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doc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大纲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一、课程介绍《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一门介绍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药学应用的课程,属于生物学的分支学科,包含免疫学内容的微生物学是高等院校医学类、药学类、生物类专业必开的重要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
1.课程描述:该课程涵盖了微生物学和免疫学两个部分,微生物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免疫学是从微生物学分离出的一个独立学科,免疫学的发展只有100年左右的历史,已经成为基础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医学基础课。
生物学和免疫学都已经在生物学、医学领域各自发展成为重要的两个学科方向,并且是两门独立的重要课程。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一门跨多学科的课程。
课该程内容涵盖了微生物学和免疫学两个部分,每一部分都具有跨学科性。
微生物研究内容涉及了生物学的多个学科,如形态学结构、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生态学、分类学、传染与免疫学等。
其研究范围已经深入与扩大到工业、农业、海洋、水产、宇宙、食品、医药、畜牧等领域。
微生物学与生物化学、遗传学交叉形成了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基因组学则是数、理、化、信息、计算机等多学科交叉的结果。
免疫学是以研究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以及相关疾病的基本免疫机制为主要内容,以发展有效的免疫学措施达到预防与治疗疾病为目的的一门科学。
它涉及医学多门学科知识,如组织解剖、生理生化、分子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病理学以及临床医学,它是一门多学科相互渗透极强的前沿学科。
免疫学是内容抽象、系统复杂、知识更新速度快、理论性强的生命科学前沿学科。
组成免疫系统的器官、细胞、分子借助血管、淋巴管连接,遍及全身各处。
众多的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免疫基因之间相互作用,不是简单的一对一线性关系,而是错综复杂的非线性相互反应,由多种传导信号系统介入,产生一系列不同的免疫功能。
诸如此类构成了免疫学的复杂网络特点。
20世纪70年代以来,借助分子生物学发展的成就,免疫学在以基因、分子、细胞、整体功能各有不同、互为基础的层次上研究免疫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开拓了认识生命奥秘的诸多重要途径。
《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复习资料
《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复习资料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中,对人有致病作用的、、。
正常菌群在、和条件下可转化为条件致病菌。
破伤风梭菌的致病条件是 __________ ,__________从甲型到丙型的五种肝炎病毒中,主要经血液传播的有__________ 、__________和 __________ 。
沙眼衣原体的传染途径是___________,所致疾病是___________ 。
免疫系统由_____ ___、___ _____、____ ____组成。
免疫功能表现为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三方面。
最常引起脓毒血症的化脓性球菌是___________ 。
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压蒸汽灭菌法的蒸汽压力为_________,温度是____ _,维持时间是____ _。
皮肤癣真菌是通过__________传染,引起 __________ 。
机体抵抗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是屏障。
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有两阶段:无症状的阶段和有症状的阶段。
简述破伤风梭菌的特异性防治。
简述Ⅰ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在温度和时间相同的前提下,为什么湿热灭菌的效果优于干热灭菌?试分析引起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病原菌的来源。
(想想:手术的步骤,可能接触的物品等)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有哪些?临床上乙肝“两对半”检查包括哪几项?列表比较人工自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主要区别。
简述如何预防乙型肝炎。
1.青霉素的杀菌机制是:A.干扰脂多糖合成B.抑制黏肽的合成C.干扰磷壁酸的合成D.抑制蛋白质的合成E.干扰细菌DNA的复制1.与致病有关的细菌代谢产物是:A.色素 B.细菌素 C.热原质 D.维生素 E.B+C2.某婴儿室护士采用煮沸法消毒婴儿配乳用品时,为提高沸点,可在水中加入:A.0.9%氯化钠 B.1%~2%过氧乙酸 C.0.5%亚硝酸钠D.1%~2%碳酸氢钠 E.1%~3%过氧化氢3.引起同胞兄弟之间移植排斥反应的抗原属于:A.异种抗原B.同种异型抗原C.自身抗原D.异嗜性抗原E.共同抗原4.ABO血型的天然抗体是:A.IgAB.IgMC.IgGD.IgDE.SIgA5.新生儿从初乳获得的免疫球蛋白是:A.IgAB.IgMC.IgGD.IgDE.SIgA6.在环境卫生,饮水卫生和食品卫生学中,常用做被粪便污染的检测指标的细菌是:A. 肺炎链球菌B.大肠埃希菌C.痢疾杆菌D.伤寒杆菌E.变形杆菌7.痢疾患者的粪便标本进行分离、培养应选用:A.肉汤培养基B.血平板C.葡萄琼脂平板D.厌氧培养基E.SS平板8.破伤风的紧急预防应注射:A.类毒素B.抗生素C.抗毒素D.抗毒素E.丙种球蛋白9.以下哪个不属于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A.皮肤过敏B.消化道过敏C.接触性皮炎D.过敏性休克E.呼吸道过敏10.一名未接种过卡介苗,外观上健康的中年人,当结核菌素试验阳性时,下列哪一项解释是错误的:A.不需要接种卡介苗B.未患过活动性结核病C.对结核病有免疫力D.需要接种卡介苗E.A+C11.能杀灭除细菌芽胞以外的所有致病微生物的方法是:A.清洁 B.消毒 C.灭菌 D.抑菌 E.抗菌12.紫外线的杀菌机理为:A.产生高热 B.损伤细胞膜 C.产生毒素D.产生热原质 E.干扰DNA的正常碱基配对13.关于再次应答,下述哪项是正确的:A、抗体出现慢,消失快B、抗体出现快,含量高,维持时间长C、产生的抗体主要为 IgMD、均能造成组织损伤E、抗体出现慢,维持时间长14.机体抵抗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是:A.血脑屏障B.皮肤粘膜屏障C.胎盘屏障D.吞噬细胞E.补体15.不可用于预防Ⅰ型超敏反应的措施是:A.脱敏处理B.避免接触变应原C. 增强免疫力D. 肾上腺素E.皮肤试验16.患者,女性,76 岁。
病原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跟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文档
病原生物学(微生物)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简介一、课程简介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为一门医学基础课,其包括医学微生物学的细菌、真菌和病毒,及与病原生物学相关的免疫学的抗原、免疫球蛋白、补体、免疫应答、抗感染免疫和超敏反应等免疫学基础内容。
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与人体健康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以及所引起疾病的生物学、免疫学诊断和防治。
免疫学基础主要研究免疫系统的组成、结构与功能、各类免疫应答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免疫学理论在疾病诊治中的应用。
通过本课程学习,能使学生较为全面掌握与医学有关的主要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与致病性,认识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免疫作用,感染与免疫相互关系,以及所引起疾病的病原学检测、免疫学诊断方法及防治原则。
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既是一门医学基础课,又是一门与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密切相关桥梁课程,其内容渗透于医学相关的各学科。
因此,本课程着重基本理论与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实践相关知识的介绍,为学习其他医学相关知识奠定病原学和免疫学的基础。
本大纲适用于护理专科和本科、口腔医学专科、医学检验专科、乡村医学专科和临床医学专科二、总体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够:1.掌握细菌、真菌、病毒等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致病性。
2.掌握免疫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及发生规律。
3.能理论联系实际,将医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知识应用于临床医学、预防医学。
4.能在显微镜下识别主要病原体的形态特征,及微生物学检查的特点。
5.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发现问题、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考核要求1.按照掌握、熟悉二个层次,记忆、解释和应用三个方面进行考核。
2.理论考核成绩占80%,题型为:①选择题、②填空题、③简答题(名词解释)、④问答题。
3.实验和平时成绩占20%。
第一部分医学微生物学概述学习目的和要求掌握:微生物的种类及各类微生物的结构特点了解:微生物的概念分布,微生物与人类及医学的关系课程内容一、微生物的概念微生物的概念、特点、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生物学的两个分支领域。
它们均被用于研究
各种生物体的结构,功能,发育和行为。
微生物学包括研究微量生物,即多种微小细菌,真菌,病毒和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
免疫学研究同
一物种内部的免疫系统,包括免疫细胞,分子,反应机制和免疫反应。
微生物学研究了微生物是如何用来改变自然环境,以及如何影响
人类健康。
微生物学家通过研究这些微量生物的特性,发现它们如何
影响当下的疾病。
此外,它们也可以研究如何利用这些微生物来制备
有效的药物,并使用它们来进行食品加工。
此外,还可以研究微生物
如何影响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农作物和使用它们来加速植物的生长。
而免疫学则是研究神经机能受损后,如何应对免疫反应中的相关
分子变化的领域。
免疫学家也研究免疫系统如何显示抗病毒,肿瘤等
抗性,以及抗生素如何来抗击有害微生物。
研究员们还探究了免疫反
应的内在调节机制,以及健康的状态下如何维持一个正常的免疫反应。
因此,从本质上来说,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两个紧密相关的生物
学领域,它们都有助于我们了解更多关于生物体如何应对其环境以及
它们如何维护健康状态的信息。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 实验指导
《医学微生物学与医学免疫学》实验指导前言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医学院校必设的基础课程之一,该学科具有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特点及实验教学在学科中的重要性。
本课程设置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而且要学习和掌握各项基本技能。
本书结合中药学专业的教学工作实际,编实验项目,每个实验说明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内容方法,实验要求及注意事项,并附有一定量的思考题。
本书依教学进程安排实验次序,可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基本技能,提高教学效果。
实验学时:4学时形态二《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指导实验一细菌分布检测、理化及药物因素对细菌影响的检测(一)细菌分布的检测【实验目的与要求】1.掌握无菌操作技术。
2.熟悉细菌菌落的观察及计数方法。
3.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及正常人体的分布,增强无菌观念。
【实验原理】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人的体表和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也有细菌存在。
通过本次实验理解微生物学科实验中强调无菌操作、防止污染和感染的重要性,为今后在医疗实践中建立牢固的无菌观念打下基础。
【实验仪器、器材与试剂】1.实验仪器和器材:无菌平皿、普通琼脂平板、血平板、高层琼脂培养基、微波炉、无菌吸管、胶帽、酒精灯、打火机、无菌试管、试管架等。
2.实验试剂:自来水或纯净水、生理盐水等。
【实验项目、方法与步骤】1.空气中细菌分布的检测——沉降法(1)取一个普通琼脂平板并作好标记。
