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传统节日及风俗
中国传统节日风俗和寓意
中国传统节日风俗和寓意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其中传统节日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节日有着特有的风俗和寓意,传承了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1. 春节春节是中国传统的最重要的节日,据传始于殷商时期。
春节在农历正月初一,此时万物始终新,寓意新春万象更新、万象复苏。
春节的风俗很多,其中最常见的是放鞭炮、贴春联、挂灯笼等。
在春节期间,人们还会互相拜年,送红包、团圆饭等。
2.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一般在公历4月5日到7日之间,寓意慎终追远,缅怀祖先。
在清明节,人们会到墓地扫墓、祭祖,还会烧纸钱、献花祭拜等。
3. 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五月初五。
传统节日的特色食品——粽子就是这个节日的代表。
端午节还有赛龙舟、吃雄黄酒等传统习俗,寓意传承民族精神和团结互助。
4. 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节日之一,一般在公历9月22日到24日之间。
中秋节代表团圆、欢乐和感恩,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象征性的节日之一,人们常用“月圆人团圆”的话来表达节日寓意。
此时,人们会欣赏月亮、赏花、祭祀和吃月饼等。
5. 重阳节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农历九月初九,也称为“重九节”。
人们会爬山、吃重阳糕、赏菊花等,寓意祈求长寿、健康和吉祥。
总之,中国传统节日不仅仅是一种花样繁多的风俗习惯,而且承载着深刻的文化寓意和价值观。
这些节日通过习俗、礼仪、美食以及传统游戏等多种方式,传承和弘扬了中国千年文化。
中国传统节日的一些习俗及其寓意
中国传统节日的一些习俗及其寓意中国传统节日的一些习俗及其寓意中国的传统节日目前主要有八个,下面按照日期次序,将每个传统节日的日期、相关习俗、寓意以及相关诗歌名句摘录如下.1. 除夕(1)习俗:农历十二月三十。
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岁”。
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
(2)寓意: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即“除旧布新”。
(3)描写除夕的诗句有:《除夜》【宋】文天祥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2. 春节(1)习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汤圆、大肉丸、全鱼、美酒、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门神钟馗)、包饺子贴剪纸、贴窗花、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
(2)相关传说及寓意:古称:元日、元正、元辰、元朔、岁旦、岁首、岁朝、新正、首祚、三元(“正”即正月之“正”)俗称“过大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
"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所以每年春节,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
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
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3)描写春节的诗句有:《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1)习俗及寓意: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中国各民族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
(基诺族) (拉祜族)
4.踩花山
苗族盛大的传统佳节,一般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二至初七,节日期间,能歌善舞的苗族人民身着鲜艳的节日盛装,涌入固定坝坡上,由村寨有威望的人将五彩花杆插好,进行跳舞、跳狮子、斗牛等活动,活动的优胜者将爬到花杆顶上取下奖品(一个猪头和两瓶好酒),此时场中锣鼓喧天,人们为爬杆英雄欢呼雀跃。 (苗族)
◇3.火把节
彝、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民族共同的传统节日,通常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其中以彝族和白族的火把节最为隆重,最具代表性。到了火把节之夜,村村寨寨都要竖起一个高丈余的大火把,各家的小火把放在大火把周围,以示团结齐心。人们穿上节日盛装,围着火把唱歌跳舞。高潮时,人们还要举着熊熊燃烧的火把,绕住房和田边地头巡游,边走边唱,并发出阵阵宏亮的歌声的吼声;火把相连,形成条条火龙,蔚为壮观。火把节期间的白天,人们将参加摔跤、赛马、斗牛、爬杆等活动和比赛。
7.踩月亮
是苗族青年交友婚恋习俗,又称走寨,每当月明之夜,小伙子们三五成群弹着月琴,吹着洞箫到村村寨寨去寻找中意的姑娘,吹拉弹唱,嬉笑娱乐,通过“踩月亮”彼此了解,建立友谊,甚至相恋而盟誓终身。
8.树叶信
在景颇、傈僳族中流行过的“实物信”,利用树叶表达感情,传递信息,每种树叶都代表不同的含义。如男子用两片嫩叶加上蜂蜜等物,表达对女子的喜爱;女方有意则回赠草烟、芦子等,如表示拒绝则把两片树叶翻成背靠背送还给男方。住地相距较远的亲人如收到一条二指宽的剥皮牛肉就知道家中有人亡故等等。
(阿昌族) (傈僳族)
(景颇族)
4.丢包
每年泼水节时,傣族男女青年身着节日盛装,相对排成两行,女方把花包掷向中意的小伙,如果男方有意,就装作不接花包,愉快认输,把礼物赠给姑娘,双双离场去倾诉衷肠。丢包时穿插有歌舞、野餐等活动。
中国的11个传统节日 传统习俗你知道多少
中国的11个传统节日传统习俗你知道多少传统节日与人们日常生活严密相连,节日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内涵丰富、底蕴深厚、形式多样。
在众多节日中,你知道多少传统节日的习俗,下面就跟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传统节日及习俗【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
此节乃一岁之首。
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纳公历纪元后。
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
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欢乐、五谷丰收、人畜兴隆,多与农事有关。
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闻。
