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黄河颂》批注阅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5 黄河颂 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黄河颂》教学设计徐丽平【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把握全诗主要内容和结构层次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借助背景介绍、朗诵聆听和自我朗读,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挚烈情感 (三)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目标 深刻感悟黄河的雄伟气概,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激发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颂扬黄河、赞美民族伟大的内涵,体会作者炽烈的爱国情怀。
2、引导学生美读诗歌,感受其韵律美、画面美、修辞美。
【教学难点】揣摩意蕴丰富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1、朗读法:借助电子白板,通过语音、声色、节奏,使诗歌内容立体化、形象化、情境化。
引导学生准确安排停顿、处理好重音、调控好速度、把握好语调,美读诗歌。
通过美读,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入情、入境、会心,感受诗歌的意蕴、情感。
2.讨论点拨法:引导学生抓住全诗的关键性语句,理解诗意,体味诗情。
3.美点寻踪法: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赏读,探究诗歌的美点,激活学生的赏析品味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鉴赏的主体。
4.延伸拓展法:沟通课堂内外,通过课堂练习,提高保护黄河的意识。
【教具准备】电子白板,示范朗读,《黄河大合唱》视频。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要点〗学生听诗、看诗(默读)、读诗(出声读)、悟诗(感知诗歌大意),熟悉诗歌内容,把握抒情脉络,了解创作主旨;品读诗歌,鉴赏诗歌美点;延伸拓展,开阔学生视野,拓展阅读空间。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1、以《黄河大合唱》的歌曲视频导入,渲染气氛,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2、看了视频,你感受到黄河的什么?(学生谈感受,教师引导)3、教师导语导入:刚才我们欣赏的是黄河大合唱的底气不保温黄河的歌曲视频,今天让我们吟诵第二部黄河颂,走进诗人光未然那充满强烈名族精神和爱国情感的心灵世界。
二、了解黄河1、考考你————黄河知识知多少?2、黄河的基本走向(找学生上电子白板上来画出来)。
部编本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文黄河颂》教案设计
部编本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文黄河颂》教案设计执教对象:初中七年级学生课程主题:部编本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文《黄河颂》授课时长:45分钟教材分析《黄河颂》是一首现代诗歌,由著名诗人光未然创作,以饱满的热情和激昂的语调歌颂了黄河的雄伟壮丽,赞美了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精神象征的伟大意义。
这首诗以“颂”为基调,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黄河的磅礴气势和养育万物的无私奉献,抒发了诗人对黄河、对祖国的深情厚谊。
学习这首诗,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情感丰富,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对诗歌这类富有韵律和情感的文学作品有着天然的兴趣。
然而,他们在诗歌鉴赏方面可能还缺乏系统的训练,对诗歌的意象、语言和情感表达可能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通过反复诵读、教师讲解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感受诗歌的情感,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学生能够准确朗读并背诵诗歌《黄河颂》。
o学生能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语言和情感表达,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o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o通过小组讨论和教师讲解,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o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珍惜黄河这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o准确朗读并背诵诗歌《黄河颂》。
o理解诗歌中的意象、语言和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o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感受诗歌的情感。
o将诗歌学习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活动:播放一段黄河的壮丽景色视频,引导学生感受黄河的雄伟和壮美。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你们对黄河有哪些了解?你们认为黄河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学生活动:观看视频,思考并回答教师的问题。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黄河颂》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黄河颂》教案一. 教材分析《黄河颂》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以诗歌的形式,描绘了黄河的雄浑壮美,表达了中华儿女对母亲河的热爱和赞美。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音乐性,既能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又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此外,课文还蕴含着深厚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值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但同时,他们对于黄河这一地理概念可能还不够熟悉,对于诗歌的鉴赏能力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课文,体会诗歌的美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诗歌的基本结构。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母亲河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课文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
2.教学难点:诗歌的语言特点,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美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3.合作学习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4.探究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黄河的图片、相关音乐等。
2.教学用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3.课前预习:要求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黄河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对黄河的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随后,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情感。
教师点评,指导学生正确把握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5课《黄河颂》教学设计6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5课《黄河颂》教学设计6一. 教材分析《黄河颂》是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课的一篇课文,是一首描写黄河的颂歌。
