存在着与日俱增
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与自然界密切关联的。
人类通过生产,可
以利用自然资源,创造新的价值和财富,但同时也会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
例如:过度开
垦土地、过度砍伐森林、过度开采矿产等等,这些都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人类必须在生产实践中尊重自然环境,进行可持续发展。
只
有把人类和自然的关系放到一个合理、和谐的状态下,才能够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准则:
首先,要认识到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从而实
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其次,要坚持可持续发展。
要在人类的生产和发展中不断地进行创新,不断地学习和
探索更加环保、节能、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让人类社会在实现自身未来发展的同时,更好
地保护和维护自然环境。
最后,要坚持生态优先。
尽可能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优先保障和维护自然环境,让自然回归自然,实现生态平衡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总之,保护和维护自然环境是人类共同责任,只有让人类和自然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才能够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而这种状态的实现,需要我们在生产、生活中转变发
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采取多种环保措施,加大社会资金投入,推动普及环保知识,形
成人人参与保护环境的良好局面,共创人类和谐、共赢的美好未来。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一个永恒的话题。
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深入,同时也给自然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在这个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角度来看,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只有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角度来看,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是生活在自然界中的一部分,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的供给和支持。
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基础,没有自然资源的支持,人类社会就无法存在和发展。
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改造也是在实践活动中不断进行的。
正如恩格斯所说:“人类的实践只表现在人们对自然进行的直接物质生产和与此相适应的许多其他方面。
”只有通过实践活动,人类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改造自然,满足自己的生产和生活需要。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角度来看,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相互影响的关系。
人类的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包括土地的开垦、水资源的利用、空气的污染等。
自然环境的变化也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比如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破坏、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等。
只有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就必须从社会生产的实践出发,努力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使人类的生产活动与自然的规律相适应。
正如马克思所说:“(生气不息的实践活动)不但转变自然,而且也转变自己,并且在改变了自己的也节制了自己。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角度来看,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需要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制度的改革。
科技创新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重要手段,只有不断推动科技创新,才能更好地满足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在社会制度方面,要建立一种能够有效约束和规范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的制度,保护自然环境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步实现的。
在实践中,人们不仅改变了自己,同时也改变了自然。
人类通过劳动实践,改变了自然界的面貌,改变了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形成了自己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通过实践,人类在与自然的关系中不断地进行变革和发展,表现出了人类对自然的存在和改造的能动性。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告诉我们,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处于实践中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改变这种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
在传统哲学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常常被理解为人类对自然的一种支配和征服。
马克思主义却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类的生产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内容,是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的重要方式。
在生产实践中,人类既依赖自然,又改变自然,同时也受到自然的限制和影响。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在人类历史的特定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常常表现为矛盾和冲突。
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和污染,导致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马克思主义认识到,要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和问题,必须建立起一种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这就是说,要尊重自然的规律,保护自然的生态系统,实现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这种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需要建立在对自然科学规律的认识和尊重基础之上,同时也需要建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
只有建立起这种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优质生活。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处于实践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历史性的、社会性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在总结以往各个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演变史的基础上,对自己所处时代自然受到漠视和遭到破坏及由此所造成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了深刻的论述。
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类社会存在着,它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存在物,是人类的母体,人属于自然界,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人作为整个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对自然界具有根本的依赖性。
恩格斯说,“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
这说明,自然界是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前提。
马克思也说,“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自然是人类的无机身体——那是就自然本身不是人类躯体而言。
‘人类依靠自然生活’意味着自然是他的躯体,如果他要活着,他就必须保持与它不断交流;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和自然相联系,仅意味着自然和它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这进一步指出,人类对自然界来说并不是天然的征服者,相反,自然界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由此可见,“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作为直接的自然存在物,与自然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自然界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是人类生活和社会历史运动的前提和基础;人类依靠自然生活,自然界为人的生存、发展和享受提供资料,“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
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
”所以人的实践活动就要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
二、人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以后,仍然离不开自然界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
人不仅是自然存在物,还是社会存在物,人区别于动物的特质就在于:人具有能动的自由自觉性和社会实践性。
马克思指出,“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解马原知识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指人类和自然之间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关系。
在这个关系中,人类尊重自然,依靠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实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因为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自然。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不仅是现代文明的需要,更是人类长期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人类与自然的依存关系1. 人类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始终依赖自然。
