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栏杆拍遍》(精品)

合集下载

梁衡《把栏杆拍遍》阅读训练及答案

梁衡《把栏杆拍遍》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 题。

把栏杆拍遍梁衡①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②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他永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

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③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④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

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军旅诗人王昌龄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

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

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

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⑤谁能懂得他这个游子的心情,实际上是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呢?⑥辛弃疾名弃疾,但他那从小使枪舞剑,壮如铁塔的五尺身躯,何尝有什么疾病?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⑦他得的是心郁之病啊。

他甚至自嘲自己的姓氏: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

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

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

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

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永遇乐》)⑧你看“艰辛”“辛酸”“悲辛”“辛辣”,真是五内俱焚。

把栏杆拍遍阅读答案

把栏杆拍遍阅读答案

把栏杆拍遍阅读答案《把栏杆拍遍》阅读材料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在我看到的资料里,辛弃疾至少是快刀利剑地杀过几次人的。

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

他又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他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并兼任书记长,掌管印信。

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

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

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

不想就这几天之内又变生肘腋,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

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

说来,他干这场壮举时还只是一个英雄少年,正血气方刚,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

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比如那首著名的《破阵子》。

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再无用武之地。

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水龙吟》)这是他登临建康城赏心亭时所作。

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辛词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像。

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这样不为朝廷喜欢呢?他在一首《戒酒》的戏作中说:“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

《把栏杆拍遍》好句摘抄

《把栏杆拍遍》好句摘抄

《把栏杆拍遍》中的好句摘抄如下:
1、生命真是一个奇迹。

一枝从污泥里长出的夏荷,竟开出雪一样洁白纯净的花儿;一只细细黑黑的萤火虫,竟能在茫茫黑夜里发出星星般闪亮的光。

2、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3、像一尊雕塑,老是那么个表情:不乐不忧,不慌不忙,不焦不躁。

4、宽容是一种坦荡,可以无私无畏,无拘无束,无尘无染。

5、仅仅活着是不够的,还需要有阳光、自由和一点花的芬芳。

6、无论怎样受磨难和不幸,不管怎样被仇恨和痛苦所压倒,都要咬着牙发奋读书,都要让心灵去感受书本的魅力。

7、只有一次,我有机会目睹黄河的雄姿,那就是从大吊桥上往下看,我仿佛在惊涛骇浪中,寻找着黄河的足迹。

但是,但是尽管它旁边有滚滚的沙尘,那淙淙的流水声和那河岸上绵延不绝的黄沙,仍在我的心中勾勒出那如诗如画的美景。

8、生命的过程,就是时间消费的过程。

在时间面前,最伟大的人也无例外,同归于尽。

从出生之日起,就永远在等待着死亡。

9、不为虚渺的擦肩而过,而把许多浓浓的心事,婉转成岁月的沉香。

10、学会赞赏吧,它能让你出口成金;学会欣赏吧,它能让你懂得礼仪;学会祝福吧,它能让你友遍天下……学会赞赏、欣赏和祝福,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把栏杆拍遍》课件-高二语文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

《把栏杆拍遍》课件-高二语文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

本文写法
“知人以论世,读诗以观心”,作者紧紧环绕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 志士成为爱国词人这一中心,不仅叙述了他不平凡的经历和事迹,而且 联系到他所处的特殊时代,并由此探索了他成长为词人的心路历程,从 而使这位历史人物活生生地耸立在我们的眼前,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这 位伟大的爱国词人的政治抱负、人格力量和内心世界。
整体感知
这是一篇带有人物评传性质的散文,在作者看 来辛弃疾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提示:抓住作者评析时的关键句)
关键句:“辛弃疾这个人,词人本质是武人,武人本质是政人。” 在作者看来,辛弃疾其实是一位“时刻忧心如焚的政治家”,他“由 行伍出身,以武起事”,“最终以文为业”,成为一位大词人。
1.“武人”辛弃疾
示例:
《破阵子》——气势磅礴的报国之作 《水龙吟》——忧国孤客的悲愤之作 《菩萨蛮》——心忧山河的心郁之作 《永遇乐》—— 自嘲姓氏的辛酸之作 《摸鱼儿》—— 借史抨政的忧愤之作 《水调歌头》——咀嚼闲愁的寂寞之作 《丑奴儿》—— 深含政治的婉约之作
质疑探究
联系文本,思考讨论:作者为什么说,要是为辛弃疾造像, 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为什么本文着重评价了辛 弃疾这一历史人物,题目不用“辛弃疾传”或“好一个辛弃 疾”……而题目也用“把栏杆拍遍”?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 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 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 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 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我们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 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遍地哭诉, 一次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 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因此,“把栏杆拍遍”是最能展现辛弃疾内在思想 情感的外延举动,集中展示了他个性人物形象的特殊 魅力。是泱泱三百年大宋王朝产生的唯一一个、前无 古人后无来者的辛弃疾的招牌动作!

