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

合集下载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选择、简答及解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选择、简答及解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下】题型:【理解性默写】【简答题】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原诗】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译文】八月秋深狂风大声吼叫,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明目张胆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了。

我费尽口舌也喝止不住,回到家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不久后风停了天空上的云像墨一样黑,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

布质的被子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

如遇下雨整个屋子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雨点像下垂的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

自从安史之乱后我的睡眠时间就很少了,长夜漫漫屋子潮湿不干如何才能挨到天亮?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大屋,普遍地庇覆天底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喜笑颜开,房屋遇到风雨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山一样。

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描写个人生活的不幸遭遇和思想上的痛苦,并推己及人,表现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宽广胸襟和济世情怀。

它表达了诗人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

【习题】一、选择题:1、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理解不正确的一向是:( D )A、这首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诗人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感。

B、这首诗可分为四节。

第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卖炭翁》(23张)-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卖炭翁》(23张)-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 被子蹬破了。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
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

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
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

古诗赏析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 雨不动安如山”,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 句句蝉联而下,而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词 儿如“广厦”、“千万间”、“大庇”、“天 下”、“欢颜”、“安如山”等等,又声音宏亮, 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 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 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 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这种奔放的激情和火热 的希望,咏歌之不足,故嗟叹之,“呜呼!何时 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 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
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古诗赏析
首诗可分为四节。第一节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 “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起势迅猛。“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读之如闻秋风 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面且 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诗人好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故 意同他作对似的,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怎能不使诗人万分焦急?
古诗赏析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用 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 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而密集的雨点即将从 漠漠的秋空洒向地面,已在预料之中。“布衾多 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两句,没有穷困生 活体验的作者是写不出来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不 仅是写布被又旧又破,而是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 势。成都的八月,天气并不“冷”,正由于“床 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所以才感到 冷。

《唐诗三首》原诗、翻译【2021部编版八下24课】

《唐诗三首》原诗、翻译【2021部编版八下24课】

《唐诗三首》翻译24.唐诗三首一、石壕吏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三、卖炭翁/白居易一、《石壕吏》杜甫【原诗】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强征兵。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差役吼得是多么凶狠啊!老妇人是啼哭得多么可怜啊!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刚刚战死了。

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

天亮临走的时候,只同那个老翁告别。

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原诗】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译文】八月秋深狂风大声吼叫,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明目张胆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了。

我费尽口舌也喝止不住,回到家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精品习题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精品习题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精品习题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4 唐诗二首名校讲坛阅读考点链接古诗词中的遣词炼字【典型例题】赏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晓驾炭车辗冰辙【参考答案】一个动词“辗”,使画面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天气的寒冷,又刻画出了牛车的重量,表现了卖炭翁的艰辛不易。

【技法点睛】可从不同词类入手:(1)名词:一些意象名词,由于意象的独特性或代表性,可以通过它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尤其是多个名词连用时,意象的组合会营造一定的意境。

(2)动词:巧用动词可以使诗歌意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

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3)形容词:形容词不仅可以从形、声、光、色等方面点出形象的特点,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感情。

巧用形容词可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

(4)副词:在古诗词中,副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婉转、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5)特殊词:①数量词: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②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强调作用。

③拟声词: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表颜色的词: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习题链接】见本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5题及“卖炭翁”第5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01 积累与运用【课前预习】1.汉字积累——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三重茅(chóng) 挂罥(juàn) 塘坳(ào) 庇(bì) 突兀(w ù)2.文化积累——文学常识填空。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诗详注》,作于安史之乱还未平定之时。

作者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因其诗多反映当时的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所以被称为“诗史”。

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第24课 唐诗三首(《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教学设计)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第24课 唐诗三首(《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教学设计)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第24课《唐诗三首》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石壕吏【教学目标】1.了解与诗人有关的文学常识,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

