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 节选 职校教案
职高边城教案
职高边城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边城》的作者沈从文及其创作背景。
2.分析《边城》中翠翠、翠翠父亲、船总顺顺等人物形象。
3.领悟小说所表现的传统文化、道德观念以及人物间的情感关系。
4.培养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2.教学难点:把握小说的情感脉络,领悟作品所传达的道德观念。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介绍作者:沈从文,我国著名作家,代表作有《边城》、《湘行散记》等。
2.介绍作品:《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讲述了湘西边陲小镇上的爱情故事。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边城》,了解故事情节。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三、课堂讨论1.分析翠翠的形象:纯真、善良、坚韧、有担当。
2.分析翠翠父亲的形象:忠厚、善良、有责任心、深受传统道德观念束缚。
3.分析船总顺顺的形象:权威、包容、善良、重视家族荣誉。
四、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所传达的道德观念。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翠翠、翠翠父亲、船总顺顺等人物形象。
2.提问:小说中还有哪些人物值得关注?二、课堂讨论1.分析其他人物形象,如翠翠的母亲、杨马兵等。
2.探讨小说中所表现的传统道德观念,如忠诚、善良、责任等。
三、情感分析与讨论1.分析翠翠与翠翠父亲之间的情感关系,理解他们的相互依赖与扶持。
2.分析翠翠与船总顺顺之间的情感纠葛,理解他们的爱情观念。
3.探讨小说中人物的情感命运,引发学生对人生、道德的思考。
四、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素养。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回顾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关系。
2.提问:小说中还有哪些细节值得关注?二、课堂讨论1.分析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如翠翠与翠翠父亲在江边的生活、翠翠与船总顺顺的交往等。
2.探讨这些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和主题的作用。
三、作品比较1.将《边城》与同类作品进行比较,如《红楼梦》、《平凡的世界》等,分析它们的异同。
职业中专语文基础模板《边城》教案
《边城》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让学生了解《边城》的作者沈从文及其文学地位。
1.1.2 使学生掌握《边城》的主要情节、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
1.1.3 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阅读兴趣。
1.1.4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感悟人性的真善美。
1.2 教学内容1.2.1 作品背景介绍:沈从文及其创作《边城》的背景。
1.2.2 人物解析:翠翠、傩送、祖父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
1.2.3 情节分析:小说开头的渡船场景、翠翠与傩送的相识、祖父的去世等关键情节。
1.2.4 艺术特色探讨:自然风光描绘、民俗风情的展现、心理活动的细腻刻画等。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2.1.1 讲授法:讲解作品背景、人物关系、情节发展等。
2.1.2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人物性格、情节意义、艺术特色等。
2.1.3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增强学生体验。
2.2 教学手段2.2.1 多媒体课件:展示作品背景、人物关系、情节发展等。
2.2.2 图片资料:展示边城风光、民俗风情等。
2.2.3 音乐素材:播放与作品相关的音乐,增强氛围。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3.1 教学步骤3.1.1 引入新课:介绍沈从文及其文学地位,激发学生兴趣。
3.1.2 讲解作品背景:了解边城的风土人情,为学生理解作品打下基础。
3.1.3 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关注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
3.1.4 情节解析:通过讲解关键情节,使学生把握作品主题。
3.1.5 艺术特色探讨:引导学生发现小说的独特之处。
3.1.6 课堂互动:分组讨论,分享心得体会。
3.2 时间安排3.2.1 课堂讲授:共需4课时(每课时45分钟)。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课堂表现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4.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读书笔记的质量,了解对作品的理解程度。
4.3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鼓励主动发言和合作精神。
边城教案两课时 职教语文边城教案
细说全麻后苏醒延迟的影响因素苏醒延迟是指觉醒机制、麻醉药物在消耗代谢之后共同呈现的结果,是麻醉苏醒时较为常见的不良事件之一。
苏醒延迟不仅会导致患者的康复受到影响,而且还会导致患者的麻醉不良反应有所增加,甚至还会引起并发症。
所以只有提前确定全麻后苏醒延迟的影响因素,才能够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对患者的术后恢复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确定全麻后苏醒延迟影响因素有何意义?在麻醉之后,监测治疗室内的患者病情变化速度非常快,病情具有高危的特征,同时患者的数量也较多,对临床护理提出的质量要求普遍比较高。
如果患者出现苏醒延迟的情况,不仅会导致麻醉之后的监测治疗室正常工作秩序受到扰乱影响,而且对患者也会带来不可逆转的伤害,甚至严重时会直接危害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所以必须要找出全麻后延迟苏醒的影响因素,根据不同因素条件,提出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这样才能够促使患者术后更好的康复。
全麻苏醒延迟影响因素都有哪些?年龄:部分老年患者多数都伴有器官功能退行性病变问题,神经递质释放不断减少,所以很难快速的摄取和代谢掉麻醉药物。
与此同时,部分老年患者自身的肾血流量较少,肾小球的滤过率较低,所以这部分老年患者在药物代谢方面严重不足,很难及时将药物排泄出来,此时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时间就会延长,患者的苏醒延迟风险也会增加。
术中增加麻醉药物、急诊手术:由于急诊手术患者会出现手术前期准备工作不够充分等情况,尤其是对于合并内科疾病的患者,很难对其他内科疾病进行及时的纠正和处理,无形中导致患者的应激水平较高。
同时,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会不断的追加麻醉药物,药物的浓度也不断增加,无形中导致患者会出现苏醒延迟的情况。
术前认知功能障碍:部分患者在手术之前就有认知功能障碍的情况,尤其是患者的中枢神经受到损害影响后,很有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躁动不安、幻觉等现象发生。
此时,患者的神经递质释放产生影响,患者觉醒能力降低,进而引起苏醒延迟的情况。
