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原子的结构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教学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教学说课稿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他们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在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对微观世界、科技发展等领域有较高的兴趣。然而,由于年龄特征,部分学生在自我控制力和学习习惯上还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教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Biblioteka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是学生在学习了原子概念和元素周期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究原子的内部结构。本节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承前启后,为后续学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化学键等知识打下基础。主要知识点包括:原子核的结构、电子的排布、原子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等。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可能出现的问题或挑战,如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困难、电子排布规律的复杂性等。针对这些问题,我将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1.对于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困难,我将利用模型、实验等多媒体资源,以更直观的方式展示原子结构,帮助学生形象理解。
2.对于电子排布规律的复杂性,我将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的方式,加深对电子排布规律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和实践活动:
1.观察实验:让学生观察有关原子结构实验的演示,如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实验,让学生加深对原子核结构的理解。
2.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原子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每组选择一个具体的元素进行研究,并展示他们的发现。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打算以一个有趣的动画短视频作为导入。视频内容是关于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过程,从最早的原子模型到现代的原子结构模型。这个短视频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对原子结构的学习兴趣。视频结束后,我会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原子结构是如何演变的吗?”、“你们对原子的内部结构有什么看法?”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为接下来的新课讲授做铺垫。

3.2原子的结构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上)

3.2原子的结构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上)

1 .2原子的结构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上)教学目标1. 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 .初步掌握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学会查找相对原子质量。

3 . 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物质的可分性,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重点: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难点:原子的构成、相对原「质量。

⑴原子是由哪几种粒子构成的?它们是怎样构成原子的?⑵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⑶在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了•数=核外电子数在头脑中建立一个原子模型几种原子的构成:1 .构成原子的粒子有三种:质子、中子、电子。

但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足由这三种粒子构成的。

如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质子和电子,没有中子。

2 .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是质子所带的电荷数(中子不带电),而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由于原子核内质于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二:相对原子质量:⑴原子、质子、中子、电子有没有质量?一个原子的质量是多少?⑵什么是相对原子质量?它是怎样确定的?它有单位吗?⑶原子中各粒子之间在质量上是什么关系?⑴为什么说原r•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了•核h?⑵磷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1,原子核内有15个质子,试推算磷原子的核内中子数和核外电子数。

①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②核内质广数就是核电荷数。

③质子数和中子数不一定相等但很接近。

④质子数+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⑤构成原上的必要粒子是质子和电子,决定原子种类的是核内质「数,它必不可少。

⑥电f质量忽略不计、但最外层电子数量却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原f核极小,但却是原子质量的集中之处。