2.赏析诗中名句,体会诗人心怀劳苦人民的情怀。

3.培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

【重点难点】1.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

2.赏析诗中名句,体会诗人心怀劳苦人民的情怀。

3.培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板书课题:唐诗三首石壕吏师:我们今天来学习《唐诗三首》,先学习第一首《石壕吏》,看一下我们的学习目标——课件出示:1.了解与诗人有关的文学常识,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

2.赏析诗中名句,体会诗人心怀劳苦人民的情怀。

3.培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

——学生齐读三、预学展示,了解背景课件展示:1.了解作者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

因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诗风沉郁顿挫。

2.了解背景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平定安史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率兵围攻邺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

但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

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

郭子仪等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

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今属陕西渭南),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石壕吏》是其中的一首。

《石壕吏》是杜甫投宿石壕村,对所遇吏卒深夜捉人一事的实录。

四、初读诗文,指导朗读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听读。

课件展示: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yú)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yè)城戍(shù)。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赏析选择题简答题及答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赏析选择题简答题及答案

第24课唐诗二首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下】班级:姓名:24.唐诗二首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二、卖炭翁/白居易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习题】1、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理解不正确的一向是:()A、这首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诗人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感。

B、这首诗可分为四节。

第一节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

C、“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起势迅猛。

“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读之如闻秋风咆哮。

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面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D、“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意谓:竟然忍心在我的眼前做盗贼!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南村群童欺侮的愤懑心情,要告到官府里去办罪。

分析:D、表现了诗人的穷困潦倒,为下文“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作铺垫。

2、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理解不正确的一向是:()A、“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

B、“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

诗人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难以入睡。

“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

C、这首诗,诗人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希望博得人们对他的同情。

D、“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分析:C、这首诗,诗人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

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是杜甫由自身遭遇联想到安史之乱以来的万方多难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诗篇。

悲天悯人的现实主义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比较阅读

悲天悯人的现实主义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比较阅读

悲天悯人的现实主义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比较阅读杜甫和白居易同属唐代诗歌大家,前者被后世尊为“诗圣”,后者被后人誉为“诗魔”。

在诗歌创作中,他们都写下了大量的现实主义诗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卖炭翁》,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仔细揣摩,我们会发现它们有许多相同之处:第一,两首诗歌体裁相同,都是“歌行体”。

“歌行体”是我国古诗的一种体裁,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在押韵方面,这里的两首诗都换了好几个韵脚;句式方面,两首诗都以七言为主,但也有二言的(“呜呼”),三言的(“卖炭翁”),甚至还有九言的(“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形式自由,表现灵活,体现了歌行体的特点。

第二,两首诗歌都是叙事诗。

在杜甫笔下,秋风怒号,卷走诗人屋上的茅草,被淘气的孩子们抱着钻进竹林,自己无可奈何;屋破又遭连夜雨,雨水沾湿了床头,长夜漫漫,一家老小凄凄惨惨,等待天明……在白居易笔下,卖炭的老头衣衫单薄,却希望天气越冷越好,他心想事成,盼来了下雪,不料天公有情人无情,他辛苦烧的一车炭最终被宫使用半匹红绡一丈绫巧取豪夺去了。

两首诗叙事都生动而完整,富有表现力。

第三,两首诗歌在遣词造句方面都颇见功底。

在前篇中,面对顽童的恶作剧,诗人只能“倚杖自叹息”,一个“倚”字,写出了自己年迈无力的悲哀;一个“自”字,写出了无可奈何的心情,寥寥数语,形神俱备。

又如“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

在后篇中,诗人写道:“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运用设问,写出了宫使趾高气扬的架势;“翩翩”本是形容英俊潇洒之态的词语,这里褒义贬用,讽刺了两个家伙目中无人的嘴脸。