术中输血量、术中液体量:在整个手术过程中,通过监测输血量以及液体量,可以及时反应出机体的损失量,输注量越高,那么血流动力学紊乱风险就会有所增加,对机体代谢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很有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脑损伤等情况,进而延迟苏醒时间。
职业中专语文基础模板《边城》教案
职业中专语文基础模板《边城》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边城》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能够分析《边城》中的文学手法和特点;(3)能够运用《边城》中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边城》的内容和主题;(2)通过分析《边城》中的描写和对话,学习文学手法的运用;(3)通过写作和表达,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热爱,提高文学素养;(2)培养学生对人性的理解和关爱,提高人文素养;(3)培养学生对家乡和自然的热爱,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1)阅读和理解《边城》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分析《边城》中的文学手法和特点;(3)欣赏《边城》中的描写和对话,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2. 相关知识:(1)了解作者沈从文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了解《边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3)了解文学作品中的人性描写和社会背景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边城》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分析《边城》中的文学手法和特点;(3)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欣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边城》中的人性描写和社会背景的关系;(2)运用文学手法进行创作和表达。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和相关知识;2. 讨论法:分组讨论和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3. 阅读法: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和思考,培养阅读能力;4. 写作法:布置写作任务,培养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2. 课文理解:通过提问和作业,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 写作能力:通过写作任务,评价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4. 情感态度:通过学生的讨论和表达,评价学生对文学作品和人性关怀的态度和价值观。
六、教学准备1. 教材:《边城》文本;2. 参考资料:关于《边城》的评论、分析文章、沈从文的其他作品等;3. 教学工具:投影仪、白板、教学PPT等;4.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准备相关问题。
边城教案中职版
边城教案中职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边城》的文学背景和作者沈从文的创作风格。
2.分析翠翠、翠翠父亲、翠翠哥哥等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2.教学难点:把握小说的艺术特色和沈从文的创作风格。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向学生简要介绍《边城》的文学背景和作者沈从文。
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湘西风情,激发学生对小说的兴趣。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小说,了解故事情节。
2.教师简要梳理小说的情节,帮助学生把握故事脉络。
三、课堂讨论1.分析翠翠这一人物形象,讨论其性格特点和成长历程。
2.分析翠翠父亲这一人物形象,探讨其在小说中的作用。
3.分析翠翠哥哥这一人物形象,理解其与翠翠之间的情感纠葛。
四、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课后深入阅读《边城》,提升文学素养。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艺术特色和沈从文的创作风格。
二、课堂讨论1.分析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探讨其对人物形象和主题的作用。
2.分析小说中的语言特色,品味沈从文的文学魅力。
3.讨论小说中的爱情观念,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爱情。
三、案例分析1.选取小说中的经典片段,让学生进行品词析句,感受沈从文的创作风格。
2.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与《边城》相关的短篇小说,锻炼写作能力。
四、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阅读《边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小说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社会意义和现实价值。
二、课堂讨论1.分析小说中的社会背景,探讨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2.讨论小说中的道德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3.分析小说中的教育观念,探讨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三、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阅读《边城》,提升文学素养。
四、作业布置2.收集沈从文的其它作品,进行阅读分享。
语文教案边城(节选)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边城》(节选)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边城》节选文中的情节,把握人物形象,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 学习并运用文中精彩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 了解沈从文的文学地位和创作风格,拓宽文学视野。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边城》节选文的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学习文中精彩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3)了解沈从文的文学地位和创作风格。
2. 教学难点:(1)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运用文中精彩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三、教学准备1. 教材:《边城》节选文。
2. 参考资料:关于沈从文的生平介绍、文学评论等。
3. 教学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沈从文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
(2)引导学生关注《边城》节选文,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节选文,理解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交流。
