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课文讲解
《最后一课》教材讲解

一、《最后一课》的情节一般分为三个层次:上学路上、最后一课、宣布下课。
高尔基说:“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
”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人物形象逐渐完善。
这篇课文的情节,也还有其他分法,比如分为“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和“宣布下课”四部分;又如分为“上课前”和“上课时”两部分。
总之,只要是能清楚揭示情节发展层次的划分方法,就都可以成立。
但比较起来,两分法虽然可以成立,总失之于太粗。
以三分法最为适当。
二、《最后一课》的主人公是谁?这个问题长期以来争论不休。
大致上有三种意见,或者韩麦尔,或者小弗郎士,或者韩麦尔和小弗郎士。
一般说来,谁最能体现小说的主题思想,谁就是小说的主人公。
先看小弗郎士。
他原是个顽皮的孩子,学习上要求自己很不严格,怕老师骂就想逃学。
但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他懊悔以前没好好学习而旷了课去找鸟窝、溜冰;他对“刚才”还那么讨厌的课本,一下子“舍不得和它们分手了”。
他对老师的感情也迥异于从前。
对于韩麦尔老师,他万分依恋,他对老师变得是那样理解。
他多么希望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为此宁愿拿出“任何代价”。
他充分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老师“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
他是多么不希望老师伤心啊,他又多么舍不得老师离去啊。
可是老师就要永远离去了。
他不仅理解老师为什么穿上那套漂亮的衣服,他也理解老师的谆谆教诲,他更懂老师那神圣的信念和深深的痛苦。
他感到老师“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这说明小弗郎士不再是那个贪玩、幼稚的孩子,他成熟起来了。
促使他完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
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
但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在表现主题中的作用是同等重要的。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课文原文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
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铁匠华希特带着他的徒弟也挤在那里看布告,他看见我在广场上跑过,就向我喊:“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我想他在拿我开玩笑,就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
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我本来打算趁那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
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面走进静悄悄的教室。
你们可以想像,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可是一点儿也没有什么。
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小弗郎士,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
”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
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
最使我吃惊的是,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
其中有郝叟老头儿,戴着他那顶三角帽,有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旁的人。
个个看来都很忧愁。
郝叟还带着一本书边破了的初级读本,他把书翻开,摊在膝头上,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
《最后一课》知识讲解

《最后一课》知识讲解责编:高菲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
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最后一课》等。
《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于1870年爆发,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三分之一的土地。
普鲁士政府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知识积累1.宛转:同“婉转”,(说话)温和而曲折(但又不失本意);或指(歌声、鸟鸣声等)抑扬动听。
2.普鲁士:18世纪德意志境内一个最强的军事专制的国家。
它在普法战争中击败了法国,最后统一了德意志。
3.操练:以队列形式学习和练习军事或体育等方面的技能。
4.征发:政府向人们征调人力或财物。
5.布告:(机关、团体)张贴出来告知群众的文件。
6.喧闹:喧哗热闹。
7.捂.(wǔ):遮盖住或封闭起来。
8.戒尺:旧时教师对学生实施体罚时所用的木板。
9.踱.(duó)来踱去:来回慢步行走。
10.纵.(zòng)身:全身猛力向前或向上跳。
11.督.(dū)学:教育行政机关负责视察、监督学校工作的人员。
12.诧.(chà)异:觉得十分奇怪。
13.干脆:直截了当;爽快。
14.祈祷..(qídǎo):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愿望的一种仪式。
15.哽.(gěng):声音阻塞。
16.柏.(bó)林 17.要挟.(xié) 18.郝叟..(hǎo sǒu)19.懊.(ào)悔20.惩.(chéng)罚 21.糊涂..(qiǎngpò)..(hútu) 22.钥匙..(yàoshi) 23.强迫24.膝.(xī)头 25.赚.(zhuàn)钱考题例析1.(2015·湖北武汉中考)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倾听使人________,你将不再囿于一己的狭隘;倾听使人________,你将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倾听使人________,你会知道孤独和苦难并非只莅临你的屋檐;倾听使人________,你会觉察此时此刻有多少大脑飞速运转,有多少巧手翻飞不息。
《最后一课》课文赏析