又如“系向牛头充炭直”,一个“系”字,写出宫使强横霸道的行径。

第四,两首诗歌都表现了悲天悯人的情怀。

前篇由己及人,渴望有广厦千万间为天下贫寒之士解除痛苦,甚至想以个人的牺牲来换取天下寒士的欢颜。

部编版八下第24课古诗二首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部编版八下第24课古诗二首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部编版八下第24课唐诗二首理解性默写及答案24.唐诗二首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二、卖炭翁/白居易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原诗】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译文】八月秋深狂风大声吼叫,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明目张胆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了。

我费尽口舌也喝止不住,回到家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不久后风停了天空上的云像墨一样黑,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

布质的被子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

如遇下雨整个屋子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雨点像下垂的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

自从安史之乱后我的睡眠时间就很少了,长夜漫漫屋子潮湿不干如何才能挨到天亮?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大屋,普遍地庇覆天底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喜笑颜开,房屋遇到风雨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山一样。

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描写个人生活的不幸遭遇和思想上的痛苦,并推己及人,表现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宽广胸襟和济世情怀。

它表达了诗人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

理解性默写: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主旨句、表现诗人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以及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的诗句是: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达作者博大胸怀、作者的济世情怀,舍己为人的献身精神,表达他旷达胸襟的诗句是: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诗人无可奈何的诗句是: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群童顽皮的句子:⑤、描写秋天凄凉氛围的语句:【参考答案】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主旨句、表现诗人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以及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的诗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初中语文_24 唐诗二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卖炭翁白居易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24 唐诗二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卖炭翁白居易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千古情圣杜工部——杜甫诗歌研究学习一、课标要求1.在背诵全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诗的内涵和思想。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的基本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世界。

3.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二、学习目标有感情诵读诗词,通过研读文本和查阅“资料助读”,研究杜甫其诗其人,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话杜工部,做一个有家国情怀的人。

三、对核心知识能力、核心素养和学习目标的表述语文的核心素养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语言运用、审美创造、思维提升、文化传承。

语文学科最基础的核心素养是语言运用,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审美创造、思维提升、文化传承。

1.本节课的核心知识:品读三首诗,在背诵的基础上理解诗的内容,并自选角度用自己的话写出赏析。

(体现最基础的核心素养——语言运用)2.本节课的核心能力:学会从语言、情感、意象等角度鉴赏词,在审美鉴赏中通过体验与感悟,联想与想象,思维提升,发现多面诗人,知人论世。

(这里体现的核心素养是|审美鉴赏、思维提升、文化传承)3.学习目标的制定:鉴赏诗歌,诵读品味为主,在反复的诵读品味中,让学生自主选择角度,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诗作进行赏析,在比较鉴赏中感受不同的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角度与内容更加开放,不限制学生思维)四、课程整合的依据和策略展示内容培训:1.从意象看情感:《旅夜书怀》: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流。

《绝句》: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沙鸥:诗人以天地间一只形单影只的沙鸥来寄托自己功业未成的感慨,表现了诗人内心漂泊无依的感伤、凄怆。

群鸥:显示与世隔绝的心境。

2.杜甫的情感:一、忧国忧民《望春》《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二、对自身:①前期:豪情壮志《望岳》《壮游》②后期:坎坷不平《登高》《登岳阳楼》三、亲人:《月夜忆舍弟》《月夜》《江村》四、朋友:《赠李白》《春日忆李白》《江南逢李龟年》五、风光景致:《绝句》三首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情感表达:①写实:先写秋风的威力,“怒号”是其声势,卷走屋上茅草是其“战绩”。

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

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

24 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大李杜”,唐代的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合称“小李杜”。

八月秋高风怒号(háo),八月深秋狂风大声吼叫,卷我屋上三重(chóng)茅。

卷走了我屋顶上多层茅草。

茅飞渡江洒江郊,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高者挂罥(juàn)长(cháng)林梢,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下者飘转沉塘坳(ào)。

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忍能对面为盗贼,竟然狠心这样当面做偷窃的事,公然抱茅入竹去。

