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
专业代码071100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标准
教学计划一、专业名称计算机应用二、专业代码071100三、招生对象与学制(一)招生对象应往届初中毕业生(二)学制三年制(含顶岗实习一年)四、培养目标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具体要求如下:1、具备常用软件的操作能力。
2、具备自学能力,能在短时间内快速熟悉一个新软件。
3、具备基本的办公软件的使用能力,能达到办公要求。
4、具备图像处理能力,并能完成广告的制作。
5、具备网站建设及维护能力。
6、具备影视后期的处理能力。
五、职业能力描述(一)基本知识要求1、文化基础知识:具备本专业中职生必备的德育、语文、英语、体育、音乐及人文素养等基础知识。
2、专业基础知识1)掌握计算机常用应用软件的基础知识。
2)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安装、维护专业知识。
3)具备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信息处理的能力。
4)具备常用排版软件的使用能力。
5)具备图像处理及广告制作能力。
6)具备动漫制作及网站制作能力。
7)具备影视后期处理的能力。
(二)职业素质要求1、树立正确的职业思想,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
/2、具有自我管理、自我领导、自我完善意识,以及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客户服务意识。
3、具备热爱祖国、关心集体、乐于助人、诚实守信的道德修养,有良好的竞争意识,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
4、具备学习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自省、自控、抗挫等社会能力,思想品质积极、健康、向上。
5、初步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就业观和人生观,做到个人价值观与集体价值观的衔接统一。
(三)核心技能要求1、公共文化基础能力:具备基本的读写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合作与竞争能力,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具有社会责任感。
2、公共专业技能:具备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具备一定的排版能力,具备图像处理、广告制作、动漫制作、网站设计及室内装潢设计等能力,能够对计算机进行组装与维护,能有效的对信息进行科学管理。
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模式
浅析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模式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课程划分为“三类式”,即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实训课。
文化基础课指语文、数学、外语等通用课程;专业基础课主要是一些由抽象程度较高的原理性知识构成的课程;专业实训课则是由较为具体的单项技术的理论知识构成的课程。
把这些课程按照从基础到应用的顺序进行排列,便得到了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
在让学生获得系统的专业知识方面,“三类式”课程模式是比较有优势的,而且教师也比较容易接受这种课程模式,因为他们自身所接受的教育采取的就是这种课程模式。
问题不在于这种课程模式本身是否合理,而在于它是否适合职业教育,或者说是否是职业教育所需要的课程结构。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导向性教学体系,为了更好地把学生导向工作体系,职业教育课程结构必须最大限度地与工作实际对接起来。
但是“三类式”课程模式基本上是以学科课程为主体的,在这种模式中,实践只是理论的延伸和应用,从而被置于理论的附属地位,职业教育课程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被颠倒了,使得课程结构与工作结构完全不相符合。
1、专业定位及培养方向模糊学校之所以开设计算机应用专业,是因为别的学校都开设了计算机应用专业,并且计算机应用专业招生形势比较看好,学校本身却缺乏对该专业的了解及深入的论证分析,从而导致培养目标过于宽泛,专业设置盲目,培养方向模糊。
由于计算机科学的飞速发展,学科的分工越来越细,这样的培养目标显得过于宽泛,学生的专业定位不是十分明确,这种培养目标的局限,在培养计算机行业化、专业化人才方面显得尤为突出。
2、课程设置不科学(1)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仅仅停留在表面形式上,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这就给计算机教学带来很大困难,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们在授课中常有这样的体验:讲授理论课时由于内容抽像难理解,结果一方面教师在拼命地想讲明白,学生们也非常专注地想听明白,但计算机中的许多术语、原理、命令等总让许多学生如坠雾里,到上机操作时茫然不知从何下手,结果造成教师教时费力,学生学习吃力,实际效果不好的尴尬现象。
中职计算机及应用专业项目课程体系的构建
第 1 期 2
丁春明:中职计算机及应用专业项 目课程体系的构建
6 1
两者 是 同构 的 , 它在 课程 开 发专 数字音频编辑 、 动画与视频制作 、 多媒体作品设计 性结 构 转换 过 程 , 家 的行 业技 术 人员 的指 导 下 ,由学 校 一线 骨 干教 与制作 ( 分专业 方 向选开 ) 。 第 三层 面 开设 企业 网络搭 建 与应 用 、网 页编 师完成。参与者不仅要对本专业的工作任务和知
辑 技 术 、 算 机程 序设 计 、 务器 及 网络 设 备参 数 识结 构 非常 熟悉 ,而且 还 必须具 有 一定 的职 业教 计 服
些初 步 尝试 。
关键词 :中等职校 ; 算机专业 ;项 目课程 ; 程开发 计 课
中 图分 类 号 : 1 G7 0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17 - 4 1 20 )2 0 6 - 2 62 7 0 (0 8 1 - 0 0 0
一
、
项 目课 程 的确定
