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会学复习
城市社会学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5题,共20分)二、填空题(15分)三、选择题(10题,20分)四、简答题(3题,25分)五、论述题(1题,20分)1社会学与城市社会学1、1838年,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首次提出并使用“社会学”一词,标志社会学学科的产生。
2、在我国,最早讲解社会学的是康有为,严复是第一个引进西方社会学学者。
3、社会学是一门对人类社会进行总体性综合研究的社会科学。
即社会学是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社会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探讨社会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4、社会学的学科特点:研究角度的综合性、研究方法的实证性、研究范围的广泛性、研究目的的实用性、5、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经历了4个阶段:依赖关系阶段、顺应关系阶段、掠夺关系阶段、和谐关系阶段。
6、社会运行:社会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与作用下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7、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友爱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8、社会控制:凡是利用任何社会或文化的工具,对个人或集体行为进行约束,使其依附于社会传统的行为模式,以促进社会或群体的协调和发展的,都可以叫做社会控制。
•形式化的社会控制:权威系统、法律、条例、规程等。
•非形式化的社会控制:社会舆论、时尚等•积极的社会控制:建立在积极的个人顺从的动机上,以物质的刺激和精神的鼓励进行。
•消极的社会控制:是指建立在惩罚或对某些惩罚的畏惧心之上的。
9、美国社会学者索罗金提出文化类型变迁理论,他认为文化主要有两种类型:感觉文化(强调建立在感觉经验的重要性的价值上)和观念文化(重视精神和形而上学的价值)。
10、城市化水平: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
11、城市生活方式的特点:生活丰富而复杂;生活的节奏快,精确性要求高;交往上的表面化和事本主义;文化的异质性;个人的自主性强;越轨行为增多。
12、什么是社会问题?请举一例并进行分析社会问题并无特殊内容,无论什么社会情况,只要引起社会上多数人的注意,并且需要社会集体采取行动来调整和补救的,就是社会问题。
城市社会学考试复习
城市社会学题型:名词解释+简答60分(名词解释20+分简答30+分)论述40分一、名词解释1.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P45(1)礼俗社会:以农村为代表的礼俗社会,人们有共同的利益和生活目标,亲属关系、邻里关系、朋友关系等自然的社会关系支配一切,大家共同劳动,团结互助,亲密无间,由共同的语言和传统维系在一起,有共同的善恶观念,具有强烈的认同感。
(2)法理社会:以城市为代表的法理社会,法律和理性支配一切,习俗和情感的作用减弱,人们唯我独尊,自私自利,彼此冷漠,互不关心。
2.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P463.结节性和结节地域P85城市的结节性是指城市地域中某些地段对人口流动和物质能量交换所产生的聚集作用。
结节地域是指吸引区和结节点的组合。
结节点是指具有聚集性能的特殊地段。
吸引区是指结节点服务于一个或大或小的区域。
4均质性和均质地域P87均质性是城市地域在职能分化中保持同质、排斥异质的特性。
均质地域是指在均质性的作用下,城市地域中出现的那些与周围毗邻地域存在明显的职能差别的连续地段。
5社会结构P113广义而言,社会结构是指社会基本要素之间的稳定持久的联系模式。
狭义而言,社会结构是指由社会分化产生的各主要社会地位群体之间相互联系的模式。
6社会组织是指人们为了合理有效地实现特定目标而有计划地建立的共同活动的群体。
P118 7社会分层是对社会阶层和阶层结构的分析研究,是社会学研究中的最重要的传统领域之一。
P1228自由流动和结构性流动P128自由流动是相对于结构流动而言的,是指个别发生的流动,是由个人原因造成的地位、职业的变化或地区的移动。
结构性流动是指凡是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或由于某项社会发明与创造而引起的相当多的人的流动,包括有组织和无组织的流动。
9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P129代内流动,指一个人一生中在职业和地位方面的水平的或垂直的流动。
代际流动是两代人之间的职业和社会地位的流动,具体操作是通过测量儿子的职业与父亲的职业的异同表示出来的。
城市社会学复习资料
城市社会学复习资料1.城市化的概念:人口学:指农村人口变成城市人口, 即人口由农村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地理学:指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的转化, 即地域中城市性因素逐渐扩大的过程; 经济学:强调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化的过程和结果;社会学:城市化是人口、地域、产业结构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社会变迁过程。
城市化:一个地域人口向城市聚集的过程,同时伴随着他们工作和生活方式以及观念向城市特征的转变。
2.集体消费卡斯特:集体消费与城市过程集体消费概念在城市社会学中的提出源于卡斯特。
它是指“消费过程就其性质和规模,其组织和管理只能是集体供给”(Castells, M.1976b,75)。
例如公共住房、社会公共设施和闲暇的满足、医疗、教育等。
卡斯特认为,都市系统分析不能分离于整个社会系统分析,都市在整个资本主义体系中有着特定的功能,这个功能不是政治和意识形态,而是经济。
而在经济的生产、交换、消费三个环节上,城市的主要功能不是生产和交换,而是消费。
所以消费问题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城市中的核心问题。
卡斯特继承传统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冲突论和社会运动论来解释城市过程,认为相对于传统马克思主义的生产过程而言,集体消费过程更适于成为城市过程的主导力量,集体消费概念也成为卡斯特以马克思主义分析框架重建城市社会学的核心范畴。
在卡斯特看来,“在晚期资本主义,城市的一个明显作用不是在于它的生产过程,而是在于它作为…集体消费‟的中心这一特征上。
集体消费是指的是通常由国家集体性提供的服务形式,如大众住房、交通、医疗设施等。
因为集体消费是适应于居住在某一个空间区域中的人的,因此它就有了一个空间的所指对象。
而且,提供这种服务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政治动员,因为它会引发旨在通过集体消费的现存模式进行抗议来改善都市条件的都市社会运动、抗议团体等。
卡斯特认为,因为这些抗议与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联系在一起,所以如果它们与工人阶级运动联系起来,可能会具有革命性的潜在力量”。
