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上的云朵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enku.baidu.com
妈妈 别担忧 天堂的路有些挤 有很多同学朋友 我们说 不哭 哪一个人的妈妈都是我们的妈妈 哪一个孩子都是妈妈的孩子 没有我的日子 你把爱给活的孩子吧
妈妈 你别哭 泪光照亮不了 我们的路 让我们自己 慢慢的走 妈妈 我会记住你和爸爸的模样 记住我们的约定 来生一起走
感知本文真实性和文学性相结合的写 法带来的魅力:
《天堂上的云朵》是文学的。它有凝练传神
的文字,有抑扬顿挫的节奏,有出色的细节, 也有精心的布局,特别是那出人意料的比喻, 都使这部纪实作品散发出非同寻常的文学魅 力。
《天堂上的云朵》的写作时间仅一个月,但
它的文字相当考究,华丽处灿若焰火,简约 处淡如滴水。一些未入选课文的句子:‚无 数大如房屋,小至拳头的石块,随着地壳的 挤压运动,脱离了原来的岩崖,从天而降, 像弹球一样,蹦跳着,带着哨音,砸向处于 低洼处的北川‛——文字有泥石流般的力量; ‚一些浑身是土、看上去像陶俑一样的干部, 在各个集中点不停地大喊‛——既有影视般 的画面感,又比视觉语言更意味深长;而 ‚整栋楼化成了一阵烟‛这样的短句,语言 的轻飘与现实的沉重之间的张力达到了极致。
《天堂上的云朵——汶川大地震,那些刻骨铭心的生命 记忆》这部报告文学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 它不是走马观花的应景式采访,而是深入重灾区与灾民 一同经历生死、感受灾难的真切体验;它不是对灾难的 表象描述和对抗震救灾感人场面的简单颂扬,而是饱蘸 激情与血泪,将笔触直抵读者心灵——对人类在重大灾 难面前的共同困境:生与死,善与恶,美与丑等方面的 真切描述与深刻揭示,与此同时对重大灾难面前人生价 值、生活意义的追问与反思。
然后,三鞠躬。 回到北京之后,透过电视里闪过的一幕幕救灾画面,她才开 始知道自己的前线报道对自己来说意味着什么。“连说到北川, 我都哭得稀里哗啦。”一个月后,她八万字的《天堂上的云朵》 刊载于《北京文学》杂志,成为目前为止关于汶川震灾最全面 的报告文学。
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际,朱玉又在《北京文学》五月号上发 表了报告文学《巨灾对阵中国》,直指中国人的灾难意识,与 悲情色彩的《天堂上的云朵》不同的是,它具有强烈的思想性 和社会意义,是一篇具有震聋发馈效果的报告文学力作。
《天堂上的云朵》所
激起的感受远远超越 了一部作品、一个事 件的描述,每一个字 都弥漫着尘烟,每一 句话都掩藏着人的肢 体,每一段都是无法 言说的悲悯。《天堂 上的云朵》所具有社 会现实能量,不仅显 示出视觉媒体所不能 达到的精细、深刻与 丰富,而且令人信服 地展示了文学的量。
地震诗歌欣赏 《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 ——为地震死去的孩子们而作
《天堂上的云朵——汶川大地震,那些刻骨铭心的 生命记忆》这部报告文学将地震发生时最真实可 靠的一刹那进行集中,起到了刻骨铭心的作用。
‚这个年轻女人,是一个新娘,她,穿着丝绸的嫁衣。 她死去的地方,地震前是一条公路,旁边有村庄。地震 时,新娘子正坐着轿子出嫁。天降不测,山体坍塌,送 嫁的人们,接亲的人们,她要嫁去的地方,全都压在山 体下面。老天怜惜她的美丽,让她一人躺在那里,让大 自然最后看看她,看看自己都干了什么。‛ ‚温家宝总理曾两顾北川县城。第二次去北川,他准备 离开,临上车时,回头冲着这座已完全没有人烟的城市, 挥手告别。‛ ‚一个女孩子摆上了一个生日蛋糕,上面写着:爸爸生 日快乐。姑娘用烟卷当蜡烛,为心中的爸爸点燃了,插 在蛋糕上。‛
课堂活动
汶川地震中,我们无时无刻不为死
去者悲痛着,也无时无刻不被那些 在危险面前毫不退缩的拯救生命的 绿色守护者们感动着。为他们写下 些文字吧,用文字记录我们的感动。
温总理,你没有个总理样