用 的或一 般 的职业 知 识 和职 业 能力 。指行 业 岗位 计 算 机基 础 应 用能 力 、 算 机组 装 与 维护 能 力 、 计 速 录 能力 等 ;2 ( )特 定 或 专 门 的职 业 知 识 和 职 业 能 力 。指行 业所 需掌 握 的 图像 处理 能 力 、 画设 计能 动 网站设 计 与 网 页制作 能 力 、网络 安 全 和管 理 维 护
Vo. 1 23
Ge e a o 2 n rl .1 N l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索
课程体 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 了分析 , 对建设符合职业教 育特点的中职计算机教育课程体 系提 出了
建议 。
[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 ; 课程体系 ; 计算机专业 [ 中图分类号]G 3 60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10 94 (09 0 0 2 0 0 9— 0 2 20 )6— 0 1— 3
( dct nlTcnl yCne, i ece nt t o ni e n E uai a eho g et nTahrIst e fE gn r g o o r s i u ei
ad Tcnl y Ca cu i 105 ,hn ) n eh o , hn h n n 30 2 C i o g g a
随着 产 业结 构 调整 的不断 深入 , 以高新 技 术 改造 传
统产 业 , 劳动 者 和第 一线 应 用型 技术 人 才 的素 质 对 要求将 不断提 高 , 以预见从现 在 开始 的几 十年 内 , 可
够使 新 学 知识 较 有效 地 得 到 同化 , 而迅 速 纳入 学 从
习者 的知识 结构 网络之 中 , 当运 用 时 , 能按 网 络应 看到 , 多年 来
职业技术 教育在 提高 国民素质 和 民族创 新 能力 中具有 不 可替 代 的地 位 和作 用 , 国家 工业 化 和生 是 产 社 会化 、 代 化及 至 知识 经 济 发 展 的重 要 支 柱 。 现
服 务 , 基 础课 为 专 业课 服 务 , 后 有 序 , 循 着 专业 先 遵 循 序渐进 的认识规 律和学 习顺 序 , 便于 教 学 , 利 于 有 学 生掌握 系统 的理 论知识 。讲 究知 识 的系 统结 构完 整 性 和 内在 的有 序联 系 , 符 合现 代 认 知学 习心 理 也 学所 提示 的认知学 , 呈等级 性或 累 积性 的规 律 , 它能
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
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计算机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为其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的主要任务包括: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组成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和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熟练运用办公软件进行文字处理、数据处理和演示文稿制作;具备网络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网络操作和信息获取;培养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和计算机伦理道德观念。
二、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计算机的发展、特点、分类和应用领域。
2、熟悉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包括硬件和软件。
3、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常见操作系统的操作方法。
4、理解办公软件的功能和操作流程。
5、知晓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和常用网络服务。
(二)技能目标1、能够熟练进行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如开机、关机、鼠标和键盘的使用等。
2、熟练安装和使用常用的操作系统及应用软件。
3、运用办公软件进行高效的文字处理、表格制作和演示文稿设计。
4、掌握网络连接和设置,能够利用网络获取和交流信息。
(三)素养目标1、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能够主动获取和利用信息。
2、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在计算机应用中发挥创造性。
3、树立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
三、课程内容(一)计算机基础知识1、计算机的发展历程、特点和分类。
2、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包括硬件(中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等)和软件(系统软件、应用软件)。
3、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数据表示。
(二)操作系统1、操作系统的概念和功能。
2、 Windows 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如桌面管理、文件和文件夹操作、系统设置等。
(三)办公软件1、 Word 文字处理软件:文档的创建、编辑、格式设置、页面布局、表格制作等。
2、 Excel 电子表格软件:工作表的创建、数据输入与编辑、公式与函数的应用、数据图表的制作等。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课程体系设置
河南科技上SCIENCE &EDUCATION科教纵横目前,相对于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发展速度,计算机应用教育显得相对滞后,计算机较高层次的应用教育,特别是各种专业化的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教育明显不足。
这是摆在我们中职学校面前的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一、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现状在计算机已经普及的今天,一般的应用操作、文字处理,一般学习过计算机的人都能够掌握。