自然提供了人类生存发展所需要的空气、水、食物、能源等资源,同时也为人类提供了气候、环境等基本条件。
人类在使用自然资源的也要保护自然环境,以维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自然灾害的发生,使人类了解到自然的威力和自身的渺小。
面对自然灾害,人类需要尊重自然规律,增强适应能力,减少灾害损失。
3. 自然对人类的教育作用。
自然界中的规律和现象,启发人类认识自然规律,发明创造,推动科技进步。
二、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1. 人类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
人类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防止生物灭绝,维持生态平衡。
2. 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生态文明。
人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3. 推进可持续发展。
人类的发展需要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要对未来世代负责,建立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4. 发扬敬畏自然、融洽相处的传统文化。
人类要传承和发扬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传统文化,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态伦理。
三、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状1. 近年来,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日益严重,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问题凸显,人与自然的矛盾不断加剧。
2.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恶化,给人类带来许多灾难和困扰。
3. 人类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也导致资源分配不公,加剧了社会矛盾,影响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路径及对策1. 提高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教育。
加强自然科学教育,增强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弘扬绿色发展理念,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来改造自然和社会,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在这个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
首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人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人类只有在自然界中生存才有可能进行实践活动。
而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深刻而广泛的,自然界提供了人类所需的各种资源和条件,这些资源和条件塑造了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态。
因此,人类和自然之间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关系。
其次,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人类利用自然资源进行生产和生活,必然会对自然环境造成影响。
长期以来,人类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采取了盲目开采自然资源、大规模砍伐森林等方式,导致环境恶化,生物灭绝等问题。
这说明,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地依存和影响,而是具有复杂性和矛盾性。
第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人类应该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只有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因此,人类需要逐步地改变不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以实现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共生。
第四,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主张,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要坚持全球视野,推动国际间的经济合作和资源保护。
需要加强全球环境治理,确保地球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稳定性,为世界人民的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总之,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视角来看,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相互依存和互相影响的关系。
只有正确处理好这种关系,才能建立可持续的生态文明,让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
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在总结以往各个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演变史的基础上,对自己所处时代自然受到漠视和遭到破坏及由此所造成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了深刻的论述。
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类社会存在着,它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存在物,是人类的母体,人属于自然界,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人作为整个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对自然界具有根本的依赖性。
恩格斯说,“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
这说明,自然界是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前提。
马克思也说,“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自然是人类的无机身体——那是就自然本身不是人类躯体而言。
‘人类依靠自然生活’意味着自然是他的躯体,如果他要活着,他就必须保持与它不断交流;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和自然相联系,仅意味着自然和它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这进一步指出,人类对自然界来说并不是天然的征服者,相反,自然界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由此可见,“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作为直接的自然存在物,与自然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自然界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是人类生活和社会历史运动的前提和基础;人类依靠自然生活,自然界为人的生存、发展和享受提供资料,“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
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
”所以人的实践活动就要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
二、人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以后,仍然离不开自然界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
人不仅是自然存在物,还是社会存在物,人区别于动物的特质就在于:人具有能动的自由自觉性和社会实践性。
马克思指出,“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与自然的关系
2020年是个不平凡的一年,让作为一名学生的我亲眼见证了曾经梦想的实现。
我得到了梦中最长的假期,实现了在家里上课的梦想,见证了高考延期的历史一刻。
而这一切都源自于今年流行的肺炎--新型冠状病毒。
它从何来?现在众说纷纭,但有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是一些人捕食野生动物,让原先寄生于某种野生动物身上的新型冠状病毒,传染人类。
不管怎么说,可以肯定的是,这场疫情是人的“自作孽”,即人没有敬畏自然而且破坏自然规律所造成的。
因此,针对这场疫情我们需要反思的东西实在太多了,但最需要反思的是我们该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说过:“人直接地是自然的存在物,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我们连同我们的血、肉和头脑都属于自然界。
”人属于自然界,而自然界中的任何事物都不是独立发生的,是相互联系的。
当人类捕食野生动物时,野生动物将新型冠状病毒传染给人类。
所以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类生活离不开自然界。
事物的本质联系是规律,所以自然界有自然界的规律。
恩格斯曾说:“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事实上,新型冠状病毒是因为人类破坏自然规律而爆发的。
可见遵循自然规律的重要性。
从此次捕食野生动物所迎起的后果看来,人类应当明确自然规律的重要性。
实践是人与动物的相区别的因素。
那么在今年的情况下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应是怎么样的?马克思认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结合马克思的论述可以认为人类在在生产中不违背其他物种和在生态系中的生存规律,结合疫情的源头可以认为人类不应该使野生动物形成市场化销售,破坏野生动物的生存规律。
矛盾是无所不在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矛盾。
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个矛盾?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中包含着在实践基础上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原理。
违背自然规律的实践活动必然导致自然的报复,所以新型冠状病毒是人与自然关系失衡的报应,要想得到人同自然的和解,就必须转变人类实践活动方式--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综合上所述观点,人类属于自然界,我们的实践活动应遵循自然界的规律,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平衡,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附注:上述4个观点参考紫曦空逸的文献《从马克思主义角度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的“ 一.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人与自然的关系”的4个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