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较难的计算
高中地理地转偏向力难点突破的实验
高中地理地转偏向力难点突破的实验【摘要】本实验旨在探究高中地理中地转偏向力的难点问题,并通过实验方法进行突破。
选择适当的实验材料,搭建实验装置,然后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实验数据。
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和实验意义,同时展望未来可能的实验方向。
通过本实验的进行,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地球自转引起的地转偏向力现象,为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理解提供实验支持。
【关键词】高中地理、地转偏向力、实验、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材料、实验装置、实验操作、实验数据、实验结果、实验结论、实验意义、实验展望。
1. 引言1.1 实验目的实验目的是通过观察地球自转引起的地转偏向力现象,探究其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了解地球自转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会使物体在地球表面上做曲线运动,而不是直线运动。
2. 探讨地转偏向力对物体轨迹的影响:通过实验观察沿不同方向释放的物体在地球表面上的轨迹,了解不同方向的地转偏向力对其轨迹的影响。
3. 理解地球自转现象的物理原理:地球自转所产生的地转偏向力是由地球自转和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所形成,通过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地理地转偏向力的物理原理。
通过以上实验目的的研究,能够帮助学生对地理地转偏向力有更深入的认识,并进一步理解地球自转现象的物理意义。
1.2 实验原理地球自转偏向力是指地球自转时所产生的一种偏向力,它会对地球上的物体产生一定的影响。
实验中,我们将通过搭建实验装置来模拟地球自转偏向力的情况,从而观察和分析其作用机理。
实验原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地球自转导致的离心力,二是地球自转导致的科里奥利力。
地球自转导致的离心力是由于地球在自转过程中,地球上的物体在经度方向上的速度不同,造成物体所受的向外离心力,使得物体向外移动。
这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取决于物体的质量、自转速度和纬度等因素。
通过实验观察地球自转偏向力的作用,不仅可以加深对地球自转现象的理解,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自然规律。
高中地理部分重难点总结
⾼中地理部分重难点总结第⼀章⾏星地球第⼀节宇宙中的地球⼀、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及主要类型天体是指宇宙中各种形态物质的总称。
包括⼏种常见的天体:恒星、星云、⾏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 2、天体系统(1)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太阳系中的⼀颗普通⾏星 1、⼋⼤⾏星(1)组成:按距太阳由近及远依次为⽔星、⾦星、地球、⽕星、⽊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地球是太阳系中⼀颗普通的⾏星(1)⼋⼤⾏星的运动特征①同向性:都是⾃西向东。
②共⾯性:⼋⼤⾏星公转轨道倾⾓都很⼩,⼏乎在同⼀个平⾯上。
③近圆性:公转轨道椭圆的偏⼼率都很⼩,都接近正圆。
(2)⼋⼤⾏星的结构特征地球与⽔星、⾦星、⽕星相⽐,没有特殊的地⽅。
⼋⼤⾏星的质量、体积、距⽇远近等结构特征既有共性,⼜有差异。
由此,可以将⼋⼤⾏星划分为三类:①类地⾏星,包括⽔星、⾦星、地球和⽕星;②巨⾏星,包括⽊星和⼟星;③远⽇⾏星,包括天王星、海王星。
三、存在⽣命的星球——地球是⼀颗特殊的⾏星地球上存在⽣命物质的条件 1、宇宙环境条件(1)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2)安全的空间运⾏轨道 2、地球适宜的⾃⾝条件 1、⽇地距离适中2、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3、液态⽔的存在第⼆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的概念: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
2、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在⾼温⾼压下,四个氢原⼦核聚变成⼀个氦原⼦核。
3、对地球的影响:①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②是地理环境变化的重要原因。
维持地表温度,是地球上的⽔、⼤⽓、⽣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③是我们⽇常⽣活和⽣产的能源。
4、太阳辐射由⾚道向两极递减⼆、影响太阳辐射能的因素1、太阳⾼度⾓。
⼀般来说太阳⾼度⾓⼤的地⽅太阳辐射强,我们⼀般说纬度低的地⽅太阳⾼度⾓⼤,因此可以说纬度低的地⽅太阳辐射强。
2、海拔⾼度。
海拔越⾼,⼤⽓层薄,云量少,太阳辐射强。
高中地理中怎样计算地方时
高中地理中怎样计算地方时高中地理中怎样计算地方时?在高中地理课程学习中,地方时的计算是同学们学习过程中比较难的问题之一,本文将地方时计算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归纳如下,供同学们学习和参考.一.高中地理中计算地方时的一般步骤:1.找两地的经度差:(1)如果已知地和要求地同在东经或同在西经,则:经度差=经度大的度数—经度小的度数(2)如果已知地和要求地不同是东经或西经,则:经度差=两经度和(和小于180°时)或经度差=(180°—两经度和)。