国际上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2为标准,其他原子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2原子的结构—相对原子质量教学设计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2原子的结构—相对原子质量教学设计
3.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化学计算问题,提高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本章节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2.教学内容:
(1)计算题:给出化学方程式,让学生计算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2)选择题:考查学生对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理解。
3.教学目标:
通过课堂练习,巩固学生对相对原子质量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内容。
2.教学内容:
难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情境教学法,以生活实例导入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原子的微观结构,帮助学生形象理解。
(3)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组织小组讨论和实验探究,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提高实践能力。
4.能够通过化学方程式,运用相对原子质量进行物质的质量计算。
5.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学会使用天平等实验仪器。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原子的微观结构,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原子的构成。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在化学学习道路上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对原子的基本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原子的微观结构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充满好奇,但可能对相对原子质量的理解和应用仍存在困难。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关注以下几点: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结构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结构优秀教学案例
在教学评价方面,我将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既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又关注他们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操作能力、小组合作表现等方面,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原子结构模型、原子序数与元素位置的关系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原子结构的特点、原子核和电子的相互关系等,巩固所学知识。
2.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鼓励他们自我调整、自我提高。
3.组织课堂问答、讨论等环节,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思维品质、团队合作能力等。
4.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操作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子课题,如原子核、电子排布等,进行深入研究。
2.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研究成果,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鼓励小组成员互相评价、互相学习,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沟通能力。
4.教师巡回指导,针对不同小组的研究成果,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反馈,促进学生的思考和进步。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关爱,使他们在课堂上充分展现自己,提高自信心。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引导他们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实践能力。通过多元化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二)讲授新知
1.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模型,详细讲解原子的结构,包括原子核和电子的组成、排布规律等。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2原子的结构—相对原子质量教学设计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2原子的结构—相对原子质量教学设计
5.结合所学知识,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并尝试回答:
-原子中质子数、中子数和电子数的关系是什么?
-相对原子质量与元素的化学性质有何关系?
-元素周期表中相对原子质量的变化规律对化学研究有何意义?
6.布置一道开放性问题,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运用相对原子质量的知识解释某个现象,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教师对学生的练习结果进行点评,针对错误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纠正理解上的偏差。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原子结构、相对原子质量及其计算方法、元素周期表中相对原子质量的变化规律等知识点。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在讨论和练习过程中的感悟。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2原子的结构—相对原子质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的结构,掌握原子的基本组成粒子:质子、中子和电子。
2.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掌握计算相对原子质量的方法,并能运用该方法对不同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进行计算。
3.掌握元素周期表中常见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并能解释元素周期表中相对原子质量的变化规律。
作业布置要求:
1.学生应在课后认真完成作业,确保作业质量。
2.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思考,勇于提问,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详细讲解原子的基本组成:质子、中子和电子,并介绍它们在原子中的作用。
2.介绍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通过公式(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解释其计算方法。
3.分析元素周期表中相对原子质量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规律。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3.2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3.2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以一个简单的魔术实验导入新课,如“消失的硬币”。将一枚硬币放入一个充满气体的透明玻璃瓶中,密封后,通过化学反应使气体消失,硬币也随之“消失”。引导学生思考硬币去哪了,从而引出原子结构的学习。
2.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好奇心,调动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
2.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培养科学思维。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原子结构知识的掌握,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课堂学习内容,绘制一幅原子结构示意图,标注出原子核、电子、质子、中子等部分,并简要说明各部分的作用。
2.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一种物质,分析其由哪些元素组成,并运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该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了解了物质的基本组成和分类,但在微观层面的原子结构认识上,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学生对原子核、电子等概念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对原子序数、原子量等之间的关系可能感到困惑。此外,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等能力有待提高,对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理解还不够充分。
教学活动:布置与原子结构相关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课堂分享和讨论。
6.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念和环保意识。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化学史的学习,了解科学家们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同时,结合环保主题,让学生认识到原子结构研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重要性。
3.针对课堂练习中的问题,请同学们撰写一篇小论文,阐述原子序数、原子量与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化学元素周期表中的体现。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3.从生活中选择一个化学现象,运用所学原子结构知识解释该现象的原因。要求语言简洁、逻辑清晰。
4.阅读教材中关于原子结构的拓展阅读部分,了解原子结构在科学研究和生产中的应用,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5.完成课后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涵盖本节课所学知识点。
作业要求:
1.作业需独立完成,切勿抄袭他人作品。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绘制以下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氢(H)、碳(C)、氧(O)、铁(Fe)。要求示意图清晰、准确,标注各电子层的电子数。
2.计算以下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氮(N)、硫(S)、铝(Al)、氯(Cl)。请简要说明计算过程。
4.选取部分学生的练习题进行展示和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原子结构、原子结构示意图、相对原子质量等知识点。
2.强调原子结构在化学学科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提醒学生课后复习,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4.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观察和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
2.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认识到原子结构的重要性,理解化学在科技发展中的地位;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原子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利用,倡导绿色化学;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敢于质疑、善于探究,勇于创新;
5.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尊重他人,倾听他人意见,共同进步。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在学习化学原子结构之前,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他们了解了物质的组成和分类,但对原子的微观结构认识不足。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对原子内部结构的概念理解存在困难,对原子核与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把握不够准确。此外,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新的挑战。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3.2原子的结构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3.2原子的结构