(2)置于实验室某处,揭开盖。
操作时不要用手接触培养基,以免造成结果误差。
(3)让培养基暴露在空气中30min,然后盖好皿盖,置37℃生化培养箱内培养18~24h。
(4)取出观察并纪录结果。
2.水中细菌分布的检测——倾注培养法(1)取已灭菌的吸管,套上胶帽。
(2)右手持吸管带胶帽的一端,其余部分迅速通过火焰,以杀灭吸管表面可能存在的细菌。
(3)以挤压胶帽的办法,吸取1ml自来水或纯净水,置于无菌平皿中(注意:不要错放入平皿盖内)。
(4)取已融化并冷却至50℃左右(手握感觉热而不烫手)的高层琼脂培养基,迅速倾15~20ml 入已盛有1ml待测水的平皿中,立即加上平皿盖,在实验台上轻轻水平摇动,使琼脂与水样充分混合,静置于台面,等待琼脂凝固。
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两个关键的医学学科,它们在研究和应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微生物学研究微小生物的结构、生理特性、生活习性以及与宿主相互作用的方式。
免疫学研究人体对外来物质的免疫反应和免疫系统的功能。
微生物学在医学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微生物可以是病原体,引起疾病如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等。
微生物学的研究有助于了解病菌的生长、传播和致病机制,并找到相应的防治策略。
例如,研究微生物的药敏性可以指导抗生素的使用,以避免耐药性的产生。
此外,微生物学还对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领域有重要影响,通过研究微生物的作用可以提高食品加工的卫生标准,减少环境污染的风险。
免疫学的研究和应用对于预防和治疗疾病至关重要。
免疫系统是人体对抗病原体的防线,免疫学的研究有助于了解人体免疫应答的机制和调节。
通过了解免疫系统中不同细胞和分子的相互作用,可以开发新的免疫治疗方法,如癌症免疫治疗和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疗。
此外,免疫学的研究还有助于疫苗的开发,预防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
微生物学和免疫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微生物可以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而免疫系统也可以影响微生物的生长和传播。
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交叉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机制,从而
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总之,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是两个相互补充的学科,它们的研究和应用对于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对微生物和免疫系统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相信它们将为医学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Medical immunology and Microbiology)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Medical immunology and Microbiology)"Medical immunology and Microbiology" syllabus _ syllabus _ medical immunology and microbiology __ filterlingTeaching outline of medical immunology and MicrobiologyFirst, the nature and task of curriculum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College of medical professional training objectives, higher medical college students characteristics of educational system and the State Education Commission formulated 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main courses (College), medical immunology and medical microbiology for setting a course. This course is divided into two chapters. The first is medical immunology, which mainly teaches basic immunology, and the second is medical microbiology, including bacteriology, virology, and other three parts of microbiology.Medical immunology is one of the fastest growing subjects. It has penetrated into various fields of preclinical medicine and clinical medicine, and has formed many branches and interdisciplinary subjects. Medical immunology is the science of studying the composition and function of human immune system, the law and effect of immune response, and the pathogenesis, diagnosis and prevention of disease. Medical microbiology is the study of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heredity and variation, pathogenicity and immunity, laboratory diagnosis and prevention principles of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s related to medicine.Medical immunology and microbiology is a compulsory basicmedical course for clinical medical students. The task is to enable students to master the basic theory, basic knowledge and basic skills of medical immunology and microbiology, and lay the foundation for studying other basic medical courses and clinical medicine courses.Two, 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curriculum teachingThe basic teaching requirement of this course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in medical immunology teaching, students are required to master the composition and function of the immune system, immune response and regulation of physiological function, the basic mechanism of hypersensitivity reaction and the principle of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nd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mmunological diseases, immunological applications in the medical practice; in medical microbiology teaching, students are required to master the bacteria, viruses and fungi,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 morphology, structure, growth and reproduction, genetic variation and other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pathogenicity and immunity of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s, inspection methods and principle of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microbial infections and pathogens, disinfection and sterilization method.The number of hours in this course is 90, the number of TV teaching hours is 18, and the experimental class hours are 27. This course is 5 credits.The first basic immunologyOverview (1 hours)[teaching content]First, the concept of modern immunology and ImmunologyTwo. The composition and function of the immune system[teaching requirements]Grasp the concepts of modern immunity and immunology, and the function of immune system.Be familiar with the composition of the immune system.To understand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immunology development today.Chapter 1 immune organs (3 hours)[teaching content]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entral immune organsTwo.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peripheral immune organs[teaching requirements]To master the distribution of T and B lymphocytes in peripheral immune organs.Familiarity with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central andperipheral immune organs.Understanding the pathway of lymphocyte recirculation.The second chapter: immune cells (3 hours)[teaching content]Hematopoietic stem cellTwo, lymphocyte 1.T lymphocyte, 2.B lymphocyte 3.NK cellThree. Mononuclear phagocyteFour. Antigen presenting cellsFive. Other immune cells[teaching requirements]To grasp the surface markers, subclasses and functions of T and B lymphocytes, and the concept of antigen-presenting cells.Familiar with the concept of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s of NK cells, the surface markers and major functions of mononuclear phagocytes, and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s of other immune cells.The third chapter: immunoglobulin (3 hours)[teaching content]The concept of immunoglobulin and antibodyTwo. The structure, functional region and enzymatic fragments of immunoglobulinThree. Biological activity of immunoglobulinFour. Immunoglobulin serotypes (antigenicity)Five.