(在两经度和大于180°时)2.把经度差转化为地方时差,即:地方时差=经度差÷15°/H3.根据要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西位置关系,加减地方时差,即:要求点在已知点的东方,加地方时差;如要求点在已知点西方,则减地方时差。
二.高中地理中地方时的计算需要明确东西位置关系的判断:(1)同是东经,度数越大越靠东。
即:度数大的在东。
(2)是西经,度数越大越靠西。
即:度数大的在西。
(3)一个东经一个西经,如果和小180°,东经在东西经在西;如果和大于180°,则经度差=(360°—和),东经在西,西经在东;如果和等于180,则亦东亦西。
三.高中地理中地方时的计算应用举例:【例1】已知:A点120°E,地方时为10:00,求B点60°E的地方时。
分析:因为A、B两点同是东经,所以,A、B两点的经度差=120°-60°=60°地方时差=60°÷15°/H=4小时因为A、B两点同是东经,度数越大越靠东,要求B点60°E比A点120°E小,所以,B点在A 点的西方,应减地方时差。
所以,B点地方时为10:00—4小时=6:00【例2】已知:A点100°W的地方时为8:00,求B点80°W的地方时分析:A、B两点同在西经,则:A、B两点的经度差=100°—80°=20°所以:A、B两点的地方时差=20°÷15°/H=1小时20分因为A、B两点同是西经,度数越大越靠西,B点80°W在A点100°W的东方,应加地方时差.所以:B点的地方时为8:00+1小时20分=9:20【例3】已知:A点110°E的地方时为10:00,求B点30°W的地方时.分析:A在东经,B在西经,110°+30°=140°<180°,所以经度差=140°,且A点东经在东,B点西经在西,A、B两点的地方时差=140°÷15°/H=9小时20分,B点在西方,所以,B点的地方时为10:00—9小时20分=00:40。
高考地理80个难题攻克专题
高中地理| 80个难题攻克专题1.某地地理位置的描述——标准模板,按规则出牌(1)绝对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纬度带位置、温度带位置)(2)相对位置和相邻位置(位于XX地区的XX方位,东西南北中靠、濒、临、接XXXXXX地区)【引申题型】——地理位置进行评价(1)经纬度位置(所跨纬度带、热量带)——气候→农业(种类、生长期和熟制)(2)海陆位置(降水、海洋运输、海洋资源开发)(3)相邻位置(陆上相邻)——商贸、国际协作与分工(如珠江三角洲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利于对外开放等)(4)交通位置(陆上、海上交通)——运费、大物流、转口贸易、商贸、腹地(5)经济位置——吸引资金、技术引进;科研,技术发展;国际协作和分工(6)政治位置——政治中心或区域行政中心2.地形特征的描述——标准模板,按规则出牌(1)地形类型多样或单一,以XX、XX、XX地形为主;(2)地势起伏大(小),地势XX高XX低;(3)主要地形类型的分布(4)特殊地貌(如果有则一定要说):海岸线、喀斯特地貌、沙漠戈壁、冰川地貌、火山等。
【引伸题型】地形对地理要素的影响=气候+河流+土壤+农业+工业+交通+城市3.等值线题目的五读法——秒杀选择题(1)读图名——明确等值线的类型(2016届高考可能会汇入新的等值线元素)(2)读数值——注意取值,同时注意题干中所注的关键词“最大”、“最小”等词汇,在高考时一定要有目的性地勾画重点,正确运用好公式。
这里特别强调局部范围内“闭合”的地方。
(3)读疏密程度——反映水平差距的大小(如坡度、温差、风力、空间差异等等)(4)读凸起方向——这也是命题的重点,“凸高为低、凸低为高”“凸高为高、凸低为低”往往成为考试比较青睐的东西(5)读延伸方向——通过等值线这个载体,来考查影响某地理要素的影响因素,这也是一种考法。
4.地方时的计算——找关键,取整估算,接近秒猜正确选项(1) 第一步必须通过图文信息找到已知地方时)——这是解题的关键(2)第二步明确公式,看算东还是算西,用加还是用减,这个题目有点变化,特别注意带有航程类的题目,必须加上航行的时间,否则这个题目就会陷入陷阱,要素不全,答案出错。
高中地理地转偏向力难点突破的实验
高中地理地转偏向力难点突破的实验【摘要】本实验旨在探究高中地理地转偏向力难点,并通过实验方法寻找突破之道。
实验中,我们首先明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步骤并进行实验操作。
随后对实验结果进行详细分析,发现其中的规律和问题所在,并进一步探究实验难点所在。
在难点探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可能的实验突破方法,以期解决地转偏向力实验中的困难。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刻认识到地转偏向力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也激发了我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最终,本实验总结了实验过程中的收获和经验,为今后深入研究地球现象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地理、地转偏向力、实验、高中、难点、突破、实验背景、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分析、实验难点探究、实验突破方法、实验总结1. 引言1.1 实验背景地转偏向力是地球自转产生的一种力,即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和地球引力的合成力。
地转偏向力是地球表面物体受到的一种影响,使得物体在移动时受到一个向右偏转的力。
这一现象在导航、气象和地理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学生需要通过实验来更好地理解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实验背景部分将介绍地球的自转以及地转偏向力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引起的现象。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地转偏向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本实验还将探究地转偏向力的难点所在,提出突破难点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探究、发现。
