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本科_中国古代史重点_名词解释_简答(三毛整理)
专升本自学中的历史学中国古代史要点

专升本自学中的历史学中国古代史要点中国古代史是专升本考试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自学历史的专升本考生来说,了解中国古代史的要点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针对中国古代史的要点进行讨论,以帮助考生更好地自学历史知识。
一、原始社会中国古代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
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的开端,主要特征是低级渔猎和采集经济形态。
人们过着游牧或定居的生活,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
在这个时期,人类社会开始出现部落和原始宗教。
二、奴隶社会奴隶社会是中国古代史的第一个大的社会形态。
奴隶社会的主要特点是奴隶制度的存在。
在中国古代,夏、商、周三代是奴隶社会的主要历史时期。
夏朝由禹创建,商朝由商汤创建,周朝由周武王创建。
在这些朝代中,权力逐渐从贵族手中转移到君主手中,形成了中国封建制度的雏形。
三、封建社会封建社会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形态,从西周到清朝,历时约两千多年。
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是地主阶级占有土地并从事剥削,农民阶级交税赋劳役。
在封建社会中,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由地主阶级掌握。
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按顺序可以分为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五个大的历史时期。
四、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
这个时期,各诸侯国之间力量的均衡破裂,形成了七雄争霸的局面。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众多,如孔子和墨子的思想传播,齐桓公和魏桓公的政治改革等。
这个时期的历史事件对于理解后来封建社会的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五、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巅峰时期。
秦始皇统一了六国,统一文字和度量衡,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制度,在汉武帝时期达到了最鼎盛的地位。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达到了空前的水平,文化也进一步繁荣。
此外,在汉朝还出现了丝绸之路的开辟和佛教的传入。
六、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
这个时期的政权多次更迭,封建制度开始瓦解,民族大迁徙也开始兴起。
北方的鲜卑族、匈奴族、南方的吴越族、陈郡族等纷纷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1)《世本》:原本15篇,记事从黄帝开始,讫于战国末年。
有《帝系》、《王侯谱》、《卿大夫谱》、《记》、《世家》、《传》、《氏姓》、《居》、《作》、《谥法》等。
其中《帝系》记帝王传授的系统;《王侯谱》、《卿大夫谱》记诸侯、卿大夫世系;《氏姓》记录当时所有的姓氏;《居》讲建都情况;《作》记录一些事物的发明情况及其历史;《谥法》记谥号的含义。
其中《世家》、《传》等对《史记》体例的形成具有启迪的作用。
(2)《竹书纪年》:是战国时魏国的史书。
西晋武帝太康年间,汲郡人不准盗掘魏襄王墓,得竹简数十车,后经荀勖等人整理、研究,得书16种75篇。
其中《纪年》13篇,记载了夏、商、周三代的历史,至周宣王后,则特记晋国历史,晋被三家瓜分后,又特记魏国历史,记至魏襄王二十年(前299年)。
由于司马迁写《史记》时没有看到该书,所以该书可以帮助我们订正《史记》的某些错误。
(3)“三礼”:即儒家经典中的《周礼》、《仪礼》、《礼记》:其中《周礼》又名《周官》,是有关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代各国制度的汇编。
一方面反映了西周现实的政治制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头脑中理想的政治制度。
《仪礼》是春秋、战国时流传下来的十七篇仪节单,其中有包括《士婚礼》、《士丧礼》、《士冠礼》等,反映了当时的典礼活动、伦理关系、吉凶婚丧等社会生活。
《礼记》主要是论述礼的作用和意义。
(4)荀悦:字仲豫,东汉颖川人。
汉献帝时任黄门侍郎、秘书监。
献帝以《汉书》“文烦难省”,建安初年命荀悦按编年体改编《汉书》,前后三年,成《汉纪》30卷。
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
荀悦以《汉书》中的本纪为纲,将其书中传、志、表的内容加以概括,按时间的顺序,散放于帝纪各年之下。
将80万字的《汉书》精简为18万字的《汉纪》,为用编年史体撰述断代历史创立了典范。
(5)裴松之:字世期,河东闻喜人。
曾任东晋殿中将军、员外散骑侍郎。
南朝宋文帝时任中书侍郎。
文帝以《三国志》过于简略,乃命裴松之作注。
大学历史 考古学重点 名词解释 简答 (三毛整理)

考古重点一、名词常识部分1、夯窝:夯窝为夯杵土时留下的痕迹,将土夯结实,由于夯杵下端呈圆形,打在地上会留下痕迹,记过无数次的夯打,形成密密麻麻的圆窝,即夯窝,然后再铺土再夯打,一层一层的,最终形成不同的排布夯实土层。
(填空)2、文化层:指由于古代人类活动而留下的痕迹、遗物、和有机物所形成的堆积层,每一层代表一定的时期。
根据文化层的包含物和叠压层关系可以确定遗址各层文化内涵和相对年代。
文化层的关系有三种:叠压关系、打破关系、共有关系、原则上是新上旧下。
3、腰坑:属于我国古代的墓葬习俗文化的一种,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流行于夏商周时期,秦汉以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实行。
其葬法是在墓坑底部的棺或椁地下挖一个小坑,坑内或殉狗、殉人或放置其他随葬品。
4、遗址:遗址是遗迹遗物的集合,是考古遗存的重要存在形式,根据遗址的构成或材料划分为:土遗址、土木结构遗址、砖石结构遗址。
中国多采用前两种。
根据功能可划分为:居住遗址、生产遗址、生活性遗址,另外墓葬也是遗址的一种。
5、黄肠题凑:流行与秦汉时期的一种特殊的葬制。
黄肠指墓葬的材料和颜色,即柏木实心,题凑是柏木头向心而放,意思就是用黄心柏木按向心方式砌垒而成的厚土墙。
一方面用于表示墓主人的身份和地位,另一方面有利于保护棺木,使用者主要是帝王及其妻妾及被特许宠臣。
6、青花:即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属于釉下彩瓷,成品一般为纯白或粉白底,花纹为青黑深蓝。
开始于宋,成熟与元,极盛于明清。
明宣德达于极盛,最为盛名的是景德镇湖田窑。
(了解)7、高温硬瓷:又称硬质瓷,使用上好瓷土在1300摄氏度以上烧制而成。
8、唐三彩:唐代三彩陶瓷主要颜色为黄褐(赭)绿,目前唐三彩遗址仅两处,河南巩县大小黄治村和铜川黄堡耀州窑。
因作为葬物品被大量生产所具有的明器性质,但色彩丰富,种类繁多,主要造型有动物、人物、器皿三种。
9、五铢钱:汉武帝元狩五年制定的货币,奠定了我国货币圆形方空的传统。