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s of various immunoglobulinsSix. Immunoglobulin genes and biosynthesisSeven. Artificial antibodies[teaching requirements]Grasp the concept of immunoglobulin and antibody, the structure, function and enzymatic fragments of immunoglobulin, biological activity of immunoglobulin.Familiar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s of various immunoglobulins, and the concept of monoclonal antibodies.Understanding the serotypes, genes, and biosynthesis of immunoglobulins.The fourth chapter: complement system (3 hours)[teaching content]First, the concept of complementTwo. Composition and properties of complement systemThree. Activation of complement system1. activation of classical pathways2. alternative pathway activationFour. Regulation of complement system activationFive. The biological function of complement system[teaching requirements]Mastering the concept of complement and the biological function of complement system.Be familiar with the activation and regulation of complement system.Understanding the site and nature of complement formation.The fifth chapter cytokines (1.5 hours)[teaching content]First, the concept of cytokinesTwo. Kinds of cytokinesThree. Characteristics of cytokinesFour. The biological role of cytokinesFive. Characteristics and biological activities of major cytokines[teaching requirements]To grasp the concept and classification of cytokines.Understand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biological functions of cytokines.The sixth chapter antigen (2 hours)[teaching content]The concept of antigenTwo. The factors that determine immunogenicityThree. Specificity and cross reactivity of antigenFour. Classification of antigensFive. Important antigen substances in medicine[teaching requirements]The basic concepts of antigen, antigen determinant, thymus dependent antigen, non thymus dependent antigen, complete antigen and hapten are mastered.Familiar with the factors that determine immunogenicity, important antigen substances in medicine.The seventh chapter is mainly about the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and its products (2 hours)[teaching content]First, the concept of MHCGene structure of two and HLAThree. Structure, distribution and function of HLA moleculeThe medical significance of four and HLA[teaching requirements]Master the basic concepts of MHC.Familiar with the structure, distribution and function of HLA molecules.Understanding the genetic structure of HLA and its medical significance.The eighth chapter was immune response (5 hours)[teaching content]- overview of immune responseTwo, B cell-mediated humoral immune response(I) the process of B cell response induced by thymus dependent antigen(two) the general law of antibody production and its medical significance(three) humoral immune effectThree. Cell-mediated immune response(1) cell-mediated immune response mediated by TD cells(two) cell-mediated immune response mediated by Tc cellsFour. Immune tolerance(1) the concept of immune tolerance(two) factors affecting the formation of immune tolerance(thre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immune toleranceFive. Negative feedback regulation of immune response(1) negative feedback regulation of antibodies(two) Regulation of Ts cells[teaching requirements]To understand the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mmune response, the process of B cell response induced by thymus dependent antigen, the general rule of antibody production, the cell-mediated immune response mediated by TD cells and Tc cells, and the concept of immune tolerance.Familiar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mmune tolerance.To understand the negative feedback regulation of immune response and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immune tolerance formation.The ninth chapter hypersensitivity (4 - 5 hours)[teaching content]First, the concept and classification of hypersensitivityTwo. The pathogenesis of various types of hypersensitivity and common diseasesPrinciple of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type three and I hypersensitivity diseases[teaching requirements]To understand the concept and classification of hypersensitivity, and the pathogenesis of each type of hypersensitivity reaction.Familiar with the clinical types of hypersensitivity diseases, I type hypersensitivity diseas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principles.The tenth chapter immunology application (2 hours)[teaching content]First, immune prevention and control(1) artificial immunity and artificial passive immunity(two) commonly used biological agents for artificial immunity(three) precautions for vaccination 122Two 、 immunological detection(1) antigen and antibody reactions and their detection methods1. characteristics of antigen antibody reaction in vitro2. factors affecting antigen antibody reaction3. commonly used antigen antibody reaction detection method(two) detection of immune function of organism1. commonly used in vitro detection2. commonly used in vivo detection[teaching requirements]Master the concepts of artificial immunity and artificial passive immunity, and commonly used biological agents for artificial immunity.Familiar with the types of vaccination and precautions.To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common detection methods of antigen antibody reaction in vitro, it is commonly used in vitro and in vivo detection methods of immune function.Second Medical MicrobiologySummary[teaching content]First, the concept and classification of microorganismsTw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croorganisms and human beingsThree. The concept and category of medical microbiologyFour. General situation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medical microbiology[teaching requirements]Grasp the concepts of microorganisms,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s and medical microbiology.Familiar with the classification of microorganism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human beings.To understand the category and development of medical microbiology.Bacteriology part (eleventh to twenty-third)The eleventh chapter is the morphology and structure of bacteria (2 hours, including an overview)[teaching content]First, the size and morphology of bacteriaTwo. The structure of bacteria(1) the basic structure of bacteria(two) the special structure of bacteriaThree. The principle of bacterial morphology examination[teaching requirements]Master the typical and atypical bacteria morphology, cell wall struc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G and G + bacteria, special structure and medical significance of bacteria.Familiar with the units for measuring bacteria, the basic structure of bacteria,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gram staining.To understand the examination method of bacterial morphology.The twelfth chapter is the growth, reproduction and metabolism of bacteria (2 hours)[teaching content]First, the nutrients of bacteriaTwo. Growth and reproduction of bacteriaThree. Metabolites of bacteria and their significanceFour. Artificial culture of bacteria[teaching requirements]Grasp the conditions, methods and speed of bacterial growth and reproduction, the types and significance of bacterial synthetic metabolites.Familiarity with bacterial growth curves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catabolic products.To understand the methods of artificial culture of bacteria, the common medium, the growth of bacteria in the culture medium and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artificial culture of bacteria.The thirteenth chapter: heredity and variation of bacteria (2 hours)[teaching content]First, the concept of heredity and variationTwo. Examples of bacterial variationThree. The material basis of bacterial genetic variationFour. The mechanism of bacterial variationFive.