温总理,你没有个总理样, 从未看见象你这么大的官还要亲临险地指挥救死扶伤; 温总理,你没有个总理样, 从未看见象你这么大的官还要为普通伤员把路让; 温总理,你没有个总理样, 从未看见象你这么大的官还会跌倒把手臂擦伤; 温总理,你没有个总理样, 从未看见象你这么大的官还会和百姓相拥而泣如此贴心肠; 温总理,你没有个总理样, 从未看见象你这么大的官一件衣服穿了十几年还神采飞扬; 温总理,你没有个总理样, 从未看见象你这么大的官雨伞要自己撑派头还不如某县乡长; 温总理,你没有个总理样, 在百姓眼里你就像一位亲切的兄长。
报告文学 中的议论
在小说等文学作品中,最忌作者的议论,
“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 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把它指点出 来。”而报告文学肩负着向读者“报告” 的任务,它可以也应该向读者报告,说 明自己的观点,因此,在报告文学中常 常出现作者的议论。这些议论如画龙点 睛,写得形象而精彩,常常引起读者内 心的共鸣。
地震一年之后,写下了下面的文字。 要求:请学生们融入感情的读一遍, 谈一谈你怎样理解现在的北川灾后 重建工作。
批评比什么都容易,建设比什么都难 朱玉
她是成为央视 2003年“中国记者风云人物”中,唯一因工作原因无法到现场领 奖的人。但和许多热言社会变革的男性记者或年轻记者不同,朱玉激动地说:“你 不能指望社会一夜进步,就如同不能指望小孩一夜长成大人。我们应该扪心自问, 自己为社会进步能够做些什么,而批评比什么都容易,建设比什么都难!” 2008年的一个秋夜,朱玉来到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为大学生们讲述抗震救灾前 线的故事。一名大学生问她,共产主义斗士、为民请命者、西方自由分子,成为中 国优秀记者的三大类型,你属于哪一种? 朱玉想了一会,用标志性的亮嗓子说道:“我介于这三者之间——对共产主义 有信仰,西方技术指导报道,最重要的,我拥有社会良心。” 说话的时候,她面若朱丹,脸圆如玉。 而就在2008年的5月,四川省北川县。一个刚刚被震恸的城市。 朱玉站在废墟前,衣服上上沾满“三天都洗不掉”的尸臭。忘了悲伤,忘了恐 惧,她从兜里掏出一个橘子,把一抹亮色留在北川中学的操场上。
“不仅仅要记住灾难,而且要总结灾难的经验教训,我们 同胞的血不能白流。”朱玉说。
天堂上的云朵
——汶川大地震,那些刻骨铭心的生命记忆
朱 玉
作者介绍
朱玉,女,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 系,1986年进入新华社工作,现为 新华社国内部政文采访室主任记者。 以调查性报道和人物报道见长。 代表作品有龙胆泻肝丸导致肾损 害、早产儿氧中毒事件、安徽芜湖 红顶商人调查等。 朱玉曾荣获首届中国记者风云人 物、全国学习雷锋先进个人、全国 抗击非典优秀记者、中直机关精神 文明建设先进个人、新华社十佳记 者等荣誉称号。
课堂小结
《天堂上的云朵》反映社会现实的
能量,不仅显示出视觉媒体所没有 达到的精细、深刻与丰富,而且令 人信服地展示了文学的力量。 心怀天下、关注现实、融入社会, 这是我们每一个大学生都应该思考 的问题和肩负的责任。
课后作业
请你用最真实的
感情,写下你对 汶川死难者的悼 念。
拓展阅读
《天堂上的云朵》作者朱玉在汶川
这篇作品的视角也不是汶川地震的全景纪实,而 是选择了震中北川的灾难直击、救援书写,可以 说是一个小范围的全景式。其中,作者写到了温 家宝、蒋敏、邱光华等人物。手法简练、情感真 挚,有一些非叙事性话语感人肺腑。
‚每一个中国人都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情感大地震, 我们从来没有为陌生人留过那么多的眼泪,我们从来没 有体会到生命中有那么多撕心裂肺的痛楚,我们从来没 有这么深刻地体会过‘平安是福’,……中国人的心灵, 从来没有如此一致地,为人的生命如此招展过,为人性 如此张扬过,民族之气,从来没有如此地浩荡过……”。
孩子 快抓紧妈妈的手 去天堂的路 太黑了 妈妈怕你 碰了头 快 抓紧妈妈的手 让妈妈陪你走
妈妈 怕 天堂的路 太黑 我看不见你的手 自从 倒塌的墙 把阳光夺走 我再也看不见 你柔情的眸
孩子 你走吧 前面的路 再也没有忧愁 没有读不完的课本 和爸爸的拳头 你要记住 我和爸爸的摸样 来生还要一起走
如何写出这种议论?
