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详解心脏病(内容清晰)
中医的心脏知识点总结
中医的心脏知识点总结一、心脏的功能1. 心脏的生理功能:中医认为心脏是五脏之主,主管血脉,主要功能包括主持血脉循环、统摄气机、主宰精神活动等。
2. 心脏的病理功能:中医认为心脏与情志密切相关,情志失调会引起心脏疾病,如心悸、气短等。
二、心脏疾病的症状与诊断1. 常见的心脏疾病:中医常见的心脏疾病包括心悸、心绞痛、心憋等。
2. 症状表现:心悸常见的表现有心前区或胸部有不适感、心跳快而有力、或者心悸症状持续时间较长;心绞痛的表现为胸痛或胸闷,可能伴随恶心、出冷汗等症状;心憋的症状表现为呼吸急促、气急等。
3. 诊断方法:中医诊断心脏疾病主要依靠望、闻、问、切等四诊方法,通过患者的脉象、舌苔、面色等进行诊断。
三、心脏疾病的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中医治疗心脏疾病的主要方法包括用药和针灸。
2. 药物治疗:常用的中药包括桂枝、甘草、人参等,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药物的配伍调配。
3. 针灸治疗:中医经络学说认为心主火,因此针灸治疗心脏疾病常用的穴位包括心经的井、荥、维、府、陷穴等。
4. 饮食调理:中医认为心脏疾病患者应该少食盐、少食油腻等,多食宣痹开窍的清淡食物。
四、心脏疾病的预防与保健1. 情志调摄:中医强调情志调摄对心脏健康的重要性,建议患者保持心情愉快,避免过度激动、严重恐惧等情绪波动。
2. 饮食保健:中医认为饮食对心脏健康有着重要影响,建议少食高热量、高脂肪、高盐的食物,多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3. 运动保健:中医认为适当的运动对心脏的健康有益,建议患者适度参加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
4. 心理保健:中医认为心理压力会对心脏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建议患者学会放松身心,保持健康的心态。
综上所述,中医对心脏的认识和临床实践经验丰富且独到,应用中医治疗心脏疾病,可以有效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对中医对心脏疾病的认识有所增加,对心脏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更深入的了解。
中医对心脏的解释
中医对心脏的解释
中医对心脏的认识主宰着血液的循环和运行,其归属于五脏,但主要归属于心。
心脏位于胸腔中部偏左下方,体积约相当于一个拳头大小,重量约250克。
心脏主要功能是为血液流动提供动力,把血液运行至身体各个部分,通过收缩和舒张的运动,推动血液在全身循环,为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提供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
同时还可参与内分泌,也起到了调节情绪和精神状态的作用,不仅维持心的生理功能,而且对全身也有一定的温养作用,是人体重要器官之一。
当心脏有病变的情况下,患者可能会出现心烦、心悸、胸痛等病症,需要到正规的医院进行相关检查,根据不同的检查结果,采用合理的方式治疗。
生活当中需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要过度劳累,不能长时间熬夜,注意合理饮食,有助于身体健康。
JT叔叔的中医基础讲座第四讲(2)心脏病其实是『心包络病』
JT叔叔的中医基础讲座第四讲(2)心脏病其实是『心包络病』心脏病其实是『心包络病』刚刚讲到「心包」的问题,像中医师常常都在讲啊,真正的「心脏」病,只要一发病人就死。
因为如果那个邪气真的可以攻到你的「灵魂的心」的话,那立刻你的灵魂跟肉体会脱开,你没有办法承受这个东西。
可是现在有那么多人都在得心脏病,怎么都不死啊?什么风湿性心脏病,什么心脏瓣膜病,什么心室肥大有的没的……如果你不能够知道「灵魂的心」跟「肉身的心包」是两个层面的东西的话,你就会觉得中医的理论充满矛盾:「都说真心脏病一得就死,然后又有那么多心脏病得了人还不死!」你会觉得很奇怪。
这真的不必奇怪,因为它们说的是不一样的东西。
像这个问题,其实历代医家,在民国之前,没有很多人提出。
为什么呢?因为民国以前没有西医说的「心脏病」这个词,也就是「心绞痛」这种病我们会把它称之为「胸痹」。
那「胸痹」,在张仲景的书里面有很完整的医法,而那些医法呢,都让你觉得:他在处理的是要把你心脏周围的很多痰水拔掉。
也就是说,如果你肉身的心脏有某些病变,那个肉身的心脏本身不一定是源头,而是你肉身的心脏周围有太多邪气把它包住了,以至于它产生了病变。
所以美国的倪海厦医师就说了一句蛮有意思的话,他说:「你说心脏瓣膜病变,那个真的是心脏瓣膜病变吗?」他说:「我们冰箱里面平常用来保存食物的保鲜盒,如果你有点变形了,它盖子就盖不好了,那个是保鲜盒受到不适当的压力而变形,所以盖子盖不好。
你的心脏如果是受到它的居住环境不适当的压力而造成有点变形的现象的话,你认为是那个盖子不对吗?要把盖子换掉一个或重削出一个新形状吗?你应该是要把那个环境上压到它的东西拿掉才对吧?」虽然大家听起来,这个例子举得好像有点粗,有人会说「心脏跟保鲜盒怎么会一样?」但是,他这句话是非常经方派的思考,因为我们经方派的人在用《金匮要略》治心脏病的时候,都有非常高的疗效,可是大部分在做的,就是把心脏周围那些压到它的东西如何拔掉的事情。
中医-详解心脏病
中医-详解心脏病中医详解心脏病凡心脏病,都是阳虚,阳气不足则阴血不生。
在生理上,阳气是化生之本;在病理上,较之阴精,阳气更易受损;在治疗上,阳易骤生而阴难速长。
