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三历史古今贯通中外关联
高考历史命题特点
高考历史全国卷命题特点及备考策略高考历史命题贯彻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新考试大纲有关规定,遵循“一体四层四翼”新的评价体系的要求,按照“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思路,注重历史关键思维和学科素养的考查,落实立德树人的要求,贴近现实,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引领。
注意对学科主干知识、基本能力和历史学科素养的综合考查,符合政治性、规范性和公平性规定,较好地发挥了高考的选拔功能和对中学教学的导向作用。
一、命题特点1.突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试题通过选取典型素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引领。
如全国III卷第40题,通过郑成功收复和建设台湾这一历史事件,使考生加深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固有领土的认识:台湾的回归维护了国家领土完整,增强了两岸人民的民族文化认同,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爱国主义。
2.重点考查国史、党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党史、国史的学习不仅有助于树立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更有助于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中国精神。
本年度高考历史试题根植于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如全国II卷第41题,以清朝盛世雍正年间、中国近代洋务运动时期、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三个不同时段的矿业政策为线索,反映出长时段中国家历史巨变和求富求强的轨迹,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再如全国III卷第46题,创设的情境是关于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陈云的经济思想和贡献,反映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及改革开放探索道路的发展历程。
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几千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积累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
历史试题注重对优秀和先进文化的弘扬,如全国III卷第30题叙述了1949年渡江战役期间的"紫石英事件",否定了近代以来列强的在华特权,彰显了独特的革命文化。
再如全国II卷第31题涉及恢复高考后的教育发展情况,突出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高考一轮历史学科素养:时空观念下历史的时间计算与朝代发展
高考一轮历史学科素养:时空观念下历史的时间计算与朝代发展【前言】根据普通高中教育课程标准和安徽省高考历史学科考试大纲对高中生文化素质的要求,高中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根据近几年高考各地真题分析,时空观念在近几年各地高考试题中都有所体现。
掌握历史时空观念也是学生学好历史学科的基础。
接下来,我们会根据近几年考试出现的历史计算和历年真题来复习掌握该专题。
一.时间问题(1)周年计算: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大事件,每逢周年就会在各地中高考历史试题中体现,掌握周年计算是最基本的历史计算。
周年计算十分简单,例如今年是2018年,那么历史上末尾带8就是整十周年带3就是整五周年。
公元前相加公元后相减。
例如: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2018-1978=40),戊戌变法120周年(2018-1898=120),英国光荣革命330周年(2018-1688=330)。
【真题再现】1.(2015年江苏高考单科)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国务院拟在今年9月3日进行盛大的胜利大阅兵。
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是()A.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援助B.全民族的抗战C.日本侵略的非正义D.国共双方的联合抗战2.(2015年上海高考单科)今年是经济特区设立35周年,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走了30多年的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下列四个经济特区城市,哪个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早被迫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A.上海 B.厦门 C. 广州 D.珠海【考题预测】1.(2016年苏州模拟)2016年是周恩来总理逝世40周年。
某校学生要编写一期以“周恩来外交成就”为主题的黑板报,以下关于周恩来的活动与评价中,最适合这一主题的是()A.深明大义——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B.顾全大局——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争取和平——奔赴重庆参加国共谈判D.高瞻远瞩——推动中美关系坚冰消融2.(2016年上海模考)一位近代法国作家在一封信中这样写道,“曾经有一个世界奇迹,它汇集了一个民族几乎是超人类的想象力所创作的全部成果。
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历史学科试卷分析报告
高三质量检测历史试卷印象及二轮备考思路一、试卷总体印象及成绩分析1、对于试卷的总体印象毫无疑问,对于这次皖西高中联考之阶段性检测,命题者是予以高度重视的。
从命题的思路、试卷的呈现等方面,无不体现了命制者把握新课标全国卷高考的脉搏,并使试卷命制力图贴近课标全国卷的用心。
该次历史命卷呈现出如下特点:1)、在考查的范围及内容方面力图贴近新课标全国卷本次历史学科检测采用全国卷文科综合样式命题,以历史必修课程三个模块册为考查范围,突出学科骨干知识,考点分布符合全国卷考试大纲要求。
尤其突出表现在选择题的命制方面。
在中国古代史方面命制了4道,近代史部分3道,现代史部分1道。
世界史方面4道。
可见命卷者以考查中国史为主。
在内容的选择方面,突出文化史和经济史,在题例和分值分布方面基本符合新课标全国卷近三年来的命制规律。
不过中国现代史部分分值比重过大。
考查范围、内容及分值比重具体分布如下表:2)、原创性强虽然个别题目其文本部分令人熟悉,但该卷命制的题目基本是以全新的内容呈现,富于新意。
尤其是在非选择题方面,基本都是以社会热点为切入点,结合历史史实、历史现象进行考查,不但反映了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而且创新性强,令人耳目一新。
3)、体现一定思辨性新课标全国卷的一大突出特点就是不再以认知技能为测试中心,注重考查历史思维能力,思辨性特别强。
