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导论课件第五章
政治学原理第五章
![政治学原理第五章](https://img.taocdn.com/s3/m/abb944b90029bd64783e2c83.png)
元化为特征。而一个多元的市民社会按照不同的职业、利益要求、生活志趣、宗 教信仰、性别和年龄、生活地域等特点将社会成员纳入不同的职业团体、利益集
团、娱乐组织、宗教团体、同性或同辈集团、社区组织等各种各样的社会组织之
中,并使这些组织纵横交错,形成一种广泛而密集的社会网络,处于这个网络之 上的每一个社会组织由于具有利益聚集和表达的功能,正好成为民主政治多中心、
从广义而言,市民社会是指一个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内的一种介于“国家” 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它由相对独立而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组织和 团体所构成,包括政党组织、家庭组织、宗教团体、工会、商会、学会、 学校团体、社区和村社组织、各种娱乐组织和俱乐部、各种联合会和互 助协会等等。市民社会是在国家权力体系外自发形成的一种自治社会,
多层级的社会载体。
2、健康的市民社会是国家权威和个人自由之间的缓冲地带
专制极权政治构建于“一袋马铃薯”(马克思语)式的社会基础之上,在这种社会 中,社会成员往往作为个体而不是作为一个组织化的社会来直面国家权威。在强 大的国家权威面前,孤立的个体总是显得卑微、渺小和无力抗争,这一方面使国 家权威可以无所顾忌和不受约制地无限膨胀,从而逾越它应有的界限,侵夺人们 的个人自由;另一方面,当人们对国家权威的扩张忍耐到最大限度时,便很容易 借助某一突发性事件“振臂一呼”而采取革命化的举动。市民社会作为介于国家 与个人之间的中间结构,在二者之间隔开了一条广阔的缓冲地带。一方面,它把 人们组织在各种纵横交错的社会结构中,使社会成员摆脱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避免了作为个体来直面国家权威的压力,从而为抵抗强权政治、保护个人自由筑 起了一道屏障;另一方面,作为一种制度化的途径,它在将社会成员对国家权力 的诉求合理化的同时,为不同社会集团利益的凝聚和表达疏通了渠道,避免了将 任何冲突都归宗于政治冲突的可能性,从而约简了社会矛盾,缓和了国家层面上 所承受的巨大压力。
国际政治学概论最新版课件第5章
![国际政治学概论最新版课件第5章](https://img.taocdn.com/s3/m/8cf6d0dc79563c1ec4da7126.png)
所谓集体安全,就是以集体的方式威慑或制止侵略,从而保障国家安全的设想与原则。 根据集体安全理论,一国如果侵犯其他国家,必然遭到其余所有国家的反对和制约,从而使任 何侵略行为遭到失败,使潜在的侵略意图得到抑制。集体安全方案包含两个原则:威慑原则 和普遍性原则。
10
国际政治学概论(第四版) 政治学系列教材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编21世纪
国际冲突的类型
根据观察问题的不同角度,我们可以把国际冲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从冲突的内容上区分
国际冲突在国际政治中的各个问题领域都有显现,但是主要集中在政治、军事、经济 等领域。
政治冲突可以采用各种各样的非暴力手段。经济冲突可以发生在国际贸易、投资和 金融等各个领域,因而具有更加复杂多样的形式。军事冲突则是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的国际冲突形式,包括战争,也包括不构成战争状态的军事对抗行动。
相互作用,是国际行为体之间由于所追求的利益和目标的不同而处于自觉地对立之中的相 互行为和相互活动。
2. 国际冲突的本质 国际冲突具备冲突内涵的一般规定性。国际冲突是一种以对抗性或敌对性为主要特
征的国际相互作用形式,是国际行为体之间有意识的对抗性活动。 国际冲突对冲突各方的身份有着特殊的规定,即国际行为体之间的相互冲突。国际行
01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编21世纪
国际行为与国际政治互动
4
国际政治学概论(第四版) 政治学系列教材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编21世纪
国际行为及其产生与发
展
1. 国际行为
国际行为是指国际行为体的对外行为及相互行为,它是人类政治生活发展的必然产物
政治学概论 第五章 第三节 政治管理的原则、方式和作用课件
![政治学概论 第五章 第三节 政治管理的原则、方式和作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bf7e1ddce2f0066f53322fe.png)
第三节
政治管理的原则、 政治管理的原则、方式和作用
城管 解释: 解释:
1.中国地方执法者,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常常会卷入一些公 众冲突事件。--《泰晤士报》 2.主要的任务就是驱赶街头无照商贩,以及检查各类许可 证。--《印度媒体》 3.一些处理轻微犯罪和无序状态的雇员。--《卫报》 4.一种警察力量。--《每日电讯报》
一、政治管理的原则
(1)法治原则 )
这是政治管理的重要原则之一。 这是政治管理的重要原则之一。法治原则的形 成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 成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其内容也处在不断变化 和完善之中。 和完善之中。 中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既批判借鉴了西方的 法治原则,更结合了中国的实际情况, 法治原则,更结合了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社 会主义法治原则的主要内容: 会主义法治原则的主要内容: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和公民在法律 面前一律平等,保障人权等等, 面前一律平等,保障人权等等,并逐步实现依法 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 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
3.政治协调
政治协调就是政治管理主体调节社会政治关系和 政治矛盾,维持社会生活和谐稳定发展的过程。他 是社会利益分化和阶层分化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 政治生活顺利开展的需要。 政治协调的内容非常广泛,但其核心是调节人们的利益 关系和矛盾关系。
主要方式: 强制性干预; 权威性仲裁; 协商妥协; 政治监督。
二、政治决策
定义:政治决策就是执政党和政府等政治 管理主体为实现国家的更笨利益和特定目 标而做出的全局性的重大决定和实施过程 原则:目标性原则、稳定性原则、最优化 原则、协调性原则和渐进性原则
《政治学概论》五 国 家PPT课件
![《政治学概论》五 国 家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990318958f5f61fb73666cc.png)
• 专业分工;层级体制(等级制度);依法 行政;理性化(排除感情);量才用人 (唯才是举);永业化倾向(终身雇佣制)
.
