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_人口迁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人口迁移的基本概念、原因及影响。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1. 理解人口迁移的定义及其在地理学中的重要性。
2. 掌握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如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政策因素等。
3. 分析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及其对社会经济文化的综合作用。
4.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本课时的重点在于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难点在于分析人口迁移对不同地区的影响及其社会效应的深入理解。
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强化学生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引导学生突破难点,深化对人口迁移的全面认识。
三、教学准备1. 教材准备:地理教材中关于人口迁移的相关章节及辅助资料。
2. 教学课件:制作包含人口迁移概念、原因、影响等内容的PPT课件。
3. 教学视频:准备一些关于人口迁移的纪录片或短视频,帮助学生直观了解人口迁移现象。
4. 地图资料:准备世界或中国的人口迁移地图,帮助学生了解人口迁移的地理分布。
5. 小组讨论工具:如白板、便签纸等,用于课堂小组讨论和交流。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激趣课堂伊始,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人口迁移的短视频或展示一系列相关的图片,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视频或图片可以展示不同地区的人口迁移现象,如城市化的进程、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等。
在展示过程中,教师可以简要描述这些现象,并提问学生:“你们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人口迁移?”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迅速地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知识梳理1. 概念阐释首先,教师需要详细解释人口迁移的概念,包括其定义、类型及特点。
解释过程中,可以利用生动的实例来说明,使学生更易于理解。
2. 迁移类型接着,教师可以介绍不同类型的人口迁移,如国际迁移、国内迁移、农村至城市迁移等。
对于每一种类型,教师可以给出具体的例子,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高中地理_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最新考纲】人口迁移的原因【考纲解读】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知道世界人口迁移和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2.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及人口迁移的效应,学会分析某时期或某地区的人口迁移案例【课前准备】学生在黑板上写好知识结构图知识结构图概念、分类、特点自然因素人口迁移影响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影响迁入地(有利、不利)迁出地(有利、不利)【导入】今年电影春节档最大的黑马当属《流浪地球》,这部电视剧讲述了太阳系即将毁灭,人类试图带着地球一起逃离,寻找新家园的故事。
从地理学人口的角度上来讲,这就是人口的空间变化。
【讲授】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特点采用提问的方式。
然后进入本节课第一个重点题型: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题型突破】题型一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提问: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考题再现】(2016•新课标Ⅲ卷)与2014年相比,2015年上海市的常住人口减少了10.41万人,外来常住人口更是减少了14.77万人,这是近20年首次出现的人口负增长,调查发现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上海市已制定“十三五”期间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策略。
据此完成1-3题。
1.导致2015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上海市A.产业转型升级B.食品价格大增C.环境质量下降D.交通拥堵加重2.上海市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主要原因是这些中小城市①服务设施齐全②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③适宜就业机会多④生态环境好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3.今后,上海市引进产业从业人员将主要分布在A.资源密集型产业B.劳动密集型产业C.资金密集型产业D.知识密集型产业答案:ACD(2018全国卷I)户籍人口是指依法在某地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户口在人口,常住人口是指实际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
图1示意近十年来我国某直辖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数量变化,据此完成4~5题。
高中地理_人口迁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出地、迁入地,总结人口迁移的原因、特点)师;“在人口普查登记的过程中,经纬的奶奶说,她小时候虽然住在上海,但自己的母亲曾在青岛居住过,还经常哼唱一首儿歌,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这是为什么呢?要想解开这个疑问,必须了解一下我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
”(播放视频“我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并带领学生总结特点,展示建国后、改革开放后新中国人口迁移路线,引导学生探究原因。
)师;“阅读短文,思考材料中提到了哪些国际人口迁移带来的影响。
”(学生回答,学生点评,老师补充)师:“结合材料,思考人口迁移的影响,小组讨论,2分钟后交流。
”(巡视,聆听学生讨论的情况,适当予以引导)(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内容,进行知识建构)师:“全国“抢人大战”再升级,青岛争取人才又放大招。
搜集相关信息,了解青岛人口迁移的情况,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分析青岛人口迁移的原因和所带来的影响。
”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对人口有所了解,但对于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了解很少,所以讲解时需要细致。