课题2 原子的结构(课时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了解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交流,启发思维,增强归纳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原子的内部结构教学难点:原子核外电子分层运动的想象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什么是分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什么是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分子和原子的最大区别是什么?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呢?人们认识原子的过程:曲折、漫长二、探究新知1803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它们是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1879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利用阴极射线能被电场和磁场联合偏转的作用,测定了这种粒子的荷质比,1903年汤姆生发现电子。

散射实验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用一束平行高速运动的α粒子(α粒子是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氦原子)轰击金箔时,发现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且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但是也有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甚至有极少数的α粒子好像碰到了坚硬不可穿透的质点而被弹了回来。

科学实验证明:原子有复杂的结构,可以再分。

一、原子的构成质子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原子核中子不带电原子核外电子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1.质子数与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有何关系?解析:相等2.电子带电吗?电子数与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有何关系? 解析:相等3.整个原子显电性吗?为什么?由于原子核所带电量和核外电子的电量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原子核所带电荷数叫做核电荷数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几种原子的构成根据上表的数据,可以发现:1.氢原子核内只有一个质子,没有中子。

2.碳原子和氧原子的质子数、中子数和核外电子数都分别相等。

九年级化学原子的结构的教案6篇

九年级化学原子的结构的教案6篇

九年级化学原子的结构的教案6篇九年级化学原子的结构的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分子和原子概念,并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宏观现象。

【过程方法】用边教边实验的方法。

首先提出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引发思考,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观点,然后通过学生的活动探究,认识分子的基本性质;继而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相互交流、分析与讨论,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从而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师:同学们路过花圃、饭店门口会闻到什么气味?一杯水长久静置会不会减少?若加热这杯水呢?这些现象该如何解释呢?(学生凭自己的想象、猜测来描述、解释上述现象。

)师:先进的科学仪器已经拍摄到了一些分子和原子的照片,如苯分子和半导体材料硅的原子,见教材的图36、图37。

证明物质确实是由许许多多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所构成。

那么这些粒子究竟小到何种程度呢?我们来看: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有多少?怎样才能把它们数完?需十亿人口、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昼夜不停地数3万多年才能数清。

生: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很小。

师:这是分子的第一个基本性质,下面请同学配合完成下列两个实验。

(1)向静置的盛水烧杯中加入品红,观察现象。

(2)浓氨水在空气中扩散使酚酞溶液变红的实验。

生:分子是不停运动的。

师:而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这就是水受热后减少更快、夏天湿衣服比冬天易干的道理。

请同学们继续思考,为什么物体有热胀冷缩现象呢?(教师布置学生动手实验:请两学生分别量取50mL水、50mL酒精倒进100mL量筒里,观察现象。

)师:现在是否满100mL?生:不满了。

师:那么说明什么问题呢?生:分子间是有间隔的。

师:而且不同的液体其分子间间隔不同,如果把它们混合起来,相互挤占对方的空隙,最终体积不是1+1=2。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结构》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结构》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结构》教学设计教学背景九年级化学上册的第一单元是关于原子结构的内容。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原子的概念、电子结构和原子核结构等基础知识。

通过研究本单元,学生可以了解原子的组成及其性质,为进一步研究化学知识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理解原子的概念和基本结构- 掌握电子的分布规律和电子层结构- 了解原子核的组成和性质- 能够用简单的模型表示原子结构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原子的概念和基本结构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物质(如铜、银、水等),引发学生对物质构成的思考。

2. 引入原子的概念:通过图片和简单的例子,向学生介绍原子的概念和基本结构。

3.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原子的组成和性质,并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观点和发现。

4. 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总结和概括,明确原子的定义和基本结构。

第二课:电子的分布规律和电子层结构1. 复:通过复原子的概念和基本结构,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

2. 引入电子的概念:向学生介绍电子的概念和分布规律,强调电子在原子中的重要性。

3. 演示实验:教师进行简单的演示实验,展示电子的分布规律和电子层结构。

4. 学生实践: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观察电子的分布规律,并记录实验结果。

5. 讨论和总结: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并总结出电子层结构的规律。

第三课:原子核的组成和性质1. 复:通过复前两课的内容,巩固学生对原子概念和电子结构的理解。

2. 引入原子核的概念:向学生介绍原子核的概念,以及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的重要性。

