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亚军】一道题彻悟高考文言文翻译六大原则

合集下载

已改好::::::从高考题领会文言文翻译六要诀

已改好::::::从高考题领会文言文翻译六要诀

文言翻译五要诀一、留(原词保留):像古汉语中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官名、朝代名、度量衡单位等词语,译时均可保留原词,不必翻译。

二、换(古今词代替):换,主要指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讲法,将通假字换成本字。

1、颜回对曰:“以政知之。

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

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

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

今东野毕之御也,升马执辔,衔体正矣;步骤驰骋,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尽矣,然而扰乃求马不已。

臣以此知之。

”公曰:“善,诚若吾子之言也。

吾于之言,其义大矣,愿少进乎?”颜回曰:“臣闻之,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作,马穷则佚。

自古至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

”公悦。

译文:颜回回答说:“凭治理国家可以知道。

从前帝舜擅长管理百姓,造父擅长驭马。

舜不穷尽百姓的力,造父不穷尽马力。

因此舜没有逃亡的百姓,造父没有逃跑的马。

现在东野毕驭马,登车执辔,正体端坐;急速驾驶,用尽朝礼;经历危险的地方到达远方,马力用尽了,然而还不停的苛求马。

我凭这知道。

”定公说:“对,的确像先生你所说的那样。

先生的话,意义很大啊,希望你再说一些?”颜回说:“我听说,鸟急了就会乱咬,兽急了就会乱抓,人急了就会叛乱,马急了就会逃跑。

从古到今,没有听说使他的臣民穷困而国家没有危险的啊。

”定公很高兴。

译文:“自古至今,从无使他的臣民窘迫而(自己)却能没有危险的君主。

”解说:“穷”,今天作“贫穷”讲,而这儿是“困窘”、“窘迫”的意思,而且是使动用法。

2、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

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

2020高考文言文:文言文翻译原则

2020高考文言文:文言文翻译原则

2020高考文言文:文言文翻译原则文言文翻译是高考语文中的重要题型,对于学生的文言文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

要想在这一题型中取得好成绩,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原则至关重要。

准确原则是文言文翻译的首要原则。

准确理解原文的词义、句意,是进行准确翻译的基础。

在翻译过程中,不能随意增减或改变原文的意思。

例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应理解为“驻军、驻扎”,如果翻译成“军队”,就与原文意思不符。

对于一些多义词,要根据上下文准确判断其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比如“兵”这个字,在“兵者,凶器也”中是“兵器”的意思;在“可汗大点兵”中则是“士兵”的意思。

信原则要求忠实反映原文的风貌。

这意味着不仅要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还要尽可能保留原文的语言风格和特点。

对于一些古代的专用词汇、称谓、典故等,不能随意用现代词汇替代。

比如“朕”这个词,在古代是皇帝的自称,如果翻译成“我”,就失去了原文的特定意味。

达原则强调译文要通顺流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不能生硬地照搬原文的句式结构,而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转换。

比如,文言文中常出现的倒装句,“何陋之有”是宾语前置,翻译时应调整为“有何陋”,“马之千里者”是定语后置,应译为“千里马”。

在保证意思准确的前提下,让译文更易于理解。

雅原则是对译文质量的更高要求。

要使译文具有一定的文采,用词恰当、优美。

但在高考中,重点还是在于准确和通顺,雅的要求相对次要。

不过,在能够准确达意的基础上,适当运用一些优美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可以为译文增色。

在具体的翻译操作中,还需要遵循“留、删、换、调、补、贯”的方法。

“留”就是保留原文中的一些词汇,如人名、地名、官名、年号、器物名等专有名词。

比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其中“庆历”“滕子京”“巴陵郡”就可以直接保留。

“删”则是删除那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比如句首发语词“夫”、句中起停顿作用的“之”等。

像“夫战,勇气也”中的“夫”,“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的“之”,在翻译时可以删去。

高考文言文翻译原则和技巧

高考文言文翻译原则和技巧

按现代汉语语法习惯将逐一解 释出来的词义连缀成句。
誊 逐一查对草稿纸上的译句后字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述 而》)
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 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 当我的老师的人在里面。
6、无中生有的增添内容。句中划线 的部分就是多余的。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成:寻找人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 没有找到。
7、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 本句翻译时未把定语放回到中心词前 边。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 说》)
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也已经很 久了。
3、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句中的 “也”字在翻译时应当删去。
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
(《赤壁之 战》)
译成: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 改变了脸色的。
4、省略成分没有译出。 “以”的后 边省略了“之”,指代“曹操的书 信”。不补充出来,意思就不清晰完 整。
借代,只把所借代的事物写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即可
译文:我认为老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 不相互欺骗,更何况是大国呢?
古文中使用借代、用典、互文、 比喻等,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灵活、 贯通地译出。
说方法
“字字落实”
留删换
“文从句顺”
调补贯
文言文翻译的步骤
切 以词为单位,用“/”切分句子。

审 审清采分点即两类考点。



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
字换成本字,将单音词换成双音词,将 古词换作现代词。换言之,留的留下, 删的删去,其他的都是“换”的对象了, 这是字词翻译的重点所在。
把文言句中的谓语前置句、宾语 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 置句及其它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 的要求调整过来。