随着社会的开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春节,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101多年前,民间艺人百本张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样写道: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花盒子到处瞅,炮竹阵阵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
这是历史上关于岁首春节的生动写照。
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了这个节日。
殷商甲骨文的卜辞中,亦有关于春节的记载,有庆祝岁首春节的风俗。
但当时的历法,是靠观象授时,是否精确,尚难确定。
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我国人民缔造了太初历,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
从这时起,农历新年的习俗就流传了2000多年。
直到新中国成立,改用公元以后,这个节日就改为春节。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
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习俗和传承
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习俗和传承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在这些节日中,有许多独特的习俗和传承,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以下是部分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和传承介绍:1.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象征着新的一年的开始。
春节的习俗包括贴春联、放鞭炮、包饺子、拜年等。
传承方面,春节是家人团聚的时刻,象征着亲情、友情和家庭的和谐。
2.清明节:清明节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以纪念先人。
习俗包括踏青、放风筝、祭祖等。
传承方面,清明节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孝顺父母的美德。
3.端午节: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节日。
习俗包括赛龙舟、吃粽子、佩香囊等。
传承方面,端午节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展现了中国人民团结协作、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4.七夕节:七夕节又称为“乞巧节”,是中国的传统情人节。
习俗包括观星、祈愿、赏月等。
传承方面,七夕节传达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强调了真挚感情的珍贵。
5.中秋节:中秋节是家人团聚的节日,以赏月、吃月饼为主要习俗。
传承方面,中秋节象征着团圆和幸福,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互助的精神。
6.重阳节:重阳节是尊老敬老的节日,习俗包括登高、赏菊、佩茱萸等。
传承方面,重阳节强调了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呼吁全社会关注老年人。
7.腊八节:腊八节是庆祝丰收的节日,习俗包括熬腊八粥、祭祀等。
传承方面,腊八节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农业文明的尊重和对丰收的期盼。
8.除夕:除夕是春节前一天,也是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
习俗包括团圆饭、守岁等。
传承方面,除夕强调了家庭和谐、亲情的重要性。
以上介绍的只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一部分习俗和传承,实际上还有许多其他富有特色的文化节日。
这些节日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的机会,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
通过对这些节日的传承和弘扬,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习题及方法:1.习题:春节的习俗包括哪些?解题思路:此题考查对春节习俗的了解。
中国32个民俗传统节日
中国32个民俗传统节日中国32个民俗传统节日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中国32个民俗传统节日,希望有所帮助!1、春节“春节”又叫“阴历年、农历年、旧历年”,俗称“过大年”。
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古时春节曾专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后来改为夏历(即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视为农历年的开始,即岁首。
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而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廿三、廿四的祭灶,直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结束,有些地方甚至到整个正月,均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春节期间,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喜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2、元宵节“元宵节”又称“上元节”,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
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吃元宵、赏花灯、舞龙狮、猜灯谜等是元宵节重要习俗。
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汉文帝时,将正月十五命名为元宵节。
清代,又增加了舞龙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内容。
3、天穿节“天穿节”又叫“补天节”,源于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传说正月二十,女娲从昆仑山炼出五色石补天。
天穿’日即二十四节气中的雨水’,是日天一生水’,多半有雨,故谓天穿’。
是人们非常陌生的一个传统节日,这一风俗形成于汉代,从宋代以后就逐渐流失。
主要习俗:煎饼“补天穿”,天穿射,甜饭扎针。
4、填仓节“填仓节”是民间一个象征新年五谷丰登的节日。
相传很早以前连年旱灾,颗粒无收,皇帝照样强征皇粮,以致饿殍遍野。
