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采工作面采后总结
煤矿采后总结报告8篇
煤矿采后总结报告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学习总结、工作计划、活动方案、条据文书、规章制度、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e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odel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y, study summary, work plan, activity plan, docu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osition, other model essays, etc.want to know different model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煤矿采后总结报告8篇只要端正自己的态度,就能够写出一份让自己满意的总结报告,一份全面的总结报告,是可以让自己很好的记录下工作中的点滴的,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煤矿采后总结报告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回采工作面采后总结
古蔺煤矿(西段)有限责任公司11255采煤工作面采后总结编制人:地测副总:总工程师:编制单位:地测科编制日期:2020年3月26日古蔺煤矿(西段)有限责任公司11255采煤工作面采后总结一、11255采煤工作面地质情况:(一)、回采范围煤层赋存状况及储量:二、煤层特征1、煤层的物理化学特征:注:本矿C25煤层无自燃倾向,煤尘无爆炸性险。
2、煤层顶板及底板岩性3、煤层顶、底板矿压特征:根据开采过程中观测数据,符合作业规程的设计要求。
三、地质构造地质构造简述:该工作面位于井田中部、一采区+580m水平以上,东为上阶段C25煤层采空区,南为11256采面采空区,西为二采区22251采煤工作面,北为一采区C25煤层采空区。
回采标高为+653~+601m;区内构造简单,煤层为北东-南西走向,倾向330°,倾角18°,煤层厚薄基本一致,为1.21~2.08 m,平均厚度1.40 m。
水文情况:本工作面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工作面运输巷顶板无淋水,底板无涌水。
但部份大气降水会通过裂隙渗透。
在回采过程中进行观察水量每小时0.2立方米左右,通过水沟进行疏导经机巷水沟自流入四石门水沟自流+580m主平硐水沟自流至地面。
与邻近煤层及采空区的关系:本工作面东为上阶段C25煤层采空区,南为11256采面采空区,西为二采区22251采煤工作面,北为一采区C25煤层采空区。
地表为老鹰石东面,在开采过程中未出现地表裂隙和滑坡现象。
地质构造对开采的影响:从已回采的运输巷、回风巷的揭露情况并结合该区域的地质资料分析,F2断层对该工作面基本无影响。
四、采煤方法1、采煤方法的选择:该工作面煤层平均倾角为18°,根据设计方案选用走向长壁后退式采煤法,通过回采情况分析,该方法符合安全规程规定,并且能够保证安全生产。
2、采高的确定:本工作面煤层厚度较稳定,平均厚度在1.40 m左右,故回采时采全高。
3、巷道布置:工作面采用走向长壁式布置,回风巷、运输巷均沿煤层走向布置,切眼沿倾向布置,风巷及运输巷断面为梯形断面,风巷巷道上净宽2.0m,下净宽2.2m,净高2.2m,采用矿制工字钢棚支护;运输巷巷道上净宽2.0m,下净宽2.2m,净高2.2m,采用矿制工字钢棚支护;切眼为矩形断面,巷道净宽3.6m,净高1.4m,采用单体液压支柱配合π型钢梁支护。
工作面采后总结
***煤矿有限公司*****工作面采后总结二〇二一年十二月*****工作面采后总结*****综采工作面自2021年7月开始回采,于2021年11月回采结束。
现将工作面采后总结如下:-、工作面概括1、*****工作面位于*****盘区西翼辅助运输巷以南,工作面呈南-北方向布置,其北部为*****盘区西翼辅助运输、带式输送机巷、回风巷,南部为*****铁路保安煤柱(留设117m),北部为后塔煤矿井田边界保护煤柱,(留设20m),东部为*****工作面(已回采结束),西部为*****备采工作面和后塔煤矿井田边界。
工作面对应地表山峦起伏、植被发育,无自然保护区、水体,在工作面靠近切眼有阳崖煤矿筛分楼。
*****工作面走向长约*****m,Ⅰ段长:588.4m,宽:261m;Ⅱ段长:343.9m,宽:105m;Ⅲ段长:328.9m,宽:213m,回采面积*****m²。
2、煤层赋存情况:根据*****带式输送机巷、回风巷地质揭露,工作面地质构造简单,无断层、陷落柱、岩浆岩入侵等构造发育。
工作面煤层赋存稳定,煤厚在1.7m--2.5m之间,平均2.1m,煤层内发育1—2层夹矸,厚度在0.1m—0.2m之间,平均厚度为0.15m。
3、煤层顶底板情况:伪顶为薄层状的泥岩或炭质泥岩,零星分布。
厚0.10m~0.30m。
直接顶:以灰~灰黑色粉砂岩为主,灰黑色泥岩次之,厚0.46~6.34m,基本顶:以厚层状灰白色细~中粗粒砂岩为主,其厚度分别为0.88~29.07m,0~10.36m不等,底板:以粉砂岩为主,细砂岩次之,厚度分别为0.62~7.32m、0.33~5.42m不等。
4、矿井为低瓦斯矿井,工作面瓦斯涌出量较低,根据实测:*****工作面在回采过程中瓦斯涌出量约为0.25m³/min。
在推进过程中未出现瓦斯超限现象,监测监控管理到位。
自燃倾向性等级为I级,自燃倾向性为自燃煤层:煤尘具有爆炸危险性.5、水文地质情况:*****工作面在回采过程中,其充水水源主要为顶板砂岩裂隙水,主要表现为顶板滴、淋水。
工作面回采总结 3204工作面回采总结
工作面回采总结3204工作面回采总结3204工作面回采总结一、工作面基本概况3103工作面为矿井31采区左翼的第二个区段,西沿DF17逆断层布置,东以DF50断层为界,南沿基岩的防水煤柱保护线布置,北接3101外段联络巷。
工作面走向长度1271m,倾斜长度**3m,回采面积181353 m2。
煤层平均厚度2.35m,平均倾角19°。
直接顶为泥岩和细砂岩4.6m~12.52m,老顶为细砂岩4.92m~5.7m。
工作面共安装103架,其中端头支架(型号为ZTZ**500/21/40)2架,中间支架(型号为ZY6800/17/36)101架。
