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小学数学组校本研修案例
小学数学科组教研案例
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创新。
为了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校数学科组开展了以“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本次教研活动旨在通过集体备课、教学观摩、反思总结等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二、案例实施过程1. 集体备课(1)确定备课主题:本次集体备课的主题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2)分组讨论:将教师分为若干小组,针对备课主题进行讨论,分析课堂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3)交流分享: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4)总结提炼:学科组长对各组讨论成果进行总结,提炼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2. 教学观摩(1)选定观摩课:由教研组长负责选定观摩课,确保观摩课具有代表性。
(2)观摩学习:教师们认真观摩观摩课,做好笔记,思考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
(3)交流讨论:观摩课后,教师们围绕观摩课进行交流讨论,分析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3. 反思总结(1)教师个人反思:教师针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反思,找出原因,制定改进措施。
(2)学科组反思:学科组长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方案。
(3)撰写教研论文:教师根据教研活动中的收获和思考,撰写教研论文,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三、案例实施效果1. 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通过集体备课、教学观摩、反思总结等活动,教师们对小学数学教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教学水平得到了提高。
2. 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教师们运用教研活动中学习到的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 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教研活动为教师提供了交流学习的平台,使教师在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中实现专业成长。
4.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们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小学数学教研活动的案例
一、活动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校数学教研组决定开展一次以“探究有效教学策略,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本次教研活动旨在通过集体备课、课堂观摩、教学反思等方式,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享教学经验,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对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2. 探讨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4. 培养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三、活动内容1. 集体备课(1)分组讨论:将全体数学教师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负责一个年级或一个学期的教学内容。
各小组在组内进行讨论,梳理教学重难点,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
(2)交流分享:各小组将备课成果进行交流分享,其他教师进行点评和建议。
2. 课堂观摩(1)指定观摩课:由教研组长或骨干教师进行公开课展示,其他教师进行观摩。
(2)课后研讨:观摩课后,组织教师进行研讨,分析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意见。
3. 教学反思(1)撰写反思:每位教师针对观摩课或自身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经验,提出改进措施。
(2)交流分享:教师将反思成果进行交流分享,共同探讨教学中的问题。
四、活动过程1. 集体备课(1)各小组按照教研组安排,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备课任务。
(2)教研组长组织各小组进行备课成果交流,其他教师积极参与讨论,提出意见和建议。
2. 课堂观摩(1)教研组长或骨干教师进行公开课展示,其他教师认真观摩。
(2)观摩课后,组织教师进行研讨,分析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
3. 教学反思(1)每位教师撰写教学反思,总结教学经验,提出改进措施。
(2)教研组长组织教师进行反思成果交流,共同探讨教学中的问题。
五、活动成果1. 提高了教师对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2. 探讨出多种有效教学策略,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小学数学校本研修案例
小学数学校本研修案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校本研修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校本研修,老师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个小学数学校本研修的案例。
某小学教师发现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存在着对整数加减法的困难,于是决定进行校本研修。
首先,教师们通过观察发现,学生们对整数加减法的概念理解不够清晰,容易混淆正数、负数的概念。
于是,教师们制定了针对性的教学计划,通过举一反三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整数加减法的本质,强化正数、负数的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教师讲解、小组合作、游戏等。
