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_先秦历史散文
古代文学史之先秦散文
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第一节先秦散文的萌芽、源头一、先秦叙事散文的萌芽1甲骨卜辞我国散文的最早萌芽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
甲骨卜辞中有些文句虽然简短,但是语意完整鲜明,特别是还能通过语法结构和使用某些虚词,表达出一定的语气,可以说是我国古代记叙散文的萌芽。
癸卯卜,今日雨。
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己巳王卜贞:(今)风商受(年)?王占曰:“吉。
东土受年?吉。
南土受年?吉。
西土受年?吉。
北土受年?吉。
”2商周铜器铭文(金文)杰作:《散氏盘铭》《毛公鼎铭》《虢季子白盘铭文》:“唯十又二年正月初吉丁亥,虢季子白作宝盘。
丕显子白,壮武于戎工,经维四方。
搏伐猃狁,于洛之阳。
折首五百,执讯五十。
是以先行。
走亘走亘子白,献馘于王。
王孔嘉子白义,王格周庙宣榭,爰享。
王曰:‘白父,孔扬有光。
’王赐乘马,是用佐王。
赐用弓彤矢,其央。
赐用钺,用征蛮方。
子子孙孙,万年无疆。
”3《易经》中的卦爻辞有许多产生于商周时期。
比甲骨卜辞更趋完整,并且有某些生动形象的描写。
有的还用简洁洗练的句子,表达某种生活经验和哲理。
《离》九四“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
”《中孚》六三:“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
”二、叙事散文的源头:《尚书》1《尚书》的相关常识:最早的成篇散文汇集,是我国最古老的历史文献总集。
原称《书》,到了汉代,才改称《尚书》,意为“上古之书”。
分《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四部分。
经过秦火,汉人搜集整理到二十九篇,因为是用当时隶书字体写成,故称今文尚书。
后又在孔子故宅发现古文尚书,比今文尚书多十六篇,后十六篇不久失传。
后来晋人梅赜伪造古文尚书25篇,又从今文尚书析出四篇,连同原有的今文上书,共58篇。
2形成了中国古代散文洗练精审、言简意赅的传统特点和言、文不一的传统。
其文字古奥典雅,语言技巧超过了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诸多文诰都是单独成篇,有完整的结构,对先秦叙事散文的成熟有直接影响。
三、《春秋》1春秋的相关常识“春秋”是古代史书中的一种,是周王朝和各国都有的一种编年史。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我国历史散文的产生比说理性的诸子散文要早得多,它的发展与文字、史官的产生、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我国文字和史官产生甚早,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夏代前夕已经产生。
当时史官分左史、右史等。
一般认为,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各有所司。
至春秋末战国之世,史官地位虽不如前,然各国诸侯看重修史,史官四散在诸侯,史籍大兴,出现了“百国春秋”,体例颇有融合。
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大致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夏到春秋时期,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此期史官分司,言、事不混,如《尚书》记言,《春秋》记事,文字古朴简洁。
第二阶段从春秋末到战国初期,代表作是《左传》和《国语》,此时的创作,既记言又记事,言事相融,篇幅加长,内容详赡,记事曲折,写人生动,富于文采。
第三阶段是战国中后期,以《战国策》为代表,它采取国别体,吸取《左传》、《国语》的创作技巧并加以发展,使历史散文发展到新的高峰。
先秦历史散文发展的总趋势是,由简到繁,由质而文,由片断的文辞到较详细生动的记言、记事、写人。
从现存先秦的几部重要史籍看,主要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由于当时文史哲界限不清,人们的思维还带有文明史初期具象思维的诸多特点,因而其历史散文带有极强的文学特色,大都注意将神话、传说渗入史籍,使历史事件故事化;注重描写与人物特征刻划,使历史人物形象化;对事件进行褒贬评价。
使记叙记言声情并茂。
先秦历史散文的体例与艺术,对后世史书、散文、诗歌、小说、戏曲等都有重大影响。
第一节《尚书》、《春秋》《尚书》意即上古之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历史散文总集。
先秦称《书》,汉始称《尚书》或《书经》。
本是历史文献,后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
约在春秋初期结成总集,历春秋、战国而有所增删。
据说原有一百篇,秦焚书后,西汉文帝时仅剩伏胜记诵的28篇,计有《虞书》两篇,《夏书》两篇,《商书》五篇,《周书》十九篇,分典、谟、训、诰、誓、命六种文体。
因其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故称《今文尚书》。
4.中国文学史(袁行霈、游国恩版文学史)笔记---第一编-先秦-第三章-先秦叙事散文
第三章·先秦叙事散文教材梳理《尚书》: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
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其中《商书·盘庚》是可靠的殷代作品,也是我国记言文之祖。
《春秋》: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特指经孔子修订的鲁国编年史。
写作特点:1、按时间顺序编排历史事件,具备了明确的时间观念和自觉的记事意识。
2、其主要思想倾向是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违礼行为、贬斥邪说暴行。
3、措辞严谨,以一字寓褒贬,这种在史著中灌注强烈感情色彩的做法,即春秋笔法,为后代文学所继承。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榖梁传》《左传》:《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