给皇帝看粮的仓官于心不忍,于正月二十五毅然打开皇仓,救济灾民,他知道皇帝绝不会饶恕他,于是百姓把粮食运走后,就一把火把仓库烧了,自己也活活烧死。
为纪念这名仓官,每年这天清晨,用筛过的炊灰撒成圆圆的囤形粮仓,在囤中撒以五谷,象征五谷丰登,表达人们填满仓谷救仓官的深情厚意。
中国的传统节日及习俗
中国的传统节日及习俗中国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春节】时间:农历正月初一习俗: 熬年守岁【元宵节】时间:农历正月十五习俗:看灯、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寒食节】时间:清明节前一天习俗:起火烧饭、吃冷食。
【清明节】时间:农历三月初八(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那一天,公历4月5日左右)习俗:扫墓、踏青。
【端午节】时间:农历五月初五习俗:吃粽子、赛龙舟。
【七夕节】时间:农历七月初七习俗:穿针乞巧。
【重阳节】时间:九月初九习俗:登高、插茱萸。
【中秋节】时间:农历八月十五习俗:赏月。
【腊八节】时间:农历腊月初八习俗:喝腊八粥。
【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
此节乃一岁之首。
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
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
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
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
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春节,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100多年前,民间艺人“百本张”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样写道:“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花盒子处处瞅,炮竹阵阵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
”这是历史上关于岁首春节的生动写照。
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了这个节日。
殷商甲骨文的卜辞中,亦有关于春节的记载,有庆祝岁首春节的风俗。
但当时的历法,是靠“观象授时”,是否准确,尚难确定。
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我国人民创造了“太初历”,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
从这时起,农历新年的习俗就流传了2000多年。
直到新中国成立,改用公元以后,这个节日就改为春节。
【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
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
(完整版)中国传统节庆与习俗一览表
(完整版)中国传统节庆与习俗一览表中国传统节庆与俗一览表春节- 时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 简介: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农历新年,通常在公历1月或2月庆祝。
人们举行庆祝活动,包括贴春联、放鞭炮、赏花灯、包饺子等。
端午节- 时间:农历五月初五- 简介: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古代诗人屈原而设立的节日。
人们传统上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等,很多地方还会举行划龙舟比赛。
中秋节- 时间:农历八月十五- 简介:中秋节是一个团圆的节日,也被称为“月圆节”。
人们会欣赏月亮、吃月饼、赏花灯、赏中秋卷等。
重阳节- 时间:农历九月初九- 简介:重阳节是一个传统的祭祖节日,也有登高赏菊的俗。
人们会登高远眺,欣赏秋景,并且佩戴茱萸叶。
元宵节- 时间:农历正月十五- 简介: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
人们会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等。
清明节- 时间:公历4月4日前后- 简介: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也被称为扫墓节。
人们会扫墓、祭拜先人、踏青等。
端阳节- 时间:农历五月初五- 简介:端阳节是一个传统的节日,以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
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等。
七夕节- 时间:农历七月初七- 简介:七夕节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也被称为“牛郎织女节”。
人们会以浪漫的方式庆祝,如放天灯、写信传情、赏星等。
除夕- 时间:农历十二月的最后一天- 简介:除夕是农历年的最后一天,也是春节的前夜。
人们会进行年夜饭、守岁、放鞭炮等。
农历正月初一- 时间:农历正月初一- 简介:农历正月初一是中国传统农历新年的第一天。
人们会进行拜年、赏红包、贴春联等。
重阳节- 时间:农历九月初九- 简介: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也有登高赏菊的俗。
人们喜欢在这一天登高远眺,赏秋景,佩戴茱萸叶。
元旦节- 时间:公历1月1日- 简介:元旦节是中国的法定节假日,也是西方的新年。
人们会进行庆祝活动,如燃放烟花、跨年晚会等。
教师节- 时间:公历9月10日- 简介:教师节是用来纪念教育工作者的节日。
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风俗
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风俗有哪些
一、中华传统节日
1、春节:春节习俗包括置事、过年、拜年、聚会、贴窗花、吃团圆饭等;
2、元宵节:此节活动有灯笼游行、挂花池、猜谜语、赏花灯和赛龙舟等;
3、清明节:这个节日有祭祖、踏青、吃清明菜、挂穗杆等习俗;
4、端午节:端午节的活动有赛龙舟、挂菖蒲、吃粽子,以及要喝雄黄酒等;
5、中秋节:此节有赏月、吃月饼、猜灯谜等;
6、重阳节:重阳节则有采茶、吃重阳糕、踩高跷、登高祈福等习俗;
7、腊八节:腊八节节俗有献粥送佛、煮腊八粥、吃腊八粥,在北方地区还有把欠账烧、喝腊八酒等。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及习俗我国的传统节日目前主要有七个,下面按照日期次序,将每个传统节日的日期、相关习俗、相关诗歌名句摘录如下,供同学们参阅。
一.春节春节指农历正月初一。
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
一般从腊月二十三的祭灶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也有的地方从腊月初八开始,一直过到正月底。
春节习俗:1.喝腊八粥农历十二月初八,成为腊八节。
人们“合五谷枣栗等果品为粥,祭先农,祭先祖”。
腊八节源于古老的腊日节,也称腊祭或蜡祭。