13
• 2、现代国家的要素 • ⑴传统的三要素说、四要素说 • ⑵民主——现代国家的重要因素
.
14
• 二、民族与现代国家建设
• 两种民族观——政治化的和文化性的
• 1、政治化的民族观——苏联最为典型,还 包括南斯拉夫和捷克斯洛伐克
• 秩序:国家通过法律等规范(硬性)社会成员和 组织行为的能力——制定游戏规则,担任“裁判 员”。
• 正义:一种道德规范(柔性),合法性资源。但 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其正义观念是不一样的。
.
10
• 第二节 现代国家建设
• 一、现代国家的含义
• 1、现代国家的特征
• ⑴国家是国际体系中的实体(物质性)— —领土、居民;
• 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的资 本主义所有制和资产阶级对工人的雇佣制。
• 分为自由资本主义国家和垄断资本主义国 家
• 4、社会主义国家
• 传统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 公有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意识形态, 实行共产党的领导。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国 家的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已经发生了很 大变化。
.
23
• 三、以国家和社会关系为标准的划分
• 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根据国家与社会的融合程度, 将国家形态分为传统国家、绝对主义国家和现代 民族国家。
• 1、传统国家:阶级分化、城乡差别明显,行政力 覆盖范围有限(渗透性危机,天高皇帝远),国 家只有边陲而无疆界(无明确的疆域概念),大 量军事力量受制于军阀和民间力量。国家与社会 关系松散。国家对社会的影响有限。
.
《政治学概论》教学课件(总)
![《政治学概论》教学课件(总)](https://img.taocdn.com/s3/m/a2392896227916888586d775.png)
1898年12月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开设“政治 科”
近代以来政治学在中国的历史发展
邓初民的《新政治学大纲》是一 部较早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比较系 统地阐述政治学性质、概念和研究方法 的政治学著作
出现了儒家政治学说、西方近代资产 阶级政治学说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相 激相争的格局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发展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 性文献,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具有纲 领意义的重要文献,标志着马克思主义 政治学思想开始形成
《资本论》第一卷的出版,完成了以 剩余价值学说为核心内容的政治经济学 的伟大革命,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矛盾 运动规律和资本主义必然走向灭亡的历 史趋势,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奠定了完 备的科学理论基础
西方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西方政治 学发生了“行为主义革命”与“后行 为主义革命”
否认阶级和阶级斗争,排除了国家这一最 重要的政治学研究对象,对所处的现实政治制 度基本上采取维护态度,过分依赖技术方法和 手段的经验研究,缺乏对政治现象的本质揭示
近代以来政治学在中国的历史发展
西方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通过洋 务运动和维新运动传入中国
导论
第一节 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第二节 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第三节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的丰富发展 第四节 学习《政治学概论》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节 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政治的涵义 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 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政治的涵义——斗争政治观
政治的涵义——管理政治观
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 代表的古希腊政治学说,开创 了西方政治学研究之先河
行政管理专业(专)政治学概论第五章
![行政管理专业(专)政治学概论第五章](https://img.taocdn.com/s3/m/c3d9b177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ee.png)
第五章社会主义国家 注:社会主义国家的基础是⽣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国家是新的历史类型的国家,它也是⼈类社会上最后⼀个历史类型的国家。
