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福利国家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讲福利国家理论主要内容:

一、福利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二、西方经济学中的福利国家理论

三、福利国家危机

四、福利国家的改革与启示

主要参考文献

1.《福利国家经济学》,尼古拉斯•巴尔,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当代西方经济学新进展》方福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福利经济学前沿问题》,尼古拉斯•巴尔、大卫•怀恩斯,辽宁人民出版社

4.《福利国家向何处去》,周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5.《构建全民共享的发展型社会福利体系》,中国发展出版社

6.《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吴敬琏,上海远东出版社

一、福利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关于福利国家的典型故事“在20世纪,如果你碰巧出生在瑞典,那就像中了头彩一样。”——一位美国作家。20世纪60、70年代,是瑞典的“黄金时期”有个患了轻度抑郁症的人跑到公立医院去看病。当时正值寒冬,日短夜长。为了能让病人进行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医生开了一道处方:去西班牙两星期病假,机票和酒店开销算作药费,全部报销。

1.什么是福利国家

布里格斯(Asa Briggs)为福利国家给出了一个著名的界定:“‘福利国家’是这样一种国家,其中,有意识地运用组织的力量(通过政治和管理)至少在三个方面努力减少市场力量发生作用的范围:第一,保证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而不管他们财产的市场价值如何;第二,使个人和家庭能够应付“社会意外事件”,如生病、年老和失业,以降低不安全感的程度,否则个人和家庭将会面临危机;第三,保证在一定范围内的社会服务领域向所有公民提供所能得到的最好服务,不管他们的地位和阶层如何。转引自《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4卷,北

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福利国家的内容:第一,以社会保障制度为主体;第二,政府保证所有公民享有最低标准的收入、营养、健康、住房、教育和就业机会;第三,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一个简便的界定,就是“社会开支”在一国GDP中所占的比例,比例高的属于福利国家,比例低的属于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国家。在西方国家,属于“社会开支”内容的包括像医疗保障、退休金、教育等等必要的福利,它们是通过国家的税收、用非市场的手段经营的(即社会福利的非商品化)

福利国家社会开支的比例:瑞典为32%,法国29%,丹麦、德国28%以上,挪威、奥地利、比利时在26%~27%左右,芬兰、意大利在23%~25%之间,瑞士、荷兰、英国在23%上下,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都在18%左右、美国不到17%。

社会指标(平均寿命):日本82.07(岁,下同),法国80.87,瑞典80.63,澳大利亚、瑞士80.62,加拿大80.34,意大利79.94,挪威79.78,奥地利79.21,荷兰79.10,德国78.95,比利时78.92,英国78.7,芬兰78.66,美国78.06,丹麦77.96

社会指标(每千个新生儿的死亡数):日本和瑞典为3.2,挪威为3.3,芬兰3.7,瑞士4.1,比利时、法国4.2,德国4.3,丹麦、奥地利、澳大利亚4.4,荷兰4.7,英国、加拿大4.8,意大利5,美国则高达6.3。

经济指标(以美元为单位人均GDP):挪威:10万以上,丹麦、瑞士6.7万,瑞典、芬兰、荷兰:5.5万上下,奥地利5.2万,澳大利亚5万,比利时4.9万,法国4.8万,加拿大和美国:4.7万,德国:4.6万,英国4.5万,意大利4万,日本3.8万

大体而言,欧洲发达国家属于福利国家,美国一般不称作福利国家。2.福利国家的理论起源和发展

现代福利制度起源于英国的《贝弗里奇报告》。《贝弗里奇报告》对战后英国福利社会的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个报告主张的社会福利可以被概括为“3U”思想:普享性原则(Universality),即所有公民不论其职业为何,都应被覆盖以预防社会风险;统一性原则(Unity),即建立大一统的福利行政管理机构;均一性原则(Uniformity),即每一个受益人根据其需要,而不是收入状况,获得资助。“福利国家”(welfare state)这个概念是1941年由威廉•坦普尔最初提出来的,以区别于纳粹德国为统治者服务的“权力国家”(power state)。人们常常把1948年7月5日英国国民可以享用国民保险的这一天作为英国福利国家的诞生日。从此,现代资本主义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欧洲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开始效法建立了福利国家

二、西方经济学中的福利国家理论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可以解释建立社会保障的理论依据,并可以诠释西方福利国家存在的理性缘由。这样,在主流经济学和社会保障及福利国家之间,可以建立一个对话渠道:社会保障的建立和福利国家的存在,不仅仅是由于“社会正义”的需要,它也是出于“经济效率”的原因。

1.微观经济学与福利国家

微观经济学认为市场会出现失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鲍莫尔(Baumol)和阿罗等经济学家对1920年庇古的《福利经济学》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一批经济学家创建和发展起来的旧福利经济学做了重要补充和修改,从而使之在深入研究市场失灵和国家干预合理性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福利经济学

20世纪80年代关于福利国家的大辩论,《福利国家经济学》出版(1987年)市场失灵与福利国家(社会保障)

1.市场的不确定性

2.市场的规模收益易引发自然垄断

3.在存在外部性的情况下,市场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

4.市场不能提供最优数量的公共物品

5.竞争性市场常带来不公平的收入分配

6.信息不对称导致市场失灵

(1)养老保险

(2)失业保险

(3)医疗保险和健康保险

在保险市场上,信息不对称实际上也是个委托代理间题,即投保人(代理人)和保险商(委托人)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将导致市场效率损失。例如,投保人通过采取保险商不可观测的行动影响到其损失的概率和数量时就会出现道德风险问题,而当高风险的人向保险商隐瞒事实导致后者无法做出区分时就出现逆向选择问题

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克洛夫在其论文《柠檬市场:质量的不确定与市场机制》中提出的。柠檬(a feeble or unsatisfactory person or thing)指旧货。在旧车市场上,由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价格下降产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进而出现市场产品平均质量下降。市场选择的结果不是优胜劣汰,而是留下差的,所以叫逆向选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