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是吃腊八粥。
最早的腊八粥只是在米粥中加入红小豆,后来演变的极为复杂考究,主料有白米、黄米、江米、小米、菱角米等数十种,添加核桃、杏仁、瓜子、花生、松仁、葡萄干、桂圆肉、百合、莲子等,通宵熬煮,香飘十里。
2.祭灶君腊月二十三是祭祀灶君的节日,民间称“过小年”。
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
传说到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一年的善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
祭灶时,百姓供上红烛、糖瓜、米酒,祈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3.扫尘“二十四,扫尘日”。
迎新先要除旧。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
其实,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4.贴春联春联,俗称“门对”,又名“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称春联。
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
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
有人曾这样概括春联:“两行文字,撑天拄地;一副对联,评古涵今。
”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贴上红红的春联,一幅幅透着喜庆和热烈的春联表达了人们迎新纳福、期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5.挂年画年画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
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1、腊八节七宝美调和,五味香掺入。
用来可供伊蒲,藉之作功德。
腊八节,俗称“腊八”,汉族传统节日,民间流传着吃“腊八粥”,泡腊八蒜(有的地方是“腊八饭”)的风俗。
2、祭灶节(大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跟着《忙年》童谣的下一句,我们就来到了农历腊月二十三,“小年”祭灶节的日子。
祭灶节由来已久,晚在夏朝,灶君(灶王爷)就已经变成了民间推崇的一位大神。
据说每年至了腊月二十三这天,灶王爷都必须返回天庭向玉皇大帝家访,禀报人间的世间不为,玉皇大帝以此做为对人们奖惩灾祸的依据。
所以啊,人们必须在这天好好地西凯努瓦县家中的灶王爷——给他喝美味的饺子,除此之外,送给灶王爷煎炒饴糖和面做的糖瓜儿,使他喝了以后粘粘糊糊地张不永记,就可以直观地跟玉皇大帝说道“不好”。
3、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冬日进令狐冲。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春节,就是一年之岁首,农历新年,传统上的“年节”。
传统名称分别存有新春、新岁、新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过年。
春节活动均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祭神祭祖、保佑丰年为主要内容,具有浓烈的各民族特色。
4、元宵节“见到说道马家滴粉不好,试灯风里买元宵。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作“上元节”,即为上元佳节,意义为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活动为元宵、猜灯谜、耍龙灯等,喝美食元宵、汤圆。
5、清明节“南北山头多墓田,冬至凭吊各纷然。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一般在公历4月5日前后,春分后第15日。
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日子,扫墓祭祖习俗至今在岭南一带仍盛行。
6、端午节“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自古以来端午节便存有赛龙舟、端午甲壳类粽、摆艾草菖蒲和吃粽子、喝雄黄酒等节日活动。
7、七夕节“七夕今宵看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中国各民族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
中国各民族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一、传统节日◇1.泼水节傣族的新年称为“泼水节”,时间为傣历六月(清明节前后)举行,一般为3-4天。
节日清晨,人们穿着盛装,采摘鲜花到佛寺供奉,听佛经,中午挑来清水为佛像洗尘,礼毕拥出大街小巷,用象征吉祥的清水互相泼撒嬉戏,以示祝福。
其间举行划龙舟比赛、跳象脚舞和孔雀舞,放升高,节日气氛达到高潮,青年男女则进行丢包活动,谈情说爱,选择配偶。
2.三月街是大理白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也是云南省和全国少有的规模最大的物资交流盛会。
据史料记载,三月街始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
最初带有浓厚的佛教庙会色彩,后来逐渐发展成交易货物的集市,而且规模越来越大,内容也更丰富,除集市经贸外,还有唱大本曲、打霸王鞭等传统文艺活动和赛马、赛龙舟、射箭、田径等民族体育表演或竞赛。
◇3.火把节彝、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民族共同的传统节日,通常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
其中以彝族和白族的火把节最为隆重,最具代表性。
到了火把节之夜,村村寨寨都要竖起一个高丈余的大火把,各家的小火把放在大火把周围,以示团结齐心。
人们穿上节日盛装,围着火把唱歌跳舞。
高潮时,人们还要举着熊熊燃烧的火把,绕住房和田边地头巡游,边走边唱,并发出阵阵宏亮的歌声的吼声;火把相连,形成条条火龙,蔚为壮观。
火把节期间的白天,人们将参加摔跤、赛马、斗牛、爬杆等活动和比赛。
4.踩花山苗族盛大的传统佳节,一般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二至初七,节日期间,能歌善舞的苗族人民身着鲜艳的节日盛装,涌入固定坝坡上,由村寨有威望的人将五彩花杆插好,进行跳舞、跳狮子、斗牛等活动,活动的优胜者将爬到花杆顶上取下奖品(一个猪头和两瓶好酒),此时场中锣鼓喧天,人们为爬杆英雄欢呼雀跃。
5.目脑纵歌节是景颇族盛大的传统节日,“目脑纵歌”译意为“大伙跳舞”,盛大的目脑纵歌一般安排在农历正月中旬以后的几天,选双日为吉,并有相对固定的广场举行活动。
典礼开始,鼓乐齐鸣,景颇族和其他民族同胞互赠鸡蛋、米酒等礼物,向来宾敬献用芭蕉叶包的紫糯包,接着由两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头戴美丽的孔雀羽帽领舞,各族同胞也跟着一起翩翩起舞,人们兴高彩烈,喜气洋洋,队伍中不时发出“哦啦!”“哦啦!”的欢呼声。
中国传统节日的一些习俗及其寓意