第⼀节社会主义国家的建⽴ ⼀、⽆产阶级⾰命的历史必然性▲ 1.马克思揭⽰了⽆产阶级完成历史任务的惟⼀途径是通过阶级⾰命建⽴⽆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国家代替资产阶级国家——也即是《共产党宣⾔》的中⼼思想。
2.只有通过社会主义⾰命,才能建⽴⽆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切社会变⾰都是要通过社会⾰命来实现的。
社会的基本⽭盾即⽣产⼒与⽣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盾,但是⽣产⼒与⽣产关系的⽭盾是最根本的。
3.资本主义的⽭盾,具体表现在⽣产的社会化和⽣产资料的私⼈占有之间的⽭盾,这⼀⽭盾在资本主义社会是致命的,资本主义是⽆法克服的。
表现在经济上,是个别企业⽣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的⽆政府状态的⽭盾,其结果必然发⽣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表现在政治上,就是资产阶级与⽆产阶级的⽃争,随着资本家对⽆产阶级剥削的⽇益加强,⽆产阶级觉悟不断提⾼,这个⽭盾越来越深化,其结果,必然导致⽆产阶级⾰命的爆发。
★所谓⽣产社会化,是指同⼩⽣产相对⽴的、有组织的、相互联系的⼤规模⽣产。
其表现为: (1)⼤量的⽣产资料和⽣产者集中在少数资本家企业中进⾏⽣产; (2)由于专业化分⼯的不断发展,造成企业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关系更加密切; (3)通过市场调节,使资本主义⽣产形成⼀个不可侵害的整体。
4.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有三⼤⽭盾:■ <1>⽆产阶级和垄断资本之间的⽭盾尖锐。
<2>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盾尖锐。
<3>殖民地半殖民地⼈民与帝国主义的⽭盾尖锐。
⼆、⽆产阶级⾰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 ⼀切⾰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产阶级⾰命的根本问题,是⽆产阶级专政问题,政权是决定⾰命胜利与失败的关键;政权问题对于⽆产阶级⾰命尤为重要,⽆产阶级⾰命同以前的⼀切剥削阶级⾰命的区别: 1.从奴⾪制到封建制,再到资本主义制社会,都是⽤新的剥削者政权代替旧的剥削者政权,没有发⽣根本性的改变。
大一政治学导论第五章
![大一政治学导论第五章](https://img.taocdn.com/s3/m/6edf28b1d4d8d15abf234e0a.png)
中国国家产生的特殊性问题
思考:阶级对立论的观点能否用来 解释中国古代国家的产生?如能,怎么 解释?如不能,中国古代国家是如何产 生的?
首先,战争在国家的形成、发展中 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其次,国家的产生远不是以氏族组 织的瓦解为代价的,相反,它保留了原 有的血缘关系,把氏族内的亲属关系直 接转化成为国家的组织方式,从而把旧 的氏族组织与新的国家形态熔铸于一。 所以很自然,它划分居民的标准是氏族 而非地域。
第二节国家机构 一、国家元首 二、立法机关 三、司法机关
一、国家元首(P139)
1、国家元首概说 国家元首是一个国家在实际上或形 式上对内对外的正式的最高代表。
称谓: 国王 女王 天皇 苏丹 大公 埃米尔 国 家主席 总统(最多,100多个国家采用) 人数: 一般为一国一人,但也有一国两人或数人,一 些英联邦成员国共尊英王为国家元首(澳大利 亚、加拿大、新西兰等) 产生: 君主制国家为继承,共和制国家为选举。 选举方式有3种:直接、间接、议会选举注 意美国总统的选举方式)
参考资料:《古代中国的天下观念》, 参见葛兆光著,《古代中国社会与文 化十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
二、国家的起源
1、神权说——国家是由神或上帝直接或 间接创造的,是神或上帝为了保护人类 而创造的。 神权说是最早的一种国家学说,在 东西方的封建社会都很发达。
2、社会共同体说——国家是人们为了特定目 的而在一起生活的群体。 亚里士多德认为,国家是一种自然产生 的、不可避免的及有益的团体。每一种国 家都是一种团体,每一种团体都是为了某 种的善而建立的。 美国最高法院:国家是自由的人们为了 共同利益,安享其所有的一切,并对他人 维持公道,而结合在一起的团体。
3、国家的基本目的 保证安全。 保障秩序。 满足基本的正义。 详细内容请参考(美)莱斯利· 里普森 著,《政治学的重大问题》,第3章,华 夏出版社,2001年。
2016中央民族大学行政管理考研杨光斌《政治学导论》课件分享
![2016中央民族大学行政管理考研杨光斌《政治学导论》课件分享](https://img.taocdn.com/s3/m/430ee9d9195f312b3169a524.png)
【名师指导】2-8月份是专业课复习黄金时间,因为在复习过程遇到不懂的难题可以尽早地寻求帮助得到解决。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只有早准备才能在最后时刻不会因为时间不够而手忙脚乱。
对于跨专业来说,时间安排上更是应当尽早。
复习的尺度上,主要是将参考书精读2-3遍,速度不宜太快,否则会有遗漏,一般每天弄懂2-3个问题为宜。
由于这段时间很关键,大家完全可以而且应当把专业问题都吃透。
事实上,并非所有的知识点都能够作为考试内容,但是重点则会不厌其烦地在不同年份的真题中变换着面孔出现。
所以,大家在精读的时候就需要把这些能够成为考察点的东西挖掘出来,整理成问答的形式。