明目张胆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了。

唇焦口燥呼不得,我费尽口舌也喝止不住,归来倚杖自叹息。

回到家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俄顷(qǐng)风定云墨色,不久后风停了天空上的云像墨一样黑,秋天漠漠向昏黑。

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

布衾(qīn)多年冷似铁,布质的被子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娇儿恶卧踏里裂。

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

床头屋漏无干处,如遇下雨整个屋子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雨脚如麻未断绝。

雨点像下垂的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

自经丧(sāng)乱少睡眠,自从安史之乱后我的睡眠时间就很少了,长夜沾湿何由彻?长夜漫漫屋子潮湿如何才能挨到天亮?安得广厦(shà)千万间,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大屋,大庇(bì)天下寒士俱欢颜,普遍地庇覆天底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喜笑颜开,风雨不动安如山。

房屋遇到风雨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山一样。

呜呼!唉!何时眼前突兀(wù)见(xiàn)此屋,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1、作者叹息的内容有三:①自己的苦;②周围人的苦;③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选择题、理解性默写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选择题、理解性默写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下】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一、理解性默写: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主旨句、表现诗人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以及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的诗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达作者博大胸怀、作者的济世情怀,舍己为人的献身精神,表达他旷达胸襟的诗句是: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诗人无可奈何的诗句是: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群童顽皮的句子: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5、描写秋天凄凉氛围的语句: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二、选择题:1、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理解不正确的一向是:( D )A、这首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诗人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感。

B、这首诗可分为四节。

第一节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

C、“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起势迅猛。

“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读之如闻秋风咆哮。

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面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D、“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意谓:竟然忍心在我的眼前做盗贼!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南村群童欺侮的愤懑心情,要告到官府里去办罪。

分析:D、表现了诗人的穷困潦倒,为下文“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作铺垫。

2、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理解不正确的一向是:( C )A、“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

B、“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

诗人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难以入睡。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唐诗二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唐诗二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唐诗二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唐诗二首》课文原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唐诗二首》知识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作者简介杜甫(712~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人。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二、故事背景此诗作于公元761年。

为避“安史之乱”,杜甫来到成都,公元760年,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浣花溪边盖了一座茅屋,总算得到一个安身之处。

哪知次年的秋天,一阵狂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苦雨,湿透了室内衣被,茫茫黑夜,诗人百感交集。

诗人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天下寒士的疾苦,不禁产生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善良宏愿,于是写下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三、课文翻译原文: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完整版)24、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

(完整版)24、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

课堂练习
按原文填空 1、表明作者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诗句是: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 足。 2、表现作者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 情思的诗句是: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三、杜甫忧国忧民的诗词名句
国破山何在,城春草木深。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四、其他“古仁人”忧国忧民的名句。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使人怜悯。
希望。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天亮。 同“碾”,压。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睡得很少) ( “由何”,如何)
一会儿,风停了,乌云像墨一样黑,秋天的天空乌云密 布,天也渐近黄昏,黑了下来。盖了多年的被子,又硬又冷, 像铁一样,娇惯的儿子因为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破了。因 为屋漏,床上没有一块干燥的地方,而雨水还像麻线一样不 断流。自从安史之乱之后,自己睡眠就不好,漫漫长夜浑身 沾湿,如何才能捱到天亮呢?
他出生官宦世家,却一生颠沛流离。心系苍 生胸怀国事,用笔墨抒发豪情。
他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后世尊 认为“史诗”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早期作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杜 甫
屋 为





一、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 主义诗人。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 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杜甫生 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 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诗风“沉郁顿挫”, 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因其诗常表 现他忧国忧民的情怀被誉为“诗圣”。《茅屋为 秋风所破歌》选自《杜工部诗》。