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bacterial variation[teaching requirements]Grasp the basic concepts of heredity, variation, plasmid and bacteriophage.Familiar with bacterial common variation and the mechanism of variation.Understanding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bacterial variation.The fourteenth chapter: pathogenicity of bacteria (3 hours)[teaching content]First, the concept of pathogenicity and virulence of bacteriaTwo. Invasive ability of bacteria(1) surface structure of bacteria(two) invasive enzymesThree. Bacterial toxins(a) exotoxin(two) endotoxinFour, the number of bacteria and invasion of the portalFive. The occurrence, development and outcome of infection(1) the source of infection(two) the way of infection(three) the type of infection[teaching requirements]Master the concept of bacterial virulence factors, bacterial invasion, characteristic and difference between inside and outside the bacterial toxin, the concept of dominant recessive infection infection, bacteremia, sepsis, carriers, sepsis, sepsis.Be familiar with the source and mode of infection.Understanding the number of bacteria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rtal invasion and disease.The fifteenth chapter is antibacterial immunity (1 hours)[teaching content]First, the nonspecific defense function of organism(1) barrier structure(two) phagocytes(three) antibacterial substances in body fluidsTwo. Specific antibacterial immunity of organism(1) the func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humoral immunity(two) the func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ellular immunity[teaching requirements]To master the antibacterial action of skin, mucous membrane, placenta and blood-brain barrier, and the process and result of phagocytosis and sterilization by phagocytes.Familiarity with antibacterial activity and characteristics of humoral and cellular immunity.To understand the types and functions of antibacterial substances in body fluids.The sixteenth chapter disinfection and sterilization (1 hours)[teaching content]First, physical disinfection and sterilization method(1) thermal sterilization(two) ultraviolet radiation and ionizing radiation sterilization(three) filtration sterilization methodTwo. Chemical disinfection(1) chemical disinfectants(two) the action mechanism of chemical disinfectant(three) factors affecting the action of chemical disinfectants[teaching requirements]Grasp the concepts of disinfection, sterilization, asepsis and aseptic operation.Familiar with the commonly used thermal sterilization method, ultraviolet sterilization method, commonly used chemical disinfectants.To understand the action mechanism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commonly used chemical disinfectants.The seventeenth chapter is the laboratory detection principle of bacterial infection (2 hours)[teaching content]Detection of pathogenic bacteria and their components(1) collection and submission of specimens(two) commonly used detection methodsTwo. Detection of bacterial specific antibodies(1) serological tests commonly used(two) precautions for detecting antibodies and analysisresults[teaching requirements]Familiar with specimen collection and submission, isolation, cultiv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pathogenic bacteria, serological detection methods commonly used to understand the results of the note.The eighteenth chapter ~ twenty-three chapter bacteriology each part (8 hours)[teaching content]A pathogenic cocci: Staphylococcus, Streptococcus (including pneumococcus), Neisseria gonorrhoeaeTwo. Enterobacteriaceae: Escherichia, Salmonella, Shigella, and other intestinal bacteriaThree. Vibrio and Campylobacter; Vibrio cholerae and CampylobacterFour, anaerobic bacteria, anaerobic bacterium, PI anaerobicbacteriaFive. Mycobacterium: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leprosy bacillusSix. Other pathogenic bacteria[teaching requirements]This part is mainly based on self-study. Familiar with the main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athogenic bacteria, pathogenicity and immunity, laboratory examination principles and principles of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Virology part (twenty-fourth to thirty-second)Summary[teaching content]Basic concep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virusesThe twenty-fourth chapter is the basic character and classification of virus (3 hours)[teaching content]The morphology, structure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virus(1) the size and morphology of the virus(two) the structure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virusesTwo. Virus proliferation and interference(1) proliferation of viruses(two) the interference of virusThree, physical and chemical factors on the impact of the virusFour. Classification of viruses(1) modern classification(two) clinical classification[teaching requirements]Grasp the basic concept, basic structure, proliferation mode and proliferation cycle of virus.Familiar with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interference phenomenon of virus.To understand the influence of physical and chemical factors on the virus, and to classify the virus.The twenty-fifth chapter: virus infection and immunity (3 hours)[teaching content]Infection and pathogenicity of viruses(1) the route of viral infection and its diffusion in vivo(two) the results and pathogenesis of viral infection(three) the type of virus infectionTwo. Antiviral immunity(1) nonspecific immunity(two) specific immunity[teaching requirements]Grasp the way of virus infection and the way of diffusing in vivo.Be familiar with the pathogenesis of viral infection and the type of infection.Understanding the mechanism of organism antiviral infection.The twenty-sixth chapter is the laboratory detection principle of virus infection (1.5 hours)[teaching content]First, specimen collection and processingTwo, commonly used detection methods(1) detection of virus bodies(two) detection of viral antigens and antibodies(three) detection of viral nucleic acids[teaching requirements]To understand the sample collection, treatment and common detection methods of virus infection.The twenty-seventh chapter is the prevention and cure principle of virus infection (O.5 hours)[teaching content]First, the specific prevention of viral infection(1) artificial immunity(two) artificial passive immunityTwo.