把栏杆拍遍——精选推荐

把栏杆拍遍——精选推荐

把栏杆拍遍梁衡把栏杆拍遍他像一块铁,时而被烧红锤打,时而又被扔到冷水中淬火。

有人说他是豪放派,继承了苏东坡,但苏的豪放仅止于“大江东去”,山水之阔。

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锤打时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

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可能飞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才能震聋发聩。

我们承认艺术本身的魅力,更承认艺术加上思想的爆发力。

真正的诗人,最善以常人之心言大情大理,能于无声处炸响惊雷。

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

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做刀枪之力,二不能化做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做诗词。

他并不相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

他的成名,要有时代的运动,像地球大板块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冷静思考。

所以积三百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林则徐是被皇帝远远甩出去的一块破砖头,但这块破砖头还未落地就被中下层官吏和民众轻轻接住,并以身相护,安放在他们中间。

不管你怎样的怒吼、狂笑、悲歌,那空旷的戈壁瞬间就将这一切吸收的干干净净,这比有回音的囚室还可怕。

林则徐是一个有经天纬地之才的良臣,是可以作为历史坐标点的人物。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他没有一点私欲,不必向任何人低头,为了自己抱定的主义,他能容的下一切不公平。

他们能摆拖权力高压和私利荣辱,直接对历史负责,所以也被历史所接受,所记录。

林则徐真是干了一场“非分”之举。

他以罪臣之分,而行忠臣之事。

而历史与现实中也常有人干着另一种“非分”的事,即凭着合法的职位,用国家赋予的权力去贪赃营私。

他们被历史捉来,钉在了耻辱柱上。

可知,世上之事相差之远者莫如人格之分了有人以罪身而忍辱负重,建功立业,有人以功位而鼠窃狗盗,自取其耻,自取其罪。

原创精品课件 把栏杆拍遍19页PPT

原创精品课件 把栏杆拍遍19页PPT
原创精品课件 把栏杆拍遍
16、人民应该为法律而战斗,就像为 了城墙 而战斗 一样。 ——赫 拉克利 特 17、人类对于不公正的行为加以指责 ,并非 因为他 们愿意 做出这 种行为 ,而是 惟恐自 己会成 为这种 行为的 牺牲者 。—— 柏拉图 18、制定法律法令,就是为了不让强 者做什 么事都 横行霸 道。— —奥维 德 19、法律是社会的习惯和思想的结晶 。—— 托·伍·威尔逊 20、人们嘴上挂着的法律,其真实含 义是财 富。— —爱献 生
谢谢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

《把栏杆拍遍》800字作文

《把栏杆拍遍》800字作文

《把栏杆拍遍》800字作文
作文开始:
这是一条繁忙的街道,满是人群在一边奔跑,一边准备着去做接下来要做的事情。

不远处有一条栏杆,此时正有一位年轻人,手中拿着一部相机,站在栏杆上,慢慢地把栏杆拍遍了一遍又一遍。

他的目光是凝重的,似乎在捕捉什么瞬间,就像是在捕捉一段背后的故事,或者看到了某种不同的世界。

他的动作比较慢,拍摄的画面像是一张张鲜活,深入每个细节,把他眼中这栏杆全部展现出来。

他拍完一边,又转向另一边,不停地拍着栏杆,一会儿拍到某处就多留一会儿,一会儿拍着又移动,似乎在不断发现不同的瞬间,然而,这一切又有什么意义呢?
思索着,他又放下了相机,看了一下,嘴角描绘出一丝微笑,似乎对自己的结果很满意。