限于篇幅,不再赘述,以上仅供大家参考,不当之处,敬请指正,更多备考方法、策略、规划请到我们的官网查询,必能满足你的期待。
政治学导论杨光斌第五篇政治发展政治发展是与经济发展相伴生的概念。
在现代政治学中,政治发展既可以用来指某种过程,又可以分析作为政治变迁的结果。
政治发展的目标是多方面的,政治现代化是一个重要方面。
政治民主既是政治发展的目标,又是政治发展的手段。
人权是政治发展的终极目标,不管是政治现代化,还是政治民主化,都是为了促进人类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
第十四章政治现代化关键词:政治现代化政治革命政治改革本章重点:政治现代化既是一国由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的过渡历程,又是后发达国家政治发展应该趋向的目标。
本章应重点理解政治现代化的基本含义、政治现代化的道路、政治革命与政治改革的条件和作用。
第一节政治现代化理论一、政治现代化的概念1.一般认为,现代化开始于16世纪,是人类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所经历的巨变。
这一过程开始于西欧,扩展于北美和欧洲其余地区,蔓延到亚非拉美。
2.现代化研究兴起的原因。
(1)二战后的民族独立运动和冷战时期的东西方对立。
(2)二战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变迁,跨学科研究领域的出现,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与历史学等都开始了现代化研究。
政治学概论 第五章
![政治学概论 第五章](https://img.taocdn.com/s3/m/dc680b7bad02de80d4d8404b.png)
理论,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基础;二是工人运动,这是 无产阶级政党的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政党的主要特征
——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由人民群众中的先进分子组成; ——有严密的组织结构和组织纪律。
(五)政党的功能与作用 1. 目标制定。不仅反映政党的具体问题态度, 也表明其政治哲学倾向。 2. 利益表达。通过纲领与行动代表一定阶级、 阶层或社会群体的利益。 3. 动员与社会化功能。通过竞选活动动员政治 参与,同时进行政治社会化。 4. 精英的形成与遴选。主要通过推举候选人、 竞选、组织政府和其它活动来遴选国家精英。
(三)影响政党制度形成的主要因素: 1.特定的生产关系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利益结构; 2.各种不同的阶级力量和政治力量的发展成熟程度; 3.不同的国家政体规定着政党在不同的国家政治生活中 有着不同的作用、作用方式和程序; 4.不同的选举制度;
5.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民族结构、地域等等。
(四)现代政党制度的基本类型
1、资产阶级政党的产生与特征
第一,就其经济基础而言,西方政党是适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需要 而产生的。 第二,就其阶级基础而言,西方政党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 制的斗争需要。 第三,就政治条件而言,政党的出现既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初步发 展为它提供了条件,而且也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第四,就思想基础来看,政党的出现,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思想 日益广泛传播的结果。
保守党(Conservative and Unionist Party) 英国保守党的前身是1679年成立的托利党 (Tory),1833年改称保守党。1979年—1997年长 期执政。 主张减低直接税税率、对公共服务实行私有化、 终止国有工业,和淡化福利国家的色彩。
21世纪政治学系列课件教材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课件教材政治学导论](https://img.taocdn.com/s3/m/5ca7aaf8650e52ea541898c8.png)
重点复习内容⏹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第一位把政治学从伦理学中分离出来的思想家是谁?马基雅弗利⏹美国政治学理论的基本内容(见讲义)⏹在美国,政治学研究的主要领域有:政治学理论、政治学研究方法、比较政治学、国际关系和国内政治等在美国,政治学理论主要包括制度主义、行为主义、理性选择、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等。
⏹行为主义、理性选择主义、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研究的理论成果有哪些,特别是不同的人性假设对制度设计的影响(★★★,见讲义)政治学围绕政治体系中权力运行的各个环节和机制展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
在对现实政治生活提供不同解释和多维评价标准的同时,也为安排和组织政治生活提供了不同的设计思路。
制度设计、机制设计是政治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比如,性善论和性恶论是彼此相对立的两种不同的人性假设。
