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人类的德育历程大体经历了习俗性德育、古代德育和现代德育等几个阶段。
2、德育的现代化最主要的特征:第一,学校德育的民主化;第二,学校德育的世俗化;第三,学校德育的科学化。
3、德育理论的形态是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看主要有四种:德育思想、德育论、德育学、德育科学或德育学科群(德育原理)
4、德育原理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主要课题:德育与德育原理的发展;现当代德育思想流派;德育的本质与功能;德育对象与德育主体;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德育内容与德育课程;德育过程与德育方法;学校德育的社会环境,等等。
5、苏霍姆林斯基主要德育观点
1.首先,苏霍姆林斯基明确承认和主张教育的社会政治目的性,公开主张政治信仰与道德教育的统一。
2.他的第二个重要贡献是关于学校德育环境的营造、学校德育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辩证处理。他坚决主张政治信仰的确立和道德教育的进行都必须着眼于学生自身的成长,实现校园与社会生活的沟通。
3.苏霍姆林斯基虽然十分重视显性德育,但更重视通过环境进行渗透性质的隐性的教育,或者说在他的德育艺术中显性德育更多的隐性化了。
4.他特别强调德育活动的重要意义,苏霍姆林斯基还特别重视“奉献”活动。
5.他还对人的全面发展、集体教育理论等许多社会主义德育思想家关注的问题有十分深入的思考。
6、科尔伯格主要观点
1.科尔伯格最重要的贡献主要是道德发展和道德教育的研究。在道德发展的研究方面,他提出了著名的三种水平六个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在道德教育方面,他提出了“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和“公正团体法”等。
2.他认为和一般认知发展一样,道德思维也具有结构的特质,是一种有组织的心理活动形式,个体道德发展处于不断的建构或结构的重建之中。
3.科尔伯格强调道德决定是因人而异的,但我们都有一些共同的基本价值。他提出了道德教育的三个基本原则:①.必须首先了解学生们道德发展水平、阶段。②.必须在儿童中引起真正的道德冲突和意见不一。③.要向儿童揭示出高于他已有发展程度一个阶段的道德思维方式。(三水平六阶段见12)
7、价值澄清理论
代表人物:拉思斯等人提出了价值澄清理论
主要观点:①价值澄清理论最大特点是强调个人价值选择的自由,因而将价值教育的重点从价值内容转移到澄清个人已有价值的过程上去。也就是说,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任务在帮助学生澄清他们自己的价值观而非讲教师认可的价值观传授给学生。②价值澄清理论关注的主要是价值观教育。有效的价值观形成过程必需的七个步骤是:自由地选择;从各种可能的选择中选择;认真思考每一种选择的后果再进行选择;赞同与珍视;确认;根据选择行动;重复。③价值澄清理论认为,教师应当特别留意“价值指示器”在日常教育生活中的存在,并适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帮助,使价值观念得以澄清,并以促进他们价值观念的形成。
8、关怀理论
代表人物:尼尔诺丁斯<教育哲学家、德育学家>
基本观点:1、关怀他人和被他人关怀都是人的基本需要,每个人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需要得到人们的理解、接纳、尊重和认同2、关怀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关系,这种关怀双方在关怀关系中是平等互惠的,因此主张建立维持和增强关怀关系3、道德原则不足以产生道德动机,人们的道德行为大多是出于同情和关怀
是一种直觉的反应。因此主张道德教育首先培养道德感情。4、批判当前的教育
模式,过分强调知识的学习,特别是语言能力和数学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学生内心的感受和需要,也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多样性和个体差异。5、提出淡化教师的职业角色,跟班教学,增加教师人数以保证关怀的质量和数量,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问题和学生平等交流关心学生才是教师的首要任务。
6、道德应当特别强调的四种成分或教育要素:(一)榜样,教师以身作则
和学生建立关怀关系,在这种关系中通过自己的行动向学生展示如何
去关怀。(二)对话,通过对话来建立和维持关怀关系。诺丁斯所说的
对话是一种开放性的对话,对话的目的是寻求理解、同情或欣赏。(三)
实践,关会理论需要的实践是基于关怀的实践。(四)认可,是对他人
道德行为的肯定和鼓励,认可只有在了解某个人到能够看出他本来的
意图及他的理想人格时才能达到效果。
9、诺丁斯从关怀伦理学的角度提出了道德教育应当强调的四种主要成分或教育要素:榜样、对话、实践、认可。
10、德育的主要功能:社会性功能、个体性功能、教育性功能
11、社会学习理论:是一个受行为主义影响但又有所进展的心理学派,所以有人称他们为新行为主义学派。班杜拉是他们的代表。(名词解释)
12、科尔伯格提出了著名的三种水平六个阶段:水平1:前习俗水平(阶段1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阶段2朴素的享乐主义或功利主义定向阶段)水平2:习俗水平(阶段3好孩子定向阶段、阶段4尊重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阶段)水平3:后习俗水平(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阶段6良心或普遍原则定向阶段)
13、个性:心理学解释为“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主要包括个体的意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名词解释)
14、德育主体:德育主体:实际上就是在德育过程中以充分注意道德学习主体性发挥为自己道德教育活动最大主体性目标的道德教育工作者---教师。(名词解释)
15、对德育主体作用的认识,归纳为三种不同的态度:权威主义、中立主义、调和的立场。杜威:儿童中心主义
16、一般说来,德育主体的素养结构应由三个基本维度构成,即道德素养、专业素养和教育素养。
17、德育目的作为一种对活动结果的期望与预设,应当具有以下几个规定。
①德育目的应具有价值性。
②德育目的应具有预见性。
③德育目的具有超越性。
④德育目的具有可能性。
⑤由于德育活动具有强烈的价值或意识形态色彩,德育目的也具有全人类的普遍性和历史性、民族性和阶级性。
18、德育目的的功能
(1)首先,德育目的有教育功能,具体说来,德育目的对教育过程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三点:①导向功能②调控功能③评价功能
(2)其次,德育目的还有道德功能:①引导性功能②规范性功能
(3)德育目的的功能主要是隐含性、观念性的,直接发挥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19、德育目的的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