钱重五铢,币面铸有“五株”二字而得名,统一货币改变了货币混乱局面,直至唐朝铸“开元通宝”钱时废止五铢钱。
中国古代史重点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重点名词解释1.先秦2.秦汉秦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员制度。
为秦王嬴政接受李斯建议所制,以皇帝为尊,下有三公,分别为太尉,管理军事;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理国家监察事务。
九卿对丞相负责,按其职能,行使权利,秦汉时掌管政务、魏晋以后逐渐不具实权的朝廷诸官。
奉常,掌管宗庙祭祀,和国家之礼;郎中令,负责皇帝禁卫;卫尉,负责皇宫守卫;太仆,负责皇帝车马;少府,负责皇帝财政;廷尉,负责司法;典客,负责外交和内部少数民族事物;治粟内史,负责粮食和财政;宗正,负责皇室事务。
三公九卿制度的基本结构从秦朝一直沿用到两晋,直至隋文帝创三省六部制。
从结构上影响三省六部制,并左右中国封建中央官制约达700年。
可以说,三公九卿制,上承夏商周,下接隋唐宋元,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中国古代继宗法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
盛行于秦汉。
春秋时,秦、晋楚等国初在边地设县,后逐渐在内地推行。
春秋末年以后,各国开始在边地设郡,面积较县为大,但地位比县低。
战国时逐渐形成县统于郡的两级制。
郡,是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国土空前广袤,分天下为三十六郡。
后来,随着边境的开发和郡治调整,增至四十余郡。
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
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
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由朝廷任命,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政财、司法、狱讼和兵役。
郡守通过每年的考核和平时的检查,对县令、县长的工作进行考察。
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有皇帝直接任免,从而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封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焚书坑儒是秦始皇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书籍、坑杀术士、儒士的事件。
博士齐人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
简明中国古代史复习材料(名词解释)

《简明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1.原始群:原始社会前期为原始群时期,是人类最早的社会组织形式。
当时的人类以血缘为纽带结成群体,以谋生活。
所用石器为简单打制而成。
其本身又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代表人类有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和金牛山人等,后期代表人类有马坝人、长阳人和丁村人等。
2.仰韶文化:距今约6000多年,属于母系士族繁荣时期的文化。
因1921年首次在河南黾池县仰韶村发现而得名。
这类文化遍布黄河中上游各省,以手制精致的彩绘陶器和磨制石器为主要文化特点。
比较著名的遗址有陕西西安的半坡村遗址和临潼的姜寨遗址。
3.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家把人类起源至农业出现以前的这一漫长时期,大约170万年前—1万年前,称作“旧石器时代”。
由于当时的人类使用简单的打制石器,故而在考古学上也称为打制石器时代。
就世界历史而言,旧石器时代占人类历史总长度的99.9%以上。
与之相对应的是新石器时代(也叫磨制石器时代)。
4.甲骨文:商代的文字主要保存在龟甲和牛肩胛骨上,今人称之为甲骨文。
多为记录占卜之事,又称卜辞,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批文献资料。
在殷恤发现的甲骨卜辞约有十万多片,单字总数约有四千五百字左右。
此种文字已经有了相当长的发展过程。
5.分封制:分封制是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
周天子把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分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
分封的诸侯在封国内握有军、政、财权,职位世代相袭,世卿世禄。
他们与周王室保持臣属关系,承担出兵、戍守、纳贡和服役的义务。
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周王室的统治。
当时分封的主要诸侯国有:齐、鲁、燕、宋等。
6.共和行政:西周后期周厉王将王畿以内的山林川泽收归王室控制,不许中小贵族利用,不准劳动人民进入樵采捕捞,引起人们的不满。
同时派人监视对他不满的人并加以重罚,导致“道路以目。
”公元前841年,平民发动暴动,反对周厉王。
厉王逃跑,朝政由召公和周公等代管,史称“共和行政”。
7.初税亩:公元前594年,鲁国的一次赋税改革。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大全第一部分远古社会与夏商周一、名词解释1、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野蛮时代:中国古代文献,诸如《尚书》、《史记》所记载的中国古代最古老的王朝乃是夏朝,夏朝之前,便是我们常说的远古时代。
它包括了中国人类从动物界脱离出来,以至于进入文明社会的漫长年代。
历史学者们将之化为原始群时期和氏族公社时期,而考古学上则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所谓旧石器时代,即是说打制石器的时代,原始群时期和氏族公社早期皆属于旧石器时代。
所谓新石器时代,即是说磨制石器的时代,这包括了氏族公社的发展、繁荣时期,直到青铜时代开始前的铜石并用时代。
新石器时代始于约距今一万年左右,一直延续到约距今4千年左右,持续了五六千年。
它区别于旧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是:磨制石器的使用,陶器制造的开始,农业的出现,居民村落的普及,氏族制度的形成等。
这也是人类学和历史研究上所谓的“野蛮时代”,是人类由蒙昧走向文明的过渡阶段。
2、原始群、血缘婚、血缘家庭:原始群是人类社会最早的社会组织形式,原始人为了生存,十几人和几十人组成一个群体,共同采集和狩猎,以获取生存资料,这种松散的社会组织是以血缘为纽带。
原始群在考古学上大致处于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和中期,其早期为“猿人”,晚期为早期智人(即古人)。
猿人的婚姻制度尚比较杂乱,等到古人稍有进步,产生了血缘婚,即父母子女不得婚配,婚姻只在同辈中进行,而由此构成的社会组织,称之为血缘家庭。
人类社会也在此向母系氏族社会过渡。
3、族外群婚和对偶婚:族外群婚即两个氏族间互为通婚集团,一个氏族的同辈男子做另一个氏族同辈女子的丈夫,反之亦然。
这样就杜绝了同胞和旁系兄弟姐妹之间的结合了。