24.《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

24.《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

朗读停顿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 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辞:“三男/邺城戍。一男/附 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 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 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 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 途,独与/老翁别。
第2段:写差役的凶横残暴和抓 走。
合作探究
“暮投石壕村”交代了哪些信息?
交代诗人的投宿时间和地点,交代 故事的发生地点,表明诗人亲眼目睹这 件事。“暮”字暗示兵荒马乱的社会现 状。
合作探究
哪一句预示有一场灾难降临?反映了怎 样的社会现实?
合作探究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 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妇为什么要 这样说?
既担心家人,以此来掩护,又勇担 苦难,支持平息安史之乱。
合作探究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该怎样 理解?
“夜久”表明老妇一再哭诉,差役 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
“如闻”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 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一方面 显示诗人以关切之心倾耳细听,通夜未 能入睡。
郭沫若先生曾这样评价杜甫:“民间疾 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愿 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像诗圣一样,把国家和人 民的命运放在心间。
板书设计
石壕吏
有吏夜捉人——差役残暴 老妇前致词——人民灾难深重 独与老翁别——诗人悲愤同情
藏问于答 虚实结合
课堂检测
1、用原文语句填空。 (1)《石壕吏》的情节紧紧围绕着“_有__吏___ _夜__捉__人__”一句展开。
暗示战事紧张的句子还有吗?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重点习题(含答案)

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重点习题(含答案)

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重点习题一、文学常识填空。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诗详注》,作于安史之乱还未平定之时。

作者杜甫,字,自号,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因其诗多反映当时的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所以被称为“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体裁)的古诗。

诗中的“茅屋”指的是o(3)《卖炭翁》是组诗《》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作者,字,号,唐代诗人。

与元稹共同倡导运动,世称“元白”,与并称“刘白其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等。

二、理解性默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诗中表现群童顽皮的句子是:,2.渲染出阴沉黑喑的雨前景象,烘托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的句子是:,3.表现作者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以及忧国忧民情怀的句子是:4.表达作者夜不能寐的诗句是: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杜甫舍己为人的献身精神、博大的胸襟、至死不悔的决心的两句诗是:,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

”形象地写出了大风来袭,茅草高低飘落的情景。

7.运用比喻的修辞,形象写出秋雨连绵细密,侧面表现诗人生活艰苦的句子是:,《卖炭翁》8.《卖炭翁》中表现卖炭翁处境与心情相互矛盾的诗句是:,09.描写卖炭翁饱经风霜、孤苦伶仃的劳动者形象的诗句是:,O10.揭露了宫市制度不合理的诗句是:,11.《卖炭翁》中体现了卖炭翁卖炭路途的艰难的句子是:,O12.《卖炭翁》中形象地写出了宫使狐假虎威、横行霸道、巧取豪夺的丑恶行径的诗句是:,13.通过外貌描写,表现卖炭翁年高与劳苦的句子是:三、阅读赏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品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妙处。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2.诗歌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3.读了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参照示例进行描绘。

4.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归来倚杖自叹息”中的“倚杖”与“为盗贼”相照应,诗人叹息的内容是:自己的苦,周围人的苦,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第24课唐诗二首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下】

第24课唐诗二首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下】

第24课唐诗二首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下】班级:姓名:24.唐诗二首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二、卖炭翁/白居易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习题】1、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理解不正确的一向是:()A、这首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诗人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感。

B、这首诗可分为四节。

第一节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

C、“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起势迅猛。

“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读之如闻秋风咆哮。

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面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D、“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意谓:竟然忍心在我的眼前做盗贼!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南村群童欺侮的愤懑心情,要告到官府里去办罪。

分析:D、表现了诗人的穷困潦倒,为下文“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作铺垫。

2、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理解不正确的一向是:()A、“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

B、“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

诗人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难以入睡。

“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

C、这首诗,诗人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希望博得人们对他的同情。

D、“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分析:C、这首诗,诗人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

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是杜甫由自身遭遇联想到安史之乱以来的万方多难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诗篇。

