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本科_中国古代史重点_名词解释_简答(三毛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史
第一部分:名词解释
1、大索貌阅:隋文帝开皇五年下令州县官吏“大索貌阅”,即根据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
来核对本人体貌,以防诈老诈小逃避徭役。查出不实,流配里长、党长,鼓励百姓互相检举,告发不实之户。命令堂兄弟以下亲属析户分居,以防包容隐庇。隋炀帝大业五年又一次“貌阅”。通过这两次全国性大规模的检括户口,共检出隐漏人口228万余。2、输籍定样:隋文帝开皇五年采用高颖的建议,行“输籍定样”法(或称“输籍法“)。
规定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出查,根据标准定百姓户等,从轻制定税额,并将各户应纳税额写成定簿。这样百姓不能逃税,官员不能任情舞弊。由于税额低于世家大族对佃户的剥削,因此吸引佃客脱离世家大族的荫庇,成为国家编户。
3、《开皇律》:隋文帝开皇三年命苏威、牛弘等修订新律,制成《开皇律》。《开皇律》十
二篇,刑名分死、流、徒、杖、笞五等。在改定过程中废除了枭首、宫刑等酷刑,修订时又减去死罪81条、流罪154条,徒、杖千余条,只留500条刑律。改定后的《开皇律》法行宽平的原则适应了新王朝建立之初的政治需要。但制定《开皇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所以贵族官僚在法律上享有特权。《开皇律》发展北齐的重罪十条而制定“十恶“之条,十恶不赦。《开皇律》继承了中国封建法制的基本精神,所以也为历代封建法典所沿袭。
4、玄武门之变:唐王朝建立后统治阶级内部权力之争的结果。武德九年(626年),在统
一战争中势力迅速膨胀的秦王李世民帅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等人设伏于宫城北门玄武门,将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射杀,并挟持唐高宗发动夺权政变,史称“玄武门之变“。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得到统治实权并夺得皇位,是为唐太宗。
5、三省六部制:隋文帝时开始实施的中央官制。三省是尚书、内史(唐中书)、门下,三
省负责国家政务,互相牵制,内史省是决策机关,长官监、令;门下省是审议机关,长官纳言;尚书省是行政机构,长官令、左右仆射,下设吏部、礼部、兵部、度支(后改为民部,唐户部)、都官(后改称刑部)、工部,是为六部。三省长官同向皇帝负责,将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帝集权。决策与执行机构分开,对于防止权臣篡位,稳定政局,维护统一,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
6、《氏族志》:唐初,世族门第观念在人们意识中广有市场,皇室所属陇西世族在声望和
历史传统上均不及以崔、卢,李、郑为首的山东士族。太宗为了抬高皇权的地位,令高士廉等人刊正姓氏修订《氏族志》。重修后的《氏族志》以李唐皇族为首,一部分做官的庶族地主获得了士族名分,而山东士族进一步受到打击。《氏族志》的修订以削弱山东士族为目的,对新兴的庶族地主有利,对皇权的加强有利。
7、开元之治:开元年间,唐玄宗先后任命姚崇、张九龄、韩休等人为宰相,针对时弊进行
以下改革:①裁汰冗官,整顿吏治;②抑制食封贵族;③压制佛教势力;④兴修水利,重视农业生产;⑤检田括户,限制土地兼并;⑥重视教育文化的发展。因为以上各项改革,开元年间吏治清明,政局稳定,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教育文化的繁荣,成为唐王朝的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8、二王八司马事件:唐后期宦官专权严重,威胁皇权,也遭到朝臣反对。永贞元年,顺宗
