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课文讲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一课》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作品由于其表现主题的深刻和艺术手法的简练、生动,被许多国家选入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教材,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各种版本的教材中也几乎是必选篇目。教学这篇课文,教师可以尝试站在“母语对于一个民族文化传承的意义”这样一个高度上去把握。小说选取了“最后一课”这样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典型环境,将一个小学校里的一堂法语课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仪式的高度,使得这堂课的任何一个场景、任何一个细节都显示出庄严的意义。

本课的教学可以分两步走: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小说的情节;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品味小说语言,揣摩人物心理,对一些精彩段落、语句做重点品读。本课的“思考探究”部分基本上就是按照这个思路来安排的。前两题侧重情节的梳理,而且都采取了“比较”的方法,要求学生将“最后一课”与“平日上课”相对比,将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前后的心情、态度相对比,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最后一课”的意义。后两题则侧重写法,一是对韩麦尔先生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一是对小说中一些意蕴深刻的语句的揣摩理解。“梳理探究”部分设计了一道转换叙述视角的题目,转换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理解叙述视角对于小说的重要意义。这篇小说叙述视角选择得十分巧妙:作者选择一个淘气调皮的男孩作为主人公,通过他带着些无知而稚气的口吻,以他心理的变化,间接地写出了阿尔萨斯地区人民由衷的悲痛和对侵略者无声的抗议,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恋恋深情;小主人公在这堂课里

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教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受到感动———而这些,都应该让学生通过改写和比较自行体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