相传是为传述《春秋》而作,作者是左丘明。
同《春秋》一样不只是对历史事件作客观罗列,还表达对历史事件的认识与理解,并在儒家立场总结经验教训,作出道德伦理评价,以鉴后人。
记事上记述了周王室的衰落和诸侯的争霸,公室的卑弱和大夫兼并,表现了新旧政治势力的消长,揭示社会变革的趋势。
在思想内容上维护周礼,尊礼尚德。
《左传》的文学特点/特征/成就:1、叙事方面①其叙述复杂历史事件,真实生动,委婉周详,头绪清楚,注意伏线、照应,重点突出,叙事方法也多种多样,有正叙、倒叙、插叙和补叙等,使叙事富于故事性、戏剧性,有紧张动人的情节,如重耳出亡及返国的经过。
②《左传》中叙事最突出的成就在战争描写,《左传》写战争,不局限于对交战过程的记叙,而是深入揭示战争起因、酝酿过程及其后果。
写战争背景、战前准备、兵力部署、力量对比、将帅士兵活动、战略战术等,使文章矛盾错综复杂,情节跌宕,结构严谨又中心突出,如城濮之战,对大战爆发的原因和背景有直接交待,在行文中又不断揭示晋胜楚败的原因,对结果的描写也很全面,除写晋军大胜,还写了战争的余波。
同时在战争描写中还会有一些战争中次要事件的细节描写,增加叙事的生动传神。
③人物描写,书中广泛描写了各种人物,多能突出他们鲜明的个性。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三、《左传》的文学特点
1.叙事成就较高,叙事富有故事性
以线时间为主,间有倒叙、预叙、插叙、补 叙
倒叙:回顾起因,交待背景(宣公三年郑穆公兰) 插叙和补叙:“初” 预叙:即预先叙出将要发生的事,或预见事件的 结果。(蹇叔哭师)
《左传》以第三人称作为叙事角度,以旁观 者的立场叙述事件,视角灵活。
《尚书》的文学价值
《尚书》是我国最古老的文章汇编。其中殷商和周初的部 分,所用语言同秦汉时的古汉语已有很大不同,加以年代 久远,传写讹误,十分艰涩难读。韩愈谓之“周诰殷盘, 佶屈聱牙”(《进学解》)。但抛开文字的障碍不谈,在 情感的表达上,其实是朴素而简要的。由于发表那些言辞 的人,地位都很高,言语之间,具有居高临下的自信。对 于后人来说,古奥是一种特殊的美感,质朴自信,又显示 出征服的力度。所以《尚书》的文章,受到很高的推崇。 《尚书》的文章很质朴,但表达很精当,引用成语很贴切, 有些地方较好地使用了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等。“若网在 纲,有条而不紊”、“若火之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 灭?”
国语
国别
周鲁齐晋郑楚吴越
起于周穆王,终于鲁悼公 (前976-前453)
国策
国别
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 山
上接春秋,下迄秦并六国
3.擅长刻画人物
《左传》写到的人物容貌、性 格较鲜明的不下数百人。
重耳、子产、蹇叔、先轸、介之推、鉏霓
对同一类人,作者也多能突出他们的鲜明个 性。
如子产和晏想 作为一部历史著作,《左传》有鲜明的政治与 道德倾向。其观念较接近于儒家,强调等级秩序与 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 本”思想。书中虽仍有不少讲天道鬼神的地方,但 其重要性却已在“民”之下。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章先秦散文简答题汇总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章先秦散文简答题汇总1、谈谈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及特点。
2、简述《春秋》的写作特点。
3、简述《左传》的进步思想倾向。
1、诸子百家:指春秋战国时出现的代表不同阶级和阶层利益的各种学术派别。
当时,各派纷纷著书立说,招徒授学,宣扬自己的主张,互相辩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诸子百家主要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十家,影响较大的为儒、道、墨、法四家,尤以儒、墨为显学。
2、孔孟:孔子和孟子的合称。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称为“至圣”,《论语》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著作。
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重要代表,后世称为“亚圣”,《孟子》是以记载孟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散文。
3、老庄:老子和庄子的合称。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是道家后学对他思想的记载和发挥。
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的代表,《庄子》是他与其后学的著作的合辑。
4、《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创作的一部政治哲学文集,今存55篇,少数篇章为后人窜入。
其书融合并发展前人之说,建立了以法为本,法、术、势融为一体的极权主义的法制学说体系。
其文多为说理文,逻辑严密,分析透彻,深刻明切,辞锋犀利,风格峻峭,善于分析类比,归纳总结,善于用历史故事和寓言故事阐明事理。
《论语》中的《季氏将伐颛臾》、《墨子》中的《兼爱》、《孟子》中的《天时不如地利》、《齐人有一妻一妾》、《民为贵》、《庄子》中的《秋水》、《荀子》中的《天论》。
1、谈谈先秦诸子的发展概况及特点。
2、简述《论语》的文学价值.3、谈谈《孟子》的文学价值。
4、《庄子》的艺术成就表现在什么地方?5、简述《荀子》散文的写作特点。
参考答案:《荀子》文章主要是长篇专题性论说文,全书体例完整,表现出较高的组织和分析能力,其写作特点主要有三点:(1)善于围绕题目或一定的中心,反复说理,层层展开论述,结构绵密严谨,说理透辟,发挥尽致。
(2)比喻繁富精当,既能生动形象地阐明道理,又朴素简赅,富于启发性。
第三章 先秦叙事散文
第三章先秦叙事散文第一节散文的萌芽一、甲骨卜辞在兽骨龟甲上简略地记录了殷商王朝的占卜言辞,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记言、记事文字,也是书面文学的萌芽。
占卜时间及主持者(叙辞)、占卜的内容(命辞)、占卜的结果(占辞)、事情在事后的发展(验辞)癸卯卜,今日雨。
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卜辞通纂》三七五)戊戌卜贞,今日旦,王疾目,不丧明?其丧明?(《殷墟文字乙编》六四)首先,表现出明确的时空观念。