具体说来,首先侧重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基于文本的历史分析能力,相应考查学生对文本的归纳、比较、解释等能力。
这次历史命卷力图体现学科思辨性特点,在考查基本历史知识基础上,巧妙设置知识和思维陷阱,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试卷难度,达到考查的目的。
如选择题第25题唐朝筒车题。
该题要求学生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辨识诗句所描述的是何种灌溉(生产)工具。
但这只是考查的一层。
选项中没有“筒车”这一文本信息呈现,命制者巧妙地给出了与“筒车”同一时期的“曲辕犁”这一信息,通过思维转换增加了思维难度。
此题还辐射出对历史时序性的考查。
2017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ⅰ)(含解析版)
2017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Ⅰ)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4分)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2.(4分)读表: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
据此可知(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3.(4分)读表:记述出处“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旧唐书•高祖本纪》绩。
”“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旧唐书•太宗本纪》旋。
”“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新唐书•高祖本纪》薛举战于泾州,败绩。
”“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
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
”《新唐书•太宗本纪》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 .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 .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 .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 .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4.(4分)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
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
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 .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 .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 .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5.(4分)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
2017高中历史一轮复习课件通史整合 古今贯通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 1.政治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辟农村包围城 市道路,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完成了反 帝反封建的任务。 2.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继续曲折发展,国民政府 统治初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期间遭到摧残。
3.思想文化上:孙中山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 民主义,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毛泽东思想形成与成熟, 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3.思想文化上:毛泽东思想的发展,丰富和发展了 马克思主义学说;1956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的提出,推动了科技文化新局面;“文化大革命”时期 思想受到禁锢,文化教育事业严重受损。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 1.政治上: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得到恢复和发 展,“一国两制”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发展,外交领 域成就突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国际 环境。
1.政治: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 改革;《十二铜表法》、公民法、万民法、《查士丁尼 民法大全》。
2.经济:海外贸易、手工业发达;奴隶制经济繁荣。 3.思想文化:智者学派、苏格拉底、柏拉图、亚 里士多德。
【时段特征】 1.政治上:古代雅典逐渐形成了城邦民主政治,建
立了较为健全的民主制度,开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古 代罗马逐渐建立了系统的法律体系和完整的诉讼程序, 对近现代法制国家的建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经济上: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洋务运动创办了大 量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开始向近代化迈 进。
3.文化上: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 受到冲击,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主流思想。
4.社会生活上: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生活习俗 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礼仪受到冲击。
古今贯通中外关联
本专题讲座的第一个内容“理解单元教学主题”中,提出来一个问题:为什么将《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放到一起来讲?在老师们的分析中,我们看到三者之间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它体现了历史教学中古今贯通,中外关联。
在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八字原则。