已改好::::::从高考题领会文言文翻译六要诀

已改好::::::从高考题领会文言文翻译六要诀

从高考题掌握文言翻译五要诀一、留(原词保留):像古汉语中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官名、朝代名、度量衡单位等词语,译时均可保留原词,不必翻译。

二、换(古今词代替):换,主要指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讲法,将通假字换成本字。

1、可晨驰至富家,发椟出券归其主。

(2005年高考重庆卷)译为:侯可一大早骑马直奔富人家,打开木匣拿出田契归还他的主人。

分析:此句中的“晨”是名词用作状语,可译为“在早晨”“一大早”。

如果不能识别名词活用就很难获得满分。

2、大用则王,小用则亡。

(2005年高考)译为:用在大处就可称王,用在小处就会身亡。

分析:此句中的“王”本为名词,在句中用做动词,译为“称王”。

3、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

(2005年全国卷Ⅱ)译为:马患肥胖症而死,(庄王)让群臣为它治丧,要用内棺外椁的大夫礼制安葬它。

分析:此句中的“丧”是动词的为动用法,应译为“为……治丧”。

如果判断不出“丧”的活用就很容易闹出笑话来。

窗体顶端4、颜回对曰:“以政知之。

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

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

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

今东野毕之御也,升马执辔,衔体正矣;步骤驰骋,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尽矣,然而扰乃求马不已。

臣以此知之。

”公曰:“善,诚若吾子之言也。

吾于之言,其义大矣,愿少进乎?”颜回曰:“臣闻之,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作,马穷则佚。

自古至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

”公悦。

(2004 年广东卷)译文:颜回回答说:“凭治理国家可以知道。

从前帝舜擅长管理百姓,造父擅长驭马。

舜不穷尽百姓的力,造父不穷尽马力。

因此舜没有逃亡的百姓,造父没有逃跑的马。

现在东野毕驭马,登车执辔,正体端坐;急速驾驶,用尽朝礼;经历危险的地方到达远方,马力用尽了,然而还不停的苛求马。

我凭这知道。

” 定公说:“对,的确像先生你所说的那样。

先生的话,意义很大啊,希望你再说一些?”颜回说:“我听说,鸟急了就会乱咬,兽急了就会乱抓,人急了就会叛乱,马急了就会逃跑。

2020高考文言文:文言文翻译原则

2020高考文言文:文言文翻译原则

2020高考文言文:文言文翻译原则高考文言文翻译是许多考生感到棘手的问题,但只要掌握了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就能有效地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质量。

首先,“信”是文言文翻译的首要原则。

所谓“信”,就是要忠实于原文,准确无误地表达原文的意思。

这要求我们在翻译时,不能随意增减内容,更不能曲解原文的含义。

比如,在翻译“沛公军霸上”这句话时,就不能翻译成“沛公的军队在霸上玩耍”,而应准确地翻译为“沛公的军队驻扎在霸上”。

每个字词都要对应准确的意思,不能有偏差。

其次,“达”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则。

“达”指的是译文要通顺流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有些文言文的句式和用词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如果直接翻译过来,可能会让读者感到晦涩难懂。

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对句子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转换。

例如,“古之人不余欺也”,这是一个宾语前置句,如果直接翻译成“古代的人不我欺骗”,就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序,应该调整为“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这样读起来才通顺自然。

再者,“雅”是一个较高层次的要求。

“雅”要求译文不仅要准确、通顺,还要富有文采,能体现出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特色。

当然,对于高考来说,“雅”的要求相对不是那么严格,但如果能在保证“信”和“达”的基础上,让译文更优美一些,无疑会为我们的试卷增色不少。

比如,在翻译诗词类的文言文时,可以尽量保留一些原有的意象和意境,使译文更具韵味。

除了以上三个基本原则,我们在具体翻译时,还需要注意一些细节。

字词的准确理解是关键。

文言文中有很多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我们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准确判断它们的含义。

比如“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中的“从”,是“使……跟从”的意思,而不是“跟随”;“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中的“行李”,指的是“出使的人”,而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行李物品”。

特殊句式要识别并正确翻译。

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

比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是一个判断句,应该翻译成“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啊”;“见欺于王而负赵”是一个被动句,要翻译成“被大王欺骗而辜负了赵国”。

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技巧方法介绍

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技巧方法介绍

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技巧方法介绍高考文言文翻译技巧1.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2.在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

(1)从高考的特点与考查目的出发,文言文翻译要严格遵循的两个原则:一是忠于原文,力求做到信雅达1.信:忠于原文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不随意增减内容。

2.达: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

3.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文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水准来。

二是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2)文言文“六字翻译法” :㈠留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书名、器物名、官职等专有名词或现代汉语也通用的词,皆保留不动。

例:⒈赵惠文王十六年⒉庐陵文天祥⒊汝今得与李、杜齐名。

《范滂传》㈡删把无实义或没必要译出的衬词、虚词、偏义复词中无实意的一方等删去。

如:夫赵强而燕弱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㈢换翻译时把古代词汇换成现代汉语。

基本模式是把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通假字换成本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词换成现代汉语。