等到母系氏族公社繁荣阶段,族外群婚发展到了对偶婚,即一男一女之间的不稳定结合,男方或女方存在一个相对固定的“主妻”或“主夫”。
在对偶婚中,男子从妇而居,所生子女归女方所在的氏族,这种对偶婚制度是向一夫一妻制的过渡。
族外群婚和对偶婚都是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婚姻制度。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名词解释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1.旧石器时代人类历史的最早阶段,时间大体与地质上的更新世相当。
中国的旧石器时代开始于大约250万年以前,在大约一万多年前结束。
其主要特征是人类的生产工具主要为打制石器。
这一时期经济上主要是采集和渔猎。
在婚姻形态方面还是杂婚。
中国普遍发现有这一时代的人类化石和文化遗物,如著名的北京人化石和西侯度遗址文化。
这一时代是人类自身发展的时代,现已发现的人类化石有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证明中国是人类的主要起源地之一。
2.新石器时代一般来说,中国新石器时代开始于一万四千年以前,到大约五千年前结束。
这一时代的基本特征是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
另一重要特征是,这一时期的开始出现磨光石、陶器、纺织、玉器,手工业也逐渐专业化。
婚姻形态方面,由杂婚转变为一夫一妻制;人类群体由小规模的人群发展为规模较大的氏族社会,定居农业生活开始,临潼姜寨的村落遗址就是最好的见证。
(经济-婚姻,或可答上社会政治,如氏族形态)3、六大文化区系说(满天星斗说)1981年,苏秉琦发表《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把中国大地上的史前文化划分为六大区系:(1)、以长城地带为重心、红山文化为代表的北方;(2)、以关中豫西晋南为中心、仰韶文化为代表的中原;(3)、以洞庭湖和四川盆地为中心、大溪文化为代表的西南;(4)、以山东为中心、北辛-大汶口-龙山文化为代表的东方;(5)、以太湖为中心、良渚文化为代表的东南;(6)、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主轴、石峡文化为代表的南方地区。
六大区并不是简单的地理划分,主要着眼于其间各有自己的文化渊源、特征和发展道路。
且各类型之间存在着发展的不平衡性。
六大文明区系说的提出,打破了传统的“中原中心论”和“黄河中心说”,以此确立了中国史前文化发展演进大致的时空框架。
4.元谋人西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化石,属直立人。
1965年发现于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附近。
发现的有元谋人侧门齿,是中国早期直立人的代表。
中国古代史的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的名词解释1. 夏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存在约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
夏朝的建立者是大禹,夏朝的政治制度采取了世袭制,经济以农业为主。
2. 商朝: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存在约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
商朝的政治制度为君主制,经济以农耕和商业为主,商代青铜器制作技术非常发达,商朝的统治地区辐射至华北、黄河中下游等地区。
3. 周朝: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存在约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256年,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
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阶段,周朝采取了封建制度,由诸侯国承认周天子的统治,经济以农耕和手工业为主。
4. 春秋战国:中国历史上的时期,存在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是诸侯割据、战争频繁的时期,国家力量分散,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
5. 秦朝: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存在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一统朝代。
秦朝由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实施了一系列重要改革,如实行郡县制、推行统一的文字、度量衡等,加强了中央集权,对中国古代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6. 汉朝: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存在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大一统朝代。
汉朝由刘邦建立,采用封建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军事和文化建设,对中国古代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7. 三国时期:中国历史上的时期,存在于公元220年至28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
三国时期是东汉政权灭亡后,北方先后形成魏、蜀、吴三个政权的时期,三国之间相互争霸,最终被晋朝统一。
8. 唐朝: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存在于公元618年至907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繁荣的时期。
唐朝实行封建制度,政治比较稳定,经济繁荣,军事强大,文化艺术也达到了高峰,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鼎盛时期。
历史中国古代史简答题重点

历史中国古代史简答题重点
中国古代史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从上古时代到近代时期的时间段。
以下是一些关于中国古代史的简答题重点:
1.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关于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主要涉及到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发现及其对后续文化的影响。
2. 夏朝的特点: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记载的朝代,其特点是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推行了礼乐制度,以及使用了象形文字。
3.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重要的变革时期,其中包括封建制度的解体、列国争霸、思想家的兴起等。