课文通过形象的描绘,展示了黄河的雄浑壮美,表达了中华民族对母亲河的热爱和敬仰。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以及通过课文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文,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有一定的基础。
但七年级的学生在理解力和分析能力上还不够成熟,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能够体会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理解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3.能够通过课文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4.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的作文。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
2.分析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带或视频。
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幻灯片。
3.课文注释和解释。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录音带或视频,播放《黄河颂》的朗诵或歌曲,让学生在听觉和视觉上对黄河有一个初步的感受。
2.呈现(10分钟)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幻灯片,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黄河的景象。
然后,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对黄河的描绘。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让学生举例说明。
4.巩固(10分钟)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如“课文中的黄河是什么样子的?”、“作者为什么要赞美黄河?”等。
黄河颂批注式阅读教学设计
黄河颂批注式阅读教学设计黄河,中国的母亲河,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和历史记忆。
批注式阅读是一种将思维过程可视化的学习方式,通过在文本中标注和记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本文将结合黄河颂进行批注式阅读教学设计,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一、阅读材料:《黄河颂》《黄河颂》是一篇描写黄河的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让学生感受黄河壮丽而激情洋溢的画面,激发学生对黄河的探索和思考。
二、教学目标:1. 通过批注式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2. 提高学生对诗歌表达的感受和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批注和讨论,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思考和思维表达能力。
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黄河的图片和简单介绍,引发学生对黄河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阅读训练:教师将《黄河颂》分成若干段落,每个段落前后留出足够空间供学生批注。
3. 批注式阅读: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在每个段落中批注关键词、生词解释,以及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4.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段批注内容进行讨论。
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借鉴和纠正彼此的批注。
5. 总结分享: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分享组内的讨论结果和感想。
教师引导学生对不同批注内容的理解进行比较和总结。
6. 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批注和讨论进行点评,鼓励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7.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黄河的历史、文化和保护问题,扩展他们的知识面。
四、教学评估:1. 阅读理解:通过学生的批注内容及其分组讨论,评估学生是否理解黄河的特点和意义。
2. 表达能力:从学生的批注和讨论中评估学生的思维和表达水平,包括思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3. 参与度: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和总结分享环节的积极参与程度。
五、教学反思:通过黄河颂批注式阅读教学设计,学生在阅读黄河颂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更重要的是积极思考和参与。
批注式阅读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5 黄河颂 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黄河颂》教案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音乐《黄河大合唱》之第一、第二部。
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然后,欣赏图片,激发兴趣。
二.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3.学生齐读。
三.内容研讨1.解题。
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抓住“颂”字。
)2.这首歌词的一、三两节很显然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字着眼点完全相同吗?(第一节重点落在“黄河”上,第三节重点落在“中华儿女”上。
)3.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并不是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即“望”字。
)4.“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5.小结课文。
板书序曲黄河伟大坚强主体望黄河颂黄河尾声学习黄河精神四.再朗读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黄河颂》音乐,进行配乐诗朗诵。
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学生齐读、领读或个别诵读。
五.课外作业①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黄河之水天上来》。
②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学唱《黄河颂》部分。
黄河颂教学设计批注
黄河颂教学设计批注一、引言《黄河颂》是一首描写中国母亲河黄河的诗歌,以其深远的民族情感和独特的文化内涵而广为人知。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黄河颂》不仅可以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因此,本文将从教学设计的角度,对《黄河颂》的教学进行批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黄河颂》,学生能够了解黄河的历史、地理和文化背景,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和技巧,提高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创造力和表达能力,能够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对《黄河颂》的理解和情感。
三、教学内容1.诗歌赏析通过整体朗读、分段朗读等方式,让学生感受《黄河颂》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表意和修辞手法,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2.黄河的地理与文化通过地理图示和图片展示,介绍黄河的流域范围、流经城市和重要水利工程等,让学生了解黄河的地理位置和对中国文化的重要影响。
3.黄河的历史故事通过讲述与黄河相关的历史事件和故事,如夏禹治水、舜封禹于河、孔子游黄河等,让学生体会黄河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4.黄河的生态保护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引导学生了解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现状,让学生明白黄河的生态保护对于维护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