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viral infectionThe twenty-fifth chapter: virus infection and immunity (3 hours)[teaching content]Infection and pathogenicity of viruses(1) the route of viral infection and its diffusion in vivo(two) the results and pathogenesis of viral infection(three) the type of virus infectionTwo. Antiviral immunity(1) nonspecific immunity(two) specific immunity[teaching requirements]Grasp the way of virus infection and the way of diffusing in vivo.Be familiar with the pathogenesis of viral infection and the type of infection.Understanding the mechanism of organism antiviral infection.The twenty-sixth chapter is the laboratory detection principle of virus infection (1.5 hours)[teaching content]First, specimen collection and processingTwo, commonly used detection methods(1) detection of virus bodies(two) detection of viral antigens and antibodies(three) detection of viral nucleic acids[teaching requirements]To understand the sample collection, treatment and common detection methods of virus infection.The twenty-seventh chapter is the prevention and cure principle of virus infection (O.5 hours)[teaching content]First, the specific prevention of viral infection(1) artificial immunity(two) artificial passive immunityTwo.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viral infection[teaching requirements]Be familiar with artificial immune preparations commonly used in viral infections. Understand the commonly used drug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viral infections.Twenty-eighth chapters to thirty-two chapters on Virology (9 hours)[teaching content]Respiratory viruses(1) influenza virus(two) other respiratory virusesTwo. Enterovirus(1) poliovirus(two) the coxsackie and echovirus (three) other enterovirusesThree. Hepatitis virusFour, China(1) 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two) 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virus Five. Other viruses(1) rabies virus(two)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hree) herpes virus(four) rubella virus[teaching requirements]To grasp the main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pathogenicity and immunity of influenza virus, hepatitis virus and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Familiar with the main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pathogenicity and immunity of poliovirus, 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virus, rabies virus, herpes virus and rubella virus.Understanding: common types of respiratory viruses, enteroviruses, and herpes viruses.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the above viruses thirdThirty-third chapter to thirty-seven chapter other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 (2 hours)[teaching content]Mycoplasma aChlamydia trachomatis twoRickettsia threeFour, helicoidFive. Pathogenic fungi[teaching requirements]Grasp the basic concepts of mycoplasma, chlamydia, Rickettsia, leptospira and fungi.Familiar with the main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pathogenicity and immunity of mycoplasma, chlamydia, Rickettsia, leptospira and fungi.To understand the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principles of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s.Experiment (27 hours, 3 hours per experiment)Precipitation reaction(1) two-way agar diffusion test(two) one way agar diffusion testTwo. Agglutination reaction(I) agglutination test in vitro(two) slide agglutinationThree. 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Double antibody sandwich method for the detection of early pregnancy (using Kit)Four. Bacterial morphology, special structure observation and microscope use(1) observation of basic morphologyCoccus, bacillus, vibrio.(two) observation of special structureSpores, capsule, flagella, fimbriae.(three) microscopeFive. Bacterial culture and staining examination(1) colony observationSmooth, rough, mucoid.(two) observation of pigment and hemolysis(three) Gram staining methodIn experiment six, tetanus exotoxin of pathogenic and antitoxin protective effect (animal experiment)Seven. Determination of anti streptococcal hemolysin "O" (using Kit)Eight, endotoxin (pyrogen) -- Determination of limulus test (the kit)Nine. Methods of virus culture and laboratory diagnosis。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和康复治疗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和康复治疗
微生物学、免疫学和康复治疗是医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三个分支,它们各自拥有着独特的特点和功能,联合起来可以对许多疾病的治疗
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分别详细介绍一下这三个方面。
微生物学,是对微生物的结构、形态、生理、代谢、遗传等方面
的研究。
微生物具有很多种类,其中一些对人体健康有很大影响,如
细菌、病毒、真菌等。
有些微生物同人体形成共生状态,对人体健康
有好处,而一些微生物则会侵入人体并导致感染、疾病等不良后果。
了解微生物的特性,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可以有效防治微生物引
起的疾病,如感冒、流感、肺炎、结核病等。
免疫学,则是研究机体如何识别、消灭外来侵入者的知识学科。
人体对外来入侵者有着非常完备的防御机制,包括天然免疫和获得性
免疫两个方面。
天然免疫是一种非特异性免疫,是指机体先天对抗病
原微生物的能力;获得性免疫是通过具体的抵御机体免疫损伤,能够
及时恢复机体正常功能状态。
康复治疗是指通过一系列综合性疗法,包括物理治疗、运动治疗、心理治疗等方法,恢复患者的生理功能、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的
一种治疗方案。
康复治疗可以切实帮助患者尽快恢复身体功能,提高
生活质量,并促进患者的康复;而对于一些不可逆性疾病,康复治疗
也可以帮助患者避免进一步的生理和心理损伤。
三个学科都与人的健康密切相关,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和互相作用,相互配合和支持,才能更加有效地维护人体健康。
未来,我们需要加大对三个学科的研究,拓展应用范围,进一步发展先进技术和治疗手段,促进健康医疗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案
宿主对微生物的免疫防御
非特异性免疫防御
特异性免疫防御
免疫记忆
宿主通过皮肤、黏膜等物理屏 障以及吞噬细胞、自然杀伤细 胞等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对微生 物进行防御。
宿主通过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 胞等特异性免疫细胞对微生物 进行识别和清除。其中,T淋 巴细胞通过细胞免疫对微生物 进行杀伤,而B淋巴细胞通过 分泌抗体对微生物进行中和和 清除。
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生物制品和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 和稳定性。
06 实验技能与操作规范
微生物学实验技能
无菌操作技术
掌握无菌操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如无菌接 种、无菌培养等。
微生物分离与纯化技术
掌握微生物的分离、纯化、保存等基本方法 。
显微镜使用技术
熟练使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形态、结构、运 动等特征。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在医学中的
05
应用
感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病原体的识别与检测
利用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技术,快速准 确地识别和检测病原体,为感染性疾 病的诊断提供依据。
抗菌药物的研发与应用
免疫预防与治疗
通过接种疫苗或免疫调节剂,提高机 体的免疫力,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 。
研究病原体的药物敏感性,指导临床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治疗效果。
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生物制品与疫苗的研发与应用
生物制品的研发
利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生物技术手段,研发具有生物活性的 制品,如重组蛋白、抗体、基因治疗药物等。
疫苗的研发与应用
研究病原体的免疫原性和保护性抗原,设计并研发预防性疫苗和治 疗性疫苗,通过接种疫苗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
生物制品与疫苗的质量控制
抗原与抗体的识别与结合
抗原
(word版)医学三基微生物学和免疫学试题及答案,文档