例:⒈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

⒉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字字抓落实留删换㈣调调整语序。

文言文中一些特殊句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调整语序。

⒈夫晋,何厌之有?⒉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

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另外有些不调整就难以理解的句子如互文:例:⒈主人下马客在船⒉秦时明月汉时关㈤补:补出文句中省略了的内容(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例:⒈沛公谓张良曰:“(你)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 (省略主语)⒉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 (鼓) 而衰,三 (鼓) 而竭。

(省略谓语)⒊竖子,不足与 (之)谋。

(省略宾语)⒋今以钟磬置 (于) 水中。

(省略介词)文从字顺调补贯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 (他) 曰:“画孰最难者?” (客) 曰:“(画) 犬、马最易难。

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译:从县令升任京城附近的大郡长官,近 代从未有过这样的事。
精选ppt
20

文言文翻译时,还会遇到一些修辞现象、 委婉说法、用典用事、翻译时要灵活处理, 以使译文明白、贯通。
如: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 “庙堂”在这里代指朝廷。《岳阳楼记》
中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 远,则忧其君。 译:在朝廷当官,不知道有战场上的危急。
译:“不是(君王)能亲自耕种使他们 有饭吃。亲自织布使他们有衣穿”。
精选ppt
10
又如:“累有相示,别领收贮,然 未一披。”
这里有多处省略,翻译时宜补出来: (有人)屡次(把他的文章)给我看, (我)另外让(人)收藏起来,但(我)没 有读过(这些文章)。
精选ppt
11

文言文中有不少用语,现代虽然还用,但 已不是古代的意思,翻译时都应换用与之 相应的现代说法。
如:居数郡,见可欲终不变其心,妻子饥 寒如下贫者。
译:在几个郡待过,遇见会引发贪欲的事, 始终不改变自己的心性,妻子儿女挨饥受 冻,如同极贫穷的人。
精选ppt
12
对通假字,要按本意去翻译。
如: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 恐旋誓旋畔。
句中“畔”就是一个通假字,通 “叛”,这里译为“违背”。
译:于是想到我对书(的痴迷),确实 与刘伶对酒(的痴迷)没有什么区别, 正担心刚刚发誓却又随即违背。
精选ppt
15
1、词类活用知识考查
如:居数郡,见可欲终不变其心,妻子饥 寒如下贫者。
“欲”,要注意其处于“见”的宾语的位 置上,活用为名词,译为“贪欲之事”。
如:而其弊常丰缛而寡实。
寡实(寡,形容词用作动词,缺少;实,形 容词用作名词,实际内容)

高考语文精讲:文言文翻译规避6大丢分点

高考语文精讲:文言文翻译规避6大丢分点

高考语文精讲:文言文翻译规避6大丢分点文言文翻译是全国卷一个综合考查文言积累、语法知识、文化素养以及阅读思辨能力的重点题型,分值大,出错多。

根据阅卷反馈,考生在翻译时容易出现6大失误点,造成失分,殊为可惜。

下面一一分解,强化矫正。

一、丢分点一:以今律古,不伦不类[例1] (谭澄)至则葬暴骸,修焚室,赈饥贫,集逋亡,民心稍安。

(《元史ꞏ谭澄传》)[考场答卷] 谭澄到任后,掩埋暴露在外的尸骸,修理焚尸炉,赈济饥饿贫寒的百姓,召集逃亡的人,民心渐渐安定。

[失分评析] “焚尸炉”是一个具有浓厚现代色彩的词汇,很容易令人联想到纳粹德国的惨无人道,这一现代化的设施在元代还未出现,况且原文是“修焚室”,何来“炉”之说?答案:谭澄赴任后,掩埋抛弃在外的将士遗骸,修缮好被烧毁的房屋,赈济饥贫的百姓,召集逃亡的民众,百姓才渐渐安定下来。

[例2] 赵壹,字元叔,汉阳西县人也。

……(袁)逢则敛衽下堂,执其手,延置上坐,因问西方事,大悦。

(《后汉书ꞏ赵壹传》)[考场答卷] 袁逢就收紧衣服走下堂来,拉着赵壹的手,请他坐在上位,于是问他西方的事,非常高兴。

[失分评析] 上述译文在两个地方以现代眼光解析了原文:一是将“敛衽”解释为现代的“收紧衣服”,古人“敛衽”是“将衣襟夹于带间”,以示敬意,也可译为“整理衣襟”;二是“西方”也不等同于今天所说的“西方”,前文有交代,“赵壹……汉阳西县人也”,句中所说“西方”即指“西县”。

答案:袁逢就将衣襟夹于带间走下堂来,拉着赵壹的手,请他坐在上位,于是问他西县的事,非常高兴。

[总结] 像上述这些古代专有名词、固定用语和特殊表达,由于其存在的文化背景、社会状态均已发生变化,今人极易以当代眼光视之。

除此外,古今异义词如“孤(幼而丧父)”“妻子”“非常”“中国”“无论”“其实”“交通”等,偏义复词如“便可白公姥”“昼夜勤作息”“死生,昼夜事也”等,互文用法如“草行露宿”“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如倒装句、定语后置句等也极易以今律古。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六字诀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六字诀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六字诀文言文翻译技巧六字诀对、换、留、删、补、调。