采用单一走向长壁后退式综合机械化方式采煤。
主要采用注氮、注凝胶、上下隅角封堵方式防火。
根据地质资料显示,工作面受8条断层影响,其中影响较大断层1条,有一定影响断层3条,影响较小断层4条。
二、工作面大事记20**年5月22日工作面初采初放开始,受F5断层影响工作面全岩段最大可达36架,且以砂岩为主,严重制约生产,经矿领导研究决定工作面改造,于20**年8月5日开始铺网扒大棚。
新切眼位于机巷J**点与风巷C0点连线处,20**年10月30日正式回采,11月4日初采初放结束(机头)。
由于工作面受巷道拐弯影响,需甩采,12月5日(机头距J12点21.8m处,机尾距F10点17.3m处)开始按照机头与机尾4:1比例甩采,于12月19日顺利通过拐弯。
工作面受煤层倾角变大影响于2015年1月28日(机头距J9点**.2m处,机尾距F10点17.3m处)出现小面,小面采用炮采方式回采。
工作面于2015年6月15日(机头距J3点17m处,机尾距F1点**3m处)开始铺网扒大棚,2015年7月12日扒大棚结束。
二、巷道布置方式、支护设计的适应性分析机巷支护形式:主要采用U型钢平顶棚支护,外部采用U型钢拱形棚支护;断面尺寸:净宽×净高(轨面至顶板)= 4.5×3m,S掘=**.6m2,S净=13.5m2 风巷支护形式:主要采用U型钢平顶棚支护,外部采用U型钢拱形棚支护;断面尺寸:净宽×净高(轨面至顶板)= 4.5×3m,S掘=**.6m2,S净=13.5m2 风巷采用ZQL2×4000/18/35型超前支架3架,机巷采用ZQL2×5000/22/42型超前支架7架机、风巷超前支架在平顶U型棚巷道中支护效果最佳,超前支护20米范围内巷道变形较小,保证了工作面的安全高效回采。
工作面采后总结
工作面采后总结工作面采后总结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面采掘,我对整个过程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下面是我的总结:一、工作面设计合理。
在采煤工作面的设计上,我们严格按照矿井的实际情况,考虑到矿井地质条件、工作面开采能力、瓦斯等因素,制定了合理的采煤工艺和工作面参数。
这样,不仅能够确保采煤过程的安全性,还能提高开采效率。
二、操作技能提高。
通过一段时间的工作面采煤,我和同事们的操作技能有了明显的提高。
我们能够熟练地驾驶采煤机、装车机等大型设备,能够准确地进行工作面掘进、支护、瓦斯抽放等工作。
这不仅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也减少了操作失误和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三、团队合作力增强。
在工作面采煤过程中,我们团队成员之间的默契和合作能力得到了增强。
大家相互协调,互相帮助,迅速解决了出现的各种问题,保证了采煤工作的正常进行。
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四、安全意识加强。
在工作面采煤的过程中,我们时刻保持对安全的高度警惕。
大家严格遵守煤矿的各项规章制度,正确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加强对瓦斯、顶板和支护等方面的检查和监控。
通过我们的努力,工作面采煤过程中没有发生任何安全事故。
五、技术创新与应用。
在工作面采煤的过程中,我们还积极探索新的工艺和设备应用。
比如,我们引进并使用了一种新型液压支架,大大提高了工作面的支护效果和稳定性。
我们还加强了煤矿的信息化建设,使用先进的仪器和设备,对采煤工作面进行实时监控和数据分析,提高了工作面的管理水平。
六、问题和不足。
在工作面采煤的过程中,我们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首先,个别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需要加强培训和学习。
其次,部分设备设施比较老旧,需要更新和改造。
最后,我们在工作面采煤过程中,对于环境保护和资源消耗方面的考虑还不够,需要加强环保意识和资源节约意识。
综上所述,通过这段时间的工作面采煤,我和整个团队在技术、工艺和安全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同时,也发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学习和培训,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和专业素养,为矿井的安全高效运营做出更大的贡献。
工作面采后总结
工作面采后总结摘要本文主要总结了工作面采后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通过分析问题和反思,提出了改进措施,以提高工作面采后的效率和质量。
引言工作面采后是煤矿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直接关系到矿井的安全和生产效率。
因此,对于工作面采后的总结和改进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和分析。
工作面采后问题分析在工作面采后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采后效果和矿井的生产效率。
•粉尘控制不到位:工作面采后往往伴随着煤尘扬尘问题,而我们在采后过程中的粉尘控制措施并不充分,导致粉尘无法有效控制,影响了作业人员的健康和矿井的环境。
•设备故障频繁:我们在工作面采后过程中经常遇到设备故障的问题,这直接导致了生产的中断和效率的下降。
设备故障的原因可能是设备老化、维护不及时等。
•矿井压力异常: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发现工作面采后后,矿井的压力异常增大,超过了我们的设计范围。
这导致了矿井的安全隐患和采后效果的下降。
工作面采后改进措施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和提高工作面采后的效率和质量,我们提出了以下改进措施:加强粉尘控制•优化通风系统:增加通风设备的数量,合理布局通风系统,确保足够的风量和负压区域的设立,有效控制工作面采后的粉尘扩散。