24.唐诗二首 卖炭翁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4.唐诗二首 卖炭翁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4.唐诗二首《卖炭翁》赏析 (1)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 (2)第一节白居易的生平和思想 (3)第二节白居易的诗论与新乐府运动 (4)第三节白居易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9)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10)第一节杜甫的生平和思想 (11)第二节杜甫诗歌的思想性 (13)第三节杜甫诗歌的艺术性 (15)第四节杜甫在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地位及其影响 (18)《卖炭翁》赏析此诗载于《全唐诗》卷四百二十七。

下面是中国古典文学专家、文艺理论家、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霍松林教授对此诗的赏析要点。

开头四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

“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卖炭翁的肖像,写出劳动的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

“南山中”点出劳动场所,这“南山”就是王维所写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的终南山,豺狼出没,荒无人烟。

在这样的环境里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好容易烧出“千余斤”,每一斤都渗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

写出卖炭翁的炭是自己艰苦劳动的成果,这就把他和贩卖木炭的商人区别了开来。

但是,假如这位卖炭翁还有田地,凭自种自收就不至于挨饿受冻,只利用农闲时间烧炭卖炭,用以补贴家用的话,那么他的一车炭被掠夺,就还有别的活路。

然而情况并非如此。

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没有自己出面向读者介绍卖炭翁的家庭经济状况,而是设为问答:“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这一问一答,不仅化板为活,使文势跌宕,摇曳生姿,而且扩展了反映民间疾苦的深度与广度,使读者清楚地看到: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得贫无立锥,别无衣食来源;“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万苦烧成的千余斤木炭能卖个好价钱。

这就为后面写宫使掠夺木炭的罪行做好了有力的铺垫。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这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

八年级下册唐诗三首原文

八年级下册唐诗三首原文

八年级下册唐诗三首原文
卖炭翁
[唐]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石壕吏
[唐]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24、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

24、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

24、唐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四、唐诗三⾸⽯壕吏(杜甫)1、易读错的字⽯壕吏(háo lì)逾(yú)墙⾛⽼妪(yù)幽咽(yè)邺(yè)城戍(shù)⽆完裙(qún)乾(qián)元崩溃(kuì)2、多⾳字kàn(出门看) cháng(长已矣) zhōng(室中) gèng(更⽆⼈)看长中更kān (看家) zhǎng (⽣长) zhòng(击中) gēng (更换) yǔ(语声绝) yè(幽咽) yǔ(独与⽼翁) bié(⽼翁别)语咽yān (咽喉)与别yù(此中⼈语云) yàn(狼吞虎咽) yù(参与) biè(别扭)3、形近字壕háo (壕沟)捉zhuō(捉⼈)墙qiáng(城墙)啼 tí(啼哭)濠háo (濠梁)嫱qiáng(嫱媛)(妇啼⼀何苦)嚎háo (狼嚎)促cù(催促)qiáng(帆樯如林)蹄tí(马蹄)谛 dì(真谛)附fù(附近)驸fù(驸马)戍shù(邺城戍)(⼀男附书⾄)戊wù(戊戌)缔dì(取缔)咐fù(吩咐)拊fǔ(拊掌)戌xū(壬戌)惟wéi(惟有)椎zhuī(脊椎)雉zhì(雉鸡翎)妪yù(⽼妪)唯wéi(唯⼼)呕ǒu (呕吐)维wéi(维护)锥zhuī(圆锥)稚zhì(幼稚)枢shū(枢纽)沤òu (沤⿇)归guī(回归)炊chuī(炊烟)坎kǎn (坎坷)讴ōu (讴歌)妇fù(妇⼥)(犹得备晨炊)怄òu (怄⽓)扫sǎo(扫地)饮yǐn (饮⽔)砍kǎn (砍柴)4、重点词语解释及其译⽂⽯壕:即⽯壕村,在今河南三门峡东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杜 甫
屋 为