所以,治疗心脏病,必用兴阳之法,方可得心应手。
清.陈士锋说∶“人有真心痛者,法不在救,然用药得当,亦未尝不可生也。
”心脏的动力来源于肾,肾阳不足,就好比发电机所发出的电力不足,就会导致水泵的转速降低,使水的压力不足,也就是心脏搏动无力,出现间歇,泵血力量不足,血液不能达到血管末梢。
末梢神经就会“通知”中枢神经,中枢神经就会刺激心脏加快搏动,于是就会出现早搏、肾气不足、心跳无力。
血液流速缓慢,就容易产生瘀血,天长日久,瘀血就会沉积在血管壁上堵塞血管,造成冠心病或心肌梗塞。
西医只知用物理(包括手术)和化学手段疏通血管、刺激心脏,却不知病根在于肾阳不足。
如果肾阳充足,自然就会使人体的各种功能得到恢复,心跳自然有力,瘀血自然得以溶化,症状自然消失。
而且,在心血管中植入支架,在物理学方面是合理的,但在生理学中却是极不合理的。
因为用金属制作的支架属于最硬的淤血,属于人体的异物。
人体具有排异性,淤血就是人体中较软的异物,有淤血部位会有刺痛感,就是元气破淤的表现。
针刺穴位可以治病的原理就是利用了人体的排异性,当金属针刺入是调动或激发元气的药物。
在临床实践中,长期或过量服用破淤和疏通药物,会使人感到虚弱无力,这是不争的事实。
而长期服用“速效救心丸” 或“丹参滴丸”之类的疏通心血管的药物,只能使元气逐渐消损,使心脏病逐渐加重。
所以说,这些药物只能作应急使用,切不可长期服用,只有药品商家以及与之狼狈为奸者,才希望患者长期大量使用。
切记!现在社会流行每年到医疗机构疏通或稀释一下血液,或经常服用三七粉,以达到健康的目的,这简直就是高科技时代的愚昧!这就好比只知道疏通河道,却不知在河的上游植树一样,到时候河道还是要淤积的。
另外,美国还制造出了人造心脏,虽然人造心脏的体积不断缩小,已经与人的心脏的大小几乎相同,但植入人造心脏的患者的寿命都很短,还没有超过100 天的,而且,病人极容易患中风。
中诊 脏腑辩证(心病)
饮食调理
适当调整饮食结构, 多吃有益于心脏健康 的食物,如富含纤维 素的蔬菜、水果等。
运动锻炼
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 ,如散步、慢跑、太 极拳等,以增强体质 ,促进气血流通。
定期检查
定期进行心电图、心 脏超声等相关检查, 及时发现并处理心脏 问题。
05
心病的预防与调护
心病的预防
保持良好作息
避免长期熬夜和不良生活习惯,合理 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睡眠。
古代中医对于心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黄帝内经》 中就有关于心病病因、病机、治则治 法的论述。
02
心病的病因病机
病因
饮食不当
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损 伤脾胃,湿浊内生,上犯心窍 。
劳倦过度
过度劳累伤及心脾,心脾两虚 ,心脏失养。
寒邪内侵
寒邪侵入体内,损伤心阳,导 致心脏功能失调。
04
心病的治则治法
心病的治疗原则
调整阴阳
保持心肝脾肺肾五脏的阴阳平衡 ,以维持全身气血的正常运行。
补虚泻实
针对病因补虚泻实,改善症状。
调理情志
重视精神调摄,保持心情平和, 避免过度激动或抑郁。
心病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 中药汤剂、中成药或 西药治疗。
非药物治疗
包括针灸、推拿、拔 罐、气功等中医非药 物疗法,以及心理疏 导等非中医治疗手段 。
02
健康饮食
保持均衡的饮食,多吃富含膳食纤维 和维生素的食物,少吃油腻和高盐食 品。
01
03
适量运动
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 和瑜伽等,以增强心肺功能。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 潜在的健康问题。
中医详解五脏六腑之心脏
中医详解五脏六腑之心脏《黄帝内经》认为心为君主之官,它统摄身体的五脏六腑。
假设把五脏六腑看做一个“国家”的话,那么心就是君主、皇帝。
既然有君主,自然还有太监、丫鬟、大臣、士兵等层层包围着它、保护着它,这种层层包围、保护使得心不受任何邪气干扰,这就是中医所说的“心不受邪”。
一般情况下,心是不会受到任何邪气干扰的;即使受到干扰,心也是最后一个受到伤害的。
中医将五脏都对应比喻为一定身份的人,很有意思,了解了这些就知道各脏器的一些功能特点(见五脏功能对应官职表)。
心脏疾病与心脏养生法◆循行心脏的经脉有病会引发心脏疾患中医认为,心脏病的发作不是单纯心脏的问题,与很多走心脏的经脉有关。
肺经走心脏,走在心经的前面。
如果肺经有病,就会使人心烦胸满。
胃经也走心脏。
如果胃经得病,就会“心欲动”,就是总感觉心里慌慌的。
脾经走心脏。
脾经得病会引起心下急痛,就是会感觉心突突乱跳,而且心里面急痛。
脾经的病多为湿邪所致。
如果心经得病,嗓子会干,噫干心疼,属于心血虚,是由于心血不够引起的。
肾经、心包经的疾病也会造成心脏病。
心包经造成的心脏病是“心中儋儋大动”,就是明显感到心扑通扑通地跳。
此外,胆经的病也会造成心脏不适,比如说心胁痛,人躺在床上只要一转身,心脏就有刺痛感。
这是胆经的生机不旺,气化不利所造成的心脏病。
就心脏的问题来说,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心主血脉,二是心主神明。
因为心主血脉,所以血脉淤滞会造成心脏病;心又跟肺经、胃经这些经脉有关,所以哪个脏器的病都会造成心脏病。
现在很多人死于心梗,死者最后的表象都是心脏停止跳动,大家通常认为是心梗发作,大面积心衰所致,其实这种大面积心衰的背后跟肾、肺、胃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心之神为神明。
假如某人神明错乱了,心神就会惑乱,处于迷惑之中。