4. 统一中国的秦朝:秦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统一的大一统王朝,其特点是实行了中央集权制度、开展了大规模的改革工程(如修筑长城、统一度量衡等)。
5. 汉朝的辉煌: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朝代之一,其特点是推行了儒家思想、建立了科举制度、开展了对外的丝绸之路贸易。
6.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动荡: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的动荡时期,其中包括了魏晋时期的政治动荡、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迁徙等。
7. 唐宋时期的繁荣: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另一个辉煌时期,其特点是疆域的扩展、经济的繁荣、科技的发展以及文化的繁荣。
8. 元朝的统一: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由蒙古族人建立的统一王朝,其特点是沿用了宋朝的政治制度,开展了对外的扩张战争。
9. 明朝的文化复兴: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其特点是进行了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推行了郑和下西洋政策、兴建了明长城以及进行了农业技术的改进。
10. 清朝的满族统治:清朝是最后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的王朝,其特点是制定了闭关锁国政策、边疆的扩张以及社会制度的改革。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1. 太古聖君: 是指中国古代神话时期的先祖帝王,如黄帝、炎帝、尧、舜等。
他们被尊奉为至高无上的君主,被视为神一般的存在。
2. 五帝: 是指中国古代神话时期的五位传说中的古代帝王,分别为黄帝、颛顼、帝喾、尧和舜。
他们被尊奉为先民的始祖和尊贵的神灵。
3. 三皇五帝: 是指中国古代神话时期的三位古代帝王和五位传说中的古代帝王的合称。
三皇指的是伏羲、神农和黄帝,五帝指的是黄帝、颛顼、帝喾、尧和舜。
他们是古代中国的神话时期的历史人物,被誉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4. 豪杰: 是指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多指有才能、有胆识、有抱负的人。
他们在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受到人们的普遍尊敬和推崇。
例如,战国时期的孟子和墨子都是豪杰。
5. 贤良: 是指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有德行、有才能、有作为的人。
他们在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都表现出色,并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贡献。
贤良一词常与“君子”搭配使用,意指有品德、有学问、有能力的人。
6. 君主: 是指国家或地区的最高统治者,他拥有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权力,并负责领导和管理国家事务。
在中国古代史中,君主是指帝王、皇帝或诸侯等最高统治者,他们统治整个国家或某一地区。
7. 封建制度: 是指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也是一种统治方式。
封建制度的核心是君主和诸侯之间的封赏关系,君主授予诸侯封号和土地,而诸侯则效忠于君主,提供贡品和服从统治。
封建制度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长期存在,直至清朝才废除。
8. 丞相: 是指中国古代政府中的官职,位列宰相之下,负责辅助国君执掌政务。
丞相在古代中国是一个重要的政治职位,往往由具有政治才干和经验丰富的官员担任,他们有权参与决策和管辖国家的各项事务。
9. 子女王: 是指中国古代贵族社会中的一种特殊身份,她们是各国君主的女儿,并担任国家的继承人。
子女王在古代中国的政治地位颇高,她们代表国家参与外交事务,也在国内管理国家事务。
10. 赋税: 是指中国古代的一种财政制度,规定人民必须向国家交纳的税金。
中国古代史的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的名词解释中国古代是一个辽阔而悠久的历史时期,它包括了从约公元前2100年至1840年的一系列朝代和王朝的兴衰。
这段历史中涌现出许多独特的名词,这些名词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文化与社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将解释一些中国古代史中的重要名词及其意义。
天命天命是中国古代天子(皇帝)统治权力的合法性基础,它源自于儒家学说中的“天道”,即天赋给统治者的权力。
根据这一观念,天命是不可违背的,天子的权利来自于天,因此,他的治理应遵循天道,以维持社会的和谐和秩序。
夏、商、周夏、商、周是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三个重要朝代。
夏代是中国追溯历史的第一个王朝,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周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长的朝代,也是封建王朝的开端。
这三个朝代的兴衰变迁,揭示了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脉络和特点。
封建制度封建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政治制度,以君主封赐土地给贵族作为报酬,以换取其对王朝的效忠。
这种制度将社会分为不同的阶层,贵族阶层享有特权和土地所有权,而大多数人则是农民或佃农。
封建制度在中国古代的统治和社会组织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影响贯穿了整个古代历史。
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它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
根据这个制度,有志于进入政府工作的人们必须通过一系列考试,并凭借考试成绩来确定官员的选拔。
科举制度为才能选拔提供了机会,不论身世出身如何,只要有才华,就有机会晋升到高位。
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社会等级固化的局面,有利于社会流动和知识分子的培养。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其主张以仁爱、孝顺、忠诚、礼节等为核心价值观,用于塑造人的品格和修身养性。
儒家思想强调一种人际和谐和秩序,以及对社会道德价值观的坚守。