3. 课堂讲解(1)讲解节选文中的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解析文中精彩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3)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4. 拓展延伸(1)介绍沈从文的创作风格,引导学生阅读其他作品。
(2)讨论:如何运用文中精彩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进行写作?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教学重点和难点。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整理笔记。
2. 选择一篇沈从文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体会其创作风格。
3. 尝试运用文中精彩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课堂参与度。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文中典型人物和事件,深入剖析文章主题。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4. 利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沈从文与其他作家的创作差异。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边城中职教案
边城中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边城》的主题和情节;2. 掌握小说中的重要人物形象和事件;3. 能够分析小说中的文学手法和语言特点;4.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小说《边城》的主题和情节,文学手法和语言特点;2. 教学难点:如何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深层次意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小说的情节和主题,引导学生理解作品;2. 互动式教学法:通过讨论、演讲等方式,激发学生对作品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1. 导入新课内容,介绍本次课程将要讲授的内容——小说《边城》;2.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读过或听过哪些经典文学作品,为后面对《边城》进行分析做铺垫。
第二课时:了解作者及其作品背景1. 讲解作者沈从文及其代表作品;2. 介绍《边城》的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情节。
第三课时:分析小说的主题和情节1. 分析小说的主题——爱情、家庭、生命和人性;2. 分析小说的情节,包括人物关系、事件发展等。
第四课时:解读小说中的重要人物形象1. 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包括荷西、桂花、丰子恺等;2. 讨论这些人物形象在小说中所代表的意义。
第五课时:分析小说中的文学手法和语言特点1. 分析小说中使用了哪些文学手法,如比喻、象征等;2. 探讨沈从文在语言运用上有哪些特点,如辞藻华丽、富有音乐感等。
第六课时:阅读与欣赏1. 让学生自行阅读《边城》中某一章节,并写下自己对该章节的感受和思考;2. 学生进行演讲或交流,分享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第七课时:评价与总结1. 学生进行作品评价,包括对小说情节、人物形象、文学手法等方面的评价;2. 教师总结本次课程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欣赏文学作品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讨论和演讲,考察学生对小说《边城》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 通过学生阅读《边城》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考察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中职《边城》教学设计
中职《边城》教学设计教学篇目:《边城》(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三单元)(节选第一章)教材分析:《边城》是一部内涵非常丰富的作品,在课堂中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应当结合本篇课文“美好亲情”的主题,突出古朴淳厚的湘西环境和自然纯洁的人物感情。
课文节选的第一章对环境及人物的总述多从正面落笔,写得比较透彻,相对容易理解;切合中职学生的学习实《边城》整部小说的悲剧意蕴在选段中体现得并不明显,考虑到这个问题际水平。
另一方面,《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的复杂性和学生的理解水平,在教学中对此将采取相对简略的处理。
作,考虑中职学生语文能力及课外学习的局限性,立足于节选的文本,通过品读语句、揣摩细节来领会沈从文小说的特点,再适当补充课外资料,加深理解。
学情分析:《中职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能够“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学生在当前阶段已具备了一定的现代文阅读能力,能够初步把握课文内容,概括要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但是,90 后的学生对《边城》描绘的世界普遍有一种隔膜感,在教学中要着重引导学生通过品读细节、品味语言,来贴近那个世界,感受自然健康的人性之美,领略湘西世界的诗情画意。
教学目标: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和优美的环境描写。
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重点分析翠翠的形象。
3.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
4.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教学重点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和优美的环境描写。
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重点分析翠翠的形象。
教学难点1.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小说的主旨。
2.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阅读探究法教学课时:两课时课前准备:观看电影《边城》,初步感受边城之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小说家、散文家。
他连小学都没有毕业,14岁时去当兵,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文化教育,却立志进行文学创作,被慧眼独具的诗人徐志摩发现。
职业中专语文基础《边城》教案
职业中专语文基础《边城》教案第一篇:职业中专语文基础《边城》教案《边城》教案【知识目标】一、了解小说所描写的“边城”的风土人情,体会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二、分析主要人物翠翠的形象,体会心理描写的成功之处三、借助工具书掌握常用词语并能辨析运用【能力目标】一、结合社会背景与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二、结合个人理解,试着谈谈对小说的主题思想的认识三、能运用比较鉴赏方法,写一点鉴赏文字【情感目标】一、结合社会背景,体会边远地区人民的生活艰辛与顽强乐观,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理解小说描绘的风情美与人性美,激发对人生、生活、社会的热情【重点、难点】一、了解小说所描写的“边城”的风土人情,体会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分析主要人物翠翠的形象,体会心理描写的成功之处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二、结合社会背景与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对小说的主题思想的认识是本文难点。