•提高人员防护意识:加强对作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对粉尘危害的认识,正确使用呼吸防护设备,并定期进行检测和维护。
加强设备维护•定期保养检修:建立设备保养检修制度,对设备进行定期保养和检修,及时更换老化的设备,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
•加强设备管理:建立设备台账,对设备的工作情况进行记录和分析,及时发现并解决设备问题。
强化矿井压力控制•加强压力监测:采用高精度压力监测设备,对矿井压力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调整采后工作过程:根据矿井压力情况,调整采后的支护工序,降低矿井压力,确保矿井的安全。
结论通过对工作面采后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工作面采后的效率和质量。
大采高工作面回采工作总结
大采高工作面回采工作总结
近年来,随着煤炭工业的发展,大采高工作面回采工作成为了煤矿生产中的重
要环节。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努力提高生产效率和安全性。
下面就对我们的工作进行总结和回顾。
首先,我们在大采高工作面回采工作中,注重了安全生产。
我们严格执行安全
操作规程,加强了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了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
通过这些努力,我们成功地避免了一系列事故的发生,保障了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其次,我们在工作中注重了技术创新和设备更新。
我们引进了先进的回采设备,提高了采煤机的自动化程度,减少了人工操作,提高了生产效率。
同时,我们也加强了对设备的维护和保养,确保了设备的稳定运行,为生产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此外,我们还加强了团队合作和沟通协调。
在工作中,我们注重了团队的凝聚
力和合作精神,密切配合,互相协助,共同完成了回采工作。
同时,我们也加强了与其他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氛围,为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总的来说,大采高工作面回采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不断总结
经验,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努力提高生产效率和安全性。
通过我们的努力,我们成功地完成了回采工作,为企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希望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可以继续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企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工作面回采率分析总结报告
工作面回采率分析总结报告工作面回采率分析总结报告一、引言工作面回采率是指地下矿山工作面进行抽采后,所剩余的有价值矿石量与总矿石储量的比值。
回采率是衡量矿山下井作业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矿山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对工作面回采率进行分析和总结,对于提高矿山的开采效率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工作面回采率影响因素分析1. 地质条件:地质条件直接关系到矿石储量和分布的情况,地质条件复杂的矿山,工作面回采率较低。
2. 技术水平:先进的采矿技术和设备能够有效提高回采率,提高工作面的开采效果。
3. 采矿工艺:采用合理的采矿工艺,能够减少矿石的损失,提高回采率。
4. 管理水平:严格按照规范操作,加强对工作面管理,能够提高回采率。
三、工作面回采率分析通过对矿山的工作面回采率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1. 由于地质条件的不同,不同工作面的回采率存在较大的差异。
地质条件复杂的工作面回采率较低。
2. 采矿技术和设备的更新对于提高回采率有着重要的作用。
先进的采矿技术和设备能够提高开采效率,减少矿石损失,从而提高回采率。
3. 合理的采矿工艺对于提高回采率有着重要作用。
采用合理的采矿工艺,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矿石损失,提高回采率。
4. 管理水平对于提高回采率也有着重要作用。
加强工作面管理,规范操作,能够提高开采效果,提高回采率。
四、工作面回采率提高对策针对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几个提高工作面回采率的对策:1. 不同工作面要制定个性化的开采方案,根据地质条件的不同,选择合适的开采工艺和设备,从而提高回采率。
2. 对于复杂地质条件的工作面,要加强勘探工作,提前进行地质预测,制定合理的开采方案,减少盲目开采导致的矿石损失。
3. 更新采矿技术和设备,引进更先进、高效的采矿技术和设备,提高矿石的回采率。
4. 加强工作面管理,制定科学、规范的操作规程,加强对开采过程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开采过程合理、顺利进行,从而提高回采率。
回采工作面采后地质总结
顶板预测为易跨落顶板,随米随落,底板遇水易膨胀。实际开米观 测结果与预测基本相符合。
水文 地质:
水文地质与预测基本相符合。
储量:
重 大 事 件 记 录
采用新方法及效果:
水、火、瓦斯、顶板、煤尘等事故情况:
上述灾害事故因严格执行了各项安全技术措施,均未发生。
存在问题及建议
该综米工作面米用的支架型号为QY14-30型,支架型号较落后。 建议采用新型支架,以增加安全系数,提高回采率。
回采工作面采后地质总结
编制单位: 编制人: 审 核: 队 长: 总工程师:
采区起止时间2007.06〜2007.10.