而许多行业化、专业化的计算机应用人才,就相对缺乏。
如:机关、企事业中计算机网络的管理、信息处理的多媒体设计制作、广告影像行业的图形图像处理、设计行业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等,都缺少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人才。
目前中职计算机教育的专业设置和专业课程的内容以及教育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经过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教育的学生,要达到上述各行业中计算机应用人才的要求,毕业后还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和培训。
因此,必须要对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和改革,才能使中职计算机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社会上更具有竞争力。
二、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知识结构与应用能力的要求1.初级能力要求。
(1)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硬件结构,正确配置多媒体计算机系统;(2)掌握DOS 、WIN-DOWS 操作系统;(3)掌握文字和表格处理软件,完成中英文文档、报表的输入和处理制作;(4)能够使用互联网进行信息检索、浏览、下载,收发电子邮件和传真;(5)掌握一种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能够编写一般简单的应用程序,并能熟练进行上机调试,能读懂中等复杂程度的程序并能进行移植应用;(6)能够判断和防治计算机病毒;(7)能够使用常用工具软件,对计算机进行一般简单的维护。
2.中级能力要求。
(1)具备初级能力;(2)具备开发数据库的能力,并掌握数据库的基本操作方法;(3)能够判断、检测和排出计算机的常见硬件和软件故障;(4)掌握WINDOWS NT/2000操作系统的使用;(5)能完成流行软件的安装、配置、调试和使用3.高级能力要求。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架构反思与研究[摘要] 本课题根据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形势和中职计算机专业的特点,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原则,就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改革思路和专业教学课程设置框架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以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外设与维修职业方向为特例,提出了基于职业方向的计算机教学课程设置框架以及解决方案。
[关键词] 职业教育课程设置职业方向培养框架一、中等职业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现状中职学生的计算机技术职业教育学习是一种应用性技能学习,也就是说要把计算机当作一个工具,对学生而言,“微处理器的原理、结构和指令系统、汇编语言、存储器、CPU与外部设备的数据传送、可编程接口芯片”等理论也就显得遥不可及。
实践应用中即使不学习这些理论,也不会影响他们打字的速度、排版的美感,为什么要把“理论”看得这么重呢?计算机的普及在于它首先占领了办公自动化这块阵地,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也非常看重“办公”这一功能,而最能代表“办公”功能的技能是文字录入与排版。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计算机应用已经从原先的办公领域拓展到商务领域、美术领域(平面美术设计)、影视领域(如3D动画制作)、行业领域(如教育行业的课件、机械行业的CAD、电子行业的电子图版等)和计算机本专业领域(如网络管理)。
由此可见,中职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与相关行业的发展已完全失调,也导致了专业和行业以及职业的严重脱节,直接造成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陷入就业难的窘境。
从现在中职毕业生出路看,电子、机电等专业的毕业生基本上都能找到对口的工作,而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除了少数几个进入单位做打字员外,既不能成为系统维护员,也不能成为软件开发员,更不能成为网络管理员,外设维修员。
这是什么原因?是计算机行业萧条、人才饱和吗?当然不是。
计算机行业很需要有一技之长的专门人才,而我们的中职毕业生,除了打字外,基本上没有一技之长了,说好听点是“通才”,所有皮毛都懂一点;说得不好听一点,是什么都不会。
重构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资源体系研究
重构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资源体系研究[摘要]以往中职学校计算机教育以“学生有一技之长”为主导思想,通过减少理论课程、增开专业课程突出专业技能。
然而随着中职学生就业面越来越广,该思想导致了专业课程设置陈旧、学生发展潜力狭小、学生综合素质差等诸多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根据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和中职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重新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立体化、多层次、开放性的教学资源体系。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理念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教学资源体系一、更新观念,立足现实,做好改革准备1.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影响。
“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是现代职业教育的核心思想。