四、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设立情境、模拟实际场景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黄河与中国文化的密切关系。
2.讨论教学法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兴趣,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
3.多媒体教学法通过使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五、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播放一段关于黄河的纪录片或音乐,引发学生对黄河的兴趣,导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诗歌赏析教师进行《黄河颂》的整体朗读,带领学生领悟其韵律美和情感表达。
然后,分段朗读,分析诗句的意境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黄河颂》课标解读
课程标准相关要求:(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了解常用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3)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4)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5)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根据课程标准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1. 通过学习,能说出本课的作者及作品情况,能简述《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会读写本课的八个生字词。
2.通过反复朗诵诗歌,能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内容,能感受到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3.通过感受黄河的悠久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能体会到黄河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1.通过反复朗诵诗歌,能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内容,能感受到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2.通过感受黄河的悠久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能体会到黄河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根据课程标准确定本课的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一,设计环节一、二、三,其中三个活动:(1)学生介绍作者,作品及创作情况,浏览本课创作背景;(2)学生展示预习的生字词并加以巩固;(3)学生看图片谈观后感。
以此检测其预习基本词汇及了解课文作家作品知识和黄河文化常识的情况。
2.针对目标二,设计环节四,其中五个活动:(1)学生听读课文;(2)自由诵读;(3)在老师的点拨下反复朗读;(4)评价其他学生读;(5)谈读后感悟。
以此检测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诵读课文的水平,提高诵读兴趣,培养语感,了解夸张、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检测学生理清思路,感悟诗歌基本内容的能力。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5课《黄河颂》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黄河相关的文化现象或自然特点。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这个练习将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创作的乐趣。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鼓励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积极参与,主动表达自己对黄河的认识和感悟。
5.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对比、分析、综合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独立见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黄河颂》的主题思想,把握黄河作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象征意义。
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写作练习的表现给了我很大的惊喜。他们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但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对此环节的重视程度不够,写作练习时有些敷衍。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计划在下次的实践活动中,增加一些互动环节,鼓励学生相互评价,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此外,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在发表观点时过于拘谨,不够大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我会多给予鼓励和肯定,让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黄河颂》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听说过关于黄河的故事或者诗句?”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黄河的伟大和它在中华民族历史中的地位。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5课《黄河颂》教案
2.学习并掌握重要词汇、句式,如“波涛汹涌”、“奔腾不息”等;
3.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4.了解黄河的历史文化背景,感悟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
5.结合课文,讨论如何传承和发扬黄河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核心素养目标
《黄河颂》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黄河颂》的基本内容、重要词汇和修辞手法,以及黄河文化在我们生活中的意义。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黄河文化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点内化于心,并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对民族文化的自豪和尊重。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难点举例:如何区分比喻和拟人?这些修辞手法在文中的具体运用和作用?
(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这一点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悟,并结合实际生活体验进行讨论。
-难点举例:如何让学生从《黄河颂》中体会到对祖国的热爱,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以上难点和重点,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如引导式教学、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确保学生对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理解透彻。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句式。
-对课文中出现的生词、成语、修辞句式等进行详细讲解,确保学生理解其意义和用法。
-举例说明,如“波涛汹涌”、“奔腾不息”等词汇的运用场景和表达效果。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指导学生识别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如分析“黄河,这位伟大的母亲”中的拟人手法,如何使黄河形象更加生动、亲切。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评课记录
《黄河颂》评课记录
阴法新:一、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准确到位。
活动一:把握诗歌整体结构,秦勇老师列出五个小问题
1、题目《黄河颂》中,哪个是关键词?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2、请同学们快速找出作者直抒胸臆歌颂黄河的部分?