由此可见,“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是新课程体系的一大特点,教师在教学时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我们首先应做到:按“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安排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编写高中历史教科书。
第一这一原则符合历史自身发展的逻辑。
我们知道,人类社会始终是沿着纵横两个方向向前发展的。
纵向发展以时间为序,形成前天、昨天、今天的流程,发展速度虽时疾时缓,但绝不会中断。
横向发展表现为空间的关联与拓展,虽有疏有密,但从长时段来看,任何一个地区、民族和国家都不可能永远与世隔离。
因此,纵向的时间关联与横向的空间关联是历史发展的天然逻辑系统。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的“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既关注历史的纵向时间关联,又关注历史的横向空间关联,全面而准确地反映和体现了历史自身发展的逻辑。
第二,这一原则符合历史思维的逻辑。
历史思维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活跃时更如天马行空,似乎无章可循。
而实际上,人类的历史思维是有很强的逻辑性的。
“时间和空间本是一切事物研究的两个基本维度”,同时也是人的历史思维的两个基本维度。
历史思维有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之别。
纵向思维或由古及今,或由今及古,虽常是跳跃的,但时间线索总是贯串于其中。
“古今贯通”四个字概括了历史纵向思维的特征,勾勒出其运动轨迹。
横向思维或由此及彼,或由彼及此,虽有跳跃,但空间关联却始终是存在的。
因当今世界,人们都生活在一定的国度里,历史横向思维更多地表现为对本国历史与外国历史、本国历史与世界历史关联的思维。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活动空间的扩大和视野的开阔,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发生了重要变化。
在认识和分析中国的历史和现实问题时,人们已习惯将其与外国的相同相似问题进行联系和比较,反之亦然。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1部分 第1篇 中国古代史“专题贯通”与“中外关联”教师用书-高三全册历史教案
中国古代史“专题贯通”与“中外关联”一、纵向专题贯通——线索清(一)政治层面线索梳理1.中央体制——从“公天下”到不断完善的“家国一体”1.农业经济——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1.主流思想——从“百家争鸣”到儒家思想的趋时更新(一)轴心时代的中西对比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是人类精神文明取得重大突破的时期,当时中西方形成了两种风格迥异的文化形态。
西方:经济上,资本主义产生并逐步发展,处于工场手工业时期;社会形态上,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文明进程上,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
中国处于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封建社会逐渐走向衰落。
1.政治上,它被封建统治者用来腐蚀人民,维护封建统治。
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国得到很大发展,南方和北方相同的宗教信仰成为隋朝统一中国的条件之一。
唐朝时,佛教与道教、儒学并存,玄奘西行、鉴真东渡密切了对外关系。
但同时,佛教的盛行也导致了人口减少、军队战斗力减弱、官吏不问政事,导致了僧侣贵族与世俗地主的矛盾。
2.经济上,佛教的盛行催生了一种畸形的社会经济——寺院经济。
它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和劳动力;同时,僧尼众多,却没有纳入国家的户籍,成为免除赋役的特权阶层,使国家税收减少,国库虚空,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3.思想文化方面,佛教的传入及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儒家思想。
自魏晋以来,儒学不断吸收佛教、道教思想的精华,有了新的发展。
佛教对中国的文学艺术等方面也有重大影响,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佛教盛行,宗教画也十分流行,我国著名的石窟和佛像也大都集中于此时开凿。
(四)新航路开辟对明清时期中国的影响1.经济上,使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等农作物传到了亚洲。
我国在明清时期引进并推广种植了这些作物,使不适宜种植稻麦的贫瘠土地得到利用,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欧洲人在中国购买商品,也推动了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
2.对外关系上,葡萄牙、荷兰等国殖民者开始侵略中国,葡萄牙侵占中国澳门,荷兰侵略中国台湾,中国开始了反抗西方殖民侵略的斗争。
高三历史复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高三历史复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高三历史复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近年来,伴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辽宁文综卷历史部分试题的“脱教材”现象愈来愈明显,几乎在全部试卷中看不到任何教科书的影子。
现在的历史考试大纲明确指出“历史学科考查对基础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试说明提出“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要想提高高三历史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必须首先弄清楚教师与学生在复习和考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三历史复习中存在的问题(一)学生在复习和考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扎实,有些文科学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都不及格;历史发展的各阶段特征不明确;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不强,看不懂材料;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较弱;没有分析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思维的能力较弱;语言组织表达不清晰,答题不规范等。
(二)教师在教学中感到困惑的主要问题(1)历史高考试题越来越偏离了“历史”的轨道,失去了“历史”的味道,材料理解的重要性似乎远远掩盖了历史本身,历史考卷更像是语文材料阅读。
(2)由于高考越来越高于教材,讲与考的天平似乎已经严重失衡,就这种情况而言,复习课还要讲教材吗?如果降低讲解教材的比重,增加试题的数量,就能让失衡的天平回归常态吗?(3)12道客观选择题、48分成为了学生决胜高考的关键。
主观的材料解析虽然在分值上占据优势(52分),但是由于一些不可避免的因素,它还能在我们师生的心目中同样占据优势地位吗?我们在指导学生备考的过程中还需要强化主观试题的重要性吗?同时,客观选择题随意性很大,运气似乎比知识重要,老师们有时也是一头雾水,不知何去何从。