城市社会学复习要点
城市社会学复习第一章城市社会学概述1、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城市社会问题;(2)主要以城市结构、城市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为研究对象,或者以都市的区位、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生活方式、社会心理和社会发展规律等为主要研究对象;(3)城市中的个人、城市中的文化、城市的社会体系。
综合观点:我们把城市社会的构成与发展规律作为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2、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内容(1)城市社会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规律;(2)城市环境;(3)城市的社会结构;(4)城市社会组织;(5)城市生活方式;(6)城市社会心理;(7)城市问题3、城市社会学的研究方法(1)基本的研究程序:选题—研究问题明确化—确定研究目的—研究前的准备—设计研究方案—资料的搜集与分析—撰写研究报告(2)城市社会学收集资料的方法:①访谈法;②问卷法;③社会观察法;④社会实验法;⑤社会调查方法;⑥社会调查资料的整理;⑦资料分析方法第二章城市的兴起和发展第一节城市的产生1、不同学科对城市的界定2、城市的基本特性基本特性有三个:①空间上人口等的密集型(空间聚集性):根本属性之一;②经济上的非农业性:经济特性;③构成上的异质性(多样性或流动性):社会属性3、我国城市的界定(1)“城镇”是指在中国市镇建制和行政区域的基础上,经该规定划分的区域。
城镇又包括“城区”和“镇区”;(2)城区是指在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中,经本规定划定的区域。
4、城市起源的主要学说书P3(1)防御说(军事城堡说):韦伯;(2)社会分工说(柴尔德的农业剩余产品说):①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②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分离;③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工商业劳动和农业劳动的分离;(3)集市说:雅各布斯威尼斯;(4)地利说;(5)大型灌溉设施说:卡尔·魏特夫;(6)宗教中心说:斯乔伯格5、城市产生的因素(条件)1、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方式的变化是城市产生的基础;2、宗教仪式中心是城市形成的人口聚集和精神条件;3、人口聚集导致社会结构的变化,成为城市产生的社会条件6、早期城市的产生(几个早期城市的位置和时间)(1)两河流域——苏美尔城市的出现,距今约6000年;(2)埃及尼罗河流域城市:公元前3000 年左右,白城、底比斯、阿克顿;(3)印度河流域城市:公元前2500年,哈拉帕古城;(4)长江、黄河流域城市:澧县的城头山城址、登封王城岗古城堡遗址、平粮台城址、内蒙古中南部;(5)中美洲文明---墨西哥湾:①蒙特阿尔万城:距今2500年;②特奥蒂瓦坎文化:公元前1 世纪—公元8 世纪第二节欧洲城市的发展1、城市化城市化(urbanization) 是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城市社会学复习教案
第一讲城市的兴起与发展第一节城市的产生一、什么是城市1.概念:所谓城市是指大量的异质性居民聚居、以非农业职业为主、以其区别于农村人的特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生活,具有综合功能的社会共同体。
2.城市的特征:一定数量的定居人口从事非农职业;密度高,差异大;人们之间的交往主要是在陌生人间进行;社会整合的基础是法律、宗教、政治忠诚等。
二、城市产生的条件农业剩余产品说农产品剩余可以支持定居人口的增长。
管理剩余农产品的需要使得新社会组织出现,因此产生了新的社会结构。
军事城堡说以军事设施(如兵营、军港、空军基地等)为中心而发展的城市。
如美国的圣地亚哥、阿那波利斯,英国的普利茅斯,法国的土伦,日本的佐世保和我国的旅顺等,都驻扎大量军队,拥有大量军事设施,为有名的军事城市。
宗教中心说很多宗教都是从城市发端的,这是因为城市人口密集,城镇居民的精神生活容易形成广泛的宗教需求,从而创新了宗教供给。
宗教精英集团通过对圣坛祭品的控制得到经济和政治权力,因而能影响那些促进城市起源发展的社会变化。
大型灌溉设施说大型灌溉项目需要大量人口的集中和新劳动分工与合作以及复杂的社会管理组织等。
集市贸易说历史上有很多城市中心都是围绕集市贸易点建立起来的。
综合性解释(1)灌溉农业发达的地区;(2)农业技术得以创新;(3)出现分工,集市开始出现:(4)集市逐渐演变为城市综合上述学说,学者们总结了城市产生的几个条件:1.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方式的变化是城市产生的基础城市形成的根本动力:三次社会劳动大分工农牧分离:产生了固定居民点,即聚落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城市雏形形成商业与手工业分离:城市规模扩大2.宗教仪式中心是城市形成的人口聚集和精神条件3.人口的聚集导致社会结构的变化,这是城市产生的社会条件(1)人口的聚集导致劳动分工,不同职业群体开始出现,阶级和阶层出现;(2)分工造成相互依赖合作,为了协调合作,产生了管理机构和权力机构;(3)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分工三、早期城市的产生通常城市产生在通地理位置优越(沿河海、平原、低山丘陵的河谷、山间盆地和谷地等)、水陆交通、气候温润的自然条件下。
城市社会学复习资料
1.个人、社会身份、社会角色的社会学概念,机械团结、社会学个人:是社会结构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在社会关系中的共性和特殊性基础上的个体差异。
社会身份:是个人的社会存在形式。
社会角色:是指由人们所处的特定社会地位和身份所决定的一整套的规范系列和行为模式。
机械团结:机械团结存在于不发达社会和古代社会,它是建立在社会中个人之间的相同性或相似性即同质性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联系。
社会学: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与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学科。
它诞生之初以研究人类社会的起源、组织、风俗习惯为主,后逐渐转变为研究社会发展和社会中的团体行为。
2.个人社会化的内涵、四种关系网络的概念、群体社会成员互动个人社会化的内涵:个人社会化是“生物人”向“社会人”的转化;个人社会化是人的终身转化;个人社会化是双向转化的过程。
四种关系网络:个人与个人的关系,它是全部社会关系的起点,是社会中最简单、最基本的关系;个人与群体的关系,如一个职员与公司的关系;群体与群体的关系,它更集中地体现了社会关系的基本倾向;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这是高层次、大范围的社会关系,如失业现象与犯罪现象的关系。
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的社会交往活动。
对于个人最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人际关系。
社会互动的涵义包含以下几个内容。