§1.1.5微生物学和免疫学试卷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A型题】1.关于外毒素的表达,以下哪项是错误的 ( )A.是活菌释放至菌体外的一种蛋白质 B.主要由革兰阳性菌产生,少数革兰阴性菌也能产生C.性质稳定,耐热D.毒性强,引起特殊病变E.抗原性强2.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造成机体严重损伤,引起严重的病症称为( )A.毒血症 B菌血症C.败血症D.脓毒血症 E.病毒血症3.免疫系统包括( )A.胸腺、骨髓 B.免疫器官、免疫分子C.免疫器官、免疫细胞D.T细胞、B细胞E免疫组织、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4.关于“流脑〞的表达,以下哪一项为哪一项错误的( )A.主要致病因素为内毒素B.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C.人为唯一的传染源D.爆发型以儿童罹患为主 E.95%以上由B群脑膜炎球菌引起5.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属于( )A.I型超敏反响 B.Ⅱ型超敏反响 C.Ⅲ型超敏反响D.Ⅳ型超敏反响E.免疫耐受6.被狂犬咬伤的伤口最好采用( )A.弱酸冲洗B.20%肥皂水冲洗C.过氧化氢溶液冲洗 D.食醋冲洗E.90~,6乙醇冲洗7.新生儿抗感染的主要抗体是( )A.IgG B.IgM D.IgD E.IgE8.担负细胞免疫功能的细胞是( )A.T细胞B.K细胞C.B细胞D.NK细胞E.巨噬细胞【X型题】9.食物中毒的诊断标准包括、( )A.发病与进食有关 B.发病有群体性 C.从呕吐物、粪便及剩余食物中别离出同一病原体D.发病人数超过进食人数的50%E.有急性胃肠炎病症10.引起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有( )A.肺炎支原体 B.SARS冠状病毒C.肺炎双球菌D.肺炎衣原体E.结核分枝杆菌11.病毒灭活的概念包括()A.失去感染性 B.保存抗原性 C.保存血凝特性D.保存细胞融合特性E.保存遗传特性12.乙型肝炎传播的途径有( )A.消化道传播 B.呼吸道传播C母婴传播D.性接触传播E.血行传播13.引起性病的病原体有()A.淋病奈瑟菌 B.梅毒螺旋体C.衣原体D.HIVE.HAV14.免疫三大标记技术是( )A.免疫荧光技术 B.酶免疫测定集E.免疫电泳15.以下哪些病原体可引起食物中毒A.霍乱弧菌B.肉毒杆菌C.放射免疫测定( )C蜡样芽胞杆菌D.协同凝D.黄曲霉毒素E.产气荚膜梭菌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需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细菌特殊结构是菌毛,细菌繁殖的方式为,对热抵抗力最强的病毒为。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案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案教案: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内容:本节课教材选自人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三节“微生物与免疫学”。
本节课主要介绍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以及免疫学的基本知识。
教学目标:1. 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征,能够举例说明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掌握免疫学的基本概念,理解免疫的作用和机制。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对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微生物的分类和特点,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和机制。
重点: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免疫的作用和机制。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显微镜、显微镜片、染色玻片、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笔记本、彩笔、实验报告册等。
教学过程:一、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和作用。
2. 学生分享生活中常见的微生物及其作用。
二、微生物的基本特征(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微生物的分类,如细菌、病毒、真菌等。
2. 学生通过观察显微镜片,了解微生物的形态特点。
三、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10分钟)1. 教师举例说明微生物在食品制作、医药、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2. 学生思考并讨论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四、免疫学的基本知识(10分钟)1. 教师介绍免疫的概念、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2. 学生通过实验或观察,了解免疫的作用和机制。
五、随堂练习(5分钟)1. 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和讲解。
六、板书设计(5分钟)1. 教师根据讲解内容,设计板书,突出微生物与免疫学的重要概念和知识点。
2. 学生跟随教师板书,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作业设计:1. 请列举三种生活中常见的微生物,并说明它们的作用。
答案:细菌、真菌、病毒。
细菌如乳酸菌,用于制作酸奶;真菌如酵母菌,用于制作面包;病毒如流感病毒,引起流感。
2. 请简要描述免疫的作用和机制。
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 (1)
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1. 免疫系统包括 [单选题] *A.胸腺、骨髓B.T细胞、B细胞C.免疫器官、免疫细胞D.免疫器官、免疫分子E.免疫组织、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正确答案)2. 下述细菌编组中,哪一组细菌可引起食物中毒 [单选题] *A.蜡样芽胞杆菌、变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正确答案)B.肉毒杆菌、结核分枝杆菌、伤寒沙门菌C.鼠伤寒沙门菌、破伤风杆菌D.产气荚膜杆菌、肺炎链球菌E.副溶血弧菌、布氏杆菌3. 关于“流脑”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单选题] *A.主要致病因素为内毒素B.主要通过飞沫传播C.人为唯一的传染源D.暴发型以儿童罹患为主E.95%以上由B群脑膜炎球菌引起(正确答案)4. 杀灭细菌芽胞最有效的方法是 [单选题] *A.煮沸法B.巴氏消毒法C.高压蒸汽灭菌法(正确答案)D.紫外线照射E.90%乙醇消毒5. 担负体液免疫功能的细胞是 [单选题] *A.T细胞B.K细胞C.B细胞(正确答案)D.NK细胞E.巨噬细胞6. 免疫活性细胞包括 [单选题] *A.T细胞B.K细胞、NK细胞C.T和B淋巴细胞(正确答案)D.B淋巴细胞E.T和B淋巴细胞、吞噬细胞7. 关于IgG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单选题] *A.是一种球蛋白B.能通过胎盘C.血清中含量最多D.IgG i、IgG 2、IgG a的Fc段能与SPA结合E.其作用与抗体完全一样(正确答案)8. 能通过胎盘的Ig是 [单选题] *A.IgG(正确答案)B.IgMC.IgAD.IgDE.SIgA9.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是属于 [单选题] *A.I型超敏反应(正确答案)B.Ⅱ型超敏反应C.Ⅲ型超敏反应D.Ⅳ型超敏反应E免疫耐受10. OT试验原理是 [单选题] *A.迟发型超敏反应B.速发型超敏反应C.Ⅳ型超敏反应在局部的表现(正确答案)D.I型超敏反应在局部的表现E.免疫排斥反应11. 接种卡介苗()的作用是 [单选题] *A.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能力B.增强人体细胞免疫能力C.增强人体体液免疫能力D.增强机体免疫稳定功能E.使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产生免疫(正确答案)12. 注射TAT的作用是 [单选题] *A.中和白喉棒状杆菌外毒素B.中和破伤风外毒素(正确答案)C.中和所有的外毒素D.中和病毒E.刺激人体产生抗毒素13. 对热抵抗力最强的病毒是 [单选题] *A.甲型肝炎病毒B.乙型肝炎病毒(正确答案)C.狂犬病病毒D.艾滋病病毒E.麻疹病毒14. 新生儿抗感染的主要抗体是 [单选题] *A.IgG(正确答案)B.IgMC.IgAD.IgDE.IgE15. 担负细胞免疫功能的细胞是 [单选题] *A.T细胞(正确答案)B.K细胞C.B细胞D.NK细胞E.巨噬细胞16. 引起性病的病原体有 *B.梅毒螺旋体(正确答案)C.衣原体(正确答案)D.HIV(正确答案)E.HAV17. 免疫三大标记技术是 *A.免疫荧光技术(正确答案)B.酶免疫测定(正确答案)C.放射免疫测定(正确答案)D.协同凝集E.免疫电泳18. 自然疫源性疾病的特点有 *A.自然界长期有病原体存在(正确答案)B.节肢动物为传播媒介(正确答案)C.发病有地方性性(正确答案)19. 下列哪些病原体可引起食物中毒 *A.霍乱弧菌B.肉毒杆菌(正确答案)C.蜡样芽胞杆菌(正确答案)D.黄曲霉(正确答案)E.产气荚膜(正确答案)20. 引起脑膜炎的病原体有 *A.脑膜炎奈瑟菌(正确答案)C.新生隐球菌(正确答案)D.钩端螺旋体(正确答案)您的姓名: [填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程设计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程设计课程背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在现代医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分类、结构、生理和代谢等方面的科学,而免疫学则是研究生物体对外来物质和病原体的免疫反应机制的学科。
这两个学科的实验教学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及其进一步发展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课程目的本课程旨在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深入了解微生物和免疫学的基础概念、技术方法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并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实验设计实验1: 细菌染色实验目的:学习电子显微镜观察菌类细胞结构。
学会革兰染色和酸碱染色方法。
掌握细菌的染色方法。
实验步骤: * 用牛津载玻片分别刮取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制作涂片。
* 对涂片分别进行革兰染色和酸碱染色。
* 在显微镜下观察样品,并记录观察结果。
实验2: 病原体的分离鉴定实验目的:学习病原体的分离纯化和鉴定技术。
掌握菌落特征、生长特性等基本鉴定方法。
实验步骤: * 用含有富营养成分的琼脂培养基将样品进行扩散、切斜或点状接种。
* 观察菌落形态、颜色、边缘、透明度、质地等特征,用肉眼对菌落进行初步鉴定。
* 利用生物学技术手段对鉴定初步结果进行验证,并记录观察结果。
实验3: 病原体的药敏实验实验目的:学习微生物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测试方法。
了解不同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实验步骤: * 将多种抗生素涂在琼脂平板上。
* 用红色J型平板法或K孔法对细菌进行敏感性实验。
* 在J型菌落平板上观察防护圈直径,并计算药敏圈的直径。
* 在K孔实验中通过观察产物浑浊度变化来计算细菌的生长与抑制情况。
结束语本课程实验设计旨在让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方面的知识,并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通过实践操作,使得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上所学知识,并对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借此机会,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绪论微生物的分类——非细胞型微生物(最小微生物),如病毒和类病毒。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和螺旋体等。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包括真菌、藻类以及原虫等。
第一章抗原抗原是一类与淋巴细胞抗原受体( TCR/BCR )结合后,能启动机体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Ab/T*)在体内或体外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即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统称为抗原。
一.抗原的免疫学性质1.免疫原性——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Ab或T*的能力——即诱导免疫应答——判断是否抗原的关键。
2.抗原性——与免疫应答产物Ab或T*特异结合的能力——即参与免疫反应。
二. 1.只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半抗原或不完全抗原(如青霉素)。
2.既有免疫原性,又有抗原性的物质,称为免疫原,又称为完全抗原。