(1)叙事写人进入激动人心的高潮时,常常因作者的感情 难以抑制,情不自禁地站出来议论;而读者读到这里,也会 感情激动,看到作者的议论会拍案叫绝,觉得说出了自己的 心里话。因此,这样的议论往往是作者、读者共同发出的心 声。如《天堂上的云朵》写到一个女学生因无法献血而痛苦 时,作者情不自禁地议论道:一个普通的大学女生,以自己 的几百毫升热血为国家待命为荣!灾难打击了中国,灾难却 不能毁灭中国,因为如此的骨肉相牵,如此的血脉相连! (2)在报告文学中发表议论,必须以生动的艺术形象作基 础,否则议论就会“空洞”。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中的议论 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对此,《北京文学》编辑部
负责人深有感触地评价: “真正无愧于生活也无愧于 时代的作品,需要作者对生 活虔诚、全身心地投入和付 出,报告文学写作更需要刻 骨铭心的采访与体验,否则 作品将苍白无力,更难以真 正打动读者。”
课文结构分析
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一定
有着精当的艺术构思和巧 妙的结构安排。作者把最 精彩、最感人、自已感受 最深并最能吸引、打动读 者的关键材料,放到最显要 的地位,以增强艺术效果。 试结合文本分析本篇报告 文学的这一特点。
《天堂上的云朵》简介
新华社资深记者朱玉在汶川大 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奔赴地 震损失最惨烈的重灾区北川县 城,在为期半个月的采访中与 当地灾民同生死共患难。返京 后,她一个人关在小屋里,日 以继夜地写作,每每悲情难抑, 禁不住失声痛哭。如此刻骨铭 心的生死体验,如此含泪带血 的情感宣泄,让作品刚一面世 就感动了读者。
妈妈 别担忧 天堂的路有些挤 有很多同学朋友 我们说 不哭 哪一个人的妈妈都是我们的妈妈 哪一个孩子都是妈妈的孩子 没有我的日子 你把爱给活的孩子吧
妈妈 你别哭 泪光照亮不了 我们的路 让我们自己 慢慢的走 妈妈 我会记住你和爸爸的模样 记住我们的约定 来生一起走
感知本文真实性和文学性相结合的写 法带来的魅力:
《天堂上的云朵》是文学的。它有凝练传神
的文字,有抑扬顿挫的节奏,有出色的细节, 也有精心的布局,特别是那出人意料的比喻, 都使这部纪实作品散发出非同寻常的文学魅 力。
《天堂上的云朵》的写作时间仅一个月,但
它的文字相当考究,华丽处灿若焰火,简约 处淡如滴水。一些未入选课文的句子:‚无 数大如房屋,小至拳头的石块,随着地壳的 挤压运动,脱离了原来的岩崖,从天而降, 像弹球一样,蹦跳着,带着哨音,砸向处于 低洼处的北川‛——文字有泥石流般的力量; ‚一些浑身是土、看上去像陶俑一样的干部, 在各个集中点不停地大喊‛——既有影视般 的画面感,又比视觉语言更意味深长;而 ‚整栋楼化成了一阵烟‛这样的短句,语言 的轻飘与现实的沉重之间的张力达到了极致。
《天堂上的云朵——汶川大地震,那些刻骨铭心的生命 记忆》这部报告文学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 它不是走马观花的应景式采访,而是深入重灾区与灾民 一同经历生死、感受灾难的真切体验;它不是对灾难的 表象描述和对抗震救灾感人场面的简单颂扬,而是饱蘸 激情与血泪,将笔触直抵读者心灵——对人类在重大灾 难面前的共同困境:生与死,善与恶,美与丑等方面的 真切描述与深刻揭示,与此同时对重大灾难面前人生价 值、生活意义的追问与反思。
然后,三鞠躬。 回到北京之后,透过电视里闪过的一幕幕救灾画面,她才开 始知道自己的前线报道对自己来说意味着什么。“连说到北川, 我都哭得稀里哗啦。”一个月后,她八万字的《天堂上的云朵》 刊载于《北京文学》杂志,成为目前为止关于汶川震灾最全面 的报告文学。