“以学生为中心”即以学生为主体,注重人格培养,根据发展需要设置专业课程,变“教师传道”为“教师引导”的平等、探索的课堂互动模式,使学习从被动走向主动;“以能力为本位”是指中职教育培养技术型人才,强调能力培养,包括素质能力、知识能力和专业能力,即沟通、团队合作、工作礼仪等核心能力,学习、理解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以及相应岗位的专业技能;“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是指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直接服务于行业,要求其关注行业人才需求及变化,专业课程内容注意教学与行业需求结合、课程设置与行业岗位技术结合,缩小教学与实践的差距,实现职业学校育人与企业岗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2.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的现存问题。
计算机应用正飞速地朝网络化、多功能化、行业化方向发展,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相对滞后,与社会需要、市场需求存在一定差距:(1)文化课程过多,核心能力课程设置不足,未能体现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就业导向及良好职业素养的要求,导致学生就业出现问题,如面试成功率低、与同事无法有效沟通、缺乏团队工作能力、与上司交流无合适礼节等。
(2)根据行业要求针对性培养的人才不足。
近年来,除会计、电算化等个别专业具有一定行业特点外,不少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应用课程显得单薄和简陋,疏于更新,学生除学习计算机基本理论、简单程序设计和一般操作外,欠缺对计算机最新应用知识、行业软件应用技能的掌握,已无法适应各行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多方位、高素质的需求,导致学生无法有效从业。
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
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作者:蒋红艳来源:《教育》2014年第11期以就业为导向,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宗旨与办学方向。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社会对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职学校能否在发展的大趋势中求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主要看其所培养出的学生能否满足日益发展的就业市场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本文从分析中职计算机专业发展现状入手,提出了中职计算机教学要以“夯实基础、强化技能、适应市场、服务社会”为培养原则和最终目标,从教学的目标、计划、内容、模式、考核等诸方面进行了专业课程设置阐述。
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目前,中职学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和中职学校的生源现状均令人堪忧。
生源现状差由于大学和普通高中的扩招以及政府对中职学校的扶持政策,现今中职生的入学门槛很低,基本上没有分数要求。
这样以来,大多数中职生的基础文化课程相对较弱,学习习惯差,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也不高,更有学生抱着到中职学计算机就是混学历、混文凭的心理,在家长的强迫下入学,然后上网、玩游戏。
师资力量弱由于高科技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的软硬件更新换代很快,很多中职学校由于资金短缺,在教学设施方面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毕业生也就不能掌握最新的技能,不能很好地适应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在学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中起着重要作用。
由于计算机软硬件更新快,导致很多教师专业知识相对陈旧,新的应用软件更是操作不熟;更有一些计算机教师是非计算机专业出身,这样一来,师资力量更显薄弱。
教材版本旧由于计算机硬软件设施的滞后,也就不能使用最新的教材;还有的学校,为了图便宜,选订老旧的教材。
例如,现在的二维动画设计Flash课程,软件已经更新到Flash CS6了;一些学校还使用Flash8.0,作为2008年的版本,无论从工具还是动画特效上,与现在的CS6相比,都逊色不少。
考核方式单一现阶段,很多学校对学生的考核方式都比较单一化,一套试卷或一套上机考题,评价所有学生的学习效果,不能真正看出每个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s s m s e p o e .rcie ta h n y tm c n t cin i o u e j ro e o d r o ain ls h o r y t wa x lr dP a t e c ig s s o s u t n c mp trmao fs c n ay v c t a c o l e e c e r o o a
计算机 光盘 软件 与应 用
2 1 年 第 6期 00
C m u e DS fw r n p lc t o s op trc o t a ea dA p a in i
计算机教学与教 育信息化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丁 春 芳 ( 台学院 ,河北邢 台 邢
0 40 ) 5 0 1
t a h n re l c a l o e Ac o d n o c mp t rt a h n r n p a tc ,o u e r c i e i o a i n l e c i g e c i g ir p a e b e r l . c r i g t o u e e c i g wo k i r c i ec mp t rp a tc n v c t a a h n o t