其次,具有了推断性思维和对照性思维两种思维方式。
第三,一些比较完整的甲骨卜辞,已经能用简要的文字记载说明一件事情发生发展的完整过程,有的还具有一定的情节性,其中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记叙文的基本要素已经具备,为后代叙事散文打下了最初的基础。
二、铜器铭文金文、钟鼎文《毛公鼎》三、《尚书》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也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
《尚书》原称《书》,又称《书经》。
虞书、夏书、商书、周书《今文尚书》:伏生28篇《古文尚书》:鲁恭王东晋梅赜58篇“记言文之祖”(一)已经具有结构较为完整、单独成篇的文字。
《无逸》(二)记言生动传神,适当地运用了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
《商书·盘庚》:“非予自荒兹德,惟汝含德,不惕予一人,予若观火。
予亦拙谋,作乃逸。
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
”《尚书》的局限:语言古奥艰涩“周诰殷盘,佶屈聱牙。
”(韩愈《进学解》)第二节《春秋》和《左传》一、《春秋》1、地位及内容: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五经:《易》、《书》、《诗》、《礼》、《春秋》《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
内容上,考察政治的得失成败,总结兴亡治乱的教训。
2、艺术特色(1)叙事简明严谨《春秋》的记事一般是以何年、何月、何日、何地、何人、发生何事,结果如何为先后次序。
而且记事简略,长的不过40多字,短的仅有一字。
三、先秦历史散文
第三部分(第四自然段到最后),周公告诫成王如何做到
“无逸” :严于律己,宽大为怀,为人表率。
第九页,共八十六页。
《无逸》篇奠定了儒家政治学说的思想基 础,周公对成王的体察民情、纳言(nà 听 yán) 谏、勤政爱民等要求为儒家树起明君的榜 样,成为实现理想仁政的基础。同时, 《无逸》关于个人修身的论述对我们这个 物欲横流的时代也有警示意义。
★《左传》的影响。南北朝《左传》之巨大影响。
第十八页,共八十六页。
《左传(zuǒ chuán)》作品选读一:
齐伐楚盟于召陵
僖公元(gōngyuán)年,“秋,
楚人伐郑,郑即齐故也。 盟于荦,谋救郑也。”
二年,“冬,楚人伐郑, 斗章囚郑聃伯。” 三年,“齐侯与蔡姬 乘舟于囿。荡公,公惧, 变色,禁之,不可。公 怒,归之。未绝之也。 蔡人嫁之。”
三、春秋三传 《春秋》经文言简义深,如无注释,则无法读 懂。汉代注《春秋》的书,以《春秋左传》《春 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三家影响最大,并称(bìnɡ chēnɡ)“春秋三传”。三传之中,《左传》为古文学, 以史解经;《公羊传》《谷梁传》为今文学,以义
传经。
昔夫子之作春秋也,笔削既具,复以微言大义口授 其徒。(章学诚《文史通义·史注》)
僖负羁之妻的言论再次表明公子之“得人”。 《荀子(xún zǐ)·宥坐》:“昔晋公子重耳霸心生于曹。” 僖公二十八年伐曹,“令无入僖负羁之宫而免其 族,报施也。”
第十九页,共八十六页。
故事的另一版本,《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蔡女为桓公
妻,桓公与之乘舟,夫人荡舟,桓公大惧,禁之不止(bùzhǐ), 怒而出之。乃且复召之,因复更嫁之,桓公大怒,将伐蔡。
先秦历史散文
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中国古代历史意识的萌发要早于其他民族,上古时期即有所谓“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的区分。
先秦历史散文是先秦史官制度的产物,除了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以外,历史散文的搜集成书大多是在口传历史的基础上经史官整理加工而成。
就其发展过程而言,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大致如下:早期的《尚书》完全是史官所著录的三代时期的王室的诰命、誓言和其它大事,就其文体而言,有誓、命、训、诰、歌、典等体,多为当时言辞的记录,是记言之史的开端。
之后的《春秋》则以编年体的形式纲目式地记录历史大事件,从文体上观察,具有书面语的简明与谨严特征,显然保持着史官笔录的体式,可以说是记事之史的开端。
战国初年成书的《左传》、《国语》也是在大量口传历史及史官记录的基础上经加工整理而成,但已经不是严格意义上官方著作。
至于《战国策》,则主要是战国策士的游说之辞或书信的汇编,属于私人著作的范畴。
从历史散文发展的总体趋势来看,其文本的官方色彩逐渐减弱,私家著述的特征逐渐加强。
先秦历史散文有以下几个特点:1 、越往后,作品所表的官方意识形态特征越谈。
2 、古史“记言”、“记事”的区别,在《尚书》、《春秋》还十分明显,而后就逐渐不分了。
3 、越后的作品文学色彩越浓,史学的严格性相对减弱。
第一节《尚书》《逸周书》与《春秋》一、《尚书》(一)、释名《尚书》意为“上古之书”,春秋战国时称《书》,到汉代改称为《尚书》。
儒家尊之为经典,故又称为《书经》。
(二)、《尚书》的流传《尚书》的是夏商周时期原始的历史文献的汇编,其编辑流传过程比较复杂,《周易》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墨子》一书多次征引《夏书》。
《尚书·多士》云:“殷先人有典有册。
”可知在殷商时期已经辑成了《尚书》的初本。
起初其中各部分可能是单独流传的,今传本《尚书》的结集经历了较长的时期,其最终形成可能在西周后期。
《左传》、《国语》所记春秋时期人物屡屡称引《尚书》以为说理之据,已经目之为经典。
第三章先秦叙事散文
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左传》的作者
❖ 关于《左传》的作者,司马迁认为是左丘明,他在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中说:“鲁君子左丘明惧 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 具论其语,成《左传春秋》。”班固则进一步指出, 左丘明是“鲁太史”。 “孔子半修《春秋》,与左 丘明乘入周,观书于周史,归而修《春秋》之经, 丘明为之传。”——《孔子家语·观周篇》但自唐代 以来,不断有人提出异议;现在看来,大约是儒家一 派学者杂采各国史料及传闻编纂而成。其成书约在 战国初年。