中国传统节日的一些习俗及其寓意中国的传统节日目前主要有八个,下面按照日期次序,将每个传统节日的日期、相关习俗、寓意以及相关诗歌名句摘录如下.1. 除夕(1)习俗:农历十二月三十。
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岁”。
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
(2)寓意: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即“除旧布新”。
(3)描写除夕的诗句有:《除夜》【宋】文天祥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2. 春节(1)习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汤圆、大肉丸、全鱼、美酒、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门神钟馗)、包饺子贴剪纸、贴窗花、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
(2)相关传说及寓意:古称:元日、元正、元辰、元朔、岁旦、岁首、岁朝、新正、首祚、三元(“正”即正月之“正”)俗称“过大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
"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所以每年春节,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
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
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3)描写春节的诗句有:《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1)习俗及寓意: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大全
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大全元旦(春节)亦称元日、元正、正旦、朔旦、朔日等。
在农历的正月初一日。
因其日为岁之元(第一天)、时(季)之元、月之元,故又称“三元”。
相传自尧、舜时,已为节日。
古时,岁首时间不同,夏朝岁首与今相同,商朝在农历十二月,周朝改在农历十一月,秦及汉初在农历十月。
汉武帝太初元年采用“太初历”,以孟春正月为岁首,此后沿用二千多年,元旦乃成为汉族人民一年中最重大的节日。
这一天标志着新的一年及春季的开始。
自称秦起,朝廷于此日有朝贺之礼,群臣朝见皇帝,称觞祝寿,称为“贺正”,皇帝受贺,则有赐宴作乐等仪节。
此外,民间普遍有祭祖先、饮椒柏酒、屠苏酒、食五辛盘、爆竹于庭、钉桃符、贴画鸡、放鸠、浴五木汤、挂钟馗、食胶牙饧、贴春联、为亲友尊长拜年等庆贺娱乐活动。
辛亥革命后,正月初改称春节,公历1月1日称新年。
解放初,定公历1月1日为元旦。
然农历的正月初一,由于其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仍然受到普遍的重视。
在春节里,人们探望亲友,休息和进行各种娱乐活动。
除汉族外,古代及近代,也有部分少数民族以农历元旦为年节,用自己的习俗庆贺节日。
《渊鉴类函.岁时部.元正》引《汉杂事》:“正旦朝贺,三公奉璧上殿,向御座北面,太常使赞曰:‘皇帝为君兴’,三公伏,皇帝坐,乃前进璧。
”又汉崔寔《四民月令》:“正月之朔,是谓正日,躬率妻孥,洁祀祖弥。
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室家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坎如也。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鸡鸣而起。
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
帖画鸡,或斫镂五采及土鸡于户上。
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
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
于是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
进椒柏酒,饮桃汤。
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进敷于散,服却鬼丸。
各进一鸡子。
凡饮酒次第,从小起。
”宋吴自牧《梦梁录.正月》:“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新年。
中国的传统节日及风俗活动
中国的传统节日及风俗活动中国的传统节日及风俗活动,传统的节目文化是民族文明的精华之一,是一个民族共同创造的、共同享受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会自然形成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具有巨大的精神影响力。
下面分享中国的传统节日及风俗活动。
中国的传统节日及风俗活动11、除夕——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或三十习俗:吃团圆饭,祭祀,熬夜守岁。
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岁”。
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都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贴窗花、贴福字。
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
2、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习俗:春节一般以吃年糕、饺子、汤圆、大肉丸、全鱼、美酒、苹果、花生、瓜子、糖果等为主;放鞭炮、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一家人吃团圆饭,一起看春节晚会。
3、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习俗:看灯、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4、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习俗:起火烧饭、吃冷食禁烟火,只吃冷食。
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
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在这段无火的时间里,人们必须准备足够的熟食以冷食度日,即为“寒食”,故而得名“寒食节”。
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5、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习俗:扫墓、踏青。
春风拂煦清明节,踏青祭祖念先人。
清明扫墓祭祀,缅怀先人寄托哀思,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庭共同记忆,促进家庭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中国各民族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