【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多媒体辅助(影片)【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一、检测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喁喁yú私语黑黝黝yǒu 痴chī情焖mèn 涎xián 莞wǎn尔2、解释下列词语。
喁喁张冠李戴:涎皮莞尔信口开河二、作者作品简介沈从文(1902~1988年),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原名沈岳焕,湖南风凰县人。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蜜柑》、《八骏图》、《雨后及其他}、《月下小景》、《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篇小说集和{边城》、《阿丽思中国游记》、《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他的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与温爱。
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性的精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
中篇小说《边城》完成于1939年,是沈从文最负盛名的代表作。
《边城》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
语文教案边城(节选)教学教案
《边城(节选)》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边城》的基本情节,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2. 领会作者沈从文的写作手法及其对湘西风光和民风的描绘。
3. 掌握小说中的重要句子和词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熟读课文,感受小说的语言魅力。
2. 人物分析: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翠翠、爷爷、傩送等,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命运。
3. 写作手法探讨: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写作手法,如对自然风光和民风的描绘,以及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
4. 重点句子和词语解析:对文中的重要句子和词语进行解析,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
2. 难点:体会小说中的情感内涵,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小说中的具体情节和人物进行深入剖析。
3. 利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边城》与其他作品的异同。
4.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1. 导入新课,让学生简单介绍自己对《边城》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感受小说的语言魅力。
3. 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如翠翠、爷爷、傩送等,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命运。
4. 探讨写作手法,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湘西风光和民风的描绘,以及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
5. 解析重点句子和词语,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课后作业1. 阅读原著《边城》,深入了解小说的完整情节,对人物形象进行进一步分析。
2. 选取小说中的一个片段,试着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
3. 写一篇关于《边城》的读后感,分享自己对小说的理解和感悟。
七、课程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中职边城教学设计
中职边城教学设计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中职《边城》教学设计教学篇目:《边城》(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三单元)(节选第一章)教材分析:《边城》是一部内涵非常丰富的作品,在课堂中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应当结合本篇课文“美好亲情”的主题,突出古朴淳厚的湘西环境和自然纯洁的人物感情。
课文节选的第一章对环境及人物的总述多从正面落笔,写得比较透彻,相对容易理解;切合中职学生的学习实《边城》整部小说的悲剧意蕴在选段中体现得并不明显,考虑到这个问题际水平。
另一方面,《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的复杂性和学生的理解水平,在教学中对此将采取相对简略的处理。
作,考虑中职学生语文能力及课外学习的局限性,立足于节选的文本,通过品读语句、揣摩细节来领会沈从文小说的特点,再适当补充课外资料,加深理解。
学情分析:《中职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能够“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学生在当前阶段已具备了一定的现代文阅读能力,能够初步把握课文内容,概括要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但是,90 后的学生对《边城》描绘的世界普遍有一种隔膜感,在教学中要着重引导学生通过品读细节、品味语言,来贴近那个世界,感受自然健康的人性之美,领略湘西世界的诗情画意。
教学目标: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和优美的环境描写。
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重点分析翠翠的形象。
3.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
4.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教学重点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和优美的环境描写。
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重点分析翠翠的形象。
教学难点1.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小说的主旨。
2.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阅读探究法教学课时:两课时课前准备:观看电影《边城》,初步感受边城之美。
中职课文边城说课稿教案
中职课文边城说课稿教案教案标题:中职课文《边城》说课稿教案一、教案背景:《边城》是一篇经典的中职课文,通过描写边疆地区的生活和人物情感,引导学生思考家庭、友情、爱情等主题。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边城》这篇课文,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理解《边城》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 学习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分析课文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 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家庭、友情等主题。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边疆地区生活的理解和关注。