通过这一实验,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地球自然现象,提升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理解。
2. 正文2.1 实验目的实验目的是通过实验研究地球自转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了解地球自转引起的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机理。
具体而言,实验目的包括验证地球自转引起地转偏向力的存在及其影响物体运动的规律性,探究地球自转对物体运动轨迹的影响,并通过实验结果验证地球自转速度对地转偏向力大小的影响关系。
通过实验目的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可以深入理解地球自转现象对地球物理学的重要性以及地球自转对物体运动的重要影响。
高中地理计算公式大全
高中地理计算公式大全高中地理学科是一门系统性、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自然科学,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中地理计算公式大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计算公式大全1、极昼极夜的范围=90-太阳直射点的度数2、两点的相对高度公式:相对高度小于(n+1)乘以等高距,大于等于(n+1)乘以等高距。
其中n为等高线的条数。
3、地方时:(1)根据太阳照射情况形成的时刻,如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位于昼半球中央)为12点。
(地球自转会造成照射情况的变化,地方时就变化) 要求:能在任意形式的日照图上读出特殊地方时(如12点、0点或24点、6点、18点)的分布。
(2)图上计算:经度每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或1度/4分钟、经度1分/4秒钟),东早(加)西晚(减)注意:过日界线时日期还要再加(向西)减(向东)一天(3)公式计算:(甲经度-乙经度)乘以1小时/15度=甲地方时-乙地方时注意:东经度写成正数,西经度写成负数。
正负经度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异。
4、时区:(1)为了各地交往的方便,将全球经度划分为24个时区,各时区以其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时区的共用区时。
(2)某经度所在的时区计算:经度/15度=商.....余数。
如果余数小于7.5,所在时区=商数如果余数大于7.5,所在时区=商数+15、区时(1)时区每差1个区,区时相差1小时,东早(多)西晚(少)注意:过日界线日期要先加减一天(2)公式计算:甲时区-乙时区=甲区时-乙区时注意:东时区写成正数,西时区写成负数。
正负数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别。
6、正午太阳高度:(1)正午太阳高度是指一天中的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图上推导(略)(3)计算公式(与直射点相比):90度-某地H=直射点纬度与某地纬度的角度差的绝对值技巧:可以将北纬写成正数,而将南纬写成负数。
(4)计算公式(与任意纬度相比)甲H-乙H=(甲纬度-乙纬度)的绝对值注意:北纬度写成正数,南纬度写成负数7、比例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注意:比例尺本身没有单位,但计算时要注意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要先换算统一。
高中地理计算方法大全
高中地理计算方法大全高中地理计算方法大全1.比例尺计算: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2.经纬度计算:经度差与地方时差算经度——地方时每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纬差法与正午太阳高度算纬度——正午太阳相差多小,纬度相差多少;北极星的仰角即地平高度等于当地地理纬度;经纬线上长度算经纬度——1经线长111km,1纬线长111cosфkm(ф为纬度)。
3.海拔和相对高度的计算:等高线图上任意两地相对高度的计算可根据(n-1)d⊿h(n+1)d(其中n表示两地间不同等高线的条数,d表示等高距)。
4.流域面积的计算:作出流域的分水线即山脊线,由分水岭所围的区域即为流域的范围;因图形不规范,计算时一般算出图幅面积后,再分析流域面积占图幅面积的比重,相乘即可。
5.有关时间计算:①某地时区数=该地经度15,对商取整数部分,尾数部分四舍五入;②根据各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为本时区区时,相邻的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即求某地区区时=已知地区时两地时区,注意东加西减;③根据东早西晚,经度每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即求某地地方时=已知某地地方时(两地经度差4分钟/1),注意东加西减;④日期界线有两条,自然界线即地方时0:00经线,以东早一天,为新的一天,以西晚一天,为旧的一天;人为界线即国际日期变更线,也就是180经线(但两者并不完全重合),规定日界线以东晚一天,为旧的一天,以西早一天,为新的一天;新的一天的范围即从地方时0:00经线向东到180经线的范围;新的一天的范围=180经线的地方时15。