1.“对”,即对译。

文言文中单音词较多,翻译时要把单音词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双音词。

例:①“学而时习之”(《论语》)中的“学”可对译为“学习”,“习”可对译为“温习”;②“一狼径去”(《狼》)中“径去”可对译为“径直离去。

”当然,有的文言文单音词在现代汉语中有多个双音词,对译时要注意根据语境选择使用。

2.“换”,即替换。

一种情况是文言文中有些单音词不能对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双音词时,就要换上一个确切的词来翻译。

例:“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岳阳楼记》)中的“薄”,译为“迫近”﹔“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幼时记趣》)中的“明”,译为“眼力”。

另一种情况就是要把通假字换成本字。

文言文中,有时要用同音字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这叫做古字通假。

通假,就是通用、借用的意思。

在翻译时,先要换成本字,再作解释。

例:《核舟记》中“诎右臂支船”一句中的“诎”同“屈”,“屈”是本字,意思是弯曲;“左手倚一衡木”中“衡”同“横”,“横”是本字。

3.“留”,即保留。

有的文言文词语不用翻译。

古今词义相同的词语,如“山、水、牛、羊”等,人名、地名、朝代名、年号、官名、书名、器物名、度量衡单位等,都可以保留在译文中。

4.“删”,即删除不译。

指的是有些文言文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无实在意义,翻译时可以删去不译。

例:“夫战,勇气也”(《曹剃论战》)中的“夫”是句首发语词,只起引发议论的作用;“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中的“之”,只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也可删去不译;另外,如“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中的“云”是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不用翻译。

5.“补”,即补充。

一种情况是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直接放在动词或名词前,不用量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把量词补充进去。

例:“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应译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根抚尺罢了”。

高考文言文翻译——揭开翻译的秘诀

高考文言文翻译——揭开翻译的秘诀

(二)高考评分标准
请思考:命题者是根据什么拟定评分细则的?
(1)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3分)
参考答案:天池的水向下飞泻到潮音岩,(人们)接引(它)来供给厨房。
评分细则:句意对、句子通顺1分;“下”、“以”译对,各1分。
够通顺,也可得1分;若句意不对,即使句子通顺,也不能得分。 为:下面、下方、下来、下落、冲下、滑下、流下,或:从上冲下、至上而 下、从上往下,或飞下、飞流而下、飞流直下等,因没有体现名词作状语的 用法,不得分。 照抄“以”字,不得分。 把意念沉潜得下,何理不可得,把志气奋发得起,何事不可做。
—揭开翻译的秘诀
把意念沉潜得下,何理不可得,把志气奋发得起,何事不可做。
一、 知识重温 ——翻译的原则与技巧:
• 第一: 忠于原文,力求做到 信(准确,句意对) 达(通顺,句 子通顺) 雅(有文采),高考只要求做到信和达。 • 第二: 遵循逐字翻译的原则,以 直 译 为主,以 意 译 为辅,句 意对,语句通顺 。
• ①句意对(实词理解基本到位,句子结构基本完整),若句意基本对,但不
• ②“下”在本句中为名词作状语,译为:向下、往下、朝下;若未译出或译
• ③“以”本句中为表目的的连词,译为:来、用来、用于;若无对应译文或
(三)思考:命题者是根据什么拟定评分细则的? 即怎么考查考生的 ?
明确: ①以直译为基本原则,句意对。(1分) ②句中的重点词语(包括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偏 义复词、多义实词、常见虚词)、特殊句式(省略句、被动 句、倒装句、判断句,包括固定句式)的翻译准确(有几个 就几分,如2个2分)
2、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句意:你估计我回到了军营,你才进去,1分。蒙 后省略主语“公”,你;抓关键字“度”:估计、猜测;“乃”,才,3分; 共4分。) 3、项伯杀人,臣活之。(句意:项伯杀了人,我使他活下来,1分。关键 字“活”,使动用法,救了他,保全了他的性命 ,1分;共2分。)