例如,抑郁病的真正根源就是胃经和肾经的病,是由于胃肾大伤而造成的心气大伤。
胃气如果不足,心血也会不足,同时因为胃主血所生病,血的来源都是胃经,人体的营养物质也统统是从中焦脾胃来的,这叫“中焦取汁变化而赤”。
中医心脏病病机分析
04
气血津液与心脏病关系剖析
气血津液在心脏生理活动中作用
1 2
气血为心脏提供营养
心脏需要气血的滋养才能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气血充足则心脏功能强健。
津液维持心脏阴阳平衡
津液具有滋润和濡养作用,能够维持心脏的阴阳 平衡,防止心脏燥热或阴寒过盛。
3
气血津液共同维持心脏正常节律
气血津液在心脏的生理活动中相互协调,共同维 持心脏的正常节律和跳动。
风湿性心脏病
多因风湿热反复发作侵犯心脏所致,常表现为心悸、气短、乏力 、咳嗽等症状。
肺源性心脏病
多因慢性肺脏疾病引起肺循环阻力增加所致,常表现为呼吸困难 、乏力、心悸等症状。
心肌病
包括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临床表现各异,但多有心 悸、气短、乏力等症状。
03
脏腑关系与心脏病发病机制探讨
脏腑间相互关系对心脏影响
对中医心脏病病机认识总结
心脏气血阴阳失调
中医认为心脏病的发生与心脏气血阴阳失调有关,包括心 气虚、心血虚、心阴虚、心阳虚等。这些失调状态可导致 心脏功能减弱,引发各种心脏病症状。
痰浊瘀血阻滞
痰浊和瘀血是中医理论中重要的致病因素。痰浊内生,瘀 血阻滞,可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导致心脏病的发生。
情志失调
心脏与肾脏
肾藏精,主水,为先天之本。心肾相交,水火既济,共同维持人体阴 阳平衡。肾精亏虚或肾水泛滥,均可影响心主血脉功能。
脏腑功能失调导致心脏病发生机制
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 畅,心脉瘀阻,可发为胸痹 (心绞痛)。
脏腑功能失调,心阳不振, 鼓动无力,可出现心悸(心 律失常)等症状。
脏腑功能失调,痰浊内生, 痹阻心脉,可导致胸痹(冠 心病)。
等均可导致心脏病变。
倪海厦论中医:心脏病
倪海厦论中医:心脏病开始讲汉唐方剂第32 号,心脏病,乌金丸中医学九种心痛之一(主症:心痛澈背,背痛澈心)。
心脏病这种情况是目前社会多发病症,也是属于西医学所认为的一个死证,突发心脏病,属于一个死症。
但是在没有突发心脏病之前,各种症状都显示出来了,就要及时的治疗,就不会突发心脏病死亡,就是由于这样的一些症状出来之后,由于现代医学没有办法去治疗不会治,只是知道一味的去化血栓扩张血管,造成心气更虚更容易突发心脏病死亡,看到很多人口袋中装着速效救心丸,实际上心脏病并不是属于死证,死证只是这个突发心脏病,也就是说刚开始有这个症状时去治疗它,由于心力越来越衰,衰之极便不可治,然后就死掉了,立即就猝死。
讲这一个方剂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一讲金匮里面治疗胸痹心痛短气病,大家学会后,对于轻微的心脏病,这种症状已经显示的,就可提前治疗,就可避免很多悲剧的发生。
讲《金匮》: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摘录《金匮要略》原文: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
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栝蒌薤白白酒汤方栝蒌实一枚(捣)薤白半斤白酒七升右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栝蒌薤白半夏汤方栝蒌实一枚薤白三两半夏半斤白酒一斗右四昧,同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汤亦主之。
枳实薤白桂枝汤方枳实四枚厚朴四两薤白半斤桂枝一两栝蒌实一枚(捣)右五味,以水五升,先煮枳实、厚朴,取二升,去滓,内诸药,煮数沸,分温三服。
人参汤方人参甘草干姜白术各三两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
茯苓杏仁甘草汤方茯苓三两杏仁五十个甘草一两右三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不差,更服)。
中医心脏知识点总结归纳
中医心脏知识点总结归纳(一)中医对心脏认识的基本理论1. 中医对心脏的概念及作用认识心脏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为脏腑之一,具有调节血液循环、主持人体气血调畅的作用。
《黄帝内经》中早有关于心脏的记载,如《素问·调经论》中提到“心者君主”,“心藏神”、“血在心主之”。
这些都表明心脏在中医理论中地位重要、功能多元。
2. 心脏在中医脏腑理论中的定位心脏在中医脏腑学说中属于心包脏腑,主要负责主持血液循环、驱使气血运行、统筹心脏与血脉之间的关系等功能。
在中医脏腑学说中,心脏还与其他脏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往往涉及多个脏腑。
3. 中医对心脏疾病的认识中医.对心脏疾病的认识涉及多个方面,如《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中对病因、病机、证候及治疗原则等都有详细记载。
中医治疗心脏病,强调“辨证施治”,重视患者的整体状态以及与其他脏腑的相互关系,因此中医药对心脏病的治疗具有独特优势。
(二)中医对心脏疾病的认识1. 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中医认为,导致心脏病的病因病机多种多样,常见的有情志失常、饮食失节、气血受阻等。