中国各民族传统节日与风俗习惯一、传统节日◇1.泼水节傣族得新年称为“泼水节”,时间为傣历六月(清明节前后)举行, 一般为3—4天。
节日清晨,人们穿着盛装,采摘鲜花到佛寺供奉,听佛经,中午挑来清水为佛像洗尘,礼毕拥出大街小巷,用象征吉祥得清水互相泼撒嬉戏,以示祝福。
其间举行划龙舟比赛、跳象脚舞与孔雀舞,放升高,节日气氛达到高潮,青年男女则进行丢包活动,谈情说爱,选择配偶。
2.三月街就是大理白族最盛大得传统节日,也就是云南省与全国少有得规模最大得物资交流盛会.据史料记载,三月街始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
最初带有浓厚得佛教庙会色彩,后来逐渐发展成交易货物得集市,而且规模越来越大,内容也更丰富,除集市经贸外,还有唱大本曲、打霸王鞭等传统文艺活动与赛马、赛龙舟、射箭、田径等民族体育表演或竞赛.◇3。
火把节彝、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民族共同得传统节日,通常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
其中以彝族与白族得火把节最为隆重,最具代表性。
到了火把节之夜,村村寨寨都要竖起一个高丈余得大火把,各家得小火把放在大火把周围,以示团结齐心。
人们穿上节日盛装,围着火把唱歌跳舞。
高潮时,人们还要举着熊熊燃烧得火把,绕住房与田边地头巡游,边走边唱,并发出阵阵宏亮得歌声得吼声;火把相连,形成条条火龙,蔚为壮观。
火把节期间得白天,人们将参加摔跤、赛马、斗牛、爬杆等活动与比赛。
4.踩花山苗族盛大得传统佳节,一般就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二至初七,节日期间,能歌善舞得苗族人民身着鲜艳得节日盛装,涌入固定坝坡上,由村寨有威望得人将五彩花杆插好,进行跳舞、跳狮子、斗牛等活动,活动得优胜者将爬到花杆顶上取下奖品(一个猪头与两瓶好酒),此时场中锣鼓喧天,人们为爬杆英雄欢呼雀跃。
5。
目脑纵歌节就是景颇族盛大得传统节日,“目脑纵歌”译意为“大伙跳舞",盛大得目脑纵歌一般安排在农历正月中旬以后得几天,选双日为吉,并有相对固定得广场举行活动。
中国各民族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
(基诺族) (拉祜族)
4.踩花山
苗族盛大的传统佳节,一般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二至初七,节日期间,能歌善舞的苗族人民身着鲜艳的节日盛装,涌入固定坝坡上,由村寨有威望的人将五彩花杆插好,进行跳舞、跳狮子、斗牛等活动,活动的优胜者将爬到花杆顶上取下奖品(一个猪头和两瓶好酒),此风俗习惯
一、传统节日
◇1.泼水节
傣族的新年称为“泼水节”,时间为傣历六月(清明节前后)举行,一般为3-4天。节日清晨,人们穿着盛装,采摘鲜花到佛寺供奉,听佛经,中午挑来清水为佛像洗尘,礼毕拥出大街小巷,用象征吉祥的清水互相泼撒嬉戏,以示祝福。其间举行划龙舟比赛、跳象脚舞和孔雀舞,放升高,节日气氛达到高潮,青年男女则进行丢包活动,谈情说爱,选择配偶。 (傣族)
7.踩月亮
是苗族青年交友婚恋习俗,又称走寨,每当月明之夜,小伙子们三五成群弹着月琴,吹着洞箫到村村寨寨去寻找中意的姑娘,吹拉弹唱,嬉笑娱乐,通过“踩月亮”彼此了解,建立友谊,甚至相恋而盟誓终身。
8.树叶信
在景颇、傈僳族中流行过的“实物信”,利用树叶表达感情,传递信息,每种树叶都代表不同的含义。如男子用两片嫩叶加上蜂蜜等物,表达对女子的喜爱;女方有意则回赠草烟、芦子等,如表示拒绝则把两片树叶翻成背靠背送还给男方。住地相距较远的亲人如收到一条二指宽的剥皮牛肉就知道家中有人亡故等等。
6.播种节
佤族的传统节日,节日一般在佤历“气艾月”(农历二月)举行。届时,村村寨寨都将房屋修整一新,剽牛一头,将牛肉分给家家户户祭祀祖先,然后人们身着盛装,带上农具和食物到田间地头,长者唱撒谷调,男子打坑,女了点播。
(佤族)
7.赛马会
五月端午的赛马会是中甸藏族人民纪念格萨尔大王的盛会,是藏历新年,是高原一年之中最热闹的日子,每逢这一天,人们扶老携幼,争相前往舞凤山赛马场观看赛马,100多匹赛马将表演精彩纷呈的马术、马技;晚上各民族一起在大街上点燃篝火,跳舞狂欢。
中国传统节日的一些习俗及其寓意
中国传统节日的一些习俗及其寓意中国的传统节日目前主要有八个,下面按照日期次序,将每个传统节日的日期、相关习俗、寓意以及相关诗歌名句摘录如下.1. 除夕(1)习俗:农历十二月三十。
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岁”。
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
(2)寓意: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即“除旧布新”。
(3)描写除夕的诗句有:《除夜》【宋】文天祥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2. 春节(1)习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汤圆、大肉丸、全鱼、美酒、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门神钟馗)、包饺子贴剪纸、贴窗花、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
(2)相关传说及寓意:古称:元日、元正、元辰、元朔、岁旦、岁首、岁朝、新正、首祚、三元(“正”即正月之“正”)俗称“过大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
"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所以每年春节,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
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
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3)描写春节的诗句有:《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1)习俗及寓意: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各民族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