3、歌颂部分出现“啊!黄河!”出现了几次?运用什么修辞?
4、诗歌的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作者不是立即开始歌颂。
在“颂”之前还有一个蓄势阶段,对黄河进行直接描写,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本,哪个字来统领描写黄河部分?
5、诗人使用了哪些词语来描绘黄河的形象和气势?
来化解大问题,降低问题的难度,便于学生讨论,在热烈的讨论声中,第一个目标得以顺利完成。
总之,从学习目标的设置,以及对教学重点、难点的处理等方面来看,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是准确到位的。
钱芳芳:教师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
从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看,秦勇老师对教学内容的答案没有说出。
整节课,他通过不断地激励、启发、引导,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中。
课堂上,同学们按照老师的探究提示和学习方法指导,或朗读或思考,或批注或合作,借助同伴互助的力量总结出答案,教师仅是强调学生的总结。
这节课上,我们
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帮助者”等新课标理念真正落在了实处。
刘建利:有组织有秩序有实效的合作学习。
什么是课堂上的合作学习?是提出问题后学生们立刻围成一圈展开貌似热烈的“讨论”吗?这节课上,秦勇老师为我们作出了最实在的示范。
课堂上,秦勇老师引导下的合作学习是有组织有秩序,有方法有实效的。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5课《黄河颂》知识点+图文解读+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5课〔黄河颂〕知识点+图文解读+教学设计一、内容赏析〔一〕序曲1.文章从结构上共分为几大块?两块。
第—段是朗诵词也就是序曲局部,第二段是歌词即文章的主体局部。
2.在第—段中,朗诵词开宗明义的说出了黄河表现出我们民族什么样的精神?伟大坚强3.黄河表现了中华民族伟大而又坚强的精神,请问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拟人。
〔二〕主体:望黄河1.诗人在这里运用拟人手法把人身上所特有的精神品质及感情特征给予了黄河,为什么黄河能代表民族的精神?首先我们来看诗人描写黄河的形象和气概的诗句。
诗人对黄河形象及气概的描绘从哪里到哪里?明确:从“我站在高山之巅〞到“劈成南北两面〞2.这局部内容在文中可由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望。
3.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诗人使用了哪些词语来描绘黄河的形象和气概?滚滚、奔向、惊淘澎湃、万丈狂澜、宛转、九曲连环、劈成等。
〔三〕主体:颂黄河1.望黄河波涛滚滚,颂黄河气壮山河。
思考: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来歌颂黄河的伟大奉献的?分割三层意思提示性的句子是哪句话?分割三层意思提示性的句子是“啊!黄河!〞〔1〕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了黄河的历史奉献。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开展、壮大,黄河培养了世代炎黄子孙。
〔2〕像一道天然屏障保卫着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
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以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的城防。
〔3〕歌颂黄河流域宽广,泽被众生,黄河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鼓舞着中华民族。
2.作者从外在形象,内在精神充分象征了我们中华民族什么样的精神?伟大坚强〔四〕尾声望黄河诗人心潮澎湃,对着黄河诗人有唱不尽的颂歌,最后诗人代表中华儿女发出向它学习的誓言,学习黄河什么样的精神?伟大坚强的精神二、理解主题1.作者仅仅是在写黄河吗?他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不是。
歌颂了中华民族坚韧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一、教材分析《黄河颂》是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的一篇课文,本文主要讲述了黄河的文化价值和对中国人民的重要意义。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基础,感受到黄河对中国人民的重要性和文化内涵。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和理解黄河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基础;•掌握黄河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象征意义;•理解并领会《黄河颂》的主旨和意义。
2. 能力目标•能够把握文本的中心思想,并能以此为基础进行分析和讨论;•能够理解课文中使用的一些比喻和象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感知中国文化的能力;•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
三、教学重点•黄河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象征意义;•《黄河颂》的主旨和意义。
四、教学难点•理解并领会《黄河颂》的主旨和意义;•能够把握文本的中心思想,并进行分析和讨论。