- 培养学生对家庭、友情、爱情等情感的体验和思考。
- 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1. 理解《边城》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2.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3. 学习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分析课文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四、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 课文导读:介绍《边城》的背景和作者简介,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 课文分析:通过分段阅读、问题引导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情节、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
- 课文鉴赏:引导学生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分析课文的主题、意义和艺术特点。
- 课文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 教学方法:- 导入法:通过介绍《边城》的背景和作者简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分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的思维交流和合作学习。
- 提问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维能力。
- 归纳法:通过归纳总结,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五、教学过程安排:1. 导入(5分钟):- 介绍《边城》的背景和作者简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分析(20分钟):- 分段阅读:将课文分成几个段落,每段阅读后进行简要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情节。
边城教案职教
边城教案职教【篇一: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案《边城》】第 1 页共 5 页【篇二:《边城》教案】《边城》【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点: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学习课文中作者对湘西边城淳朴风情的描写,梳理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沈从文小说的风格,培养并提高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点:通过导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理解小说的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把握小说主旨,品味小说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所描绘的湘西边城的淳朴风情和人性美。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在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环境中所折射出来的人情美、人性美。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为小说构筑这样一个环境的深意,也就是对小说主题的把握。
教法:导读品析法。
学法:阅读讨论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课件、《边城》电影视频、湘西美景图片教时:2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小说的故事情节,初步体会翠翠的性格特点和主要人物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
(情景导入)1、播放黄磊的歌曲《等等等等》这首歌讲述了一个美丽却有着淡淡哀愁的爱情故事,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美丽的故事。
2、湘西美景图片的播放二、检查预习,积累字词。
(出示幻灯片)检查预习,剧情介绍。
1、作者介绍(学生介绍,老师补充)沈从文(1902——1988),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
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苗族。
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
他以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
2、故事情节介绍(学生介绍,老师补充)民国初年,位于湘西山区的偏远小镇 - 茶峒,有位船总顺顺,颇有名望。
他的两个儿子大佬天保和二佬傩送,同时爱上渡口老船夫的外孙女翠翠。
老船夫怕翠翠重蹈其母因婚姻不幸而殉情身亡的复辙,对她的婚事十分关注。
端午节的夜晚,情窦初开的翠翠邂逅二佬傩送,心中萌发爱慕之情,但在二佬面前却羞于表露。
高职语文基础模块下边城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
高职语文基础模块下边城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高职语文基础模块下边城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捕捉文章中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的关键语句,品味语言,感受湘西清丽的风光,把握翠翠的性格特征。
2、抓住重点段落,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祖孙亲情。
3、品味环境描写的语句,理解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在小说中的作用,感受小说诗意的语言风格。
说明:这是本单元中最富有诗意,但也最难读懂的一篇课文。
沈从文的小说本就自成一家,而课文又是节选,小说所描写的湘西风情、复杂的人物心理与上海学生的生活实际也有较远的距离,这些都给准确把握课文带来了困难。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从单元目标出发,从课文所节选的两章内容出发,就能够比较好地处理教学上的难点。
沈从文的小说就是一幅风情画,而阅读小说时人物形象的把握是一个重点,翠翠是小说的主人公,也是这幅湘西风情画中的一个典型形象,所以,我们首先要指导学生通过捕捉关键词句、品味语言来感受湘西风光的美丽,从而准确把握生活在这一环境之下的翠翠的性格特征。
本单元的单元目标之一是懂得和感受亲情的美好,所以,在对节选部分内容有了整体理解之后,在课文思想情感的把握上,我们就侧重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调动自身的情感体验,感受翠翠和爷爷之间的祖孙亲情。
高一的学生在文学作品的鉴赏上没有很高的要求,但是,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带着鉴赏的眼光阅读作品,尤其是面对《边城》这样的美文,通过品味环境描写的语句感受小说诗歌一般的意境,是大部分学生能够达到的目标。