提交时间2007年10月
回采工作面采后地质总结
概
述
煤层 名称
四3煤
水平名称
I水平
采区名 称
四3煤首采 区
采面 名称
四-11050
地面标咼
(m
+227〜+258
米面标 高(m
-158.7〜
采取的方法是:在过断层期间,如果围岩较硬,割煤机无法工作时, 采取人工放炮,放炮后及时拉超前架,严格控制顶板,防止冒顶,落煤 后采取煤矸分运等措施,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使顶板得到了有效控制, 开采过程中没有发生过冒顶事故,采取煤矸分运使媒质得到了保证,效 果明显。
其它 地质 因素 对开 采的 影响 程度 及处 理方 法效 果
水 文 地 质 情 况
该面水文地质条件较复杂:风巷掘进到636米处时透小煤矿老空 水,针对此情况,制定了专项防治水设计,实施防治水工程,在采面切 眼及风巷400m- 800m段内进行钻探,钻孔深度30米,钻孔间距20米, 经钻探验证除透水处老空外,没有在发现其它老空及老空水。影响开米 的水主要还是透水处一直有2m/h的水量不断从采空区流出。
工作面回采总结
工作面回采总结引言工作面回采是煤矿开采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是指在矿井开采过程中,在工作面停采后进行的回采作业。
工作面回采对于充分利用矿石资源、提高矿井生产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工作面回采进行总结和分析,探讨回采过程中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工作面回采的主要过程工作面回采通常包括以下几个主要过程:1.调查工作:对工作面的现场情况进行调查,包括地质条件、煤体性质等方面的调查和分析。
这是为了制定合理的回采方案和准确评估回采效果的重要步骤。
2.回采准备:包括回采工作面的准备工作,如清理工作面、铺设支护材料、布置通风设备等。
回采准备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回采作业的安全和效率。
3.回采作业:按照预定的回采方案进行开采作业。
回采作业涉及到钻孔爆破、矿石运输等一系列工作,需要严格按照规定操作,确保工作面的稳定和矿石的安全回采。
4.补充支护:回采完毕后,进行工作面的补充支护工作。
这是为了确保工作面的安全稳定,防止因采空导致的地质灾害。
工作面回采存在的问题在工作面回采的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常见问题:1.回采效率低:由于工作面回采面积大、工序繁多,通常回采效率不高。
这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生产效益的下降。
2.安全隐患:工作面回采是一个涉及到高风险的作业过程,存在爆破、坍塌等危险。
如果不加强安全管理和措施,容易造成事故发生。
3.矿石损失:由于回采作业不规范或操作不当,导致矿石损失增加。
这对矿石资源的合理利用造成了影响。
改进措施为了提高工作面回采效率和安全性,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培训:对从业人员进行回采作业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同时,加强安全培训,提高从业人员对安全风险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2.优化回采方案:通过对回采方案的优化,如合理控制回采速度、优化支护方式等,提高回采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同时,制定详细的作业计划,确保回采作业的有序进行。
3.强化安全管理:加强对回采作业的安全管理,制定完善的操作规程和安全制度,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建立完善的安全防护设施和监测系统。
工作面采后总结
工作面采后总结11108工作面采后总结编制单位:编制:审核:鸡场河煤矿生产技术科20xx年x月x日11108工作面采后总结1、井上、下位置:井上:该工作面地表位于瓦斯房的缓坡地带,地形东北高,西南低。
工作面回采后经过及时的采取措施,对瓦斯房不会造成大的影响。
井下:该工作面位于1400东翼运输上山以东,该工作面有F22断层,南部是11108下采面回风巷。
2、煤层情况:10#煤层,黑色,煤岩成分以褐煤为主,煤层结构一般,该煤层无夹矸,煤层厚度 1.8~ 2.2 m,平均厚度 2.0 m,煤层有益厚度 2.0m,煤层倾角14°~22°。
3、顶底板岩性:工作面直接顶为灰色砂质泥岩,厚约1.5m,底部含碳质泥岩较多,上部含砂质较多。
老顶为浅灰色细-中粒细砂岩,厚约9.6m。
直接底板为灰色泥岩,厚度为2.3m,松软、遇水易膨胀。