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际,朱玉又在《北京文学》五月号上发 表了报告文学《巨灾对阵中国》,直指中国人的灾难意识,与 悲情色彩的《天堂上的云朵》不同的是,它具有强烈的思想性 和社会意义,是一篇具有震聋发馈效果的报告文学力作。
《天堂上的云朵》所
激起的感受远远超越 了一部作品、一个事 件的描述,每一个字 都弥漫着尘烟,每一 句话都掩藏着人的肢 体,每一段都是无法 言说的悲悯。《天堂 上的云朵》所具有社 会现实能量,不仅显 示出视觉媒体所不能 达到的精细、深刻与 丰富,而且令人信服 地展示了文学的量。
地震诗歌欣赏 《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 ——为地震死去的孩子们而作
《天堂上的云朵——汶川大地震,那些刻骨铭心的 生命记忆》这部报告文学将地震发生时最真实可 靠的一刹那进行集中,起到了刻骨铭心的作用。
‚这个年轻女人,是一个新娘,她,穿着丝绸的嫁衣。 她死去的地方,地震前是一条公路,旁边有村庄。地震 时,新娘子正坐着轿子出嫁。天降不测,山体坍塌,送 嫁的人们,接亲的人们,她要嫁去的地方,全都压在山 体下面。老天怜惜她的美丽,让她一人躺在那里,让大 自然最后看看她,看看自己都干了什么。‛ ‚温家宝总理曾两顾北川县城。第二次去北川,他准备 离开,临上车时,回头冲着这座已完全没有人烟的城市, 挥手告别。‛ ‚一个女孩子摆上了一个生日蛋糕,上面写着:爸爸生 日快乐。姑娘用烟卷当蜡烛,为心中的爸爸点燃了,插 在蛋糕上。‛
课堂活动
汶川地震中,我们无时无刻不为死
去者悲痛着,也无时无刻不被那些 在危险面前毫不退缩的拯救生命的 绿色守护者们感动着。为他们写下 些文字吧,用文字记录我们的感动。
温总理,你没有个总理样
温总理,你没有个总理样, 从未看见象你这么大的官还要亲临险地指挥救死扶伤; 温总理,你没有个总理样, 从未看见象你这么大的官还要为普通伤员把路让; 温总理,你没有个总理样, 从未看见象你这么大的官还会跌倒把手臂擦伤; 温总理,你没有个总理样, 从未看见象你这么大的官还会和百姓相拥而泣如此贴心肠; 温总理,你没有个总理样, 从未看见象你这么大的官一件衣服穿了十几年还神采飞扬; 温总理,你没有个总理样, 从未看见象你这么大的官雨伞要自己撑派头还不如某县乡长; 温总理,你没有个总理样, 在百姓眼里你就像一位亲切的兄长。
报告文学 中的议论
在小说等文学作品中,最忌作者的议论,
“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 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把它指点出 来。”而报告文学肩负着向读者“报告” 的任务,它可以也应该向读者报告,说 明自己的观点,因此,在报告文学中常 常出现作者的议论。这些议论如画龙点 睛,写得形象而精彩,常常引起读者内 心的共鸣。
地震一年之后,写下了下面的文字。 要求:请学生们融入感情的读一遍, 谈一谈你怎样理解现在的北川灾后 重建工作。
批评比什么都容易,建设比什么都难 朱玉
她是成为央视 2003年“中国记者风云人物”中,唯一因工作原因无法到现场领 奖的人。但和许多热言社会变革的男性记者或年轻记者不同,朱玉激动地说:“你 不能指望社会一夜进步,就如同不能指望小孩一夜长成大人。我们应该扪心自问, 自己为社会进步能够做些什么,而批评比什么都容易,建设比什么都难!” 2008年的一个秋夜,朱玉来到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为大学生们讲述抗震救灾前 线的故事。一名大学生问她,共产主义斗士、为民请命者、西方自由分子,成为中 国优秀记者的三大类型,你属于哪一种? 朱玉想了一会,用标志性的亮嗓子说道:“我介于这三者之间——对共产主义 有信仰,西方技术指导报道,最重要的,我拥有社会良心。” 说话的时候,她面若朱丹,脸圆如玉。 而就在2008年的5月,四川省北川县。一个刚刚被震恸的城市。 朱玉站在废墟前,衣服上上沾满“三天都洗不掉”的尸臭。忘了悲伤,忘了恐 惧,她从兜里掏出一个橘子,把一抹亮色留在北川中学的操场上。
“不仅仅要记住灾难,而且要总结灾难的经验教训,我们 同胞的血不能白流。”朱玉说。