⑤日照图上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00,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00;晨昏线与某纬线的切点所在经线为0:00(切点为极昼)或12:00(切点为极夜)。
6.地球自转速度计算:①地球上除南北极点外,其它各地角速度都相等,大致每小时15;②地球上赤道处线速度最大,南北极点为0,任意纬线上线速度 V ф=V赤道cosф=1670cosфkm/h;③同步卫星的角速度与地球上除极点外的任一点都相等,线速度比对应地面上的点大。
高中地理中的计算大全(下)
高中地理中的计算大全(下)
高中地理中的计算大全(下)
5.地形图中的计算
(1)计算公式:
坡度计算:相对高度/水平距离
相对高度计算:两点的海拔相减
水库储水面积计算:找到最高水位的海拔高度,根据此海拔等高线围绕的范围,估算其面积
陡涯相对高度计算:(n-1)d≤H<(n+1)d
⑵案例:计算图示区域的最大高差;a、b两点间的坡度;c陡涯的相对高度;此处修筑的大坝海拔高110米,水库的容量大约是多少?计算过程:
①图示区域最高在600-700,最低在0-100。
交叉相减,最大高差接近700米。
②a、b两点间图距1cm,相对高差200-400,坡度在200/500-400/500之间。
③大坝一定在图中的峡谷处,100米围成的范围大致是1.5 cm宽,2 cm 长,面积约为750×1000=750000m²。
④c陡涯是三条等高线重合,等高距100米,则相对高差H为
(3-1)100≤H<(3+1)100, 200≤H<400。
6.气温垂直递减率及其计算
⑴原理:0.6℃/100m
⑵案例:当Ts稳定在-8℃时,地面气温要上升到℃以上时,逆温现象才会结束,此时时间是。
计算过程:
设地面温度为X时逆温消失, T比地面低3000 m×0.6℃/100m =18℃,则T = X -18℃
已知Ts=-8℃,T>Ts时,逆温消失,X-18℃>-8℃X>10℃。
【高中地理】高考地理重难知识点:地方时的计算方法
【高中地理】高考地理重难知识点:地方时的计算方法高考地理重难知识点:地方时的计算方法【摘要】高考地理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当地时间的计算方法是geonet为您编制的最新考试信息。
请仔细阅读!一.一个原理:东边的时刻早。
因为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的,所以东边先看到日出。
东时区区时早于西时区区时;东西时区内越往东区时越早。
二.两种线:特殊时间子午线和两个日期边界。
特殊的时间经线:(1) 6:00子午线:早晨线和赤道交点所在子午线的当地时间。
(2)18时经线: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
(3)子午线12:00:将白天半球的子午线平分的当地时间。
(4)24时经线:平分夜半球的经线的地方时。
两个日期界限:(1)180经线:固定性;日期为向东减一天,向西加一天。
(2) 0小时子午线:不确定性。
3.计算区时和时区计算的三个步骤。
(1)计算当地时区:将已知经度除以15。
如果余数小于7.5,则商是经度所在的时区。
如果余数大于7.5,则经度所在的时区为商+1。
东经是东时区,西经是西时区。
(2)计算时区差:同为东时区或同为西时区,时区数相减,一个在东时区一个在西时区,则时区数相加。
例如东八区与东二区相差6个时区,东八区与西五区则相差13个时区。
(3)计算面积时:使用获得的时区差向东增加,向西减少。
例如,当第二个东区为6,第九个东区为6+7=13时;西三区6-5=1;6-13=-7,24-7=17(日期减去一天)。
而在跨年、跨月、跨年的时候你应该注意。
地理网的编辑为大家带来的高考地理重难知识点:地方时的计算方法,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重难知识点:地理时区的计算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重难知识点:地理时区的计算高中地理重难知识点:地理时区的计算[摘要]高考一步一步地,候选人不熟悉地理。
如今,geonet的编辑给候选人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高中地理重点和难点:我希望对你的地理知识计算有所帮助。
学过高中地理的人都知道,有关地理时区的计算这一知识点,几乎所有的同学都为感觉有很大的难度。
从而在此,京翰高考网为了同学们总结地理时区的计算技巧和公式。
1.确定日出和日落的时间:(1)某地日出时刻,就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晨线交点的地方时。
(2)计算可以使用中午时间-白天长度的一半,或午夜时间+夜间长度的一半。
(3)某地日落时刻,就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昏线交点的地方时。
(4)计算可以使用中午时间+白天长度的一半,或午夜时间-夜间长度的一半+一天。
(5)春分或秋分时,全球昼夜平分,6时日出,18时日落。
(6)在赤道上,一年四季都有正方形的白天和夜晚,日出在6:00,日落在18:00。
2、确定太阳高度:(一)特定时间的太阳高度:(1)昼半球上的太阳高度大于零,最大值出现在正午,即地方时12点时。
(2)午夜球上的太阳高度小于零,最小值出现在午夜,即当地时间0点。
(3)晨昏线(圈)上太阳高度等于零。
(二)正午太阳高度:(1)中午太阳的高度等于90度。
(2)同一天正午太阳高度相同的纬线有两条,这两条纬线分布在直射纬线的两侧,与直射纬线的纬差相等。
(3)纬纱上正午太阳的高度等于90减去纬纱和直接纬纱之间的纬度差。
(三)二分二至太阳高度分布规律:(1)春分时,太阳直射赤道。
赤道上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从赤道到两极,正午太阳高度逐渐降低。
(2)夏至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上太阳高度为90,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的最大值,南半球达到最小值。
(3)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