《最后一课》课文赏析《最后一课》课文赏析1、细节描写的真实美:这篇小说的许多细节描写是十分耐人寻味的。
就拿作者描写屋顶上鸽子咕咕低叫这一个细节来说,它使小弗郎士提出一个幽默的问题: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用德国话唱歌吧!旋即文笔骤收,戛然而止。
答案,就留给读者去思索、补充。
又如韩麦尔的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郝叟老头的那本初级读本,和那副横放在书上面的大眼镜,不待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还有作品中前后出现的两次普鲁士军队的操练和军号声,教室里飞进的几个金龟子、黑板上书写的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这些细节看来似是信手拈来,实际上却并非可有可无,它们起着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
每一个细节都蕴含新意,发人深思。
2、烘托和重复的手法巧妙运用:作者为了突出主题和人物性格,独具匠心地运用烘托和重复的手法。
为了烘托国主义的主题,作者着意用烘托手法描绘了最后一课的庄严、悲壮的气氛。
通过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和到学校以后的见闻,层层深入地描写了一系列不平常的景像。
这些不平常的情况,就为爱国主义的主题,烘托了庄严、悲愤的气氛,突出了主题。
同时为刻画小弗郎士的性格作了巧妙的铺陈。
作者还多次重复最后一课,每次出现这句话,用意不同,而意义却一次比一次深刻。
这句话,像珍珠一样贯穿全篇连成一线,光芒四射,从而加深了主题,同时,对突出人物性格也有重要的作用。
3、环境描写和第一人称写法的作用:环境描写和第一人称写法在本文中起了重要作用。
如路上士兵的操练,镇公所布告牌前的许多人,教室的异常安静,上课使人难受的气氛。
这些环境描写有两点作用:交待了故事的背景;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第一人称有利于表现小弗郎士的人物性格:贪玩、害怕、难过、懊悔、专心直到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在幼小的里萌芽。
人物形象刻画得异常可爱、真实。
第一人称的写法,有利于对小弗朗士心理活动进行描述,写出思想感情上的极大变化,突出主题,使文章显得真切、感人。
4、白描手法: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是用白描的手法勾划出来的,虽然没有全面铺开描写,但却栩栩如生,十分感人。
《最后一课》ppt课件(62页)分析

体裁:小说
是叙事性文学的一种,它是以塑造 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故事情 节的叙述和深刻的环境的描写反映 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按篇幅容量分: 长篇,短篇,中篇和微型小说。
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环境和情节。
人物:小说的中心
自然环境
环境 社会环境
开端
情节
发展 高潮
结局
小说三要素:
人物
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 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是小说
“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总结:
贪玩不爱学习 怕老师 幼稚不懂事
热爱法语; 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热爱祖国。
小弗郎士思想感情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他原本就不是一个坏孩子。 亡国惨痛的震撼,激发了他心灵深处
爱国情感。
受到韩麦尔先生以及小镇上居民的 沉痛心情的感染。
堂上练习
分析下列人 物语言,感 受人物内心 活动。
以小弗郎士所 上课前
开端
见所闻为线索 上课之中 宣布散学
发展 高潮结局
课文情节
1、上学路上。(1-6)
序幕 2、上课前。(7—10)
开端 3、上课时。(11—23)
发展 4、下课后。(24—29)
高潮和结局
问题二: 今天和平时有什么不同?
平日上课
最后一课
气氛 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 一切偏安安静静的,
5、我又为什么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小弗郎士从韩麦尔先生惨白的脸色感到他对祖 国的热爱,对失去祖国的痛苦心情。
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精神使小弗郎士觉得他的形 象高大了。小弗郎士感到韩麦尔先生不仅是一 位法语老师,更是一位爱国志士。 6、文中有哪些动词很好地表现了他的思想感 情?
最后一课课文原文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课文原文]
![最后一课课文原文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课文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9e9b4f7bd1f34693dbef3e42.png)
最后一课课文原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课文原文]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
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铁匠华希特带着他的徒弟也挤在那里看布告,他看见我在广场上跑过,就向我喊: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我想他在拿我开玩笑,就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
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我本来打算趁那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
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面走进静悄悄的教室。
你们可以想像,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可是一点儿也没有什么。
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小弗郎士,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
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
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
最使我吃惊的是,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
其中有郝叟老头儿,戴着他那顶三角帽,有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旁的人。
《最后一课》(完整版)课件