文言文翻译给分原则

文言文翻译给分原则

夫文言文,古之语言,虽经岁月沧桑,仍为中华文化之瑰宝。

然今人读之,往往难以理解,故翻译文言文者,须遵循一定之原则,以保其真义,传其精神。

以下为文言文翻译之给分原则,共计五条,以供参考。

一、忠实原意,不增不减文言文翻译,首当其冲者为忠实原意。

翻译者须以原文本为基准,准确传达作者之意。

所谓“忠实原意”,即不增不减,不添枝加叶,不曲解原文。

如原文有误,当以考证为据,不得随意更改。

此为翻译文言文之根本原则,故得一分。

二、文从字顺,易于理解文言文之文法,与今文不同,翻译时需使文从字顺,便于读者理解。

翻译者应遵循今文之语法,使句子结构清晰,语意连贯。

若原文文法过于古奥,难以理解,可适当调整,但不得违背原文之意。

此为翻译之技巧,得一分。

三、尊重文化,保留特色文言文为中华五千年文化之积淀,翻译时需尊重原文之文化内涵,保留其特色。

如原文有成语、典故、地理、风俗等,应尽量保留,不得随意删减。

翻译者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方能准确把握原文之意,得一分。

四、简明扼要,避免冗余文言文翻译,应力求简明扼要,避免冗余。

翻译者应删去原文中无实际意义之文字,如虚词、重复等。

同时,应避免翻译成过于口语化的语言,以免降低原文之文学价值。

此为翻译之要求,得一分。

五、注重音韵,保持韵味文言文具有独特的音韵美,翻译时需注重音韵,保持原文韵味。

翻译者应熟悉古汉语音韵,使译文在朗读时具有音乐之美。

如原文有对仗、押韵等修辞手法,应在翻译中予以体现。

此为翻译之艺术,得一分。

综上所述,文言文翻译之给分原则如下:一、忠实原意,得一分;二、文从字顺,得一分;三、尊重文化,保留特色,得一分;四、简明扼要,避免冗余,得一分;五、注重音韵,保持韵味,得一分。

总分五分,满分者,其翻译堪称上乘之作,值得赞赏。

翻译文言文,非一日之功,需翻译者不断学习、积累,方能游刃有余。

愿此文能为翻译者提供借鉴,使文言文得以传承,中华文化得以发扬光大。

文言文翻译五决

文言文翻译五决

夫文言文,古之遗言,文辞简奥,义理深奥。

欲窥文言之妙,必先精通翻译之道。

翻译五决,即翻译文言文之五大原则,如下所述:一、忠实原文,不随意增删翻译文言文,首重忠实原文。

译者当以原文为基准,力求准确传达原文之意。

切不可随意增删原文,以免失真。

盖文言文言简意赅,一字一句皆含深意。

译者若随意增删,则易使原文之意失真,甚至产生歧义。

故翻译文言文,当以忠实原文为第一要义。

二、注重文法,把握句式文言文文法严谨,句式多样。

翻译时,应注重文法,把握句式,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文言文句式多为主谓宾结构,翻译时应尽量保持这一结构。

同时,文言文中的省略现象较为普遍,翻译时需根据上下文语境,适当补充省略的内容。

三、解释生僻,疏通难懂文言文中不乏生僻词汇和难懂语句。

翻译时,应解释生僻,疏通难懂,使读者易于理解。

生僻词汇可依据词典或古注解释,难懂语句则需结合上下文,揣摩其意。

翻译过程中,若遇生僻或难懂之处,不可避而不谈,而应尽力解释,使译文通俗易懂。

四、尊重古风,保持韵味文言文具有独特的韵味,翻译时应尽量保持古风。

古风主要体现在用词、句式和修辞手法等方面。

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表达,但需注意用词雅致,句式工整,修辞手法得当。

如此,方能使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具有古风韵味。

五、注重语境,灵活变通文言文语境丰富,翻译时需注重语境,灵活变通。

语境包括时代背景、作者情感、人物关系等。

翻译时,应结合语境,揣摩作者意图,使译文既符合原文,又具有时代感。

同时,翻译过程中,若遇特殊情况,如典故、寓言等,可适当调整,以适应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总之,翻译文言文五决,旨在使译者更好地把握文言文的特点,提高翻译水平。

以下为具体应用示例:原文: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三人同行,其中必有我之良师。

选取其优点而学习之,发现其不足而改正之。

”本例中,译者遵循了翻译五决,忠实原文,注重文法,解释生僻,尊重古风,并灵活变通,使译文既准确传达了原文之意,又具有古风韵味。

高考应试要把握文言文翻译原则

高考应试要把握文言文翻译原则

高考应试要把握文言文翻译原则(1)、译文要做到“信”“达”“雅”。

“信”,即准确无误,忠于原文,不随意增减内容和改变风格;“达”,即文字顺,语意明确,行文规范;三是要做到“雅”,指文句流畅,具有文采,准确、鲜明、生动。

(2)、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是指按原文逐字逐句对照翻译,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意译是指按原文的大意翻译,即允许在内容不走样的前提下,用合适的话和表达方式表示。

这两种方法可以单用,也可以兼用,视原文情况而定。

凡是遇到古今异义、词义通假、词序颠倒、句式特殊的句子,直译后语意不通顺,表达欠准确,则可练习上下文,适当用意译。

2、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翻译时,先要读懂原文,综合运用学过的古代汉语知识,理解词义,弄懂句意,理清层次,了解写法,掌握原文的概貌,还要了解原文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思想境遇。

翻译时可采用"留、换、补、删、调、贯"六字法。

留,即保留原词。

指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换,即改换词语顺序。

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补,即增补词语。

补出古代简练说法所省略或隐含的内容,特别是对省略句;删,即删略词语。

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

调,即调整句式。

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

贯,即修饰句子。

指文句中带修辞意味的说法,用典用事的地方,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

语句翻译完成后,再回头检查一遍,看看有没有漏译,语句是否通顺。

推荐一首文言文翻译歌诀:忠实原文,不违原意;掌握实词,活用虚词;辨析词义,弄清语序;遇到难句,前后联系;固有名词,不必翻译。

【语文】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方法详解

【语文】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方法详解

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方法既要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所以,它又是检查考生书面表达水平的一种好方式。