3. 组织实验:教师组织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原子核的组成和性质。

4. 学生实践:学生进行相关实验,加深对原子核的理解,并记录实验结果。

5. 讨论和总结: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并总结原子核的组成和性质。

第四课:用模型表示原子结构1. 复:通过复前三课的内容,巩固学生对原子和原子结构的理解。

2. 引入原子模型:向学生介绍一些常见的原子模型,并讲解其特点和局限性。

3. 学生实践:学生使用模型工具,自行制作简单的原子模型,用以表示原子结构。

3.2原子结构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3.2原子结构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3.2原子的结构》一、教学目标【化学观念】了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了解原子核是由质子、中子构成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理解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科学思维】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及离子的形成过程。

初步掌握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科学探究】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的方法,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

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如观察、归纳、推理等,解决化学问题。

能够在宏观与微观之间建立联系,理解物质的微观构成与宏观性质之间的关系。

【科学态度与责任】并通过查阅资料等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分类、归纳、概括、比较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学习科学家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体会科学在人类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贡献。

二、设计思路原子的结构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位于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上册化学(人教版)第三单元中,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基础。

本单元共分“分子和原子”、“原子的结构”、“元素”三个课题,其中“原子的结构”包含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离子的形成、相对原子质量等内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的构成,为后续学习化学反应、酸碱盐等知识打下坚实基础。

原子的结构教学不仅涉及原子构成粒子的种类和数量,还包含构成原子的原子核、核外电子、质子和中子在层次、电性、数量和质量等方面的相互联系。

这些知识点对于学生理解物质世界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关键。

三、教材分析九年级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初步了解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对物质的微观构成有了一定的认识。

然而,原子结构的内容相对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难以形成直观的表象认识。

此外,学生在物理课上虽然接触过电荷等概念,但对于原子内部粒子的带电性和电性关系等知识仍需进一步学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展示、实验演示、类比推理等,将抽象的原子结构直观化,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3.2原子的结构《原子的构成》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3.2原子的结构《原子的构成》优秀教学案例
2.通过示例,讲解原子序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之间的相互关系,让学生深刻理解原子的构成。
3.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讲解周期表中各个栏目的含义,如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等。
4.利用实验或课件,展示原子核的放射性衰变和核外电子的跃迁现象,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内部变化。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定一个研究主题,如“原子核的放射性衰变”、“核外电子的跃迁现象”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等途径,深入探讨原子的构成。
2.利用实验、模型、图像等多种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原子结构,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从而得出结论。
3.关注个体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原子的构成。这种人性化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找到自己的价值,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本案例在传授原子构成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环保,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为解决实际问题贡献自己的力量。
3.引导学生运用归纳总结的方法,梳理本节课所学知识,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一道有关原子构成的思考题,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深入思考,巩固所学知识。
2.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原子的构成的学习心得,让他们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3.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了解他们在课后对原子构成的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3.2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3.2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4.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学生对原子结构的直观认识,提高学习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原子世界的热情。
2.培养学生尊重科学、追求真理的态度,形成严谨、踏实的科学精神。
3.引导学生关注化学与生活的联系,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通过对原子结构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微观世界的奇妙和无限可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3.原子内粒子关系:教师通过模型和多媒体,讲解质子、中子、电子之间的关系。
师:在原子中,质子和电子相互吸引,维持原子的稳定。而中子则起到调节质子之间斥力的作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讨论以下问题:
问题1:原子结构示意图如何表示?
问题2பைடு நூலகம்原子内质子、中子、电子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学生在能力方面:学生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方面具有一定的经验,但解决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4.学生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可能对化学学科存在一定的恐惧心理,担心难以掌握。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及时给予解答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3.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练习
1.教师发放课堂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练习题包括: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绘制、原子的组成及粒子关系等。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个别指导。
3.课堂交流: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和讲解,指出易错点,强调注意事项。
3.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遇到问题时,积极与同学、老师交流,培养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原子的构成》教案