【名校课堂说课稿】《最后一课》( 完整版 )课件- 最新版 本PPT 导学课 件
【名校课堂说课稿】《最后一课》( 完整版 )课件- 最新版 本PPT 导学课 件
初读课文
江苏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2.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时有哪些不同?
(1)过去开始上课的时侯,总是“一阵喧闹 ”的教室,现在“一切偏安安静静的”。 (2)平时严厉的老师,今天却“很温和”。 还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的礼服。 (3)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特别是郝叟 老头还翻开了一本初级读本。教室里有一种 严肃的气氛。
【名校课堂说课稿】《最后一课》( 完整版 )课件- 最新版 本PPT 导学课 件
【名校课堂说课稿】《最后一课》( 完整版 )课件- 最新版 本PPT 导学课 件
句段品析
江苏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5.为什么要将韩麦尔先生称为“来自怜的人”?因为身为法语教师的韩麦尔先生,即将 被迫永远离开课堂,离开自己的学生,离开 自己热爱的教育事业,这该是多么痛苦啊!
第二单元 · 爱国情怀
最后一课
课文导入
江苏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 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在这篇文章 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 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土遭到践踏 ,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 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 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名校课堂说课稿】《最后一课》( 完整版 )课件- 最新版 本PPT 导学课 件
重点品析
12.如何理解韩麦尔先生所写的“法兰西万岁”? 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来写“
法兰西万岁”,这一动作里倾注了他爱祖国、 恨敌人的全部感情。“法兰西万岁”是韩麦 尔先生的心声,表达了他对祖国必胜的坚定 信念,集中体现了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和不屈的意志。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课文原文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
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铁匠华希特带着他的徒弟也挤在那里看布告,他看见我在广场上跑过,就向我喊:“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我想他在拿我开玩笑,就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
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我本来打算趁那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
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面走进静悄悄的教室。
你们可以想像,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可是一点儿也没有什么。
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小弗郎士,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
”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
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
最使我吃惊的是,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
其中有郝叟老头儿,戴着他那顶三角帽,有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旁的人。
〖2021年整理〗《最后一课》课文详细解析

《最后一课》课文详细解析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况且他说说过要问我们分词,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段析】本段写了韩麦尔先生对学生要求很严和“我”不爱学习、经常逃学的特点。
【品味】全文以第一人称来写,能给读者亲切和真实的感受。
“我”的见闻感受是本文的线索。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段析】这里写了小弗郎士目睹的自然景象和社会景象,是作者交代的小说的背景,也是小说里人物活动的背景。
【品味】“操练”不能换成“锻炼”,后者指体育运动,前者指军队训练。
小说是悲剧,而这里写的却是美景,充满了欢乐,表面上不合适。
其实,这里的景,不是作者眼中的景,而是小弗郎士眼中看到的景。
在他眼里,普鲁士兵的操练和画眉鸟的唱歌一样有趣,表现了他的不懂事、天真、幼稚。
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
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
——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①如何理解“又出了什么事啦”这句话?)【段析】“又出了什么事啦?”引起悬念,埋下伏笔。
【品味】“我”贪玩,但能管住自己。
这是小弗郎士思想性格的基点,也是思想转变的条件。
小说是1873年写的,普法战争发生在1671年,中间间隔两年,所以说“最近两年来”。
铁匠华希特带着他的徒弟也挤在那里看布告,他看见我在广场上跑过,就向我喊:“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到学校的!”我想他在拿我开玩笑,就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
【段析】以上是“我”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感受,和平常日子相比,显得有些异常。
【品味】小弗郎士误以为华希特的话是在拿他开玩笑,这是伏笔。
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最后一课》课文题解