困惑和疑问始终都会存在,只不过在不同时期它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而已。
历史命题热点解读:古今贯通,中外关联
历史命题热点解读:古今贯通,中外关联作者:刘松柏来源:《求学·文科版》2015年第04期刘松柏,四川省特级教师,现为成都市历史学会常务理事。
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省政府教学成果二等奖。
发表论文30余篇,在省市学科培训会上作专题讲座40余次,并多次参与省市历史学科重要考试命题工作。
从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的角度看,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社会转型期,其在时间轴上的独特位置,通常被称为高考历史解答题命制的切入点或连接点,也是高考命题的热点。
一、明清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1)政治:明清两朝废除了中国传统的宰相制度,皇帝直接掌管六部,独揽决策、行政大权。
明清两朝的皇帝加强对地方行政的控制,并通过思想钳制、特务政治等手段竭力强化皇权。
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统治由此至于顶峰。
(2)经济:农业、手工业呈现商品化发展的趋势,进而推动了商品生产的发展以及城市的繁荣;而海外贸易却历经坎坷,致使中国与世界先进地区的差距逐渐扩大。
(3)文化:一方面,官方加强文化专制政策,大兴文字狱,造成了思想界脱离世界潮流的严重后果;另一方面,科技、思想、文学艺术等领域都呈现“承古萌新”的特点,其中,反传统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产生和市民文学艺术的繁荣成为中国文化领域新的亮色。
(4)对外交往:明朝前期有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晚明清初也有过西学东渐的现象,但统治者的虚骄自大使中国从海禁逐渐走向了闭关。
总之,这一时期的西方经历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启蒙运动、政治革命,逐步实现了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社会转型,而当时的中国却固守农耕文明的藩篱,未能实现与世界潮流的同步发展。
【命题预测】近年来,高考命题主要以政治、经济、文化等某一方面的内容作为命题素材,考查这一内容的时代背景或历史影响,但材料呈现形式日趋“微观”,如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Ⅰ第40题,以宋应星、牛顿的人生经历和科研成果作为命题素材,考查宋应星和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其出现的背景,分析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
全国卷历史第40、41题备考策略
【答案示例2】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
(1)表明观点:科学技术与生产管理具有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作 用。
归纳、分析
151 儒学发展史
指出不同,概括发展,指出共通, 归纳、分析、比较、解释
态度
152 孟子与苏格拉底
概括观念,说明背景,说明价值 归纳、分析、比较
161 人口膨胀与人口压力 说明原因及影响,概括主张,简 归纳、分析、比较、评价
要评价
162 国际人口迁移与中国移 概括趋势,指出特点及原因,说 归纳、比较、分析、解释
附:评论观点解题技巧 一、解题要领 1.先表态,得观点明确分; 2.想论点,得分层论点分; 3.找史实,得历史史实分; 4.做结论,得整体印象分; 5.排好版,得规范逻辑分。 二、解题三段式 1.观点:提炼——表态——阐释; 2.论证:史论结合,多角度分析,层次清晰,条理清楚; 3.结论:点明观点,评判,升华,拓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 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7分) (1)共同目的:救济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权认同。(6 分)
相同:政府主导;设置救济机构;立法保障;因类而异。(8分) 不同:英国的救济对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带有惩戒性质;中国救济制 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4分)
要求。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9 东汉十四州示意图
图10 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
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
2017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7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新课程改革开展以来,历史学科的考量标准也在一步步更新。
高考命题内容也相应产生变化,其趋势倾向于稳定、综合、创新。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关于2017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2017全国高考历史试题第Ⅰ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山东素有“齐鲁之邦”之称,这与西周的分封制有关,但山东的简称是鲁,而不是齐。
关于是鲁不是齐的原因,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A.鲁国的历史更为悠久B.因孔子受到历代推崇C.受宗法制正统观念影响D.由分封制等级体系决定2、隋唐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据毛汉光统计,当时以科举出身者而言,69%为士族,13%为小姓,寒门占18%。
这说明A.隋唐选举不再看重出身门第B.隋唐政治仍有贵族政治特点C.隋唐科举实现了社会的平等D.隋唐教育得到大范围的普及3、“存天理,灭人欲”是宋代理学大师朱熹的核心主张,同时他还强调指出:“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
若公时,做得来也精彩。
便若小官,人也望风畏服。
若不公,便是宰相,做来做去,也只得个没下梢。
”在这里朱熹实际上强调国家公职人员要A.不畏权贵,忠君爱国B.有所为有所不为C.自我克制,廉洁奉公D.格物致知,自我修行4、有学者指出,在雅典,只要经多数认可,无论什么都是最终的和公正的,而且没有人能够确定今天有效的法律明天是否有效。
如此,雅典人可轻而易举就让法律停止保护自由,使平民统治凌驾于法律之上。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古雅典政治具有强烈人治色彩B.古雅典根本不存在着民主政治C.古雅典法律基本无法贯彻实施D.古雅典民主缺乏基本法制精神5、德国宰相俾斯麦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制定不仅是参照了英国的立宪制度,更重要的一点还是得益于美国。
”《德意志帝国宪法》对英国立宪制度的参照主要体现在A.皇帝权力受到制约B.议会拥有立法权C.设立责任内阁D.实行联邦制6、有学者认为《资政新篇》的价值在于,它在近代条件下给农民革命提示了一条摆脱封建羁绊,甩开落后空想,继续前进的方向和道路。