这时,他终于把栏杆拍遍了,他却没有有立即离开,而是再次看着栏杆,细细的望了望。

慢慢的,他的目光变得柔和,似乎发现了某种秘密,他越看越沉静,整条街道上的键声、车辆声,都仿佛了被遗忘,此时此刻,他只看到栏杆,他只用心去感受,一切都变得。

把栏杆拍遍

把栏杆拍遍

把栏杆拍遍历史的画卷缓缓打开,又慢慢落下。

黑白两色的水墨在天空留下两道泪痕,黑色的泪,染上了天际的半边。

风尘仆仆,也好,大气磅礴也罢。

都不如你临江而立,抱着栏杆,对月轻吟。

把栏杆拍遍,吹散阴霾。

我伫立于黄鹤楼,纵观全景。

往昔一幕幕浮现,来时的脚印被浅浅淡淡的水雾所吞没。

昨日的失意早已被这今日的风景埋葬,过去种种,无论喜乐悲哀,在此刻已经烟消云散,毫无踪迹可寻。

为什么要想那些不愉快的事?为什么还要忆及旧日?回忆只会让人感到更加痛苦。

收拾心情,过去就是过去,重新开始,你才能发现你前进的方向。

你要记住,永远有比你高大的山峰,当你与它们对视时,你便渺小了。

时间在流逝,岁月催人老,无论何时何地,只有跟随时间的脚步,才能得以长久。

我看见的不仅是湖面波光粼粼,满载秋水,还有东坡先生远眺的思绪。

眼里有花开,心中有清欢,便不会迷惘。

先生之风,随风飘扬。

初登古迹时,映入眼帘的是鹤舞白云间,还有天地苍茫。

路旁是几棵松树,很是苍翠,充满了生机。

近处则是粉墙黛瓦,柳枝拂面,亭台依水。

游人来来往往,欢笑声萦绕耳畔。

正是苏子泛舟之处。

浩瀚的江面平静如镜,皓月倒映其中,如同洒下的碎银,美丽极了。

微风徐来,柔软的江面荡起层层涟漪,就像舞动的精灵。

泛舟江面,人醉而神游。

悠哉悠哉,自在洒脱。

眼前的是物亦是人,心中有明月,则无须他求。

偶然一次与朋友闲谈,聊起心仪的学校,话题一转,却说起苏轼。

“别人都称赞他学富五车,诗词歌赋,无一不精,但我却认为他最出众的并不是这些。

”“哦?那是哪一点呢?”“我觉得他最有魅力的是那颗赤诚的心。

”“噢?那我倒是有些好奇了。

”朋友摆出一副洗耳恭听的模样。

我喝了口茶,幽幽说道:“苏轼是个官迷,他曾经一度仕途顺利,但他仍然抱着积极入世的态度,所以尽管他大器晚成,但是才华毕露。

后来王安石变法遭到重创,朝中势力均衡被打破,皇帝采用激烈手段镇压。

苏轼受到牵连,被贬至黄州。

自己当时的心境是怎样的?我不知道。

但从他的《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可以看出苏轼内心的孤寂和愁苦。

《把栏杆拍遍》(精品)

《把栏杆拍遍》(精品)
• 1、宋代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中记载, 一个“与世相龃龉jǔyǔ ”的刘孟节,他常 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歔欷独语,或以 手拍栏杆。尝有诗日:“读书误我四十年, 几回醉把栏杆拍”。所以,“栏杆拍遍”
往往表示借拍打栏杆来发泄心中说不出 来的抑郁苦闷之气。《水龙吟》(朗读,
感悟)
• 2、作者读懂了这位爱国词人在痛拍栏杆时 一定想起了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的 英雄之势。《破阵子》(朗读、感悟)
• 而如今自己被迫脱离政治,只许旁观,不 得插手,更不得插嘴。空有一身力,空有 一腔志,空有一颗爱国心,又能向何处使 呢?唯有痛拍栏杆,把栏杆拍遍,才能发 泄出郁积已久的悲愤之心。(板书:悲愤) 所以,我们今天读其词,总能清清楚楚地 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遍地哭诉,一次次 地表白,总忘不了他在夕阳中扶栏远眺, 望眼欲穿的形象。
• 再如,由"弃疾",联想到他忧国的心病,联想 到他表达这种忧思的词作。
• 总之,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把辛弃疾由爱国志 士到爱国词人的心路历程展现了出来。
• 2、比较可以使人物的性格更加鲜明、突出, 《把栏杆拍遍》是如何运用这一手法的? 作者列举了哪些历史人物?又是从哪些方 面着眼去比较的?
• 明确:对比手法是作家们常用的艺术手法 之一,梁衡也不例外。他在本文中就多处 运用了对比,使人物形象更为鲜明突出。
• 阅读指导 • 这是一篇带有人物评传性质的散文,作者
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叱咤风云而又命途多舛 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形象,揭示的是辛弃 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 程及原因。文章较多地引用了辛弃疾本人 的词作,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这是本文的 一大写作特点。但也可能给阅读带来一定 的困难。阅读时,可以采取观其大略的方 法,不求对这些词作过细过深的理解。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范文(精选14篇)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范文(精选14篇)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范文(精选14篇)《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1这个暑假,我有幸读了梁衡先生《把栏杆拍遍》这本书,阅读之后,我的感触很深。