第四章 先秦叙事散文
概说
第一节 闳博古奥的《尚书》 第二节 简而有法的《春秋》 第三节 艳而富的《左传》 第四节 文胜而言庞的《国语》
第五节 辩丽横肆的《战国策》
概说
❖ 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
—— 《孟子》 一、古代叙事散文的形成
《尚书·多士》中说:“唯殷先人,有册有典。” 《汉书·艺文志》说:“古之王者,世有史官,
❖ 二、篇幅
据历史记载尚书有3000多篇,孔子删定为 100篇,相传战国时《尚书》有百篇,经过秦 火焚毁,亡佚大半,西汉文帝时仅剩济南伏 生记诵的28篇,因其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 故称《今文尚书》。汉武帝时,鲁共王坏孔 子旧宅曲阜孔壁中又发现《古文尚书》,此 书到西晋末因战乱丢失。到东晋初,有个叫 豫章内史梅赜号称自己发现了《古文尚书》
四、缺陷与不足
❖ 1、过于简短隐晦 ❖ 2、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 3、难以克服的弊病
第三节 “艳而富”的 《左传》
一、《左传》的常识
❖ 1、《左传》的书名 ❖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汉哀帝时,刘
歆为《左传》争立学官,认为它和《春秋公 羊传》、《春秋谷梁传》一样,都是解释 《春秋》的作品。因而称之为《春秋左氏 传》。后来,西晋杜预作《春秋经传集解》 又把它和《春秋》合为一书。
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第一节 殷商至春秋时代的散文散文是在文字发明以后产生的,是最为实用的文学形式。
由于文字的记录必须有书写工具,如竹、帛、纸、笔之类。
所以散文的发展,虽社会生活非常需要,但非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不可,所以它最初的发展阶段是非常困难的,一开始不得不力求简短,后来手工业逐渐进步,文化工具有了改进,书写条件便利了,才可能出现长篇大论的散文。
《尚书》我国自古就有注重修史的传统,大概最迟在商代,就设立了专门记事的史官。
《尚书·多士》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后周制,王朝及诸侯各国均设有史官,有大史、小史、左史、右史等职,可能是继承殷商旧制而有所损益。
《汉书·艺文志》曾云:“古者,君举必书,……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事为《春秋》,言为《尚书》。
帝王靡不同之。
”《春秋》我们下面再谈,先讲讲讲《尚书》。
《尚书》是上古之书的意思。
它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文献,由《虞书》2篇、《夏书》2篇、《商书》5篇、《周书》19篇,四部分组成。
是古代官方文献资料的汇编。
旧传上起《尧典》,下至《秦誓》,有一百多篇。
经过秦代焚书以后,汉初由经师伏生口授传下来二十八篇,因为是用当时的流行文字隶书抄写而成的,故称为《今文尚书》。
汉武帝末年,鲁恭王又从孔子故宅的坏壁中发现一部《尚书》,因是用古文字大篆、籀(zhou四声)文写成的,故称之为《古文尚书》,相传比今文多出16篇,但亡佚了。
晋朝的豫章内史梅赜声称发现了一部《古文尚书》,计58篇。
经过清代学者阎若璩的严密考证,断定其中除同于《今文尚书》的部分外,其他都是晋人伪造的,不可信。
现今流传在《十三经注疏》中的《尚书》,就是今文和伪古文《尚书》的夹杂品。
所以,人们研讨《尚书》,只限于今文部分的28篇。
《尚书》中的《虞书》、《夏书》是后人追记,多出于传闻,有些是春秋、战国时的人所作。
较可信的是《商书》和《周书》两部分。
《尚书》的核心思想是商周时代的神权观念。
殷商时代强调的是天命神授,认为“天”、“上帝”是宇宙的最高主宰。
中国文学史之先秦叙事散文
中国⽂学史之先秦叙事散⽂第三章先秦叙事散⽂第⼀节《尚书》是我国最早的记⾔历史散⽂集。
《尚书》即上古之书,⼜被称为书经,是⼀部古代历史⽂献汇编。
⼀、《尚书》的保存1、战国:《尚书》有百篇。
2、秦代:经过秦⽕焚毁,亡佚⼤半。
3、汉代:今⽂《尚书》:汉初经师济南伏⽣保存、传授的《尚书》,⽤汉代通⾏的⾪书记录下来,有28篇。
古⽂《尚书》:汉武帝时⼜陆续发现了⼀些⽤先秦⽂字记录的篇章,⽐今⽂《尚书》多16篇。
4、东晋:梅赜《古⽂尚书》58篇。
将伏⽣本28篇分为33篇,⼜增25篇,经考证25篇皆为伪作。
⼆、《尚书》内容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虞书》和《夏书》多是春秋战国⼈根据古史传说编纂⽽成的,具有⼀定史料价值。
《商书》和《周书》则主要是商周两代的官⽅⽂献,基本可以代表当时散⽂发展的⽔平。
三、⽂章分类:典、谟、训、诰、誓、命等类别典:主要记载古代典制,如《尧典》;谟:谋议、谋略,如《皋陶谟》,记载皋陶与禹关于治理国家的谋议;训诰:训诫诰令,有上对下的告诫、训导,也有下对上的劝谏,有君⾂间的对话,也有⾂僚间的对谈;誓:誓词。
战前的誓师词;命:君王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的册命。
如《⽂候之命》,是周⽂王表彰晋⽂候功绩并赏赐晋⽂候的命辞。
四、写作特点:1,作品由简到繁,说理⽇趋细密,逐步具备了完整的篇章。
《商书·汤誓》:商汤伐桀时的⼀篇誓词,道理讲得⾮常简单,只是在篇末申明赏罚,以作劝惩。
“⾮台⼩⼦,敢⾏称乱,有夏多罪,天命殛ji诛,杀死之”,“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
”《周书·⽆逸》:⽂章中⼼明确,论证周详,各部分之间联系紧凑,堪称初具规模的论说⽂。
2,运⽤了⼀些修辞⼿段,使说理带有⼀定的形象性。
《商书》中的《盘庚》三篇:若颠⽊之有由蘖。
若⽹在纲,有条⽽不紊.予若观⽕。
若⽕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
3,有些作品运⽤了较多的语⽓词汇,表现了说话⼈的⼝⽓,带有⼀定的感情⾊彩。
如《周书·⽆逸》记周公对成王的告诫。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一、《左传》的作者和名称 1《史记》与《汉书》都说是鲁太史左丘明。
2 唐以后多有怀疑。现代一般认为是战国初年 魏国史官所著。
3 原书名为《左氏春秋》,或称《春秋古文》, 汉哀帝时刘歆引传文解《春秋》经,改称《春秋 左氏传》。
1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陈金花
2
二、《春秋》与《左传》的关系
4、分析《冯谖客孟尝君》中冯谖的性格特点,他
为孟尝君经营了哪“三窟”?