对于人口迁移的特点,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了解更少,学生学习时教师应多提供一些合适的案例。
课前让学生查找一些相关资料,尽量让学生既感兴趣又能充分掌握新知识。
本节课对于学生的一个难点就是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概念及其比较。
这两个概念要从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进行比较,适当举一些身边的例子可能更有助于学生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
效果分析一、重视导入环节的价值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它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但是如果能精心设计并充分利用导入环节,它的作用将远不止承上启下那么简单。
本节课在导入环节中引用时下最新资讯——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并以“经纬一家的人口迁移”故事,串联起人口迁移的各个环节知识点,因此,这节课虽然在导入环节花了近5分钟的时间,但是这5分钟的价值却是实实在在的!二、案例的精选与深用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人口迁移》课后反思
公开课《人口迁移》的课后反思呼市九中李东林1、对教学观念的反思我讲的《人口迁移》是一节复习课,大多数老师讲复习课都是先在黑板上讲知识点,然后做题,实际上这是一种“死背书、多做题、拼时间、低效率”的老路,是一种对知识简单的重复和沿袭,没有新意、其效果很不理想。
我认为应该从单纯复习知识转向“知识+方法=能力”,优化复习活动,教师讲解应多启发、多联系、多分析,学生多思考(分析、比较、概括)、多动手(绘图、列表)、多动口(提问、讨论、交流)、多总结,老师与学生应该互动、相互配合。
例如我在讲述《人口迁移》时,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和人口迁移的影响等知识点并不是我说出来的,而是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自己总结出来的,这样有助于学生们水平的提高。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一直保持这种教学理念。
2、对教学设计的反思在地理复习课中,由于学生们对所有的基础知识已经学习过,如果老师只是照本宣科,没有一定的新意和难度,地理教学效果和目的与预期的设计就会有较大的差异,因此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针对《人口迁移》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采用学案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学案中基础知识以填空题的形式呈现,让学生们提前做完,然后我采用多媒体教学,在多媒体课件中我设计了四大模块,即:①基础知识回顾、②高考考点分析、③地理图表解读、④高考题组练习。
其中重要的一个模块是“高考考点分析”,以地理高考题为切入点,总结出地理的知识点,并不是先讲知识点再讲高考题。
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们地理学习能力的提高。
3、对教学过程的反思由于我校的学生基础差,解题过慢,所以在多媒体的教学中穿插的地理高考题,很多学生看不懂题、看不清题、做题时间太长,严重影响了教学效率,所以在以后的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应该提前把这些高考题印出来,让学生们上课之前就做好,这样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高中地理_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人口的空间变化》是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
第一章是人文地理的开篇,让学生从潜意识里明白从现在开始我们学习的内容是和人有关的地理,也是自然地理到人文地理的过渡。
明确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的自然增减和人口的迁出或者迁入,在此基础上理解并掌握人口迁移的概念和人口迁移的类型(按照人口迁移是否跨越了国界划分)。
而后,又从二个方面诠释了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自然环境的变化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知道要正确认识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就必须关注人口问题。
并使学生能根据本地人口资料绘制图表,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
本节提到的人口迁移一方面是人口增长的发展和深入,另一方面,它又促进了城市的推进,是联系人口和城市两部分的桥梁,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对于自然地理基本有所了解,对地理环境有一定的感性的认识和一定的知识基础。
但是对于人文地理还没有接触。
【课标要求】1.结合资料说出人口迁移的含义,描述人口迁移的特点。
2.运用案例,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以及人口迁移的影响。
3.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三维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理解人口迁移的基本内涵,掌握人口迁移的类型,了解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两个方面,了解除了这两个主要方面外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还有战争、宗教、生态环境变化等。
3.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小组互动学习、自主学习和分析讨论法。
2.探究活动,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3.利用地图或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分析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运动和发展的观点,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发展观。
【教学重点】1、运用案例,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高中地理_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人口的空间变化》是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
第一章是人文地理的开篇,让学生从潜意识里明白从现在开始我们学习的内容是和人有关的地理,也是自然地理到人文地理的过渡。
明确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的自然增减和人口的迁出或者迁入,在此基础上理解并掌握人口迁移的概念和人口迁移的类型(按照人口迁移是否跨越了国界划分)。
而后,又从二个方面诠释了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自然环境的变化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知道要正确认识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就必须关注人口问题。