使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许多名人的内心思想和处境。

《把栏杆拍遍》是我喜爱的散文集之一。

其中,光听这个名字就让人感觉很深奥,更是让我迫不及待的去打开它,阅读它。

这本散文中最让我难忘的,一篇是《觅渡、觅渡、觅何处?》,这篇文章介绍了文学家,革命家瞿秋白从转党为文到从容就义的过程。

他一开始就不是舞刀弄枪的人,他不仅黄埔军校讲课,也在上海大学讲过课,他的才华熠熠闪光,听课人的挤满礼堂,爬上窗台,甚至连学校的老师也挤进来听。

瞿秋白与鲁迅,矛盾,郑振铎这些现代文化史上的高峰,也是齐肩置顶的呀。

他的文化,他的才华令我对他产生了浓浓的钦佩之情。

然而瞿秋白的从容就义,我觉得更是不应该,他被王明等人一巴掌打倒,永不重用,在长征时借口他有病,不带他北上,而比他年纪大的,身体弱的徐特立,谢觉哉等人都安然到达陕北,活到了建国的.那一天。

是被王明这些左倾路线分子所杀,好比是被自己人按住脖子,等待好让敌人的屠刀来砍。

而瞿秋白先是仔细的独白,然后就去从容就义枪决了。

所以我觉得瞿秋白的就义,实在是不应该发生,共产党又失去了一名无产阶级革命家。

瞿秋白死后,鲁迅亲自为他编文集,装帧和用料在当时都是一流的。

由此可见,鲁迅与瞿秋白之间的友谊就像马克思和恩格斯一样完美。

《把栏杆拍遍》是一本重点介绍一些历史和革命人物的散文,这本书让我十分难忘。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2读了梁衡先生的散文《把栏杆拍遍》。

通过此文我才真正了解辛弃疾充满豪情与苍凉的一生。

掩卷沉思,再三咀嚼。

如不是有渊博的学识,深邃博大的思想,梁衡先生怎能从中发出如此多的感悟?《把栏杆拍遍》一文中富有哲理的句子如同一泓清泉沁人心扉,笔下所绘的稼轩一颦一笑若隐若现。

于是,在梁衡先生字里行间所注入的无限深情中,真切感受到先生对词人的同情和惋惜。

我想如果稼轩在世,也会有当年白乐天那种“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感慨。

梁衡散文:把栏杆拍遍

梁衡散文:把栏杆拍遍

梁衡散文:把栏杆拍遍梁衡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在我看到的资料里,辛弃疾至少是快刀利剑地杀过几次人的。

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

他又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他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并兼任书记长,掌管印信。

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

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

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

不想就这几天之内又变生肘腋,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

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

说来,他干这场壮举时还只是一个英雄少年,正血气方刚,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

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

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

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礡之势。

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

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军旅诗人王昌龄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把栏杆拍遍阅读理解

把栏杆拍遍阅读理解

把栏杆拍遍阅读理解第一篇嗨,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把栏杆拍遍》这篇文章。

一开始读的时候,我就被那股子气势给吸引住啦!感觉作者像是拿着一把神奇的画笔,把历史中的人物一个个鲜活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你看那辛弃疾,一身的豪情壮志,却总是不得志。