19
《左传》不是解经之作,而是自成体系的历史 著作,其理由是:
1《左氏春秋》有自己的编写内容 2《左氏春秋》有自己的编写原则 3《左氏春秋》有自己的编写体例
4《左氏春秋》有自己的思想立场
3
三《左传》的思想倾向
《左传》作者基本的思想倾向是儒家的,但 更重要的是贯穿全书的民本思想。
首先,明确表达民重于天、民为神之主、民 重君轻、民为邦本的观点。 其次,非常重视民心的向背
8
补充:
1 姓、氏的区别及名、字、号
2 年号、庙号和谥号
三、 烛之武退秦师 四、秦晋殽之战 蹇叔一哭再哭,出军时诚恶闻之,然蹇叔不 得不哭,若穆公之既败而哭,晚矣。
9
10
第三节 《国 语》
一 《国语》概述 1 体例与内容:
2 影响
二《国语》的特点 三 赏析《召公谏厉王弭谤》
11
第四节 《战国策》
13
《战国策》中的纵横家思想:
政治观方面:崇尚计谋策略,尊奉机巧权变,宣扬以 智服人,与法家的以力服人、儒家的以德服人不同。 人生观方面:公开宣扬追求“势位富贵”,争名逐利。 与儒家的重“义”轻“利”不同。如张仪说: 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 朝也。
古代文学 第三章 先秦叙事散文
《尚书》与《春秋》
《尚书》意即上古之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历史散 文总集。先秦称《书》,汉始称《尚书》或《书 经》。
《盘庚》以死亡的“颠木”比喻旧都,以充满生机的新生 “由蘖”比喻新都,形象鲜明又含暗喻与对比 。
《春秋》与春秋时期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 部编年体史书,它记事上起 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至 哀公十四年(前481),以鲁 国年号纪年(隐桓庄湣釐文宣 成襄昭定哀),记事也以鲁国 为主,兼及周王室和其他诸 侯。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王
• 主旨两方面:
– 渲染苏秦的大段说辞,表现策士的雄辩和计谋 – 渲染苏秦发愤成功之后的显赫,宣扬功名宝贵的人 生态度
• 人物形象分析 • 刻画人物的方法
– 语言行动 – 对比手法 – 细节刻画
以苏秦为例看刻画人物的方法
• 刻画人物的方法
– 语言(写出苏秦的感慨之语,至少写两句) – 行动
• 你所熟悉的先秦散文有哪些? • 你最喜欢先秦散文的哪种文风?
先秦散文文风各异
• • • • • 微言大义 义丰词约 辩丽横肆 含蓄隽永 气势浩然
【精读作品篇目】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烛之武退秦 师》、 《晋公子重耳出亡》、《晋灵公不君》 《城濮之战》、《崤之战》 、《秦晋鞍之战》 《国语》:《召公荐厉王止谤》《勾践灭吴》 《战国策》:《苏秦始将连横》、《荆轲刺秦 王》、《庄辛说秦王》、《鲁仲连义不帝 秦》、《赵威后问秦使》
3· 《左传》和《国语》 2
1、《左传》成书于战国初年-(春秋三传) 2、左丘明 3、《左传》和《春秋》的关系
• 纪年完全按照春秋的方式 • 内容与春秋相吻合 • 解释春秋用辞
公羊传 谷梁传 左传
中国古代文学史:3.先秦历史散文
《尚书》的存篇与流传
汉初,秦博士伏生所传《尚书》,汉隶书写,称今文《尚 书》,28篇
西汉景帝时,鲁恭王坏孔子故居壁发现,先秦六国时文字书 写,称之为古文《尚书》。较今文《尚书》多16篇。
东晋时,梅赜献《古文尚书》和孔安国《尚书传》。较《今 文尚书》多25篇,后证实有伪作,称伪古文《尚书》。
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是《今文尚书》和伪 《古文尚书》的合编本。
毛公鼎 内壁铭文
◦ 《虢季子白盘》,商周时期盛水器,晚清时期出土于 宝鸡,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是镇馆之宝。
◦ 盘内底部有铭文111 字,讲述虢季子白在 抵御猃狁的战斗中战 功显赫,周王为其设 宴庆功,并赐弓马之 物,虢季子白因而作 盘以为纪念。
◦ 惟十有二年正月初吉丁亥,虢 季子白做宝盘,丕显子白壮武 于戎功,经维四方。搏伐猃狁, 于洛之阳,斩首五百,执讯五 十,是以先行。桓桓子白,献 聝于王。王孔嘉子白义。王格 周庙宣榭,爰飨。王曰:“白 父孔显有光。”王锡乘马,是 用佐王;赐用弓,彤矢其央; 赐用戉(钺),用政蛮方。子 子孙孙,万年无疆。
与否) 时、地、人、事齐全,略具叙事
要素,为记事散文之雏形。
历史文的萌芽: 铜器铭文
◦ 刻于青铜器之铭文,亦称钟 鼎文或金文。
◦ 较著名的有:《毛公鼎》 ◦ 毛公鼎为西周晚期的重器, 鼎内壁铸有铭文,32行, 457字,是现存青铜器铭文 中最长的一篇。
◦ 毛公鼎,西周晚期青铜 器,因作器者毛公而得 名,清道光二十三年 (1843年)出土于陕西 岐山(今宝鸡市岐山 县),现藏于台北故宫 博物院。
记事方式: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记事特点:记事简略,语言简练,大纲式记录。 如: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中国古代文学之先秦文学【第3章 历史散文1——《尚书》《春秋》】
中国古代文学之先秦文学第三章历史散文第一节先秦散文概说一、先秦散文勃兴的历史背景——大变革时代1.礼崩乐坏的大变革时代: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阶层,文化下移2.文化:载体散文3.文化传承者:士①学在官府→天子失官,学在四夷;②官学→私学二、先秦散文的总体特点1.从文体上看,众体皆备,百花齐放。
2.从内容上看,文史哲不分,学术性与艺术性相结合。
3.从目的和作用上看,是为现实服务的产物,不存在为艺术而写作的文章。
第二节《尚书》和《春秋》一、《尚书》(一)《尚书》文史知识1.尚书,即上古之书义。
初称《书》,后称《尚书》,儒家曾尊为经典,故又称《书经》。
2.我国古老的一部历史文献总集,分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3.成书约在西周末年,作者可能是各时代的史官。
传说孔子曾编订过此书。
4.战国时诸子引《书》很普遍,广为流传。
(二)《尚书》的真伪·始皇焚书灭学,令“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有敢偶语《诗》、《书》,弃市”。
·汉初伏胜传《尚书》隶字书写,故称《今文尚书》28篇。
立于官学,有欧阳高的“欧阳尚书”,夏侯胜、夏侯建的大小“夏侯尚书”。