其下为砂质泥岩,为灰白色细—中粒砂岩,厚约8米。
4、构造:该工作面地质条件一般,煤层整体呈南北倾斜的单斜构造,受古沉积环境影响,煤层底板赋存稳定,靠近煤层底板处煤层无夹矸。
工作面在回采过程中遇到F22一正断层(倾向99°,倾角65°,落差12.4米),工作面的回采带受到影响。
5、水文:该面水文地质条件较复杂,北部为未采区,南部为11108下采面回风巷,在回采过程中已做探放水。
6、储量:工作面回采煤量:60230吨工作面动用煤量:63400吨工作面损失煤量:3170吨工作面回采率:工作面回采煤量÷工作面动用煤量=60230÷63400=95%工作面损失率:工作面损失煤量÷工作面动用煤量=3170÷63400=5%工作面回采率指标符合要求,较好的完成了回采任务。
根据工作面的探煤厚资料、采高计算、实际回采煤量分析,工作面的主要损失为工作面落煤损失,造成工作面落煤损失的主要原因是:1、工作面放煤放净后,矸石放下来,必然影响煤质,如果提高煤质,煤可能放不下来,会造成煤量损失。
3102综采工作面回采工作总结
3102综采工作面回采工作总结3102综采工作面为王家塔煤矿第二个工作面,一年多来,在各方的积极配合、共同努力下,完成了各项生产任务。
为更好的指导3103工作面生产,增强生产过程的科学性和安全性,提高经济效益,特对3102工作面回采过程中的重要工作进行分析总结,具体内容如下:一、3102综采工作面概况(1)开工及结束日期3102综采工作面于2012年3月8日中班开始回采,至2013年4月14日早班末采结束,历时403天。
(2)基本情况3102综采工作面位于一盘区一分区,主采3-1煤层,工作面倾向长度2490.5m,走向长度300m。
自主回撤通道起,回风侧向里1534m,胶运侧向里1402m,为2-2煤和3-1煤分合下区边界线,此处夹矸厚度在0.8-1.0左右。
边界线向外,夹矸逐渐变薄,向里增厚至10m左右,延伸300m后尖灭。
此线以里基本沿顶、底采全高,此线以外沿顶板按设计采高开采。
(3)主要技术特征1)采煤方法工作面采煤方法为倾向长壁后退式采煤法,使用大采高综合机械化采煤工艺,端头斜切进刀双向割煤,采用自然跨落法处理采空区顶板。
2)配套设备采煤机为MG900/2210-WD型双滚筒采煤机,基本支架为ZY-10800/26/55D型二柱掩护式液压支架166组,过渡支架为ZYG-10800/26/55D型二柱掩护式过渡支架4组,端头支架为ZYT-10800/26/55D型二柱掩护式端头支架6组(后期因运输机下滑,安全出口距离小,回风侧减少1组),刮板运输机为SGZ-1000/3X855型双中链输送机,转载机型号为SZZ-1200/525,破碎机型号为PLM4000,带式输送机型号为DSJ140/300/3X560,辅助运输设备为防爆无轨胶轮车。
3)巷道布置形式3102工作面由1条辅运顺槽、1条胶运顺槽、1条回风顺槽和切眼构成采煤系统。
3102辅运顺槽、胶运顺槽通过联巷与辅运大巷连通,兼做进风巷道。
采煤工作面回采总结
采煤工作面回采总结采煤工作面回采总结一、工作情况总结1. 回采方式:本次回采工作面采用的是综放工作面回采方式,采煤机采用新型电动采煤机,具备自动化控制和监测功能,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安全性。
2. 生产工艺:在回采过程中,采用了分层支护法进行顶煤破碎和顶板控制,有效控制了顶板下沉和冒落的危险。
同时,进行合理布置出风巷道和通风设备,确保了煤炮炉和工作面的通风流畅。
3. 设备状态:工作面设备状态良好,采煤机运行正常,支护设备完好。
在运行过程中,及时发现设备故障并进行维修,保证了生产的连续性。
4. 劳动力情况:工作面设有一支高素质、技术精湛的回采队伍。
队伍成员经过专业培训,能够熟练运行设备,合理安排工作进度,确保了安全高效的生产。
5. 安全生产:工作面采取了严格的安全生产措施,加强了巡检和安全教育,提高了员工的安全意识。
在回采过程中,没有发生重大安全事故,顺利完成了回采任务。
二、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1. 支护设备破损:在回采过程中,发现支护设备存在破损现象。
主要原因是设备使用时间较长,受到煤岩压力和破碎效应的影响,导致部分支护设备失效。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加强设备检修和维护,及时更换损坏的支护设备。
2. 通风不畅:工作面通风不畅的问题较为突出。
主要原因是工作面附近存在煤层自燃隐患,导致大量烟尘积聚,影响了工作面的煤质和生产效率。
需要加强通风设备的维护和清理,定期对工作面进行通风处理,确保工作面的安全和生产。
3. 生产进度落后:本次回采工作面的生产进度相对滞后。
主要原因是采煤机的故障率较高,影响了生产进度。
此外,人员岗位调整不及时,也对生产进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加强设备的维护和检修,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同时及时调整人员岗位,合理安排工作进度。