五、教学方法1. 朗读学生可以轮流朗读《黄河颂》这篇文章,通过朗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义。
2. 课堂讨论通过课堂讨论来加深学生对《黄河颂》的理解和印象。
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什么是黄河文化?•黄河有什么象征意义?•为什么《黄河颂》中要说“有福之人必居焉”?3. 表演可以让学生分组表演黄河文化的重要性和象征意义。
让学生通过表演的形式,深入理解黄河的文化价值。
六、教学过程1. 热身通过小组讨论来了解学生对黄河的了解程度,并让学生表达对黄河的感受。
2. 阅读《黄河颂》让学生有序阅读《黄河颂》,教师可以适时做出解释和补充。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黄河对中国文化的重要性;•课文采用的一些比喻和象征;•《黄河颂》的主旨和意义。
4. 演讲/表演让不同组的学生分别进行演讲或表演,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学习黄河文化。
5. 总结通过学生的发言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为之后的教学打下基础。
七、教学反思本堂课采用了多种形式和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了黄河文化。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黄河颂》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学习抒情”主题群文阅读教学教学设计设计者:秦兆海(四川省古蔺县白泥乡白泥中学)一、设计思想人教版部编本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四篇诗文,是表现家国情怀的作品,这样组元的目的就是激发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黄河颂》,是本单元的开篇之作,是一首诗歌,作者通过赞美黄河——母亲,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
本节课围绕“学习抒发爱国情怀”这个主题,来组织三首诗歌,实施群文阅读教学,其中一首课文《黄河颂》,另两首《木兰诗》、《春望》。
最后提供自己所创作的两首诗歌——《八月十五日登歌乐山》、《写在“9.3”阅兵》供学生欣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养成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习惯;学会思考,善于思考;学会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激发“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感情;教育学生珍爱生命,珍惜生活,为建设祖国出力。
二、教学目标1、流利、有感情阅读诗歌,通过课文“旁注”、“脚注”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和大意。
2、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学习抒发自己的情怀。
3、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三、教学方法1、组织学生反复阅读诗歌,引导学生探究谈感受。
2、鼓励学生试写诗文,抒发爱国之情。
四、教学准备:电子白板、PPT课件、打印三首诗歌稿子50份、打印小组活动记录表12份五、教学课时: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揭示教学内容,提出学习目标(展示PP T课件)(二)初读诗歌,简要了解作品(发给学生另外两首诗的资料)1、解决生字、生词。
2、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旁注”、“脚注”了解作品的年代和写作背景。
(三)再读诗歌,注意节奏和感情1、引导学生注意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一边读,一边划出节奏。
2、教师范读,学生聆听,注意节奏的准确性。
(四)品读诗歌,小组活动(发给学生活动记录表)了解三首诗和作者抒发(全班分为12个小组,每4人一组,每个小组讨论填表;抽两个组展示成果,其他组进行补充)(五)教师提供自己创作的诗歌,让学生欣赏,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黄河颂》批注阅读教学设计
《黄河颂》批注式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感受诗中的黄河形象,领悟黄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2、品味关键词句段落,学会做批注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教学难点:理解品味关键词句段落,体会黄河文化内涵,学会做批注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古往今来,黄河奔腾在中国大地上,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她汹涌澎湃、坚不可摧的磅礴气势,她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性格,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1939 年,当抗日的烽火燃遍中国大地时,诗人光未然创作的组诗《黄河大合唱》,激发了中国军民的保家卫国的抗日热情,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国实施“一带一路”经济战略,航母崛起、神舟飞天、探月工程顺利进行,而我国的周边地区却面临“萨德部署”“南海危机”等挑战,今天我们学习组诗《黄河大合唱》第二部《黄河颂》,希望同学们学习黄河的精神,投身祖国的复兴大业,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奋斗⋯⋯二、听读感受、诵读感知(一)1.请同学们欣赏诗歌朗诵《黄河颂》,这是一首颂诗(赞颂黄河的诗)。