通过教师讲解,学生们对整数加减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们能够相互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了学习的效果;通过游戏,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加深了对整数加减法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还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他们鼓励学生们在课后多做练习,多思考,多总结,以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教师们也与家长进行了沟通,让家长能够在家中给予孩子更多的支持和鼓励。
经过一段时间的校本研修后,教师们发现学生们在整数加减法方面的学习情况有了明显的改善。
他们能够清晰地理解整数加减法的概念,能够熟练地运用相关的知识解决问题。
同时,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提高,他们更愿意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
通过这个校本研修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校本研修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教师们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观察和分析,制定了针对性的教学计划,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校本研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更多地重视和推广。
小学数学数学教研案例
一、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数学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我校数学教研组积极开展教研活动,以案例研究为载体,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分享教学经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本文以一次小学数学教研活动为例,阐述教研过程及成果。
二、案例描述1. 案例背景本次教研活动针对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分数的加减法》一课进行研讨。
在教学中,教师发现学生在分数加减法计算中存在以下问题:(1)对分数的概念理解不透彻,容易混淆分子和分母的关系。
(2)分数加减法计算过程中,学生容易出错,如通分、约分等步骤掌握不熟练。
(3)学生对分数加减法的实际应用理解不够,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
2. 案例过程(1)教师提出问题在教研活动开始,教师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以下问题:①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的概念?②如何提高学生分数加减法计算的准确性?③如何将分数加减法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2)教师分享教学经验针对提出的问题,教师们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分享了以下经验:①通过直观演示、动手操作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概念。
②设计多样化的练习题,提高学生分数加减法计算的准确性。
③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将分数加减法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
(3)教师分组讨论教师将教研组成员分为三个小组,分别针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每个小组在讨论过程中,总结出以下教学策略:①小组一: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动画演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关系,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②小组二:设计阶梯式练习题,逐步提高学生分数加减法计算的准确性。
③小组三:结合生活实例,如购物、烹饪等,引导学生将分数加减法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
(4)教师总结发言在讨论结束后,教师对本次教研活动进行了总结发言,强调以下几点:①重视分数概念的理解,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直观印象。
②加强练习,提高学生分数加减法计算的准确性。
③注重实际应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
三、案例反思1. 教师在教研活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案例研究,发现了教学中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山东东营市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实践之二
山东东营市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实践之二-----灯市口小学教学实践一活动时间10月19日二活动安排点评老师:王岚(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课堂教学——空间与图形、数与代数)三专家评课内容2006年10月19日王岚点评:王岚老师:三条原则:1、无所谓哪个老师好坏,本着沟通好、对课对事不对人的原则,达到心灵无障碍;2、需要反思能力,具有问题意识,要全面看问题,和谐沟通,发现问题;3、首先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先让两位做课老师自己发言,听听他们的想法,包括思路、遗憾、得意和困惑,大家集思广益,找到驾驭课堂的能力。
田凤华老师:我是第三年教数学,是个新教师,很多时候发现不了自己的问题,需要别人帮忙找问题。
我的定位是希望每上一节。
课都让孩子喜欢课,喜欢我,在一种快乐轻松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本节课的目标是强化孩子认识周长,特别是具体平面图形的周长。
我的遗憾是时间没控制好,没做联系。
王岚老师:我先抛砖引玉,提个问题:在本节课中,您的三维目标是如何整体落实的?田凤华:在知识与能力的目标上,是要孩子知道周长是什么?能给具体实物准确指出图形的周长。
王岚老师:仔细看教材,有两个主题图,1、蚂蚁爬过的长度就是叶子的周长;2、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认识周长到什么程度?是1还是2?田凤华:尽量表达得规范些。
王岚老师:那么,通过什么样的过程给于什么方法?田凤华:看到具体图形能找到它的周长……王岚老师:其他老师能帮忙提炼以下吗?东营一老师:由实物到平面图形再到具体生活中王岚老师:要会听会取,培养能力,听完要如何?就要消化田凤华老师:认识周长要加强与实际生活中的联系王岚老师:那么能否来优化一下?田凤华老师:从生活实物开始感知,然后进入数学模型状态,最后再回到生活中,在生活细节中分出层次。
王岚老师:您给这节课什么方法?借助教材的标题:描——摸——量田凤华老师:首先在头脑中建立大体印象,其次用手指描来感知,最后再量。