当然,这个目标是有较高要求的,不强求每个学生都能够说得出,但至少要能够感受得到,能够明白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内心活动是有直接关联的。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品味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的语句,把握翠翠的性格特征,理解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在小说中的作用。
2、难点:反复诵读,感受小说诗意的语言风格。
说明:与通常的小说注重情节设置的特点不同,沈从文的小说是以意境见长的。
《边城》充满诗情画意的风格和翠翠天真淳朴野性的形象对于上海的学生来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所以,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就落实在品味环境描写、人物描写的语句上,通过反复品味能够使学生获得情感上的体验。
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案边城》影视欣赏
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案边城》影视欣赏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了解《边城》的故事背景、主要人物和情节发展。
3.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1.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2.影视作品中的情节分析和解读。
四、教学方法1.教师导读。
2.分组讨论。
3.影视观看和分析。
五、课时安排本节课分为两个课时,一个课时导读和分组讨论,一个课时观看影视并进行分析。
六、教学准备1.影视资源。
2.教学课件。
3.分组讨论的提问。
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5分钟)2.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一下问题:1)《边城》的故事发生在哪个地区?2)主要的人物有哪些,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3)故事的情节发展如何?让每个小组讨论并总结自己的答案。
3.小组展示(10分钟)请每个小组派一位代表进行讲解,并与其他小组进行答辩和讨论。
4.教师点评(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并补充相关的知识和解释。
第二课时:1.观看影视(30分钟)观看《边城》的影视版本,并给每个学生一些观察的问题,如人物的形象塑造、情节的安排、影片的整体效果等。
2.分析影视(15分钟)让学生交流和讨论他们对影视作品的观感和分析,包括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的发展和影片的意义等。
3.教师点评(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并给予自己的解读和评价。
八、教学反思通过观看影视《边城》,学生不仅可以对原著有一个直观的了解,还可以通过对影视作品的分析和讨论,培养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讨论,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影视作品中的精彩片段和细节,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和解读,拓展学生的理解能力。
中职边城优秀教案
中职边城优秀教案教学科目:中文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中文文学的兴趣和理解能力;2.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词汇的运用和句型的组织;3. 帮助学生学会优秀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培养批判性思维。
教学内容:1. 优秀中文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价;2. 优秀作品中的语言特点和文学手法;3. 优秀作品的创作技巧和写作思路。
教学准备:1. 教材:精选一些边城优秀中文文学作品,如《边城》、《红高粱家族》等;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介绍当天的课题和教学目标,并引入边城优秀中文文学作品的概念。
2. 分析作品(15分钟)通过阅读和分析《边城》等文学作品的片段,探讨作品的主题、人物形象、情节设置、环境描写等,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3. 语言特点和文学手法(15分钟)结合作品的具体片段,讲解作品中的语言特点和文学手法,如比喻、形象描写、夸张手法等。
分析这些手法的作用和运用,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4. 创作技巧和写作思路(15分钟)引导学生根据对优秀作品的分析和理解,提出自己的创作思路和技巧。
可以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意见。
5. 作品评价(15分钟)引导学生对优秀作品进行评价,讨论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交流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6. 小结与反思(5分钟)对当天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和体会。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或建议,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教学扩展:1. 给学生布置作业,让他们选择一部边城中的优秀作品进行阅读和分析;2. 鼓励学生参加文学创作活动,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3.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作家进行讲座或讨论,拓宽学生的视野。
教学评估:1. 学生参与度:根据课堂讨论和学生的回答,评估他们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优秀作品的分析和评价能力;3. 学生的创作作品: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十七 边城(节选)(教案)-【中职专用】高中语文同步教学优质教案(高教版·基础模块下册)
十七边城(节选)(教案)-【中职专用】高中语文同步教学优质教案(高教版·基础模块下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边城》的背景和主题。
2.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交织。
3.掌握小说中的语言表达和写作技巧。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1.分析小说的情感特点和文学价值。
2.理解小说中主人公草广告的形象和成长。
3.分析小说中的语言文化。
教学难点:1.掌握小说中的情感交织和文化融合。
2.理解小说中主人公草广告的性格和成长。
3.解析小说中的语言文化和创作技巧。
教学方法:1.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2.小组活动和演讲。
3.文化解析和文学鉴赏。
教学内容:一、边城背景和主题的介绍1.边城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2.边城的主题和思想内涵二、小说中的情感特点和文学价值1.边城的情感特点和作品的文学价值2.边城的文化内涵和思想表达三、主人公草广告的形象和成长1.草广告的性格和命运的束缚2.草广告的成长历程和内省3.草广告的抉择和人生态度四、小说中的语言文化和创作技巧1.边城的语言文化和唯美主义表现2.小说中的叙事技巧和艺术手法五、文学鉴赏和人文情怀的培养1.边城的文学鉴赏和意义探析2.边城的人文情怀和思想启示教学过程:一、引入1.学生演唱《黄河大合唱》2.教师解说《边城》的背景和主题二、讲授和讨论1.讲授小说中的情感特点和文学价值2.讨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交织3.小组活动:分析一段小说,掌握写作技巧三、文化解析和文学鉴赏1.解析小说中的语言文化和创作技巧2.文学鉴赏和人文情怀的培养四、总结和展示1.小组演讲和展示2.教师点评和总结教学方法:1.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2.小组活动和演讲。