摘 要 : 实践 教 学 在 全 面提 高 学 生素 质 ,培 养 应 用 型 人 才 方 面 有 着极 其 重 要 的作 用 。 计 算 机 专 业 的 学 科特 点 决 定 其 实 践 教 学具 有 理 论 教 学 不 可 取 代 的 作 用 。 者根 据 从 事 计 算 机 专 业教 学工 作 的 实践 , 中职 计 算 机 实 践 作 对 教 学 体 系 的 构 建 进 行 了探 索 。 关键 词 : 中职 ; 实践 教 学 体 系 ;构 建 中图分类号 :G 1 7 文献标识 码 :A 文章编号 :1 0 — 5 9 ( 0 0) 0 — 1 1 0 07 99 21 6 09— 1
“1+X”证书制度下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实施
“1+X”证书制度下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实施发布时间:2021-03-26T11:46:35.273Z 来源:《中国教育信息化》2021年1月作者:李启智[导读] 目前,我国的教育在不断改革完善,《国家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提出,从2019年开始,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以下称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旨在鼓励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夯实学生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基础,提高就业创业本领。
广西浦北县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李启智 535399 摘要:目前,我国的教育在不断改革完善,《国家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提出,从2019年开始,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以下称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旨在鼓励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夯实学生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基础,提高就业创业本领。
计算机应用专业对技能特别是动手能力要求特别高,课程结构设计时紧紧围绕专业能力培养这一中心。
从公共基础课到专业核心和专业方向课在融入“思政”的前提下,内容紧盯专业能力的培养,咬定应用性和实践性,强化理论实践一体化,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注意与“1+X”中的X职业资格考核要求相结合。
关键词:“1+X”证书制度;课程体系;计算机应用引言中职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肩负着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重任,而且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
历经多年的探索与发展,我国已经初步形成比较合理的中职教育体系,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工作岗位不断增加且日益细分,特别是信息时代的到来催生大量新的工作岗位,推动传统岗位不断转型,这对中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中职教育的需求。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明确指出“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工作”。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摘要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相对于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发展速度,计算机应用教育显得相对滞后,尤其是地处信息不发达的豫西北地区,接触计算机前沿技术的机会很少。
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取向成为将来学生能否有一技之长和用武之地的先决条件。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教学;中职学校;就业需求;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设置目前,计算机较高层次的应用教育,特别是各种专业化的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教育明显不足。
这是摆在我们中职学校面前的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现在学校的课程设置滞后,与就业脱节严重已经是学校计算机课程设置普遍存在的问题。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作者对时下一些不同行业的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做了调查研究,普遍认为:用人单位并不要求学生学得特别多,而是基础应比较牢固。
很多用人单位反应学生基础较差,体现在工作中简单的数据计算都不能完成,计算机中一些最常见的简单的故障也不能排除,硬件方面知识太少,最基本的安装与维护都不懂,这与部分学校没有开设计算机安装与维护这门课有关;还有就是培养目标应高一些,尽量培养一些实用型人才。
一、存在问题分析学校开设课程普遍存在开设专业课数量多,几乎面面俱到,但是学生学不精,结果就是只局限于知道、了解、有印象的阶段。
而是让他掌握、熟练、进而精通所以这就考验学校开设课程体系是否能够完整地促使学生顺利从机盲到高手的转变,进而满足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
鉴于此点,以本校计算机专业开设课程和就业的岗位方向,建议学校开设课程应有如下考虑。
二、专业课应分必修课和选修课不同单位需求不同,针对学生今后的就业方向将专业进行划分,再针对不同专业开设不同的课程,一些是专业设计课,一些是公共基础课。
课程开设不能一层不变,多少年使用的都是win98、word97等,太滞后也太死板,课程设置可能需要年年变甚至是一个学期就需要调整一次。
学生应根据自己的能力在学好必修课的基础上可以选修一些和自己专业方向相关的课程来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方案
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摘要:在职业教育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计算机专业作为中职学校的基础骨干专业,其改革的必然性是显而易见的。