一、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 主义诗人。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 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杜甫生 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 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诗风“沉郁顿挫”, 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因其诗常表 现他忧国忧民的情怀被誉为“诗圣”。《茅屋为 秋风所破歌》选自《杜工部诗》。
哪里能得到千万间高大的房屋,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 的人,让他们都喜笑颜开,而高大的房屋在狂风暴雨中也 不会倾倒,安稳得像山一样。
啊!什么时候,我的眼前能一下子出现这样高大的房 屋,我自己即使茅屋被狂风吹破,被冻死了也心满意足!
思考:无法入眠的杜甫在想些什么?表现了诗人怎
样情怀? 明确:诗人没有对自身的遭遇叫苦连天,而是推己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春望》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之所以伟大,因为他写出了许多脍炙人 口的诗篇。更重要的是他的人格与精神已远远超 越诗人之上。即使他没有写过一句诗,他那悲天 悯人的情怀,体察人间冷暖的心灵,有如释迦牟 尼、耶稣。——卢光政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 题下自注:“苦宫市也”,说明了诗的主旨:一是指百姓苦 于宫市的巧取豪夺;二是指宦官的恶行,败坏了宫市之名, 毁了皇家的声誉。既为民生叫屈,又为皇上担忧。“宫”指 皇宫,“市”是买的意思。自唐德宗贞元末年起,宫中日用 所需,不再经官府承办,由太监直接向民间“采购”,谓之 “宫市”,又称“白望”。太监常命爪牙在长安东市、西市 和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 的“门户钱”及“脚价钱”,百姓深受其害。韩愈《顺宗实 录》一语道破:“名为宫市,其实夺之。”
字词积累
鬓 bìn
辗 niǎn 辙 zhé
骑 jì
敕 chì 叱 chì
将 jiāng 系 jì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卖炭翁(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 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 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 门外泥中歇。
第一节赏析:
1、作者用哪个词语来描写秋风? 怒号
2、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或是“凶猛” 等词语呢? “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同时,
它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3、“卷”和“吹”相比较,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哪 个词更好? “卷”字好。即形象又有力度。
4、后面的动词还有哪些?其用法有什么好处? 还有:“飞”—“洒”—“挂”—“飘转”— “沉”等动词。刻画了茅草飞扬的动感场面。
4、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
群童抱茅
(一会儿)(停)
(渐近)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像墨一样黑)(阴沉灰暗) (被里)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qīn,被子)
(睡相不好)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泛指整个屋子 )(雨点细密,像下垂的麻线) (到天亮)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使人怜悯。
希望。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天亮。 同“碾”,压。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及人,由眼前个人的不幸想到了普天下所有的“寒
士”,希望他们能拥有千万间避风雨的“广厦”。
胸怀天下,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第四节赏析:
1、漫漫长夜,作者无法入眠,他在想什么? 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受冻死亦足
2、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 祈求广厦 或:广厦万间
3、由此可见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 忧国忧民
24、唐诗二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卖炭翁
年少悠游,十年困守。战乱流离,仕途坎坷。 一代诗圣,用华丽的诗篇,讲述了自己漂泊的人 生和现实的无奈与困惑。
他出生官宦世家,却一生颠沛流离。心系苍 生胸怀国事,用笔墨抒发豪情。
他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后世尊 认为“史诗”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早期作品: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也许是调皮。也许还有更深层的原因-----譬如:社 会现实,杜甫与其说是生孩子的气,到不如说是生 社会的气,动乱的社会造成人民的贫困、灾难。 3、“归来倚仗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一叹自己命苦,茅屋被风吹破。接下来的日子 怎么过?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的 穷苦人; 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3、文中的哪两个句子表现了作者的这种痛苦难 眠的心情?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怎么)