并使学生能根据本地人口资料绘制图表,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
本节提到的人口迁移一方面是人口增长的发展和深入,另一方面,它又促进了城市的推进,是联系人口和城市两部分的桥梁,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对于自然地理基本有所了解,对地理环境有一定的感性的认识和一定的知识基础。
但是对于人文地理还没有接触。
【课标要求】1.结合资料说出人口迁移的含义,描述人口迁移的特点。
2.运用案例,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以及人口迁移的影响。
3.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三维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理解人口迁移的基本内涵,掌握人口迁移的类型,了解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两个方面,了解除了这两个主要方面外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还有战争、宗教、生态环境变化等。
3.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小组互动学习、自主学习和分析讨论法。
2.探究活动,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3.利用地图或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分析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运动和发展的观点,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发展观。
【教学重点】1、运用案例,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高中地理_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上节内容的延伸,是引起一个地区人口的变化又一原因。
人口的空间变化,在当今社会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学生对该部分内容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本节知识内容教学难度不大。
教材主要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什么是人口迁移?通过活动的形式,帮助学生掌握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及其意义。
本节课的难点在于“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辨别,教师在讲授该部分内容时,应该强调两者所具备条件上的差异以及多列举身边的例子加于区别理解。
总之,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对人口迁移的有关知识有一个更深、更好的理解;同时,也能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情分析该节内容对于学生来讲比较容易理解。
学生可以联系身边的例子和现象,帮助其对人口迁移现象的判别及其产生原因的掌握。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过程与方法1.利用地图或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分析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
2.利用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历史时期人口迁移具有不同的特点。
3.小组互动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人口迁移是人类经常的一种现象,它客观上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经济的发展。
2.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发展观。
教学重点1.人口迁移的地理范围(国际、国内)。
2.人口迁移流向(迁出国家,地区,迁入国家、地区)。
3.人口迁移的原因。
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原因。
理解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法、提问式、探究式、启发式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设计《人口的空间变化》学情分析该节内容对于学生来讲比较容易理解。
学生可以联系身边的例子和现象,帮助其对人口迁移现象的判别及其产生原因的掌握。
《人口的空间变化》效果分析本节课按照课标的要求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选择和补充,做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高中地理_人口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口问题核心素养:通过对人口问题的分析,掌握人口的两种增长方式,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学会判读关于人口的图表。
考向1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1.人口的两种增长方式(1)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决定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人口的机械增长:是由净迁入率和人口基数决定的,净迁入率=迁入率-迁出率。
【独学思考】读我国某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迁移率(净迁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随时间变化曲线图。
1.该地区人口增长率最高的时期是A.①B.②C.③D.④2.③时期以后人口迁移率下降的原因最有可能是A.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B.生态环境恶化C.技术人才外流D.本地人口大量外迁考向2人口迁移及其影响【技能和模板】人口迁移的影响类答题模版有利影响不利影响对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推动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促进资源开发增加了公共设施负担,增大了生态环境的压力对迁出地加强对外联系,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缓解人地矛盾,保护当地环境人才、劳动力外流3.下表是某年甲国人口相关统计资料,有关甲国人口叙述正确的是……( )A.出生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调B.增长模式为传统型C.吸引了大量男性人口迁入D.人口分布比较均匀考向3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的判读某年龄段人口比例突然变小(如下图①处)。
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计划生育等导致出生率突然降低,二是重大灾害等导致死亡率上升,三是人口的大量外迁。
某年龄段人口比例突然增加(如下图②处)。
其原因可能是就业、升学等导致的人口大量迁入。
男女比例的明显失调(如下图③处)。
可能是战争中大量男性死亡导致的,也可能是钢铁、纺织等对职工性别有一定要求的工厂建设导致的。