三、改进措施1. 设备维护和检修:加强设备的定期维护和检修工作,及时更换损坏的支护设备和通风设备,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同时,加强设备操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技术水平和维修能力。
xxx采煤工作面回采工作总结5篇
xxx采煤工作面回采工作总结5篇第一篇:xxx采煤工作面回采工作总结Xxx采煤工作面位于xxx井田东南部,工作面走向可采长度为365米,工作面倾斜长度为110米,工业储量16.14万吨,可采储量13.14万吨,为本矿第三个采用悬移支架支护的机采工作面。
本工作面从2006年7月份开始安装,于9月23日正式开始投产。
本工作面采用MWG-375/160采煤机组落煤、装煤,开切口方式为在机头机机尾人工爆破法开切口,进刀方式为斜切进刀。
采煤机截深为0.55米,采煤机滚筒采用反向对旋;工作面采用SGD-220/630刮板输送机运输,顺槽采用SGD-730/75A转载机及SSJ-800/40╳2伸缩皮带机运输,工作面基本支架为移支架,端头支架为在工作面推采过程中,充分应用 xxx和xxx采煤工作面成功经验、针对工作面出现的特殊情况,我们采取相应措施:一、在xxx和xxx采煤工作面成功进行矿压观测的基础上,继续对本工作面进行全程跟踪观测,通过观测本工作面初次来压步距仅为17米。
我们分析后认为原因为:1.由于本作面距xxx采空区较近,加之在切眼内有两条落差在2米以上的断层。
2.在工作面直接顶初次垮落期间,由于采区高压电缆两次击穿,导致工作面停产30小时,工作面顶板下沉量加大,使工作面老顶初次垮落和直接顶初次垮落合二为一。
二、在初采时期,严格执行矿长、大队长跟班制度,现场指挥,狠抓工程质量。
三、在推进过程中,为防止工作面漏顶及采空区矸石窜入工作空间,在支架上方铺金属菱形网,沿工作面倾斜方向搭接长度为500mm,沿推进方向为200mm,网间采用双丝双扣,网扣间距为100mm。
形成从工作面顶板到采空区的整体支护。
四、遇工作面端面距范围内顶板易冒落时,在煤壁上方以45度角打1.8米长树脂锚杆,做到超前支护。
五、为保障工作面支架的初撑力,升柱时,在顶梁与顶板接实后,继续加载3秒钟,并加强二次注液。
六、为防止支柱钻底,支架前柱穿Φ300mm底鞋,后柱穿360*180mm底鞋带挡矸板。
采煤工作面回采总结 2
采煤工作面回采总结 2采煤工作面回采总结一、工作背景及规划我所在的采煤工作面位于煤矿井下,是煤矿中最重要的作业区域之一。
在回采工作开始之前,我们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和安全措施,确保能够高效完成工作,并确保工人的人身安全。
二、安全管理在工作面回采过程中,我们始终把安全放在首位。
我们严格执行煤矿的安全规章制度,加强对工人的安全教育和培训,确保他们能够正确使用安全装备和工具,了解矿井的安全操作规程。
我们在工作面安装了煤尘监测设备,及时掌握采煤工作面的煤尘浓度情况,以及时采取措施降低煤尘浓度,减少矿井的火灾和煤尘爆炸风险。
我们还严格按照安全规定进行排风及通风,保持工作面空气流通畅通,减少煤气的积聚。
定期对透水和煤矸石进行检查,确保工作面的安全。
三、设备管理我们对采煤工作面的设备进行了定期维护和检修,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
同时,我们也加强了设备操作人员的培训和技术储备,提高操作技能,降低操作风险。
在选购设备时,我们注重设备的质量和性能,选择了适合我们工作面的设备,并与供应商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及时提供维修和技术支持。
四、人员管理我们始终认为,员工是煤矿的最宝贵的财富,他们的安全和健康是我们工作的首要任务。
在回采工作面,我们加强了对员工的人身安全教育和培训,确保他们熟悉操作规程,掌握安全知识和技能。
我们制定了员工值班制度,确保24小时有人在工作面进行监督和管理。
同时,我们建立了员工激励制度,鼓励员工遵守规章制度,积极参与安全工作。
五、环境保护在采煤工作面,我们注重环境保护,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我们采用了环保的工艺和设备,减少了对大气和水资源的污染。
我们加强了对坍塌和沉降的监测,保护地质环境的稳定,减少地质灾害的风险。
我们也加强了对废渣和煤矸石的处理,减少废弃物对土地和水资源的危害。
六、工作效率通过采取上述安全措施和管理措施,我们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效果。
工作面回采进展顺利,生产效率提高,工作人员的伤亡率和事故率大幅下降。
采煤工作面回采总结