《原子的构成》教案

《原子的构成》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工作报告、活动总结、实习报告、演讲稿、规章制度、心得体会、自我鉴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work reports, activity summaries, internship repor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xperiences, self-evaluation, and other sample article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原子的构成》教案《原子的构成》教案篇1【教材分析】本课题处于初中化学第四单元第一课题,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基本概念集中,这些概念是全书的一个重点,所以本单元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教案一. 教材分析《原子的结构》是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的内容。

这部分教材主要介绍了原子的基本概念、原子核和电子的构成、原子的电子排布以及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入理解原子的内部结构,掌握原子核和电子的相互作用,了解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为后续学习化学键、化学反应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原子和元素的基本概念,对化学学科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原子的内部结构、原子核和电子的构成、电子排布等知识的理解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深化。

此外,学生对于元素周期表的知识了解较少,需要在本节课中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原子的基本概念,掌握原子核和电子的构成,理解原子的电子排布规律,熟悉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模型、图示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的广泛应用和实际意义。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原子的内部结构,原子核和电子的构成,原子的电子排布规律,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

2.难点:电子排布的规律,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原子的基本概念,原子核和电子的构成,电子排布规律,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

2.模型演示法:展示原子模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原子的内部结构。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实际应用。

4.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原子模型、电子排布图示、元素周期表等。

2.准备相关案例,用于引导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实际应用。

3.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原子模型,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内部结构是什么样子,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2《原子的结构》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2《原子的结构》教案

课题1 原子的构成海口实验中学杜晓莹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2、知道原子内部各微粒的特征;3、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会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原子结构的模型,初步建立微观世界的观念;2、通过对不同原子的构成的比较,培养学生从文字和表格、图形中获取信息,提高对比分析、提炼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原子构成的发现史,形成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探索是无可穷尽的观点。

二、重点、难点1、重点:原子的构成及原子内部各微粒的特征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理解及其与质子数、中子数的关系2、难点:原子的构成及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理解三、教学方法讨论、启发、视频模拟、对比归纳四、教学过程【引入】自然界蕴藏着无数的奥秘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

浩瀚的星空,群星闪烁,距我们最近的恒星也有4.21光年。

宇宙到底有多大呢?人们还在探索着。

在人们肉眼看不见的微观世界里,同样奥秘无穷,那里有细胞、病毒、分子、原子……【教师展示】老师这里有一瓶水,构成水的微粒是水分子,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可以再分;(停顿)构成这把铁尺的微粒是铁原子。

【教师】还有比原子更小的微粒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讨的课题——原子的构成。

【板书】课题1 原子的构成【教师】人类为了揭开物质世界的奥秘,经历了漫长的征途。

让我们跟随科学家走过的脚步,一起去感受认识原子的艰难而曲折的历程:1803年,道尔顿最先向全世界提出: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是原子,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

恩格斯在评价道尔顿的原子论时说:“原子论的提出,是人类向未被征服的领域进攻的开始。

”此后近一百年,关于原子结构的认识没有大的变化。

大约100年以后,汤姆生在原子内发现了一种更小的微粒,这种微粒叫什么呢?——叫电子,从此人们终于抛弃了原子不可分割的陈旧观念。

同学们可以看着汤姆生的原子模型,电子就像西瓜籽一样均匀镶嵌在整个原子中。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3.2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 教案 (1)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3.2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 教案 (1)

课题2 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2.了解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过程与方法: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体验猜想和模型方法在微观世界研究中的作用。

2.体验“发现问题——实验验证——建立模型——解释模型”过程,初步应用由现象到本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逐渐树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体会到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深入、艰难曲折的,科学实验在科学发展历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赏析科学家的创新过程教学重难点原子的构成;分析、交流、表达总结的能力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引导】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那么,原子是不是最小的,可以再分吗?一、知道原子的结构【投影展示】展示科学家对原子结构模型的创建和修正的历程。

学生回答:可以再分,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从学生物理中已经学过的知识入手,学生不会觉得困难太大。