【本课易错点】(1)人口自然增长率可能是正值(表示人口总数增加),也可能是零(表示人口总数不变),甚至可能为负值(表示人口总数减少)。
(2)注意生育率和出生率的联系与区别:生育率是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与育龄妇女(15岁~49岁)人数之比;出生率则是指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与人口总数之比。
高中地理_第一节 人口专题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口专题复习课教学设计【考纲定位】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2.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核心素养】1.了解世界人口增长过程及其地区差异。
(区域认知)2.掌握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比较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3.说出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理解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综合思维)【考情分析】1.以人口统计图或人口普查资料为背景,考查人口增长模式、人口问题及对策;近几年考查频度高,考查形式多为选择题。
2.运用人口资料分析、对比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差异;近几年考查频度较高,考查形式多为选择题。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必修2人口专题的第一节复习课,对应了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和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我将引导学生根据资料分析各种人口增长模式的三率的数值特征,理解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相互关系,理解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和区别,重点训练他们对各种坐标图、柱状图、区域图、人口构成图或表格、曲线图、折线图的析图解图能力,让他们理解并学会分析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问题的表现、原因、人口老龄化、人口性别比等问题。
【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教授对象为高三政史地组合班级,对人口相关的基础知识能很好的识记和掌握,但在读图分析能力、图文转换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还略有不足,因此课堂上也应注意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认识到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学会知识点的迁移应用,为高考大题打好基础。
【重点、难点】重点:⒈人口增长模式的判读及转变原因⒉不同国家人口问题的表现、影响及解决措施难点:⒈中国的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⒉各种人口统计图的判读【教学方法】呈现习题和热点素材,提出问题,使用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考点三:学生根据导学案相关内容自主探究,理解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区别及影响因素。
高中地理_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明确人口分布与人口密度的概念。
(2)让学生通过图表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3)根据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探究世界分布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通过相关图表分析,总结世界人口分布规律。
(2)以中国人口分布为例,利用地图叠置法,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3)通过问题讨论,强化学生对人口合理容量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用可持续发展的目光看待问题,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发展观。
(2)树立联系的观点,养成有条理、全面地分析问题的习惯。
教学过程回顾人口增长与人口迁移切入主题。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前面所学内容切入主题,板书课题。
先检查预习情况让学生明确人口密度与人口分布格局的关系。
师:“衡量人口分布的指标是什么?”生:“人口密度”“人口分布格局”师:“那么,人口密度与人口分布格局相同吗?”(可利用课本图1-3-1人口密度与人口分布对比帮助理解,强调如果单独讲一个地区的人口密度,并不能说明这个地区内部的人口分布状况,存在“被平均了”的情况)设计意图:通过漫画引入人口问题,形象生动,直接切入主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以更积极的心态投入这节课的学习。
世界人口分布规律利用教材中的表1-3-1、1-3-2、1-3-3,引导学生从纬度、距海远近、地形三方面分析世界人口分布特征。
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概括出世界人口分布的规律。
(学生在分析表格的过程中,思路清晰的学生能很快给出答案,但也有部分学生存在无从下手的情形,所以这在部分可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读图:判读地理分布图时,遵循以下步骤:1.读图名;2.读图例;3.寻找归纳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4.根据所学知识,对该事物的分布规律进行原因分析)设计意图:新课改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储备和经验转化为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需要经历体验、思考、协调和内化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
高中地理_人口迁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人口迁移》是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节。
本章是人文地理的开篇,也是自然到人文内容的过渡,从人地关系角度讲述有关人口地理学的基础知识,为下一章城市的内容做铺垫。
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章第一节中《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主要讲述人口的自然增长,实际上,由《人口迁移》引起的人口的机械增长也能引起人口数量的变化,同时也改变着迁入地和迁出地人口的分布状况,为进一步探究第三节《人口合理人口容量》提供了条件。
因此本节内容在本章中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针对人口移动从概念到原理,从历史到现实,从成因分析等方面作了深刻的探讨,从而使学生理性地思考和看待人口迁移现象。