他想为国家出力,可命运就爱跟他开玩笑。

那种无奈,那种悲愤,真让人心里酸酸的。

文中描写他拍栏杆的那一段,哇,我仿佛能听到那一声声的拍打声,好像在诉说着他内心的不甘和痛苦。

这一拍,拍出了多少的忧愤,多少的壮志未酬啊!而且哦,作者的文字特别有感染力,让我读着读着就沉浸在里面了。

就好像我穿越回了那个时代,站在辛弃疾的身边,感受着他的喜怒哀乐。

我觉得这篇文章不仅仅是在讲辛弃疾的故事,更是在让我们思考人生。

有时候,我们也会有那种理想和现实差距很大的无奈,对吧?但咱们可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一直苦闷下去,还是得想办法找到属于自己的出路。

怎么样,小伙伴们,你们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是不是也有很多感触呀?快来和我分享分享!第二篇嘿,朋友们!咱们又见面啦,今天来聊聊《把栏杆拍遍》。

刚看到这个题目,我就好奇得不行,到底为啥要把栏杆拍遍呢?读了才知道,这里面藏着好多好多的故事。

文章里的辛弃疾,那叫一个厉害!能文能武的,可就是运气不太好。

他一心想着保家卫国,可朝廷不给他机会,这得多憋屈啊!每次想到他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样子,我就忍不住给他点赞。

再想到他被闲置,心里的抱负没法实现,又觉得好心疼。

作者对他的描写太生动啦,我都能想象出辛弃疾皱着眉头,满脸忧愁地拍着栏杆的情景。

那栏杆估计都被他拍疼了,哈哈。

不过呢,我觉得这也是一种发泄,一种对命运的抗争。

虽然他没能在官场上大展宏图,但他的诗词却流传了下来,让我们记住了这位英雄。

读这篇文章,我也明白了,人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遇到困难别灰心,就像辛弃疾一样,坚持自己的信念,总会有发光的时候。

朋友们,你们是不是也从这篇文章里学到了很多呢?。

《把栏杆拍遍》梁衡

《把栏杆拍遍》梁衡

把栏杆拍遍梁衡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在我看到的资料里,辛弃疾至少是快刀利剑地杀过几次人的。

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

他又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他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并兼任书记长,掌管印信。

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

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

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

不想就这几天之内又变生肘腋,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

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

说来,他干这场壮举时还只是一个英雄少年,正血气方刚,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

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

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像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

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

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军旅诗人王昌龄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

《把栏杆拍遍》作文

《把栏杆拍遍》作文

标题为《把栏杆拍遍》的中文作文
把栏杆拍遍
把栏杆拍遍,把秋风拍满,把落叶翻来覆去,把满地的温暖拍满。

把栏杆拍遍,把秋天的美拍满,把落叶在空中飞舞,把满地的绿色拍满。

把栏杆拍遍,把秋天的温暖拍满,把落叶在树梢上摇曳,把满地的温馨拍满。

把栏杆拍遍,把秋天的美丽拍满,把落叶在地上漫步,把满地的清新拍满。

把栏杆拍遍,把秋天的温暖拍满,把落叶在林间搅动,把满地的欢乐拍满。

把栏杆拍遍,把秋天的美景拍满,把落叶在林间翩翩,把满地的温暖拍满。

把栏杆拍遍,把秋天的美丽拍满,把满地的温暖拍满,把秋天的美景拍满,把温暖的滋味拍满。

把栏杆拍遍,一起拍满秋天的美丽,一起拍满满地的温暖,一起拍满林间的翩翩,一起拍满满地的欢乐。

《把栏杆拍遍》800字作文

《把栏杆拍遍》800字作文

《把栏杆拍遍》800字作文
作文开始: 这是一条繁忙的街道,满是人群在一边奔跑,一边准备着去做接下来要做的事情。

不远处有一条栏杆,此时正有一位年轻人, 手中拿着一部相机,站在栏杆上,慢慢地把栏杆拍遍了一遍又一1遍。

他的目光是凝重的,似乎在捕捉什么瞬间,就像是在捕捉一段背后的故事,或者看到了某种不同的世界。

他的动作比较慢,拍摄的画面像是一张张鲜活,深入每个细节,把他眼中这栏杆全部展现出来。

他拍完一边,又转向另一边,不停地拍着栏杆,一会儿拍到某处就多留一会儿,一会儿拍着又移动,似乎在不断发现不同的瞬间,然而,这一切又有什么意义呢?
思索着,他又放下了相机,看了一下,嘴角描绘出一丝微笑,似乎对自己的结果很满意。