2017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十二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与思想理论成果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备考建议 1. 本专题备考过程中首先要把握好各派思想的内 涵、特征;同时还要关注中国近现代思想的解放往往 与救亡图存相结合。 2.本专题复习过程中注意把握两条主线:一是中 国向西方学习的曲折历程; 二是 20 世纪以来中国重大 思想理论发展的与时俱进。 3.复习时多用对比的方法,如横向对比:师夷长 技以制夷、顽固派、中体西用思想、维新思想、革命 思想的异同;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中共民主革 命纲领的异同。
⑤民主与科学 新文化运动前期,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高举 “科学”和“民主”的旗帜,弘扬与传播新思想、新 观念,猛烈抨击旧传统、旧礼教,冲击、动摇了儒家 思想的正统地位,是一场影响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 推动了中国文化向现代的转型。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 想基础,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准备了条件。
⑥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于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被介绍到中国。 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具有重要意 义,但并没有广泛传播,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 国得到广泛传播,其原因是:作为五四运动导火线的 巴黎和会进一步暴露了帝国主义侵略殖民地半殖民地 的本性;五四运动期间苏俄发表的对华宣言受到中国 人民的欢迎;五四运动引起共产国际的关注;中国工 人阶级在五四运动中登上历史舞台,使一些知识分子 坚定了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信念,五四运动也促进 了马克思主义者群体的形成。
高中历史“教学主题”确立的四种视角
高中历史“教学主题”确立的四种视角作者:曾清浩邓裕盈来源:《中学历史教学》2022年第02期《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明确提出高中历史教学要运用主题教学等模式,通过调整历史教科书内容顺序、结构等要素,对教学内容进行“有跨度、有深度的重新整合”等教学建议。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对于“什么是主题教学”“如何确立教学的主题”等问题仍然不甚清晰。
笔者试以《中外历史纲要(下)》教学内容为例,从主题教学的内涵出发,谈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确立“教学主题”的四种视角。
一、主题教学与教学主题对于主题教学的内涵,教学论专家仍有分歧。
如李祖祥认为主题教学是“通过跨学科领域的主题探究与活动来发挥学生的主体建构性和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活动方式。
[1]王继平将其称为“主题化”课堂教学,认为“是把历史学习内容设计成单个或多元化的‘主题’,重新规划和整合教学内容、教学资源,以‘主题’立意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的教学活动。
[2]由此可见,主题教学包括跨学科整合和单学科整合两种方式,本文所指的主题教学特指历史单一学科内的主题教学。
虽然专家对主题教学的内涵存在一定的争议,但形成了以下共识:主题教学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或教学模式;主题教学需要基于教学内容的整合和提炼;教学主题的确立是主题教学成败的关键之一。
笔者认为,教学主题的确定可以从以下四种视角进行:通过对课标和教学内容的深入整合和提炼为出发点来确立;通过探寻历史与现实的契合点来确立;将家国情怀作为学科教学价值突破点来确立;将活动设计中涵养的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生长点来确立。
二、例谈高中历史“教学主题”确立的四种视角(一)整合和提炼教学内容和教学逻辑为出发点教学主题是对教学结构的高度浓缩和概括,它有利于整合教学内容,实现历史教学的网络化和结构化。
这一主题的确立建立在教师对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情的深入分析基础之上。
2017年历史高考试题答案及解析-北京
2018年北京卷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读12.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A.不事生产 B.不尊儒术C.不敬宗族 D.不纳租税解读:本题考点是中古代商业,考查学生对商人地位的认识。
在古代农业是社会经济的基础,一切不得农业发展的因素都被统治阶级排斥,而商人仅靠商品流通增加财富,商业活动与农业争夺劳动力,所以受到压制。
U67SdgYw9q答案:A。
13.图6是中国某一朝代都城内中枢机构的分布示意图。
该都城是A.唐长安B.宋开封 C.元大都 D.明北京解读:本题增长点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图片中的机构有御史台、中书省、枢密院等,这三个机构同时具备的只有元大都,而唐三省六部、宋两府三司、明内阁在图中都未能反映出来,可以排除。
U67SdgYw9q答案:C。
14.下列各选项中,中外名著创作于同一世纪的是A.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与洛克《政府论》B.郭守敬《授时历》与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C.曹雪芹《红楼梦》与薄伽丘《十日谈》D.关汉卿《窦娥冤》与莎士比亚《哈姆雷特》解读:本题以“同一世纪”这一时间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中外若干文化成就的掌握,涉及的考点较多,考的内容也很细。
但由B、C、D 三项中涉及的历史人物生活的年代差距较大,容易排除。
U67SdgYw9q 答案:A。
15.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
”若对此进行补充,下列选项正确的是U67SdgYw9qA.西方国家希望通过“最惠国待遇”获得更多权益B.西方国家想借“修约”名义摄取更多的在华利益C.清政府没有遵守《南京条约》各项条款的规定D.总理衙门拒绝了西方提出的公使进驻北京的要求解读:本题考点是第二次鸦片战争。
由于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西方国家已经取得“最惠国待遇”,没有必要通过战争获得更多权益,A项错;修约与题干中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原因和言论相符,B项正确;C项不符合史实;D项中总理衙门设立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高三历史复习课中的“主题教学”
浅谈高三历史复习课中的“主题教学”高三历史复习课是对高一高二所教内容的强化学习和加深理解,也是实现历史课堂教育教学价值、落实课程目标的最佳时机,但目前大多数的高三课堂依然是对高一、高二历史学习的简单重复,教师讲学生听、背或者记笔记,然后辅以大量的习题和考试。