二、学情分析:“人口迁移”这一概念是初中地理课程没有出现的新专业术语,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分辨“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目的是要使学生对这个问题有比较深层次的理解。
有关国际、国内人口迁移会涉及一些历史知识,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是大部分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只是在表面现象上,没有深入分析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
对于知识面不够广、学习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因此,教学中涉及了一些探究活动,让学生能够也乐于参与课堂教学,并从中达到学习目标。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2)探究人口迁移的特点,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两概念的关系,明确不同地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2)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团结协作,大胆表达、交流,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3)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环境观。
高中地理_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课标分析】课标对本部分的要求是“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本条“标准”对学生的具体学习要求如下:1.能够说出人口迁移的含义;2.能够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3.能够举例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人口迁移一般是指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自然生态环境(气候、土壤、水资源、矿产资源、环境)、经济、政治(战争、国家政策、政治中心的变革)、社会文化(文化教育、婚姻家庭、宗教信仰)等。
一般而言,由于人口的发展常常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处于互不适应的状态,这种不协调的人地关系,从根本上导致了人口迁移。
例如,在人类历史早期,人口迁移主要是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在现代,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设计思路】人口迁移是学生生活中接触比较多的一种社会现象,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步骤进行授课,将会显得枯燥无味。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可以适当调整削减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利用学生所熟悉和感兴趣的材料创设问题情境进行作为探究活动,辅助知识点的落实,并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愉悦的课堂中培养探究能力和高尚的情操。
课堂从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解释清楚后,设计了由学生可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来完成“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的落实,中间设置了大量的思考活动和探究活动。
课堂延伸部分可以设计“与大家分享心中的梦想——当你大学毕业后,打算回家乡还是到外地发展?并说明理由,以及需要提前做好哪些准备。
”的活动,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后给学生布置《闯关东续——雁南飞》让学生在体验当演员的快乐的同时,学会运用知识的能力。
这也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教材分析】本节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本节教材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二是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三是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人口迁移在本章和整个必修地理教学内容中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是人口增长知识点的延伸,人口增长影响了人口的时空分布,而人口迁移改变了这种时空分布导致人口在空间分布上的合理性,同时也促使多种文化的交流。
高中地理_人口迁移高一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及人口迁移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2)掌握并会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调查和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示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判读能力。
(2)通过剖析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推力和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二、重点难点1.重点:人口迁移的概念,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2.难点: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三、教学策略及手段主要通过谈话法、案例分析法、自主学习法、互动探究法进行教学四、教学准备自制PPT、活动表格(见附件)五、教学过程[导入]播放容中尔甲的歌曲《迁徙》导入本节复习内容----人口迁移[板书]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展示知识点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区别【方法指导】人口迁移三个条件:①变更居住地②持续一段时间③跨越一定的行政界线【学以致用】据报道,新疆每年6月到8月初需要大量采摘西红柿的季节工,8月底到11月初又需要大量采摘棉花的民工。
新疆每年对季节工的需求在50万人左右,季节工中,河南人最多,每年有15万~20万人前往新疆打短工,其次是甘肃和四川民工,但缺口仍很大。
每当这几个季节临前,新疆都要派不少人到全国各地招工。
据此完成1.材料中提到的民工流动A.属于国内人口迁移B.属于人口流动C.属于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D.属于由农村到农村的人口迁移二、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一)人口迁移理论——推拉理论推力:原定居地排斥人口的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政治因素)。
拉力:新定居地吸引人口的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政治因素)。