重用王叔文、王伾以及柳宗元、刘禹锡等十人对弊政进行改革,剥夺宦官权力,但接掌军权的关键性措施因宦官集团反对未能成功。同年八月,以权阉俱文珍为首的宦官集团与未皋等内外呼应,迫使顺宗让位与太子李纯。宦官得势后,“二王”被被贬,柳宗元等八人被贬为边州司马,时称“八司马”。整个事件被称为“二王八司马”事件,它以反宦官专权的失败而告终。
9、牛李党之争:唐后期官僚的朋党之争。牛党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代表庶族地主,李
党以李德裕为首,代表士族地主。两党结怨始于宪宗朝元和三年策试案,党争高潮出现在文宗朝,宣宗时以牛党的胜利宣告结束,前后历时近40年之久。牛李两党所代表的均是当时的腐朽势力,而且两党都勾结宦官作为后台,所以牛李党争没有改进当时社会状况反而致使唐后期政治腐败加剧,无积极意义。(↑隋唐)
10、周世宗改革:五代后期,统一趋势日益明显。周世宗即位后在周太祖改革的基础上继
续进行改革。经济上鼓励垦荒,分荒地给流民,优待逃户。减轻租税。兴修水利。限制佛教发展,抑制佛寺经济。国家铸钱,有利于经济发展。政治上,改善吏治,赏罚严明,听取群臣意见,制定《大周刑统》,颁行全国。军事上,整饬军纪,整编禁军,革除唐后期豢养冗兵的积弊,有利于国家安定。
11、南北面官制:耶律德光取得幽云十六州后,在中央设置南面官和北面官的双轨统治机
构。南面官依“汉制”(唐朝的制度)统治汉人及渤海人,杂用汉族士大夫和契丹贵族;
北面官以“国制”(契丹旧制)统治契丹人和其他少数民族,机构比较简单,是根据契丹部落的传统建立起来的,一律用契丹贵族。南北面官制是契丹统治和官制的一个重要特点。(↑五代十国)
12、雍熙北伐:雍熙三年,宋太宗分兵三路北伐,东路遇契丹军主力,大败。宋太宗令中
西两路军回防,但夹击辽军失败。涌现出名将杨业。北伐失败后北宋放弃了收复幽云失地的计划,对辽采取消极防御政策。
13、庆历新政:北宋末年积贫积弱、内忧外患日益严重。庆历初年,宋仁宗迫于形势,责
成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提出改革意见,范仲淹在富弼、欧阳修的支持下,提出实行改革的十个方面内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以裁减冗官、选拔“贤能”为整顿吏治的手段,目的是缓和社会矛盾。同年颁布诏令,推行范仲淹等人的主张,史称“庆历新政”。
但是,改革措施触犯了官僚和权贵的既得利益,遭到强烈反对,“新政”推行仅一年,范仲淹等人就被迫离开朝廷,已颁布的改革法令也相继被取消。
14、澶渊之盟:北宋景德元年,辽圣宗、萧太后率20万大举南下,一直打到黄河北岸澶州,
朝廷震惊,宰相寇准的坚决主张抵抗。宋真宗亲征,抵达澶州,极大地鼓舞了宋军士气。辽宋签订了屈辱的“澶渊之盟”。规定:宋辽结为兄弟之国,两国以白沟河为界,宋岁输聊银10万两、绢20万匹。称为“岁币”。此后,辽、宋之间进入了一个很长的相对稳定时期,促进了两国经济和政治上的和平往来。
15、元祐更化:宋神宗死后,他十岁的二字赵煦即位,是为宋哲宗,有祖母高太后垂帘听
政。高太后启用保守派领袖司马光为宰相,对王安石变法的内容除教育和科举的部分改革内容外,其他新法全部被废除,变法派官员或被贬或遭流放,王安石变法最终失败。这在历史上称作“元祐更化”(元祐为宋哲宗第一个年号)
16、猛安谋克制:阿骨打称帝以后,扩充和整顿了金朝的军队,推行猛安谋克制度,规定
以三百户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猛安谋克是一种兵民合一的组织,凡猛安谋克户,平时从事“畋渔射猎”等生产活动,战时则自带器甲,以猛安谋克为单位,编成军队,应征出战。这样不仅节省财政开支,而且能保证有较强的战斗力。(金)
17、绍兴和议:绍兴十一年正月金兀术亲帅铁骑十多万渡淮南下,攻占许多城市,直逼长
江后败去,宋军停止追击,双方已淮河为界。宋召回韩世忠、岳飞等名将后逮捕岳飞及其子岳云下狱。宋金签订合约,主要内容是:①宋向金称臣,“世世子孙,谨守臣节”;
②宋金疆界,东以淮河中流,西以大散关为界。宋割唐、邓两州及商、秦两州之半予
金;③宋岁贡银25万两,绢25万匹。这就是所谓“绍兴和议”。十二月杀岳飞。18、《梦溪笔谈》:沈括晚年所写,,共30卷,该书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的自
然科学所达到的辉煌成就,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