循着历史的足迹,探寻原子结构模型的变迁,认识科学的发展史探索新知:认识原子的结构【讲述】经过许多科学家不断的实验探索,人们终于比较清楚的认识了原子的构成。

【提出问题】阅读教材P53内容,并根据图3-9所示和表3-1所示内容,你能从中获取关于原子构成的哪些信息?【总结】原子的构成及粒子的带电情况。

同时介绍核电荷数的概念。

展示几种原子的构成。

原子种类原子核核外电子数质子数中子数氢101碳666氧888钠111211问题1:请根据表格中的数字,寻找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中子数之间的关系?问题2: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学生倾听、体会。

学生阅读教材,讨论交流展示观察分析回答1: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

2: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3、并非所有原子核内够有中子4、由于原子核内质子所带电荷与核外电子的电荷数量相等,电性相反,因此,原子不显电性。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包括原子核、核外电子、原子序数等;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同位素的概念及应用。
2.难点:理解原子结构的复杂性,尤其是原子核内部的结构;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和同位素的应用;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化学现象。
1.以学生已有知识为基础,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构建原子结构的认知框架。
2.针对学生在科学探究方法上的不足,引导他们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鼓励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4.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讲解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引导学生认识元素周期表在化学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
4.简要介绍同位素的概念、应用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原子结构的发展历程及其对现代科技的影响;同位素的应用及在生活中的体现。
2.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个小组针对话题进行深入探讨,形成小组观点。
3.家长辅助作业要注重亲子互动,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2.强调原子结构在化学学科中的重要性,以及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鼓励学生继续深入探究原子世界的奥秘,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五、作业布置
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请同学们完成以下作业:
-根据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绘制一幅原子结构示意图,并标注原子核、核外电子等关键部位。
-总结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阐述各个阶段的主要科学家及其贡献。
-设计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课后作业、实验报告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3.2原子的结构优秀教学案例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3.2原子的结构优秀教学案例
(二)讲授新知
讲授新知是教学过程中的核心环节,在这个阶段,我将会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原子结构的相关知识。
首先,我会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原子的基本结构,包括原子核和电子的排布规律。在讲解过程中,我会使用生动的比喻和图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原子结构的概念。接着,我会进行一些实验演示,如原子灯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原子的性质。在实验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现象,并及时解答他们的问题。然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从而加深对原子结构的理解。在讨论过程中,我会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原子结构的规律。
(一)情景创设
情景创设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在本节课中,我会通过生动有趣的讲解、直观形象的模型展示和富有挑战性的实验,为学生创设一个充满趣味和启发性的学习环境。
为了实现情景创设,我会在课堂上展示一些与原子结构相关的有趣现象,如原子灯的发光原理等,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同时,我会利用模型教具和实验材料,为学生展示原子结构的模型,让他们直观地感受到原子的内部构成。此外,我还会设计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原子结构的知识。
3.小组合作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在本节课中,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让他们在合作中学习,共同探索原子结构的知识。这样的小组合作能够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培养他们的沟通技巧。
4.反思与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调整能力。在本节课的结束阶段,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和评价,让他们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对原子结构的理解。这样的反思与评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原子结构的知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3.2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3.2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3.2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3、极少数的α粒子被反弹了回来。

我发现:(①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②原子核带正电,α粒子途径金原子核附近时受到斥力而改变了运动方向③原子中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原子核很小,但集中了较大的质量)通过展示,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得出:原子的结构:原子核(+)原子核外电子(-)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小组资料查阅,主动发现原子的探索历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互动交流中探索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环节二原子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揭秘(指向目标2)【问】原子核还能再分吗?资料介绍,卢瑟福发现质子,查德威克发现中子,1939年费米带领一群科学家发射中子以分裂原子,意味着核时代的到来。