情志失常可导致心火内动,引起心绪不宁、心悸等;饮食失节可致脾胃失和,引起痰湿内蕴,阻碍心脏气血的正常运行;气血受阻可因外感风寒湿邪侵袭、阴阳失调等引起心脏病变。
2. 中医症状特点的认识中医对心脏病的症状特点有独到的认识,如心悸、气短、胸闷、舌下青、舌质紫暗等都是中医辨证的重要依据。
中医辨证施治强调辩证求因,根据不同的证候类型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3. 中医治疗原则的认识中医治疗心脏病注重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证候类型调配药物,常用的治疗原则有疏肝理气、益气健脾、温中散寒、养阴清热等。
在中医治疗中,还注重调理患者的情志、饮食、作息等方面,以维护心脏的功能。
(三)中医心脏疾病的预防与保健1. 中医心脏疾病的预防中医强调强健气血,调畅心脏经络,预防心脏疾病的发生。
中医预防心脏疾病的方法包括情志调摄、饮食调理、运动锻炼、穴位保健等多种方式。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之心病辨证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之心病辨证心的生理病理:主血脉:心痛,心悸,怔忡,脉结代主神明:失眠多梦,健忘,心烦,狂躁昏谵舌——口舌生疮出现以上主症,应首先考虑心的病变。
一、心气虚证【概念】心气虚证是指由于心气不足、鼓动无力,血行不畅、失于充养的证候。
【病因病机】1.素体久虚;2.久病失养,3.年高脏气衰弱。
【临床表现】心悸,胸闷 + 气虚证(乏力、气短、自汗、动则加剧,舌淡,脉虚)本证以心悸胸闷及气虚证为审证要点。
治法:补益心气;处方:养心汤加减《证治准绳》二、心阳虚证【概念】心阳虚证是由于心阳虚衰,鼓动无力,虚寒内生所表现的证候。
【病因病机】1.常由心气虚进一步发展而来;2.他脏波及心阳而成。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胸闷或痛 +阳虚(畏冷肢凉,面唇青紫,自汗,气短,舌淡胖或紫暗,苔白滑,脉弱、结、代)以心悸、胸闷或痛及阳虚证为审证要点。
治法:温通心阳;处方:保元汤加减《博爱心鉴》肉桂,人参,黄芪,生姜,甘草三、心阳暴脱证【概念】心阳暴脱证是指心阳衰极,阳气暴脱所表现的危重证候。
【病因病机】1.常是心阳虚证进一步发展的结果,2.因寒邪暴伤心阳,3.痰瘀阻塞心窍所致者,4.失血伤津,气无所依。
【临床表现】在心阳虚证表现的基础上,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面色苍白,或心痛剧烈、口唇青紫、脉微欲绝、神志模糊、昏迷不醒。
本证以心阳虚和亡阳的临床表现为诊断依据。
治法:益气回阳,救逆固脱;处方:参附汤或独参汤加减附:心气虚、心阳虚、心阳暴脱三证的鉴别心气虚,心阳虚,心阳暴脱三证不同点心气虚心悸怔忡,胸闷气短,活动后加重,自汗面色淡白或㿠白,舌淡苔白,脉虚心阳虚畏寒肢冷,心痛,面色晄白或晦暗,舌淡胖苔白滑,脉微细心阳暴脱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面色苍白,口唇青紫,神志模糊或昏迷。
(舌质淡紫青滑,脉微细欲绝)四、心血虚证【概念】心血虚证是指由于心血亏虚,不能濡养心脏而表现的证候。
【病因病机】1.多因脾虚生血之源亏乏,2.失血过多,3.久病失养,4.劳心耗血所致。
详论五脏病机----心
详论五脏病机----心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脉,灌溉溪谷,内润脏腑,外养腠理;又主神志,调节精神、思维、意识,统摄脏腑功能活动,主宰全身。
心的生理功能失调,常表现为血脉异常和神志改变两类病机变化。
血脉异常:心不主血脉,常见心脏自身、头面、四肢及全身脏腑功能失常等病机变化。
心脏自身病变以心动不安为主,心血运行不畅,而见心悸怔忡,或心中空虚,气短心痛等症。
心动过速或过缓,引起脉搏的跳动频率、节律、强度等改变,而见数、迟、虚、实、滑、涩、促、结、代等脉象变化;头面部,当血气上冲时,为面红目赤,唇红,舌尖红赤、疼痛、溃烂,或吐血、衄血。
血气失养时,又为面色淡白、萎黄,唇舌淡白。
当血行不畅时,又见面色晦暗、黧黑,唇舌青紫,或舌有瘀斑瘀点;四肢部分,血脉充盛时,四肢烦热,手足心发烧。
血脉寒凝时,四肢逆冷,手足冷痛,爪甲紫暗。
全身脏腑失却血气供养,可见脏腑功能低下、衰退的各种表现。
神志改变:心不主神志,常见心神失养、心神受扰和心神无主等病机变化。
心神失养,以心神不宁为主,可见心绪不安,思想不集中,精神萎靡,记忆力减退等症;心神受扰,轻者表现为心烦,失眠,多梦。
重者表现为烦躁不宁,狂言怒骂,打人毁物,不避亲疏,喜笑不休;或表情淡漠,沉默寡言,语言错乱,时哭时笑,呆痴等精神错乱症状。
心神无主,轻者为嗜睡,恍惚,朦胧;重者为神志不清,突然倒仆,谵语,妄动。
心病的病因,主要有外感六淫,特别是寒、热之邪最易犯心;内伤七情,悲喜忧思,易致心病。
其它如禀赋不足,劳倦过度,饮食不节,久病重病,失治误治,病理产物停留,其它脏腑疾病的传变,均可引起各种心的病变。
心的病机多以虚、实为纲。
从《黄帝内经》开始已有“心虚”的提法,如《素问·五藏生成篇》说:“思虑而伤心”。
《脉经》最明确地提出“心实”和“心虚”的病机。
如《平人迎神门气口前后脉篇》云:“心实,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阴实者,手厥阴经也。
病苦闭,大便不利,腹满,四肢重,身热,苦胃胀;心虚,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阴虚者,手厥阴经也。
中医详解心脏病一一原来心脏病都是“看”出来的