《最后一课》课文题解
这篇文章是一篇小说,写于1873年。
“小说”是文体的一种,与诗歌、戏剧、散文并称为“四大文体”,通过典型环境中的情节刻画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生活。
文题“最后一课”是最后一节法语课,借乡村教师韩麦尔痛别法语课和顽皮小学生小弗郎士的懊悔心理,借惜别乡音,表达深厚的爱国情感。
“最后一课”这个标题点明了小说记叙的主要内容。
课文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课文内容精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课文内容精析1.“我”为什么想“别上学了”,有几个原因?共有两个原因。
一是迟到会受到韩麦尔先生的批评。
二是怕老师检查功课,自己完成得很不好。
这两个原因,促使小弗郎士想逃学。
2.小弗郎士在上学的路上看到了什么呢?看到的是:天气温暖而晴朗,画眉鸟在婉转地歌唱,锯木厂后边的草地上普鲁士士兵在操练,还有镇公所边的布告牌前围满了人。
这里揭示的是小弗郎士目睹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现象。
自然景象是那么的优美恬静,对一个顽皮的孩子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对社会现象,小弗郎士有的感到有趣但是不理解(普鲁士士兵的操练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有的理解但又令人沮丧(布告牌——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
这就含蓄地点出了《最后一课》的社会背景,也是小弗郎士思想感情变化的社会环境。
3.文中多次提到普鲁士士兵的操练、镇公所的布告牌、普鲁士士兵的号声,这些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是环境描写,暗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普法战争。
4.为什么不直接从上课写起?直接描写小弗郎士的同时,也间接表现了先生的严厉,为下文写老师态度的变化,做了一个铺垫,有烘托的作用。
同时,看布告牌的细节,也巧妙地交代了故事的背景。
不直接从上课写起,而是着意渲染一种和平、明朗、轻快的景色,跟下文的悲剧气氛形成了鲜明对比,使人们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凄凉之感。
5.小弗郎士多么想在晴朗的蓝天下、婉转的画眉鸟的叫声中,开心地玩,可是他说,“我还能管住自己”。
课文中哪些地方表明了他能管住自己?首先,急忙向学校跑去,不再看普鲁士士兵的操练;还有,看见许多人在看布告,他也没有停步;再有,听到华希特跟他开玩笑,还是继续跑,跑得“上气不接下气”。
6.跑到学校后,小弗郎士发现有哪些情况不同往常?其一,过去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是“一阵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安安静静的”,“偏”显出安静得异乎寻常。
其二,平时严厉的老师,今天却“很温和”。
其三,老师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的礼服。
《最后一课》语文优秀教案

《一课》语文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3)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主题。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运用比较阅读法,分析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
(3)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2)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和爱国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主题。
2.教学难点:(1)体会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2)理解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简介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板书课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称这节课为“一课”?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根据阅读感受,提出问题,进行讨论。
3.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4.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结构,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题。
(2)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3)讲解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5.课堂练习(1)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
(2)学生代表发言,分享练习成果。
(2)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提高文学素养。
四、教学反思1.教学方法运用得当,学生参与度高。
2.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4.课堂练习设计合理,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
5.教学评价全面,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教学资源1.课文原文及注释。
2.相关背景资料。
3.教学课件。
4.扩展阅读材料。
六、教学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深入挖掘课文内涵。
2.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课后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5.定期组织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七、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思维活跃度。
《最后一课》知识讲解