高中地理_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教学设计知识,为未来的发展定向!选择居住地的机会,你会如何选择?考,自由发言。
教师寄语年轻的时候要懂得尝试不同的东西,因为这样才真正知道你适合什么东西。
在一定程度上,我们都可谓是大地上的异乡者!人总是要迁移的,只有迁移的文化交融、情感碰撞,生命之树才会常绿。
板书设计教学效果预测这节课基本实现了学习目标。
围绕学习目标设计了四个梯度的教学,设计不同问题和活动,从而让学生多方面参与进来。
学生登台展示演讲、学生自编自演情景剧、学生独立思考、与同桌和小组的合作探究,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提升了多方面能力和素质。
在综合判读中分析学生自己创作的视频,一个典型的移民家庭融合了不同时代的迁移因素,从侧面反映出中华民族在不断迁移流动中发展壮大。
后面两个梯度的内容,实例“闯关东”、“民工潮”、“未来畅想”,也诠释了在不同时期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是变化的,迁移由被迫的外在因素,慢慢演化成个人意愿的一种选择。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发展,而人如何发展,适应自己的路才是最精彩的。
未来定居地的选择,实质也是个人发展方向的所在,引发学生对人生命题的思考。
最终,实现知识能力和情感的整体提升。
学情研究人口迁移是人在空间位置的移动,时间和空间跨度都很大,所以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讲难度较大。
蒙台梭利教育名言:我听过了,我就忘了;我看见了,我就记得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
结合地理学习内容,挖掘生活中的地理元素。
寒假中布置了地理实践性作业,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来完成,其中有一部分同学利用假期家人团聚的机会,展开了家族史的调查。
虽然自己基本没有人口迁移的经历,但自己的爷爷或者是曾爷爷很多有人口迁移的经历,在交流中学生能了解到人口迁移的原因,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能利用地图画出迁移路线,并且有很多迁移过程中的趣事,增加了调查的乐趣。
通过调查,认识到地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学会学地理,更加爱地理;而且家族史的调查,更感受到家族的力量,找到了自我认同感,增强了励志向上的信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及其意义。
(2)重点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能力目标
通过该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利用资料或图表,结合自己所学理论分析当今世界某个区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
3.情感目标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发展观,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
1.掌握人口迁移的特点;
2.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讨论法、提问式、探究式、启发式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学生活动:请学生阅读教材思考:什么是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满足什么条件?周围有哪些现象属于人口迁移?
【教师归纳】
1.概念: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定居地的行为。
满足条件:①居住地的改变;②改变居住地持续的时间(通常1年以上);③必须跨越一定的行政界限。
【学生活动】举出身边的人口流动现象,判断是否为人口迁移现象。
过渡:判断一下自己的实例属于哪类人口迁移?
【教师归纳】
2.分类:
【学生活动】读图,结合历史背景,小组讨论,思考二战前后,①世界人口的主要迁出地有哪些?主要迁入地有哪些?②这种迁移的原因有哪些?③主要有什么特点?
图1 二战前国际人口迁移
图12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3.国际人口迁移
4.国内人口迁移
三个时期分别提高视频、文字、图片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当时的人口迁移特点、原因。
采用提问式、讨论式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总结归纳解决相关问题。
(具体见课件)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教师总结: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现在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现象很普遍。
那么,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哪些呢?
教师举出大量实例,指导学生对教材的思考得出答案。
【教师归纳】
【学生活动】做实例与影响因素连线题
三、人口迁移带来的影响
过渡:同学们,咱们学了关于人口迁移的知识,大家能对人口迁移进
行评价吗?咱们以民工潮带来的影响为辩题,探讨一下民工潮带来的利与弊。
【学生活动】分组整理论据,展开激烈的辩论赛。
【教师总结】
升华:同学们,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人口迁移对于迁出迁入地来说有利也有弊,同时其作用也非常大,所以当今社会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现象很是频繁,同学们现在勤奋努力去读书,就是要使自己有能力到大都市里去寻找更好的生活。
小结:略
练习:(见课件)
作业:①基础作业:完成学案课后练习题;
②拓展作业:规划书——规划自己未来的迁移方向,并写出影响你迁移的因素。
课堂反思:本节内容在学习时,教师应该多列举些身边的事例加强学生对人口迁移概念和影响因素的理解。
采用提问式、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并结合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加以例证,加入激烈的辩论赛,让学生在快乐中掌握知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阅读、提炼有效信息以及逻辑表达的能力。
学情分析:
“人口迁移”这一概念是初中地理课程没有出现的新专业术语,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理解“人口迁移现象”目的是要使学
生对这个问题有比较深层次的理解。
有关国际、国内人口迁移会涉及一些历史知识,学生具有-
定的知识储备,但是大部分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只是在表面现象上,没有深入分析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
对于知识面不够广、学习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因此,教学中设计了一些探究活动、辩论赛等,让学生能够也乐于参与课堂教学,并从中达到学习目标。
效果分析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人口迁移带来的影响。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人口迁移带来的影响。