一、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人以上的人之间。
二、人与人之间发生依赖关系。
在公交车上的人没有互动,但当发生交流时才有互动。
三、以信息传播为基础。
四、互动可以通过媒介传播。
五、社会总是在特定的条件下进行。
同一行为在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意义。
六、互动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3.邻里的概念、特殊性、社会功能(1)邻里:驻地毗连的人们形成密切的互动关系,有着显著的认同感和感情联系,由此构成相对独立地小群体,即形成邻里。
(2)邻里的特殊性:地缘性,情感性,非正式性(3)邻里的社会功能:相互支持的功能,社会化的功能,社会控制的功能,交流的功能4.社区的概念、构成要素、特点、效率、社区研究的三个阶段(1)社区:是指在同一个地区内共同生活的有机组织群体。
城市社会学题库(含参考答案)
城市社会学题库(含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1、同心圆模式的第二圈为()。
A、由许多商业和轻工制造业以及主要由平民、移民和游民组成的居住区B、中心商业区C、中产阶级居住带D、中产阶层居住带正确答案:A2、城市化水平达到( )的时候,一个传统的乡村社会基本达到现代城市水平A、20%B、60%C、75%D、50%正确答案:D3、美国城市的郊区化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下列哪项是不正确的?A、城市结构瓦解B、城市公共服务滞后C、阶层分化隔离D、社会生活被侵蚀正确答案:B4、我国官方于( )开始引进社区的概念.A、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B、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C、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D、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正确答案:D5、下列选项不属于社区的构成要素的是:A、社区意味着一种结构、一种意识和一种秩序B、社区是一套完整的组织网络系统C、具有一定时间持续性和地域性连带的社会组织单位D、社区经济基础正确答案:D6、新城市社会学理论是1981年由美国社会学家()所提出的。
A、韦伯B、纽曼C、拉约尔D、帕克正确答案:D7、到()年,美国的城市人口首次超过了农村人口。
A、1940B、1930C、1920D、1950正确答案:C8、多核心模式是()地理学家哈里斯和乌尔曼在研究不同类型城市的地域结构时发现的。
A、美国B、法国C、日本D、德国正确答案:B9、一般认为,现代郊区化起源于()。
A、21世纪初期B、20世纪末期C、20世纪初期D、20世纪中叶正确答案:D10、从实践来看,我国目前的社区建设大多以基层()作为操作单位。
A、自然社区B、法定社区C、局部社区D、整体社区正确答案:A二、判断题(共80题,每题1分,共80分)1、根据流动的原因,我们将社会流动划分为代际流动和代内流动。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B2、按照社区的内部组织形式可以将社区划分为法定社区、自然社区和专能社区三大类型。
城市社会学复习
城市社会学复习第⼀章1、城市社会学研究的主要课题城市发展研究、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城市⽣态与⽣态城市研究、城市社会结构研究、城市化研究、城市⽂化研究、城市社会问题研究、城市规划研究、城市管理研究2、城市社会学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两个占有主导地位的理论流派:⼈类⽣态学派、社区学派。
3、城市社会学研究⽅法的三个层次:⼀是城市社会学⽅法论;⼆是社会学研究的具体⽅法与技术;三是共同构成⼀个完整的城市社会学研究⽅法体系。
第⼆章1、定义城市的不同学派有:防御说、私有制说、集市说、地利学说。
2、中世纪东西⽅城市发展有哪些不同点?答:a、从城市发展的进程来看,中国城市持续发展,⽽欧洲城市发展经历了⼀个由衰亡到复兴的历史。
B、从城市的地位与作⽤来看,中国城市是政治中⼼,主要承担军事、⾏政职能,⽽欧洲的城市主要承担经济职能。
C、城市内部⽭盾不同,中国中世纪的城市内部主要⽭盾是封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盾,⽽西欧的城市内部⽭盾则是⼯商业者、⾃由民与封建主之间的⽭盾。
D、城乡关系不同,中国封建社会城市与农村的关系特点不同。
欧洲中世纪的城市是通过垄断价格、商品交换不等价实现对农村的剥削;中国城市是作为政治中⼼出现的,不仅在经济上剥削农村,⽽且在政治上控制农村。
第三章1、试模仿沃思论述的“城市⼈格”及其成因⽅法,分析“乡村⼈格”及其成因。
答:第⼀个因素:⼈⼝规模。
农村⼈⼝减少,个性化与多样化的机会减少。
随着农村⼈⼝减少,原先的竞争、理性的关系被初级程度降低,社会互动呈现实名制的特点。
第⼆个因素:⼈⼝密度。
⼀⽅⾯,密度减少,⼈与⼈之间的压⼒变⼩,是⼈与⼈之间的态度变得友善;另⼀⽅⾯,密度减少导致城乡之间的距离缩⼩。
第三个要素:⼈⼝同质性。
同质性构成了阶段和种族的界限。
同质性越⾼,社会分化减弱。
公共⽣活实名性和个⼈性程度提⾼。
2、根据新城市主义的观点,空间尺度与社会交往是怎样的关系?答:新城市主义是建筑与规划之间中主张复兴传统社区空间格局的运动。
城市社会学复习资料
城市社会学复习资料城市社会学第⼀章古典⼈类⽣态学1.社区的⽣态性质(1)共⽣性:每⼀个物种都不能离开其他物种独⽴存在和发展,这种现象称为“共⽣”。
(2)竞争性:⼈与⼈,群体与群体之间对同⼀⽬标的争夺,⾮敌对但排斥。
竞争导致均衡。
古典⼈类⽣态学家把竞争看作是⼈类社区得以形成的基本原则。
2.社区的⽣态过程⼀定时期内,⼈⼝的变化过程(集中或离散)集中:指在⼀定时期内⼈⼝向某些地区聚集,使这⼀时期的⼈⼝增长主要表现在向少部分地区的社区运动过程。
离散:指相反的社区运动过程,即⼈⼝向更⼴⼤的地区扩散。
3.城市的⽣态模型(1)伯吉斯的同⼼圆说在他看来,每个城市都有它的⽣态布局,这个布局是依同⼼圆的格局组织起来的,即是由不同的环状空间地带组织起来。
城市的中⼼商业区是同⼼圆最内核的地带。
(2)霍伊特的扇形说⼀般来讲,⼯⼚在城市⽣态结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但⼯⼚的分布并不是⼀个环状围绕中⼼商业区,⽽是从城市中⼼向外放射出去,从中⼼到边缘形成⼀个扇形结构。
(3)哈⾥斯和厄尔曼的多核⼼说强调某些设施的形成与该地⽅是否存在维持其设施存在的条件相联系4.古典⼈类⽣态学理论受到的批判(1)⾸先是以阿利汉为代表的学者对帕克的⽣态学理论根基,即将社会区分为⽣物的和⽂化的两个层次的⼆分法提出了质疑和批判。
(2)对古典⼈类⽣态学批评的第⼆个⽅⾯是指古典⽣态学理论家过分强调和重视⽣物性因素在社会中的决定作⽤,忽视了社会性的因素,特别是⽂化、情感、象征等的作⽤。
(3)批评的第三个⽅⾯是有关城市空间成长模式。
古典⼈类学企图发展出普遍的城市空间成长模式。
戴威认为伯吉斯的模式是⼀种理想型,都市空间分布并“没有⼀种普遍模式”。
(4)批评的第四个⽅⾯表现在对其“⾃然区域”概念和“⽣态谬误”的批评上。
第⼆章新正统⽣态学1.霍利的⼈类⽣态学理论⽣态组织四原则:相互依赖、关键功能、分化和⽀配是四个重要原则。
(1)⼈类聚居的⼀些“基本假定”第⼀,每个⽣命有机体的个体必须与环境打交道,以便从环境中获取⽣存资源。
最新城市社会学复习资料总结
一城市社会学研究对象: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并不存在与社会生活的某一特殊领域之中,而是存在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之中,存在于由各种相互联系所形成的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社会之中。