中国各民族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一、传统节日◇1.泼水节傣族的新年称为“泼水节”,时间为傣历六月清明节前后举行, 一般为3-4天;节日清晨,人们穿着盛装,采摘鲜花到佛寺供奉,听佛经,中午挑来清水为佛像洗尘,礼毕拥出大街小巷,用象征吉祥的清水互相泼撒嬉戏,以示祝福;其间举行划龙舟比赛、跳象脚舞和孔雀舞,放升高,节日气氛达到高潮,青年男女则进行丢包活动,谈情说爱,选择配偶;2.三月街是大理白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也是云南省和全国少有的规模最大的物资交流盛会;据史料记载,三月街始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最初带有浓厚的佛教庙会色彩,后来逐渐发展成交易货物的集市,而且规模越来越大,内容也更丰富,除集市经贸外,还有唱大本曲、打霸王鞭等传统文艺活动和赛马、赛龙舟、射箭、田径等民族体育表演或竞赛;◇3.火把节彝、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民族共同的传统节日,通常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其中以彝族和白族的火把节最为隆重,最具代表性;到了火把节之夜,村村寨寨都要竖起一个高丈余的大火把,各家的小火把放在大火把周围,以示团结齐心;人们穿上节日盛装,围着火把唱歌跳舞;高潮时,人们还要举着熊熊燃烧的火把,绕住房和田边地头巡游,边走边唱,并发出阵阵宏亮的歌声的吼声;火把相连,形成条条火龙,蔚为壮观;火把节期间的白天,人们将参加摔跤、赛马、斗牛、爬杆等活动和比赛;4.踩花山苗族盛大的传统佳节,一般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二至初七,节日期间,能歌善舞的苗族人民身着鲜艳的节日盛装,涌入固定坝坡上,由村寨有威望的人将五彩花杆插好,进行跳舞、跳狮子、斗牛等活动,活动的优胜者将爬到花杆顶上取下奖品一个猪头和两瓶好酒,此时场中锣鼓喧天,人们为爬杆英雄欢呼雀跃;5.目脑纵歌节是景颇族盛大的传统节日,“目脑纵歌”译意为“大伙跳舞”,盛大的目脑纵歌一般安排在农历正月中旬以后的几天,选双日为吉,并有相对固定的广场举行活动;典礼开始,鼓乐齐鸣,景颇族和其他民族同胞互赠鸡蛋、米酒等礼物,向来宾敬献用芭蕉叶包的紫糯包,接着由两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头戴美丽的孔雀羽帽领舞,各族同胞也跟着一起翩翩起舞,人们兴高彩烈,喜气洋洋,队伍中不时发出“哦啦”“哦啦”的欢呼声;舞场上“巴扎”劲吹,锣鼓喧天,雄浑而壮阔的舞步声震群山;6.播种节佤族的传统节日,节日一般在佤历“气艾月”农历二月举行;届时,村村寨寨都将房屋修整一新,剽牛一头,将牛肉分给家家户户祭祀祖先,然后人们身着盛装,带上农具和食物到田间地头,长者唱撒谷调,男子打坑,女了点播;7.赛马会五月端午的赛马会是中甸藏族人民纪念格萨尔大王的盛会,是藏历新年,是高原一年之中最热闹的日子,每逢这一天,人们扶老携幼,争相前往舞凤山赛马场观看赛马,100多匹赛马将表演精彩纷呈的马术、马技;晚上各民族一起在大街上点燃篝火,跳舞狂欢;二、风俗习惯云南少数民族众多,各民族的历史传统、民族感情和共同心理素质又各具特色,同时,受社会经济发展、所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的制约,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风俗习惯;1.对歌是云南许多少数民族青年传统的恋爱方式,也是节日的庆贺方式;如苗族的“游方”、瑶族的“唱风流”、布依族的“浪哨”“赶表”、拉祜族、哈尼族、白族的唱调子、藏族的唱山歌等,都是少数民族青年男女通过对歌交流感情,寻觅情侣,选择配偶;对歌内容根据当地流行的词曲,视环境和对象临时编出对歌内容,歌声抑扬顿挫,对答妙趣横生;2.哭婚是壮、彝、哈尼、藏等民族的婚姻风俗,一般在婚礼前几天或婚礼当天进行,由新娘的母亲及家属中的女眷陪伴新娘哭,表现新娘对少女时代生活逝离的悲伤、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对家人离别的眷恋,也有对婚姻不满的控诉;3.抢亲云南的彝、傣、白、阿昌、傈僳、景颇、瑶等民族都有抢婚习俗,通常是在男女自由恋爱婚姻受到阻拦的情况下发生;事先得到女方的默许,由男方缴约伙伴佯作抢亲或约伙伴抢走暗中选好的姑娘,姑娘既使愿意,也必须佯作反抗,大喊大叫;4.丢包每年泼水节时,傣族男女青年身着节日盛装,相对排成两行,女方把花包掷向中意的小伙,如果男方有意,就装作不接花包,愉快认输,把礼物赠给姑娘,双双离场去倾诉衷肠;丢包时穿插有歌舞、野餐等活动;5.阿夏婚云南宁蒗摩梭人旧时婚俗,“阿夏”系摩梭语,为“朋友”之意,男女双方不称夫妻而称“阿夏”,只要男女双方情投意合,交换信物之后即可偶居;其中走访婚最为奇特,走访婚是夜里男到女家望门访宿,次日黎明回到自己家中,不同吃不同劳动,无家庭经济联系,所生子女属女方,男女双方都可与其他人有同样的关系,这种婚姻是一种母系社会制的残余;6.剽牛庆丰收独龙族庆丰收的祭祀节日;每年秋季选择一天作为庆丰收日,剽牛仪式在村寨广场举行,由家族长主持,将牛拴在广场的木柱上,由一位青年妇女把一串珠琏挂到牛角上,经过短暂的仪式后,由一位姑娘将麻织物披到牛背上,最后由一位父母双全的男青年将锋利的竹矛剽入牛心脏,众人欢跃而上,开膛割肉;随后人们欢呼跳跃,跳起欢乐的锅庄舞,共庆佳节;7.踩月亮是苗族青年交友婚恋习俗,又称走寨,每当月明之夜,小伙子们三五成群弹着月琴,吹着洞箫到村村寨寨去寻找中意的姑娘,吹拉弹唱,嬉笑娱乐,通过“踩月亮”彼此了解,建立友谊,甚至相恋而盟誓终身;8.树叶信在景颇、傈僳族中流行过的“实物信”,利用树叶表达感情,传递信息,每种树叶都代表不同的含义;如男子用两片嫩叶加上蜂蜜等物,表达对女子的喜爱;女方有意则回赠草烟、芦子等,如表示拒绝则把两片树叶翻成背靠背送还给男方;住地相距较远的亲人如收到一条二指宽的剥皮牛肉就知道家中有人亡故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夕节的由来
穿越银河的恋爱
会就是在农历7月7日,又因为织女有一双能织云霞的巧手,民间的少 女们希望能到织女的灵气,所以在七夕节那天“乞巧”,直到今日,七夕仍 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传统节日。但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征忠 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直流传民间。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 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少女们在 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 在汉朝,妇女把一种小型蜘蛛(古称果子)放在一个盒子中,以其织网疏密为 巧拙之征.到唐朝时,则将蜘蛛放在瓜上.而到了宋元时期,则视水中针影占拙巧, 细长则巧,散则拙. 如今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 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踏 青
祭 祖
食 物
端午节的由来
屈原
端午节的粽子
端午节
吃粽子,这 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
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 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 包黍米成牛角状, 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 封烤熟, ,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 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 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插茱萸
插茱萸的习俗起源很早。茱萸,又名越 椒、艾子,是一种药用植物,有益于内脏。 晋朝的时候,人们就已认识到它的药用价 值,并开始种植。重阳时节,人们折下茱 萸插在头上,据说这样可以抵御寒冷,躲 避灾难。此时茱萸的作用已被夸大,成为 驱邪的神物。宋朝的时候,人们还给茱萸 和菊花起了两个雅称,称茱萸为“避邪 翁”,叫菊花为“延寿客”。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你 知 道 她 是 谁 吗 ?