中医详解心脏病一一原来心脏病都是“看”出来的一、吃药才会导致心脏的疾病不吃药,是不会有西医标准下的心脏病的【中医的心脏病定义不一样】,也不会有所谓的'先天性'心脏病。
换句话说,吃药才会导致心脏的疾病。
二、心脏是经过层层保护,一般情况下不会生病心脏在中医的定位为君火,也就是皇帝,国之君皇,具备火热的性质。
一国之君,要伤害到他,要经过重重保护层:1、皮肤作为第一层,外邪入侵可以通过皮肤排走,表现为各种皮肤病;2、入肺表现为咳嗽等等症状;3、入脾胃表现为呕吐腹泻排出;4、入肝,肝主藏血,血液所到之处都是肝的领域,病邪入肝入血,就会通过肝的窍门眼睛,以流泪或者其它眼睛的疾病表现,妇女同胞则以月经排出污浊血块,或者白带等等形式;肝为将军,五脏六腑都是肝将军的防卫地盘,所有脏腑的排病反应,背后都是肝将军的力量在支撑,都是血液所到之处,所以,肝病还可以借用其它脏腑的途径排邪,体现为其它脏腑的疾病;5、入肾,表现为小便量质的变化。
6、病气垃圾暂时排不出来,或者病气进入量比排除还快,就会暂存起来,表现为各种肿瘤、包块、结石、增生所以,这些所谓的病灶,其实是身体的自我保护。
就像是在垃圾堆外面包裹了墙体,你不动他,没事,一用药物或者各种手段'治疗'它,围墙被推倒了,垃圾病气四散,反而会要了命所以,肿瘤不切割没事,一切割,反而扩散。
不治疗或许还可以长命,治疗了反而夺命。
7、就算以上保护途径都失效了,心脏本身还有禁卫军保护:厥阴心包。
心脏有病,都是心包代为受过。
有一些西医所谓的心脏病,其实是心包的病,不是心脏本身的病。
心包的病是禁卫军的病,不是皇帝的病,不影响国体。
疾病的最严重表现形式就是癌症,其它脏腑器官有癌症,可是大家见过心脏癌症没有?没有!就是因为心脏是全身最热的地方,热的蒸发软化作用下,有形的垃圾是难以凝聚成肿瘤的形态的。
所以,一般来说心脏是不会受病的。
但是,现代人发明了一个治病的方法,绕过了所有的防卫系统输液。
倪海厦-心脏病全解
倪海厦-心脏病全解【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注:语音由机器人阅读,体验不好,要求高的可以不听,在此见谅.文源:汉唐经方再传承梁冬对话倪海厦-心脏病全解心脏病有一个病人,他住在佛罗里达的西北角,那我是在东岸这边哈,处在中央,东岸这边。
他开车开了4个多小时来找我,走进来的时候,就一边走一边喘,总之胸口非常的疼痛。
那病人坐下来,大概46岁左右,我就问他,我说你……怎么回事呀?他一边按着胸口,一边告诉我,他说:我动脉血管有堵塞,那有三……医生呢,我有三根是百分之百堵的哦,医生要帮我做绕道手术呀。
手术都安排好了,都可以签字,都要做了。
就要做手术之前呢,要照惯例要查查看看我的身体可不可以接受这种手术。
结果医生呢一查,发觉到我两个肾脏,有一个肾脏功能完全没了,只剩一个肾脏功能了,一发现到这个以后,当场就把我这个手术取消掉了。
因为医生告诉我:你运气好,在这种身体状况之下,你运气好的话,做完这个手术以后,下来你就是得洗肾;运气不好,当场就死在手术台上。
所以,把这个病人取消掉了。
那取消掉了,病人没有办法。
回到家,朋友就给他介绍,诶,你到东 Florida 找个 doctor 倪,哦,可以帮你,他就开了4个多小时的车来找我。
这个病人进来了以后呢,我一看当场就帮他下针,像我下很简单,下公孙、内关,下我们的天突,下我们的巨阙,下我们的……嚎,关元,这是所谓的三黄穴,嚎。
这套针法是在《黄帝内经》里面。
扎完针以后呢,我们在背后第十椎下……下针。
这个胸痛彻背,背痛彻心,心脏的绞痛的……当场针完他就不痛了。
然后,病人下……下二十分钟的时候……针灸!这个针灸把气打开了,所谓气打开来就是,我们针下去以后,它的血液循环会加速,嚎。
那气,中医讲气,气走血才会走,一般的观念——中医的观念里面认为:气跟血差六寸的距离,嚎。
所以气先行六寸,后边血就跟着来。
而这个气是肺脏在管的,血是心脏在管。
所以心脏如果没有肺在帮忙的话,这个心脏的血是不会跑的。
中医关于心脏的论述
中医关于心脏的论述一、心脏的生理功能中医认为心脏的主要功能是主血脉和主神志。
具体来说,心脏主血脉,即推动血液在全身循环流通,为全身提供营养和氧气,并排除废物。
同时,心脏还主神志,即掌控着人的思维、感觉和运动等生理活动。
如果心脏功能正常,血脉畅通,神志清晰,则人体处于健康状态;反之,则会出现各种病理变化。
二、心脏的病理表现当心脏出现病理变化时,常表现为心悸、心痛、心烦、失眠、健忘等症状。
这些症状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同时出现。
中医认为,这些症状的出现与心气不足、心阳虚衰、心血瘀阻等因素有关。
此外,心脏疾病还可能影响其他脏腑的功能,如肝、脾、肺等,从而出现一系列复杂的病理表现。
三、心脏与其他脏腑的关系心脏与其他脏腑有着密切的联系。
首先,心与脾的关系密切,心主血脉,而脾则主运化,能够生成血液。
如果心脾不和,则会出现气血不足、心悸、失眠等症状。
其次,心与肝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心主神志,而肝则主疏泄,能够调节人的情绪。
如果心肝不和,则会出现烦躁、易怒、失眠等症状。
此外,心与肺、肾等脏腑也有一定的联系。
四、心脏疾病的诊断中医诊断心脏疾病注重望、闻、问、切四诊合参。
具体来说,医生会观察患者的舌象、面色、脉象等,了解患者的病史和家族史,询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切脉以了解患者的心率、心律等情况。
通过以上方法,医生可以对心脏疾病做出初步诊断。
五、心脏疾病的治疗中医治疗心脏疾病注重调理气血、平衡阴阳、改善体质等方面。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等。