此后人人谈核色变,直到《核不扩散条约》的签署,核裂变才向着积极方向发展。

说明原子核还能再分:质子、中子【生】查阅课本得知构成原子的粒子的电性:粒子种类电性质子一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电子一个单位负电荷思考:原子中存在带电的粒子,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观察表3-1几种原子的构成,你还发现了什么?原子结构中的一些规律①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②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③原子里质子数不同,原子种类也不同④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有中子活动设计意图化学课堂除了实验探究能力,还需要处理信息的能力,归纳分析,用理性分析看待问题。

环节三原子质量的表示(指向目标3)展示碳原子、氧原子、铁原子原子质量的测定值发现:原子的质量很小,记忆、计算都很不方便引出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相对原子质量就是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1.66×10-27Kg)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

该原子的实际质量(Kg)相对原子质量(Ar)=标准碳原子质量(Kg)*1/12(要求:不需要自己计算,但要会查eg:C、Fe、O)注:①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常省略不写,而不是“千克”、“克”等。

②相对原子质量只是一个比,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原子结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复习原子构成的初步知识,使学生懂得质量数和A Z X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

2.了解关于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特征和常识。

3.理解电子云的描述和本质。

4.了解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能画出1~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能力目标:
培养自学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类比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教学难点: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原子的概念,原子的构成,原子为什么显电中性?
[板书]一、原子核
1。

原子结构
质子: 1.6726×10-27kg 原子核
原子中子: 1.6748×10-27kg 电子: 1.6726×10-27kg/1836 注意: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近似原子量=质子数+中子数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
决定元素种类的是:,决定原子质量的
是:
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主要是:,决定原子种类的是:
1.6726×10-27kg
1.66×10-27kg
2.质量数
质子的相对质量= =1.007≈1
1.6748×10-27kg
1.66×10-27kg
中子的相对质量= =1.008≈1
将原子核内所有的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值整数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叫质量数(A)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N = A – Z
练习:用A Z X表示原子:
(1)求中性原子的中子数:N=
(2)求阳离子的中子数,A X n+共有x个电子,则N=
(3)求阴离子的中子数,A X n-共有x个电子,则N=
(4)求中性分子或原子团的中子数,12C16O2分子中,
N=
(5) A2-原子核内有x个中子,其质量数为m,则n g A2-离子所含电子的物质的量为
: .
二、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
请一位同学讲述宏观物体的运动的特征。

比较电子的运动和宏观物体的运动。

1.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
(1)带负电荷,质量很小。

(2)运动的空间范围小。

(3)高速运动。

学生阅读课本P91,播放电子云形成的动画。

2.电子云
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一定范围内出现,可以想象为一团带负电荷的云雾笼罩在原子核的周围,所以人们形象地把它叫做“电子云”。

注意:(1)图中的每个小黑点并不代表一个电子,小黑点的疏密表示电子在核外单位体积内出现机会的多少。

(2)“电子云”是核外电子运动的一种形象化表示。

1.已知一种碳原子(质子数、中子数均为6)的一个原子的质量为m kg,若一个铁原子的质量为n kg ,则铁的原子量是
2.以下有关电子云的描述,正确的是()
A 电子云示意图的小黑点疏密表示电子在核外空间出现机会的多少
B 电子云示意图中的每一个小黑点表示一个电子
C 小黑点表示电子,黑点愈多核附近的电子就愈多
D 小黑点表示电子绕核作圆周运动的轨道
第二课时
[复习]1。

原子的结构。

2.电子云的概念及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

对于多电子的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要复杂一些,通常,能量低的在离核较近的区域运动,能量高的在离核较远的区域运动。

结论:
K层为最外层时,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
除K层外,共他各层为最外层时,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
次外层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
倒数第3层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
第n层里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
讨论
2.根据第层最多能容纳2n2个电子的规律,请你检验下你所判断的K、L=M层最多能容光焕发纳的电子数据是否符合这一规律。

[练习]某原子共有5个电子层,则其O层可容纳电子个,N层可容纳电子
个。

四、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问]1,举例说明什么是“稳定结构”?
2.指出金属、非金属和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结构特点和主要性质。

[说明]元素的化学性与原子结构有密切的关系。

[练习]写出具有10个电子的微粒的符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