3.半抗原与蛋白质分子(载体)结合后,便转变成了完全抗原。
三.外来抗原进入体内可能产生四种不同的结果:1.无应答:抗原浓度太低或宿主已经处于耐受状态。
2.抗原特异性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正性应答):宿主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对该抗原处于免疫状态——免疫原。
△正常应答(免疫保护);过高应答(超敏反应);过低应答(免疫缺陷,感染)3.超敏反应: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伴有较强的炎症反应或损伤——变应原。
4.诱导免疫耐受(负性应答):宿主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对该抗原处于无反应状态——耐受原。
第一节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一.抗原的理化性质1.分子量大小——分子量越大免疫原性越强。
2.化学组成——蛋白质(良好抗原);复杂多糖(一般抗原);脂类、核酸及组蛋白(微弱抗原)。
3.易接近性(Ag与淋巴细胞抗原受体结合的难易程度)——越理想免疫原性更强。
4.物理状态——聚合蛋白和颗粒性抗原免疫原性更强。
二.抗原与抗体的相互作用1.异物性——免疫原性的本质;决定免疫原性的首要条件。
——种族关系相距越远,血缘关系越远,异物性越强,其免疫原性越强。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医学、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基础课程,主要研究微生物和免疫系统的基本原理、功能和疾病关系。
本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基本知识,以及这些知识在医学、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应用。
二、课程目标1、掌握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理解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在医学、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应用;3、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内容1、微生物学概述、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病毒的基本特征与分类、真菌的基本特征与分类等;2、免疫系统概述、免疫细胞的功能与分类、抗原与抗体、细胞因子等;3、微生物的感染与传播、抗感染免疫、疫苗与免疫预防等;4、微生物的生态与环境、微生物在医学、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应用等。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教师通过讲解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实验教学: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微生物和免疫系统的现象和反应,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真实的临床案例,让学生了解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在医学等领域的应用,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4、自主学习:鼓励学生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参加学术讲座等方式,自主拓展知识面,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五、考核方式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操作和报告等;2、期末考试: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微生物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规律及其与人类、环境之间的关系。
本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知识,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微生物学及其相关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了解微生物的分类、生态和分布。
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试题
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单项选择题]1、质粒是()A.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核质中B.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胞浆中C.细菌的一种特殊结构D.细菌的基本结构,存在于核质中E.细菌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参考答案:B[单项选择题]2、关于外毒素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是洁菌释放至菌体外的一种蛋白质B.主要由革兰阳性茵产生,少数革兰阴性菌也能产生C.性质稳定,耐热D.毒性强,引起特殊病变E.抗原性强参考答案:C[单项选择题]3、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
造成机体严重损伤,引起严重的症状称为()A.毒血症B.菌血症C.败血症D.脓毒血症E.病毒血症参考答案:C[单项选择题]4、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上生长的最小微生物是()A.细菌B.真菌C.衣原体D.支原体E.立克次体参考答案:D[单项选择题]5、免疫系统包括()A.胸腺、骨髓B.T细胞、B细胞C.免疫器官、免疫细胞D.免疫器官、免疫分子E.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参考答案:E[单项选择题]6、在同种不同个体组织和细胞中存在的不同抗原被认为是()A.同种异型抗原B.异种抗原C.异嗜性抗原D.相容性抗原E.共同抗原参考答案:A[单项选择题]7、在人血清中含量最高的Ig是()A.IgMB.IgAC.IgED.IgGE.IgD参考答案:D[单项选择题]8、下述细菌编组中,哪一组细菌可引起食物中毒()A.蜡样芽孢杆声、变形杆菌、金黄葡萄球菌B.肉毒杆菌、结核杆菌、伤寒杆菌C.鼠伤寒杆菌、破伤风杆菌D.产气荚膜杆菌、肺炎球菌E.副溶血弧菌、布氏杆菌参考答案:A[单项选择题]9、下述哪种结构是病毒体()A.壳粒B.衣壳C.核衣壳D.包膜E.核酸参考答案:C[单项选择题]10、甲型流感病毒中最易发生变异的结构是()A.衣壳抗原B.核蛋白C.膜蛋白D.包膜抗原E.核酸参考答案:D[单项选择题]11、B细胞能识别特异性抗原,是因其表面有()A.Fc受体B.C3b受体C.E受体D.SmIgE.SIgA参考答案:D[单项选择题]12、化验结果:HBsAg(+)、HBeAg(+)、抗-HBc(+)、抗-HBe(-)、抗-HBs(-),该病人为()A.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潜伏期B.急性乙型肝炎C.乙型肝炎恢复期D.急性甲型肝炎E.乙肝疫苗接种后的反应参考答案:B[单项选择题]13、关于"流脑"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A.主要致病因素为内毒素B.主要通过飞沫传播C.人为唯一的传染源D.暴发型以儿童罹息为主E.95%以上由B群脑膜炎球菌引起参考答案:E[单项选择题]14、关于补体的生物学活性,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A.具有溶菌、杀菌作用B.具有免疫调理作用C.具有免疫粘附作用D.具有趋化功能E.能促进抗体大量合成参考答案:E[单项选择题]15、杀灭细菌芽孢最有效的方法是()A.煮沸法B.巴氏消毒法C.高压蒸汽灭菌法D.紫外线照射E.90%乙醇消毒参考答案:C[单项选择题]16、免疫活性细胞是指()A.参与免疫过程的所有细胞B.巨噬细胞C.B细胞D.T细胞E.B、T细胞参考答案:E[单项选择题]17、下列哪种物质参与ADCC效应()A.IgGB.IgMC.巨噬细胞D.T细胞E.SmIg参考答案:A[单项选择题]18、青霉素过敏性休克是属于()A.Ⅰ型超敏反应B.Ⅱ型超敏反应C.Ⅲ型超敏反应D.Ⅳ型超敏反应E.免疫耐受参考答案:A[单项选择题]19、OT试验原理是()A.迟发型超敏反应B.速发型超敏反应C.Ⅳ型超敏反应在局部的表现D.Ⅰ型超敏反应在局部的表现E.免疫排斥反应参考答案:C[单项选择题]20、接种BCG的作用是()A.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能力B.增强人体细胞免疫能力C.增强人体体液免疫能力D.增强机体免疫稳定功能E.使人体对结核菌产生免疫力参考答案:E[单项选择题]21、注射TAT的作用是()A.中和白喉外毒素B.中和破伤风外毒素C.中和所有的外毒素D.中和病毒E.刺激人体产生抗毒素参考答案:B更多内容请访问《做题室》微信公众号[单项选择题]22、对热抵抗力最强的病毒是()A.甲型肝炎病毒B.乙型肝炎病毒C.狂犬病毒D.艾滋病毒E.麻疹病毒参考答案:B[单项选择题]23、被狂犬咬伤的伤口最好采用()A.弱酸冲洗B.20%肥皂水冲洗C.H2O2冲洗D.食醋冲洗E.90%乙醇冲洗参考答案:B[多项选择题]24、R质粒包括()A.r决定因子B.RTFC.F质粒D.异染颗粒E.中介体参考答案:A,B[多项选择题]25、乙型肝炎传播的途径有()A.消化道传播B.呼吸道传播C.母婴传播D.性接触传播E.血行传播参考答案:C,D,E[多项选择题]26、引起性病的病原体有()A.淋球菌B.梅毒螺旋体C.衣原体D.HIVE.HAV参考答案:A,B,C,D[多项选择题]27、引起脑膜炎的病原体有()A.脑膜炎双球菌B.结核杆菌C.新型隐球菌D.钩端螺旋体E.白喉杆菌参考答案:A,B,C,D[多项选择题]28、甲型流感病毒中抗原漂流的概念是指()A.HA和NA变异幅度小B.形成新的亚型C.可引起中小型流行D.HA和NA系量变E.HA和NA发生质变参考答案:A,C,D[判断题]29、毒血症是指病原菌以及它产生的毒素均进入血液。
微生物与免疫学
微生物与免疫学在生物学中,微生物与免疫学是两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微生物学研究微生物的结构、生理、生态和分类等方面,而免疫学则关注生物体对抗外界病原体的免疫应答。
微生物与免疫学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微生物与免疫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进一步探讨微生物对免疫系统的影响以及免疫系统对微生物的作用。
一、微生物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微生物既是病原体,也是免疫系统的重要调节者。
首先,微生物可以通过感染引发免疫应答。
当人体暴露在微生物环境中时,免疫系统会迅速启动针对这些微生物的免疫反应。
这种免疫反应可以通过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机制来实现。
细胞免疫依赖于T细胞和巨噬细胞等细胞类型,而体液免疫则主要通过抗体的产生来实现。
其次,微生物还可以影响宿主免疫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在婴儿出生后的早期阶段,微生物通过肠道等途径进入宿主体内并与宿主免疫系统进行互动。
这个早期微生物群落的形成对宿主免疫系统的发育至关重要。
研究表明,由于微生物的存在,宿主免疫系统得以正常发育,并发挥出正常的功能。
与此相反,缺乏微生物的条件下,宿主免疫系统可能出现异常。
这种异常包括过敏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另外,微生物还可以通过产生代谢产物来调节宿主免疫系统的活性。
例如,某些益生菌可以产生短链脂肪酸等代谢产物,这些代谢产物能够直接影响T细胞的发育和功能,从而调节宿主免疫系统的活性。
此外,微生物还可以通过改变细胞表面分子来影响宿主免疫系统的应答。
这些微生物通过这些机制调节宿主免疫系统的活性,从而实现对宿主的影响。
二、免疫系统对微生物的作用除了微生物对免疫系统的作用外,免疫系统也对微生物的生存和繁殖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首先,免疫系统可以通过炎症反应来抵抗微生物感染。
当机体感染微生物时,免疫系统会通过产生炎症反应来清除病原体。
炎症反应包括局部血管扩张、渗出以及白细胞的浸润等过程,这些过程有利于机体清除病原体。
其次,免疫系统还可以通过特异性免疫应答来清除微生物感染。
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心得体会范文
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心得体会范文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这两门学科就像是两座神秘而又充满魅力的城堡,我在探索它们的过程中,那可真是收获满满,感慨颇多啊。
医学微生物学啊,这里面的微生物就像一个个小小的精灵,有的调皮捣蛋,有的却也能成为我们的小助手。
细菌、病毒、真菌,它们形态各异,功能不同,就像不同门派的武林高手。
细菌像是那些有着独特武器和功夫套路的武者,有些细菌靠着自己的鞭毛能快速移动,这就好比是轻功了得的侠客,它们在人体这个江湖里到处游走,一旦找到合适的地方就安营扎寨,要是不安好心的细菌,那就开始搞破坏,让人体这个江湖不得安宁,人就生病了。
而病毒呢,更像是隐藏在暗处的刺客,自身结构简单得很,就像刺客只带着最致命的武器一样,它们进入人体细胞这个城堡,挟持里面的资源,大量复制自己,然后冲破细胞,去感染其他细胞,神不知鬼不觉地在人体里兴风作浪。
真菌呢,有点像那些善于伪装的江湖骗子,它们有时候看起来像植物,可实际上又有自己独特的生存之道,在合适的条件下,也能在人体这个地盘上占山为王。
学习医学微生物学就像是在研究这些武林高手的习性、弱点,然后找到克制它们的方法,你说这是不是很像在探寻武林秘籍呢?再说说免疫学,这简直就是人体自身的防御兵法。
免疫系统就像是一个庞大而又精密的军队,免疫细胞就是一个个士兵。
淋巴细胞就好比是特种部队,T细胞像是指挥官,能识别敌人并且指挥战斗,B细胞就像制造武器的工匠,能生产出各种各样的抗体,这些抗体就像是专门针对敌人的特制武器。