赤道上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从赤道到两极,正午太阳高度逐渐降低。
(4)冬至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上太阳高度为90,南回归线南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的最大值,北半球达到最小值。
高中地理的计算题
高中地理的计算题
高中地理的计算题通常涉及地理坐标、时区、距离、面积、人口等方面的计算。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高中地理计算题示例:
1.经纬度计算:
给定两个地点的经纬度,计算它们之间的直线距离或相对方位。
例如:A地的经纬度为(30°N, 120°E),B地的经纬度为(40°N, 130°E),求A、B两地之间的距离。
2.时区计算:
给定一个地点的经度和标准时区,计算该地点所属的时区。
例如:某地的经度为110°E,求该地所属的时区。
3.面积计算:
给定一个地理区域的经纬度范围,计算该区域的面积。
例如:某地区的经纬度范围为(30°N-40°N, 110°E-120°E),求该地区的面积。
4.人口密度计算:
给定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和面积,计算该地区的人口密度。
例如:某地区的人口为100万,面积为1万平方公里,求该地区的人口密度。
5.海拔计算:
给定两个地点的海拔和它们之间的垂直距离,计算其中一个地点的海拔。
例如:A地的海拔为1000米,B地在A地上方500米,求B地的海拔。
这些只是高中地理计算题的一些示例,实际考试中可能还有其他类型的计算题。
为了应对这些计算题,学生需要熟练掌握相关的地理知识和计算方法,并多做练习题以提高解题能力。
高中地理重难点突破时间计算专题
图5-1 重难点突破5 时间计算专题部分考点一:基本方法――东加西减(04年·春招卷)我国领土最西端(约73°E )在帕米尔高原上。
据此回答1、2题。
1.3月21日,我国领土最西端日出时北京时间约为 ( )A .8时18分B .9时8分C .10时28分D .11时18分2.当帕米尔高原日出时间由最晚逐渐提早时,地球公转的线速度 ( )A .接近最快B .接近最慢C .由最快转慢D .由最慢转快3.(03年·春招卷)北京时间2002年12月3日22时30分,世界展览局在摩纳哥(东1区)宣布上海获得2010年世博会主办权,此时摩纳哥的时间是 ( )A .12月3日15时30分B .12月2日9时30分C .12月3日9时30分D .12月2日15时30分考点二:与运动(火车、飞机)有关的时间计算(08年·重庆卷)白令海峡是亚欧大陆与北美大陆相距最近处,如果在这里修建一条铁路同原有铁路连通,可以为两大陆提供一条便捷的陆上交通通道。
读图5-1,回答4、5题。
4.从北京到洛杉矶铁路沿线,占绝对优势的自然景观是 ( )A .针叶林B .阔叶林C .半荒漠D .苔原5.一列时速为189km 的火车,北京时间3月8日20:00从北京直发洛杉矶(两城市图上铁路线长约12.6cm 。
不考虑途中停车时间),到达终点站时当地区时为3月 ( )A .11日16∶00B .12日8∶00C .12日16∶00D .13日8∶00考点三:日界线与日期范围6.(07年·广东卷)当甲地(40°N ,30°E )为6月8日6时整时,一艘轮船正航行于太平洋上,又经过10分钟后该轮船越过日界线,这时轮船所在地的区时可能是( )A .6月9日15时50分B .6月8日15时50分C .6月9日16时10分D .6月8日16时10分(07年·广东卷)3 月21 日6 时整,甲地(40ºN , 45ºE )正好日出。
高中地理中的计算大全
高中地理中的计算大全
1.人口密度的计算:
人口密度=人口数量/地区面积
2.城市化率的计算:
城市化率=城市人口/总人口×100%
3.城市增长率的计算:
城市增长率=(现在城市人口-过去城市人口)/过去城市人口×100% 4.增长速率的计算:
增长速率=(现在数值-过去数值)/过去数值×100%
5.总产值的计算:
总产值=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服务业总产值
6.土地利用率的计算:
土地利用率=用于农业的土地面积/总土地面积×100%
7.农业人口比例的计算:
农业人口比例=农业人口/总人口×100%
8.城市人口比例的计算:
城市人口比例=城市人口/总人口×100%
9.铁路网密度的计算:
铁路网密度=铁路总长度/地区面积
10.公路密度的计算:
公路密度=公路总长度/地区面积
11.电力消耗量的计算:
电力消耗量=电力用量/人口数量
12.水资源供需平衡计算:
水资源供需平衡=可利用水资源量-水资源开发利用量
13.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计算:
GDP=消费+投资+净出口
14.人均GDP的计算:
人均GDP=GDP/总人口
15.经济增长率的计算:
经济增长率=(现在GDP-过去GDP)/过去GDP×100%
16.自然增长率的计算: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10
17.教育程度指数的计算:
教育程度指数=(大学生人数/总人口)×100%。
高中地理难点知识汇总
高中地理难点知识汇总1天体系统的级别2 太阳系八大行星3 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4 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
5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②影响短波通讯③产生磁暴现象6 地球自转知识的应用7 地球公转知识的应用8 黄赤交角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23°26′。
9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10 晨昏线的判断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
11 地方时的计算12 区时的计算每往东1个时区,时刻增大1个小时。
13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不同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14 太阳直射点的判断与该点的切线方向垂直,地方时为12点。