这种思想在中国古代经久不衰,并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孔子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也是中国古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他是中国古代的教育家、政治家和哲学家,被尊奉为圣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名词解释考试重点简版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名词解释考试重点简版第一篇: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名词解释考试重点简版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名词解释考试重点简版一、名词解释1、《华阳国志》:东晋,常璩著,是关于巴蜀地区的方志史书。
全书12卷,约11万字,记事上起巴蜀两国的传说时期,下至东晋时期成汉政权的灭亡。
其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前4卷记述巴蜀、汉中、南中各郡的地理概况;卷5-9以编年体形式记述西汉末东晋巴蜀地区的历史;卷10-12记述梁、益、宁三洲的历史人物事迹。
它是我国保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地方志史书,对研究西南地区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2、《十六国春秋》:北魏,崔鸿著,传记体晋代北方十六国史。
100卷,又序列、年表各一卷,记载西晋灭亡后中原地区先后出现的十六个政权,这些政权各有自己的史书,但体例不一,记述差距较大,崔鸿根据旧的记载,加以综合汇编,成就此书。
本书历史地位很高,《魏书》、《晋书》、《资治通鉴》等均将其作为重要参考资料。
本书各国各为篇卷,叫做“录”,各国帝纪改为“传”,记录各国史事,系以各自年号,各国国主之事迹,则按正史本纪之体例,摒弃贵华贱夷的偏见。
原书北宋已失,今传为明人屠介孙、项琳等刊本,乃取《晋书》十六国事,及类书所引《十六国春秋》轶文,汇编而成。
3、《洛阳迦蓝记》:北魏,杨衒之撰,记载北魏首都洛阳佛寺兴衰的地方志,是一部集历史、地理、佛教、文学于一身的名著,与郦道元《水经注》一起被认为是被炒文学的双壁。
共5卷,分城内及四门之外叙述,对寺院的缘起、变迁,庙宇的建制规模及与之有关的名人轶事、奇谈异闻都记载详核,兼叙尔朱荣乱事及有关古迹、轶文等,于当时豪门贵族、僧侣地主的骄奢淫逸,寓有讥凭之意。
内容包括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学、艺术、思想、宗教等方面,史料价值极高,其中所引《宋云家记》,叙宋云与僧惠生出使西行事,是研究中外交通史的重要资料。
4、《汉记》:东汉,荀悦著,是记述西汉历史的史书,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断代史,共30卷,是依《左传》编年纪事的体例将班固的《汉书》按时间先后加以裁剪、编排,写成此书,以供献帝参阅。
中国古代史有哪些知识点整理

中国古代史有哪些知识点整理中国古代史有哪些知识点整理学历史的时候,要养成好习惯,上课认真记笔记,看书时圈点划批,便于系统掌握,能够分清主次。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多动笔墨还可以提高记忆力。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古代史有哪些知识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中国古代史知识总结一、古代的对外贸易在古代,我国人民不仅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开拓了辽阔的疆域,而且对外贸易也很发达。
古代的对外贸易促进了古代中国与世界经济交流,对人类生产发展和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1.西汉时,由于西域交通的沟通,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开始发展,中国的丝和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运至西亚大秦。
2.唐代对外贸易兴盛。
唐都长安是亚洲经济文化中心。
对外贸易经陆路和海路与亚洲、欧洲各国往来。
唐政府在广州设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
这一时期贸易的重点是亚洲,交往对象主要是朝鲜、日本天竺波斯、大食等。
3.明朝初期,郑和下西洋,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促进了明朝海上贸易的发展。
明朝中后期至清朝实行闭关政策,古代对外贸易开始进入萧条时期。
古代对外贸易的启示:对外开放、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民族的落后;加强联系、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适应历史发展趋势而行者存,逆历史发展趋势而行者亡;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条件;和平友好交往是我国人民同外国交流的主流,说明我国古代人民是爱好和平、崇尚友好的人民。
二、古代交通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有着发展水陆交通的优越条件,勤劳智慧的古代中国人不仅写下了陆路交通的悠久历史,而且开创了水路交通的光辉历程,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和辛勤的劳动谱写出世界古代交通史上最壮丽的篇章。
1.古代交通事业发展的历程先秦时期我国古代交通初规模,陆路修筑许多通行战车的道路,沿途设有驿站,水陆交通不仅利用黄河、长江天然水道,而且相继开凿了胥河、邗沟、鸿沟等人工运河。
2.秦汉时期水陆交通形成全国网络秦统一中国后,颁布"车同轨"的法令,并建成遍及全国的驰道。
中国古代史明清部分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复习资料精心整理】

中国古代史期末复习资料之名词解释《大札撒》札撒是古代蒙古部落对众人发布的命令。
1219年确立,形成初步的成文法。
它来源于蒙古社会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种种社会习惯或行为规范。
为适应开疆拓土的需要,成吉思汗十分重视法律风纪的作用。
《大札撤》即是成吉思汗召集制定的,其内容共65条,涉及国家制度、社会管理制度、役税制度、军事法、行为法、诉讼法准则等。
作为蒙古部族初创期的法律规范,它既不完备也不系统。
(大札撒》的特点之一是刑罚严酷,大量使用死刑,二是具有原始性,生活习惯与迷信禁忌在法律中占有重要地位,三维护贵族特权,取得贵族广泛支持。
《怯薛》蒙古、元朝禁卫军的称谓。
突厥、蒙古语,汉译为「宿卫」。
1204年秋,铁木真建立怯薛,成为他亲自控制的精锐部队。
蒙古见过蒙古建国后,成吉思汗(元太祖)加强怯薛的地位和实力,将数量由550人增加到1万人,挑选万、千、百户长及白身人中有技能,身体强健者为怯薛,负责大汗的保卫工作,作为大汗亲率部队参战。
怯薛长由博尔忽、博尔术、木华黎、赤老温(四杰)家族世袭。
元朝建立后,仍保留怯薛制,重要官员多由怯薛出身的人充任。
五卫亲军建立后,替代怯薛守卫皇城。
《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是指明朝初期郑和奉命出使7次下西洋的航海活动。
郑和是明代著名航海家,1405年,明成祖为了追踪建文帝下落,扩大明朝影响,同时为了发给西洋各国诏书,以完成他构建一个理想和谐的世界秩序,即“天朝礼制体系”,遂派遣郑和下西洋。
到1433年郑和先后7次下西洋,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