在讲月牙形的时候讲到转化的思想,在讲五角星形讲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
中小学数学校本研修案例
中小学数学校本研修案例引言本文档旨在提供中小学数学校本研修的案例,以帮助教育工作者们更好地了解和应用校本研修的方法和策略。
案例介绍案例一:课程资源共享某中小学数学教研组进行了一次校本研修,旨在通过课程资源共享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
教研组的教师们积极参与和贡献自己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案、试题和活动设计等。
通过将资源进行评估和优化,教师们相互借鉴和研究,提高了教学效果。
校本研修还促进了教师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形成了良好的研究氛围。
案例二:教学观摩研修一所中小学数学教研组在校本研修中组织了教学观摩活动。
教师们定期前往其他同事的课堂进行观摩,了解和研究其他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观摩后的讨论和交流让教师们有机会分享自己的观察和体验,并对教学进行反思和改进。
这种教学观摩研修提供了实践交流的平台,帮助教师们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案例三:课题研究小组一所小学成立了一个课题研究小组,专注于数学教学中的某一具体问题。
小组成员通过阅读学术文献、参观其他学校和与专家进行讨论,深入研究该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
小组成员定期汇报研究进展和成果,并与其他教师分享他们的发现和方法。
课题研究小组通过系统的研究和探索,为学校的数学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结论中小学数学校本研修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活动。
通过资源共享、教学观摩和课题研究小组等方式,教师们可以相互研究和借鉴,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校本研修为学校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氛围和合作平台,有助于形成持续发展的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张三, 中小学数学校本研修的策略与方法, 《数学教育研究》, 2018.- 李四, 校本研修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数学教学论坛》, 2019.。
小学数学主题教研案例
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学也在不断地变革。
为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我校数学教研组开展了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数学素养”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本次教研活动旨在通过探讨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案例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数学素养三、案例实施过程1. 主题确定教研组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2. 研讨与交流(1)教研组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了解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方法。
(2)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分享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3)教研组对教师提出的疑问进行解答,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3. 实践与反思(1)教师根据教研活动的内容,设计教学方案,并在课堂上进行实践。
(2)课后,教师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撰写教学反思。
4. 教学观摩与研讨(1)教研组组织教师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学习他们的教学经验。
(2)教师针对观摩课进行研讨,提出改进意见。
5. 教学成果展示(1)教师展示自己的教学成果,分享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方面的经验。
(2)教研组对教师的教学成果进行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四、案例实施效果1. 教师的教学理念得到更新,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样。
2. 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数学素养得到提高。
3. 教研组形成了良好的教研氛围,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加密切。
五、案例反思1. 教研活动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应将教研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
2. 教研活动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3. 教研活动应注重团队合作,发挥集体的智慧。
4. 教研活动应关注教学评价,以评价促进教学改进。
总之,本次教研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深化教研活动,不断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小学数学校本研修案例
小学数学校本研修案例数学是抽象思维的代言人,它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它会使你在应用中领略到它的严密的推理路线、严谨的结构体系、形式的简单化、内容的丰富色彩、应用的广泛性、思维的创造性。
数学特有的思维形式、思维方法也决定了它特有的建构模式,更能够锻炼人们的思维的灵活性,会拓展你的思维意识;数学的特性决定了它的题型的多样性:应用实际型的、开放型的、理解型的、类比联想型的、分类讨论型的等等,在以后的研究中还会出现制作型的,来发展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来带动脑力的发展和思维的拓展。
多媒体具有一般教学工具所达不到的理想的本能,具有快捷性、形象直观性、容量的硕大性、优美性、游戏特性,可虚拟现实、可反复演示再现情景。
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完美的整合,融合它们各自的个性,交互她们优越的特性,让它们有机的结合,把数学的困难点、抽象性形象地展现出来,让静的数与字母跳动起来,借以提高学生的兴奋点和研究数学的情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研究效率,调动学生的思维意识,使学生主动地去研究,形成良好的研究氛围和环境,产生良好的效应。