15 地球侧视图的判读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16 地球俯视图的判读逆时针自转,中心为北极;顺时针自转,中心为南极。
17 昼夜长短的计算以昼弧长度为依据,每15度为1小时。
18 日出日落时刻的计算根据昼长以标准日出(6时)和标准日落(18时)前后推算。
19 昼夜长短的判断夏半年,越北白昼越长,冬半年,越南白昼越长。
20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H=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21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22地球内部圈层的判定23 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24 大气逆辐射夜间有云较温暖,夜间晴朗较寒冷。
25 大气的保温效应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能力很强。
26 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各纬度间的冷热不均。
27 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28 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和大小高压垂直指向低压。
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越大,风力越大。
29 地转偏向力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30 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由于受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并不平行,而是有个交角。
31 根据等压线判断风向的步骤①高压垂直指向低压②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③画出合力32 海平面等压线与风力大小低压中心,高压中心。
高中地理计算公式总结
高中地理计算公式总结总结的最全地理公式分享给大家,把这些计算公式了解透,吃透。
遇到题直接拿公式上去套,但也要学会灵活运用。
地理计算没想象中那么难,慢慢来给自己一些信心。
一、距离计算1.原理:纬度1 的经线长度=111km;赤道上经度1 的纬线长度=111km任何纬线上,经度1的间隔=111 cos km2.运用:首先确定两点间距离与经度还是纬度大致相当,而后确定大约相当于多少经度或纬度,结合上述原理进行计算。
3.案例:我国的黄河站(78 55ˊ,11 56ˊΕ)距离北极多远?计算方式是:111km/1(90 -78 55ˊ)1221km二、地方时计算1.计算公式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经度差/15 l时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 4分钟/1 经度差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如果所求地方时的某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经度差的计算:两地在O 经线的同侧,则两地的经度数相减;两地在O 经线的两侧,则将两地的经度数相加。
2.计算地方时的步骤:确定两地的经度差;确定两地的地方时差;确定两地的东西方向;代入公式计算。
3.案例:当120 Ε地方时为12点时,60 W的地方时是多少?计算过程:确定经度差(120 Ε+60 W=180 );确定两地的地方时差(180 15 =12);确定两地的东西方向(120 Ε位于60 W以东);代人公式计算(12-180/15=0)。
三、区时计算1.计算公式某地区时=已知地区时士1小时两地相隔时区数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如果所求区时的某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时区差的计算:两时区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则大数减去小数;如果一地在东时区,另一地在西时区,则两时区数相加。
时区数一所在地经度/15 ,所得商四舍五入取整数。
即为时区数。
2.计算区时的步骤:确定两地的时区;确定两地的时区数差;确定两地的东西方向;代人公式计算。
高中地理计算题
高中地理计算题地理学科中,计算题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高中地理计算题:1. 如何计算地球的周长?地球的周长可以通过计算赤道周长和极圈周长的平均值来得出。
首先,测量赤道周长的长度是 40,075 千米。
然后,测量极圈周长的长度是 40,008 千米。
将这两个值相加并除以 2 就得到地球的周长,即 (40,075 + 40,008) ÷ 2 = 40,041.5 千米。
2. 如何计算地球的表面积?计算地球的表面积需要知道地球的半径。
地球的半径为 6,371 千米。
表面积可以使用下面的公式计算:表面积 = 4π×半径表面积 = 4 × 3.14 × 6,371表面积 = 510,072,000 平方千米因此,地球的表面积约为 510,072,000 平方千米。
3. 如何计算地球上两个地点的距离?计算地球上两个地点的距离需要知道这两个地点的经度和纬度。
使用下面的公式可以计算它们之间的距离:距离 = arccos(sin φ1 × sin φ2 + cos φ1 × cos φ2 ×cos(θ1 - θ2)) ×地球半径其中,φ1 和φ2 是两个地点的纬度,θ1 和θ2 是两个地点的经度,地球半径为 6,371 千米。
例如,假设第一个地点的纬度为 40.7128 度,经度为 -74.0060 度,第二个地点的纬度为 35.6895 度,经度为 139.6917 度。