是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重新的认识,改革就成了我们职业教育人当前的使命,就要求我们重新用新职业教育理念来指导专业教学改革,让职业教育出人才出成绩,让职业教育受到尊重。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新的职业教育理念中要求我们以市场为导向,重视优秀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培养;要求以需求为向导把社会的需求和学生学习的需求有机统一、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求以能力为基础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中去;使用要求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贯穿动中学的灵活的教学方法,探索有利于学生发展教学途径。
计算机专业作为中职学校的基础骨干专业,其教学改革也是必然和必须的。
为此结合我们在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中的实践和探索,总结了几点改革的思路:一、以需求为导向把社会的需求和学生学习的需求有机统一、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为进行课程体系设置新标准以需求为导向是教学设计的依据,它提供了满足行业需求的教学和培训。
我们的学生从初中进入中职后,学习的目标改变了,如果说学生在中小学时是以升学作为他们的目标,那么,进入中职后他们的目标已经转向了就业。
中职学生虽然没有高考的压力,但面临就业的挑战。
如果学的知识技术与就业社会需求相差甚远,学生将失去学习信心,更谈不上学习的积极性,现在的学生可以通过报刊、杂志、网络等了解本专业相应的岗位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及其变化,因而他们可能十分关注自己专业的课程设置。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动机与需求是紧密联系的。
如果说需求是人的活动的基本动力源泉,那么,动机就是推动这种活动的最直接的力量。
我们要进行计算机课程设置改革就应从社会调查→岗位群→专业模块→课程设置等几步进行,即根据中职生就业的岗位群设置相应的专业模块,并经过这几年运行,不断修改调整,逐步使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与社会的要求相适应。
浅谈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 01 21年第 1期 ( 2 教学研究) ●
浅 谈 中职 计 算机 专 业 课 程体 系建设
宋 雅 静
【 摘 要 】文章 阐述 了 目前 中职 学 校计 算 机 专 业课 程 体 系的现 状 ,并 就 中职 学校 在 顺 应 市 场 需 求的 情
况 下 ,以就 业 为导 向 ,对 计 算机 专 业课 程 体 系建 设 的 改革提 出 了几 点建议 。
能 力 。更 何 况 ,计 算 机 专 业 本 身 就 是 一 门 动 手 能 力 非
常 强 的专 业 ,这 样 ,无 疑 违 背 了 该 专 业 的 实 际 ,学 生
在 走 入社 会 后 当然 难 以择业 。
媒 体 课 件 ,却 忽 视 了 知识 本 身 的 更新 ,这样 ,失 去 了
教 学 改 革 的 意 义 。 更 何 况 ,对 于 学 生 而 言 ,由 于 他 们 的个 体 和 社 会 发 展 需 要 多 样 化 、复 合 化 的 知识 ,他 们 需 要通 过 各 种不 同的途 径 获 取课 本 以外 的更 多 的 知识 ,
路 由器 的 配 置 、 网络 管 理 等 实 验则 可 能根 本 就 不 能 进 行 ,使 学 生 缺 少 更 多 的 实 验 机会 ,其 实践 操 作 能 力 便
可 想 而知 。最 终 导致 理 论 课 程 与实 践 教 学 的严 重 脱 节 , 学 生 对 理 论 不 感 兴 趣 ,对 实 验 热 情 也 不 高 ,最 终 导 致 教 学 质量 的不合 格 。
[ 关键 词】 中职 学校 ;计 算机 专 业 ;课 程体 系
一
、
中职 学 校计 算 机专 业 课程 体 系现 状
与 配置 、I I 装 与 配置 、D S服 务器 等 简 单 的验证 性 S安 N 实验 ( 能 有 些 学 校 连 这 些 基 本 的实 验 课 都 难 以 满 可 足 ),以 上 某 些 实 验 也 不 是 每 个 学 生 都 能 亲 自动 手 完
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索
一
在我 的一趟课 上 ,当我讲 到一张方 桌被切 掉 数还剩几个角 ?”
一
度从之前 的 ‘ 我学 ’转变为 ‘ 要 我要学 ’, ‘ 我要探索 ’。
_ 这一说 ,大 家 坏 了 ,赶 紧按 照我所 引
让 我茅塞顿开 。下面我来 还原一下 当时 的课 导的做开 了。
堂情况 :
我想 ,数 学只是 一个过 程 ,不是 一个公 经历过这 些后 我深受感 动 ,只有当孩子
“ 师 ,有 5个角 ,还多 出一个 角来 ”。 式 ,而是一 种选 择和信念 。 老 “ 老师 ,有 3个角 ”。这个 回答 3 角 个 的同学 刚一说 完 ,就 引来 一 阵哄笑 , “ 刚才 在课 上感 到快乐 ,我才能更 快乐 。新 的一年
着职业 教育 的不 断深入 ,中职学校 为社会提 多精力 、财力和物 力。近年来 职业 中学大有 不 同的工种要 求 ,对模 块进 行拼装 、组合 和 供 了大 量的计算 机专业 的毕业生 ,但 是符合 “ 兴盛之 势” ,但 原来炙手 可热 的计算机专 调整 ,注重针 对性 、实用性 ,追求教 学 内容 社会需 求的计算 机应用 型人才仍 然短缺 。这 业 却变成 了一个非 常冷 门的专业 ,原 因中有 与职业 资格标 准对应 ,加强 学生 的职业综合
我一直在探 索一种好 的教学 方法 ,想让 们 ,大家 各 自找 出一张纸 来 ,这 张纸 呢就是 时 ,我就会想 起那 一幕 ,于是 ,我 和我 的学 孩子们 既能学好 ,又能玩 好 ,同时也 能够让 用来模 拟我们所 说的桌子 的面 ,然 后每名 同 生们 开始针 对这一 问题讨 论 ,实践 ,一探究 他们 变被动学 习为主 动专研 。终 于有一天 , 个 角 ,问还剩 下几个 角时 ,孩子们 的表 现
试论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设置