《最后一课》知识讲解撰稿:王欢欢审稿:王军霞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
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最后一课》等。
《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于1870年爆发,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三分之一的土地。
普鲁士政府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知识积累1.宛转:同“婉转”,(说话)温和而曲折(但又不失本意);或指(歌声、鸟鸣声等)抑扬动听。
2.普鲁士:18世纪德意志境内一个最强的军事专制的国家。
它在普法战争中击败了法国,最后统一了德意志。
3.操练:以队列形式学习和练习军事或体育等方面的技能。
4.征发:政府向人们征调人力或财物。
5.布告:(机关、团体)张贴出来告知群众的文件。
6.喧闹:喧哗热闹。
7.捂.(wǔ):遮盖住或封闭起来。
8.戒尺:旧时教师对学生实施体罚时所用的木板。
9.踱.(duó)来踱去:来回慢步行走。
10.纵.(zòng)身:全身猛力向前或向上跳。
11.督.(dū)学:教育行政机关负责视察、监督学校工作的人员。
12.诧.(chà)异:觉得十分奇怪。
13.干脆:直截了当;爽快。
14.祈祷..(qídǎo):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愿望的一种仪式。
15.哽.(gěng):声音阻塞。
16.柏.(bó)林 17.要挟.(xié) 18.郝叟..(hǎo sǒu)19.懊.(ào)悔20.惩.(chéng)罚 21.糊涂..(qiǎngpò)..(yàoshi) 23.强迫..(hútu) 22.钥匙24.膝.(xī)头 25.赚.(zhuàn)钱考题例析(2011 浙江衢州)选出下列作品、人物、性格特点搭配正确的一项()A.《西游记》红孩儿神通广大、爱憎分明B.《故乡》闰土(少年)勇敢机智、见多识广C.《最后一课》若瑟夫天真幼稚、热爱祖国D.《格列佛游记》阿廖沙懂事能干、憧憬未来解析:该题考查文学常识搭配,B项正确。
《最后一课》课文赏析

最后一课一、填空题⑴《最后一课》的作者是(都德),(法)国作家。
⑵《最后一课》的体裁是(短篇小说)写于(1873年),表达了(爱国主义)主题。
⑶《最后一课》按(时间)的顺序安排材料,线索是 (小弗朗士的见闻感受),描写的两个主要人物是(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
⑷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_________,就是在街上也能听见。
A、吵闹B、寂静 C、喧闹⑸最使我吃惊的,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_____________。
A、安静B、寂静 C、肃静⑹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__________地说:“快坐好,小弗朗士,我们就要上课了。
”A、温和B、柔和 C、温柔二、分析下列句中破折号的用法1、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解释说明)2、……只向我们做了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递进)3、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
(解释说明)4、“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声音的延续)三、写韩麦尔先生发给学生的新字帖都是“法兰西”“阿尔萨斯”的圆体字,其目的是要从侧面表现(爱国主义精神)。
四、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②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③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大街上也能听到。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④我本来打算趁那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
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面走进静悄悄的教室。
你们可以想象,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⑤可是一点也没有什么。
【语文 -最后一课】最后一课课文

【语文-最后一课】最后一课课文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需要掌握的字的读音:踱来踱去挟郝叟捂懊悔惩罚赚钱钥匙祈祷哽督学膝头小弗朗士气氛2.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惩罚征发祈祷诧异宛转哽咽惨白3.掌握下列多音多义字:和结宁匙帖强背二、能力目标1.了解小说的背景2.了解小说的作用3.掌握小说塑造人物的几种方法:学习通过心理、语言、行动和外貌描写塑造人物性格,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
4.了解小说的特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5.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三、情感目标领会小说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建议一、主题思想本文作者把故事安排在沦陷区里的一个小镇上,写的是一个学校的一堂课,主人公是一个平平常常的老师和一个不懂事的孩子。
他们最能代表法国的广大人民群众,他们的情感是全体法国人民,乃至全世界被侵略国家的人民的共同情感。
因此文章所反映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显得更加真实和深厚,文章也更富有感染力,以致成为不朽的世界名著。
小说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地爱国主义精神。
文章的题目是“最后一课”,意思是,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法语课。
这标题不仅指出了文章的内容,而且蕴含着悲怆的气氛和悲愤的情绪,一定程度上暗示了中心思想。
二、思路结构文章以“我”——小弗朗士的所见、所闻、所感来串联故事情节。
按情节发展可把文章分为:第一部分(1-6段),描述了小弗朗士在上学的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
第二部分(7-23段),写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中表现出的爱国热情。
第三部分(24-29段),写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结束时的悲壮和不屈精神。
三、.写作特点1.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使读者倍感亲切、逼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在运笔行文上,全文20多个自然段中以“我”为起始展示叙述的共有9段,文字占将近全篇的一半。
《最后一课》课文赏析