2. 我们可以感受到朗诵这首诗歌的情感是怎样的?(激昂、雄壮)(二)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激昂、雄壮”的情感,也来朗诵《黄河颂》。
朗读指导:(1)、“我站在高山之颠,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
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该越读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
(2)、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3)、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三、批注分享,赏析诗歌(一)走进批注式阅读批注式阅读是指我们在自主阅读时,对文章的语言进行感知,对文章的内容、层次、思想情感、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精彩片段、重点语句等,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用线条符号或简洁的文字加以标记。
黄河颂批注式阅读教学设计
黄河颂批注式阅读教学设计
汇报人:XXX
目录
CONTENTS
01 添加目录标题
02 黄河颂的背景和意 义
03 批注式阅读教学方 法
04 黄河颂的文本分析
05 批注式阅读教学实 践
06 黄河颂的拓展阅读
添加的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1938年,著名 诗人光未然在延 安创作了《黄河 大合唱》,黄河 颂是其中的一篇。
尾声:总结全文,表达对黄河 的赞美和敬仰之情
黄河颂的语言特色
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反复、拟人等,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语言质朴自然,节奏明快,形象生动地展现了黄河的壮丽景象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运用了富有音乐性的语言,如押韵、平仄等,使得诗歌更具有艺术美感。 语言富有张力,通过对比、夸张等手法,突出了黄河的伟大和中华民族的坚强不屈。
目的:通过赞美 黄河,歌颂中华 民族的伟大精神, 激发中华儿女的
爱国热情。
历史背景:黄河 是中华民族的母 亲河,黄河流域 是中华民族的发 源地之一,具有 悠久的历史和丰 富的文化底蕴。
社会背景:1938 年,中国正处于 抗日战争时期, 黄河的象征意义 更加凸显,黄河 颂的创作也更加 具有现实意义。
激发民族自豪感
感谢您的耐心观看
汇报人:XXX
黄河颂的拓展阅读
相关文献和资料
《黄河大合唱》: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是中华民族的音乐史诗之一。 《黄河之水天上来》:是一部关于黄河的纪录片,展现了黄河的壮美与历史。
《黄河文化研究》:深入探讨了黄河文化的内涵与价值,是研究黄河文化的重要文献。 《黄河颂》歌词:详细描述了黄河的壮丽景象,是理解《黄河颂》的重要参考资料。
《长江之歌》
部编版人教版初一七年级语文下册《黄河颂---掌握正确的阅读批注方法》教学设计
批注: 是常用的读书方法。我们在阅读的时候把读书感想、疑难问题,随手批写在书中的空白地方,以帮助我们理解,深入思考文章。同时批注也是精读文章常用的一种方法,即从内容、写法、结构、语言等方面给文章加上评语。在阅读的过程中圈圈点点,心有所感,笔墨追录,三言两语,生动而传神,
2、可是进入初中的学习后,同学们发现文章篇幅变长了,内容变得深奥了,虽然我们依旧会在书中做一些批注,但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还停留在浅显的层面,也不能很好的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将通过学习文章中的批注方法,从而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读书其实就是读自己,读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阅读程度不够的原因,阅读太少是一个,阅读不得法尤其是重要的一个。多读固然重要,但尤其重要的是怎样读。”
不管是什么形式的阅读,能够对文章进行评价,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或进行简单的分析, 那么给文章做批注就是一种好的阅读方法。更是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批注可以让我们真正走进作品,有自己的独特领悟和见解,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学生对于批注阅读方法的概念能够理解,但是针对在实际阅读过程中的可操作性,以及有效的应用和长久的习惯养成较为困难。
难点教学方法
1、通过ppt展示介绍知识
2、以课文为例进行指导示范
3、课堂练习拓展延伸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1、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文章的简单方法,比如说,学文前的课前预习、听课时的课中笔记、以及课后总结,在学习时我们应用这些方法分析某个词语的作用,体会某个句子的内涵,对文章的内容进行一些简单的理解感悟。其实这就是在使用一种良好的阅读学习方法---------做批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颂》