17021工作面回采总结回采时间:2010.11~2011.5队长:书记:编写人:技术主管:编写日期:2011-7-1917021工作面回采总结一、工作面概况17021工作面西侧以-380南翼大巷保护煤柱线为界,东侧、南侧为F4断层保护煤柱线,北侧为已回采的17011工作面,走向长550m,倾斜长40~150m。
工作面煤层赋存相对稳定,煤层结构简单,平均厚度2.44m,煤层倾角10°~17°,平均15°;地面标高+34.7m,煤层底板标高-370.0m~-440.0m。
煤层厚度0~2.95m,平均2.44m。
煤层直接顶板为砂质泥岩,夹泥岩及细砂岩薄层,底板也为砂质泥岩,上部夹细砂岩及波状层理。
风、机巷及切眼均采用锚网支护,锚杆间距:帮1m×1m,顶0.8m×0.8m。
二、巷道布置优缺点优点:1、本工作面风巷沿南翼轨道大巷保护煤柱布置,机巷沿F4断层保护煤柱布置,并留有一定安全距离,比较合理。
2、工作面内断层发育,采面不能顺利推过,在断层处做改造切眼,加快回采进度,减少材料消耗。
缺点:1、机巷调向多,增加了运输设备,不便于机电设备的管理。
2、面内巷道多,增加了采面过空巷次数。
三、回采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该工作面内发育一条DFN大断层,落差2~10m,面内延伸长度大,为使采面顺利推进,面内共作2条改造巷,采面推过其中一条3m多时,因落差大,工作面采用了沿空留巷的方法进行回采。
沿空留巷段使用3排支柱,其中一排紧贴煤壁,切顶线支柱加设密集柱和戗柱,该方式保证了采面通风和支护的要求。
在机巷中部上帮亦有一断层,其沿巷道走向方向延伸长度大,面内伸展长度不等,致使机头处一直过岩石,该处采用破顶底的方式确保其高度,全封闭支护顶板。
四、采煤方法的优缺点该面煤层平均厚度2.44m,煤层倾角10°~17°,平均15°,选用炮采一次采全高的工艺回采。
11203回采工作面采后总结
黔越矿业有限公司贞丰县挽澜乡大石堡煤矿11203回采工作面采后总结矿长:总工程师:编制单位:大石堡煤矿技术科编制日期:2017年6月28日贞丰县挽澜乡大石堡煤矿11203回采工作面采后总结一、11203回采工作面地质情况:(一)、回采范围煤层赋存状况及储量:二、煤层特征1、煤层的物理化学特征:注:本矿K2煤层经贵州煤田地质局鉴定为三类不易自燃,无自燃发火倾向性,煤尘无爆炸性危险。
2、八倍采高的煤层顶板及底板岩性综合柱图:3、煤层顶、底板矿压特征:根据开采过程中观测数据,符合作业规程的设计要求。
三、地质构造地质构造简述:该工作面位于本矿2#煤层下山一采区南西翼,回采标高为1005~1035m;东至k2运输下山,南为工作面回风平巷,北为工作面运输顺槽,西至矿区边界。
区内构造简单,煤层为东北-西南走向,倾向3350,倾角40,煤层厚薄基本一致,为1.25~1.45 m,平均厚度1.35 m。
水文情况:本工作面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工作面上回风巷未见顶板有淋水,底板也无涌水。
但部份大气降水会通过裂隙渗透。
运输巷中段在掘进时出现少量顶板淋水,水量约每小时4立方米左右,在回采过程中进行观察水量减少至约每小时2立方米左右,通过放水沟进行疏导经水沟流入水仓,经排水泵排出地面。
与邻近煤层及采空区的关系:本工作面上部距3#煤采空区垂高68 m,为本煤层下山采区首采工作面。
地表基本上为荒山,呈南高北低的陡坡,在开采过程中未出现地表裂隙和滑坡现象。
地质构造对开采的影响:从已回采的运输巷、风巷的情况并结合该区域的地质资料分析,该工作面无断层及大的构造影响生产,仅在局部地点出现有小型褶曲,导至工作面沿走向及倾斜方向略有起伏,对回采没有带来太大的影响。
四、采煤方法1、采煤方法的选择:该工作面煤层平均倾角为3.5°,根据技改方案设计选用走向长壁后退式采煤法,通过回采情况分析,该方法符合安全规程规定,并且能够保证安全生产。
工作面回采总结
工作面回采总结XXX工作面是XXX采区第四个工作面。
该工作面XXX年XXX月开始初采,通过XX个月生产,该工作面于XX年XXX月停采,现将工作面采后总结如下:一、工作面基本情况:1、工作面位置及周边采掘情况:XXX工作面地面位置在4#-9#勘探线之间,XXXXXXXXXX。
井下位置XXXXXXXXXXXXXXXX。
工作面走向长度XXXX0米,水平长度XXX米,工作面面积XXX平方米,实际生产原煤XXX万吨。
2、煤层情况:煤层为黑色,沥青光泽,贝壳状断口,层理明显,裂隙较发育。
煤层倾角一般为XXXX°,个别地方为XXX°。
本工作面分层厚度平均XXXX 米,根据两顺槽揭露,煤层中下部煤质较好,中上部煤层顶板附近,煤质较软,夹矸较多,一般在XXXX米不等,与煤层成互层状,煤层稳定性差,易冒顶。
3、水文情况:工作面水文简单,没有大的断裂构造,裂隙不发育。
煤5层顶底直接充水含水层水量很小,单位涌水量小XXXXm3/(s.m),水文地质类型属XXXX 型。
根据XXXXXXXXXX,工作面开采后,上面的各含水层对矿井开采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不大。