具体说,社会学是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研究的是社会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探讨社会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
二:传统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研究领域1. 人类生态学研究(土地利用结构空间结构)2. 城市社区研究(社区与聚落的相似)3. 城市问题、对策及规划研究4. 城市化研究三.新城市社会学的研究领域(三大流派)背景:新城市社会学这个概念于1981年由美国丁·沃顿提出。
(二)主要流派:1.以卡斯泰尔(马克思主义学派)为代表的结构;资本积累;集体消费。
2.以哈维为代表的政治经济学学派;资本运动三级环程:;①初级环程:利润性生产投资②次级环程:基础结构建设投资③三级环程:福利事业投资以帕尔和雷克斯为代表的新韦伯主义学派住房阶级:①现金购买,居住环境舒适;②抵押贷款,居住环境舒适③抵押贷款,居住环境不舒适④租住公有住宅,居住环境舒适⑤租住公有住宅,居住环境不舒适四如何理解人类本质,怎样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的本质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二是人与人的区别。
马克思从人与人的关系中指出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本质,即人的社会性。
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层次上说,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劳动;从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上说,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关系,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一论断的内涵有:( l )人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
人是社会关系的承担者,这种社会关系决定了人的社会地位。
(2 )社会关系是多方面的,其中经济关系起支配作用,人的本质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3 )社会关系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因而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第一,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
个人与社会互为存在的前提,一方离开一方,对方就不复存在。
城市社会学课后复习题
一、绪论1、什么是城市社会学?(1)定义1:城市社会学是用社会学的理念、理论、方法和观点来分析、研究城市和城市社会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社会学中最早产生的学科之一。
(孙明洁)(2)定义2:城市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城市社会整体出发,以城市社会的构成与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个社会学的分支学科。
(唐忠新)2、城市社会学有哪些传统的研究领域?城市社会学有自成体系的概念、范畴、理论体系以及系统的方法。
以城市整体为研究对象,按照其系统构成和发展过程来组织其内容体系。
这意味着城市社会学的理论体系从横的方向看是系统的,需要探讨城市社会的结构和功能;从纵的方向看是动态的,需要研究城市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从系统的角度看,城市社会结构包括区位结构、生态结构、社会(人口、经济、产业)结构、文化结构、社会心理结构。
从动态角度看,应研究城市起源与演变、城市化、城市社会问题、城市规划与管理等。
3、梳理城市社会学的理论发展脉络.(1)传统城市社会学理论:①人类生态学派,包括古典人类生态学、新正统生态学、文化生态学,研究重点是城市中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城市生态的变化,探寻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②社区学派,包括城市性理论、社区权力研究、城市社会网研究,研究重点在城市的社会组织、生活方式和社会心理。
③结构-功能学派,包括体系论、互动论、冲突论,研究重点重点是社会的要素、城市结构、子系统功能和整体功能。
(2)新城市社会学理论(上世纪70年代产生):①法国-卡斯泰尔-马克思主义学派(消费社会学);②美国-哈维-城市空间政治经济学;③英国-帕尔-韦伯学派,包括住房阶级理论、城市经理人理论。
特点是猛烈抨击人文生态学,认为传统城市社会学提出的城市通过竞争与演替而自动达致社会平衡的观点,无法解释欧美社会普遍出现的城市骚乱;城市社会并非日益整合、有序,而是阶级冲突和种族不平等日益严重。
展开一场政府的城市政策究竟服务于谁的利益的争论。
城市社会学的复习资料
1.城市性状态的特征城市性状态:人类聚居在城市社会生活中形成的生活方式和人格模式。
1、沃思提出:认为城市居民的三个基本特征:人口规模:众多人口密度:密集人口特性:异质性概括沃思的城市性状态,它的主要特征:复杂的社会分工、高度流动性、依赖性、匿名性、正式的社会控制、道德行为差异2、前苏联学者伊利英认为,生产力的区域集中是城市的基本特征,城市聚集体则是生产力区域集中的重要形式。
3、日本学者山田浩之认为,密集性是城市的一般性质,非农业的土地利用是城市的经济性质,异质性是城市的社会性质,因而他把兼具上述三个性质的地域称为城市或城市区域,而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则把聚集性、经济性、社会性作为城市的基本特征。
4、英国学者巴顿(K. J. Button)将“市场网络系统”作为城市的重要组织特征,认为城市是一个在有限空间地区内的各种经济市场——住房、劳动、土地、运输等等——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网络系统.5、国内研究:有学者将密集性、高效性、多元性视为城市的三大特征;密集性(人口密集,物质和资本密集,文化密集)、高效性(高效率和高效益)和多元性(多功能,多类型)。
6、也有学者从社会文化特征上来认知城市特性:人口规模大、密度高,人口异质性强,社会分工复杂、专业化程度高,社会关系具有匿名性与非人情性,社会活动科层化,社会阶层结构趋向开放、社会流动性高,文化世俗化,生活方式现代化,社会控制以正式手段为主、社会整合度低。
上述这些观点从城市经济的、心理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历史的等侧面为我们多面向地认识城市开启了智识之门。
如果我们从城市发展史的视角来观看的话,这些观点的阐释,更多的是基于对现代城市的认知,还不足以让我们把握住城市这样一种具有社会性意义、古老而又新颖的事物的最本质特性。
2.中西方建筑语言的特点(1)希腊(西方)建筑的语言希腊建筑的美并不像古埃及建筑那么显露、张扬,具有威慑力,相反,它是内涵的、静穆的和亲切的。
