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理论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代理理论综述
作者:李琳
来源:《商场现代化》2013年第08期
摘要:本文对代理理论的起源,内容,产生等做了详细的综述,对代理理论做出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同时对未来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代理理论两权分离代理成本
一、代理理论的起源
20世纪30年代,两权分离的概念首次被提出。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些经济学家不满于新古典经济学下的阿罗——德布鲁(Arrow–Debreu)体系中的企业“黑箱”理论(何亚东、胡涛,2002;胡涛,查元桑,2002;戴中亮,2004;刘有贵、蒋年云,2006;金晶、王颖,2008),因为它把厂商当作一个具有利润最大化倾向的经济个体,把企业的一切组成要素都看作是企业资本的一部分,企业投入各种要素并在预算约束下采取利润最大化行为。而这种厂商观过于简单,它无法解释现代企业的很多行为,也无法全面地理解企业这种经济组织。于是,一些经济学家,如简森(Jensen)和梅克林(Meckling)(1976),便深入研究企业内部的关系,分析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和激励问题,现代企业理论得到了迅速发展。
二、代理理论的内容
作为过去30多年里契约理论最重要的发展之一的代理理论,包括两个分支:一个是由阿尔钦(Alchian)和德姆塞茨(Demsetz)(1972)、简森(Jensen)和梅克林(Meckling)(1976)发展的代理成本理论;另一个是委托代理理论,其结论来源于数学模型,并受到理论预测和实际观察到的合约之间差异促进。
三、代理关系的产生及内涵
代理关系的产生,是由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和条件所决定的。随着科学技术日益进步和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交易范围扩大,资本积累增加,企业的规模也随之增大。企业的经营活动不能再由资本所有者完全独立控制,而越来越受到所有者所具有的精力、时间、相关知识、管理能力等相关因素的限制。当企业所有者不能亲自经营企业或亲自经营企业的效益并不能达到理想预期的时候,企业所有者将企业交给他人代为控制和经营,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便分离,这就产生了委托代理关系。
简森(Jensen)和梅克林(Meckling)(1976)将委托代理关系定义为一种契约关系,在这种契约下,一个人或更多的人(即委托人)聘用另一人(即代理人)代表他们来履行某些服务,包括把若干决策权托付给代理人。
四、代理问题
代理关系的存在决定了代理问题具有内生性。从委托人角度来看,他因为缺乏有关的知识和经验,以至于没有能力来监控代理人;或者因为其主要从事的工作太繁忙,以至于没有时间和精力来监控代理人。从代理人角度来看,代理人与委托人在利益和目标上存在潜在的冲突,代理人会不惜损害委托人的利益来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另外,代理人对自己所做出的努力拥有私人信息,代理人的行为不易直接地被委托人观察到,即信息不对称。
不难理解代理问题的内涵。代理问题(Agency Problem)是指由于代理人的目标函数与委托人的目标函数不一致,加上存在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代理人有可能偏离委托人目标函数而委托人难以观察和监督,从而出现代理人损害委托人利益的现象。
五、代理成本
一般情况下,委托人或代理人不可能在零成本下使代理人总是从委托人的角度做出最优决策(简森、梅克林,1976)。因代理问题所产生的损失及为解决代理问题所发生的成本,这就是代理成本。
按照简森和梅克林的定义,代理成本可化分为三部分:监督成本;担保成本,以及剩余损失。显然,前两种是制定、实施和治理契约的实际成本,而第三种是在契约最优但又不完全被遵守、执行时的机会成本。也就是说,在现代企业中,代理成本不仅包括外部股东为了监督管理者的过度消费或自我放松(如为自己修建豪华办公室、购置高级轿车、去旅游区做与企业经营联系不大的商务旅行等)而耗费的支出,以及管理者为了取得外部股东的信任而发生的自我约束支出(如定期报告经营情况、聘请外部独立审计等),还包括由于二者利益不一致所导致的其它损失。
公司中存在四种代理成本:第一,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产生的代理成本;第二,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关系产生的代理成本;第三,公司和非投资者的利害关系人之间的代理成本;第四,公司大股东和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成本。
对于如何降低代理成本的途径,学者们各有观点。归纳起来,主要以下有四条思路。第一,从经理报酬结构入手来降低代理成本。设计有效的激励约束方案,让代理人拥有剩余索取权,,有利于提高经营者本人及企业成员的“综合积极性”①,使得委托人与代理人的目标尽可能一致。第二,对经理的工作进行严格监督和准确评价。第三,改进企业治理结构来降低代理成本,即创立分权型的组织形式,建立风险分担的激励机制。第四,利用市场竞争机制约束管
理者行为。产品市场的竞争,促使管理者节约开支;经理市场的竞争,使得经理人员为保持个人的人力资本在市场上的价值而努力工作;资本市场上的竞争,虽实质是对公司控制权的争夺,但形成对经理的强大的间接控制压力。总之,实质就是对代理人采取行之有效的监督与激励措施,使其能按照委托人的预期目标努力工作,从而使委托人与代理人在相互博弈的过程中实现双赢。
六、研究委托代理理论的意义
研究委托代理理论,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务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委托代理理论改进了经济学家对资本所有者、管理者、工人之间内在关系以及更一般的市场交易关系的理解(张维迎,1995)。同时,委托代理理论为信息与经济间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对各行各业关系的分析和社会角色定位很有帮助(冯立威,2004)。另外,深入研究委托代理理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委托人寻求最优化的激励方案,或设计最优的激励机制,使代理人的行为尽可能符合委托人的目标,从而使委托人的利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王信.从代理理论看上市公司的派现行为.金融研究,2002(9).
[2]伍晶晶,涂国平,冯楠楠.关于委托代理理论的思考.中外企业家,2009(8).
[3]徐文苓,杨洁.代理理论的综述.现代经济信息,2010(8).
[4]闫冰.代理理论与公司治理综述.当代经济科学,2006(11).
[5]陈敏,杜才明.委托代理理论述评.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6(6).
[6]王宝成,陈华.委托-代理框架下激励问题的理论综述.特区经济,2005(5)
[7]刘有贵,蒋年云.委托代理理论述评.学术界,2006(1).
注释:
①张维迎著,《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和上海三联书店,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