·孔壁《尚书》,《古文尚书》44篇。
刘歆提倡和力争,立于官学,东汉,古文经学逐渐兴盛,大有取代今文经学之势。
·《古文尚书》永嘉之乱丢失。
·东晋初,豫章内史梅赜说他找到了一部,有58篇,献给朝廷。
这部《尚书》流传至今,我们看到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基本上是这个本子。
·朱熹:“今文多艰涩,而古文反平易。
”·明梅[族鸟]作《尚书考异》指出梅本有许多作伪的痕迹。
·清代闫若璩《古文尚书疏证》指出梅本与古籍不合、与史例不合、与古代历法不合、与古代地理不合、与义理不合,乃是一本伪书。
·惠栋、程廷祚、王鸣盛、戴震、段玉裁、孙星衍、焦循等纷纷著书补充发挥闫氏之说。
·伪作终成定案。
第三章 《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一、从甲骨卜辞到《春秋》1.我国古代史官文化十分发达,记载历史事件的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首先成立。
2.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
3.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
4.记言叙事文之祖:《尚书》、《春秋》5.甲骨卜辞(名解):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
6.商周铜器铭文,反映了我国早期记言文字由简至繁《智鼎》以记事为主《毛公鼎》侧重记言的铭文7.《尚书》(名解):《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商书·盘庚》是可靠的殷代作品,也是我国记言文之祖。
《周书》记周公言论最多。
《尚书》文字古奥典雅拔高题:散文真正的开端是_《尚书》二、《左传》的叙事和记言8.《左传》(名解)《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
相传《左传》为传述《春秋》而作,作者是左丘明,《左传》维护周礼,尊礼尚德,以礼之规范评判人物。
9.《左传》的叙事特征/艺术特色(简答论述)1)《左传》确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传说,叙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
把《春秋》中的简短记事,发展成为完整的叙事散文。
《左传》发展了《春秋》笔法,主要是通过对事件过程的生动叙述,人物言行举止的展开描写,来体现其道德评价。
2)情节结构《左传》的情节结构主要是按时间顺序交代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
A.倒叙与预叙B.第三人称为叙事角度C.描写战争注重过程和因果关系《左传》最突出的成就在于描写战争D.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E.故事性、戏剧性(后代小说家为人物虚拟对话的萌芽)3)人物塑造A.片段描写B.人物性格变化C.行动对话的描写D.细节描写4)语言文字特点(简答)文典而美,语博而奥简练含蕴,词约义丰三、《国语》的艺术成就1.《国语》:《国语》是一部国别史,全书二十一卷,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是各国史料的汇编成书约在战国初年。
古代文学 第三章先秦叙事散文
第三章先秦叙事散文先秦散文指先秦时代而流传至今的散文著作,可分为历史散文与诸子散文两大类。
第一节先秦散文的兴起从殷商到战国时期,我国散文由萌芽而至成熟。
我国自古就有重史的传统。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尚书·多士》)。
大概至迟在商代,就已经设立了专司史职之官。
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
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
帝王靡不同之。
——《汉书·艺文志》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
——《礼记·玉藻》有了记言记事的史官,就使得古代史官文化十分发达,因此记载历史事件的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首先产生。
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尚书》和《春秋》提供了记言、记事文的不同体例。
《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叙事文的成熟,开启了我国叙事文学的传统。
一、记言叙事文之祖:《尚书》和《春秋》1、《尚书》(1)简介:《尚书》是我国第一部散文集,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2篇、《夏书》2篇、《商书》5篇、《周书》19篇四部分。
《尚书》先秦时称为《书》,汉人始称之为《尚书》,“尚”通“上”,意即“上古帝王之书”(《论衡·正说篇》)。
汉代以后被列入儒家主要经典“五经”之一,故又称《书经》。
《虞书》与《夏书》记载了尧、舜、禹等人的传说,可能为后人追述,不是当时人记录。
《商书》、《周书》保存了部分商代、周代史官的记录。
《商书·盘庚》是可靠的殷代作品,也是我国记言文之祖。
西周末《尚书》已成书,汉人传说先秦时《书》有100篇,其中《虞书》、《夏书》20篇,《商书》、《周书》各40篇,每篇有序,题孔子所编。
《史记·孔子世家》也说到孔子修《书》。
但近代学者多以为《尚书》编定于战国时期。
秦始皇焚书之后,《书》多残缺。
今存《书序》,为《史记》所引,约出于战国儒生之手。
汉初,《尚书》存28篇,为秦博士伏生所传,用汉时隶书抄写,被称为《今文尚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 滕文公》: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 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 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 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 春秋乎!”