它不仅在航海活动上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而且对发展中国与亚洲各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友好关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时,郑和庞大的舰队对沿海海盗进行打击,扫清了海上交通。
郑和等人的著作如《航海图》等,记载了所到各国的概况,增进了中国对这些国家各个方面的了解,是研究中外关系史和远洋航海史的重要资料。
但是,明政府实行“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体制,导致“中国未至费亦不资”《站赤》驿站的译称,蒙语音译,本意为司驿者,即管理驿站的人,兼指站官及站户。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讲解学习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1)《世本》:原本15篇,记事从黄帝开始,讫于战国末年。
有《帝系》、《王侯谱》、《卿大夫谱》、《记》、《世家》、《传》、《氏姓》、《居》、《作》、《谥法》等。
其中《帝系》记帝王传授的系统;《王侯谱》、《卿大夫谱》记诸侯、卿大夫世系;《氏姓》记录当时所有的姓氏;《居》讲建都情况;《作》记录一些事物的发明情况及其历史;《谥法》记谥号的含义。
其中《世家》、《传》等对《史记》体例的形成具有启迪的作用。
(2)《竹书纪年》:是战国时魏国的史书。
西晋武帝太康年间,汲郡人不准盗掘魏襄王墓,得竹简数十车,后经荀勖等人整理、研究,得书16种75篇。
其中《纪年》13篇,记载了夏、商、周三代的历史,至周宣王后,则特记晋国历史,晋被三家瓜分后,又特记魏国历史,记至魏襄王二十年(前299年)。
由于司马迁写《史记》时没有看到该书,所以该书可以帮助我们订正《史记》的某些错误。
(3)“三礼”:即儒家经典中的《周礼》、《仪礼》、《礼记》:其中《周礼》又名《周官》,是有关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代各国制度的汇编。
一方面反映了西周现实的政治制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头脑中理想的政治制度。
《仪礼》是春秋、战国时流传下来的十七篇仪节单,其中有包括《士婚礼》、《士丧礼》、《士冠礼》等,反映了当时的典礼活动、伦理关系、吉凶婚丧等社会生活。
《礼记》主要是论述礼的作用和意义。
(4)荀悦:字仲豫,东汉颖川人。
汉献帝时任黄门侍郎、秘书监。
献帝以《汉书》“文烦难省”,建安初年命荀悦按编年体改编《汉书》,前后三年,成《汉纪》30卷。
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
荀悦以《汉书》中的本纪为纲,将其书中传、志、表的内容加以概括,按时间的顺序,散放于帝纪各年之下。
将80万字的《汉书》精简为18万字的《汉纪》,为用编年史体撰述断代历史创立了典范。
(5)裴松之:字世期,河东闻喜人。
曾任东晋殿中将军、员外散骑侍郎。
南朝宋文帝时任中书侍郎。
历史本科 中国古代史重点 名词解释 简答(三毛整理)

中国古代史第一部分:名词解释1、大索貌阅:隋文帝开皇五年下令州县官吏“大索貌阅”,即根据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来核对本人体貌,以防诈老诈小逃避徭役。
查出不实,流配里长、党长,鼓励百姓互相检举,告发不实之户。
命令堂兄弟以下亲属析户分居,以防包容隐庇。
隋炀帝大业五年又一次“貌阅”。
通过这两次全国性大规模的检括户口,共检出隐漏人口228万余。
2、输籍定样:隋文帝开皇五年采用高颖的建议,行“输籍定样”法(或称“输籍法“)。
规定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出查,根据标准定百姓户等,从轻制定税额,并将各户应纳税额写成定簿。
这样百姓不能逃税,官员不能任情舞弊。
由于税额低于世家大族对佃户的剥削,因此吸引佃客脱离世家大族的荫庇,成为国家编户。
3、《开皇律》:隋文帝开皇三年命苏威、牛弘等修订新律,制成《开皇律》。
《开皇律》十二篇,刑名分死、流、徒、杖、笞五等。
在改定过程中废除了枭首、宫刑等酷刑,修订时又减去死罪81条、流罪154条,徒、杖千余条,只留500条刑律。
改定后的《开皇律》法行宽平的原则适应了新王朝建立之初的政治需要。
但制定《开皇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所以贵族官僚在法律上享有特权。
《开皇律》发展北齐的重罪十条而制定“十恶“之条,十恶不赦。
《开皇律》继承了中国封建法制的基本精神,所以也为历代封建法典所沿袭。
4、玄武门之变:唐王朝建立后统治阶级内部权力之争的结果。
武德九年(626年),在统一战争中势力迅速膨胀的秦王李世民帅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等人设伏于宫城北门玄武门,将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射杀,并挟持唐高宗发动夺权政变,史称“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得到统治实权并夺得皇位,是为唐太宗。
5、三省六部制:隋文帝时开始实施的中央官制。
三省是尚书、内史(唐中书)、门下,三省负责国家政务,互相牵制,内史省是决策机关,长官监、令;门下省是审议机关,长官纳言;尚书省是行政机构,长官令、左右仆射,下设吏部、礼部、兵部、度支(后改为民部,唐户部)、都官(后改称刑部)、工部,是为六部。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全)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全)1.旧石器时代:人类历史的最早阶段,时间大体与地质上的更新世相当。
中国的旧石器时代开始于大约250万年以前,在大约一万多年前结束。
其主要特徵是人类的生产工具主要为打制石器,更为先进的细石器和磨制石器尚未出现。
这一时代是人类自身发展的时代,从猿人进化为直立人,经过早期智人,再进化为晚期智人,最后成为现代人。
这一时期人类的生活来源主要是捕猎野兽、鱼类和采集果实,农业和畜牧业还没有产生。
在婚姻形态方面还处于男女关系松散的杂婚状态。
中国普遍发现有这一时代的人类化石和文化遗物,如著名的北京人化石和西侯度遗址文化。
现已发现的人类化石有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证明中国是人类的主要起源地之一。
2.中石器时代:介于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间,生产工具仍以打制石器为主,但细石器开始盛行。
这时人类生活仍然依赖于渔猎和采集,农业和畜牧业还没有出现。
其年代开始于一万年以前地质上的全新世时代,延续时间很长。
当黄河和长江流域等地区已经进入新石器时代,一些边远的地方如东北、内蒙古、新疆、西藏还停留在中石器时代。
目前这个时代的遗址发现不多,陕西的沙苑文化、河南的灵井文化是其中的两个。
3.新石器时代:这一时代的基本特徵是畜牧业和农业的产生。
也就是说,人类不再完全依赖自然的赐予,开始生产自己生存所需的食物。
另一重要特徵是,这一时期的生产工具出现一个大飞跃,开始磨制石器,形状规整,便于使用。
与此同时,陶器、纺织、玉器出现,手工业也逐渐专业化。
人类社会也发生了全新的变化。
婚姻形态方面,由杂婚转变为一夫一妻制;人类群体由小规模的人群发展为规模较大的氏族社会,临潼姜寨的村落遗址就是最好的见证。
一般来说,这一时代开始于一万年以前,延续时间也很长,像距今4500至2500年的美洲玛雅文明就仍属于新石器时代。
中国新石器时代开始于一万四千年以前,到大约五千年前结束。
4.古猿:现代人类与大猩猩的共同祖先,现已发现的古猿有埃及古猿、森林古猿、腊玛古猿、保山古猿、南方古猿。