《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休谟命题:每一个从事政治的人都是无赖。
0性善论者一般是理想主义者,他们对人性持乐观态度,其思想中应然的内容居多;性恶论者一半是现实主义者,他们认为只有饥饿才能使人勤奋,只有法律才能使人向善。
性善论和性恶论在方法上难以分出高下,很难说谁更正确一些。
但是,以性恶论为基础的制度设计,往往是富有约束力和制裁力的惩戒,这往往比以性善论为基础的任何道德劝诫更具有威慑力。
⏹第二章政治权力⏹政治权力的概念、类型(★★★)政治权力就是在政治关系中,权力主体依靠一定的政治强制力,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作用于权力客体的一种政治力量。
权力可以宽泛地定义为达到期望的结果的能力,或做某件事的达成力(power to)。
这种概念的权力包括了从个人维持生存到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各种能力。
类型:强制性权力功利性权力操纵性权力人格型权力⏹权力、权威与合法性。
⏹第三章政治文化⏹政治文化的概念、内容(★★★)第一、政治文化主要是指社会成员针对政治体系各层面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第二、政治文化的形成是感性与理性、自发与自觉的统一。
第三、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相对于政治制度具有滞后性。
政治学导论
![政治学导论](https://img.taocdn.com/s3/m/a8b6bc4d767f5acfa1c7cda1.png)
③意识形态的斗争长期处于极度紧张的状态,逐渐形成一种封闭的体系,与社会存在的距离越来越大,不能很好地进行自我更新创造,甚至沦为少数个人或集团的工具
④除主流意识形态外,其他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受到压抑,形成社会意识形态的中心———边缘结构
2.社会资本主要有四个主要特征:
第二, 它提高了投资于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的收益,它使得某些目标成为可能。在缺乏社会资本的情况下,有些目标就无法实现。
第三, 社会资本并非天生的,它需要创造和建构。
第四, 社会资本具有自我增强和积累的倾向,那些拥有社会资本的人往往会积累更多社会资本。
第五, 与常规资本不同,社会资本是一种公共物品,不能由私人部门提供,即它不是从中获益的那些人的私有财产,而是个人寄身于社会网络的共享品。
7.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的内容:
第一,“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政治活动和政治现象是派生的事物,受到更深层次的经济结构的制约。
第二,“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
第三,“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
第四,“政治是一门科学,在一种艺术”
8.中国古代政治学的特点:
2.强制性权力:指甲要求乙做某事,乙因受到甲的威胁虽然不愿做,但不得不去做。
3.功利性权力:基本上与强制性权力相反,如果权力客体服从权力主体的意志,权力主体就会承诺给权力客体某种好处。
4.操纵性权力:这类权力假设,如果一个人的态度能够被重塑,他就会以别人希望的方式去作为。
5.人格性权力:也叫影响力,如果权威来自人们对制度与过程的尊敬,那么影响力就来自人们对特殊类型人的尊敬。
[课件]政治学导论PPT
![[课件]政治学导论PPT](https://img.taocdn.com/s3/m/ed053a73ad02de80d4d84076.png)
MPA为什么要学政治学?
基本素质、基础知识
政治普遍存在于日常社会生活中 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密切相关
1920年即有政治学科,1923年设政治学系; 解放前有徐谟、萧公权、王赣愚、罗隆基等 名家任教; 曹禺曾就读于此,后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 系; 查良鉴(与金庸的间接关系); 周恩来与南开大学有何关系? 中学:1913-1917,大学:1919-1920 1949年撤消; 1984年恢复(重建);
任何时侯,政治的主要的根本的问题,都是政权问题。
5、“社会实践”的视角 政治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一种基本形式。
政治的最深刻的根源在于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关系 说到底是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迄今为止,政治中最 本质的东西依然是阶级关系,特别是阶级斗争;政治 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的问题,掌握对国家的统治权 力,是一定社会集团实现其经济和其他方面的利益的 最有效的手段,“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 的手段”;政治生活是社会实践的一种基本形式。也 正是在这些意义上,可以指出,——政治,就是一定 的阶级、阶层、民族等社会集团和政党、利益团体等 社会政治存在形式,为维护自身的利益,为建立或巩 固自己的国家政权,并运用这个政权的力量处理社会 关系,统治和管理社会生活所进行的各种活动。
什么是政治?