中药治疗主要使用具有活血化瘀、养心安神、温阳补气等作用的药物来调理气血、平衡阴阳;针灸治疗主要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达到舒经活络、调和气血的目的;推拿治疗则通过按摩特定的部位来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目的。
此外,中医还注重患者的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的改善,如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等。
中医完整病历中心脏病
中医完整病历中心脏病中医完整病历中心脏病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主诉:患者的主要症状和不适感,如胸痛、心悸、气短等。
2. 现病史:患者当前的病情描述和发展过程,如症状出现的时间、病程的变化等。
3. 既往史:患者以往的疾病史、手术史、家族病史等。
4. 个人史:患者的生活惯、工作环境、饮食偏好等。
5. 体格检查:包括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理指标的检查。
6. 辅助检查: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血液和尿液常规检查等。
7. 诊断: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给出中医诊断。
8. 治疗方案:基于中医理论和个体化情况,制定中医治疗方案,包括中药配方、针灸、推拿等方法。
9. 随访观察:记录治疗效果的观察和调整治疗方案的过程。
中医完整病历中心脏病的编写需要医生严谨细致地记录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医疗过程,以便于诊断和治疗的进展。
它是中医诊疗的重要依据,也是保障患者安全和健康的基本工作之一。
中医完整病历中心脏病中医完整病历中心脏病是指中医在诊断和治疗心脏疾病方面的病历记录。
脏病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之一,指的是人体内脏器官功能的异常变化。
中医完整病历中心脏病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主诉:患者的主要症状和不适感,如胸痛、心悸、气短等。
2. 现病史:患者当前的病情描述和发展过程,如症状出现的时间、病程的变化等。
3. 既往史:患者以往的疾病史、手术史、家族病史等。
4. 个人史:患者的生活惯、工作环境、饮食偏好等。
5. 体格检查:包括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理指标的检查。
6. 辅助检查: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血液和尿液常规检查等。
7. 诊断: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给出中医诊断。
8. 治疗方案:基于中医理论和个体化情况,制定中医治疗方案,包括中药配方、针灸、推拿等方法。
9. 随访观察:记录治疗效果的观察和调整治疗方案的过程。
中医完整病历中心脏病的编写需要医生严谨细致地记录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医疗过程,以便于诊断和治疗的进展。
中医对心脏病的认识
中医对心脏病的认识心脏病,咳,听起来是不是有点让人心慌慌的?说到心脏病,大家总是会想起医院、医生、药片什么的,感觉好像这事离自己特别远,但心脏病已经悄悄地走进了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为这个小小的心脏担心了。
要知道,心脏就像是我们身体的发动机,一旦出问题,后果可不堪设想。
可是说到心脏病的认识,尤其是从中医的角度看,哎呀,那就有点复杂又有点有趣了。
中医对心脏病的看法和西医差很多。
西医可能会告诉你,心脏病就是冠状动脉堵塞,血液流不通,心脏得不到足够的氧气,啥也别说了,动手术、吃药就是了。
而中医呢,哦,那可不光看你心脏有什么问题,更多的是看你整个人的身体,整个人的气血,甚至你的心态。
对,心态!没错,中医可是把“心”看成是身体的一个关键所在,不仅仅是那个打跳的器官。
你是不是觉得有点意思?中医认为,心脏的健康,和我们体内的“气”有很大的关系。
什么是“气”呢?你可以理解成是你身体里的“动力源”。
当身体的气血充足,心脏自然就能正常工作,心情也会愉快,整个人的状态都好。
但是,如果气血不畅,或者你心里有很多烦恼、焦虑、不安,那就很容易影响到心脏。
你是不是觉得,哎,这话说得也太对了。
你看有多少人,工作压力大,或者情感生活不顺,心情差得要命,最后就跑医院一查,心脏的指标也不好。
这不就是中医说的“心神不安”吗?再说了,心脏其实在中医的五脏六腑理论里,是“心藏神”的地方。
啥意思呢?就是中医认为,心脏不仅是一个血液泵送的器官,还是精神和情感的载体。
你经常生气、烦躁、焦虑,神就不安定,心脏自然也不健康。
你说这是不是很有道理?所以,很多中医治疗心脏病的方法,不光是用药,还特别强调情绪的调节。
你别看这事儿有点玄,真的是有效!比如说,喝点中药调节气血,配合一些安神的食疗,心情舒畅了,心脏自然也能好。
你要是问我,中医治心脏病靠的是什么药?嘿嘿,这个问题有点复杂了,因为中医讲究的是辨证施治,也就是要根据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来对症下药。
中医心脏课件ppt
CHAPTER 04
中医心脏疾病的预防与保健
情志调护
情志调护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 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有助于调节心气,预防心 脏疾病。