XXXX工作面最小涌水量为XXXm3/h,最大涌水量为XXXm3/h ,正常涌水量为XXXm3/h。
4、采煤工艺:工作面采用走向长壁倾斜分层俯斜综采低位放顶煤采煤方法,平均分层厚度为XXX,其中采煤机采高为XXXm,放顶煤高度XXXm,采放比XXX。
全部垮落法顶板管理。
采用双向割煤、端部斜切进刀、分段顺序多轮放煤的作业方式,“一采一放”的回采工艺。
二、回采结束总结及建议:1、由于XXX工作面处于井田深部,矿压增加,因此,在回采过程中,曾出现过因为冲击地压影响生产的事件,所以在以后的生产过程中要加强矿压监测和防治力度。
2、XXX工作面回采过程中,煤层中的瓦斯会向工作面空间释放,导致工作面瓦斯不断增大,影响到工作面的安全生产。
为此,在以后的回采过程中,要加强瓦斯检测工作,加强工作面的通风工作,要加强工作面日常瓦斯抽放工作。
工作面采后总结
工作面采后总结(zǒngjié)工作面采后总结(zǒngjié)工作面采后总结(zǒngjié)一.工作面概况(gàikuàng):某某工作面受某断层影响(yǐngxiǎng)分成某综采工作面和某〔短〕炮采工作面两局部回采.某综采工作面是我矿首次南北翼通采方式进行回采,工作面全长1160米,采用单一走向长壁采煤法、横跨24区第三亚阶段南北翼,于2022年9月1日开采,历时六个月至2022年3月6日停采。
该工作面设计采高2米,实际采高平均2.04米、平均煤厚1.79米。
某〔短〕炮采工作面在某综采工作面切眼以北200米处送短切眼,切眼长45米;回顺与某综采工作面回顺同方向;运顺位置受某断层影响沿断层面送斜运顺183米,斜运顺距某断层最近处为15米。
该工作面于2022年2月3日开采至2022年5月8日停采,用时3个月,工作面设计采高2米,实际平均采高1.78米。
二.煤层及顶底板情况:七层煤为中厚煤层,共含稳定夹矸三层,其中K3夹矸厚度大于其下煤分层厚度、岩性为炭质页岩;K1、K2夹矸岩性为高岭石泥岩。
某〔某〕工作面内煤层厚度较为稳定,三层夹矸厚度及间距变化不大。
七层煤顶板伪顶由页岩加煤线和炭质页岩组成,平均厚度0.55米、层节理发育、破碎易脱层,工作面底板直接底岩性为中砂岩,中厚层状、有节理,是矿编Ⅳ砂岩含水层,平均厚度3.99米。
三.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情况:某〔某〕工作面范围内煤岩层为单斜构造,走向41°、倾向北西、倾角平均20°17′,煤岩层沿走向及倾向均有次一级的波状起伏。
工作面在回采过程中,揭露两条断层分别是f1断层和F2407断层。
f1正断层走向158°、倾向北东倾角36°在本工作面初见于某〔某〕综采工作面运顺4#运机石门处,在综采切眼内揭露时,落差最大为1.55米,对工作面回采的影响不大。
F2407正断层走向93°、倾向南、倾角43°,在#5工作面有揭露,落差为2.45米,延伸至本工作面,在某〔某〕综采工作面回运顺均有揭露,回顺见于24区南翼1#回风石门以南46米处,落差为1.19米;运顺见于790水平5#运机石门以北237米,落差为2.22米,该断层对某〔某〕综采工作面影响较大,斜跨工作面120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煤矿
XXXX回采工作面采后总结
编制:
审核:
总工程师:
提交时间:
XXXX回采工作面采后总结
概
况
煤层名称
水平名称
采区名称
工作面
名称
地面标高
(m)
工作面标高
(m)
对应地面
位置
井下位置
及四邻
采掘情况
煤层情况
走向长
(m)
倾斜长
(m)
斜面积
(m2)
煤层厚度
(m)
回采地质
说明书
煤层倾角
(°)
对回采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
实见勘探钻孔情况
水文地质情况及采取的措施
涌水总结:
实施探放水孔情况:
最大涌水量
m3/min
正常涌水量
m3/min
影响回采的其它地质情况
瓦斯
煤(矿)尘
煤的
自燃
及采
取的
措施
地温
储量釆勘对比
实际
采出量
工作面
损失
采区
损失
地质
损失
报损
损失
合计
储量
回采率
Hale Waihona Puke 勘探实际原因分析(包括各类损失构成、煤层厚度和面积变化、地质构造、薄化带等):
回采地质
说明书
实际
实际
可采指数
变异系数
(%)
煤层稳定
程度
煤层厚度变化和结构情况:
煤层顶底板情况
顶底板名称
岩石名称
厚度(m)
岩性描述
地
质
构
造
情
况
薄化带特征:
编号
长轴延展
方向(°)
长轴
(m)
短轴
(m)
厚度变化
区间(m)
/
对回采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
断层特征:
编号
倾向
(°)
倾角
(°)
性质
落差
(m)
预测延展长度(m)
存在的地质及水文地质问题对以后地质工作的建议
附图名称
附工作面损失量计算图,其它图件根据需要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