古希腊的柱式是一种“格律”,它是规范和制约每个城邦的公共建筑的准则,它保证了希腊城邦公共建筑的基本水准和统一风格。
城市社会学复习
城市社会学复习•城市发展简史、发展动力1850年前,没什么发展。
19世纪,以欧洲为中心,资本主义和工业化带来了城市扩张。
城市人口急剧增长。
(剩余劳动力,就业机会,运输,通讯)带来重大的社会后果,改变了社会的组织形态(中产阶级产生、国际贸易发展、工业集中、行业协会)。
∙S曲线。
慢-快-慢-停。
∙19-20世纪快速城市化,城市人口比例快速增加。
农村->城市移民;同时,农村人口下降。
∙如今发达国家城市化走向停滞;城市通过一般的人口增长而增长。
–大量的农村->城市移民不再存在–农村地区也越来越多非农人口。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速度高于发达国家–就业优势–社会网络–通讯与交通∙城市、农村人口的双重增长-> 城市化不等于农村社会问题的解决-> 给政府带来挑战当代城市发展的趋势(特别是发达国家)–城市间极化–低密度发展,对传统“中心-腹地”模式的偏离–国际移民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具有自身独有的特征: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往往聚居于少数超大城市,亚洲和非洲城市具有非常高的成长率(绝对人口数),可能会造成“过度城市化”。
•城市化的一些经验性规律•最近以及在可预见的将来,城市人口增长主要发生于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亚洲和非洲•就人口增量而言,亚洲长期占主导性地位•发达国家的农村人口将持续下降,欠发达国家的农村人口将保持稳定•越来越多城市居民选择居住在人口过千万的大型城市中•大型城市群的增长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和非洲•大型城市群是增长的焦点•城市与都市概念辨析城市:明确边界(可变),连续,行政区域。
对都市抽象概念的简化。
都市:一系列联系要素,抽象(人口规模、密度、经济功能、劳动力供求、行政管理……)都市概念的三个方面:三要素:生态学要素、经济要素、社会要素生态学:人口规模&密度经济:经济功能与经济活动(sometimes城乡难辨)社会:社会特征,都市居民与农村居民在行为、价值观、行为方式方面的区别。
城市社会学的复习资料
城市社会学的复习资料1.城市性状态的特征城市性状态:⼈类聚居在城市社会⽣活中形成的⽣活⽅式和⼈格模式。
1、沃思提出:认为城市居民的三个基本特征:⼈⼝规模:众多⼈⼝密度:密集⼈⼝特性:异质性概括沃思的城市性状态,它的主要特征:复杂的社会分⼯、⾼度流动性、依赖性、匿名性、正式的社会控制、道德⾏为差异2、前苏联学者伊利英认为,⽣产⼒的区域集中是城市的基本特征,城市聚集体则是⽣产⼒区域集中的重要形式。
3、⽇本学者⼭⽥浩之认为,密集性是城市的⼀般性质,⾮农业的⼟地利⽤是城市的经济性质,异质性是城市的社会性质,因⽽他把兼具上述三个性质的地域称为城市或城市区域,⽽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则把聚集性、经济性、社会性作为城市的基本特征。
4、英国学者巴顿(K. J. Button)将“市场⽹络系统”作为城市的重要组织特征,认为城市是⼀个在有限空间地区内的各种经济市场——住房、劳动、⼟地、运输等等——相互交织在⼀起的⽹络系统.5、国内研究:有学者将密集性、⾼效性、多元性视为城市的三⼤特征;密集性(⼈⼝密集,物质和资本密集,⽂化密集)、⾼效性(⾼效率和⾼效益)和多元性(多功能,多类型)。
6、也有学者从社会⽂化特征上来认知城市特性:⼈⼝规模⼤、密度⾼,⼈⼝异质性强,社会分⼯复杂、专业化程度⾼,社会关系具有匿名性与⾮⼈情性,社会活动科层化,社会阶层结构趋向开放、社会流动性⾼,⽂化世俗化,⽣活⽅式现代化,社会控制以正式⼿段为主、社会整合度低。
上述这些观点从城市经济的、⼼理的、⽂化的、社会的和历史的等侧⾯为我们多⾯向地认识城市开启了智识之门。
如果我们从城市发展史的视⾓来观看的话,这些观点的阐释,更多的是基于对现代城市的认知,还不⾜以让我们把握住城市这样⼀种具有社会性意义、古⽼⽽⼜新颖的事物的最本质特性。
2.中西⽅建筑语⾔的特点(1)希腊(西⽅)建筑的语⾔希腊建筑的美并不像古埃及建筑那么显露、张扬,具有威慑⼒,相反,它是内涵的、静穆的和亲切的。
11《城市社会学》网上考试题库及答案华中师范大学
11《城市社会学》网上考试题库及答案华中师范大学《城市社会学》网上考试试题第一章绪论一、单选题1.芝加哥学派认为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
A.城市生态系统B.城市文化系统C.城市经济系统D.城市政治系统【答案】:A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研究课题?()A.城市流动人口问题B.城市效益问题C.世界城市问题D.城市中心作用问题【答案】:C3.城市社会学是一门实证科学,它建立在经验和()的基础上。
A.历史B.事实C.数据D.经验【答案】:B4.公认的城市社会学创始人是()。
A.韦伯和沃思B.齐美尔和帕克C.迪尔凯姆和韦伯D.帕克和沃思【答案】:D5.社会学收集资料的四种方法,以下何种正确?()A.问卷法、推理法、观察法、访谈法B.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文献法C.访谈法、推理法、文件法、考证法D.访谈法、观察法、推理法、考证法【答案】:B6.社会调查收集资料的主要方法有观察法、访谈法、实验法、文献法和()。
A.分析法B.演绎法C.问卷法D.比较法【答案】:C7.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
A.城市与城市社会B.城市居民C.城市人口D.城市发展【答案】:A8.首先提出“社会学”一词的是()。
A.孔德B.斯宾塞C.韦伯D.马克思【答案】:A二、多选题1.下列属于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研究课题的有()。
A.城市流动人口问题B.城市现代化问题C.城市环境问题D.城乡关系问题E.城市管理问题【答案】:A、B、C、D、E2.城市社会学收集资料的方法有()。
A.问卷法B.景观分析方法C.城市填图方法D.观察法E.网络法【答案】:A、D3.城市社会学有哪些研究意义?()A.把握城市发展规律B.解决城市社会问题C.进行城市规划和管理D.加速城市现代化进程E.推动城市小型化发展【答案】:A、B、C、D4.下面关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的论述,正确的是()。
A.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某一特殊领域之中B.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并不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之中C.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存在于由各种相互联系所形成的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社会之中D.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说,社会学就是对社会的研究,是关于社会的学问E.社会学主要研究人本身【答案】:C、D4.下列选项中,属于城市社会学调查方法的是()。
2023年电大《城市社会学》期末考试复习试题及答案
2023年电大《城市社会学》期末考试复
习试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20题,每题2分,共40分)
1. 城市社会学是研究什么的学科?