《春秋》是我国编年体史书之祖,以鲁
国十二公为序,起自鲁隐公元年(前 7历史。 鲁国十二公:隐、桓、庄、闵、僖、文、 宣、成、襄、昭、定、哀 。
《尚书》以文辞古奥感情质朴为特征,
韩愈称之“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情 感质朴自信,极有力度。
其文受到很高推崇,汉代《尚书大传》
引子夏语谓之:“昭昭如日月之代明, 离离若参辰之错行”。
二 《春秋》
《春秋》原是先秦时代各国史书的通称, 后来仅有鲁国《春秋》传世,便成为专称。 鲁国《春秋》原为鲁国史官编写,后来经 过孔子整理修订,赋予“微言大义”,成 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虞书》《夏书》记载尧舜禹时代的传说,并
非虞夏时所作,乃后世追述之作。
《商书》是商朝史官所记的誓、命、训、诰等
文字,其中《盘庚》记载了盘庚迁都时对臣民 的训辞,文辞古奥艰涩难懂,然情感充沛,比 喻生动,具有形象性。如:“非予自荒兹德, 惟汝含德,不惕予一人。予若观火,予亦炪谋, 作乃逸。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若农服田力 穑,乃亦有秋。”告诫臣下不可煽动民心反对 迁都,说那样会“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 其犹可扑灭?”弄得不可收拾。比喻贴切生动。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商朝的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是早期的文字记载
“帝令雨足年?帝令雨弗其足年?”
(郭沫若《卜辞通纂》第363片)
“贞(占)往于牧”
(同上第463片)
“庚戌卜,贞帝降其堇(馑)”
(同上第671片)
“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 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 雨?”
(同上第375片)
第四节 《战国策》
又称《国策》、《国事》、《短长》、 《事语》、《长书》、《修书》等,作 者无考,西汉末刘向校正编次,定名为 《战国策》,凡33篇。
上接《春秋》,下至秦统一,按国别 记述: 东周1、西周1、秦5、齐6、楚4、赵4、 魏4、韩3、燕1、宋1、卫1、中山1
一、简介:《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
桓谭《新论》云:
“左氏传于经,犹衣之表里相待而 成。经而无传,使圣人闭门思之十年, 不能知也。”
二、内容与思想
内容丰富,规模宏大,比较详细、完整
的反映了当时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以 及诸侯衰落,卿大夫专国的历史过程。 通过各国历史事实的记述,揭示了社会 各种矛盾斗争,并寄寓了作者鲜明的政 治道德批判,表现出维护周礼、尊礼尚 德的观念,突出了“以民为本”的进步 思想。
《国语》的思想倾向:主要反映儒家
崇礼重民观念,其思想近于《左传》, 包含了许多政治经验总结。如《召公 谏厉王弭谤》,提出“防民之口,甚 于防川”的深刻道理。
《国语》的特色:以记言为主,所记
多为朝聘、宴飨、讽谏、辩诘、应对 之辞。其文字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方面都很缜密,又有通俗化、口语化 特点,生动活泼富于形象性。
晋公子重耳之亡
1 解题:重耳,即晋文公, 晋献公之子,遭骊姬谗害, 逃离晋国,在外流亡19年, 后夺取政权,成为春秋五霸 之一。本文主要记载了重耳 出奔、流亡到回国的经历, 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 深刻揭露了春秋时代诸侯贵 族家庭内部的矛盾,也从侧 面反映出诸侯国之间相互利 用、相互排斥的矛盾斗争, 同时还写出从亡诸臣所起的 作用,以及他们和重耳之间 的种种关系。
2.主要事件:狄国别季隗、过卫乞食于野人、
安齐被醉遣、抵曹遭侮、 经郑被拒、楚国 智周旋、秦国巧获援、投壁表心迹、返晋平内 乱、介之推不言禄 3. 艺术特点:作者善于通过侧面烘托与正面 描写交替使用的相互映照方法塑造典型人物, 又善于通过矛盾冲突营造典型环境。生动地反 映了重耳从一个政治幼稚、贪图享受、胸无大 志的贵族公子,经过艰苦磨炼,最终成为一个 有志气、有胆略、有度量的中原霸主的性格发 展过程。 此外,全文所涉及的事情纷纭复杂,但由于 作者善于以简洁的笔墨和追述的形式把多年中 最突出的事例概括起来,从而使文章显得条理 清晰、重点突出
《召公谏厉王弭谤》
本文结构严谨,文字简明,寥寥数百字扼要 完整地记述了国人暴动、厉王被逐事件始末。 首段点名事件起因在于厉王弭谤,二段引出召 公劝谏之辞,三段交待弭谤的自然结果,验证 照应第二段谏辞。各段互为因果,内在逻辑联 系紧密。全文记言记事交叉进行而又融为一体, 言为事而发,事为言验证。文章重点在记言, 记事简略,召公谏辞为全文核心,写得详尽充 分,其主要手法是引譬论证,富于文采和说服 力,表现出召公深谋远虑和善于言辩的性格特 征。
“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大有· 上九》)
“履霜,坚冰至”
(坤· 初六爻辞)
“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 坤· 上六)
“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