天堂上的云朵
——汶川大地震,那些刻骨铭心的生命记忆
朱 玉
作者介绍
朱玉,女,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 系,1986年进入新华社工作,现为 新华社国内部政文采访室主任记者。 以调查性报道和人物报道见长。 代表作品有龙胆泻肝丸导致肾损 害、早产儿氧中毒事件、安徽芜湖 红顶商人调查等。 朱玉曾荣获首届中国记者风云人 物、全国学习雷锋先进个人、全国 抗击非典优秀记者、中直机关精神 文明建设先进个人、新华社十佳记 者等荣誉称号。
课堂小结
《天堂上的云朵》反映社会现实的
能量,不仅显示出视觉媒体所没有 达到的精细、深刻与丰富,而且令 人信服地展示了文学的力量。 心怀天下、关注现实、融入社会, 这是我们每一个大学生都应该思考 的问题和肩负的责任。
课后作业
请你用最真实的
感情,写下你对 汶川死难者的悼 念。
拓展阅读
《天堂上的云朵》作者朱玉在汶川
这篇作品的视角也不是汶川地震的全景纪实,而 是选择了震中北川的灾难直击、救援书写,可以 说是一个小范围的全景式。其中,作者写到了温 家宝、蒋敏、邱光华等人物。手法简练、情感真 挚,有一些非叙事性话语感人肺腑。
‚每一个中国人都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情感大地震, 我们从来没有为陌生人留过那么多的眼泪,我们从来没 有体会到生命中有那么多撕心裂肺的痛楚,我们从来没 有这么深刻地体会过‘平安是福’,……中国人的心灵, 从来没有如此一致地,为人的生命如此招展过,为人性 如此张扬过,民族之气,从来没有如此地浩荡过……”。
孩子 快抓紧妈妈的手 去天堂的路 太黑了 妈妈怕你 碰了头 快 抓紧妈妈的手 让妈妈陪你走
妈妈 怕 天堂的路 太黑 我看不见你的手 自从 倒塌的墙 把阳光夺走 我再也看不见 你柔情的眸
孩子 你走吧 前面的路 再也没有忧愁 没有读不完的课本 和爸爸的拳头 你要记住 我和爸爸的摸样 来生还要一起走
如何写出这种议论?
(1)叙事写人进入激动人心的高潮时,常常因作者的感情 难以抑制,情不自禁地站出来议论;而读者读到这里,也会 感情激动,看到作者的议论会拍案叫绝,觉得说出了自己的 心里话。因此,这样的议论往往是作者、读者共同发出的心 声。如《天堂上的云朵》写到一个女学生因无法献血而痛苦 时,作者情不自禁地议论道:一个普通的大学女生,以自己 的几百毫升热血为国家待命为荣!灾难打击了中国,灾难却 不能毁灭中国,因为如此的骨肉相牵,如此的血脉相连! (2)在报告文学中发表议论,必须以生动的艺术形象作基 础,否则议论就会“空洞”。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中的议论 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对此,《北京文学》编辑部
负责人深有感触地评价: “真正无愧于生活也无愧于 时代的作品,需要作者对生 活虔诚、全身心地投入和付 出,报告文学写作更需要刻 骨铭心的采访与体验,否则 作品将苍白无力,更难以真 正打动读者。”
课文结构分析
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一定
有着精当的艺术构思和巧 妙的结构安排。作者把最 精彩、最感人、自已感受 最深并最能吸引、打动读 者的关键材料,放到最显要 的地位,以增强艺术效果。 试结合文本分析本篇报告 文学的这一特点。
《天堂上的云朵》简介
新华社资深记者朱玉在汶川大 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奔赴地 震损失最惨烈的重灾区北川县 城,在为期半个月的采访中与 当地灾民同生死共患难。返京 后,她一个人关在小屋里,日 以继夜地写作,每每悲情难抑, 禁不住失声痛哭。如此刻骨铭 心的生死体验,如此含泪带血 的情感宣泄,让作品刚一面世 就感动了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