自从2002年文言文翻译这个考点由客观题变成主观题后,已基本稳定,今后应该也不会有大的变化。

翻译文言文仅靠做大量的练习并不可取,如果掌握翻译的原则和方法,再辅以适量的强化练习,定会事半功倍。

一、高考文言翻译的两条原则(一)原则之一:译文的“信”、“达”、“雅”翻译文言文,首先要理解原文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改用现代汉语表述。

翻译的基本原则是“信”、“达”、“雅”。

信,即要准确,尽量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达,即要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不生搬硬套,没有语病;雅,即要优美,争取做到遣词用语生动传神,富有韵味。

这是文言翻译的最高境界,这需要对古今语言有较深的造诣和对文学有较高的修养,作为考生,我们只要向这个目标努力,在翻译时做到“信”和“达”就行了。

(二)原则之二: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文言文翻译应以直译为主。

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每个字都落实到译文里。

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表达方式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取意译的方式作为辅助手段,所以,高考时尽量用直译去翻译文言文。

二、高考文言文翻译的五种方法(一)留即对文言文中的古代专有名词和古今词义相同的普通名词,能够直接抄录,不必翻译。

①光绪十六年春闰二月甲子,余游巴黎蜡人馆。

(《观巴黎油画记》)[译文]光绪十六年闰二月二十四日,我游览了巴黎蜡人馆。

②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过秦论》)[译文]长远的谋略,行军用兵的本事,不及过去的那些将领。

(二)调即把古文中的倒装句式调整语序,如使动式、意动式、为动式、特殊动宾关系、互文见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使之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①吾终当有以活汝。

(《中山狼传》)[译文]我终究理应想办法让你活下去。

②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出师表》)[译文]这些都是忠贞、贤良、能为节操而死的臣子。

高考文言文翻译六法

高考文言文翻译六法

高考文言文翻译六法兰州市五十七中(730070)刘小成高考文言文涉及的文言知识较多,包括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难度较大,每年高考时,学生在这一块失分较多,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总结,归纳出以下文言翻译六法,供大家参考。

1、对(对译法)文言文是以单音节词为主,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翻译时,要把原来的单音节词通过增加语素变为双音节词,一个词对一个词的翻译。

例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文: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

例2:盖忠臣执义,无有二心。

若畏威失正,均虽死,不易志。

(2007年全国1卷)译文:忠臣坚持道义,不应有二心。

如果惧怕威势丧失公正,我即使是死,也不会改变志向。

2、留(保留法)“留”即保留原词。

文言文中凡人名、地名、物名、帝号、年号、国号、朝代、官名、度量衡单位和数量词都可以保留不译。

例1: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谪守巴陵郡。

译文:庆历四年的春天,藤子京被贬官到巴陵郡做太守。

例2: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译文:越王勾践驻守在会稽山上例3: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

译文:近日的事,祸端将要酿成,幸亏陛下英明果断,因而严惩了罪人。

3、删(删减法)“删”即删略词语。

凡是无实在意义,只是表示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的虚词,都可以省略不译。

例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译文: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这个(道理)了。

例2:夫战,勇气也。

译文:作战,(靠的是)勇气例3: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2009高考天津卷)译文:如果一定要把国家治理好,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大概只有管夷吾才行吧!4、补(增补法)“补”即增补词语。

文言文中在一定的条件下常省略主语、宾语、谓语等句子成分。

为使译文通顺,应将省略的句子成分适当补上。

例1:审视之,短小,赤黑色,顿非前物译文:(成名)仔细看它,(促织)个儿短小,黑红色,(成名)立刻觉得(它)不是先前那只。

文言文翻译的六个关键点

文言文翻译的六个关键点

文言文翻译的六个关键点作者:焦文林程爱英来源:《语文世界(高中版 )》2006年第04期“文言文翻译”综合性强,难度大,从高考评卷和平时测试的情况来看,考生失分也比较多。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只注意翻译大意,而忽略试题的关键点——高考评卷的得分点,这些关键点是:1.古今异义[考点探究]同一个词古今意义发生了变化,这种现象叫古今异义。

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变化,名称说法改变。

[典型例题]将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005年高考全国卷Ⅱ)因歌曰“……廉吏安可为也!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于是庄王谢优孟,乃召孙叔敖子,封之寝丘四百户,以奉其祀。

后十世不绝。

(《史记·滑稽列传》)[要点解析]这段翻译侧重考查古今异义和特殊句式,“妻子”古指“妻子、儿女”,今指男子的配偶,“穷困”古指“困境”,今指贫穷;“不足为也”是个省略句,应为“(廉吏)不足为也”。

[参考答案]楚相孙叔敖坚守廉洁一直到死,如今老婆孩子身处困境,背柴为生,廉吏不值得做啊!2.一词多义[考点探究]文言实词往往具有几个甚至十几个义项,这种现象叫一词多义。