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实现重播,为学生提供重复观察的条件,加深学生对问题深层次的理解和拓展。
学生也可以利用计算机等进行个别化研究,因材施教、因人施学,培养学生自主研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养成健康的心态。
1、应用网络,消除知识的盲点“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不聚跬步无以至千里。
”学生是研究举动的主人,是教学过程的主体。
他们一方面汲取知识。
成为知识接纳的课题;另一方面,他们在提问质疑解答中动手动脑动口,标新自己的观点,成为创造“知识”的主体。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数学教学提供了新的空间,两者的整合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必须以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为依托,使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敢想、敢问、敢说,从而诱发自主研究的意识。
当分组教学中融入电教媒体,又会怎样呢?如在《年月日》一节课中,练设计了基本题、操作题、思考题三种类型,每一种题型中又有若干小题,题以网页形式出现。
小学数学校本主题教研活动案例
小学数学校本主题教研活动案例XXX:XXX本次的校本教研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市级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开放性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为载体,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经过实践,校本教研给我们带来了可喜的变化:一是唤醒了教师的教研主体意识。
我校开展的专题式校本教研活动,要求教师以研究的眼光审视教学过程,彻底摆脱指令性课程模式下的消极情绪和被动心态,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讨论问题的思维惯。
二是培养了教师的教研对话交流精神。
校本教研的三个要素是个人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
自我反思,是教师与自我的对话,促进了教师个体教育智慧的生成;同伴互助,是教师与同行的对话,激活了教师群体的教育智慧;专业引领,是教师把实践与理论进行对话,与优秀教师对话,与专家对话,促进了教师教育智慧的可持续发展。
下面记叙我们数学学科的一次主题式校本教研活动案例,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教研活动概况。
◆教研主题: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开放性(计较题)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活动成员:小学数学教研组全体成员◆活动目标:1、培养学生计算的多样性、灵活性,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开放性,进而改善课堂教学质量。
3、提高教研构成员的互助能力,实现教师专业成长。
二、教研具体流程与评析。
步骤一:发现教学问题、确立教研主题。
·对象:全体参与主题教研的老师研究始于问题。
校本教研的问题如何发现,主题如何确定?我们认为,它是来自对新课标的理解,来自教学中的困惑,优秀教师的启发,以及教育科研的需要。
我们这次活动的主题就是这样产生的。
1、新课标要求《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育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关注人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空间。
于是一种新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开放性教学就应运而生了。
小学数学校本研修案例
小学数学校本研修案例小学数学校本研修案例导入:1.提问:大家知道什么是公倍数吗?公倍数有什么作用?2.板书:公倍数3.解释:公倍数指的是两个或多个数的公共倍数,可以找出一个数同时是这些数的倍数。
公倍数在数学中有着很多应用,比如求最小公倍数。
案例:小明爸爸每天花30分钟跑步,小明妈妈每天花50分钟跑步。
我们来想一想,他们两个人什么时候能够同时跑步结束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找出他们跑步时间的公倍数来得到答案。
首先,我们列出小明爸爸和小明妈妈的跑步时间的倍数:小明爸爸:30分钟 × 1 = 30分钟30分钟 × 2 = 60分钟30分钟 × 3 = 90分钟小明妈妈:50分钟 × 1 = 50分钟50分钟 × 2 = 100分钟50分钟 × 3 = 150分钟我们发现,他们两个人跑步结束的时间有一个公共的时间点,就是小明妈妈跑步了150分钟的时候,小明爸爸也跑步了90分钟,所以他们两个人在150分钟的时候能够同时跑步结束。
进一步,我们可以观察到小明爸爸和小明妈妈跑步时间的公倍数为300分钟,即小明爸爸跑步300分钟,小明妈妈也跑步300分钟时,他们两个人能够同时跑步结束。
结论:小明爸爸和小明妈妈在300分钟时能够同时跑步结束。
拓展:我们可以通过这个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到公倍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比如约会时间的确定、任务完成的协调等。
反思:在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需要注意问题的设计和引导方式,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实际操作,及时引导他们纠正错误并分享解题思路。
结束:通过这个案例的学习,我们不仅学会了什么是公倍数,还学会了如何找出公倍数,并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希望大家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运用公倍数的知识,发现更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小学数学组校本研修案例
小学数学组校本研修案例一、研修背景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科学学科,不仅仅是掌握计算技巧和公式的工具性学科,更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然而,目前该校小学生数学学习存在一些问题,如计算能力相对较弱、对问题解决方法的认识不全面、数学思维能力不足等。
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小学数学组决定进行校本研修。
二、研修目标1.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2.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态度和兴趣,培养他们在数学学习中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研修内容1.学习理论知识:组织教师进行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理论学习,包括数学思维的种类、培养方法和策略等。