A. 城市的历史与文化
B. 城市与农村的对比与联系
C. 城市中的社会关系与问题
D. 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
2. 以下哪个因素不属于城市发展的原因?
A. 工业化
B. 农业机械化
C. 人口增长
D. 传统文化
3. 城市化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A. 农业人口占比逐渐增加
B. 城市人口占比逐渐增加
C. 城市与乡村人口比例不变
D. 农村人口占比逐渐减少
4. 城市社会分层是指什么?
A. 城市人口的职业划分
B. 城市不同社区之间的差异
C. 城市居民的收入分布
D. 城市中的社会阶级
5. 城市社会学主要研究什么类型的问题?
A. 宏观社会问题
B. 微观社会问题
C. 历史性社会问题
D. 文化性社会问题
第二部分:问答题(共5题,每题10分,共50分)
1. 请简要解释城市化对社会的影响。
2. 请举例说明城市社会分层的现象。
3. 什么是城市社会团结?为什么城市社会团结是重要的?
4. 解释城市社区发展的特点。
5. 城市变迁对城市社会结构产生了哪些影响?
第三部分:论述题(共2题,每题30分,共60分)
1. 论述城市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挑战并提出解决方案。
2. 选择一个你熟悉的城市,分析并论述其城市社区和社会发展
情况。
城市社会学复习大纲资料讲解
城市社会学复习大纲城市社会学一、名词解释1、城市城市是城市社会学最基本的概念。
城市是大量异质性居民聚居、以非农业职业为主、具有综合功能的社会共同体。
2、城市群城市群是在特定区域内集聚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特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3、里坊制所谓“里”,即无论内城外城的居住区都按照一平方里的面积划分为一个整齐的居住单元,每个里都只有一条通道与外部连接,设一处里门,专人把守,平民住宅的门只能开向这个通道,只有达到一定阶层的人家才允许门开向大街(类似“甲”、“由”字)。
4、城市公共空间(1)城市空间角度:城市公共空间是属于城市的外部空间,即室外的、位于建筑之间的空间,同时具有明显的公共性,是承载城市公共人际交往的主要场所。
(2)功能活动角度:从功能与内涵角度来划分城市公共空间,承载着城市公共生活职能和内容的场所就是公共空间,它既可能是室外的(如公园),也可能是室内的(如茶馆)。
5、门禁社区弗兰纳根对美国郊区的“门禁社区”的特征进行了描述:它是居住联合体的一种类型,它在通往社区的道路上设置大门;限制进入口数量;社区四周建起围墙和篱笆;雇佣私有的保安,使用摄像头和红外线探测器等。
6、城市化城市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农村地区逐步演变成城市地区、城市生活方式不断普及的过程。
从社会学角度来说,城市化就是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
7、虚拟社区虚拟社区是为了满足社区居民的多层次需要而借助互联网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型网络社区。
虚拟社区涉及的主体主要包括社区的业主、居住社区的开发商、社区物业管理部门以及网站管理者等。
8、公共交通城市公共交通是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社会公益事业。
公共交通是指城市范围内定线运营的公共汽车及轨道交通、渡轮、索道等交通方式。
城市社会学复习资料
城市社会学复习资料2.社会学的含义、社会学理论的阶段划分1.社会学的含义社会学是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社会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探讨社会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2.社会学理论阶段划分古典社会学1、第一阶段:从社会学诞生的1830年代到1870年代末,代表人物是孔德和斯宾塞。
2、第二阶段:从1880年代到1920年,社会学形成阶段,代表人物是韦伯和迪尔凯姆。
现代社会学3、第三阶段:﹙帕森斯时代﹚从1930年代到1960年代中期,代表人物是帕森斯。
4、第四阶段:﹙反帕森斯时代﹚从1960年代的中期到1970年代末,是群雄割据时代。
当代社会学5、第五阶段:从1980年代直至现在,是社会学理论多元综合新时代,代表人物是安东尼.吉登斯。
3.社会学的主要理论流派及特点1.,结构功能主义(帕森斯、默顿)特点:从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的内容可以看出,结构功能主义十分注重研究社会运行和社会发展的平衡、协调的机制,是一种维护型社会学。
即功能主义只考虑如何改良现存体制而没有考虑从根本上改造和变革社会体制。
2.社会冲突论(科塞尔、达伦道夫)特点:社会不可能仅仅是平衡与和谐,而是一个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而且长期存在着并非对社会只产生破坏作用的冲突,这是社会运行中的持续的必要现象。
冲突并不一定指公开的暴力,也包括紧张、敌意、准竞争和在目标与价值标准上的分歧。
冲突的产生是因为资源的稀有使其社会关于它的分配充满着不平等现象。
3.社会交换理论(乔治霍曼斯、彼得布劳)特点:社会交换理论通过交换概念发现社会资源分布的不平等和由此产生的权力地位的分化,并从各个权力层次之间的对立和冲突中找到社会系统发展、变迁的动力。
更贴近地研究社会现实,更加强了社会学与社会运行的相互联系。
4.符号互动理论(布鲁默、戈夫曼)特点:符号互动理论侧重于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强调个人在互动过程中构建社会结构的能动性,揭示行动者对互动过程的主见理解,以及这一理解对进一步互动产生影响。
城市社会学期末复习修订版本
城市社会学期末复习修订版本城市社会学课程题库考试说明:考试题型:(1)多项选择题25题,每题2分,共50分(2)判断题50题,每题1分,共50分考试形式:机考考试时间:60分钟一、多项选择题11、在韦伯看来,完全城市应该具有()的功能。
ABCDEA.贸易B.军事C.法律D.社交E.政治12、关于芝加哥学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DA.创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社会学系B.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城市研究中心,成为了城市社会学研究的基地C.以帕克为代表的第二代芝加哥学派社会学家所创立的城市人类生态学理论才真正代表了芝加哥城市社会学派理论D.在新城市社会学理论出现以前,人类生态学基本上统治着城市社会学研究,是主流的社会学理论和研究范式E.由美国社会学家J.沃顿所提出13、下列关于伯吉斯的同心圆理论,表述正确的是:ABCA.在伯吉斯看来,每个城市都有它的生态布局,这个布局是按照同心圆的格局组织起来的B.中心商业区是最内核的地带C.过渡带带是由许多商业和轻工制造业以及主要由平民、移民和游民组成的居住区D.过渡区的外围是中层郊区,也成为高级住宅区E.第四圈居住的是内层郊区,是蓝领中产姐姐居住区或成为工人住宅区F.第五圈成为往返区,是外层郊区和城乡结合部14、问卷的结构往往包括:ABCDEA.封面信B.指导语C.问题D.答案E.编码15、实地研究通常采取的方式包括:ABDEA.观察法B.文献法C.访谈法D.问询法E.跟踪法26、郊区化是指由大城市中心区(),促使人口、产业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的一种离心分散化的现象。