2013简明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和简答、简述答案

作业一.名词解释1、禅让时代:尧、舜、禹时期实行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叫作“禅让制”,这一时期史称“禅让时代”。
2、分封制: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
周天子把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分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
分封的诸侯在封国内握有军、政、财权,职位世代相袭,世卿世禄。
他们与周王室保持臣属关系,承担出兵、戍守、纳贡和服役的义务。
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周王室的统治。
当时分封的主要诸侯国有:齐、鲁、燕、宋等。
3、合纵与连横:关东各国为了抗拒强秦,组成军事联盟,称为“合纵”。
秦为了破坏关东的“合纵”,以便于它向东方发展,就用军事压力和政治离间等手段,在关东争取盟国,称为“连横”。
从事于“合纵”运动的主要人物是苏秦,从事于“连横”运动的是魏人张仪。
4、国人暴动:“国人”是指居住国都内的人的统称,多是平民,身份较高,至公元前841年,国人发动暴动,反对周厉王。
厉王逃到逃到彘(今山西霍州市),朝政由周公、召公等代理,史称称为“共和行政”。
5、初税亩:春秋(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的一次赋税制度改革。
内容是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一律按亩纳税。
税率为亩产量的十分之一。
意义:承认了土地私有制度,加速了井田制的崩溃。
简答题:1、简述商代的文字基本情况。
46-47答:商代的文字主要指保存在龟甲和牛肩胛骨上的,称之为甲骨文。
因多为记录占卜之事,亦称卜辞。
自19世纪发现以来,所见单字已达4500多个,已能辨认的也有1200多个。
甲骨卜辞是商朝的国家档案。
反映了商朝后半期的宗教、经济、政治、军事、天文历法等情况。
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批文献资料,是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2、列举诸子百家中主要四家的名称、代表人物、代表著作:儒家:孔子、孟子:《论语》、《孟子》道家:老子:《道德经》墨家:墨子:《墨子》法家:韩非子:《韩非子》3简述齐国争霸的情况:问答题:1、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意义答:背景:秦在春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关东各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史第一部分:名词解释1、大索貌阅:隋文帝开皇五年下令州县官吏“大索貌阅”,即根据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来核对本人体貌,以防诈老诈小逃避徭役。
查出不实,流配里长、党长,鼓励百姓互相检举,告发不实之户。
命令堂兄弟以下亲属析户分居,以防包容隐庇。
隋炀帝大业五年又一次“貌阅”。
通过这两次全国性大规模的检括户口,共检出隐漏人口228万余。
2、输籍定样:隋文帝开皇五年采用高颖的建议,行“输籍定样”法(或称“输籍法“)。
规定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出查,根据标准定百姓户等,从轻制定税额,并将各户应纳税额写成定簿。
这样百姓不能逃税,官员不能任情舞弊。
由于税额低于世家大族对佃户的剥削,因此吸引佃客脱离世家大族的荫庇,成为国家编户。
3、《开皇律》:隋文帝开皇三年命苏威、牛弘等修订新律,制成《开皇律》。
《开皇律》十二篇,刑名分死、流、徒、杖、笞五等。
在改定过程中废除了枭首、宫刑等酷刑,修订时又减去死罪81条、流罪154条,徒、杖千余条,只留500条刑律。
改定后的《开皇律》法行宽平的原则适应了新王朝建立之初的政治需要。
但制定《开皇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所以贵族官僚在法律上享有特权。
《开皇律》发展北齐的重罪十条而制定“十恶“之条,十恶不赦。
《开皇律》继承了中国封建法制的基本精神,所以也为历代封建法典所沿袭。
4、玄武门之变:唐王朝建立后统治阶级内部权力之争的结果。
武德九年(626年),在统一战争中势力迅速膨胀的秦王李世民帅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等人设伏于宫城北门玄武门,将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射杀,并挟持唐高宗发动夺权政变,史称“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得到统治实权并夺得皇位,是为唐太宗。
5、三省六部制:隋文帝时开始实施的中央官制。
三省是尚书、内史(唐中书)、门下,三省负责国家政务,互相牵制,内史省是决策机关,长官监、令;门下省是审议机关,长官纳言;尚书省是行政机构,长官令、左右仆射,下设吏部、礼部、兵部、度支(后改为民部,唐户部)、都官(后改称刑部)、工部,是为六部。
三省长官同向皇帝负责,将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帝集权。
决策与执行机构分开,对于防止权臣篡位,稳定政局,维护统一,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
6、《氏族志》:唐初,世族门第观念在人们意识中广有市场,皇室所属陇西世族在声望和历史传统上均不及以崔、卢,李、郑为首的山东士族。
太宗为了抬高皇权的地位,令高士廉等人刊正姓氏修订《氏族志》。
重修后的《氏族志》以李唐皇族为首,一部分做官的庶族地主获得了士族名分,而山东士族进一步受到打击。
《氏族志》的修订以削弱山东士族为目的,对新兴的庶族地主有利,对皇权的加强有利。
7、开元之治:开元年间,唐玄宗先后任命姚崇、张九龄、韩休等人为宰相,针对时弊进行以下改革:①裁汰冗官,整顿吏治;②抑制食封贵族;③压制佛教势力;④兴修水利,重视农业生产;⑤检田括户,限制土地兼并;⑥重视教育文化的发展。
因为以上各项改革,开元年间吏治清明,政局稳定,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教育文化的繁荣,成为唐王朝的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8、二王八司马事件:唐后期宦官专权严重,威胁皇权,也遭到朝臣反对。
永贞元年,顺宗重用王叔文、王伾以及柳宗元、刘禹锡等十人对弊政进行改革,剥夺宦官权力,但接掌军权的关键性措施因宦官集团反对未能成功。
同年八月,以权阉俱文珍为首的宦官集团与未皋等内外呼应,迫使顺宗让位与太子李纯。
宦官得势后,“二王”被被贬,柳宗元等八人被贬为边州司马,时称“八司马”。
整个事件被称为“二王八司马”事件,它以反宦官专权的失败而告终。
9、牛李党之争:唐后期官僚的朋党之争。
牛党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代表庶族地主,李党以李德裕为首,代表士族地主。
两党结怨始于宪宗朝元和三年策试案,党争高潮出现在文宗朝,宣宗时以牛党的胜利宣告结束,前后历时近40年之久。
牛李两党所代表的均是当时的腐朽势力,而且两党都勾结宦官作为后台,所以牛李党争没有改进当时社会状况反而致使唐后期政治腐败加剧,无积极意义。
(↑隋唐)10、周世宗改革:五代后期,统一趋势日益明显。