嫦娥的传说
传说,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被一个叫后羿的人 射了下来,因此受到人们的爱戴,不久后便娶了美丽的妻 子嫦娥,并且在仙人那里求得一颗仙丹,交给嫦娥保管。 有天后一出去打猎后,坏人要来抢仙丹,一个人在家的嫦 娥怕坏人抢走仙丹,无奈之下,她吞下了仙丹,不一会之 后,嫦娥缓缓升起,飞上了月亮。 嫦娥奔月的故事以鲜明的态度和绚丽的色彩歌颂、赞 美了娥娥,与古文献有关嫦娥的记载相比较,可见人们对 嫦娥奔月的故事做了很多加工,修饰,使娥娥的形象与同 美,使之符合人们对美的追求,
七夕节起源于民间故事《牛郎织女》,相传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鹊桥相
民俗活动
拜月 乞巧会 求姻缘
拜月
七夕兰夜, 拜月前先沐浴。 沐浴毕,换上 轻盈的夏季盛 装,推荐民族 传统服装汉服, 轻盈的纱质裙衫 比较符合祭月的气氛 。最好姐妹几人聚集户外, 设小几案、上置简单时令 水果、七夕巧果等,焚 香袅袅,轻衫飘飞,静 默地对月倾诉心愿。
介子推
诗词欣赏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清明》 王禹俏 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无酒过清明, 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 晓窗分与读书灯。
游 园 会
重阳的习俗 登高 赏菊 插茱萸
登高
重阳节登高的起源荒诞,随着岁月的流 逝,迷信的色彩已逐渐淡薄,登高已不再 是为了躲避灾难,而成为人们丰富多彩的 业余生活之一。九月九日,正是秋高气爽、 山青云淡的时节。此时登高远眺,使人心 旷神怡,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如今有 许多地方都在这期间举行登山会。
赏菊
重阳的简介
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 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 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 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 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庆祝重 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 观赏菊花、遍插茱萸、……
七夕也就是中国的情人节
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 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 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 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过去婚姻对于女性来说 是决定一生幸福与否的终身大事,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 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静人深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 的姻缘美满。
中秋的月饼
中秋吃月饼, 和端午吃粽子、 元宵节吃汤圆 一样,是我国 民间的传统 习俗。古往今 来,人们把月饼 当作吉祥、团圆 的象征。每逢中秋 ,皓月当空,阖家 团聚,品饼赏月, 谈天说地,尽享天 伦之乐。
《静夜思》
中 秋 诗 词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乞巧会
穿针巧—— 最传统的乞巧 活动是的穿巧针, 古时的巧针一般是多 孔针, 现在可将七枚针 合并在一起,一次 穿过就算胜利。 喜蛛验巧——各人将自己准 备的小蜘蛛一只放在盒子 里,一边盖上盖,一边念: “七夕织女赐新妆, 挑来蛛丝盒中藏。明 朝结成玲珑网;试比 阿谁称巧娘”…… 等第二天观看织网情形。 如果又圆又密就是巧兆啦。
春节的由来
春节的活动
第一个作用是是赶走年兽,另一方面是象 征新的一年开始,表示庆祝,闹喜庆这个习俗 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荆楚岁时记》曾经这样记载正月初 一,鸡叫头一遍时,大家就纷纷起床,在自 家院子里放爆竹,来逐退瘟神恶鬼。当时没 有火药,没有纸张,人们便用火烧竹子,使 之爆裂发声,以驱逐瘟神,这当然是迷信, 但却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 望。 到了唐朝,鞭炮又被人们称为“爆竿” 大概是将一支较长的竹竿逐节燃烧,连续发 爆破之声。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 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 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 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 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 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 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 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 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 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 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 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尊老
敬老
爱老
助老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 ,到了 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 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 粽子”。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 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我国南
方很流行,它最早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 活动,其起源可追溯至原始社会末期。现已被列入国家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赛龙舟将成为2010年广州亚运 会正式比赛项目。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 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 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 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放烟花
春节的食物
吃饺子
吃饺子是春节的最典型的 之逢年过节,逢年过节,迎亲 待友,总要包顿饺子吃。尤其 是大年初一,全家人拜罢年, 便围坐在一起,边包饺子边聊 天,山南海北,无所不谈,不 时引来欢声笑语,大有其乐无 穷之意。"水饺人人都爱吃, 年饭尤数饺子香"。当人们吃 着这滑润适口滋味鲜美的水饼 时,如果再知道一些它的来历 ,谁能不惊叹我们文明古国的 源远流长的面食奇苑呢!
九月初九,也正是菊黄蟹肥时。菊花一 团团、一簇簇,竞相开放,千姿百态,非 常逗人喜爱。人们喜爱的不仅仅是她美丽 的容颜,更值得称赞的还是菊花刚强的气 质。在深秋的冷风中,唯有菊花争奇斗艳, 使秋日多了生气,多了艳丽的色彩。也正 因如此,赏菊的风俗一直保留下来。在萧 瑟的深秋,一些地方的公园里还举办菊花 会、菊展,那一派不是春光胜似春光的情 景,吸引着众多的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