(中孚· 六三)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 吾与尔靡之。”
(中孚· 九二)
第一节 《尚书》与春秋
一、《尚书》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总体上说,《国语》文字不如《左 传》有文采,但其中也有比较精彩的 部分。如《晋语》记晋献公诸子争位、 骊姬谗害申生、重耳出亡故事,写得 波澜起伏,精彩纷呈,较《左传》记 载更详尽曲折,极富戏剧性。 《吴 语》和《越语》在全书中风格较为特 殊,它以吴越争霸和勾践复仇雪耻为 中心,写得波澜起伏,颇有气势。 《国语》集中篇幅写一人的方式有向 纪传体过渡的趋势。
是中国第一部大规模的叙事性作品。比
较以前任何一种著作,它的叙事能力表 现出惊人的发展。
① 善于用写人叙事的手法,把复杂的史
事、多样的人物用简练、有力、生动的 语言表现出来,层次分明,结构缜密, 条理清楚;使人对当时的重大历史事件 有一个完整具体的了解。
刘知几《史通· 杂说上》云:
“左氏之叙事也,……言胜捷 则收获都尽,记奔败则披靡横前, 申盟誓则慷慨有余,称谲诈则欺诬 可见,谈恩惠则煦如春风,纪严切 则凛若秋霜,叙兴邦则滋味无量, 陈亡国则凄凉可悯……”
四、作品
宫之奇谏假道 1.解题:鲁僖公二年,晋献公用名马美玉向虞国借道
攻打虞国的邻邦虢国,虞国国君贪图财宝,答应了晋 国的要求。僖公五年,晋国再次向虞国借道,大夫宫 之奇进谏,虞公不听。这次晋国灭亡了虢国,回兵时 又灭了虞国。本文介绍的是第二次借道的经过,突出 反映了虞国国君的昏聩愚昧,与宫之奇分析问题的清 晰和敏锐。 2.特点: 本文围绕虞国存亡的中心论题,破立结合, 层层深入展开议论和驳难,指出小国必须相互支援才 能免于大国的侵略和吞并。对话中宫之奇义正词严、 智深虑远,而虞公昏聩愚昧、贪贿无才,形成鲜明对 比。宫之奇多用四言句式,优美精练,多为警句;征 引经典、民谚增强说服力。本文叙事和议论并用,但 重点是以事记言,言详而事略。
3.艺术特点:
A. 本文通过对话和行动刻划出几个鲜 明的人物形象。 B. 在材料的组织安排上,本文虽然史 实丰富,头绪纷繁,但却能提挈要领, 精心构思。 C. 文中的三段外交辞令也写得巧妙精美, 各具特色。
第三节 《国语》
《国语》(又名《春秋外传》)
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司马迁《报任安书》: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实际作者不详. 记事年代:周穆王——鲁悼公(约前1000— —前440), 内容: 共21卷,涉及周、鲁、齐、晋、郑、 楚、吴、越八国,以记载言论为主,也有记事 成分。
秦晋殽之战
1.解题:本文记述
了秦晋崤之战的前后 经过,通过蹇叔哭师 和秦师骄纵轻狂等事 件的描写,反映了春 秋时代大国争霸的真 实的历史面貌,揭露 了秦统治者“以贪勤 民”,师出不义的罪 恶行径,指出了秦军 失败的必然性。
2.主要事件
蹇叔哭师 王孙满观师 弦高犒师 皇武子辞杞子 原轸论战 文嬴请三帅 孟明谢赐 秦伯悔过
② 善于纪录、表达当时代精彩的外交辞
令,真实地再现了春秋之时交际辞令的 巧妙有力。
③ 注意故事性、情节性,故事生动有趣,
情节起伏,人物形象鲜活。在历史史实 的描写中,以合理想象、虚拟的成分 (如介之推与母的对话,密室之谋、床 第之私等),来追求故事趣味;常以较 为细致生动的情节表现人物形象,在叙 事生动和人物刻画方面具有文学意义。
《周书》包括周初到春秋前期的文献,主要是
誓与诰两种文体,记载周公言论最多。 其中《牧誓》是武王伐纣时的誓师之词,《多 士》是周公以王命训告殷遗民之词,《无逸》 是周公告诫成王不要贪图享受之词。 这些作品叙事清晰,而且能表达出人物的情感 口吻。作于春秋前期的《秦誓》是秦穆公伐晋 失败后的悔过自责之词,表达了愧悔沉痛的感 情,文字流畅,相当传神。
(《尚书· 多士》)
“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 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帝 王靡不同之” (《汉书· 艺文志》)
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言为尚书,事为春秋
《尚书》意为“上古之书”,是上古历史文件
和部分追述上古事迹作品的汇编。春秋战国时 期称《书》,汉代以后才称《尚书》。儒家尊 之为经典,称《书经》。 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四部分。 类分:典(常也,经也)、谟(谋也)、训、 诰(上告下,告诫)、誓(表决心)、命(帝 王对臣子的命令)等。 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某些篇章如《无逸》、 《秦誓》等,较富于文学性。内容包括《虞 书》、《夏书》、《商书》、《周书》。
第二节 《左传》
相传为传述《春秋》而作,乃《春秋》三传之 一,司马迁和班固认为作者为鲁国太史左丘明, 后人多不信此说。现在一般认为是战国初年无 名氏作品。其记事年代大体与《春秋》相当, 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迄于鲁哀公二十 七年(前468)比《春秋》多了13年。与《春 秋》大纲式记事不同,《左传》相当系统具体 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史事及其相互关系, 内容涉及政治军事外交文化重大事件和各方面 的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