第一部分,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主讲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在教学各个环节中加强总结和比较,利用多媒体采取比较法列出两幅表格,让学生比较二战前后和改革开放前后人口迁移的路线、特点、原因,落实得更为轻松、扎实。
第二部分,从案例分析不同的国家由于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也各不相同。
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影响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各有不同。
学生理解实例、总结因素,并及时进行巩固练习。
第三部分,处理人口迁移带来的影响时,采用辩论赛的形式,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总结能力、表达能力。
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乐。
本节课有丰富多样的图文视频资料和形式,可相互穿插灵活运用于教学中,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采用提问式、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并结合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加以例证,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加入激烈的辩论赛,让学生在快乐中掌握知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阅读、提炼有效信息以及逻辑表达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人口迁移》是中图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节。
本章是人文地理的开篇,也是自然到人文内容的过度,从人地关系角度讲述有关人口地理学的基础知识,为下一章城市的内容做铺垫。
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章第一节中《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主要讲述人口的自然增长,实际上,由《人口的迁移》引起的人口的机械增长也能引起人口数量的变化,同时也改变着迁入地和迁出地人口的分布状况,为进一步探究第三节《环境承载力和合理人口容量》提供了条件。
因此本节内容在本章中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针对人口移动从概念到原理,从历史到现实,从成因分析等方面作了深刻的探讨,从而使学生能够比较理性地思考和看待人口迁移现象。
本节教学内容分为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影响因素、带来的影响三大板块。
其中第一部分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主讲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每一内部又分为二战前后和改革开放前后为时间界线。
这种空间和时间的差异性,构成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教学各个环节中加强总结和比较。
利用多媒体采取比较法列出两幅表格,让学生比较二战前后和改革开放前后人口迁移的路线、特点、原因。
第二部分,从案例分析不同的国家由于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影响人口迁移
的因素也各不相同。
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影响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各有不同。
第三部分,处理人口迁移带来的影响时,采用辩论赛的形
式,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总结能力、表达能力。
本节课有丰富多样
的图文视频资料和形式,可相互穿插灵活运用于教学中,从而培养学
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高中生张锋在做课题《调查家庭人口的增长和迁移》时,发现家
族先后迁移了几个地点。
爷爷在年轻时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边疆,携
带全家人到了新疆;爸爸为了寻找好的工作,迁到了北京;叔叔求学
移民美国,并且在美国结婚,现在全家在美国定居。
结合材料,回答
下列问题。
(1)爷爷迁到新疆属于(多选)( )
A.永久迁移
B.政治迁移
C.经济因素迁移
D.有组织的国内人口迁移
(2)爸爸的迁移原因是________。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类似于张锋
爸爸的人口迁移规模加大,人口迁移的流向主要是 : (3)叔叔的迁移属于(多选)( )
A.永久迁移 B.政治因素迁移C.经济因素迁移 D.国际人口迁
移
(4)发展中国家的许多优秀人才迁移到发达国家,这种迁移的原因是
这种迁移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不利影响是:
课堂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以任务驱动的方法来开展教学活动的,通过老师实
例讲解、任务分配,学生分组讨论,教师个别指导,完成教学任务。
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
其
中采用小组制,充分发挥学生的协作意识和自主探究精神,让学生在
完成任务中去快乐学习,这样既关注了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又关注
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使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特长、体现个性特点。
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成为课堂教学主体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
在课堂上,教师只有乐于与学生对话,专心致志倾听学生的发言,体验学生的情绪,不失时机地抓住来自学生思维的闪光点,精当点拨、精心唤起、精巧引导,才能让课堂教学在“预设”的基础上焕发“生成”的活力,让教学闪动灵性的光芒。
(一)成功之处
首先我觉得这节课我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经历多个获取信息、探索、思考过程,一步步的体会到收获的快乐。
采用提问式、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并结合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加以例证,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加入激烈的辩论赛,让学生在快乐中掌握知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阅读、提炼有效信息以及逻辑表达的能力。
(二)需改进之处
本节课内容较简单。
但是,要将引起迁移的原因全部区分清楚还是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本节课必需要有后续练习,在完成教学任务后,应该安排学生多做练习。
本节内容在学习时,教师应该与学生一起多列举些身边的事例加强学生对人口迁移概念和影响因素的理解。
课标分析:
结合资料,说出人口迁移的含义,描述人口迁移的特点,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理解人口迁移带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