将这些值带入公式中,可得到:距离 = arccos(sin 40.7128 × sin 35.6895 + cos 40.7128 ×cos 35.6895 × cos(-74.0060 - 139.6917)) × 6,371 距离 = 10,293 千米因此,这两个地点之间的距离约为 10,293 千米。
专题04 “计算类”选择题答题技巧-2024年高考地理(原卷版)
专题04 “计算类”选择题答题技巧关于地理计算类问题,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并没有专门的章节加以介绍和归纳讲解,但在以能力考察为命题原则的高考中,却经常会考察考生运用数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现实生活中很多地理事物需要进行数字统计、测量、计算,才能得出结论。
【题型分析】高考中的地理计算一般考查最基本的原理和概念,需熟练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但是因为此类问题的题干常以图表或材料的形式呈现,需要从图表或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然后进行计算,所以难度较大。
【命题方向】(1)地球运动类(包括:时间计算、太阳直射点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昼夜长短计算等)(2)比例尺、经纬网计算类(3)人口问题类计算(包括:人口密度计算、自然增长率计算、城市化水平计算)这类题除需临发挥外,更需要考生在平时加深对概念的理解,狠抓规律和原理的应用。
一.地球运动类计算(一)计算时间和日期范围的模式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以及日期范围的计算使用的都是同一个计算模式。
1.地方时、区时的计算根据材料提供的已知地点及时间,推算某地是某时(或根据时间推算在某地)。
具体的解题步骤:【解题步骤】① 找出两地经度,将东经度放东边,西经度放西边的模式进行分布。
① 据经度差计算时间差:15°=1h,1°=4min① 东加西减。
超过24,加一天,负数加24,日期减一天。
某经度所在的时区计算:1、时区数=经度/15(如果出现小数就四舍五入)2、时区数=经度/15=商……余数(如果余数小于7.5度,则时区=商数;如果余数大于7.5度,所在时区=商数+1)注意:东经度为东时区,西经度为西时区如:东经100度在(东七区)100/15约=7 或100/15=6……10(余数大于7.5度)所以东经100度在东七区。
【扩展】根据时间推算在某地的原理相同,根据东早西晚原理,把时间大的放东边,时间小的放西边。
根据时间差推算经度差,即可根据已经地点的经度进行推算。
高中地理难吗该怎么学
高中地理难吗该怎么学一提到高中地理,相信很多同学会想到经度、纬度、河流、山川、盆地、时区等等,就会觉得地理好难学。
高中地理难学在哪里内容较为抽象。
高中地理虽然不像数学公式那样复杂,但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很容易变得迷糊起来。
就一提到高中地理,相信很多同学会想到经度、纬度、河流、山川、盆地、时区等等,就会觉得地理好难学。
高中地理难学在哪里内容较为抽象。
高中地理虽然不像数学公式那样复杂,但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很容易变得迷糊起来。
就比方说:世界第一高山是珠穆朗玛峰(高度8844米),世界第二高山是乔戈里峰〔高度8611米〕。
诸如此类的知识点一旦多起来,学生记忆起来就容易乱。
不仅如此,山峰终究有多高、河流终究有多长、水域终究有多深,这些都是比拟抽象的概念。
假如能亲身体验一下的话,理解的效果可能会更好。
符号公式繁多。
高中地理的符号公式虽然不是太难懂,但其计算公式对于很多文科生同学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了。
举例来说:昼长=日落时刻-日出时刻,这个公式尚且简单一些。
假如遇到更难的符合和公式,学生们就会计算出错,加上这个公式和别的公式很像,很容易把题都做错。
地理重点内容有哪些①能说明某种地理现象的特定概念。
如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方时、区时、低气压、高气压、区位、城市化等;②反映某种地理事物类别的特定概念(特别要注意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分析)。
如暖锋、冷锋、低气压、高气压、暖流、寒流等;⑵地理根本规律与根本原理。
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分析。
⑶地理根本技能。
如各类等值线的分析应用、各类经济图表的绘制与判读、各种地理示意图的绘制与判读、图文转换与图图转换才能等等。
⑷地理内容的文字逻辑表达才能。
⑸搜集、整理地理资料的才能。
高三地理最难的知识点
高三地理最难的知识点高三地理最难的知识点11、水回圈:①按其发生领域分为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回圈和海上内回圈。
②水回圈的主要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
③它的重要意义在於:使淡水资源不断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2、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①以雨水补给为主的的河流其径流的变化与降雨量变化一致:a地中海气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冬季;b季风气候为主河流,流量夏季;c温带海洋性与热带雨林气候河流流量全年变化小;②以冰雪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径流变化与气温关系密切: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夏季.③河流水地下水之间可相互补给,湖泊对河流径流起调蓄作用。