心理疏导
学会自我调节情绪,通过 冥想、瑜伽等方法放松身 心,缓解压力。
社交互动
积极参与社交活动,与亲 朋好友保持联系,分享心 情,排解孤独。
运动保健
适量运动
按诊
通过触摸患者的胸胁、心前区等部位,了解心脏的异常搏动、震颤等情况,以判 断心脏疾病的性质。
CHAPTER 03
中医心脏医药物治疗心脏疾病以调节人体气血、平衡脏腑功能为主,常用药物包括中草药和中 药制剂。
详细描述
中医治疗心脏疾病的药物主要包括中草药和中药制剂,如复方丹参滴丸、速效救心丸等 。这些药物通过调节人体气血、平衡脏腑功能,达到治疗心脏疾病的目的。其中,中草 药以草本植物为主,如丹参、黄芪、茯苓等,具有益气养心、活血化瘀等作用。中药制
中医心脏疾病科研在基础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如对心脏疾病的 病因、病理生理机制等方面的研究,为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
法。
中医心脏疾病科研在交叉学科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如中医与西 医、中药与西药等领域的交叉融合,为中医心脏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更多 可能性。
THANKS
[ 感谢观看 ]
现代医学对中医心脏疾病的治疗 方法进行了探索,结合中医的辨 证施治,形成了更为有效的治疗
方案。
现代医学对中医心脏疾病的病因 和发病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为
预防和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
中医心脏疾病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心脏疾病临床研究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通过对大量病例的观察和总结, 形成了更为系统化的诊疗方案。
中医养生--心脏病
中医养生--心脏病心脏病:《黄帝内经》讲:心为君主之官。
《黄帝内经》把人的五脏六腑都给命了名,如肝为将军之官、胆为中正之官、脾为谏议之官等等。
说“心为君主之官”。
我们下棋的时候,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
不管是丢了车,还是丢了马,只要老帅还在,这棋就没输。
你就车、马、炮再多刚下两三步。
老帅被干掉了,你就输定了。
人也是这样,只要心脏还在跳,怎么都好说。
心脏一停跳,什么都没得说。
那么,我们就可以看到心脏在人体里,是非常重要的器官。
所以从养生的角度讲:能够把握心脏的平衡是至关重要的。
《黄帝内经》讲:心为君主之官,君主宁,群臣则安。
君主没问题,其它的脏腑就没多大的问题。
如果君主出现了问题,群臣就乱。
大部分心脏病,例如:早搏、间歇这些多不属心脏病,该是脾病。
中医讲:“脾主肉。
脾气足,肉气才足”。
如果脾气不足了,肉气就不足了;肉气不足了,心脏这块肌肉它就没有劲了;它蠕动的劲不足,就会出现供血不足;它实在没劲了歇一会,就是间歇;实在不跳了,就是停跳。
事情就是这么简单。
还有一种病象,就是心里一阵一阵的发冷,这叫心寒。
心寒这种情况,往往会出现悲观厌世。
甚至感觉到世上是一片凄凉,这是在心气虚的基础上又加重了。
房颤、供血不足、间歇、停跳,这些是现代医学上的病名。
中医养生认为,这就是推动心脏肌肉运动的这股气减弱了。
中医叫做心气虚。
当人心气虚的时候,疲惫、胆小害怕、心里担不住事儿。
重则悲观厌世,不想活了。
所有自杀的人到了最后的那个环节是心气虚到极点了,如果能赶得上的话,及时的给他补心气,大概15分钟以后,你让他死他都不死了。
和心脏有关的第三种情况就是心阴虚。
心阴虚的特点恰恰相反,心气虚是推动心脏肌肉的这个阳气减弱了。
那么心阴不足是在肌肉里的这个润滑物质匮乏了。
心肌在运动的时候,它需要有一种润滑物质使它畅快的在运动,这种润滑物质没有了。
心肌在运动的时候就干磨,能磨出热来了。
叫心阴虚内热。
这种内热,在现代医学上往往比较多的就是血脂高、心血管堵塞。
中医学对心脏的病理变化如何认识
中医学对心脏的病理变化如何认识中医学认为,心脏病理的发生与气血、阴阳、脏腑等多个方面有关。
心脏是人体的重要脏腑之一,主宰血液循环,受人体精、气、津液等多个因素的调节,心脏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心血不足,二是心气不和。
1.心血不足:中医学认为心脏病发生与心血不足有关,主要原因包括:-气血虚弱:中医认为心脏的主要营养物质为气血。
如果气虚或血虚,会导致心脏功能异常,从而引发心脏病。
-气血运行不畅:气血运行不畅会导致心脏供血不足,心肌缺血从而引发心脏病。
-情志不遂:中医认为情志不遂可以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破坏心脏的正常功能,从而引发心脏病。
治疗上,中医强调调整气血平衡,滋养心脏,并通过草药、针灸等方法,以及调整饮食习惯,增强心脏功能。
2.心气不和:中医认为心脏病发生与心气不和有关,主要原因包括:-情志过伤:情志因素是导致心气不和的主要因素之一、长期情绪波动过大、压力过大的人往往容易患心脏病。
-脾胃功能紊乱:中医认为脾胃是心脏病发生的关键因素之一,脾胃功能紊乱会引起心气不和,导致心脏病发生。
-寒湿侵袭:寒湿侵袭是中医认为心气不和的另一主要因素,会导致心脏阳气不足,从而出现心脏病症状。
治疗上,中医强调调整情志,保持平和的心态。
针灸和中药可以帮助调节心气,以及调理脾胃功能。