高考考查一词多义涉及的情况有:①本义,指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意义。

例如,“素”本义是白色的丝织品,“采”本义是摘取。

②引申义:指在本义的基础上引申出来的意义。

如“素”由本义“白色的丝织品”引申为“白色”,再引申为“白白的”,所以《诗经》中的“素餐”指“白白吃闲饭”。

[典型例题]将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004年天津卷)(曹)彰自代过邺,太子(曹丕)谓彰曰:“卿新有功,今西见上,宜勿自伐,应对常若不足者。

”彰到,如太子言,归功诸将。

太祖喜。

(《三国志·魏书·曹彰传》)[要点解析]“伐”字是翻译这段文字的重要得分点,而“伐”又是个多义词,它的常用义项有:①砍伐②敲打③自我夸耀④功劳(《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高考语文 考前指导 文言文翻译原则、方法、技巧讲义

高考语文 考前指导 文言文翻译原则、方法、技巧讲义

文言文翻译原则、方法、技巧讲义全国卷中文言文阅读的总分值为19分,其中的文言翻译的分数就占了10分,可见这部分在文言文阅读中的地位。

而且,这种翻译又不同于做题时第一遍阅读文言文时使用的翻译大意的方法,因此我们来做个这部分的专题。

一文言文直译的原则——信、达、雅“信”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

“达”就是翻译出的现代文表意要明确,语言要通畅。

“雅”就是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表达出来。

注释:“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

“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注意: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两者的关系是,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

二文言直译的方法——“九字法”(一)针对实词1 留。

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职称、器具等,可照录不翻译,例如:A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日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杨、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B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C 江宁之龙皤,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

D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2 译。

译出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活用现象和通假字等文言现象。

A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B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

C 以旌其所为D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3 意。

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确,应用意译,例如:A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B 况草野之无闻者欤C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一道题彻悟高考文言文翻译六大原则

一道题彻悟高考文言文翻译六大原则

一道题彻悟高考文言文翻译六大原则原创宋亚军老师建模作文2020年2月14日【视频】文言文翻译,是高考语文试题的难点之一。

而方法失当,是考生失分的原因之一。

考生如能掌握方法,即使储备的知识已经固定,仍然可能多得1至5分。

【翻译示例】原文:乃出私钱作水磨,簿其赢,以济饥瘵,构舍数十百楹居之,全活甚众。

(《新唐书·王方翼传》)译文:(王方翼)于是拿出自己的钱建造水磨,记录水磨的赢利,来赈济饥饿困顿的百姓,修建数百座房屋让百姓们居住,保全救活的人很多。

文言文翻译,注意六大原则:直译为主,字字落实,单音双音,活用句式,省略补充,现汉习惯。

下面就上述翻译试题,结合六大翻译原则逐一解说。

(一)原则一:直译为主请比较原文及译文黑色字提示的“直译为主”表现。

原文:乃出私钱作水磨,簿其赢,以济饥瘵,构舍数十百楹居之,全活甚众。

(《新唐书·王方翼传》)译文:(王方翼)于是拿出自己的钱建造水磨,记录水磨的赢利,来赈济饥饿困顿的百姓,修建数百座房屋让百姓们居住,保全救活的人很多。

解说:“全活甚众”,如果译成“让很多人保全而活了下来”,或者“很多人因此保全、活下来”,从意思上是正确的,但不是“直译”。

唯有译成“保全救活的人很多”,才是“直译”。

只有当直译无法表达,或者直译会违情背理,甚至啼笑皆非之时,方可意译。

(二)原则二:字字落实请比较原文词语与译文词语的“一一对应”表现。

原文:乃出私钱作水磨,簿其赢,以济饥瘵,构舍数十百楹居之,全活甚众。

(《新唐书·王方翼传》)译文:(王方翼)于是拿出自己的钱建造水磨,记录水磨的赢利,来赈济饥饿困顿的百姓,修建数百座房屋让百姓们居住,保全救活的人很多。

解说:原文中的每个词,绝大多数情况下,在译文中都要有对应的词语。

如上例中,译文的“自己的”对应“私”,“来”对应“以”,“百姓们”对应“之”等等。

(三)原则三:单音双音请比较原文词语与译文词语的“单音双音”表现。

新高考高考文言翻译的规律

新高考高考文言翻译的规律

新高考高考文言翻译的规律
1、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一一信、达、雅
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即忠实原文、语句通顺、文辞优美,既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又要体现原文的语言特色。

具体来说,“信”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忠实于原文。

“达”指译文要通顺畅达,符合
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要做到字通句顺,没有语病。

“雅”指译文
要优美自然,生动、形象、完美地表现原文的写作风格。

2、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规律,直译为真,意译为辅
所谓直译,就是按照原文进行逐字逐淳,将原文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
文中,使原文的每一个字在译文中都有着落,译文中的每一个词语在原文
中都有根据,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表达方式与原文保持-致。

例如:原句:不赂者以賂者丧。

苏洵《六国论》译文:不贿赂的国家
因为贿赂的国家而灭亡。

所谓意译,就是按照原文的大意进行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
根据原文的句子特点灵活处理。