获得政权:革命、政变、选举 参与政权:当选议员、加入联合政府 行使国家权力:立法、制定政策、行政管 理 政党活动:党内选举和斗争、政党竞争 政治性社团活动:利益集团 阶级和族群关系:阶级斗争、种族民族矛 盾 社区自治:选举、公决、监督等
亚氏认为政治是“最高的善”,是人们道德生活 的体现,城邦的目的就是要过有道德的生活。政 治学是“至善”的学问。
政治学第五章
![政治学第五章](https://img.taocdn.com/s3/m/c13c4707e87101f69e31957f.png)
特征 政治权力是一种社会公共权力 政治权力以国家权力为中心 作为政治权力的国家权力具有特殊的强制力
三.政治权力的产生与发展
1.政治权力产生的原因
第一,阶级等利益群体斗争的产生使原始公共权力
异化为现代意义上的政治权力
第二,武装力量为基础的特殊强制力的出现是政治
权力产生的又一原因
第三节
政治权力的运行
一、权力运行的程序化和制度化 分蛋糕的理论
权力的运行必须公开透明。 设计良好的程序来规范权力的运行。 用制度、法律规范权力的运行。 严格执行制度:中国不缺制度,缺的是严格执行
制度的人。
二、政治权力运行的规则
明规则;潜规则 权力转移现象、权力倒置现象
三、政治权力运行的责任
“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
权力监督在我国历史上一直是一大难题
权力制约与权力监督的区别
权力制约以分权为前提,权力监督以授权
为前提,权力集于一体就不可能形成制约, 有效监督就成了一句空话。 权力制约在前,权力监督在后。权力制约 是防范权力过大而滥用权力;而权力监督 主要是事中和事后的控制。 权力制约一般是双向或多向的相互制约; 而权力监督主要是单向的,即授权者对被 授权者的控制。
(权力背后的利益)
一 二 三 四 掌权者利益 集团利益
授权者利益 公共利益
权力与利益的关系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伊斯顿曾经说过:政治是有价
值物的权威性分配过程。 任何权力背后都有利益存在。 利益构成了权力运行的动机,也是权力追求的目 标。 要深刻理解权力的本质,必须弄清权力与利益的 关系。 任何人都是自己利益的天然“监护人”,每个利 益主体都会对自己的利益负无限责任。自己监护 自己的利益,效果最好,成本最低,监督成本几 乎为零。
政治学导论 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政治学导论 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https://img.taocdn.com/s3/m/fed43515ff00bed5b9f31d1b.png)
二、政治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对抗、冲突、斗争。
1.主要代表人物:马克思、卡尔· 施密特、查特尔· 墨菲 2.施密特对政治本质的理解。(《政治的概念》) • 政治概念的逻辑出发点:民族——国家 • 应付战争与内乱是民族——国家政治的基本问题 • 政治的本质就是要区分敌友关系 • 敌人不是私敌而是公敌 3.墨菲对政治本质的理解(《政治的回归》) 对自由主义政治观的批评 政治是公共领域中的群体性参与行为 利益的冲突性必然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对抗 非理性的情绪、激情是政治活动的催化剂。 个人利益计算与群体利益之争都是政治的主要驱动力 公共利益永远是有争议的,也不可能达到绝对的一致 政治活动必然建构“我们”与“他们”的界线
二、以公民为中心的政治观 1.公民政治观兴起的前提
君主主权向人民主权转变 臣民身份向公民身份的转变 君主独裁向民主决策的转变
2.代表人物:汉娜阿伦特(《论人的条件》) 3.公民政治观的主要内容
作为政治主体公民的特点: 享有平等的权力和义务的公民;公民精神 作为政治生活舞台的公共领域 公共领域是人类公共活动的空间;公共领域交往的平等、理性规则;公共领 域的政治性。 公共领域的政治行动特点 平等对话;政治与劳动、制作的区别;政治活动的参与性与非暴力性 政治活动的结果:公民认同感的增强;公民权力对国家权力的制衡
第三节 政治的功能
一、阿伦特对政治理解给我们的启示 政治的本质不是统治而是横向的对话关系。 二、理解政治功能的两个维度
1.纵向的统治与支配维度 2.横向的对话与治理维度
三、纵向维度的政治功能
确立政治关系、进行政治统治,以确保被统治者的服从、支持。
1.支配论:政治就是国家统治组织或政府对民众的统治、支 配和领导活动。 2.管理论:政治是国家统治机关对公共事务的管理。 3.分配论:政治就是国家统治机关对公共资源的权威性分配
政治学概论第五章
![政治学概论第五章](https://img.taocdn.com/s3/m/7a259f20453610661ed9f413.png)
加、散热器 (奥地利) 襟翼滑架 (德国)
发电机 (法 国)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及产品归资本家私有,这就 产生了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及产品私人占有制的矛 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p112
3.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表现方面: 经济上:是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 整个社会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其结果必然 发生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政治上: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 随着剥削的日益加强,必然导致无产阶级革
马克思主义者从不把暴力革命绝对化,只要条 件允许,马克思主义者也主张用和平手段。
实现革命和平发展的可能会有下面四种情况:
• (1) 资产阶级还没有建立宠大的军阀制度和官 僚制度,因而不能对群众施加暴力。 • (2) 有健全的社会民主制度的国家中,无产阶 级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资产阶级不能破坏议会 民主制。 • (3) 资产阶级的武装力量被冲垮,来不及重新 组织反革命武装力量。 • (4) 我强敌弱,在无产阶级强大压力包围下, 资产阶级放弃反抗而自动向无产阶级让步。
2、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夺取政 权的主要方式是? A、暴力革命 B、改革 C、改良 D、与农民阶级联合
第二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及其历史地位
一、社会主义国家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 阶级的政治统治,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相结合的 国家。
新型民主
新型专政
1.民主概念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
命的爆发。
P112-113
帝国主义阶级,垄断资本具体表现为三大矛盾 (多选)p114
第一,无产阶级和垄断资本之间的矛盾尖锐。 第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尖锐。 第三,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与帝国主义的矛 盾尖锐。
马工程课程:政治学概论之导论 ppt课件
![马工程课程:政治学概论之导论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f273c94102de2bd9605888f.png)
ppt课件
23
政治是以一定的阶级利益和阶级关系 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不过是人与人关系的总和, 而政治则是这种关系的一个方面,“人们的政治关系同人 们在其中相处的一切关系一样自然也是社会的、公共的关 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173页)。
《政治:谁得到什么?什么时候和如何得到?》
(“Politics:Who Gets What,When,How”,1936
年)
ppt课件
18
对权谋政治观的评判:
•把政治归结为权力或以权力为中心的活动,在某种 程度上涉及了政治的核心内容。可是,恩格斯说过, “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因 此这种政治观并没有揭示权力现象背后的决定因素, 同时它也没有区分社会权力与政治权力,因而没有 指明政治的特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ppt课件
12
道德政治观:
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
中国的儒家学说对于政治的阐释-----仁义礼至信的道德追求。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公元前 551年―公元前479年)孔子对曰: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 正? ”
ppt课件
13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 (Plato 公元前427-公元前 347年) ,《理想国》提出, 政治的本质在于公正,一个国 家应该是公正国。
ppt课件
28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
研究对象 政治学是研究以国家为核心的各种政
治现象、政治关系、政治活动及其发展规 律的科学
以国家政权为核心的各种问题,是政 治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政治学概论课件
![政治学概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37749e2551810a6f5248684.png)
第二章:政治权力 一、政治权力的涵义和相关概念
3.政治权力的种类 1)强制性权力 A.强制力的行使以威胁为手段 B.可信性对保持政治权力的威力至关重要 C.威胁是实现目标的手段,不是目的,不可经常 使用,必须审慎、适度 2)功利性权力:权力主体以承诺给权力客体某种好 处来换取权力客体服从权力主体的意志。(政治 的本质就是给与与索取的关系)
第二章:政治权力 一、政治权力的涵义和相关概念
第一章 绪论 三.政治与行政的区分及其意义
2.政治与行政的区别:(联系现实举例说明) 1)权力行使方式不同。政治权力是以集体形成的意志确定 的,行政权力则是以个人的决断而采取行动的 2)行动目标不同。政治活动的目标是实现民主和自由,行 政行为的目标是追求效率和效益 3)权力机制安排不同。政治领域强调分权与制衡,行政领 域强调统一指挥与领导 4)行为主体和行为利益关系不同。政治行为的主体,本身 就是某种利益的代表着、表达者,行政行为主体本身并没 有自身的利益,而只是实现特定利益的工具。
第一章 绪论 三.政治与行政的区分及其意义
1.政治与行政的联系 1)政治是一种围绕国家政权而展开活动的社 会现象,运用国家权力是政治的核心。 2)行政是国家权力的执行机关运用国家权力, 依法对社会事务实施的公共管理 3)从总体上看,行政是一种特定的政治行为。 行政作为一种国家行为,总是为统治阶级 的根本利益服务,也就是说行政为政治统 治服务,从属于政治
第三章:国家政权 一、国家的涵义和基本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科学研究方法概论
新编政治学系列教材
5.1.1 政治心理的界定
3.政治心理的特性
•相对稳定性
政治心理是长期政治社会化作用的结果,其形成是一 个长期缓慢的过程,因此一旦形成,政治心理也不容易改 变,更不会在短期内就摆脱政治心理的影响。
政治科学研究方法概论
新编政治学系列教材
5.1.1 政治心理的界定
5.1.1 政治心理的界定
3.政治心理的特性
•自发性 就政治心理的形成过程而言,政治心理是人们长期处
于某种特定的政治生活中,与环境不断发生相互作用的自 然而然的结果。