2.教学案例研究:教师组织讨论和分析一些成功的数学思维案例,研究其背后的思维过程和方法,以及如何将其运用到实际教学中。
3.反思教学实践:教师组织进行教学实践反思,讨论交流近期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尝试寻找改进的措施。
4.评估和总结:制定数学思维能力评估指标,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进行定期评估,以便了解学生的进步和不足,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教学策略。
四、实施步骤1.指导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计算和公式的掌握。
2.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运用各种数学思维能力,如归纳、推理和创新思维等。
3.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并鼓励他们运用不同的解决方法。
4.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鼓励他们相互讨论和学习,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5.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进行多次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五、实施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研修和实践,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明显提高。
他们在解决问题时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策略,提出合理的分析和解决方案。
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也明显增加,他们更加愿意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
同时,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也得到了提高。
小学数学教研组研修案例
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数学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我校数学教研组积极开展研修活动,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本案例以我校数学教研组的一次研修活动为例,探讨如何通过有效的研修活动,提高数学教师的教学水平。
二、案例目标1. 提高数学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把握。
2. 培养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调控能力。
3. 提升教师对教学评价的认识和应用。
4.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
三、案例实施过程1. 研修准备(1)成立研修小组:教研组长负责组织,挑选具有丰富教学经验、乐于奉献的教师组成研修小组。
(2)确定研修主题:结合当前数学教学的热点问题,确定本次研修主题为“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3)收集资料:查阅相关书籍、论文、案例等,为研修活动提供理论支持。
2. 研修实施(1)集中学习:组织教师集中学习新课程标准、教学评价等相关知识,提高教师对新课程理念和教学评价的认识。
(2)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3)教学设计:针对研修主题,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
(4)课堂观摩:组织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观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5)研讨交流:针对观摩的课堂教学,教师进行研讨交流,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3. 研修总结(1)反思总结:教师针对自己在研修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进行反思总结。
(2)成果展示:将研修成果进行整理和展示,包括教学设计、课堂观摩视频、研讨交流记录等。
四、案例效果1. 教师对新课程标准、教学评价的认识和应用能力得到提高。
2. 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调控能力得到提升。
3. 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加密切,教研氛围更加浓厚。
4. 学生数学学习成绩有所提高,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信心增强。
五、案例启示1.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2. 注重教学实践,鼓励教师参与教研活动。
小学数学校本主题教研活动案例1.doc
小学数学校本主题教研活动案例五一小学陈艳红本组的校本教研“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以县级课题《学习“三步导学”模式》为背景,教师研究为主体,学习如何运用“三步导学模式”为主题,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下面记叙我们数学学科的一次主题式校本教研活动的案例,与同行的朋友一次探讨。
一、教研活动概况教研主题:如何运用“三步导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活动时间:2016年5月4日地点:数学教研组组织负责:巩柔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小学数学课例执教:陈艳红等活动成员:小学数学教研组全体成员活动目标:1、能够顺利地运用“三步导学这种模式”进行教学2、提高课堂教学的开放性,优化课堂教学3、提高教研组成员的合作性,集体智慧的运用二、产生的背景研究始于学习“三步导学这种模式”教研的问题,知道“三步导学的教学模式”包括“激情导课——民主导学——检测导结”三个环节。
但具体怎么操作,从组建小组,培训组长,到课前备课如何设计前置性作业,如何将内容转化为目标,如何将目标转化为任务。
上课时,如何导入导学,学生怎么自主学习,怎么交流,怎么小组展示,教师如何随堂评价,如何巡视,发现学生的课堂生成等。
这些具体的操作,都来自一线教师运用这种模式时遇到的不少困惑。
经过多次赴榆次学习,观摩他们的课堂,我们应如何的实际运用等,这次活动在主题就这样产生了。