这时,他终于把栏杆拍遍了,他却没有有立即离开,而是再次看着栏杆,细细的望了望。

慢慢的,他的目光变得柔和,似乎发现了某种秘密,他越看越沉静,整条街道上的键声、车辆声,都仿佛了被遗忘,此时此刻,他只看到栏杆,他只用心去感受,一切都变得。

《把栏杆拍遍》ppt课件

《把栏杆拍遍》ppt课件
忧民情;复国志,心不安,壮志难酬,艰辛 “酸辛”、“悲辛”、 “辛辣” ,忠心,痴情,寂寞
结构划分: 1节:辛弃疾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独特地位
2—16节: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的;而是 用刀和剑刻成的;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 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17节:多种因素成就一个爱国词人辛弃疾
解读文本
作者梁衡在 把栏杆拍遍一文中为我们塑造了 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形象;他以宏大的历史视野,选 取八首辛词,勾勒出辛弃疾的生平经历
3 作者花了六年时间解读辛弃疾;还原出一个普通而 真实的辛弃疾 让我们感受到辛弃疾一颗炽热的爱国心 在其悲愤的血肉之躯中震颤,跳动 呐喊…… 作者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 在词人把栏杆拍遍的振聋发聩的声响中,我们读出了 辛弃疾真实的复杂的心情: 不满、愤懑、焦虑、懊恼、无耐、等待、企盼……在 空有一腔报国之志,在被抛弃的感叹和无奈中,他一 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给我们留下了一首首用 刀和剑、用血和泪铸成的词作。
辛弃疾还在词中表现自己观点:要想 谋取高官显爵,就得扭曲辛家的刚直性格, 逢人陪笑地过日子。全篇如话家常,然谈 笑间抒发己见,可谓绵里藏针,倾向鲜明。
更能消 几番风雨;匆匆春又 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 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 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 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第三处对比是将辛弃疾的豪放与苏轼的豪放做比较
苏辛都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因此文学史上是将 苏辛并称的,但作者却在同中见出异来,他认 为:“苏的豪放仅止于‘大江东去’,山水之 阔。”因为“苏正当北宋太平盛世,还没有民 族仇 复国来炼其词魂,也没有胡尘飞、金戈鸣
来壮其词威”。而“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 事包括社会、民族、军事等矛盾所挤压、扭曲、 拧绞、烧炼、锤打时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 的感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诗歌,也只 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可能飞翔、才能燃 烧、才能炸响、才能振聋发聩”,而辛词正是 这样的词。

《把栏杆拍遍》阅读练习及答案

《把栏杆拍遍》阅读练习及答案

《把栏杆拍遍》阅读练习及答案《把栏杆拍遍》阅读练习及答案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词为业,成为大诗词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他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

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

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军旅诗人卢纶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撒大漠,马革裹尸的。

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

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

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水龙吟》)谁能懂得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是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呢?这是他登临建康赏心亭时所作。

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挥刀纵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辛词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我们今天读其词,总能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忠臣,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说到辛词的笔力多深,是刀刻也罢,血写也罢,其实他的追求从来不是要做一个词人。

作为封建知识分子,对待政治,他不像陶渊明那样浅尝辄止,再不染政;也不像白居易那样长期在任,亦政亦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 一个爱国臣子,一遍遍地哭诉,一次次地 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 望眼欲穿的形象。”
• 3.从文章所引用的词中,看出辛弃疾得的 是什么心病?