此外,中医还推崇通过适度运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来改善心脏病理状态。
总之,中医学对心脏的病理变化有着独特的认识和治疗方法,注重整体观察、辨证论治。
通过调整心脏的气血、阴阳等因素,可以改善心脏病理状态,提高心脏健康。
然而,中医学对心脏病理变化的认识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详解心脏病
凡心脏病,都是阳虚,阳气不足则阴血不生。
在生理上,阳气是化生之本;在病理上,较之阴精,阳气更易受损;在治疗上,阳易骤生而阴难速长。
所以,治疗心脏病,必用兴阳之法,方可得心应手。
清.陈士锋说∶“人有真心痛者,法不在救,然用药得当,亦未尝不可生也。
”心脏的动力来源于肾,肾阳不足,就好比发电机所发出的电力不足,就会导致水泵的转速降低,使水的压力不足,也就是心脏搏动无力,出现间歇,泵血力量不足,血液不能达到血管末梢。
末梢神经就会“通知”中枢神经,中枢神经就会刺激心脏加快搏动,于是就会出现早搏、肾气不足、心跳无力。
血液流速缓慢,就容易产生瘀血,天长日久,瘀血就会沉积在血管壁上堵塞血管,造成冠心病或心肌梗塞。
西医只知用物理(包括手术)和化学手段疏通血管、刺激心脏,却不知病根在于肾阳不足。
如果肾阳充足,自然就会使人体的各种功能得到恢复,心跳自然有力,瘀血自然得以溶化,症状自然消失。
而且,在心血管中植入支架,在物理学方面是合理的,但在生理学中却是极不合理的。
因为用金属制作的支架属于最硬的淤血,属于人体的异物。
人体具有排异性,淤血就是人体中较软的异物,有淤血部位会有刺痛感,就是元气破淤的表现。
针刺穴
位可以治病的原理就是利用了人体的排异性,当金属针刺入人体后,就会调动经气甚至真阳元气前来破除异物,金属针拔出以后,汇聚来的经气或元气就会灌注于指定的穴位中,从而达到调理虚实的目的。
同样的道理,在血管中植入金属支架也必然会造成激发元气的结果,由于心脏病的病因就是元气虚弱,所以,对元气极为虚弱的心脏病患者来说,植入支架是非常不适宜的,非但不能治愈此类心脏病,反而会使心脏病患者的元气快速耗散,从而导致患者加速死亡。
另外,现在西医治疗心脏病的方法主要在于扩张或疏通血管,以达到使血管通畅的目的。
所以,西医的治疗方法也就始终局限于此。
即使研究治疗心脏病的草药,也都是在如何使黏稠的血液稀释和防止血液凝固等方面大做文章,却始终在恢复人体免疫力(真阳元气)方面不得要领。
比如∶西医往往使用心脏搭桥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而且技术也很成熟了,在美国,每年做心脏搭桥手术的患者多达35-40 万人之多;另外,中国医学界近些年通过研究发现了银杏叶具有防止血管栓塞的作用,于是研制“成功”了银杏叶片用来治疗心脏病。
在传统中医看来,这显然是治“标”的办法,根本达不到治“本”的目的。
因为任何活血破瘀、疏通血管的药物,都必须在真阳的作用下才能发挥效能,如果没有元气的作用,服用或注射药物都是没有意义的。
道理很简单,将一块淤血放入盛有
活血化淤药物溶液的烧杯中,看看淤血是否被溶化,不就全都明白了吗?必须明白,任何破除淤血、扩充血管的药物都是调动或激发元气的药物。
在临床实践中,长期或过量服用破淤和疏通药物,会使人感到虚弱无力,这是不争的事实。
而长期服用“速效救心丸” 或“丹参滴丸”之类的疏通心血管的药物,只能使元气逐渐消损,使心脏病逐渐加重。
所以说,这些药物只能作应急使用,切不可长期服用,只有药品商家以及与之狼狈为奸者,才希望患者长期大量使用。
切记!现在社会流行每年到医疗机构疏通或稀释一下血液,或经常服用三七粉,以达到健康的目的,这简直就是高科技时代的愚昧!这就好比只知道疏通河道,却不知在河的上游植树一样,到时候河道还是要淤积的。
另外,美国还制造出了人造心脏,虽然人造心脏的体积不断缩小,已经与人的心脏的大小几乎相同,但植入人造心脏的患者的寿命都很短,还没有超过100 天的,而且,病人极容易患中风。
这是因为心脏的动力来源于肾,换了心脏却没有增强肾气,而且,人造心脏属于人体异物,肾气是不可能向人造心脏供应动力的,肾气与人造心脏不能交通(心肾相交),患者也就绝不可能活得长久,人造心脏的前途必然是渺茫的。
而接受心脏移植术的患者能够将寿命延长十几年甚至更长,是因为被移植的心脏是人类的心脏,能够与肾气相交通,而且,新移植的心
脏一定是健康的,所以,肾就不用提供大量的肾气去补充虚弱的心气,从而使较虚弱的肾脏功能得以恢复。
虽然被移植的不是自己的心脏,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排异反应,但总比金属、塑料之类的硬性异物要强得多,这就是移植心脏患者能够长期存活的原因。
假如在心脏移植手术以后,患者能够服用中医“袪邪扶正”的药物来恢复元气,排异反应必定会很快消除。
如果西医都能虚心地学习中医理论,能够用中医疗法治疗心脏病,全世界可能就用不着心脏移植手术了,心脏病是人类“头号杀手”的帽子就会被摘掉了,大多数治疗心脏病的“科学仪器”都将成为废物和垃圾。
而且,患心脏病的主要原因就是性交过度,使元阳亏损,如果能够节制房事,不用花一分钱,就能有效地预防心脏病的发作,“头号杀手”也就无人可杀了。
但是也有少年儿童患有心脏病的,与性交无关,却与先天不足、后天失养等元阳亏损的情况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主要是由于孩子在一般感冒发烧时,经常被西医使用消炎退烧的药物,或被中医使用了清热解毒的寒凉药物,损伤了元气,从而导致了心脏病的发作。
而现在医院的心血管内科医生,不懂得为患者使用能够“回阳救逆”的“参附注射液” ,却一味地使用“助邪抑阳”的“参麦注射液” ,使得患者病情逐渐加重,使危重患者加速死亡。
这一点,只要观察患者昼夜的睡眠情况就可以作出判断,如果使用了“参附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