这种“满堂灌”“填鸭式”教学使学生更多的是被动接受,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长此以往就会出现学生厌学、课堂效率低下的现象。
高三教学成了我们历史课堂教学的薄弱环节,如何在复习课上避免炒冷饭式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复习效果,让高三历史课堂更有价值与魅力,一直是大家探讨的一个话题。
笔者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尝试从主题教学的角度来探索高三历史复习课的教学方法。
何谓“主题”,何谓“主题教学”呢?所谓主题是指串联知识的主要结构体系与反应的内涵、特性方向,也就是知识内在的灵魂;所谓主题教学是指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将知识通过某种准确生动的载体形式展现出来并围绕“主题”进行知识结构的揭示,知识内涵的理解分析及在新史学方法引导下的领悟升华。
那么在高三复习中如何进行主题教学呢?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两点。
一、复习“主题”的确立1.复习“主题”的确立要基于学生的需求。
历史史实是不会变的,但并不意味着在复习中的简单重复,而且炒冷饭式的复习方法学生非常讨厌,所以复习内容需要创新。
因此在备课时要依据考纲、教材对复习内容进行再加工,变换认识历史的角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复习的深度与广度。
例如《历史》必修ⅰ专题三第三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一课教学容量大,内容繁多,时间跨度大,从“五四运动”讲到“开国大典”,包含了很多重要历史事件: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国民革命运动、“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开国大典等,包括了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涵盖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近30年的历史。
如果按照传统的复习方法,按照时间顺序分析相应事件的背景、内容,意义。
整个套路和高一新课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学生也难以提起兴趣。
2017年12分中外关联题(完成)公开课
表为中国明末清初的思想启蒙与欧洲文艺复兴的对比表。从表中 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 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中西相同角度
• 论题:中国明末清初的思想启蒙与文艺复兴运动都以“复兴”古 代思想的形式来反对封建主义。(2分)
• 阐述:
• 在明末清初尖锐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刺激下,启蒙学者以理 想化的“三代之制”去衬托“今世之弊”,用传说中的氏族民主 制去批判封建君主专制,以“百家争鸣”的诸子学风去声讨盛行 于明清的文化专制。
情自由。
朱子学在日本为官方推崇,成为显学。 英国入侵印度,英属东印度公
17世纪
茶叶大量输往欧洲。宋应星《天工开物》司在印度开展殖民活动。英国 刊刻。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郑成功 早期移民乘“五月花号”到达
收复台湾。
北美。
——据李亚凡编《世界历史年表》等。 表4为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 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 合。)
四、补救练习
1、东西方文明之间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既有冲突也有融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中国明末清初的思想启蒙(16—17世纪) 欧洲文艺复兴(14—17世纪)
明清启蒙运动是在复兴“三代之制”的 旗帜下展开的。如黄宗羲等曾以《左传 >中民为“神之主”、《孟子》中“民 贵君轻”的思想来批判君主专制:“古 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 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 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 为君也。”早期启蒙运动犹如在理学的 磐石下畸形生长的一株弱草,发生的范 围主要局限在少数进步思想家中,其影 响也未超出少数清醒的地主阶级知识分 子及江南一带的士子阶层。
时序,角度,阶段·转型——全国卷中国近代史基础知识考查特点探析
时序,角度,阶段·转型——全国卷中国近代史基础知识考查特点探析作者:高芳智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 2018年第1期2017年全国考试大纲对历史学科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考核目标和要求:基本历史知识、学科素养和历史学科能力。
近几年来,全国卷历史试题越来越重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基础知识的复习如何把握好度?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知识的拓展到什么程度合适?这让教师很迷茫。
考纲、课标和教材是备考的主要依据,但是考纲和课标不够具体,教材版本太多,而往年的试题却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方向。
“往年的试题是精雕细磨的产物,它反映了命题者对考试内容的深思熟虑,对设问和答案的准确拿捏,对学生水平的客观判断。
研究这些试题,就如同和试题的制作者对话”。
下面以近五年来全国卷中中国近代史部分高考题为例,试着就其在基础知识方面的考查特点作粗浅分析,以向各位同行请教。
一、历史时序:以学科知识为依据的历史脉络时间是构成历史的基本因素,时序是历史的基本特征。
历史事件总是前后相连,互为因果,由时间线上的一个个事件构成历史的发展脉络。
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时间和地理条件下发生的。
只有将史事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
历史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就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我们在构建历史时序时,不能仅仅按照教材所呈现的历史时间和事件来进行,而应该按照学科知识。
“学科知识,就是课程知识,是应进入到学生学习视野的分科知识。
对于历史学科而言,学科知识就是那些对于历史发展起着决定性或关键性作用的知识,是能够唤起历史批判与反思、承载着历史演变规律的知识。
”例1:(2013·全国乙卷·30)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
高三历史古今贯通中外关联
“时空观念和古今贯通中外关联”---以2016全国卷一和福建省2016年单科质检试题为例一、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诠释古今贯通,就是纵向理清不同阶段相关历史内容之间的前后联系;中外关联,就是注意不同文明之间的横向联系。