巨噬细胞那就是先锋部队,遇到入侵的微生物,就一口吞掉,像不像一个勇猛无畏的战士?当有病菌入侵的时候,免疫系统就开始启动防御机制,这就如同一个国家遭受外敌入侵时,军队迅速集结,各兵种协同作战一样。
这个过程既复杂又神奇,身体里的细胞和分子就像配合默契的战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防御、攻击、记忆等各种操作。
我在学习这两门学科的过程中,可没少走弯路。
那些复杂的微生物结构和免疫反应机制,刚开始就像一团乱麻,根本理不清头绪。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是生物学中两个重要的分支领域。
微生物学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生理特性、基因组结构和功能,以及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免疫学则研究认识身体对抗疾病的机制,以及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两者互为补充,对于理解生物界的多样性和维持个体健康至关重要。
一、微生物学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学科,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原生动物等。
微生物广泛存在于地球上的各个环境中,包括土壤、水体、空气、人体等。
微生物在地球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角色,是物质和能量循环的关键参与者。
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多样,有球菌、杆菌、螺旋菌等不同形态。
微生物的生理特性也非常复杂,包括其代谢途径、营养需求等。
此外,微生物的基因组结构和功能是研究微生物多样性和宿主相互作用的重要方面。
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的关系也是微生物学研究的重点。
微生物可以与宿主形成共生、寄生或互利共生的关系,对宿主的健康有重要影响。
例如,肠道微生物与人体的消化吸收和免疫系统密切相关。
二、免疫学免疫学是研究身体对抗疾病的机制和免疫系统的学科。
免疫系统是一个复杂的机体系统,包括多种细胞、分子和器官,协同作用以保护机体免受感染和疾病。
免疫系统的结构由多种细胞组成,包括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等。
免疫系统的功能包括识别和清除病原体、记忆病原体以及调节免疫反应等。
免疫系统的紊乱会导致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如自身免疫病。
免疫学的研究对于预防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免疫系统的机制,人们可以开发出疫苗和其他免疫治疗方法,有效预防和治疗疾病。
三、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关联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是紧密相关的学科,两者互为补充,共同推动了生物学的发展。
首先,微生物学的研究为免疫学提供了基础。
微生物是引起感染和免疫反应的主要病原体,了解微生物的特性和机制对于研究免疫系统的反应至关重要。
其次,微生物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对免疫系统的发展和功能调节具有重要影响。
微生物可以刺激免疫系统的发育和正常功能,有利于宿主的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指导(供医疗、护理、口腔、药学等专业用)主编:彭效祥班级:学号:姓名:山东万杰医专微免教研室编制2007年6月12日目录实验项目一细菌形态及结构观察 (3)实验项目二细菌形态学检查法 (4)实验项目三细菌的分布 (6)实验项目四细菌的消毒及药敏试验 (7)实验项目五血型抗原检测 (9)实验项目六免疫球蛋白的测定 (10)实验项目七细菌凝集反应 (12)实验项目八琼脂双扩散试验 (13)实验一细菌形态及结构观察一、实验目的1、熟悉显微镜油镜的使用方法,学生能独立用油镜观察细菌标本。
2、认识细菌的基本形态及特殊结构----鞭毛、荚膜、芽胞等。
二、实验内容1、显微镜油镜的使用方法及维护2、细菌形态及结构观察三、实验仪器、设备及材料1、显微镜2、标本(鞭毛、荚膜、芽胞、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四、实验原理细菌较小,肉眼不能直接观察,通过显微镜放大1000倍后观察细菌的形态结构五、实验步骤1、显微镜油镜使用由指导教师讲解、演示、学生自己操作2、细菌的基本形态观察—个人操作个人使用油镜观察细菌中的球菌、杆菌、弧菌等形态标本片。
3、细菌的特殊结构观察—示教认真观察示教标本——芽孢、荚膜及鞭毛形态。
六、实验报告要求绘出观察到的细菌形态及结构图。
七、实验注意事项1、显微镜的正确使用2、避免压碎标本片和损坏镜头八、思考练习1、如何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油镜观察细菌2、绘制出细菌常见的形态与结构实验二细菌形态学检查法一、实验目的1、熟悉细菌涂片的制作。
2、掌握革兰氏染色法。
二、实验内容1、细菌涂片制作2、革兰氏染色法三、实验仪器、设备及材料1、菌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取菌环、玻璃片、生理盐水、酒精灯2、搪瓷盆、支架、冲洗瓶、染液(结晶紫或龙胆紫、碘液、95%酒精、稀释复红)四、实验原理1、G+菌细胞壁结构较致密, 含脂类少,乙醇不易透入, 95%乙醇可使细胞壁脱水,细胞间隙缩小,通透性下降,阻碍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渗出;而G-菌的细胞壁结构较疏松, 含脂类量多.易被乙醇溶解, 致使细胞壁通透性增高, 细胞内的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易被溶出而脱色.2、G+菌含大量核糖核酸镁盐,可与碘、结晶紫牢固结合,使已着色的细菌不易被脱色,G-菌含核糖核酸镁盐少,易被脱色。
3、G+菌等电点(PH2-3)比G-菌等电点(PH4-5)低,在同一PH染色环境中,G+菌比G-菌带的负电荷多,与带正电荷的碱性染料(结晶紫)结合牢固,不易脱色。
五、实验步骤1、细菌涂片制作—个人操作(1)、取洁净载玻片一张,于中心滴加生理盐水一小滴(2)、用铂金耳以无菌手续取菌少许,涂于生理盐水中,使成1cm2左右微混浊菌液,待干。
(3)、将涂片通过火焰三次,固定菌膜即成。
2、染色(1)、初染加结晶紫染液于涂片上,染一分钟后,用水洗去染液.(2)、媒染加碘液染一分钟,水洗.(3)、脱色加95%乙醇,不时摇动30秒,至无紫色脱落为止,水洗.(4)、复染加稀释石炭酸复红液一分钟,水洗,干后镜检.六、实验报告要求记录涂片及染色过程及观察结果。
七、实验注意事项(1)、染色结果常受操作者技术影响,尤其是容易过度脱色,往往阳性染成阴性. (2)、在同一载玻片上,需用已知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大肠埃希菌作革兰阳性及阴性对照.(3)、染色关键在于涂片与脱色,涂片不宜过厚,固定不宜过热,脱色不宜过度. (4)、菌龄为18~24小时为佳.八、思考练习1、涂片的制作方法及革兰氏染色法的步骤2、革兰氏染色法的意义实验三细菌的分布一、实验目的1、了解细菌在自然界及正常人体皮肤上的分布情况,树立无菌观念。
2、熟悉细菌的培养方法二、实验内容1、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空气、水、土壤中细菌的培养。
2、正常人皮肤细菌培养。
三、实验仪器、设备及材料普通固体培养基、取菌环、试管、吸管、恒温培养箱四、实验原理培养基、恒温箱为细菌提供合适的生长繁殖的条件,使细菌能够繁殖,根据菌落的多少来判断空气、水、土壤中细菌和正常人皮肤细菌的多少。
五、实验步骤1、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小组集体操作(1)、空气培养取普通琼脂平板培养基一个,标明班级、小组、实验名称后,敞开培养基在空气中暴露10分钟,盖好后送37ºC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后看结果。
(2)、水培养取普通琼脂平板培养基一个,标明班级、小组、实验名称,以吸管吸取自来水0.1毫升,以无菌手续加入培养基中,再以接种环涂匀,放培养箱培养,24小时后看结果。
(3)、土壤培养取普通琼脂平板培养基一个,标明班级、小组、实验名称,再取小试管一支,加无菌盐水1毫升,取土壤一小粒放入盐水中摇匀,以无菌吸管吸取上清液0.1毫升注入培养基内,再以接种环涂匀,放培养箱培养,24小时后看结果。
2、正常人皮肤细菌培养:取普通琼脂平板培养基一个,标明班级、小组、实验名称,小组中找一名同学用任一手指在培养基表面沾几次,放培养箱培养,24小时后看结果。
六、实验报告要求记录结果(空气、水、土壤中细菌数的多少,正常人皮肤细菌数的多少)并解释七、实验注意事项1、在操作的过程中尽量减少杂菌的污染2、注意接种环的使用,避免滑破培养基,影响观察八、思考练习1、空气、水、土壤哪个环境中细菌数较多,哪个比较少,为什么?2、人的皮肤表面分布大量细菌的生理意义实验四细菌的消毒及药敏试验一、实验目的1、熟悉常用消毒方法(煮沸、酒精、碘酒、新洁尔灭、过氧乙酸、紫外线等)2、熟悉细菌药敏试验的方法及意义二、实验内容1、常用的消毒试验2、细菌药敏试验三、实验仪器、设备及材料1、酒精灯、试管、试管夹、酒精、碘酒、新洁尔灭、过氧乙酸、普通琼脂平板培养基、接种环、培养箱、紫外线灯。
2、抗生素药敏纸(选用10种)、普通琼脂平板培养基、培养箱、镊子、葡萄球菌与大肠杆菌。
四、实验原理1、高温煮沸可以杀死细菌;紫外线可被细菌吸收,妨碍其D N A复制;化学消毒剂可使菌体蛋白变性、破坏酶系统影响其代谢或改变细菌的细胞壁或细胞膜的通透性而杀菌。
2、将含有一定量抗菌药物的纸片或药片,平贴于已接种被检细菌的琼脂培养基上,纸片或药片中的药物即呈梯度向周围扩散,敏感菌株在纸片或药片的周围生长受到抑制,而形成抑菌圈。
根据抑菌圈的大小,可判断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
五、实验步骤1、常用消毒法试验(1)、皮肤消毒试验---小组集体操作取普通琼脂平板培养基一个,以蜡笔于其背面分成4个区,标明标记,然后由四个同学分别操作:第一人以75%酒精消毒食指后,涂抹第一区。
第二人以碘酒消毒食指后,涂抹第二区。
第三人以0.1%新洁尔灭消毒食指后涂抹第三区。
第四人以0.5%过氧乙酸消毒食指后涂抹第四区,作完后送培养箱培养,24小时后看结果。
(2)、煮沸消毒试验---小组集体操作①取普通琼脂平板培养基一个,以蜡笔分成两个区,标明标记。
②取试管1支,加自来水约1毫升,以吸管吸取0.1毫升,种入培养基的1/2区内涂匀,剩余的水加热煮沸5分钟,再以无菌吸管吸取0.1毫升,种入培养基的另1/2,涂匀后放培养箱培养,24小时后看结果。
(3)、紫外线杀菌试验---小组集体操作①取普通琼脂平板培养基一个,标明标记,以无菌手续接种细菌②开启培养基暴露紫外线杀菌灯下40~50cm处,并以普通纸一张遮盖培养基的一半,照射40分钟后盖好培养基送培养箱培养,24小时后看结果。
2、细菌药敏试验---小组集体操作(1)、取普通琼脂平板两个,分别接种葡萄球菌与大肠杆菌(密集划线)。
(2)、取抗生素药敏纸(选用10种)分别贴入上述已接种细菌的平板上,37℃培养24小时后观察结果。
六、实验报告要求1、记录各实验结果并作出结论2、判断并解释药敏试验的结果,选择出合适的抗生素七、实验注意事项1、注意无菌操作、紫外线灯与培养基的距离2、仔细测量抑菌环大小,抑菌环大小是以测量抑菌环直径为标准来解释。
八、思考练习1、常用消毒灭菌法的原理及用途2、药敏试验的临床意义实验五血型抗原检测一、实验目的熟悉血型鉴定的方法,测知个人血型,了解血型抗原的分布。
二、实验内容血型鉴定---自我鉴定三、实验仪器、设备及材料抗A、抗B单克隆抗体,刺血针,酒精,碘酒,棉棒,灭菌玻璃片四、实验原理用已知的抗A、抗B单克隆抗体和人的红细胞表面的A或B抗原结合,根据反应现象判断结果。
五、实验步骤1、取洁净玻片一张,于左上角标记“抗A”,右上角标记“抗B”,并分别加抗A 与抗B血清一滴于相应区。
2、消毒无名指后以刺血针刺血,弃去第一滴,以另一洁净玻片的一角沾血少许涂于抗A侧,再以另一角沾血少许涂于抗B侧,摇匀,1-2分钟看结果,并判定血型。
六、实验报告要求记录血型鉴定结果,并说明细胞表面携带ABO血型抗原及血清中所含抗体情况。
七、实验(训)注意事项1、注意无菌操作,不要污染刺血针、伤口,以免引起感染。
2、取血量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以免影响判断。
八、思考练习1、血型检测试验属于哪一类反应?2、你测量的结果是什么?并分析说明实验六免疫球蛋白的测定一、实验目的了解免疫球蛋白的测定方法,熟悉IgG、IgM、IgA的血清含量情况及正常值。
二、实验内容测定病人血清中IgG、IgM、IgA含量。
三、实验仪器、设备及材料含抗I g G、抗I g M、抗I g A抗体的琼脂单扩散板、加样器、病人血清四、实验原理小分子的抗原与抗体可在半固体琼脂中扩散。
将抗Ig血清均匀地混合于琼脂或琼脂糖胶内,检样中抗原(相应Ig)呈辐射状向含抗体的琼脂内扩散,至抗原与抗体的量达恰当比例时形成可见的沉淀环。
沉淀环直径的平方或面积与相应的抗原(IgG、IgA、IgM)含量成正比。
五、实验步骤1、取免疫球蛋白测定板(琼脂单扩散板)IgG、IgM、IgA各一个,标明标记。
2、用加样器吸取病人血清准确加入各试验孔中(每人加两孔),加满为止,不可过量或不足。
3、将测定板放入保湿皿中,置室温24小时后看结果。
六、实验报告要求记录各项测定的反应环直径,并计算出含量与正常值对比判定病人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含量是否正常。
七、实验注意事项1、向孔中加血清时,不要滴在孔的外面;加样器的枪头不要碰到孔周围的琼脂,以免使孔变形,影响结果。
2、为避免沉淀环变形,琼脂板要保持水平位置。
八、思考练习1、免疫球蛋白的测定属于哪一类免疫反应2、测定结果是否正常,如不正常为什么?实验七凝集反应一、实验目的熟悉试管细菌凝集反应的原理,操作方法及实用意义。
二、实验内容试管细菌凝集反应三、实验仪器、设备及材料试管、菌液、吸管、受检血清四、实验原理试管凝集试验是细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试管中直接凝集的半定量试验。
多用以测定抗体。
五、实验步骤见下表(1)将待检血清进行一系列倍比稀释,并设抗原对照。
(2)加一定量的诊断菌液(3)孵育,使细菌和抗体充分反应(置35℃温箱或水浴过夜或56℃水浴2--4小时)(4)观察每个试管内抗原的凝集程度,通常以产生明显凝集现象(2+)的最高血清稀释度为血清中抗体的效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