就其存在形式而言,与政治思想相比,政治心理只是 一种较为初级的、表层的、非系统的社会意识,是对社会 存在的一种不自觉地反映,以感性的、情绪性的因素为主。
2.政治心理学的学科特点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政治心理学是介于政治学、心理学 和社会心理学等学科之间的边缘学科,具有很强的学科交 叉性。
政治科学研究方法概论
新编政治学系列教材
5.1.1 政治心理的界定
3.政治心理的特性
•社会性
政治心理的形成过程就是由“自然人”到“政治人” 的转变过程,而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会在这样的政治 心理的作用下自觉不自觉地参与政治生活,扮演着一定的 社会角色,影响社会政治发展进程。
政治科学研究方法概论
新编政治学系列教材
政治情感是政治 主体在政治生活 中对政治体系、 政治活动、政治 事件和人物等方 面产生的内心体 验和感受,政治 情感有感情和情 绪之分。
态度是对某物或 者某人的一种喜 欢与不喜欢的评 价性反应,它在 人们的信念、情 感和倾向性中表 现出来。只能由 调查问卷的方式 获得。
政治科学研究方法概论
新编政治学系列教材
政治科学研究方法概论 5.1.1 政治心理的界定
2.政治心理的结构
新编政治学系列教材
政治动机 政治认知 政治情感 政治态度
对政治动机的研 究从政治行为发 生学的角度来看 是心理过程,动 机指直接推动个 体活动达到一定 目的内部动力, 具有活动性和选 择性两大作用。
政治认知是政治 行为者对政治意 识形态、政治制 度和政治运行的 感知、推测、判 断和评价。强调 知识结构,把人 看作是纯粹的信 息处理者。
政治心理学基本公式模பைடு நூலகம்图
反馈
环境刺激
政治心理
政治行为
行为结果
反馈
政治科学研究方法概论
新编政治学系列教材
5.1.2 政治心理学
1.政治心理学的概念
本书的定义:
• 政治心理学对政治心理的关注,不仅研究心理过程对 政治过程的影响,同时也要关注政治过程对政治心理 形成的作用。由此,我们更倾向于国内学者蒋云根对 政治心理学的定义,认为政治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是政 治过程和心理过程的一种双向互动关系。
政治科学研究方法概论
新编政治学系列教材
5.1.1 政治心理的界定
1.政治心理的定义
政治心理是政治主体在政治活动中表现出来的 精神现象,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对社 会政治关系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对政治行为、政治 体系和政治现象等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一种自 发的心理反应,表现为人们对政治生活某一特定 方面的认知、情感、态度、情绪、兴趣、愿望和 信念等。
4.政治心理的作用
•对政治主体而言,政治心理是政治行为产生的重要内在 动因。 •从静态政治现实和政治形势来看,政治心理是政治现实 的晴雨表,是判断政治形势的重要依据。 •从动态的政治发展和变革过程来看,政治心理既是政治 变革的催化剂,同时又是政治变革的缓冲剂。
政治科学研究方法概论
新编政治学系列教材
政治科学研究方法概论
新编政治学系列教材
5.1.2 政治心理学
1、政治心理学的概念
• 威廉·F·斯通:政治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的忧虑、 观念、反映和他自己政治经验和行为的反应。
• 蒋云根提:政治心理学,是指运用一系列心理学、社 会心理学的知识,研究政治过程中各类政治角色的政 治行为同特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探索并把握种种政治现象背后的心理背景和心理活动 规律,努力使政治过程不断趋向科学性、合理性、规 范性的一门现代学科。
政治科学研究方法概论
新编政治学系列教材
5.1.2 政治心理学
1.政治心理学的概念
政治心理学的基本公式:B=f(OE),所表现出的深刻含义是:所有 可观察的行为(Behavior),包括政治行为,都是有机体(Organism)和环 境(Environment)相互作用的功能(或产物)而若将这一公式置于更广 泛的社会政治体系中,还应加上反馈系统才算完整,那么这一公式可以 通过以下模型表现出来:
政治科学研究方法概论
新编政治学系列教材
5.1.2 政治心理学
2、政治心理学的学科特点
•政治心理学一改传统政治学界只注重宏观的政治制度 和政治体制的研究,将研究的视角深入到政治行为者的 心理世界,从微观的政治心理出发,对政治行为和政治 现象进行解释和分析。
政治科学研究方法概论
新编政治学系列教材
5.1.2 政治心理学
5.1.2 政治心理学
1.政治心理学的概念
几种较权威的定义:
• 《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将这门学科限定于 研究心理学对政治决策、对政治精英的纳用和对政治 价值观的发展所起的作用……这门学科跨度较大,其 研究范围兼容并包,但是政治心理学研究的要点是人 类动机的作用(有时是无意识的作用)和人类对政治 结果的知觉。
政治学导论课 件第五章
政治科学研究方法概论
新编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5章 政治心理分析方法
1. No
Image
政治研究的心理学途径
2. No
Image
政治心理分析方法的三种范式
3. No
Image
政治心理分析方法在四个层次中的运用
政治科学研究方法概论 5.1 政治研究的心理学途径
新编政治学系列教材
5.1.1政治心理的界定 5.1.2政治心理学
5.1.1 政治心理的界定
3.政治心理的特性
•复杂多样性
一方面,政治心理的多样性体现在个体差异上。由于 先天的差异以及人们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使得个 体之间具有不同的政治心理结构,表现出丰富多彩的政治 性格。
另一方面,政治心理的实质是政治主体对政治现实的 心理反映,由于社会政治现实的复杂多变性,也使政治心 理表现出很大的阶级和阶层的差异性、地域差异性、民族 差异性和时代差异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