3、我国河流补给的差别:①我国东部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东北春季有积雪融水)②我国西北地方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冬季断流)4、海水等温线的判读:①判断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②洋流流向和海水等温线凸出方向一致:高温流向低温是暖流,反之是寒流。
5、影响海水温度因素——太阳辐射(收入)、蒸发(支出)、洋流6.洋流的形成:定向风(地球上的风带)是形成洋流最基本的动力,风海流是最基本的洋流类型。
7.洋流的分布(画一画右面洋流分布模式图):①中低纬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
②北半球中高纬逆时针方向洋流圈③南半球40—60度海区形成西风漂流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8.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减温减湿)②影响海洋生物—-渔场③影响航海④影响海洋污染9.世界主要渔场:北海道、北海、纽芬兰渔场---寒暖流交汇;秘鲁渔场――上升流10.海洋渔业集中在大陆架的原因:①这裏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②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鱼饵丰富。
11.海洋灾害是指源于海洋的自然灾害:海啸和风暴潮。
12.海洋环境问题指源於人类活动的海洋生态破坏:海洋污染、海平面上升、赤潮高三地理最难的知识点21、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表到莫霍介面)、地幔(莫霍面—古登堡面)、地核(古登堡面以下)2、岩石圈范围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之上)3、岩石成因分类: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层理构造、有化石)、变质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较难的计算
地理计算能力是地理科高考考试说明中能力要求的第十点能力要求的规定,也是高考地理考查的基本技能之一。
从“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是现代地理学的发展方向之一,计量地理、遥感地理、数字地球等的发展,使地理学显示出蓬勃生机。
地理计算问题,由于能较好地检验考生对地理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运用能力,能较好地体现对考生思维品质的考查。
运用学过的规律、原理,通过一定的运算,求出各种地理数据,是学习地理应掌握的基本技能,同时运算的过程也是对地理知识,地理原理掌握和应用的过程。
近几年的高考中,每年都有分值不等的地理计算类题目出现。
而成为全国及各地高考地理试题的一大亮点。
计算类别相关原理(一)
地理坐标(经纬度)的计算
①1º经线长为111km,1º纬线长为111cosφkm〔其中ø为纬度〕;②北极星的地平高度等于当地纬度
比例尺的计算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海拔和相对高度的计算
等高线图上任意两地相对高度的计算可根据:
(n-1)d≤▲H<(n+1)d〔其中n表示两地间不同等高线的条数,d表示等高距。
流域面积的计算
作出流域的分水岭(山脊线),由分水线所围的区域即为流域的范围。
)
计算类别相关原理(二)
时区、区时和地方时的计算
①某地时区序数=该地经度÷15º,对商四舍五入取整数;②根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º,地方时相差1小时。
即:某地的地方时=已知地点的地方时±4分钟/1°×两地经度差;③根据各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为本时区的区时,相邻的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
即:某地的区时=已知地点的区时±1小时×两地的时区数差。
地球自转线速度的
计算
Vø=1670cosφkm/h。
恒星日及太阳日的相关计算
1太阳日比1恒星日长3分56秒。
不同日期的分界线及范围的计算
零时经线以东至日界线(180度经线)为地球上的“今天”,以西至日界线(180度经线)为地球上的“昨天”。
如果将地球分为“今天”和“昨天”,那么,“今天”所占地球的比例为180°经线的地方时/24。
太阳高度及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①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90º)向四周依次递减;昼半球>0º,夜半球<0º,晨昏线上为0º;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是由太阳赤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则H=90º-▲φ。
昼夜长短的计算
某地昼长等于该地所在纬线圈昼弧度数除以15º。
日出时刻=12-昼长÷2;日落时刻=12+昼长÷2。
回归周期的计算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以北半球为例)周期为1回归年,即365日5时48分46秒。
哈雷彗星的回归周期为76年
太阳直射点坐标的
计算
太阳直射点的特征:①正午太阳高度为90º的纬线;②太阳高度最大的经线,也是地方时为12时的经线。
中心对称点的计算
地球上某点A(X,Y)关于地心的对称点坐标(X′,Y′),X′=180°-X(与X相反的经度),Y′与Y的数值相等,处于相反的半球。
计算类别相关原理(三)
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人口密度的计算
人口密度=人口总量/分布面积
城市化水平的计算
城市化水平等于城市人口数除以该地区总人口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