3.文化解析和文学鉴赏。
教学效果:1.学生掌握了小说中的情感特点和文学价值。
2.学生理解了小说中主人公草广告的形象和成长。
3.学生分析了小说中的语言文化和创作技巧。
4.学生培养了文学鉴赏能力和人文情怀。
《边城(节选)》教案教学设计范文
《边城(节选)》教案教学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边城》节选,使学生了解沈从文及作品的相关背景,掌握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学会欣赏文学作品的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对纯真美好人性的向往,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感知《边城》节选的基本情节,了解作品背景及人物关系。
2. 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
3. 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领会沈从文的文学风格。
三、教学难点:1. 作品中的人物心理描写和情感表达。
2. 沈从文笔下的乡土风情和地域文化。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品背景、人物关系和基本情节。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作品,感受作品魅力。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4.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沈从文及其作品《边城》,引发学生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节选部分,了解作品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3. 讲解分析:教师讲解作品背景、人物关系,分析作品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4.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探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5.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人物和情节,分析沈从文的写作风格和乡土情怀。
6. 情感体验:学生谈感受,表达对作品中美好人性的向往。
7. 总结评价: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内容:1. 深入了解《边城》节选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其性格特点和命运轨迹。
2. 探讨作品中描绘的传统乡土文化,感受沈从文对家乡的热爱和传承。
七、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包括沈从文的生平和作品介绍。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阅读《边城》节选的文本。
八、教学过程: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作品中的主题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和优美的环境描写。
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重点分析翠翠的形象。
3.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
4.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教学重点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和优美的环境描写。
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重点分析翠翠的形象。
教学难点1.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小说的主旨。
2.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比较阅读法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展示湘西风景图片,引导学生联想到《桃花源记》并背诵其中的语句,让学生从对桃花源淳朴民风的感受入手,去体会边城的民俗美、人情美,进而理解小说的创作意图。
导语:这里的环境:“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里的人们“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里的人们热情好客“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优美的环境,淳朴的民风,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这便是东晋陶渊明心中笔下的理想社会。
和陶渊明一样,沈从文的心中笔下,也有一个这样美丽的世界——《边城》。
二、介绍作者及作品1.沈从文及其小说风格: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
湖南凤凰人,苗族。
他的主要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
他的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怀有一种不可言状的同情和温爱。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
沈从文小说从整体上展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形式,即现实的人生形式和理想的人生形式。
他的相当一部分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湘西底层人民古朴和谐、乐天安命的生存状态和自在无为的人生形式。
《边城》典型地表现了作者的理想的人生形式及社会理想,作品着力所描写的是不受“近代文明”污染的原始古朴的人性,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了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
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
再加上其浑圆完整、凝练畅达的结构形式、独特的审美风格以及深刻的情感内涵,为中国现代抒情小说开辟了一个独特的境界。
《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诗;是一幅用语言文字绘就的画。
2.《边城》的故事情节: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
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
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
他们热情助人,淳朴善良。
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上情苗。
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可爱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
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
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