例如:原句: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译文:季氏将要
对颛吏国发动战争。

文言文翻译要求尽量直译,在直译无法进行。

或不能准确地表达原意
的时候,可以采用意译。

需要意译的地方往往涉及典故、特殊说法、修辞
格等,对于这些语句,如果按字面意思翻译,今人可能不理解其内在含意,因此,要换成今人能懂的方式去表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道题彻悟高考文言文翻译六大原则
【视频】
文言文翻译,是高考语文试题的难点之一。

而方法失当,是考生失分的原因之一。

考生如能掌握方法,即使储备的知识已经固定,仍然可能多得1至5分。

【翻译示例】
原文:乃出私钱作水磨,簿其赢,以济饥瘵,构舍数十百楹居之,全活甚众。

(《新唐书·王方翼传》)
译文:(王方翼)于是拿出自己的钱建造水磨,记录水磨的赢利,来赈济饥饿困顿的百姓,修建数百座房屋让百姓们居住,保全救活的人很多。

文言文翻译,注意六大原则:直译为主,字字落实,单音双音,活用句式,省略补充,现汉习惯。

下面就上述翻译试题,结合六大翻译原则逐一解说。

(一)原则一:直译为主
请比较原文及译文黑色字提示的“直译为主”表现。

原文:乃出私钱作水磨,簿其赢,以济饥瘵,构舍数十百楹居之,全活甚众。

(《新唐书·王方翼传》)
译文:(王方翼)于是拿出自己的钱建造水磨,记录水磨的赢利,来赈济饥饿困顿的百姓,修建数百座房屋让百姓们居住,保全救活的人很多。

解说:“全活甚众”,如果译成“让很多人保全而活了下来”,或者“很多人因此保全、活下来”,从意思上是正确的,但不是“直译”。

唯有译成“保全救活的人很多”,才是“直译”。

只有当直译无法表达,或者直译会违情背理,甚至啼笑皆非之时,方可意译。

(二)原则二:字字落实
请比较原文词语与译文词语的“一一对应”表现。

原文:乃出私钱作水磨,簿其赢,以济饥瘵,构舍数十百楹居之,全活甚众。

(《新唐书·王方翼传》)
译文:(王方翼)于是拿出自己的钱建造水磨,记录水磨的赢利,来赈济饥饿困顿的百姓,修建数百座房屋让百姓们居住,保全救活的人很多。

解说:原文中的每个词,绝大多数情况下,在译文中都要有对应的词语。

如上例中,译文的“自己的”对应“私”,“来”对应“以”,“百姓们”对应“之”等等。

(三)原则三:单音双音
请比较原文词语与译文词语的“单音双音”表现。

原文:乃出私钱作水磨,簿其赢,以济饥瘵,构舍数十百楹居之,全活甚众。

(《新唐书·王方翼传》)
译文:(王方翼)于是拿出自己的钱建造水磨,记录水磨的赢利,来赈济饥饿困顿的百姓,修建数百座房屋让百姓们居住,保全救活的人很多。

解说:文言文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

所以,一般情况下,文言文的一个字(单音词),在译文中对应的是两个字(双音词)。

如上例中,原文的“乃”对应译文的“于是”,“构”对应“修建”,“全”对应“保全”。

等等。

(四)原则四:活用句式
请比较原文活用词语与译文的对应关系,比较原文特殊句式在译文中的翻译。

原文:乃出私钱作水磨,簿其赢,以济饥瘵,构舍数十百楹居之,全活甚众。

(《新唐书·王方翼传》)
译文:(王方翼)于是拿出自己的钱建造水磨,记录水磨的赢利,来赈济饥饿困顿的百姓,修建数百座房屋让百姓们居住,保全救活的人很多。

解说:文言文如有特殊句式,词类活用,必须在译文中明确地表现出来,让人一望即知。

如原文中的“饥”,是形容词活用做名词,所以译成“饥饿疾苦的百姓”。

“居之”的“居”,是“使动”,故译成“让……居住”。

“舍数十百楹”是定语后置,所以要译成“数百座房屋”。

(五)原则五:省略补充
请注意译文开头补充的主语(王方翼),同时注意后面四句的主语皆承前省略,都是“王方翼”。

原文:乃出私钱作水磨,簿其赢,以济饥瘵,构舍数十百楹居之,全活甚众。

(《新唐书·王方翼传》)
译文:(王方翼)于是拿出自己的钱建造水磨,记录水磨的赢利,来赈济饥饿困顿的百姓,修建数百座房屋让百姓们居住,保全救活的人很多。

解说:文言文中的省略,包括常见的主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省略等,在翻译时都要补充出来。

因为,译文是给读者看的,将省略的补充出来,读者才更好懂。

(六)原则六:现汉习惯
请注意,译文因是现代文,故必须符合现代汉语通用的语言习惯。

原文:乃出私钱作水磨,簿其赢,以济饥瘵,构舍数十百楹居之,全活甚众。

(《新唐书·王方翼传》)
译文:(王方翼)于是拿出自己的钱建造水磨,记录水磨的赢利,来赈济饥饿困顿的百姓,修建数百座房屋让百姓们居住,保全救活的人很多。

解说:因译文是给读者看的,故在用词、句式等方面,需要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也即符合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习惯。

如“构舍数十百楹”,若译成“修建房屋数百座”就不符合现代汉语习惯,而应该改成“修建数百座房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