《最后一课》课文赏析《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阿尔丰斯·都德的一部著名小说,它以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讲述一所乡村小学的最后一堂法语课,展现了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怀和对母语的热爱。
下面从小说主题、人物塑造、语言艺术、情节安排和历史背景等方面进行赏析。
一、小说主题《最后一课》的主题深刻而感人,它通过一个简单的教育场景,传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母语的尊重。
在这堂法语课上,学生们不仅学习了法语,更重要的是他们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民族的自豪感。
这个主题使小说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让读者思考爱国主义与民族尊严的深刻内涵。
二、人物塑造都德在小说中成功塑造了丰富立体的人物形象。
其中,小弗朗茨·韩培尔是一个典型的小学生形象,他对学习的态度由逃学转变为认真听讲,表现出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对民族精神的觉醒。
此外,普鲁士军官的刻画也十分生动,他们代表了侵略者的冷酷和残忍。
这些人物形象不仅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同时也反映了时代的共性。
三、语言艺术都德在《最后一课》中展现了卓越的语言艺术。
他运用了朴实无华的语言,却能深深地打动读者的心弦。
通过对人物语言和动作的细腻描写,小说情节得以自然推进,情感得以充分表达。
这种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使得小说更具有感染力和传播力。
四、情节安排《最后一课》的情节安排紧凑而有序。
从小说的开头到结尾,每个情节都与主题紧密相关,没有多余的赘述。
这种情节安排使得小说结构严谨,能够有效地引导读者的情感和思考。
同时,情节的转折点也设计得十分巧妙,如韩培尔的老师竟然是普鲁士军官等情节,增加了小说的戏剧性和张力。
五、历史背景《最后一课》的历史背景是普法战争时期。
这场战争不仅对法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都德创作这部小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通过描绘战争背景下的日常生活场景,都德让读者感受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和心灵的创伤。
同时,他对战争中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人性的复杂性的揭示,也让读者对这个历史时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一课》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
作品由于其表现主题的深刻和艺术手法的简练、生动,被许多国家选入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教材,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各种版本的教材中也几乎是必选篇目。
教学这篇课文,教师可以尝试站在“母语对于一个民族文化传承的意义”这样一个高度上去把握。
小说选取了“最后一课”这样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典型环境,将一个小学校里的一堂法语课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仪式的高度,使得这堂课的任何一个场景、任何一个细节都显示出庄严的意义。
本课的教学可以分两步走: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小说的情节;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品味小说语言,揣摩人物心理,对一些精彩段落、语句做重点品读。
本课的“思考探究”部分基本上就是按照这个思路来安排的。
前两题侧重情节的梳理,而且都采取了“比较”的方法,要求学生将“最后一课”与“平日上课”相对比,将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前后的心情、态度相对比,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最后一课”的意义。
后两题则侧重写法,一是对韩麦尔先生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一是对小说中一些意蕴深刻的语句的揣摩理解。
“梳理探究”部分设计了一道转换叙述视角的题目,转换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理解叙述视角对于小说的重要意义。
这篇小说叙述视角选择得十分巧妙:作者选择一个淘气调皮的男孩作为主人公,通过他带着些无知而稚气的口吻,以他心理的变化,间接地写出了阿尔萨斯地区人民由衷的悲痛和对侵略者无声的抗议,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恋恋深情;小主人公在这堂课里
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教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受到感动———而这些,都应该让学生通过改写和比较自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