于是兄弟两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
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
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
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
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待傩送回来:“但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三、阅读课文1.聆听范读,感受意境。
2.配乐朗读,深入感受。
四、走进沈从文的世外桃源,看看那里的景、那里的人、那里的情(一)陶渊明的桃花源“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沈从文的边城又是怎样的景象呢?1.学生阅读文章,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
“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
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
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
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住处两山多篁竹,翠色逼人而来。
”2.学生诵读这些句子,体会其美。
小说中那清澈见底的河流,那凭水依山的小城,那攀引缆索的渡船,那关系茶峒“风水”的白塔,那翠色逼人的篁竹······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景物,构成了自然清丽、优美如画、似真似幻的的世外桃源。
(二)桃花源的人们热情好客,民风淳朴,边城茶峒的人们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1.小说中表现了哪些人物?翠翠、外公、过渡的乡民2.找出描写翠翠的语句,感受翠翠的形象。
①学生找出相关语句并诵读:“她在风日里成长着,皮肤黑黑的,触目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如水晶,自然抚养着她,教育着她。
”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②请学生用几个词概括翠翠的形象特点。
清纯美丽、天真活泼、乖巧伶俐、善良、敏感③翠翠的生活是怎样的?请学生阅读相关文字后,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父母早逝,和外公相依为命。
④翠翠是天真活泼、“从不发愁”的,但是,翠翠也有她的孤独与寂寞,请在文中找到相应的描述——“过渡人来了,老船夫放下了竹管,独自跟到船边去,横溪渡人,在岩上的一个,见船开动时,于是锐声喊着:‘外公,外公,你听我吹,你唱!’”“外公到溪中央便很快乐的唱起来,哑哑的声音同竹管声振荡在寂静空气里,溪中仿佛也热闹了一些。
(实则歌声的来复,反而使一切更寂静一些了。
)”“牛羊花轿上岸后,翠翠必跟着走,站到小山头,目送这些东西走去很远了,方回转船上,把船牵靠近家的岸边。
且独自低低的学小羊叫着,学母牛叫着,或采一把野花缚在头上,独自装扮新娘子。
”“外公不上城,黄狗就伴同翠翠入城里去备办东西。
到了卖杂货的铺子里,有大把的粉条,大缸的白糖,有炮仗,有红蜡烛,莫不给翠翠很深的印象,回到祖父身边,总把这些东西说个半天。
那里河边还有许多上行船,百十船夫忙着起卸百货。
这种船只比起渡船来全大得多,有趣味得多,翠翠也不容易忘记。
”⑤人物可爱是沈从文小说的一大特点,他特别擅长描写女子,他曾说“我是天生就有一种理解女子的心”。
故而翠翠是尤其可爱的。
但文中对翠翠的外貌描写却很少,为什么?你能对翠翠的外貌作一个描写吗?因为作者着力表现的是“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人性美,是内在、精神的、灵魂的美,所以在翠翠的外貌上着墨不多。
3.阅读描写外公的文字,归纳外公的人物形象。
①引导学生从摆渡老人的动作、语言、神态去体会他的质朴、善良、不沾染一丝的铜臭。
“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
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
谁要这个!’”②学生归纳外公性格:勤劳、忠于职守、慈爱、淳朴善良、没有私欲。
4.找出能体现边城民风的人和事,体会淳厚的民风、淳美的人情。
①学生在文中找相关内容: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
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
谁要这个!”但不成,凡事求个心安理得,出气力不受酬谁好意思,不管如何还是有人把钱的。
管船人却情不过,也为了心安起见,便把这些钱托人到茶峒去买茶叶和草烟,将茶峒出产的上等草烟,一扎一扎挂在自己腰带边,过渡的谁需要这东西必慷慨奉赠。
有时从神气上估计那远路人对于身边草烟引起了相当的注意时,便把一小束草烟扎到那人包袱上去,一面说,“不吸这个吗,这好的,这妙的,味道蛮好,送人也合适!”茶叶则在六月里放进大缸里去,用开水泡好,给过路人解渴。
②归纳:热情、友善、淳朴,这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人,他们保持着昔日宁静和谐的生活环境与纯朴勤俭的古老民风。
(三)桃花源的人们安居乐业,“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翠翠和外公之间又有着怎样的祖孙情呢?①翠翠在外公心中有着怎样的地位?“代替了天,使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至于思量与日头同时死去的,是那个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
”“唯一的亲人便只那个女孩子。
”②请概括翠翠和外公相依为命的生活。
帮外公摆渡、和外公一起晒太阳、听外公讲故事、和外公“我吹你唱”、帮外公备办物品。
浓浓的祖孙情,弥漫在茶峒的山山水水间,也弥漫在我们的心头。
(四)小结沈从文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边城》用人性描绘了一个瑰丽而温馨的“边城”世界,这里人性皆真、皆善、皆美,由每个人身上所焕生的人性美、人情美营造了这个世界,这里看不到邪恶、奸诈和贪欲;这里的人们都互相亲善着、扶持着;这里也有孤寂,但即使是孤寂,也是充满诗意的。
第二课时五、展开讨论,明确小说主旨,体会沈从文小说风格。
1.本文写于1933年,当时的中国存在这样美好的世界吗?2.沈从文描绘这个“已经几乎不存在”的“边城”有何目的?①结合时代背景。
②结合《桃花源记》。
③结合作者的话:“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④结合沈从文小说题材、创作意图。
讨论明确:“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这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
《边城》所写的那种生活确实存在过,但到《边城》写作时(1933——1934)已经几乎不复存在。
作者在《长河·题记》中说:“去乡已十八年,一入辰河流域,什么都不同了。
表面上看来,事事物物自然都有了极大进步,试仔细注意注意,便见出在变化中的堕落趋势。
最明显的事,即农村社会所保有的那点正直朴素人情美,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惟利的人生观。
”由此,不难看出,他创作《边城》的用意在于要跟两种现实进行对照:一种是用“边城”人的淳朴、善良、正直、热情跟都市上流社会的虚伪、懦弱、自私、势利、男盗女娼相对照;二是把湘西社会的“过去”与“当前”相对照,即把过去的“人情美”与今天的“惟利的人生观”相对照。
在这两种对照中,使人们能够“从一个乡下人的作品中,发现一种燃烧的感情,对于人类智慧与美丽的倾心,健康诚实的赞颂,以及对于愚蠢自私极端憎恶的感情”。
3.我们现在读这篇小说有什么现实意义?审视现实,我们也不由得感到,在今天这个物质化的时代,商品经济的大潮越来越把人也商品化、庸俗化,冷漠、自私、惟利渐渐充满了我们生活的空间,人们互相猜疑、提防、抱怨,“四合院”文明逐渐离我们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