519、人口迁移的界定角度主要包括:ABEA.时间属性B.空间属性C.经济属性D.文化属性E.目的属性520、解释社会流动的理论主要有:ABA.帕累托的精英循环理论B.布劳—邓肯的地位获得模型理论C.布迪尔的社会资本理论D.拉文斯坦的推拉理论E.帕森斯的社会功能理论521、功能论的社会分层理论认为:ABCDEA.阶层是满足社会需要的必然存在,每一个社会都会因社会需要整合、协调和团结而产生社会阶层B.阶层反应了社会的共享价值观,提高了社会与个人的功能C.经济结构不是社会中的主要结构,全力在社会中是合法分配的D.工作与报酬是合理分配的E.社会的阶层结构经由社会变迁而变122、关于迪尔凯姆城市社会的学说,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ABCDA.农业社会是一种机械的联合B.城市社会是有机的结合C.分工是城市的重要特征D.城市的社会关系中,个体的意志得到了充分的体现E.农村向城市的过渡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123、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流派主要有:ABCDEA.景观学派B.社会生态学派C.区位论学派D.行为学派E.结构主义学派124、基层自然社区的主要表现形式有:ABCDEA.居住生活单元B.居住小区C.居住区D.里弄E.居民大院125、孔德认为影响人类社会向实证社会前进的因素包括:ABCDA.死亡B.人口C.气候D.道德价值E.民族性526、流动人口的()决定了流动人口在进入城镇地区后,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适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1、城市社会学研究的主要课题城市发展研究、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城市生态与生态城市研究、城市社会结构研究、城市化研究、城市文化研究、城市社会问题研究、城市规划研究、城市管理研究2、城市社会学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两个占有主导地位的理论流派:人类生态学派、社区学派。
3、城市社会学研究方法的三个层次:一是城市社会学方法论;二是社会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与技术;三是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城市社会学研究方法体系。
第二章1、定义城市的不同学派有:防御说、私有制说、集市说、地利学说。
2、中世纪东西方城市发展有哪些不同点?答:a、从城市发展的进程来看,中国城市持续发展,而欧洲城市发展经历了一个由衰亡到复兴的历史。
B、从城市的地位与作用来看,中国城市是政治中心,主要承担军事、行政职能,而欧洲的城市主要承担经济职能。
C、城市内部矛盾不同,中国中世纪的城市内部主要矛盾是封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而西欧的城市内部矛盾则是工商业者、自由民与封建主之间的矛盾。
D、城乡关系不同,中国封建社会城市与农村的关系特点不同。
欧洲中世纪的城市是通过垄断价格、商品交换不等价实现对农村的剥削;中国城市是作为政治中心出现的,不仅在经济上剥削农村,而且在政治上控制农村。
第三章1、试模仿沃思论述的“城市人格”及其成因方法,分析“乡村人格”及其成因。
答:第一个因素:人口规模。
农村人口减少,个性化与多样化的机会减少。
随着农村人口减少,原先的竞争、理性的关系被初级程度降低,社会互动呈现实名制的特点。
第二个因素:人口密度。
一方面,密度减少,人与人之间的压力变小,是人与人之间的态度变得友善;另一方面,密度减少导致城乡之间的距离缩小。
第三个要素:人口同质性。
同质性构成了阶段和种族的界限。
同质性越高,社会分化减弱。
公共生活实名性和个人性程度提高。
2、根据新城市主义的观点,空间尺度与社会交往是怎样的关系?答:新城市主义是建筑与规划之间中主张复兴传统社区空间格局的运动。
城市环境的设计要满足一下要求:a、尺度要小,所有场所都可步行抵达;b、要有适当尺度的公共场所,以便人们有机会参与更大范围内的公共性活动或表达和维护他们的社群利益;c、社区的格局是混合型的,以便满足居民的购物、娱乐、学习、交往、接受公共服务等多方面的需要;d、居民与工作机会应该保持合理比例,原则上愿意工作的居民可得到的工作岗位在比例上是平衡的;e、创造有利于人们直接交往的人文环境;f、要有鲜明的街区建筑。
所有的设计理念都指向促进日常际遇、人际交往、社群互动的目标,指向有助于培育和发挥社会沟通网络和社区归属感。
第四章1、城市地域结构是城市功能组织在地域空间上的配置,是城市功能地域结构的表现。
2、城市区位优势指:a、交通的便利性b、经济腹地c、沿海通商条件d、原料产地3、工业布局理论奠基人是韦伯4、库利在货运中转理论中发现,城市可以成为服务周围地区的中心集散点。
5、传统的城市地域结构理论:同心圆模型、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城市域模型。
6、都市带指有许多都市区连绵而成的巨大的、多核心的城市密集地域结构系统,它是城市发展经历了以集聚为主的城市化和聚集与扩散并行的两阶段之后形成的一种布局,是伴随社会生产技术水平的迅猛发展,作为城市化的新阶段在地域形态上的反映。
7、城市地域运动的两个特性:结节性和均质性,从而呈现两种地域运动:结节运动和均质运动。
8、简述同心圆理论、扇形理论、多核心理论的异同。
答:它们是传统城市地域结构理论。
同心圆理论:是伯吉斯通过对美国芝加哥的研究总结出城市社会人口流动对城市分异的五种作用力:向心、专门化、分离、离心、向心型离心。
城市内部各个功能区是按同心圆状配置的,围绕城市中心,形成许多环带。
这些环带是:中心商业区,位于城市中y,是城市商业、社会活动、是民生活和公共活动的集中点,是城市的中枢;过渡带,围绕城市商业区形成城市的过渡带;工人住宅区,居住环境优于第二层中产阶级住宅带,居住环境十分优越,具有一流的旅馆和公寓,并且出现地方性的商业中心;通勤带,沿高速交通线路建设的高级住宅区。
扇形理论:是美国社会学家霍伊特与1939年提出的是以房租指标研究城市地域运动,交通干线从城市中心向外辐射,功能地域沿交通路线扩展,是城市呈扇形向外发展。
该模型是在同心圆模式的基础上强调交通线路作用,因此可以说是同心圆模式的变种。
多核心模式:1945年,美国社会学家哈里斯和乌尔曼提出多核心模式与同心圆模式和扇形模式相比,多核心模式不仅强调城市地域分化到一定程度之后会产生离心作用,城市的生长是围绕多个核心进行的;多核心模型强调郊区的存在;强调生态环境对城市地域分化的重要影响,强调交通条件对城市地域分化的影响,最开始是分割继而导致离心化。
9、简述地域分化的结果。
答:城市地域分化的结果是造就城市内部特点显着的功能分区,如中心区、工业区、居住区文教区等等。
A、中心事务区:在大城市拥挤嘈杂的市中心区,往往存在一块相对比较安静的地段,这里商店少、机关多,大量的管理部分集中于此。
B、中心商业区:城市中心的商业区都是零星布置的点状、条状街区,形成城市地域结构中的独特景观。
C、工业区:城市中的工业区区位具有自动集结成团的倾向,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追求,加之土地供应日趋紧张,工厂企业被迫迁移到市区边,甚至在市区边缘形成一个包围城市的环状工业带。
D、居住区:城市中的居住区是城市居民休养生息的场所,居住区占据城市主要的地域成分。
第五章1、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空间范围内居民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是人类在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环境基础建立起来的人工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然、经济、社会的符合生态系统。