是能够适应社会需求 的。随着社会 的发展 、 科 技的进步 , 社会 式 , 真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越来越需要又红又专 的全面型人才 。职业综合化 已是大势所 四、 课程体系 趋, 所 以产生 了与专业覆盖 面拓宽相适应的课程设置 。 这就要 科学发展观是 马克思 主义关于发展 的世界观 和方法论 , 求 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 的学生除了掌握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尽 它所强调的发展乃是一种全面的可持续性发展 ,这种发展观 可能 的掌握一些相关学科知识 , 如法律 、 时事政治 、 安全 、 信息 不仅经济工作应该遵循 ,实际上教育工作要想实现真正 的发 等等通用知识 , 目的是拓宽学生 的知识面 , 提高学生 的综合素 展 也应该这样 。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转 变教学观念 , 将 质, 以知识 的宽度来促进知识 的深度 , 使二 者相辅相成互相促 “ 授学生于鱼” 的观念改为“ 授学生于渔” , 树立“ 方法 比知识更 进。 而 在课 程 编 排 上 , 中职 学 校 应 该适 时 的增 加 一 些 对学 生 的 重要 , 思路 比结 论更关键 , 问题 比答 案更 有用 , 体验 比接受更 素质提高非常有用的课程 , 如历史课 , 时事 政治课等 。这些课 有效” 的思想 ; 在课程体 系设 置上 , 要更有利 于学 生采用多种 程虽然不 影 的作 方式 自己动手发现问题 , 寻找答案 , 接受体验 , 加深理解 。 使学 用, 对其长远发展却是必不可少的营养补充 。 在做这方面改革 生学会 学习 , 以利于其终身学习 自我学习。 时, 学校应注意度的问题 , 不可 因此而给学生增添太多的学习 课 程体 系改革是中职教育 的重点和难点 ,也是 中等 职业 负担。 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 。课程体系设置要 以适应社会 需求 为 目 标, 以培养 中等技术应用型专 门人 才为根本任务。 在改革过程 二、 课程设置应 以学生的就业为导 向 计算 机专业是一 门实用性非 常强 的专业 。学生所学专业 中会有许多需要解决 的问题 , 只有在实践 中不断探索 , 总结经 就是为将来就业做准备 ,因此中职学校 的计算机专业设置应 验 , 走适合 自己发展之路 , 才能培养 出高素质 、 高技能 、 多层次 该更多地考虑社会 的需求。然而据资料统计 目前 中职学校 的 的职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 ,从 而实现 中职教育的真正意义 转型跨越发展 。 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大多从事的是计算机销售 、技术支持等 岗 上 的? 位 的工作 , 在计算机应用与软件人才链 中处于最低端位置。 在
浅谈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定位与课程设置
一
第一 , 基础课程 。如语文 、 数学 、 电工 、 基等课程 的设 置是 为 了学 生将来拓 宽就业范 围 同时 也是 为少部 分基础 好 的学 生能够进 入高一级 的学府深造 ( 口升学 ) 对 打下基础 。 第二, 专业基 础课程 这是所 有学 生都应 该学会 的 , 如计 算机常识 、 汉字输入技 术和技 巧 、 n o s P、 Widw X 办公 自动化计 算机病毒 知识 、n me使用 常识等 。 It t e 这类课程的教学 目的 , 主 要是让学 生会熟练使用计算机这个工具 。 第三 , 专业课程 。专业课 的设置应 以“ 必知 、 必会” 为度体
多媒体信息技术
教 学研 宓
21 年 0 月 02 2
浚 谈 . 学校计算 机专业 的 定位 与课程设 置 1 ,
底 利 娟
( 玉林市第一职业 中专 , 西 广
玉林
5 70 ) 3 0 0
【 摘
要】 当前 中等职 业学校专 业的发展 停滞 不前 , 甚至
需要 多少就教多少 。第二类课程的设置原则。中职学校 培养 的是应用型人才教学 目的 自然也就是学 以致用 。鉴 于许 多用 人 单位或 报考公 务员等要求 掌握 一种语 言可安 排在 学生毕 业 前考 一 门语言 如全 国计 算机 等级 考试 中的 V sa Fx r i l oPo u 或是 A cs 等数据 库语言 可 以采用集 中培训 的方式来 提高 ces
、
中职学校计算机 专业 的细化与定位
社会要 求是影 响计算 机专 业课程 的决 定性 因素 因此 我 们在设置专业课程时应该充分考虑社会的需求 。我们知道计 算机应用涉及多方 面的专 业知识 , 对于 中等 职业学校 的学 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
架构反思与研究
[摘要] 本课题根据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形势和中职计算机专业的特点,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原则,就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改革思路和专业教学课程设置框架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以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外设与维修职业方向为特例,提出了基于职业方向的计算机教学课程设置框架以及解决方案。
[关键词] 职业教育课程设置职业方向培养框架
一、中等职业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现状
中职学生的计算机技术职业教育学习是一种应用性技能学习,也就是说要把计算机当作一个工具,对学生而言,“微处理器的原理、结构和指令系统、汇编语言、存储器、CPU与外部设备的数据传送、可编程接口芯片”等理论也就显得遥不可及。
实践应用中即使不学习这些理论,也不会影响他们打字的速度、排版的美感,为什么要把“理论”看得这么重呢?计算机的普及在于它首先占领了办公自动化这块阵地,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也非常看重“办公”这一功能,而最能代表“办公”功能的技能是文字录入与排版。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计算机应用已经从原先的办公领域拓展到商务领域、美术领域(平面美术设计)、影视领域(如3D动画制作)、行业领域(如教育行业的课件、机械行业的CAD、电子行业的电子图版等)和计算机本专业领域(如网络管理)。
由此可见,中职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与相关行业的发展已完全失调,也导致了专业和行业以及职业的严重脱节,直接造成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陷入就业难的窘境。