三、具体流程(一)发现问题,确立主题新课标要求:数学教育最终目标为关注人的思维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堂,于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开放性教学在榆次市教师们的多年摸索中产生了,已经验证了它的科学性,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教学困惑:经过多次学习,观摩课堂,实际操作中运用后,普遍存在下面的问题小组成员达不到榆次孩子们的那种表现,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不习惯合作,组长也不会合理分配组员的任务,展示也令人不太满意,设计前置任务也做不到自如,设计任务把握不准,不能做到科学有效,导致课堂操作往往失控。
课堂评价也是力不从心,感觉效果特差,还费时间,一节任务,需要好几节时间,课堂效率极低,不少教师担心成绩下滑,怎么能对这种模式做到运用自如呢?让我们教研组全体成员颇感困惑。
山东东营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实践之一
山东东营市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实践之一-----中关村四小教学实践一活动时刻10月18日二活动安排周三(10月18日)三专家评课内容2006年10月18日吴正宪点评:吴教师:很快乐山东东营市的列位教师来中关村四小交流讨论。
先请列位教师针对上午上课的情形说一下自己的方式,能够说优势或缺点,也能够说碰到的困惑。
此刻就开始讨论,哪位教师有问题?请随意。
刘保会教师:我听的是“可爱的企鹅”这节课,我有一个疑问:于教师在讲到“先来了3只企鹅,后来又来了7只企鹅”时,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括号,它的意思是“一共有几只”吗?在后面的减法中,冰山后面有几只?学生没有说出意思来就放过了。
学生计算时有列算式7-2=5,他们喜爱把看到的得数写出来。
咱们能够教给学生一种逆向思维,问学生减去剩下的5个,猪八戒吃到肚子里的西瓜有几个?于昕教师:关于大括号问题,我的定位是学生已经学会一部份和另一部份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吴正宪教师:成人9-6=3,学生那么是用6+3=9。
于昕教师:关于那个问题,到底减法让学生学会总数减去一部份等于另一部份,仍是学生只要会做即可,咱们在课前有过讨论,到底该如何处置。
咱们是从学生角度动身,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才如此做的。
马春霞教师:把9-3=6转化成3+6=9,只要小孩明白数量关系就达到目标了。
慈燕教师:我以为在3+6=9中,在6的下面划一横线是表示一种思维进程。
吴正宪教师:刘教师的问题不仅是不是做标记的问题,是学生不是把问题的意思说清楚,而是直接把得数说出来。
张顶峰:若是学生3+6=9并会做标记能够下学生一马,可是要让学生明白加减的关系。
吴正宪:一、不管大伙儿来自北京仍是山东,咱们都应该一起研讨,我为大伙儿的真诚所感动。
二、大伙儿的共识是,当明白九、6求3时,9-6=3或6+3=9都能够,做标记能够让学生不需要用成人思维,能够慢慢学会转变,要给学生一个感悟的时刻,一个体验的时刻。
3、在前面,加数+加数=总和,后面是减法,要换个角度看wemti。
小学数学教研组活动案例
一、活动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对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提高数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校数学教研组于2021年10月开展了以“提升数学教师专业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题的教学研讨活动。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2.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数学教育教学问题。
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4. 培养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提升教研组整体水平。
三、活动内容1. 专题讲座活动邀请了市教研室数学教研员为全体数学教师做了一场题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的专题讲座。
讲座中,教研员结合实际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2. 教学观摩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教研组组织了一次教学观摩活动。
观摩课由我校优秀教师执教,全体数学教师参与听课。
课后,教研员对观摩课进行了点评,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
3. 课题研究教研组以“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为课题,组织教师进行课题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教师们通过查阅资料、分析案例、撰写论文等方式,共同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 教学反思活动期间,教师们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撰写了教学反思。
通过反思,教师们发现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5. 教学研讨教研组组织了一次教学研讨活动,围绕“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效率”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教师们各抒己见,分享了各自的教学经验,共同探讨了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方法。
四、活动效果1. 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得到提高,课堂教学过程更加优化。
2. 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加紧密,教研组整体水平得到提升。
3. 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数学素养得到提高。
4. 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得到锻炼,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奠定了基础。
五、活动总结本次小学数学教研组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小学数学校本研修案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小学数学校本研修案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研修主题: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研修方法:观察分析研研修过程:一、指导思想: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增进数学组教师间的合作,以全面激发教师的教研意识,推进数学科课题研究,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为根本,以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为导向,以教师需求和可持续发展为为着眼点,以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以校本研修为主要形式,以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有新的提高为根本目的,求真务实,开拓创新。