2、城市生态系统的要素:人口、组织、环境、技术。
3、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生产、消费、还原生产、服务。
4、城市生态环境是指城市生态系统中除人以外的全部自然条件和人文、社会条件的总和。
5、城市生态化发展模式是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他包括自然生态化、社会生态化、经济生态化等内容。
6、如何认识城市发展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答:城市生态环境是指城市生态系统中除人以外的全部自然条件和人文、社会、条件的总和。
城市生态环境是城市居民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基础,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城市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城市生态问题,主要为:城市人口膨胀、城市气候特殊化、城市供水紧张、城市“热岛效应”普遍、城市环境污染严重、城市绿化锐减为了正确处理好城市生态环境与城市发挥的关系,必须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健设,主要包括:高质量的环保系统、高效能的运转系统、高水平的管理系统、完善的绿地系统、高度的社会文明和生态环境意识7、如何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答(一) 可持续发展意识。
发展不仅限于增长,持续更不是停顿。
持续有赖于发展,发展才能持续。
可持续发展环境意识认为要采取新的途径,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实现环境保护,达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环境意识的培养目标不能仅以人类为尺度,而是更深的以"人类---自然"系统的层次;不仅以人类的利益为目标,而是以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
因而在这里,不仅承认自然界对人类的外在价值,而且承认自然界自身的价值,即它对地球生命或生命维持系统具有的持续生存的价值。
这是自然界的内在价值。
人类的可持续性和地球生命系统的可持续性必须实现有相互联系的三个持续性:生态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社会可持续性。
人的活动不能超越生态系统的涵容能力,不能损害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
发展一旦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发展本身的意义也就不复存在了。
(二) 人均与国情意识。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人口众多、经济落后是基本国情。
中国环境资源种类繁多,总量丰富,属资源大国。
但中国人均环境资源占有量相当低,不但低于发达国家和某些发展中国家,甚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属资源"小"国。
在环境资源开发利用和经济社会发展方向上,要牢固地树立起人均与国情意识。
要在全民中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把节约为荣、浪费为耻的道德风尚扎根于广大中小学学生的心中。
(三) 全球意识。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是一个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多因素构成的复合系统,全人类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体。
世界各国人民在开发利用其本国自然资源的同时,要负有不使其自身活动危害其他地区人类和环境的义务。
因此,环境意识的培养不仅要关注小范围的环境污染,如一定地区和国家的城市、河流、湖泊、近海、农田的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和生物污染、噪声污染等,还要关注大范围的全球环境问题,如地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消失和危险废物在全球范围转移等;不仅关注日常生活中"小我"和近期影响层次上的环境问题,而且要关注"大我"和远期影响层次上的问题,关注全球性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子孙后代和全人类的未来发展。
(四) 环境资源意识。
传统社会生活不认为环境是资源,因为那时认为环境质量和自然资源是无限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无价值的、可以无偿使用;是无主的,谁采谁有,因而认为对环境质量和自然资源的使用是大自然的恩赐,没有枯竭之虑。
环境意识的产生,要求改变对环境资源的这种态度。
它强调环境资源是有限的,必须加以保护和珍惜使用;它是有价值的,必须有偿使用;它是有主的,属于国家财产。
为此就要求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在社会物质生产中通过资源的分层利用、循环利用使资源最大限度地转化为产品,减少排放;在社会生活中摒弃过度消费和奢侈浪费,追求过简朴的生活,过"绿色消费"的生活达到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目的。
(五) 环境科技与经济意识。
人类要依靠科技进步、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排放和文明消费,建立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要强调科学技术发展的"生态化",强调整体性思维,把人类、社会和自然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加以认识和对待。
不断完善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使整个科学技术沿着符合生态保护的方向发展。
通过采用绿色技术进行清洁生产,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排放,达到提高经济效率和保护环境的双重目的。
这样的经济同传统浪费型经济有区别,是一种节约型经济。
(六) 环境法制意识。
要使学生懂得每个公民、法人和组织都享有利用环境的权利,同时也必须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严重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是违法的,应承担法律责任;公民对污染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有检举、控告的权利,遭受损失的有权要求赔偿损失。
(七) 人口意识。
人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
因而,环境意识在人口政策上要求计划生育的同时,把人口增长与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发展教育事业来提高人口素质。
既控制人口的数量,又提高人口的质量。
这是解决人口问题的根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