(所有的贫苦人)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宽敞的大屋) (全部庇护)
风雨不动安如山。 (安稳得像山一样)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高耸,此处形容广厦)(同”现”,出现)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小屋)
杜甫草堂
成都市西门外的浣花溪畔
“歌行体”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下的乐府 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 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 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这首诗因“茅屋为秋风所破”而“歌”, 是一首叙事抒情诗。
三、生字词
háo 怒号
wù 突兀
juàn cháng 挂罥 长林梢
二、时代背景
杜甫生于士大夫家庭,怀有“致君尧舜上” 的理想,却因奸臣李林甫当道,屡试不第, 756年才得一小官 ,“安史之乱”时被俘, 757年逃出虎口,投奔肃宗,任左拾遗。759 年,关内大饥,遂弃官西行至成都。
唐代中期爆发“安史之乱”,导致社会动荡、 民不聊生。759年,杜甫一家辗转流落到四川成 都,靠朋友的资助在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暂 时有了安身之处,但生活依旧是清苦的。两年后 的一个秋天,一场暴风雨把杜甫的茅屋上的茅草 吹得七零八落,导致一家人在冷雨淋漓中度过了 一个难眠之夜。此情此景让杜甫感慨万分,于是 写诗抒怀。
(睡得很少) ( “由何”,如何)
一会儿,风停了,乌云像墨一样黑,秋天的天空乌云密 布,天也渐近黄昏,黑了下来。盖了多年的被子,又硬又冷, 像铁一样,娇惯的儿子因为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破了。因 为屋漏,床上没有一块干燥的地方,而雨水还像麻线一样不 断流。自从安史之乱之后,自己睡眠就不好,漫漫长夜浑身 沾湿,如何才能捱到天亮呢?
课堂练习
按原文填空 1、表明作者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诗句是: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 足。 2、表现作者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 情思的诗句是: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三、杜甫忧国忧民的诗词名句
国破山何在,城春草木深。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四、其他“古仁人”忧国忧民的名句。
思考:这节写出了诗人怎样的生活状态?你觉得哪 些词语运用得较为传神? 明确:表现了诗人屋漏又遭连夜雨,长夜沾湿难入眠
的痛苦生活。如:“麻”字形象地说明雨点的密集;
“铁”字道出了被子的陈旧、脏硬、量少等,说明
了杜甫生活的困窘。
第三节赏析:
1、茅屋被风吹破之后,最怕什么? 下雨
2、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 秋宵屋漏
5、请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 秋风卷茅
这一段的叙述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内心情感?
诗人对茅草的关注,透露着对现实的焦虑, 侧面反映着诗人处境的艰难窘迫。根根茅草的动 向都牵动着诗人的视线,拨动使人痛苦的心弦。
(动词,做)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竟然忍心这样)
(跑进竹林)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诗人推己及人,希冀“ 吾 何 呜 风 大 安 庐时呼雨庇得
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 独 眼 ! 不 天 广
破前
动下厦
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 受 突
安寒千
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
冻 死
兀 见
如士万 山俱间
沉情感。
亦此 足屋
。欢, 颜
!,

四、课文赏析
1、给每一小节拟一个小标题。感受作者感情的 变化。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
卖炭翁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课堂小结 课外拓展
学习目标
1.初步学会赏析这首古诗 2.感受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走进作者
白居易,字乐天,唐著名诗人,自号香山居士, 唐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 马,后改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官至刑部尚书。 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 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 反映现实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 留给后人的诗近三千首,著作有《白氏长庆集》。 《卖炭翁》就选自其中。
第一节:秋风破屋 第二节:群童抱茅
心苦痛惜 无奈痛心
第三节:破屋漏雨 忧思痛苦
第四节:祈求广厦 忧国忧民
5、小结
现实 理想
秋风破屋 心苦痛惜
群童抢茅 无奈痛心
长夜沾湿 忧思痛苦


天 风外


夜 雨内
广厦千万间 忧国忧民
关 自己 心

推 己 及
生 忧
人国


寒士
2、本诗有两个突出的语言特色,一是用词生动, 形象鲜明;二是结构严谨,层次井然。那么哪 些字词使你特别留意的?为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