批注式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诗中的黄河形象,领悟黄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2、品味关键词句段落,学会做批注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品味关键词句段落,体会黄河文化内涵,学会做批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古往今来,黄河奔腾在中国大地上,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她汹涌澎湃、坚不可摧的磅礴气势,她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性格,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1939年,当抗日的烽火燃遍中国大地时,诗人光未然创作的组诗《黄河大合唱》,激发了中国军民的保家卫国的抗日热情,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国实施“一带一路”经济战略,航母崛起、神舟飞天、探月工程顺利进行,而我国的周边地区却面临“萨德部署”“南海危机”等挑战,今天我们学习组诗《黄河大合唱》第二部《黄河颂》,希望同学们学习黄河的精神,投身祖国的复兴大业,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奋斗……
二、听读感受、诵读感知
(一)1.请同学们欣赏诗歌朗诵《黄河颂》,这是一首颂诗(赞颂黄河的诗)。
2.我们可以感受到朗诵这首诗歌的情感是怎样的?(激昂、雄壮)
(二)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激昂、雄壮”的情感,也来朗诵《黄河颂》。
朗读指导:
(1)、“我站在高山之颠,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
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
(2)、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3)、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三、批注分享,赏析诗歌
(一)走进批注式阅读
批注式阅读是指我们在自主阅读时,对文章的语言进行感知,对文章的内容、层次、思想情感、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精彩片段、重点语句等,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用线条符号或简洁的文字加以标记。
这是古今中外通用的一种简便的读书方法。
批注式阅读在我国具有悠久传统,我国古代有不少学者的著作就是对他人文章所作的批注。
比如清代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毛宗岗评点《三国演义》,都为人们津津乐道。
毛泽东就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典范。
在毛主席读过的书中,重要的地方都有圈、杠、点等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还写着批语。
见课件)
(四)做批注的注意点: “批注”时应注意用语简洁精练,语言通顺,言简意赅。
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分享交流预习课文时做的批注(结合书上编者的批注提示)注意补充自己批注不完整的地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欣赏。
(组长负责投影展示讲解。
六个小组六个部分,教师点拨补充强调)
四、(一)小结内容(二)尾批
(1)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作者描绘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歌颂它伟大坚强的精神,是要表达什么情感?
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歌颂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歌颂中华儿女的勤劳勇敢、伟大坚强,从而激发整个民族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来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2)探究写法(说说这首诗在写法上的特点及好处)(概括式批注)
1、采用第二人称写法,面对面的倾谈,显得更为直接、亲切,也更能抒发丰富复杂的感情。
2、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如比喻、反复等,使形象更鲜明生动,抒情的气氛更强烈。
3、诗中反复出现“啊,黄河”起了什么作用反复三次,体现了内容层次,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同时加强了抒情的气势。
4、象征的手法,用黄河精神象征伟大坚强的民族精神
五、集体朗诵:请同学们根据我们的理解和标记,分角色朗读课文。
序曲(师)绘黄河(女生)颂黄河(男生)尾声(齐读)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先辈们用血汗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希望你们热爱并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热爱我们的祖国。
用黄河那样的英勇的气概和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去投身祖国的复兴大业,为实现“中国梦”做出贡献……(同学们做感想式批注)
八、布置作业
1、收集有关黄河的古今诗词、歌曲、民谣,收集有关黄河的古今诗词、歌曲、民谣。
2、学唱《黄河颂》。
3、课后欣赏《黄河船夫曲》《保卫黄河》
板书设计
《黄河颂》
朗诵词(概括)歌词(主体)(具体)
英雄的气魄(实)黄河形象汹涌澎湃源远流长一往无前,无坚不摧
黄河养育中华民族(母亲摇篮)伟大坚强的民族精神(虚)黄河精神黄河保卫中华民族(巨人屏障)
黄河激励中华民族(臂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