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是新课程体系的另一新亮点,也是高考的重点,使我们能够从时间、空间上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一个纵向和横向的整体把握。
符合当前高考核心素养之一的“时空观念”。
二、从2016年福建省单科质检解读“古今贯通,中外关联”。
【2016年福建省单科质检】25.(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朝雕版印刷始兴,长安、洛阳、江南、四川等地成为印刷业活跃的中心。
除了寺院刻印佛经之外,大部分是民间坊刻,已经出现了一批以印卖历书、诗文为业的手工业者。
宋代中央和地方政府不仅刻印儒家经典著作,又遍刻正史、医书、诸子、算书、字书、类书和名家诗文,政府还编印了四部大型类书以及佛、道藏经典。
民间印刷十分活跃,形成了汴京、杭州、福建、四川、江西等几个印刷业较集中的地区。
私人刻书以诗文集最多,还有字书、小学等民间所需用及士子应举所需要的读物。
其他印刷品有称为“交子”、“会子”的大量纸币,作为运销交易凭证的“茶盐引”及民间的印契、版画等。
雕版技艺更为精良,书籍的印刷质量达到历史高峰。
明清时期官、私印刷活动兴盛,仍以雕版印刷为主,雕版套印技术不断成熟,刻书的种类和数量更加多种多样。
——摘编自张树栋等《中华印刷通史》材料二《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外国传教士和商人进入上海,为传播福音,创办报刊,传入了西方的活字印刷术。
国人受到西方科学和社会思潮的影响,也纷纷设立出版社、报馆,传播西方新知。
因出版事业有利可图,上海新开设之书店如雨后春笋,均采用西法印书,上海逐渐成为全国最大的出版中心。
到了19世纪70年代前后,多数中文报纸已经改用铅字印刷。
差不多在19世纪80年代,金属活字已经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据韩琦《晚清西方印刷术在中国的早期传播》等(1)与唐代相比,宋代印刷业有何发展?根据材料一加以概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空观念和古今贯通中外关联”---以2016全国卷一和福建省2016年单科质检试题为例一、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诠释古今贯通,就是纵向理清不同阶段相关历史内容之间的前后联系;中外关联,就是注意不同文明之间的横向联系。
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是新课程体系的另一新亮点,也是高考的重点,使我们能够从时间、空间上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一个纵向和横向的整体把握。
符合当前高考核心素养之一的时空观念”。
二、从2016年福建省单科质检解读“古今贯通,中外关联”。
【2016年福建省单科质检】25. (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朝雕版印刷始兴,长安、洛阳、江南、四川等地成为印刷业活跃的中心。
除了寺院刻印佛经之外,大部分是民间坊刻,已经出现了一批以印卖历书、诗文为业的手工业者。
宋代中央和地方政府不仅刻印儒家经典著作,又遍刻正史、医书、诸子、算书、字书、类书和名家诗文,政府还编印了四部大型类书以及佛、道藏经典。
民间印刷十分活跃,形成了汴京、杭州、福建、四川、江西等几个印刷业较集中的地区。
私人刻书以诗文集最多,还有字书、小学等民间所需用及士子应举所需要的读物。
其他印刷品有称为“交子”、“会子”的大量纸币,作为运销交易凭证的“茶盐引”及民间的印契、版画等。
雕版技艺更为精良,书籍的印刷质量达到历史高峰。
明清时期官、私印刷活动兴盛,仍以雕版印刷为主,雕版套印技术不断成熟,刻书的种类和数量更加多种多样。
――摘编自张树栋等.《中华印刷通史》材料二《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外国传教士和商人进入上海,为传播福音,创办报刊,传入了西方的活字印刷术。
国人受到西方科学和社会思潮的影响,也纷纷设立出版社、报馆,传播西方新知。
因出版事业有利可图,上海新开设之书店如雨后春笋,均采用西法印书,上海逐渐成为全国最大的出版中心。
到了19世纪70年代前后,多数中文报纸已经改用铅字印刷。
差不多在19世纪80年代,金属活字已经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据韩琦《晚清西方印刷术在中国的早期传播》等(1)与唐代相比,宋代印刷业有何发展?根据材料一加以概括。
(6分)(2)近代以来,西方传入的活字印刷术在中国取代了传统印刷术并得以广泛应用。
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8分)(3)结合中西方活字印刷术在中国的应用情况,说明新技术的应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6分)【知识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大众传媒的发展;科学技术主题;近代中国物质、习俗和大众传媒的变化【试题解析】(1)宋代印刷业的发展体现在,材料一中关键信息:“宋代中央和地方政府不仅刻印儒家经典著作,又遍刻……”“民间印刷十分活跃” “私人刻书以诗文集最多,还有……”“雕版技艺更为精良,书籍的印刷质量达到历史高峰”,从官府和民间印刷的规模、印刷品的种类和质量等方面概括。
⑵ 西方传入的活字印刷术在中国广泛应用的原因,材料二中关键信息:传教士“为传播福音,创办报刊”;国人也“也纷纷设立出版社、报馆,传播西方新知”;“出版事业有利可图”;“金属活字已经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比传统印刷术更具优势。
结合所学知识从国人近代引进西方技术,采用机器生产、改进印刷技术等方面分析。
(3)围绕新技术的应用深受社会条件的制约,同时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又能推动社会发展回答。
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发展有限,印刷术发挥的社会作用有限;近代中国西学东渐和对西方新知和新闻传播的需求,活字印刷术广泛应用,推动社会进步。
【答案】(1)发展:官方印刷规模扩大;民间印刷更加活跃;印刷品种类丰富,适用范围广;印刷技艺、质量更为精良。
(6分。
只要答出其中三点即可)(2)原因:西方传教士的引领;对西方新知和新闻传播的需求;利润丰厚吸引资本的介入(商人投资);机械动力的使用与造纸、制墨技术的进步;西方活字印刷术比传统印刷术更具优势。
(8分。
只要答出其中四点即可)(3)关系:①活字印刷术在北宋发明以后,受社会环境和社会需求的制约,并未得到推广,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作用。
②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及社会环境与文化需求的变化,活字印刷术得以广泛应用并推动了近代社会的进步。
(6分。
若答“新技术的应用深受社会条件的制约;同时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又能推动社会发展”给2分)26. (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与西班牙和葡萄牙施行政府严密监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荷兰的私有商业公司有权拥有自己的舰队,有权对外宣战与媾和,同时也有权管辖依附地区。
荷兰东印度公司把主要精力放在东南亚,尤其是东印度群岛。
在此,他们又一次逐出了葡萄牙人。
通过这种方式,公司每年能够向其股东支付平均值为18%勺红息。
――(美)罗宾• W•温克、L • P •汪德尔《牛津欧洲史》第一卷材料二乾隆时期,外国商人从事贸易的地点专门局限在广州地区。
……外国商人在从事自己所有的交易活动时,都需要和一群被授予对外贸易垄断权的中国商人打交道。
公行一般由政府派遣的一名官员来掌控监管,而这些官员一般都能够从这一职位中牟取暴利。