从现在中职毕业生出路看,电子、机电等专业的毕业生基本上都能找到对口的工作,而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除了少数几个
进入单位做打字员外,既不能成为系统维护员,也不能成为软件开发员,更不能成为网络管理员,外设维修员。
这是什么原因?是计算机行业萧条、人才饱和吗?当然不是。
计算机行业很需要有一技之长的专门人才,而我们的中职毕业生,除了打字外,基本上没有一技之长了,说好听点是“通才”,所有皮毛都懂一点;说得不好听一点,是什么都不会。
如果电脑公司同意录用中职毕业生,那也要重新培训,说“学校学的,没用”。
“职业化”的一大特征是专门化,也就是它的课程设置有单一的目标,有相对集中的科目,学习目标相对要高、精、专、深,所培养的人才是“专才”而不是“通才”。
比如学网络管理,就不必学办公系统;学平面设计,也不必学软件开发。
社会需求什么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人才;行业需要专才,我们就培养专才,只有这样,我们的专业才有生命力。
要让中职计算机专业“永葆青春”,就必须接轨市场,接轨职业,使“课程设置职业化”。
由培养目标看,中职计算机专业也必须与计算机行业发展接轨,完成“课程设置职业化”的转变。
专业课程的设置与培养目标有着因果的直接关系,教育部2002年8月颁布的《关于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的原则意见》指出:“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及其调整,要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满足各地、各行业对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的需要。
”正如蒸汽机的发明引领全人类进入工业时代一样,计算机的使用引爆了时代的又一次革命,人类开始迈入信息时代,机器技术与数字技术结合完成了更新换代,新兴行业不断诞生。
在这样的形势下,中职计算机一成不变的课程能满足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需要吗?现行课程的明
显滞后、内容陈旧、范围狭窄、设置偏颇能培养出“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吗?被发达国家所广泛应用和我国一些计算机培训机构所推崇的On-job Training(工作项目实践)按照以“项目”带动的“综合实践”教学理念,从项目设计、项目管理、经营核算到人际交往以及计算机专业的各方面的各类知识进行训练,它最有效的缩短了学习与工作接合的“磨合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现阶段中职学校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
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如果说,“计算机技术”类课程的设置旨在培养“中初级专门人才”的话,那么,职业培训中的就业教育和On-job Training 就是旨在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
因此我们有必要借鉴和推行课程置换以利于计算机专业的发展和适应社会的需要。
我国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着巨大的关系的,尤其是近几年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已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各地职业教育发展也是各具特色。
教育部教职成[2000]8号文件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和《关于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的原则意见》的通知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学提出了一个广泛适用的指导原则,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部分专业的课程设置已远远不能适应技术和教学的需要,尤其是计算机及应用专业。
众所周知,当今社会发展最为迅猛的莫过于计算机技术,真可谓日新月异,再加上我国职业教育形势的发展变化,使计算机及应用专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具体表现在以下一个方面:
1、计算机专业教学框架陈旧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职业教育不论是中职教育还是高职教育其教学架构都得益于大学教育体系,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重专业而轻职业,也就是重理论而轻应用。
或许是受了大学“学术型课程”设置的影响,中职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非常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如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和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2001年编写的《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及应用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中提出的教学计划,三年学习中,专业基础课安排了《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电路基础》、《电工基础》、《编程语言基础》、《数据库应用基础》、《计算机原理》、、《计算机专业英语》等课程;专业技能课安排了《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应用技术》等课程,同时还根据不同方向安排了计算机信息管理和多媒体技术方向的选修课程,其中几乎没有涉及到职业技术课程,比如《汉字录入》、《电脑排版》等实用性课程,在“只有通晓基本的道理,才能更好的应用”的“学术化”课程设置思想的影响下,专业基础课被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而技能课则放在了次要甚至是被忽略的位置。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普及,随后又出现了重办公应用的现象,毋庸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