周世宗即位后在周太祖改革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改革。
经济上鼓励垦荒,分荒地给流民,优待逃户。
减轻租税。
兴修水利。
限制佛教发展,抑制佛寺经济。
国家铸钱,有利于经济发展。
政治上,改善吏治,赏罚严明,听取群臣意见,制定《大周刑统》,颁行全国。
军事上,整饬军纪,整编禁军,革除唐后期豢养冗兵的积弊,有利于国家安定。
11、南北面官制:耶律德光取得幽云十六州后,在中央设置南面官和北面官的双轨统治机构。
南面官依“汉制”(唐朝的制度)统治汉人及渤海人,杂用汉族士大夫和契丹贵族;北面官以“国制”(契丹旧制)统治契丹人和其他少数民族,机构比较简单,是根据契丹部落的传统建立起来的,一律用契丹贵族。
南北面官制是契丹统治和官制的一个重要特点。
(↑五代十国)12、雍熙北伐:雍熙三年,宋太宗分兵三路北伐,东路遇契丹军主力,大败。
宋太宗令中西两路军回防,但夹击辽军失败。
涌现出名将杨业。
北伐失败后北宋放弃了收复幽云失地的计划,对辽采取消极防御政策。
13、庆历新政:北宋末年积贫积弱、内忧外患日益严重。
庆历初年,宋仁宗迫于形势,责成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提出改革意见,范仲淹在富弼、欧阳修的支持下,提出实行改革的十个方面内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以裁减冗官、选拔“贤能”为整顿吏治的手段,目的是缓和社会矛盾。
同年颁布诏令,推行范仲淹等人的主张,史称“庆历新政”。
但是,改革措施触犯了官僚和权贵的既得利益,遭到强烈反对,“新政”推行仅一年,范仲淹等人就被迫离开朝廷,已颁布的改革法令也相继被取消。
14、澶渊之盟:北宋景德元年,辽圣宗、萧太后率20万大举南下,一直打到黄河北岸澶州,朝廷震惊,宰相寇准的坚决主张抵抗。
宋真宗亲征,抵达澶州,极大地鼓舞了宋军士气。
辽宋签订了屈辱的“澶渊之盟”。
规定:宋辽结为兄弟之国,两国以白沟河为界,宋岁输聊银10万两、绢20万匹。
称为“岁币”。
此后,辽、宋之间进入了一个很长的相对稳定时期,促进了两国经济和政治上的和平往来。
15、元祐更化:宋神宗死后,他十岁的二字赵煦即位,是为宋哲宗,有祖母高太后垂帘听政。
高太后启用保守派领袖司马光为宰相,对王安石变法的内容除教育和科举的部分改革内容外,其他新法全部被废除,变法派官员或被贬或遭流放,王安石变法最终失败。
这在历史上称作“元祐更化”(元祐为宋哲宗第一个年号)16、猛安谋克制:阿骨打称帝以后,扩充和整顿了金朝的军队,推行猛安谋克制度,规定以三百户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
猛安谋克是一种兵民合一的组织,凡猛安谋克户,平时从事“畋渔射猎”等生产活动,战时则自带器甲,以猛安谋克为单位,编成军队,应征出战。
这样不仅节省财政开支,而且能保证有较强的战斗力。
(金)17、绍兴和议:绍兴十一年正月金兀术亲帅铁骑十多万渡淮南下,攻占许多城市,直逼长江后败去,宋军停止追击,双方已淮河为界。
宋召回韩世忠、岳飞等名将后逮捕岳飞及其子岳云下狱。
宋金签订合约,主要内容是:①宋向金称臣,“世世子孙,谨守臣节”;②宋金疆界,东以淮河中流,西以大散关为界。
宋割唐、邓两州及商、秦两州之半予金;③宋岁贡银25万两,绢25万匹。
这就是所谓“绍兴和议”。
十二月杀岳飞。
18、《梦溪笔谈》:沈括晚年所写,,共30卷,该书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的自然科学所达到的辉煌成就,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理、气象、医药和工程技术等十分广泛的领域,受到国内外科学家的高度重视。
19、金石学:金石学是宋代学者在史学领域中开辟的一个新园地。
新史学主要做了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对古器物及古器物拓本的搜集,二是对古器物的鉴定及金石文字的考释,三是以古器物及金石文字来考订历史记载。
主要的金石学著作有北宋欧阳修的《集古录》、吕大临的《考古图》,南宋赵明诚的《金石录》等。
(↑宋)20、行省制度:元朝的地方行政机构是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全国分为十个行省,长官为丞相,有关事务由中书省下辖的六部掌管。
中书省和行中书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为路、府、州、县。
行省制度的确立,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保证了中央集权,是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改革,对后世有巨大影响。
(↑元)21、卫所制度:洪武初年在军队编制上实行卫所制度。
自京师至地方皆立卫、所,一般来说,每卫5600人,置指挥使统领。
每千户所有兵1120人,指挥官称千户。
每百户所有兵112人,指挥官称百户。
卫、所官军皆为世袭。
土官所属地方也间设卫、所。
22、一条鞭法:明中后期在清查全国土地的基础上,针对当时的赋役制度存在的弊病,张居正推行了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点:①田赋折银征收;②徭役折银上纳;③赋、役银合并征收;④赋、役银合并征收后,直接交与地方官府,及“丁、粮毕输于官”。
一条鞭法的实施是我国赋役制度的史上的重大改革,使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为城镇手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有利于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生长。
23、八旗制度: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创立了八旗制度。
八旗制度是由女真氏族公社末期的狩猎组织演变而来的。
八旗制度是“以旗统人,即以旗统兵”的兵民一体、军政合一的社会组织形式。
八旗兵丁平时生产,战时出征。
八个固山额真既是军事统帅,又是各旗的政治首领。
努尔哈赤是八旗的家长和最高统帅。
八旗制度的实行,不仅提高了军事战斗了,也促进了满族社会的发展。
24、改土归流:明朝在比较进步的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了“改土归流”政策,裁撤了原来的土司,由中央派出流官担任知府、知州、知县进行统治。
通过这样的措施,明政府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和统治。
25、考据学:考据学即清代所谓汉学,又称朴学,主要是从文字音韵、名物训诂、校勘辑佚等方面入手,从事于经书古义的考证,并将此法运用到其他书籍。
清朝考据学盛行,形成所谓“乾嘉学派”。
清代考据学在整理和考订古代经书方面成绩很大。
26、《天工开物》:宋应星对明末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做了系统的总结,写成《天工开物》18篇,分上、中、下三卷。
此书在清代多次被各种类书引用,为人们获取工农业技术知识提供了素材。
十七世纪末传到日本。
还传到朝鲜和欧洲的一些国家,为世界科技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27、军机处:雍正八年,c设立军机处。
军机处承旨办理机务,取代了议政王大臣会议诸王参与政务的权力。
军机处的主要职责之一是恭撰上谕。
军机处大臣随时由皇帝在满、汉大学士及各部尚书、侍郎中选定,即所谓“无专官”,军机大臣参与军国大政,但决定权在皇帝。
军机处的设立,进一步加强了君主的专制权力,内阁和议政大臣会议的权力被彻底地削弱了。
这标志着清朝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