每一个外国商船都由一个专门的洋“行”来负责管理,这些洋行不仅管理商业事务,也掌握外来商船的税收,同时也负责让洋人们行为符合规矩。
在这一制度下,外国人无权同中国官员直接接触,而在国与国关系层面上,相互之间也没有任何的条款规定。
注:材料中的公会和洋行均为十三行。
——(美)康拉德?希诺考尔、米兰达?布朗《中国文明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荷兰东印度公司的特点。
(6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清代在广州设立十三行”的原因。
(6分)(3)指出上述两个机构的不同属性,并简析二者对本国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8分)【知识点】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海禁”政策【试题解析】⑴ 荷兰东印度公司的特点,材料一关键信息:“有权拥有自己的舰队,有权对外宣战与媾和,同时也有权管辖依附地”,可见它享有充分自主权,集政治、军事、商业职能于一体;“主要精力放在东南亚”;“又一次逐出了葡萄牙人”;“每年能够向其股东支付平均值为18%勺红息”,可见它采取集资运作方式,赢利丰厚。
(2)清代在广州设立“十三行”的原因,材料二关键信息:“政府派遣的一名官员来掌控监管”“掌握外来商船的税收”,垄断对外贸易,增加税收;“也负责让洋人们行为符合规矩”,维护天朝上国权威;结合教材内容,从推行闭关锁国政策,维护专制统治,阻断中外民间交往等方面分析。
(3)第一小问属性,存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早期殖民贸易机构和封建专制政府设立的外贸垄断组织的区别。
第二小问影响,前者加速资本原始积累,以及荷兰商业大国的崛起,后者导致中国落后世界潮流。
【答案】(1)特点:享有充分自主权;集政治、军事、商业职能于一体;主要势力范围在东南亚;排挤竞争对手;采取集资运作方式(资本运作);赢利丰厚。
(6分。
答出其中3点即可。
作答时,不得照抄材料。
若照搬材料,最多给3分)(2)原因:监管、垄断对外贸易;阻断中外民间交往,维护专制统治;增加财政收入;维护天朝上国权威。
(6分。
答出其中3点即可)(3)属性:前者属于资本主义早期殖民贸易机构;后者是专制政府设立的外贸垄断组织。
(4分)影响:前者加速了荷兰资本原始积累,推动荷兰成为17世纪的殖民霸主。
后者限制了中外交流,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差距。
(4分)三、近几年高考全国卷有关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试题【2016全国卷一】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材料一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
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
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 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与前”“田地责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入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材料二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迁徙”。
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
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休止的,食疗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实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高程,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
(12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等等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
(13分)【参考答案】(1)社会稳定;政府取消人头税,进行赋税改革;农业生产技术进步;高产农作物的推广;土地的开垦。
影响:(1)积极:人口增长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土地开发,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赋税收入。
(2)消极:人口的爆炸式增长液造成资源紧张,环境破坏,水土流失和草原荒漠化等问题,并引发社会矛盾,激起民变,造成社会不稳定。
答案:(2)近代学者提出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主要有向人口较少的地区进行迁移;兴办实业,发展经济;实行晚婚晚育等。
他们的主张在一定程度上都能够缓解人口压力的问题,人口迁移知识暂时缓解,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人口压力;兴办实业能够有效解决人口问题,但投资大,见效慢;晚婚晚育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缓解人口压力问题,但长久来看也会造成劳动力减少、老龄化程度提高等新的社会问题。
从近几年高考全国卷试题来看,体现的特点是小切口、大背景、深比较。
四、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在教学中实施鉴于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在高考中的重要性,为了提高学生贯通的能力,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就要贯彻实施。
为此,我们高三所有老师分工准备,集体协调,加强在这些方面的准备和教学工作。
1、根据考纲要求,全国卷的考题特点和高考热点问题,综合必修和选修教材,确立了需要通联的主题。
2、主题确立之后,根据三类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方式,对主题内的知识点进行整合、提炼、升华,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形成可在教学中使用的教案。
3、安排合适课时,组织课堂教学。
4、每主题后,精选与主题相关的习题,强化训练,加强学生的古今贯通、中外关联能力。
1、确立主题历史高考题中大多是根据某一主题挑选材料,然后设计问题,因此确定主题串联知识,是二轮复习中针对性很强的一种模式。
但是主题的确定应遵循三点:宜小不宜大、古今贯通、中外关联。
纵向理清不同阶段相关历史内容之间的前后联系•根据三本必修教材,可以宏观确定如下六个大的主题,大主题下包含若干小的主题:(1)政治制度变革与社会转型: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的确立与社会转型,明清与晚清的社会转型,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与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与人民代表大会制,近现代的改革开放等。
(2)经济政策演变与发展过程:重农抑商、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商业资本主义、工业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知识经济等。