• 提示:“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 圆,山河碎,心不安。”
• 4.辛弃疾在带湖别墅闲居时的心情是怎样 的?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 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月夜行黄沙道中·调寄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青玉案·元夕
• 归纳文章的写作特色 • 1.联想和想象丰富
• 本文揭示的是古代文学大家的心路历程, 仅靠占有史料和作家本人的作品是不够的, 还必须要有大胆的联想和想象。本文作者 就是这样。或由辛弃疾的事迹,联想到他 的词作;或由他的词作,联想到他所处的 时代、他的事迹和内心世界等等。
• 例如,在第三段简要述说了辛弃疾南归的遭遇后, 就联想到他的《破阵子》《水龙吟》两首词,引 述下来并加以评说,把一个热切盼望重返沙场痛 杀贼寇,而又壮志难酬的爱国将军的悲愤形象展 现在读者面前。接着,又自然联想到一个问题: 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不为朝廷喜欢?作者引用了 辛弃疾本人的话,并且概述了有关辛弃疾的事迹 以及朝廷的心态,揭开了其中的谜底,这就是他 太爱国家、百姓、朝廷了,只要一有机会就真抓 实干,时刻准备冲上前线去,这就让主和苟安的 朝廷心烦,惹来诽谤,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
• 而如今自己被迫脱离政治,只许旁观,不 得插手,更不得插嘴。空有一身力,空有 一腔志,空有一颗爱国心,又能向何处使 呢?唯有痛拍栏杆,把栏杆拍遍,才能发 泄出郁积已久的悲愤之心。(板书:悲愤) 所以,我们今天读其词,总能清清楚楚地 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遍地哭诉,一次次 地表白,总忘不了他在夕阳中扶栏远眺, 望眼欲穿的形象。
• 第一处运用对比是在引用了《破阵子》之 后,作者先将它与岳飞的《满江红》比较, 认为只有《满江红》可以与之媲美,然后 又用杜甫的“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卢纶的“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与之 对比,认为“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像、抒 发和描述”,从而突出了辛词的“凛然杀 气和磅礴之势”。
• 第二处对比是将他与陶渊明、白居易的从 政经历对比,他认为辛弃疾“对待政治”, “不像陶渊明那样浅尝辄止,便再不染政; 也不像白居易那样长期在任,亦政亦文”。 因为“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 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他有一身早练 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劲”。他“不计较 ‘五斗米折腰’,也不怕谗言倾盆”。所
• 词人本身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 政治家、军事家。辛弃疾“把栏杆 拍遍”,把爱国之歌一首首唱响, 把悲怆之声一声声喊响。他曾经埋 头苦干,他曾经拼命硬干,他曾经 为民请命,他是中国历史的脊梁, 他是中华民族的支柱,他是中国文 化的血肉。
第三部分(17)多种因素成就一个爱国词人 辛弃疾。
• 自读思考 • 1.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只能笔走龙蛇,泪洒
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 息和无奈的自嘲”? • 2.为什么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 用刀和剑刻成的”,“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 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 3.从文章所引用的词中,看出辛弃疾得的是什 么心病? • 4.辛弃疾在带湖别墅闲居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 5.辛弃疾的词与其他文人的词相比,其独特性 表现在哪里?为什么有这样的独特性? • 6.哪些因素促使辛弃疾成为一代爱国词人的?
• 第四处对比是将辛弃疾的婉约词与柳永、 李清照的婉约词作比较,他认为“柳、李 的多情多愁仅止于‘执手相看泪眼’、
‘梧桐更兼细雨’,而辛词中的婉约言 愁之笔,于淡淡的艺术美感中,却含 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理”。这些都是
很有见地的精辟之语。 • 这些比较有作品内容的比较,有人物遭际
的比较,有作品风格的比较。这些比较的 对象,看似大同,实有小异。能看出同中 之异的才是真正的高手。
• 讨论以上问题,可以结合勾画关键语句进行。如 果能画.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只能笔走龙蛇, 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 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 提示:“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 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 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
• 阅读指导 • 这是一篇带有人物评传性质的散文,作者
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叱咤风云而又命途多舛 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形象,揭示的是辛弃 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 程及原因。文章较多地引用了辛弃疾本人 的词作,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这是本文的 一大写作特点。但也可能给阅读带来一定 的困难。阅读时,可以采取观其大略的方 法,不求对这些词作过细过深的理解。
• 4、辛弃疾在痛拍栏杆时,内心积聚的 复杂情感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 冲击积聚,化成忧心如焚,百感交集 的人间愁绪。《丑奴儿》(少年不识 愁滋味)
讨论并借助课文的有关分析,为每首词拟一 个标题:
《菩萨蛮》———心郁之作
《永遇乐》———心焚之作
《摸鱼儿》———心苦之作 《水调歌头》——心寂之作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 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 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 香去。众里寻他千,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 余,山深闻鹧鸪。
• 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时,要注意抓住辛弃 疾的“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的 抱负和这种抱负不能实现的悲愤、忧愁心 情,以及这种抱负和心情在词作中的反映。
结构划分:
第一部分:(1)辛弃疾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 独特地位。
第二部分:(2-16)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 成的,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不是用墨来写, 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 绍兴三十一年(1161),参加耿 京领导的起义军,担任掌书记。
• 绍兴三十二年(1162)擒拿张安 国。
• 宋高宗任命其为江阴签判,开始 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时才23岁。
• 淳熙八年(1181)冬,42岁时, 受弹劾被免职,归居上饶,闲居 20年。
• 宁宗嘉泰三年(1203),韩侂胄 辛弃疾 起用主战派人士,已64岁的他被 1字1幼40安-1,20号7 稼轩任居为士 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于 历城人。 开禧元年(1205)重回故宅闲居。
• 6.哪些因素促使辛弃疾成为一代爱国词人 的?