二、教学实践,引发问题:我们数学研修组的主题是: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这一主题的确立来源于对戴艳娟老师一堂研讨课“分数的意义”的思考。
戴艳娟老师是一位相当优秀的数学教师,无论是个人素质,还是教学方法,以及多媒体技术方面都是出类拔萃的。
她为这堂研讨课做了精心的安排,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可这么精心安排设计的一堂课,却没有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理解”片段来进行分析。
【案例描述】选择其中的“单位‘1’……单位“1”的理解。
(一)、充分利用学具表示。
师:如果老师叫同学们用不同的事物表示,我想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的表示方法,这样吧,老师请大家小组合作,用老师提供给你的圆片、毛线、4个小女孩的图片、12根小棒表示出。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反馈。
师:谁愿意说一说,你是怎样表示的。
生:把一张圆形纸片对折再对折,每份用分数表示。
师:你为什么要对折再对折?生:平均分。
师:还有其他的表示方法吗?生:将绳子剪成4段,每段是。
生连忙补充:将绳子剪成一样长的4段,每段是。
师:你们觉得他补充的对吗?他为什么要补充?生:他前面没有平均分。
生:我把4个女同学中的其中的一个圈起来,它也表示。
生:我用4根火柴棒,把它们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
生:我用8根火柴棒,也平均分成4份,每份2根也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营小学数学组校本研修案例
“解决问题中数量关系的分析”主题研修
实践探索研修案例
一、教研活动背景
新课程“解决问题”从一年级开始便渗透于数与运算领域之中,从理论上讲,六年的学习,学生的解题能力也应该会得到加强。
但在我校实际教学中发现,我们学生的解题能力不但没有得到加强反而越来越弱了。
通过与其他教师的交流,也发现了同样的问题。
与传统应用题教学下的学生相比,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什么降低了,为什么学生拿到应用题会无所适从,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通过推门听课等常规调查,我们发现教师在教学应用题时,他们将教学的关注重心过多的放在了对信息的收集、整理以及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上,教学中缺乏对数量关系的渗透、分析,从而导致我们的教学从生活情境直接走向综合应用。
这样的教学,导致许多学生不会做应用题,害怕做应用题,拿到题目,无处下手。
长期下来,势必会削弱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此,我们本学期以“解决问题中数量关系的分析”作为切入口,让老师们在理论——实践——反思——跟进实践——再反思的不断循环中,提高对数量关系教学的再认识,以此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二、教研活动过程
2012年9月,我们进行了主题研修第二阶段活动——实践探索。
本次活动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一节课。
在此之前,每位数学教师对这节课进行了教学设计的构思,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目标等有了初步的了解。
上午第二节,我们进行了讨论,针对本节课的数量关系教学进行了简要分析。
第三节课,有李艳婷老师进行了课堂教学实践,我们对本节课进行了课堂实录。
中
午,我们数学教研组全体教师进行了评课活动,下面是一些评课的片段:
张宏伟:在复习和引入阶段,李老师紧扣教学内容,使学生从开始就进入了“综合列式”的构建模式中去,有利于下面教学的开展。
利用多媒体,对教材进行了一定的处理,用比较小的数字对问题进行解决,符合小学三年级的认知水平。
在学生出示了计算结果后,教师让学生进行思维的整理、学生通过说一说、倾听等方式,让学生更加好的进行了问题的解决思维训练;练习题设计有一定的梯度,有利于思维的发展。
杨秀静:李老师先创设情景,把一步计算合并成综合算式引入到新课。
先出示一个方阵有4行,每行5人,再出现3个方阵,进入了数学的主题。
学生自行是做,经过交流出现了几种不同的计算方式。
让学生说自己计算的方法,通过这样的比较评论,学生掌握了连乘的算理,达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并解决了一些计算的实际问题,紧扣了数学目标。
以上两位教师的发言刚结束,我们立刻打断接下去的发言,因为发现教师没有围绕主题进行有效的评课。
因此,在经过再次强调后,出现了以下的几位发言: 刘海平: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注重对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上,缺乏对数量的具体分析。
比如,4表示什么?5在这里表示什么,那么4×5先求出的是什么,除了让学生明白先求什么,还要提问为什么要这样算呢?很明显4表示的是行,5表示列,每行×几列=一个方阵的人数。
包括其他的两种策略,我们要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
最后教研组长进行了总结。
三、教研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是我们主题研修的第二阶段活动,旨在通过活动引领教师解决教学问题,提升评课水平,做到能够围绕主题有针对性的进行点评。
1、精心准备,认真策划
本次活动时间较以往更长,在活动之前,我们进行了理论的学习,并对本节课进行了集体备课活动,讨论本节课重点教学内容以及对教学中数量关系如何处理进行了预设。
以前的教研活动,往往是谁上课,谁备课,其他老师听听课进行了,评课的时候说几句不着边际的话就行了。
研修活动变成了一个人的活动,教师参与程度不高,积极性不高。
为此,我们在策划时注重对教师参与的设计,希望通过活动,让老师们明白校本研修不是学校的事情,也不是教研组长的一个人的事情,是我们每个老师自己的事情。
2、改变了传统的评课模式
过去,我们的老师在评课时不能做到围绕主题进行评课,往往是想到什么说什么,评课乱而无序。
为此,我们在进行评课时特意强调教师要根据本次活动的主题进行点评,不讲无关的东西。
在前两位教师评课时,由于跟主题没关系,我们掐掉评课过程,再次进行了强调,并要求教师能够重新组织语言,有针对性的进行评课。
3、本次活动达成了三个共识:
(1)解决问题教学中数量关系的分析仍然具有核心地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重视。
(2)学生数量关系的掌握需要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有效渗透,并能够进行集中教学,让学生整体感悟数量关系的三个量内在的联系。
(3)对节课进行了修改,并选定郑超老师在第三阶段活动进行教学展示活动。
反思我们的教研活动,还是存在着许多问题,由于教学资源的缺乏,活动
的形式上,教师的主动参与等等还是有许多的不足。
为此,我们将继续奋斗,努力提高研修活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