• 提示:“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 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 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 打…… 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涨,冲击积 聚。”“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 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 道。”“说到底,才能和思想是一个人的 立身之本。”
以“随时局起伏,他就大忙大闲,大起 大落,大进大退”。
• 第三处对比是将辛弃疾的豪放与苏东坡的 豪放作比较。苏辛都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因此文学史上是将“苏辛”连称的,但梁 衡却在同中见出异来,他认为:“苏的豪 放仅止于‘大江东去’,山水之阔。”因 为“苏正当北宋太平盛世,还没有民族仇、 复国志来炼其词魂,也没有胡尘飞、金戈 鸣来壮其词威”。而“真正的诗人只有被 政治大事(包括社会、民族、军事等矛盾) 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捶打时才可 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为 正义的化身。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 鼓荡下,才可能飞翔,才能燃烧,才能炸 响,才能振聋发聩”,而辛弃疾的诗正是 这样的诗。
• 提示:“一个正当壮年又阅历丰富、胸 怀大志的政治家,却每天在山坡和水边踱 步,与百姓聊一聊农桑收成之类的闲话, 再对着飞鸟游鱼自言自语一番,真是‘闲 愁最苦’,‘脉脉此情谁诉’。”
• 5.辛弃疾的词与其他文人的词相比,其独 特性表现在哪里?为什么有这样的独特性?
• 提示:“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包 括社会、民族、军事等矛盾)所挤压、扭曲、 拧绞、烧炼、锤打时,才可能得到合乎历 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 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可 能飞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才能振聋 发聩。”
• 学习本文大体可分三步进行:
• 第一步,初读课文,了解辛弃疾由一个爱 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了解他的词 作及其本人在文学史上的惟一性和独特性;
• 第二步,再读课文,体会联想对表现辛弃 疾形象的作用;
• 第三步,向课外拓展,引导学生通过联想 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 文章的第一段是全文的总起,它告诉读者, 全文要探索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 士成为爱国词人的,以及这个过程是如何 决定了他的词、他本人在文学史上的惟一 性和独特地位的。这是文章要告诉读者的 主要问题。抓住这个问题,就抓住了理解 文章的关键。
梁衡(1946--)山西霍县人,1968年毕业 于中国人民大学。长期在基层当记者,现任 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 全国记协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 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 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有三篇散文 (《晋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 感》)入选中学教材。主要著作有《新闻三 部曲》,《数理化通俗演义》,散文集《名 山大川》《人杰鬼雄》。
• 1、宋代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中记载, 一个“与世相龃龉jǔyǔ ”的刘孟节,他常 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歔欷独语,或以 手拍栏杆。尝有诗日:“读书误我四十年, 几回醉把栏杆拍”。所以,“栏杆拍遍”
往往表示借拍打栏杆来发泄心中说不出 来的抑郁苦闷之气。《水龙吟》(朗读,
感悟)
• 2、作者读懂了这位爱国词人在痛拍栏杆时 一定想起了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的 英雄之势。《破阵子》(朗读、感悟)
梁衡
这副对联写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